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株洲科学题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公共知识(每小题2分,高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2.中小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是
(B)
A.德育工作B.教学工作C.课外活动D.学校管理
3.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参与学校的案例教学活动属于(B)
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B.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
4.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C)
A.知识与技能目标B.方法与过程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
5.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D)
A.教育方针B.教材C.课程标准D.课程
6.某学校英语老师王老师辅导学生经验非常丰富,不少家长托人找王老师辅导孩子。王老师每周有5天晚上在家里辅导学生,而对学校安排的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经常借故推托,并且迟到缺课现象相当严重,教学计划不能如期完成,学生及家长的负面反响很大。学校对其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仍然不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可给予王老师什么样的处理(D)
A.批评教育B.严重警告处分
C.经济处罚D.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7.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描述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一致的是(A)
A.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B.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C.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D.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8.小芳的父母均为大学毕业,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很重视学习,初中期间,当她自己在看书学习时,旁边如果有人讲话,就特别反感。进入高中后,小芳成绩优秀,担任了班长,但同学们都认为她自以为是,什么工作都必须顺着她的思路和想法,一些同学很讨厌她,为此她感到十分的苦恼。如果小芳同学找你诉说心中的烦恼时,你认为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辅导(D)
A.学习心理B.个性心理C.情绪心理D.交往心理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A)
A.权利B.义务C.责任D.使命
10.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C)
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B.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
二、学科专业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全对计2分,少答计1分,不答或答错计0分。)
11.从课程的内容看,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C)
A.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B.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
C.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D.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12.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进一步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列有关高中物理课程作用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BCD)
A.有助于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B.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C.有助于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D.有助于学生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3.科学素养包含四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兴趣以及科学精神。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来落实“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在下列四个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C)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B.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C.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D.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
14.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下列哪些行为或方式不符合新课程理念(D)
A.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B.关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
C.注意物理与其他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
D.以物理教材为主,以物理实验为辅
15.物理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科学探究。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ABC)
A.科学探究有助于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
B.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还是一种科学精神
C.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课程目标之一
D.科学探究与接受式学习方式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学习方式
第Ⅱ卷:非选择题(70分)
三、公共知识(10分)
16.(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9种基本智能,只不过,不同个体的优势智能是存在差别的。
赵元任是解放前清华大学国学大师之一,他精通多种国内方言和8、9种外语。在巴黎和柏林的街头,他能够分别用地道的法语和德语与当地老百姓拉家常,使别人误以为他是本地的常住居民。在国内,每到一个地方,赵元任甚至可以用当地方言与人们随意交谈。
周舟是湖北武汉的一个弱智少年,在大多数人面前,他都显得说话木讷,反应迟钝,表情呆滞。在父母、老师的倾心教育、培养和影响下,周舟在乐团指挥方面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多次在盛大的场合指挥着交响乐团完成了表演,其指挥才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就在全国招收少年大学生,这些少年大学生都是数理化生等理科学生,大多获得过全国奥赛的最高奖励,或者在理科的学习中拥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湖南省的谢彦波同学,在80年代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大的少年班。
鲁冠(化名)目前已经成为了拥有数亿人民币产业的著名商人。小时候的他并不聪明,学习成绩较差,小学毕业就走入了社会。除了勤劳和精明之外,鲁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组织和管理,善于观察和了解周围人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等,善于调动企业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的团队发挥着最大的力量。他所管理的企业和公司很快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成为了拥有足够影响的浙商。
(1)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国学大师赵元任的优势智能是,鲁冠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优势智能是,周舟的优势智能是,谢彦波之所以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主要取决于他的优势智能,即,此外,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优势智能多表现为。
(2)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借鉴作用。
参考答案:(1)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每空1分)(2)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智能的差异性②正确评价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在某方面的智能差或很差,就认为学生是差生,很愚蠢③发现、引导、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④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⑤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个性、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学艺术
四、学科专业知识(60分)
17.(15分)质量为m边长为l的正方体木块浮在在深
广平静的水面上,如图所示,木块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半。
现在木块正上方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压力F,使木块缓慢下移,直至木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在此过程中
(1)求水增加的机械能。
(2)导出压力F与木块下移的位移x的关系式F=F(x)。
(3)作出F=F(x)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出压力所做的功。
(4)定量说明能量的转化情况。
参考答案:(1)设水的密度为ρ,木块原来浮在水面上时浸在水下的高度为h,依
据平衡条件有mg=ρgl2h而 m=ρl3/2解得 h= l/2(2分)因此,当木块移到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时,水增加的机械能等于将体积为正方体木块一半的“水块”中的水(图1中阴影部分)全部移到水面时水增加的重力势能。因此水增加的机械能△Ep水=3 mgl/4(2分)(2)由于木块是缓慢移动,故可以认为木块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依题意压力等于木块
下移时浮力的增量,于是F=ρgl2x=2mgx/l(0≤x≤l/2)
(3分)(3)F=F(x)图象如图所示。(2分)压力F所
做的功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即W=mgl/4(2分)
(4)在整个过程中,木块减少的机械能为
△Ep木= mgl/2(2分)压力F做功消耗的能量为mgl/4,这两部分能量一起转化为水的机械能△Ep水=3 mgl/4,而W+△Ep木=△Ep水,说明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2分)
18.(10分)在竞赛课“探究胡克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胡克定律后,某参赛教师为了说明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出示了准备好的一根弹簧,让一个学生使劲拉,结果弹簧不能恢复到原长,以此说明胡克定律只在弹性限度内成立,并指出这根弹簧已“报废”。课后,有些观摩的老师发现,这根 “报废”的弹簧居然仍具有弹性!
(1)你认为这根“报废”的弹簧能说明胡克定律只在弹性限度内成立吗?说明理由。
(2)如果你是这位参赛教师,并且当场发现“报废”的弹簧仍具有弹性,你可以利用它如何进行后续教学?
(3)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成了这堂竞赛课的有关教学目标,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方案,测量一准确弹簧秤外壳内弹簧的劲度系数。请你帮助这位参赛教师拟定一个测量方案。要求:方案尽可能简单明了而误差尽可能小。
参考答案:(1)不能说明。“报废”的弹簧虽然不能恢复到原长,但仍具有弹性,说明它仍遵循胡克定律,只不过它的劲度系数和“原长”发生了改变而已。(3分)(2)可以指导学生:体验弹簧硬度的变化;比较劲度系数的变化;了解影响劲度系数的某些因素;进一步理解劲度系数的物理意义。(3分)(3)读出弹簧秤的量程Fm;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秤全部刻度的长度lm;由胡克定律得弹簧劲度k=Fm/lm。(4分)
19.(5分)质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想化物理模型。
(1)理想化物理模型体现的重要思想是什么?
(2)在计算一列火车过桥或隧道的时间时,能否把火车看做质点,目前是有争议的。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1)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2分)(2)只要观点鲜明、阐述有理有据、表述条理清晰即可。(3分)
20.(7分)有人认为,牛顿第二定律表明,当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只不过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推论而已。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能简单的认为牛顿第一定律只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推论。(1分)要点:①从规律形成的历史渊源看,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笛卡儿等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它是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辨的产物(理想实验),是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的。②从规律的作用和意义看,牛顿第一定律不仅回答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而且明确了力和惯性两个科学概念,同时还定义了惯性参考系③从规律的历史地位看,没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就不会有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牛顿也就不会以新的视角审视引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进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和人间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每个要点2分)
21.(8分)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的成就时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1)伽利略的科学著作《》奠定了他作为近代力学创始人的地位。
(2)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创立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其核心是把和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
(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如何体现他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
(4)伽利略认为,懂得忽略什么,有时与懂得重视什么同等重要。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看,伽利略的这种思想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1)两种新科学的对话(1分)(2)实验(1分)(3)首先,伽利略利用逻辑推理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落体理论中蕴涵的矛盾;其次,在自然规律应是简洁明了的思想引导下,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接着进一步利用数学推理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然后,在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后,进行合理外推,推测当斜面倾角增大到90°时,也就是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小球的运动也应该是匀加速运动。(4分)(4)研究机械运动的质点,研究气体性质的理想气体,研究电场性质的点电荷,研究波动规律的简谐波,研究振动的单摆与弹簧振子等等。(2分)
22.(9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框图如下:
(1)高中物理在课程结构上体现了的基本理念.(2)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学生通过相关核心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思想)方法。请简要说明物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3)选修课程由选修系列1(选修1-
1、选修1-2)、选修系列2(选修2-
1、选修2-
2、选修2-3)和选修系列3(选修3-
1、选修3-
2、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4)共10个模块组成。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的影响;选修系列2侧重从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实践性、应用性;选修系列3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内容,进一步强调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4)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学习后,已获4个必修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以通过选学后续课程获得。如果你是学生选课的指导老师,你如何指导学生选课? 参考答案:(1)注重基础,体现选择性。(1分)(2)特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研究以数学为主要工具。(2分)研究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的方法,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杂问题从简单问题入手的方法,变与不变的极限思想方法,守恒的思想方法,等效、转换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物理模型的思想方法等。(2分)(3)人类文明;技术应用。(2分)(4)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指导学生选课。具体来说,应指导有人文倾向的学生选修1-1,有理工科倾向的学生选修3-1或2-1。(2分)
23.(6分)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本。请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回答下列问题: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对不同水平的学习和不同类型的目标要求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请你至少写出6个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说明:体验性目标主要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2)下表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的“内容标准”。内 容 标 准活 动 建 议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素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1.调查日常生活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2.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原理。
3.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4.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其他内容标准部分还有有许多类似上述的“活动建议”,请你简要谈谈它们对课程实施有何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1)观察、收集、调查、参与、参加、参观、查阅、经历、体验、感受、尝试、交流、讨论、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勇于、敢于、发展、保持、建立、形成、养成、具有、领悟、领会、思考等等(2分)(2)“活动建议”中的行为动词“查阅”、“制作”、“研究”、“体会”、“设计”等对教师实施教学提出了操作性建议,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分)同时体现了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和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思想,体现了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第二篇:株洲广告公司
株洲广告公司—群青视觉
株洲广告公司—群青视觉广告传媒有限公司http://是以从事影视、平面设计、高端婚礼、摄影的广告公司。公司目前拥有高清摄像机、胶片、数字、10米摇臂、3米摇臂、移动轨道车等影视器材,并整合汇集了专业导演、专业摄像摄影师、文案、剪辑师、平面设计师等专业影视制作人才。群青视觉致力于企业形象宣传片、产品宣传片、产品演示以及教学片、会议演出活动的拍摄和后期剪辑包装以及VI包装设计、画册设计、高端婚礼、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对各个环节谙熟于心,流程严谨,把控全面。运用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为广大企业、公司、集团、政府机关和个人提供专业的影视拍摄制作服务,以提供优异的音像影视制作服务提升商业价值。
第三篇:清风株洲
《清风株洲》观后心得
以前一直以为贪污受贿离自己特别远,身边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今天看了《清风株洲》这个节目,忽然感受到上党课时,老师让我们铭记在心的那句话“权利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座“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城市,株洲曾经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今天的株洲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头顶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桂冠”,从“脏乱差”到生态宜居,华丽蝶变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园林绿化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因此也成为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功臣。然而,在耀眼光环背后,园林绿化部门也成了腐败的高发区,巨大的利益诱惑让少数领导干部铤而走险,一步步走向腐败的深渊。
节目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70后的彭岚,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收入丰厚的工作。彭岚是园林专业科班出身,1992年毕业后在市规划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应该说,当时的彭岚以对工作的热情和严谨实现了最初的专业追求。2006年,彭岚调入市园林绿化局任总工程师,2015年任党委书记、局长。经过组织多年的培养和出色工作,彭岚从一名普通设计人员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彭岚说:“我在工程上给予他人关照,他们赚了钱,给我些馈赠又怎么不行呢?“这就是她对于涉嫌受贿问题的辩解。可见彭岚对党章党规的认知是极其淡薄的,‘两个责任’‘六大纪律’是什么不知道,而且毫无法治观念。彭岚忽视了世界观的学习改造,主观上也就忽视了廉洁自律,将权力变成谋利的工具、工程变成交易的筹码,由此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行我素,不收敛、不收手。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法纪意识存在严重的缺失,他不参加政治学习,甚至对全市性的一些重要会议,经常不参加,一个党员干部长期缺乏政治理想教育,导致了精神上的‘缺钙’。”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彭岚被打上阴影。
回顾专题片大多数的贪官并不是天生的,在没有蜕变之前有些甚至也是受人尊敬的好官,也为党和国家作出过突出贡献,他们的变质就是从最初的吃吃喝喝、收些小礼品,到烟、酒等贵重物品,再到赤裸裸的收受金钱;心理也由最初的胆颤心惊、害怕东窗事发到心安理得再到从容不迫的变化过程,正是因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至于积小腐成大腐、积小贪成大贪、积小恶成大恶、积小错成大错,一步一步走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成百年身”。
古人曰: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从严要求自己,坚守廉洁自律底线,“勿以贪小而为之”,自觉抵制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小诱惑,把“防小”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课程,无论多少礼品或钱财摆在面前都不能心动,要稳得起、沉得住,不向罪恶迈步,不给贪污腐败留任何机会。
“勿以贪小而为之”,必须要加强学习,保持进取心。“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人的违纪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一些无所谓、没关系的小小贪恋开始的。所以,领导干部时刻要注意克己守法,严于自省,尤其在无人监督时,更加要慎独自律、洁身自好,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一个个落马者的忏悔警示着每一个人,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时刻都不能放松。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廉洁是立身之本,是最大的平安。
第四篇:2013株洲房交会 情况
60余个楼盘参加房交会 株洲市在售项目逾八成参展
今年秋季房交会,目前已确定参展的楼盘项目逾60个,超过全市在售楼盘的80%,40多个主体展位已全部被开发商预定完毕。
今年招商没采用往年的抽签参展方式,而是先到先得,所以各开发商都提前采取行动,预定自己心仪的展位。”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经世龙城、湘银星城的开发商更是积极与组委会联系,决定全程赞助协办本届房交会,获得了选择展位的优先权。楼盘项目的展位招商工作现已接近尾声。下一步,将进行中介机构、家居建材等其他行业的招商。
商品房契税按减半原则先征后返,新增保障性住房展示
在本届房交会期间,参展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的商品房,契税可按照减半原则先征后返。
在本届房交会期间,参展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的商品房,即在2013年10月24日至10月27日,签订商品房(预)销售合同并在同期备案的房屋,契税将按照减半原则实行先征后返;购房人可以在2015年10月27日前到市财政局在房产局设立的窗口办理退税手续,过期将视同自行放弃房交会优惠政策,财政部门将不再办理退税手续。二手房交易享受同样政策。
房交会六大活动 1、2013株洲秋季房地产交易展示会开幕式 时间:10月24日9:00 开幕式上,我市将首次对2012株洲房地产行业信用优秀(A级)企业进行授牌。参加展会的企业代表将在《诚信宣言》牌上签名。
上半年,市房产局首次对全市417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012的信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分为信用优秀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和较差企业。市民可登录“株洲房地产信息网”进行查询。
2、株洲房地产发展与升级论坛 时间:10月24日15:00-17:00 国内行业内知名企业领军人物或著名学者,将与本土房地产开发商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就房地产业发展新动向及株洲楼市发展状况展开高端对话。3、2013金秋物业消防大比武 时间:10月25日9:00-17:00 房交会现场,物业公司员工,将现场竞赛灭液化气“火灾”等项目。
4、湘江名流笔会
时间:10月26日9:00-11:00 本埠知名书画艺术家,将围绕房地产行业,现场即兴创作,演绎、描绘城市发展成就。部分作品将举行义卖,拍卖所得将转赠山区贫困学校。
5、幸福家庭摄影大赛 时间:10月24-27日
只要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不超过6张)统一上传到株洲网“幸福家庭摄影大赛”专区,就可以报名参赛,组委会将评出100幅获奖作品,在房交会现场集中展示。目前,大赛已吸引81名市民报名参加,提交参赛作品220多幅。
6、“逛房展,赢大奖”系列活动
观展有礼。每天前往房交会现场观展的前500名市民,可凭入场券领取精美纪念品一份。
房交会大寻宝。组委会将在房交会现场各个展位放置精美礼品,观展市民现场寻找惊喜宝物。
幸运大冲关。现场设置的有奖游戏活动,价值数十万元的实物奖品,将摆放在“惊喜透明屋”中,市民可以通过走访展位、购房等获取资格,参加幸运大冲关游戏,赢取惊喜大礼。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课后题解答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一、问题解答
1、你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答:把瓶子倒立放入水中,然后翻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海绵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饼干、砖头放到水里也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这些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
2、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
答:不会,因为空杯子并不是真正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3、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
答:不会,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所以气球就吹不大。松开套住瓶口的气球或者在瓶身上打孔,瓶子里的空气被气球从缝隙里或者小孔中挤出来,腾出瓶子里的空间,气球就能吹大了。
4、把俩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答:刺破气球的那端木棍翘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5、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有风吹过脸庞,(不必统一答案,具体依据学生的回答)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6、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答:感觉用手压时塑料袋内有东西向上弹(或者像上顶)手。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向上弹(或者像上顶)力气变大。松开手后看见“气垫”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说明(1)塑料袋内有空气存在。(2)空气占据了袋内的空间。(3)空气可以被压缩。(4)压缩空气有弹性。
7、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同点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
9、探究喷气式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他跑的距离是否有关? 答:课本上的空填“远”。结论充气量多,气球跑得远。
二、教法分析 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对于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空气会流动等。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这些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正视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本课教学当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导入
1、猜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由一个简单的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2、关于空气你知道什么? 关于空气你还想知道什么? 自主学习
(一)认识空气的性质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1)实验一 作演示实验
①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师演示。
③说说看 为什么会这样?(2)实验二 演示分组相结合
①我请一名同学帮老师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有办法解决吗? ④小组内实验验证本组的假想。
(3)做第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有质量
(1)作演示实验 边做边介绍实验的条件。(2)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空气具有流动性
分组实验(材料用气球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能说明问题即可,注意安全。)①学生实验,②学生谈感受 这说明了什么?
③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①师讲解实验要求及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实验中的感受。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空气的性质
(二)、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1、问,以前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水和空气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关于三个实验的处理,第一个联系实际想一想就可以因为它比较简单。第二个分组实验效果好。第三个最好是教师演示,因为注射器口的封闭性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教师演示效果明显,不容易产生歧义。)
3、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三)、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的利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1、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2、要想让压缩空气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你想研究关于他的哪些问题呢?
3、学生动手实验(这个实验比较复杂,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组装材料。可以把绳子改为细铁丝,铁丝容易拉直,便于操作,又减小了阻力。使实验效果明显。)
4、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三、课外拓展: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2、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问题解答
1、空气受热或受冷后会往哪儿流动? 答: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受冷后会下沉。
2、试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答: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
3、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
答: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的气温。而取暖器则相反,应放置在下放,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4、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二、教法分析
在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性质的基础上,本课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了风。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复习导入
1、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是会流动,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2、小组讨论,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自主学习
1、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实验一(分组)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能说明什么呢? 实验二(演示)我这里有个会转动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转动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让蛇转动的呢?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呢? 学生猜测交流我们通过实验来解释观察实验三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呢?出示孔明灯、热气球图片,讲解热空气上升的应用,让学生初步知道科学发展史,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2、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冷空气怎么的流动的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实验材料要准备充分,冷瓶内可以装冰块,热瓶内倒开水,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协助。)(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3、制作热气球
(注意:塑料袋的质量一定要轻,一定要密封不能漏气,体积不要太小,否则将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应用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先由学生自由回答,再学生质疑,再学生通过本课所学知识讨论解决。
4、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
1、我们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大自然中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
2、学生看图,思考、讨论、汇报
3、教师小结
三、课外拓展: 制作孔明灯
3、空气中有什么
一、问题解答
1、一猜,下面那支蜡烛最先熄灭,那支燃烧的最久?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答:第二支先灭,第一支最持久。因为第二支是用小杯子罩住的里面空气最少,第一支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瓶里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它们各具有什么性质?
答:试验中可以看到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说明燃烧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瓶内还有气体。瓶里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空气中至少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3、11页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沿着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
答:会看到杯底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5、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秋季早晨草叶上的水珠,放在室外的金属上的水珠,水缸外的水珠,冬季从室外里走到屋子里眼镜片上会有水雾等。这些都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节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观察有什么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么样解释这种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
7、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把粘有蜡烛 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要适量。)。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5)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空气从瓶口进入,提起瓶子时不会带起水,不会弄湿烛蕊,也不会把蜡烛弄倒)把瓶子拿起来,点燃蜡烛,等蜡烛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7)汇报实验结果。
(8)讨论: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
2、实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2)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讨论: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1)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办法。(2)学生分组实验,收集二氧化碳。
2、实验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1)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3)问:看到什么?说明什么?(4)小结。
3、实验二: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阶梯状放置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2)师演示实验,生观察并思考。看到什么?说明什么?(3)小结。
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空气中有没有二氧化碳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证明一下。(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生设计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2、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看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看谁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2)猜想,杯壁外的许多小水珠是哪里来的?这说明了什么?(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小结
总结 通过学习,关于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问题解答
1、下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这四个例子说明人和动植物离不开空气。
2、说一说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答: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二、教材分析
空气与水、阳光一样,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由于空气看不见,它的污染容易被人忽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舒适的生活,使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保护空气、防治空气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过去学习水的单元和前面学习空气知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污染,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生命之源 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憋气比赛,注意安全。
(3)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2、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
(1)我们不能离开空气,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教师要提前几天安排,并指导学生制订好计划,注意事项等)(2)你认为我们居住环境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了吗?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为什么?
(3)出示图片,讲解空气受到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2)小组讨论,我们为净化空气做什么。
(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改变我们居住环境周围的空气污染的计划。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小组内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手抄报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一、问题解答
1、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对上述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答:不一样,插入冷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热,而插入热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冷。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2、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量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是先快后慢,还是均匀下降,还是„„
答: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3、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答: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二、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可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的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量的规律。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一)认识温度与温度计 1.讲述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并交流。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特别强调注意事项以及使用安全。)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实际温度并记录。3.交流测量结果。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讲述: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
3.提问: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5.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四)画热水变凉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
3.学生画曲线图。师巡视指导 4.交流各自的发现。
发现了什么规律?讨论: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
6.提问: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7.学生讨论、交流。8.教师解释:
(五)继续预测,课后继续研究。
1.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2.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2、热的传递
一、问题解答
1、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导温度低的地方。
2、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答: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
3、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 答:阳光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
4、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答:对流(壶中的水);传导(炉子到水壶);辐射(路中的热传到四周)。
二、教材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知道一杯水的温度会有规律的降低,通过讨论认识到这是热水向周围散发热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上一课学生主要研究了热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热传递的知识,本课这样导入,既是前课知识的深入,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好知识准备。)
(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1.教师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4.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酒精灯的使用非常重要,为了以后的学习,也为了学生安全,这个环节老师一定要重视。)
5.学生实验。汇报。
6、小结: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学生说出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
3.讨论: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借助媒介输液、木屑等)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5.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6.汇报、交流。
7.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
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提醒:是否需要媒介,热量怎样行进。)2.学生讨论、交流。3.讲述:
(五)巩固应用
出示教材中的火炉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3、加热和冷却
一、问题解答
1、糖和蜡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答: 糖和蜡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如松香、巧克力、动物脂肪、固体润滑油等
2、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答: 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3、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
答: 水和铜球一样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4、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选择: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装冷水的盆子,装热水的盆子。步骤;
1、将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放入装热水的盆子,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再将瓶子放在室温下,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5、想一想,怎样标出温度计上的刻度?
答:要有统一的标准,使用起来才方便。华氏温标用 ?F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32 ?F,水的沸点是212 ?F。摄氏温标用?C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0?C,水的沸点是100?C。
6、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你还能说出哪些?
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一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思路是“聚焦——探究——反思——交流”,因此沿着这个思路,本课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讨论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汇报:
3、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4.学生讨论、交流。
(三)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操作:铜球穿过铁圈,讲述: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认识。(铜球加热要充分)(4)小结: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5)延伸如不将加热的铜球冷却,怎样让它通过铁圈。生讨论交流。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2)学生提出假设。(3)师演示,喷泉
(4)想一想这事怎么回事? 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气体会热胀冷缩吗?(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参照课本,22页)(4)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
(四)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1.讲述:有个小男孩生病了,他找医生量了一下体温,是一百度,他很伤心,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他担心自己走了父母会孤独,就劝说爸爸要坚强,爸爸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原来他的体温是华氏一百度,还不足三十八度,只是低烧而已。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2.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但是工程师设计铁路的时候只铺了513.75米,还差250米,火车怎么到站呢?这个工程师设计的合理吗?)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学生讨论、交流。
3、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4、吸热与散热
一、问题解答
1、实验一: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2、实验二: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金属片的升温速度比纸板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金属片的降温速度比纸板快。
3、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4、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答: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5、为什么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
答: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好。
6、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答: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
7、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答: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二、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四部分,一、研究不同的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三、吸热和散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拓展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保温杯。本课可以这样设计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提出预测。
3.提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温度计一定要安装在铁夹上,而且,温度计要浸在液体中,不能靠在烧杯壁上和烧杯底部。)4.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5.学生实验。
6.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7.小结:
8.按上述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实验二放在上课之初,以保证课堂效率。)9.讨论: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二)研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效果很好)4.学生汇报数据。5.师生共同总结:
(三)讨论生活中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么做的? 2.学生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四)拓展活动 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效果好。2.学生讨论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3.交流。教师给予适当引导。4.制作。
5.检测保温性能并进行评比。
6.请做的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一、问题解答
1、我们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答: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空气中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
2、空气中的水从哪里来?
答:空气中的水是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去的。
3、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4、水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答:水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状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受冷变成冰。水蒸气受冷变成水或冰。冰受热变成水或水蒸气。
5、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答: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到空中形成云,云在空中飘荡遇冷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雨水和雪水有的流入江河,有的渗入地下,地下水有的流出地面形成泉水,它们都源源不断的流入海洋里,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所以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6、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答: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二、教材分析 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姿态存在着,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本节课就带领学生去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本可共分为五部分,认识自然界的水,制造雨、霜、露。研讨水来自哪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水。(1)展示水的图片。
(2)谈话:这里有什么形态的水?除此之外,你还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提出关于水的问题。
(1)谈话:关于水的变化,你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2)学生发言,教师帮助整理、筛选问题。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实验 1.研究雨的成因。
(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2)学生实验,交流。2.研究冰、霜的形成。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2)学生实验、交流。
3.研究雾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
(4)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实验时,应该让学生随时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也可以观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别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三)认识蒸发现象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回答。
3.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
(四)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变量。4.学生实验。5.小结:
(五)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学生讨论:
(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画在实验记录上。(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3.总结
(六)课外延伸。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一、问题解答
问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
答:例如:(1)揉、搓保鲜袋;(2)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3)吹足气后用指头弹击保鲜袋;(4)吹足气体系紧再挤破;(5)来回抖动保鲜袋。问题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 答:很多种声音。如吹口哨、弹舌、拍手掌、跺脚、打哈欠、说话、唱歌等。问题3: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答:因为物体都发生了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问题4: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答:我感到音钹在振动,随后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了,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问题5:你能从以上活动中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吗? 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2、分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生活及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不陌生,如风声、雨声、雷声、欢歌、笑语、鸟叫、虫鸣等,他们对声音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对声音的若干问题却欠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再者,研究声音的材料比较多,有较大的选择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想办法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我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课前调查,建构经验——材料导课,制造声音——交流问题,猜想原因——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问题结课,课下延伸 环节一:本环节是通过课前调查的形式,将课前活动准备作为科学探究活动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经验建构,又课上研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可布置学生现场观察,丰富扩展他们宝贵的学习经历。
环节二:教师可出示食品保鲜袋,引导学生玩发声游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摩擦,弹拔、敲击、吹气都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不借助其它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活动中,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环节三:通过环节二的充分活动,学生会交流出对于声音的若干问题,如声音的高低、产生、大小、传播等,教师适时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猜想物体发声的原因可能与其振动有关。
环节四:学生根据桌面上摆放的各种实验材料,想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分三个层次来研究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一是直接观察感受其振动情况,如弹拨钢尺或橡皮筋,会有麻麻的感觉,很容易观察到尺子在上下颤动,手麻;不弹拨,尺子不发声,振动停止,手没有麻的感觉。二是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上下跳动;不击鼓,鼓不发声,绿豆也不会跳动,吹瓶子发声时,瓶中的盐会上下跳动;不吹不响,盐也不会上下跳动。三是反证法实验:通过触摸,感受到喉部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敲击钹迅速使它振动,停止后声音也随即消失。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即无论是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都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环节五:在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满足,但他们对声音的探究尚未结束,还会提出更多有趣的声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应引导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为下课的铃声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课下学生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发生的原因。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锤、豆子 实验过程: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子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开始能听到,用注水加热法赶去烧瓶内的空气,会发现铃声变小或听不到,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问题2:固体、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答:能。
问题3: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的效果最好?用哪个袋子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答:装沙子时效果最好,用空气袋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够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分析学生
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差异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认识空气能传声——比较不同媒质传声效果——制作土电话——了解传声故事——消声活动”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玩土电话,研究传声奥秘——做真空实验,研究气体传声——比较固体、液体、气体传声效果——故事引入,揭示科学原理——引出问题,课下实验
环节一:本环节通过玩土电话游戏的形式导入,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通过了解土电话购造研究传声,学生用的土电话可安排课前制作,其制作方法简单,学生均能做好,在玩电话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土电话能通话?”等问题,知道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了解到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固体气体传播,二是声音可向不同的
方向传播。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源于生活中固体传声的广泛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铁轨、海底、通信电缆等,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环节二;研究了解土电话传声的奥秘后,学生自然会想到真空中能否传声,液体是否能传声等问题,在经过一番猜想后,教师可出示烧瓶,酒精灯,皮管等材料,为学生作真空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获取证据,真切地观察到“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现象。同样利用该实验装置,往烧瓶中加满水后,再摇小铃,结果能听到铃声,证明了液体能传播声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自由提问题,于是引出“比较不同媒质传播声音的效果”的问题,进入下一研究环节。
环节三:主要是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其中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实验中可发现隔着空气、水和沙都可以听到声音,说明物质可传播声音。其中,隔着土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隔着空气听到的声音比较小。为保证实验的效果,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在三只塑料袋中分别装一样多的沙子、水和空气,封好口待用。上课时,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纸上。
环节四:知道了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历史故事、生活中关于声音传播的故事,如伏罂而听、惊弓之鸟、滥竽充数,电磁传声等,适时地提示其中的科学原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环节五:引出“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变小或消失”的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并进行交流,并利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在课下做实验。
三、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
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实验结论: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2、实验名称: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 实验材料:铅笔
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的中心,我们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或四面八方)。
3、制作名称:做一个“土电话”。
制作材料: 两个纸杯、一根长线、两根牙签
制作过程:(1)、找两个纸杯,在每个杯底戳一个小洞。
(2)、找一根长线,穿过两个杯底的洞,在线头处捆上一小段牙签或打个结。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做成了。
制作评价:这就是我制作的土电话。它的优点主要有┅┅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问题解答
问题1: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答:小球会振动,这是因为敲鼓时,鼓声冲击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引起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振动。
问题2: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答:能听到细微的声音。
问题3: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听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答:音量会变大。
问题4: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答:(1)用手捂住耳朵。(2)戴上耳塞;(3)离开噪声区。问题5:我们能为减少噪声污染做些什么?
答:(答案不唯一)例如(1)减少噪音源;(2)在家中安装双层玻璃窗;(3)多用木质家具以吸收噪音。
问题6: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答:同情、关心、理解、帮助。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能区分噪音与乐音。通过制作助听器、扩展耳廓进一步了解耳廓的作用。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知道防治噪音的方法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2、分析学生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传播,此时对我们怎样接受和感知声音有浓厚的兴趣,这为本节课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人耳的构造较为复杂,较难直观观察,又为探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很有必要采用图文结合、模拟实验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认识人耳构造,知道人听声过程——认识耳廓作用——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方法”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情境导入,自由猜想——认识构造,设计实验——揭示原理,深度探究——认识噪音,解决问题。
环节一:导入时教师可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提问学生“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积极调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人耳中有鼓膜,人听到声音可能与鼓膜的振动有关。
环节二:在环节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耳的构造图,介绍其器官名称,再出示小鼓、纸屏、塑料泡沫小球等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声波对阻碍物的影响状况,在这个实验中,纸屏上吊的塑料泡沫小球起凸现纸屏振动作用。环节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耳朵,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耳廓的作用。可以现场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进行研究,学生利用“助听器”可以听到细微的声音。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车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耳廓又会怎么样呢?,甚至可以用手围在耳朵后面让自己的耳朵“变大”以观测听力的变化,并提出自己的感觉。
环节四:教师可出示教材上的图文资料介绍生活中一些噪音的来源,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如建筑工地的喧闹声,火车站鼎沸的人声、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声„„同一声音,对某些人来说是音乐,对于其他人来说也可能是噪音。例如,深更半夜很响的声音会因为搅乱他人的睡眠而成为噪音。为了丰富学生对噪声的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噪声的分值标准(见教参第109页)在了解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讨保护听力、减少噪声等相关问题。
三、实验与制作
制作名称:制作一个喇叭状的“助听器” 制作材料: 一张大纸、胶水 制作过程:
(1)、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会听到细微的声音。制作评价:这就是我制作的喇叭状的“助听器”。它的优点主要有┅┅
4、不同的声音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你的嗓音和其他人的嗓音一样吗?你们的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答:不一样,不同人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问题2:想一想,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
答:声音的强弱取决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到声音越强,反之,由声音弱。问题3:用同样大的力分别敲击同材料,但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差别?
答:这些材料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问题4:想一想,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
答:声音的高低与弦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系,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学会如何科学描述各种不同的声音。
科学知识: 不仅知道音量有大小、音调有高低,更要知道改变音量大小、音调高低的方法,尤其是认识到拉紧弦、把弦变短和把弦变细都能改变音调的高低,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到声音的奇妙。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2、分析学生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前概念,对于声音的不同有较多的了解,但对声音的音量和音调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课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声音世界的系统认识,感受人之间音色的差异。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猜声音——认识声音的强弱——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自制乐器并演奏”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玩乐器,研究音量与音调——自主提问,深度探究——制作乐器,课下延伸
环节一: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玩猜声音的游戏,由于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嗓音是完全相同的,自然界中各种声源发出的声音也具有不同的音色,所以游戏中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不同人声音的强弱,高低是不同的,教师在活动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环节二:教师出示串铃、沙锤、三角铁、响板等乐器供学生玩一玩,从中进一步体验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进而引出“音量”与“音调”的概念。环节三: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其中重点研究“想办法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观察音调变高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教材中有详细的实验方法提示,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出结论: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
环节四:教师可出示“水琴”并现场奏曲,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自制乐器的步骤,布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制作乐器,鼓励学生认真操作,为保证活动效果,可在课下组织“乐器评选”,并做好对学生的跟踪指导。
三、实验与制作
制作名称:制作一件小乐器。
制作材料:大小一样的瓶子七个、水、金属棒、音高标签 制作过程:
(1)依次在七个瓶子中从少到多装上不同量的水,用金属棒敲击瓶子,调试音高。
(2)在各个瓶子上贴上音高标志。(3)用金属棒弹奏乐曲。
制作评价:这就是我制作的一件小器“水琴”。它的优点主要有┅┅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答:(1)使我们身体健康。(2)可以使我们有力气。(3)食物中有营养成分。问题2:研究我们的统计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答:有些同学存在偏食、挑食现象。
问题3: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科学知识: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分析学生
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科学合理的营养十分重要,但是学生在营养行为上却存在着许多误区,他们对食物中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了解不够,不会检测一
些营养成分。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饮食状况,用吃的学问指导他们健康饮食。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交流吃食物的看法——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认识营关成分及其来源——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根据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问题导入,调取经验——出示食物,认识营养成分——动手检测,掌握方法——对照标准,科学分类
环节一:导入时,教师可直接提出“人为什么要吃食物”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食物的种类、营养和作用,激发学生研究食物的愿望,为学生认识营养成分做准备。
环节二:教师可出示一系列典型食物,如含碳水化物较多的面条、面包,含蛋白质较多的鱼、肉、奶,含脂肪较多的豆油、猪油,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蔬菜、水果。通过分析它们的营养成分了解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同时指导学生阅读食品标签,了解其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知道食品营养标签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具有适当含量的营养成分的食品。
环节三:教师首先介绍检测器材,讲解并示范用滴管取碘酒和滴碘酒的方法。在检测时,要及时提醒学生把被测食物分开放置,不要混在一起,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在检测花生中有没有油脂时,可将其在的纸上涂抹,看其是否留下油迹,作出相应的判断。检测时,可不局限于教材上的材料,可自由选取生活中常用的食物,适当扩大检测的范围,以保证学生切实掌握检测方法。
环节四:教师可让学生看一看课本第42页营养成分和教师补充的一些常吃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类,而后进行分类,在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依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并对统计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实验材料:土豆、花生、碘酒、白纸 实验过程:
(1)滴几滴碘酒到土豆上,待一会我们发现土豆片上滴碘酒的地方变蓝了。(2)、将花生剥去皮,在白纸上涂抹一下,我们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迹。实验结论:土豆中含有淀粉,花生中含油脂。
2、怎样搭配食物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他们的身体健康吗?你认为他们有哪些饮食方面的问题? 答:不健康,他们在饮食方面不重视食物的合理搭配,从而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使健康受到不良影响。
问题2: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什么地方不合理?应该怎样改进?
答:例如优点:营养种类齐全,数量足。不合理的地方:营养比例不平衡如油、盐、糖较多,蔬菜较少。改进方法:注意营养比例的科学搭配,多吃蔬菜、水果等。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科学知识: 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分析学生
通过上节课《我们吃什么》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作用,由于各类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要保证营养全面合理,还必须懂得科学搭配食物,掌握搭配食物的基本方法。学生生活中搭配食物有着太多的随意性,主要原因是欠缺对科学搭配方法的了解,因此,本课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探讨小胖墩和豆芽菜的饮食问题——认识食物金字塔——制作食物金字塔——运用食物搭配原则开展实践活动”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情境导入,引发问题——知识介绍,指导方法——联系自我,科学评议——实践活动,应用知识 环节一:教师可指班内的“小胖墩”和豆芽菜上台,师生互动交流他们有哪些饮食方面的问题,使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所闻,感受不重视食物的的合理搭配,挑食偏食的危害。在此环节,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引起学生对食物搭配的关注,激发学生探求食物搭配问题,引出如何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话题。环节二:教师课件出示“膳食结构金字塔”,组织学生围绕“食物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自主探究,在讨论中注意渗透搭配食物的方法,如:下层的食物要吃得多,上层的食物相对要吃得少。” 环节三: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根据食物日记,怎样绘制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必须做适当的讲解,先要将食物日记中的食物按食物金字塔的六大类食物归类,计算出各类食物的数量,然后再按数量最大一类的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底层,数量最少一类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最上层的顺序来绘出。学生的统计数据必须真实,要及时与课本上的食物金字塔进行对比,讨论改进方法。
环节四:活动可按教材要求,用食物卡片模拟配餐,或者重新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设计新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分析一下存有问题的食谱,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3、食物的消化
一、问题解答
问题1:怎样才能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正确?
答:可以照X光片,还以请教医生、老师、家长,还以查阅医学图书等。问题2:消化道里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答:蠕动。
问题3:你认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答:(1)细嚼慢咽。(2)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3)饭前洗手,饭后漱口。(4)荤素搭配。(5)讲究口腔卫生。(6)保持良好心情。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品尝和“跟踪”小馒头,并对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
科学知识: 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2、分析学生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消化器官有所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粗糙、零碎的,甚至会把人体内的一些其他器官错认为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因此,学生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及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了解很少,这为探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决定了本课的学习应接受性学习为主,即由老师较多地将知识告诉学生。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画食物旅行图——认识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模拟食物运动实验——学习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导入,试画食物旅行图——认识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模拟食物蠕动,体验消化过程——学习保健常识,形成饮食习惯
环节一:导入时,教师可与学生谈话: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浏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到哪里去呢?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和“馒头导游”到肚子里去旅行,此时板书课题,而后让学生自由猜测馒头在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在展示交流中发现各自所画的线路存在差异,进而引出认识人体消化器官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可出示人体内脏模型,详细介绍各种消化器官的名称和作用,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再通过在消化器官模型上揭示食物的“旅行路线,以及在自己的身体上大致找到的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巩固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同时应让学生明白: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被人体吸收,给我们提供养料,供我们健康生长,消化剩下的废物则排出体外。环节三:教师可提出“食物在消化道里是怎样动的”或“倒立吃东西时,食物会不会进到胃里”的问题,让学生猜测,做出假设,再指导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实验前要讲清实验要求,说明组装的器材及模拟的对象,揭示能倒立吃东西的原因是胃肠的逐段蠕动,推进食物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环节四:在学习上述内容后,学生自然会运用学习的知识来应用于自身的营养保健,如教师可先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辩论,并适当为学生补充一些保健常识,如饭前洗手、荤素搭配、不暴饮暴食、讲究口腔卫生、保持良好心情、讲究食品卫生等。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材料:漏斗、软塑料管、塑料膜、长筒袜、碎馒头、乒乓球
实验过程:(1)、用漏斗代替口腔,软塑料管代替食道,塑料膜代替胃,长筒袜代替肠。
(2)、把潮湿的碎馒头放在口腔里,手捏食道使食物进入胃。
(3)、胃中的食物进入肠(用乒乓球代替)用手挤食物在肠内前进,最后从肛门排出。
实验结论: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加工食品,哪些是天然食品?
答:天然食品有:青豆、鸡腿、桔子、花生、苹果、鸡蛋、葡萄、鱼肉、龙虾。加工食品有葡萄干、橙汁、糖果、果冻、火腿肠。问题2:我们吃的加工食品安全吗? 答:有些加工食品不安全。
问题3:分析调查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答:我发现许多加工食品中都含有添加剂,食物添加剂在安全用量范围内是允许的,但对人体无益,我们要少吃加工食品,因为超过添加剂的安全用量危害人的健康。
问题4: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答:不安全,因为垃圾猪、被污染水利的鱼、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长期存放的食品都受到了污染,含有有毒物质,人食用后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问题5:怎样注重食品安全?
答:(1)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多清洗,多浸泡。(3)少吃腌腊食品。(4)多吃绿色食品。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调查加工食品中色素等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科学知识: 了解安全饮食的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分析学生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加工食品,又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缺少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放在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上。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正确对待加工食品---认识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学习食品安全常识”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食物导入,尝试分类---调查加工食品,搜集证据---联系生活,关注天然食品安全---学习安全常识,指导生活实践。环节一:可采用常见食物导入,可安排学生自带,在小组内观察、品尝、了解,让学生尝试分类,在分类中介绍天然食品与加工食品的区别,培养分类能力,引入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环节二:调查可采取组内调查,组间调查等方式,也可收集一些加工食品的包装袋,看看它们的成分,做出相应的统计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添加剂在安全用量范围内是允许的,但对人体无益,超过安全用量会危害人的健康,所以要少吃。
环节三:既然加工食品有添加剂,对人体无益甚至于有害,那天然食品就一定安全吗?这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或课本插图进行讨论与交流。
环节四: 向学生讲解安全常识前,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分析存在的不注重饮食安全的事例,再对照正面做法,更有利于注重饮食安全的教育,指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安全饮食的方法.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以下两个部分的要求建构的,第一,“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的方式方法。它不仅
标志着学生认知目前达到的水平,也提供了学生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潜在可能性。
1、排序
本课教材是按“认识什么是排序---简单排序活动---复杂排序活动”顺序编写的。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材料导入,认识排序---联系生活,简单排序---应用知识,复杂排序.环节一:材料可为容量大小不同的烧杯、轻重不同的钩码、长短和粗细不同的绳子、不同标号的铅笔等。学生的排序未必是正确处理的,教师可在纠正学生的错误的过程中渗透排序的概念。
环节二:生活中需要排序的事有很多,可让学生对一组声音传播速度数据排列,可由小组同学自定标准(如高矮、胖瘦、大小)排序,还可由学生自由设计排序游戏。
环节三:应用本册教材及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排序,既做到温故而知新,又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融合.注意渗透“物体不一定只有一种排序结果,有时可以同时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给物体排序”的方法.2、分类
本课是按照”认识分类---找相同点分类---多极二分法分类”的顺序编写的,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调查分类---交流收获,认识分类---找相同点,简单分类---学二分法,多极分类---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环节一: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剪贴一些动植物、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的图片,并积极调查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类,如商场、书店、动物园等,也可采访老师、家长等人,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为课上研究分类积累经验、丰富感知。
环节二:师生讨论交流调查收获,明确认识到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它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
环节三:教师谈话,讲明常用的分类方法中最直接的是找相同点分类.而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按指印游戏,主要方法是: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
按压在印泥盒上,再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根据弓形、萁形、斗形给全班同学分类,对于海洋生物的特征,具体步骤见教材第56页。
环节四:本环节在第二课时开展,首先教师示例讲解什么叫多极二分法,明确“多极二分法”的分类方法,而后让学生出示粘贴的动物图片,仿照课本第57页的分法讨论分类依据正确分类,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邮票、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给植物分类等。
环节五:可安排学生在课下帮助老师整理仪器室里的实验器材或观看图书室分类情况,围绕生活中分类情况的应用写一篇科学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