第一篇:课外阅读课例汪桂欣
走进《安徒生童话》阅读指导课
【教案背景】
通过本次教学能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技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走进自己的童话世界。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又提升了学生能力。学生自读任务完成后,能和同学谈谈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汇报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而童话则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因此,我带领学生走进童话王国,去感知童话世界的真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情境教学法:我借助歌色彩鲜明的画面,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时,我还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表演故事、复述故事、展示阅读收获等方法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3、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猜猜看”的喜悦。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又和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谁来谈一谈有关书籍的名人名言?指生说。预设: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二、走进安徒生
师:是啊,读书会使让我们变得更美丽,而读童话会使我们更聪慧。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你读过哪些童话?指生说。
(一)猜猜看。
师:看样子同学们读了不少童话,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先玩个游戏,名字叫做“猜猜看”,游戏规则:仔细观察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出自谁的作品。
播放课件,学生猜名字。(《丑小鸭》、《白雪公主》、《豌豆公主》、《皇帝的新装》)
其中《丑小鸭》《豌豆公主》《皇帝的新装》都出自《安徒生童话》
(二)走进安徒生
师:安徒生的这个名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你了解他吗?
生交流安徒生的资料。
(三)世人对安徒生的评价
安徒生童话真正达到了“同时适合六岁与六十岁人阅读的境界”。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 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三、走进《安徒生童话》
师:是什么让人们给予安徒生这么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去走进《安徒生童话》,从《安徒生童话》里寻找答案。
(一)赏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童话》里的经典故事莫过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那亲切感人的故事。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2、填写读书卡。
读书卡
篇名:阅读时间:
作者:主人公:
故事情节:
感受: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1)交流情节。指生说。
师:一个沿街叫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根普通的火柴,几次幻想的破灭,交织成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从欧洲的丹麦传遍地球的每个角落。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2)交流感受。指生说。
师:这正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所要告诉我们的,这正是《安徒生童话》的魅力所在!这正是安徒生的魅力所在!他温暖了多少穷苦人们的心,他感动了多少善良人的心。感人的童话永远不会过时,他以其永久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
(二)品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师:有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刘倩倩,她不仅认认真真地读了《安徒生童话》,还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师播放课件,出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1、生自读。
2、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指生说。
3、齐读这首诗。
这首诗感动着我,你们的发言温暖着我,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三)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背后的故事。
1、师讲故事。
师:1848年,他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三张画片写一篇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双眼渐渐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昏倒在路上。他又想起了在童年时代惟一疼爱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他还想起了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
2、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背后的故事,你又想说些什么?
指生说。
师:是啊,安徒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些经历是相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就有安徒生童年时的影子。正因为如此,《卖火柴的小女孩》才写的如此感人,催人泪下。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他人。
四、总结阅读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赏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的?
1、指生说。
2、师总结:
(1)理清故事情节。
(2)谈感受。
希望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文章时,用这个方法去读,最好自觉制作读书卡,让读书卡留下你读书的痕迹,让读书卡记录你读书的行程。
五、拓展延伸
1、推荐《安徒生童话》的代表作。
师:今天,我们穿越了百年的历史,走了安徒生,走进了《安徒生童话》,走进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童话大都很经典,经典中有精品,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哪
些没看过的抓紧拜读吧。让安徒生童话成为照耀我们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师播放课件,出示《安徒生童话》的代表作。
安徒生早期童话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中期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2、教师寄语。
师:童话是一扇窗口,展现美好辽阔的视野;童话是一弯清流,洗涤疲惫尘垢的心灵。让我们带着对童话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书。老师要送大家两句话: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舒展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师: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以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课外阅读中,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汪桂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沂南双堠石门中心小学 汪桂欣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季老先生的相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爷爷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他的。
相信《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老先生亲切的话语,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并且从中悟出了一些写作的技巧呢。
(2)、出示季老先生的简介:我们来看看季老先生的资料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35年,25岁的他赴德国留学,1946年,他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0年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进行文化交流。2009 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98岁高龄辞世
季老先生两度赴德国,对德国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把德国当作第二个故乡。那么,德国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呢?你们有兴趣了解它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去感受德国奇丽的风光。
播放德国风光片
解说: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德国,欣赏德国奇丽的风光。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圣地,是很多游客向往的地方。
2、神秘的黑森林吸引着无数的探险者。迷人的蓝色多瑙河绚丽多姿,梦幻般的莱茵河畔,绿草如茵……
3、德国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喜欢种花,是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你看这户人家窗台上种的花
5、你再看这户人家窗台上种的花,6、每条街每户人家都这样种花。
7、走在大街上,抬头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简直成了花的海洋,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走在大街上,而是来到了公园里,步入山阴道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8、同学们,欣赏了德国的风光,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生谈)
师:你们的感受与季老先生当年的感受是一样的。当他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再一次看到德国这奇丽的景色,便写下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课题中有一对反义词)再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德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
(1)这篇文章的生字词语并不多,但是特别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排一排指名读,读准字音)这些词语中有一个我们以前不认识的多音字,知道是哪个吗?说说“莞”的两种读音。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并指点一些错字。【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词语美,课文写得更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
季羡林老爷爷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感慨万千,他发自肺腑地发出一声赞叹,是怎么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划出。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引生齐读。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发现了吗?这里用上了两个感叹号。加上感情,再来读好这句话,读出感叹号。
生再次读。
三、品读体验
感悟人美
1、朗读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把能表现景色奇丽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2)“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3)、你对其他词还有什么体会?请生继续谈。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4)、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通过朗读、想象,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将练习说话和理解课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沟通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巩固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这个环节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篇:读《青铜葵花》有感 汪凯欣
读《青铜葵花》有感
潜山路学校三(1)班汪凯欣
指导教师王建
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套曹文轩纯美小说。其中,我最喜欢读《青铜葵花》这部小说了。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葵花生活在一个小城市,而青铜生活在一个小乡村。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为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了她生活的城市。从此,男孩青铜常常遥望女孩葵花所住的城市。
这部小说非常感人。葵花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和青铜一家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我读到“自从蝗虫吃尽庄稼之后,青铜家的人,总是不时地揭起米缸的盖子,看一看米缸里的米。在这些日子里,米几乎是一粒一粒地数着下锅的。青铜一边放牛,一边挖着野菜......”的时候,我的喉咙哽咽了。多么艰苦的生活条件啊!可是,青铜他们还是那么的坚强。而我呢?在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懂得珍惜粮食。平时,每天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在桌子上、地板上掉一些饭菜。有时,自己觉得不好吃的饭菜,就背着父母偷偷地倒掉。回想起来,可真惭愧啊!
青铜从小受到惊吓变成了哑巴,每次走在大街上,人们都会嘲笑他。每当这时,他都会牵着水牛悄悄地走开。回到家里,他耐心地跟着葵花学习写字。当我读到“直到深夜,他还在拿着小木棍在泥土里写着他刚刚学会的字”的时候,我的眼里浸满了泪水。在这么艰苦的学习条件下,青铜还是那么认真地坚持学习。想想我自己,父母为我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有时还会贪玩,不好好学习,真是惭愧不已!
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时地在我眼前浮现。我们应当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敢于正视痛苦,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高中数学汪芳芳课例研修报告(写写帮推荐)
《“四步12法”之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反思式课例研修报告
姓名:汪芳芳 学科:高中英语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前言:本人为高中英语教师,因培训当天学校没有安排高中英语课程,所以就写了所听的高中数学的一篇课例研修报告。
序言: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这一目标本人认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作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高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需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对弱势学生更多的关心。本人在听取“正弦定理解三角形”这一节课时,认为,本节课教师注重和引导学生进行数形结合的演示,对各种情况做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对此类问题有深刻、自主的认识。
一、课文解读与目标筛选
1、教材说明:高二数学第二章第1课时
2、课题:正弦定理及其应用
3、课型:新授课
4、课时:1课时
5、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及其应用。(2)教材编写特点 1)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一课时,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是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此外本节内容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延伸与拓展。2)教材编写意图与特点
正弦定理这一节内容是从以前初中教材逐步分离并划归到高中教材的一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来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又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教材用向量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并应用其解斜三角形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本节课是用 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
6、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学习起点
学生在初中已经能够借助于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一些问题。在数学必修4中,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等有关知识。此外学生具备较好的几何基础。(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在初中直角三角形部分的习题中见过正弦定理的结论,并且有一些学生能用面积法来证明本节的主要定理。同时在学习三角函数有关知识时,对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掌握得很熟练。能利用向量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3)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习风格等
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所在的实习班级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知识点掌握得比较扎实,具有较好的探索创新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学生还比较热衷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4)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
部分同学可能对三角函数及向量有关知识点有所遗忘,导致定理的证明不能顺利进行,阻碍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影响学生解题的思路,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在发现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可能会对所讨论问题考虑不全面,对于定理的证明感到困惑。(5)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学法分析
本节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设计了自主探究活动,以猜想,证明,归纳,应用为线索,把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采取“情境思考——提出问题——研究特例——归纳猜想——实验探究——理论推导——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理解正弦定理的形成过程,体验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7、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地去发现正弦定理和推证正弦定理。会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的两类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间数量关系的探索发现正弦定理,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利用向量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中,体会向量工具在解三角形的度量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使学生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改进
1.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学校提倡的“四步十二法”来设计本节课。
(1)自主学习:1)学生课前通过阅读课本、自己思考与计算、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并把自己的困惑与疑问记录下来。2)学生课前把第2题和第3题的结果展示到黑板上。3)上课前老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且要关注学生记录下来的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重点研究解决。
(2)引领探究:1)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等方式研究这个问题,研究清楚的小组可派代表上台给大家讲解。2)科学证明,使正弦定理的内容更加完整、更科学。3)学生交流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4)通过机器验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趣味性。5)明确正弦定理的内容,加深对正弦定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6)老师示范性书写,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7)学生从基本、最简单的练习题入手,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8)通过“挑战自我”中的题,让学生认识到: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时会出现一解,有时候会出现两解,甚至有时会出现无解的情况,为下一节课讨论“解的个数”埋好伏笔。
(3)训练检测: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每组第一个完成的学生老师给判,该学生负责给本组其它成员判,一是达到了练习的目的,二是老师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4)总结升华: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首先,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证明方法。其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能解决的问题。最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2)今天学习的正弦定理和后面将要学习的余弦定理,是初中直角三角形知识的拓展和延续,为解决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5)课后再研究:1)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什么时候有一个解,什么时候有两个解,什么时候无解?2)用今天学习的正弦定理,能不能解决章前序言中的“台风”问题?如何解决? 2.实践改进
(1).优点:1)所选引例针对性强,在三角形一边绕定点转动过程中,将边长随角度的变化情况直观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2)探索研究过程中,由简单的直角三角形中的研究过渡到一般的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研究,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3)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简单易懂,分析过程条理清晰。4)整体流程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5)定理的说明简明扼要,对于应用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问题归纳很详细。6)所选例题及习题针对性强,例题由易到难,能很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符合学生思维特点。
(2).缺点:1)在一般三角形中探索正弦定理时,证明过程采用分割三角形,将一般三角形通过做一边上的高分解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回到前面的证明方法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2)用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时,教师直接给出证明过程,不能帮助学生较好的突破学习难点。3)教学中,教师没给出正弦定理的变式,加大了学生做练习的难度。
三、观点提炼与研修体会
授课教师将“四步十二法”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在数学教学中的改革应用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就本次课而言,以下是本人听完这节课例的体会(1)导入新课时所选用引例要经过认真的选择,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2)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定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3)采用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4)对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做题所涉及到的一般的处理方法给出适当总结,解决学生听得懂、做题难的问题。
本次研修已经结束,但是,“四步12法”的新鲜的教学理念在我的脑海中舅舅萦绕,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在将来的教学添加了新鲜的血液,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加深和深化了大学区校本研修工作,使区域协作、资源共享得到了具体落实,促进了大学区成员校共同进步和发展。希望大学区以后多多举办此类活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教育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
第五篇:课例评选教学设计最后一课冯欣娟
优秀课例评选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姓名:冯欣娟
单位: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级中学指导教师:李云峰
单位: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解结构线索
一、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课前搜集有关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反抗侵略的诗文和歌曲。
2、教师搜集、筛选相关资料,课堂上注重引导与点拨。
3、质疑法、讨论法、问答法、演示法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把握文章大体内容,了解叙事线索。
2、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教学突破:抓住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不断上进。
五、教具:幻灯片、多媒体、题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定都看过电视剧《四世同堂》,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剧中人物祁
瑞宣,一位教师,国难当头,国土沦陷,学校无法开课,他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
上了最后一课。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播放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
教师让学生谈观后感。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板书课题 最后一课)
二.预习检测:
(幻灯片展示:1.你能读准加线字吗?你会解释加点字吗?捂 戒 凳郝叟 膝
诧异 钥匙 祈祷 哽 征发 喧闹
2、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生展示交流所做题,师纠正点评。然后师要求生在本子上巩固这些字词。
展示第二个题目答案。学生踊跃发言、讨论,教师 归纳总结:1870—1871
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本文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三、师展示学习目标
(课件显示:
1、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2、再读课文,理解结构线索。)
四、自由阅读,质疑讨论
1、师要求生自由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生自由阅读,思考问题。
师明确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
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师要求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归纳问题。
(师提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案并不唯一,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即
可)
生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探究。各小组长主持学习讨论.将
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分类筛选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将他们帖在各组的题板上。(小组成员认真阅读,写出问题,相互交流,展开讨论,筛选问题,然后取得
共始的问题帖在题板上),最后将题板上交,投影显示,引导分析比较问题,经全班筛选,确认值得探讨的问题。
(课件显示:
1、文章是怎样安排故事情节的?写了哪几个场面?
2、这些情
节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3、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我的心理变
化的?扣住具体的字词句来赏析)
生认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完善答案。
五、揣摩语言,激活思维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提出问题(课件显示:
1、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什么
作用 ?2“、又出了什么事”中的“又”有什么含义?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
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现了“我”什么思想感情?
4、“忽然教堂的钟敲
了十二下”中的“忽然”有什么表达作用。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
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 钥匙”?
小组合作讨论,相互探讨纠正,教师点拨引导,完善答案
六、拓展延伸,迁移提升:(课件显示)有人认为,中国人写好汉字,这应当
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有人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
好无所谓。你的观点呢?请简要阐述。
学生踊跃发言,谈感受
七、课堂小结
(课件显示)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
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布置作业:
(课件显示)
1、摘录并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
2、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上学路上准备逃学
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上课之前诧异
上课经过深深的懊悔
宣布散学觉醒动情
由衷的悲痛无声的抗议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预习检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
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指导教师点评:本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性强,真正做到师生互动性强,能做到
学生是主体,参与性强,并且能体现“农村远程教育”,不失为一节成功 的教。
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