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生活-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5:0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一样的生活-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读后感》。

第一篇:不一样的生活-读后感

不一样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

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

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第二篇:《教育应该不一样》读后感两篇

《教育应该不一样》

读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资料汇编有感

教育应该不一样,我们需要不一样的教育。读了严老师的文章,我为他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点赞,也盼望着教育真的能走出创新,走向成熟。

“只有当学生的伯乐,师生才会都快乐“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不但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接受知识的容器,更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对自我的肯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个个身心疲惫。尤其在一些普通高中,每年只有寥寥数人本科上线,就意味着学生从走进中学校园几乎就希望破灭了。当然,考取大学不一定是学生唯一的出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应对高考。对于这些上大学和读好学校都没有希望的学生来讲,学习是没有成就感和自信的。可是,我们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还是要强迫他们在这条路上坚持到最后。为什么教育者不能赋予每个阶段的学生更多成就感和归属感呢?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是运动健将,有的学生酷爱唱歌,有的学生心灵手巧,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有的学生有表演天赋,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己。如果学校能多组织一些学习之外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相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于其让所有人都没有目标,毫无自信的学习,倒不如换种思路,引导学生让你请自我,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教育者要擅作学生的伯乐。

“学校应打破硬件思维。”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多功能教室,各类专用教室的建成似乎成了教育进步的标志。其实不然,在许多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却往往成为摆设。管理者们都追求学校硬件的提升,可是有时却忽略了教学必备的基础条件。因而至今还会出现教师上课没有小黑板,三角尺,直尺,教学挂图等使用,很是无奈。希望教育的投资能落到实处,实用才好。

“谁束缚了我们的思维。”表演工作坊创办人赖声川说:“创意就是问问题的能力。”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进步,现在的教师似乎更加注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对来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我们学生的思维更依赖于教师习惯的一问一答,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此,老师也是这样。没有好学上进乐于求知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乐学、好学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难道不该扪心自问: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我们究竟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对学生的责任心,踏踏实实地做教师或许是我们永远的责任。《教育应该不一样》读书心得

《教育应该不一样》是严长寿所写的,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台湾目前的教育环境,一针见血地道出台湾目前的价值观和迂腐的考试制度,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已经在这个体制下经营太久,早就忘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台湾快被摧毁的职教体系、急功近利的家长心态、媒体的可议之处、老师的教育心态及学历通膨时代。他认为教改人士为了满足家长期待而走错方向;政策为了讨好选民,做了错误的转向。他建议年轻人如何从寻找自我到建立自我,建立必要的五大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看完这本书,虽然非常认同作者所说的话,却也因更加了解实施教育改革的难度而感到无奈。就像书中提到的“是谁坐视问题恶化?是谁让这气球不断的膨胀?是教育部?是教改人士?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还是为数众多的家长?全部都是!” 读了这段话,让我心中起了共鸣,因为他所叙述的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教育现象,而身为老师的我,就是处在这个教育体制、这个环境下。在其中一篇《醒醒吧,家长》中,有一篇某成大教授儿子写的绝交信。或许,从中国人伦理的角度来说,这个儿子是不孝的,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似乎不然。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见台湾传统家庭的教育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大学!但每个孩子不一定都适合这样的模式,以小孩的角度来说,硬是将孩子塞入这样的框架只会磨灭孩子对追求新知的热忱,当然也扼杀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天才。而大陆的教育方式和台湾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在中国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熏陶下,学校、老师、家长就很重视“成绩”,以分数为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补习班、培训班蓬勃发展,学生被训练成了为考试而读书的机器。这种“唯分数是问”的想法,不但是老师的错,分数会受到膜拜,是所有人造成的。如果教师和家长只会以考试分数评断学生的高下,有些学生便注定永远是输家。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分数仍然是对孩子的主要标准。而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认识、定义学生的方式,往往只通过一张张考卷,忽略学生的个性、特长,往往把自己的时间放在作业和考卷中,忘记观察学生、协助孩子探索自我,发掘他们的天赋。爱尔兰叶芝说:“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而我现在在做的只是在装满一壶水,这需要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为了考试,往往在讲解作业和习题时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有了单一的标准,就很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题。书中写到“教育工作者一味坚持标准答案,本身就是一种偏执,难怪学校会系统性、全面性地扼杀学生的创意。”现在的教育制度成就了少数考试顶尖的精英,陪葬掉其它“不合规格”的孩子。而即便是合规格的好学生,也有创造力贫乏的问题。而创新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不是考试考得出来的,重视标准答案的考试,也是扼杀学生创意的帮凶。正如赖声川所说,创意就是一种“问问题的能力”。然而,当所有科目都有标准答案时,学生如何想问题?又如何学会问问题?所以中国人在知识竞赛中能得到数一数二的成绩,但在创新思维比赛中往往被其他国家所超越。

另外,有些家长向老师提出多布置些作业,往往把重点放在孩子语文、数学的成绩,忽略孩子的体育、音乐、美术,觉得学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这些话也让很多教学热忱的老师最后以不断的测试来当做最终的方式。有时问孩子“你想要做什么?”孩子往往会说我要好好读书,可再问孩子“读书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孩子往往就说不出话,大部分的孩子或许无法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父母让他们把成绩考好。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让孩子提供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这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来陈腐,有些成为一个“考试优秀生”,有些成为“考试差生”。

书中提到老师的关键是具备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因为从过去到现在,许多老师的教学态度,倾向权威、武断,学生一旦试着说出各种突发奇想,往往就容易被视为捣蛋,或挑战老师的地位。久了之后,学生不再想要问问题,因为他连问问题的能力,都早被连根拔除。而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和沟通,还要求老师在教学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书中提到严长寿在去高中演讲时,第一次演讲到后半,有学生开始在台下聊天,还要老师维持秩序,演讲的效果不是很好。而第二次演讲时,他开始检讨自己,思考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演讲时首先从自己的着装出发,然后提到学生关注的明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此次演讲完美收官。这件事让他明白学生们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老师没找到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方法。这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课本和与孩子没有兴趣的课外事物,应该多寻找孩子的关注点和感兴趣的事,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状态下学到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时,往往想到过去所受的教育,如果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事,我或许有更多的发展和更多的可能。既然自己已经尝到现有教育体制的无奈,何必让现在的孩子再受这种折磨呢?改变教育方式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困难要让时间去冲刷。但是随着今年启发式教育的提倡,我认为只要大家愿意站出来改变,必定能达成!

第三篇:《不一样的虫虫》读后感

最近下载了一本小书房出版的童诗童话集《不一样的虫虫》,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童趣。

书的每页都是非常可爱的儿童画,典型的那种不规则的涂色、超现实的构图,画面看起来就有一种让人快乐的感觉。而最让我喜欢的,是里面的配诗。这些以小朋友的虫虫口吻讲述的故事,以新诗的形式出现在图的旁边,作为图的配合。通过一幅幅的画和一首首的诗,一个个顽皮的、爱幻想的、善良的、热爱自然的小孩子的形象,跳跃在我们的眼前。因为配图是不同的孩子画的,所以在各幅画中,虫虫一会儿是男生,一会儿是女生,不管是男是女,孩子眼里的世界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欢喜,让我们羡慕!

看得出来,小朋友们是根据诗在进行配画,诗有些是对图主题的说明,比如《雨伞啊雨伞嘟都嘟》,诗的内容就是妈妈送给虫虫一把伞,他一边在房间里打伞,一边想着小朋友会怎么评价啊?妈妈会批评什么啊?而自己却不管这么多,“要是我的房间里有一片乌云就好了,哪怕只是属于我的一小片”,一个很有幻想力的小孩子的形象一下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也有些诗超出了画面的表达,比如《玻璃杯》,讲蓝阿姨有一个玻璃杯,阿姨拿它来泡茶,不让我们碰怕我们被烫到,可是在小朋友眼里“我们才不会呢,我们只想像小鱼一样,围着它游来游去”。画面上是一个超大的占满了整个屏幕的玻璃杯,里面有小鱼在游。诗的意境显然更为丰富,表达出大人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中的巨大差异,也让我们体会到孩子的聪明、善良和趣味。

最让我哑然失笑的是一首叫《李莎莎的表姐》的诗,里面讲了半天,说李莎莎的表姐这样,那样,最后末了来一句:“皮皮,你听见了没有,李莎莎的表姐是警察,快把发卡还给我!”讲了半天,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你真是太有才了!

也许最初我们会认为这种即像白话又像诗的童诗不符合诗的体制,但是最终我们都会为这种短小的、生活化的童诗所感动,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单纯、天真、可爱却在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让我们多了解他们,让我们跟他们一起成长!

第四篇:《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样》读后感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样》读后感

原文:

在以色列,从家庭、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到当兵,都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开放、自由的环境长大,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勇于挑战真理,让只有800多万人的小国在20年内诞生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军队更成为战无不胜的劲旅。

以色列也是新创之国的代名词,是除了美国硅谷之外,创业氛围最佳的地区,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创公司,人均创业世界第一,吸引国际大厂积极投资、挖掘人才。

今年5月6日,以色列刚刚庆祝建国66周年,遍地传唱着国歌《希望》。就是这份希望,不管经历多少挑战,让犹太民族坚持下去。

20年10个诺贝尔奖

24年前的以色列,建国42年,只有400多万人口,经济连续几年负成长,庞大军事支出让财政吃不消,失业率也逼近10%,整个社会充满不确定性。20多年过去了,今年以色列的人口超过了800万人,经济规模是建国时期的50倍。这些年,以色列更陆续创下许多世界第一:全国人均研发支出世界第一(国民研发支出占GDP达到4.5%,高于日本的3.2%、美国的2.7%)、人均工程师数量世界第一、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

小国以色列更盛产诺贝尔奖,过去20年,又多了10位得主。从建国迄今共有12位获此殊荣。“新创企业之国”,也是以色列的代名词。调查显示,以色列是除了美国硅谷之外,创业氛围最佳的地方。

20年前,以色列高科技创业之父瓦狄(Yossi Vardi)投资全球第一家网络即时聊天软件ICQ,19个月后就被美国线上(American Online)并购,自此,以色列发展出“硅谷新创模式”,每年新创公司数量甚至曾经比硅谷还多。目前800万人口中,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创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以色列公司,总数更超过欧洲。愈来愈多国际企业在以色列设厂或设立研发部门。英特尔已是以色列最大的私人企业,员工将近1万人。而微软、Google、IBM、摩托罗拉和苹果也都设有研发中心,光苹果就在以色列的3个城市设立了实验室。韩国三星也大动作,除了研发,还将其三大创新育成中心之一开在以色列。2013年,外国公司共花费84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公司,比2012年增加48%。许多外商看上的就是以色列的人才与技术。这使得以色列人才水涨船高。20多年前,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薪资仅1000多美元,现在已直逼硅谷,一个5年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每个月薪资加福利可达7000美元。培养人才与脑袋

以色列的义务教育从5岁~18岁。18岁以后男男女女都当兵,当兵比起上大学更重要。在18岁以前,学习环境是非常自由与开放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是游戏就是玩耍,小学生没有太多功课,每天下午1点半就放学回家。中学生也是三四点放学,没有补习班可去。

或许18岁以前的教育太过自由了,导致以色列的孩子在各种中国人重视的国际竞赛中,通常没有拿下好成绩。例如以色列在OECD评鉴学童学习能力的PISA中,远远落后。最新调查数学只排41名、科学只排41名、阅读排34名。但明明以色列的科技成就、新创公司与诺贝尔奖这么多,怎么中小学生的表现一点也不出色?难道他们长大后,“突然”变聪明?想要了解以色列如何培养出“人才与脑袋”?必须先了解它的文化。

以色列除了75%犹太人外,其余还有阿拉伯人和少数民族。至于犹太人也是来自70多国的移民,因此它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也像个“大熔炉”,多元与开放是以色列一大特色。希伯来文中Chutzpah,其他语言里没有,意思是“斗胆,不畏强权”,正代表犹太人的性格。

知名哈佛大学快乐学教授班夏哈,在2012年制作“Israel Inside”中特别提到这个字,是“不接受别人给你的答案、挑战真理、直接、当别人都反对,你还是执意去做”,事实上以色列的教育就是希望教出追求真理的孩子。这与环境、文化有关。

以色列社会,不太有阶级或权威。在以色列建国前,第一批犹太军人是没有军阶的,直到现在,士兵看见长官也不用敬礼,下属甚至可以否决上司的命令。第二个教育重点是培养动手做的孩子,即知即行,比只说不做更重要。希伯来文中,学习(Learn)和教导(Teach)是同一个字,引申的含义是,得到知识后,要分享出去,或是有了点子,就要做出来。班夏哈认为,以色列学生是全球出名的有创意,他在跨领域学院(IDC)教导“正向心理学”,第一堂课后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认为能够启发小朋友,立刻就将这堂课改编为“儿童版”,放在YouTube上教导更多年纪小的孩子。

起步慢也能赢在终点

位于首都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是以色列最早创建的大学之一,包括创校的董事爱因斯坦,就有7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自希伯来大学。该校还特别修建一座“诺贝尔墙”,陈列这些校友的照片。

很多人都曾请教过希伯来大学校长班萨森,为什么以色列建国60多年,就拿了12座诺贝尔奖,其中10位是过去20年内诞生;而全球诺贝尔奖得主,每5位就有一位是犹太人?他总喜欢这样回答:“教育观点不同,犹太人喜欢创新,并将点子付诸实行,从家庭到学校皆如此。”

附注:

犹太和希伯来有什么差别?

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和犹太人大体上指的是同一个民族,只是在该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其中也包含些微的差异。

犹太人(希伯来语:)原来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渡河而来的民”。根据圣经《旧约》记载,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巴勒斯坦一带)。他有两子,嫡幼子以撒成为犹太人祖先,而其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古兰经》中也承认亚伯拉罕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以色列人的名称是希伯来人征服迦南的过程中开始出现的。据《创世记》载,希伯来人的第三代祖先原名雅各。一天夜里,雅各与天使角力,获胜。天使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同神同人较力,都得了胜。”从此雅各便以“以色列”为名,意为“与神角力取胜者”。后来,雅各娶妻纳妾,共生了12个儿子,并发展成12个部落,统称“以色列人”。

到了公元前1025年,以色列人建立了统一的王国。公元前933年,统一王国分裂,北方10支派组成北国以色列,南方的犹大支派与便雅悯支派组成南国犹大。公元前722年,北国为亚述所灭,10个支派或流散异邦,或为外族同化,史称“失踪的10个支派”。

据《圣经》记载,雅各弥留之际在预言其后裔的未来时曾说:“犹大啊,你弟兄们必赞美你,你手必掐住敌人的颈项,你父亲的儿子们必向你下拜。万民都必归顺。” 这就借雅各之口预言了犹大支派的兴盛与延续。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沦陷,南国犹大国灭亡。以色列人沦为“巴比伦之囚”。在流放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意识和宗教感情与当地人迥然有别。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后,犹大人被允许回国重建耶路撒冷圣殿,以后犹大国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国。最终因起义反对罗马人,公元前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犹大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开始自称为犹太人。

“犹太人”(Jew)来自希伯来文“犹大”(Judah)一词的希腊文与拉丁文译名,最初只是希腊、罗马人对犹太人的蔑称,后逐渐为世界通用,失去贬义,凡以色列民族留存下来的后代均称为“犹太人”。于是犹太人与希伯来人、以色列人一脉相承,沿用至今,成为对这个民族的统称。

拥有高度自主权的犹大国被西方的入侵者称为“犹太人之邦”,即犹太地,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对这块帝国的领地,罗马皇帝仍然担心那里的“犹太性”会有所发展,故而采取了一项看来是表面的但却具有实质意义的措施: 皇帝哈德良把这个行省的名字由犹太地改为巴勒斯坦——很显然,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忘记这块土地与犹大国民之间的联系。

读后感正文:

通读《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样》该文后,笔者参考阅读了采自“中国知网”的三篇论文以便进步了解今天以色列教育体制形成的深层原因,这三篇论文分别是: 《以色列教育立国之路与创新策略》(薛华领著)《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刘军著)《两次世界大战与以色列的建国》(程配璇著)并查询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由来(见上文附注)。

首先,陈述一下以色列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原文已提及的此处不再赘述):

据2012 年8 月16 日《耶路撒冷邮报》报道,以色列7 所大学中的3 所在学术领域已跨入世界大学前100 强,其中4 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跻身世界大学前30 名。(摘自《以色列教育立国之路与创新策略》原文)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成就如此显著,原因有以下几点:

1极为充足的经费投入。以色列总人口800余万,人均GDP 3万余美元,每年投入国家GDP的8%以上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钱多不一定奏效,以色列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在各方面都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制度经验,其自身制度相对完善且高效,较高的生活水平与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保证了教育经费能极其高效的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避免被贪污腐败侵蚀浪费。这与我国(在此特指大陆地区,下文同)每年教育经费占GDP的2~3%且相当一部分被各级政府官员贪污所用形成鲜明对比,尽管近两年习近平主席上台后官场贪腐之风有所好转,但全方位反腐与法律及制度的完善方面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合理的教育资源的分配。1998 年,以色列用于教育的预算占国民总收入的10.6%,仅次于国防预算。其中,92.4%用于正规教育,4.5%用于非正规教育。以色列政府在各类教育中的投入所占比例分别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占9%,初等教育占26%,高中教育占26%,高等教育占19%,特殊教育及其他支出占20%,这一方针基本保持不变(摘自《以色列教育立国之路与创新策略》原文)。在教育经费的分配方面,以色列重视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没有轻视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反而将之地位在数据方面提到高等教育之上。虽然以色列的中小学生相比我国同年级学生并不显优秀,但丰富的教育资源及极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对权威的反抗意识,这才有了原文中士兵可以拒绝执行军官指令和教授被学生直唤其名的情况的发生。从这一点看,自主思想与挑战意识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最高目标,以色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3对教育的崇拜。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教师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职业。在古代的以色列,由拉比构成的教师队伍被誉为“无冕之王”、“以色列的光明”、“以色 列的顶梁柱”,并享有免税待遇。不仅如此,犹太人还把教师看成是本民族的守护者,承担着传播文化、教育子孙的巨大历史责任。在今天,犹太人心目中享有最高权威的人仍然是教师(摘自《以色列教育立国之路与创新策略》原文)。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流亡经历使得以色列民族尤为注重知识,这里的知识不是狭隘的课本之上的知识,而是保障他们生存繁衍,种族强盛的知识。以色列人独特的崇拜知识的民族文化使得犹太民族尊师重教成风,这也保证了教育的完善推广与延续,也使得以色列人在教育上舍得投入巨大。

以色列现代教育的发达与其建国历史的联系:

1大国之间的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以色列早期复国组织大体分为亲德派与亲英派。一战中的英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世界霸主的地位,扶持了以色列复国主义的发展,根本目的在于其要在中东楔下一颗钉子,为日后的进步控制中东,进步联通非洲打下基础。后来经历二战,美国迅速崛起,英国多次的言而无信,使得以色列复国组织转投美国旗下,旧日霸主此时已无力掌控世界,主动让出了中东和亚洲大部分区域给美国掌控。以色列及时地转向靠近美国并利用苏联(苏联二战后想通过拉拢以色列,也为自己进军中东打下基础,同时英美对以政策就以色列是否能建国此时分歧严重,苏联想借机分化英美),获得世界上最强两个大国的援助,迅速完成了自己的工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色列1948年建国,后与美苏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低估高潮,且深处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中,受民族文化与当时西方教育观的影响,以色列选择了“教育兴国,军事卫国”的发展道路。

2地区环境的恶劣。众所周知,以色列所处加沙地带,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且以色列建国一直受到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国内原阿拉伯住民也是时常发起反抗。内忧外患,毫无资源与地理优势,唯一能依赖的便是科技武装的军队保卫国家和科技带来的工业化强盛国家。如今的以色列,工业化程度已居世界前列。地区第一。也可谓是被逼出来的无奈。我一直觉得,与其说以色列人(犹太人)是智慧的民族,不如说是被逼的最惨最需要用脑子来保障自己生存的民族。试想原始人类何以在恶劣的大自然中生存?没有虎的利爪,没有狼的钢牙,没有象的高大,天天担心自己被吃掉,原始人类这才学会了动脑,学会了制作工具乃至武器,这才用不发达的肌肉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以色列也是如此,人口不如周边2亿阿拉伯人多,武器上前期也不占优势,只能不断研究战法,普及高科技装备,这才有了几乎战无不胜的的傲人战绩,而这些,都需要教育作支撑。换个好的舒适的没有外敌的环境,犹太人兴许就不会是所谓的“智慧的民族”了。

以色列教育的不足:

读完《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一文后,笔者总结了以色列教育的以下几点不足:

1教育资源在民族分配上的不均。以色列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犹太民族的地位,对其他民族采取了剥削打压的政策,这一点在教育上较为明显:

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阿拉伯两大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截至 2003年底, 以色列总人口为 674.84万人,其中,犹太人口为 516.54万人,占以色列总人口76.54%, 与 1949年相比净增长 415.15万人;阿拉伯人口为 158.3万人(不包括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阿拉伯人口),占以总人口的23.46%,与 1949年相比净增长 142.39万人。由于阿拉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超过犹太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甚多,且从海外移居以色列的犹太人口总体上日益减少,因此预计未来以色列阿拉伯人口的数目和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预测,“到 2015年阿拉伯人口将达到 181.4万人,到 2025年将达到 232万人”2001年, “阿拉伯人口占总人口的将近19%,而以色列政府各个部门一般只把不到 7%的预算拨付给阿拉伯人。福利部拨付给阿拉伯人的预算为 9.8%, 教育部拨付的预算为 3.1%。”(摘自《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一文)。民族观念的狭隘性,使得占以色列总人口约1/4的阿拉伯民族群众,不能真正的为以色列整个国家作出贡献,这巨大的“资源浪费”,也是以色列教育的一点不足。

2过于注重科技的发展。诚然,科技是以色列取得今天成就维持以色列国防安全的重要原因,但以色列所获诺贝尔奖,却鲜少见文学类等其他奖项。一个民族如果只是保持原有文化,而不大力发展新的属于自身的可以推广的文化,这个民族我可以预判,即使拥有再多的智慧,也会消亡。当然会有人反对,天天在刀尖上过日子,哪还有心情写诗?这没错,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以色列人发达的科技,却没有给他时间来繁衍推广自身的文化。以色列若偏安巴勒斯坦一隅,不开放自己的文化并始终排斥阿拉伯文化,这个国家领土将永远局限于中国的一个县那么大,纵使他用武力扩展领土,那也维持不了多久,古罗马,古迦太基,蒙古帝国哪个不曾是能征善战?结局如何?不言自明。以色列对自身文化的发展是极其迫切的!

3并不成功的民族教育。中国的多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确实是人类史上罕见的事情,也只有中华民族才有这样的胸怀来办到这种事。以色列从社会方方面面打压主要敌对民族——阿拉伯人,始终做着与2亿阿拉伯人干大仗(核弹就是为了对付比自己多得多的阿拉伯人准备的)的准备,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必然会成为以色列向前发展的阻拦。一个民族,如果学不会正确地对待对手,只会用贬低,打压的方式来应对对手,那么这个民族的心胸肯定宽广不到哪去。历史上许多民族间互相征战,胜利一方往往用屠杀的方式拉宣泄自己的仇恨和恐吓对手,但结果却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不知道多少这样的民族因为狭隘的胸襟被历史无情的抛弃。以色列以犹太民族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甚至在现代社会,犹太家长仍十分反感子女与阿拉伯民族恋爱,这份胸襟,让人真的怀疑只有科技成功的以色列教育真的是一个成功吗?

综上,以色列教育的优点在于资源的大量的投入和有效的分配,带来了科技的繁荣和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但在历史文化以及对待其他少数民族方面还是有缺陷的。以色列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优先发展教育用于科技的进步,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但我们不能照搬800万人的经验,我们还是要坚持探索自己的路子,选择适合14亿人的教育发展之路。作为大国,我们要有大国胸怀,也希望以色列作为一个小国能重视自己的民族价值观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有机会实现和平,发展成为一个大国。

第五篇:《不一样的语文课》读后感

暑假又捧起黄博士所著的《不一样的语文课》这本书,倍感亲切。书中一篇篇课堂实录,令人深受启发,朴实的文字,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黄博士的语文课拥有的无穷魅力和不一样的精彩。

《不一样的语文课》以教学实录和课堂评论的形式交相呈现14个案例,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不一样”。黄博士还将每一课所有他能得到的怀疑与批评全部放入书中,然后他再有的放矢地进行“辩护”。这种做法,不唯见其坦荡,更显其婆心。书中各位专家的点评则为黄博士的课堂作了最好的注解和理论的提升。其细致入微的剖析与精辟中肯的评价,似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唱和,又似美妙绝伦的协奏曲,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琼浆,只觉回味无穷。

从黄博士的课堂,我们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与魅力。这种精彩与魅力来自于他的平实亲切、率性直白,来自于他的旁征博引、引经注典,来自于他的删繁就简、天然去雕饰,更来自于他的妙语连珠、舌灿莲花。黄博士说:光有“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情怀”,还无法带来课堂的“不一样”,课堂的“不一样”,来自于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素朴而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语言是语文的家园。”他的语文课,总是非常细致、非常有心地让孩子们获得愉悦的语言学习体验。课堂上,他是一位风趣却没有丝毫架子的戴眼镜的叔叔,他的课堂提问从来就是漫不经心地轻轻抛出。《普罗米修斯》一课,开课时,课件呈现一幅火的画面,他问:“看到这堆火,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没有火,那人类会在什么场景下生活?”孩子们的思维仿佛水库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话语滔滔,思维亦滔滔。初读课文后,黄博士问:“读了课文,你对普罗米修斯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课文中说普罗米修斯是‘取火’而不是‘盗火’?”诸如此类的问题,黄博士以童心开启了孩子思维与言语的辽阔空间。

更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在课堂中灵敏的反馈,“你的想法很独特!” “你很有想法,像个思想家” “你的口才真好!”“你很深刻。神话肯定是跟‘神’有关的话。普罗米修斯的这个故事你们知道吗?” “你们争得有意思。我们深入看看课文写了些什么?”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他的肯定、激励、启发下翻滚着,递增着,学生睿智而灵动的语言充斥着整个课堂,我不得由衷地感叹:他是懂孩子的,他是懂语文的,他是懂语文教学的。语文就在他智慧的、大气的、经意与不经意的引领下浸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看了黄博士的课堂实录,我强烈地意识到:教师的优秀不是展示自己的优秀,课堂的精彩应该是教师“示弱”后的学生的精彩。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通过教师滔滔的言说来展示的,教师在课堂中展示的只是与学生共同思考的一种生命状态。没有高高在上,只有平等对话。若教师只是一味展示自己的优秀,学生增加的不会是知识,很可能是学习语文的畏惧感。黄博士的每一堂课,都感觉他是孩子们的大朋友,问题轻松而愉悦,充满着想象。所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中不时迸发出思维碰撞后的美妙的火花。

手捧《不一样的语文课》,细细品味着其中不一样的精彩。我想:那些上过黄博士语文课的孩子是有福的,那些坐在教室后面全神贯注倾听黄博士讲课的老师们是有福的,拥有我手中的《不一样的语文课》这本书,能经常徜徉其间享受精彩吸取营养的人更是有福的。相信有了名师的引领,我们一线老师一定会成长得更快,也会促使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夯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因为《不一样的语文课》让我们明白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老师,任重而道远。

下载不一样的生活-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一样的生活-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一样的生活作文2020年

    不一样的生活(作文15篇)不一样的生活作文一):生命兜兜转转,周而复始。春花谢秋红,归雁入山林。时间翻滚的巨浪推着生活的步伐越来越迅疾,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也越来越热切。......

    不一样的初中生活5篇

    不一样的初中生活 小学生活就像一本书,如今我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初中这本书也随之跃入了我的生活中,我已翻开了这本属于我的必修书目,我想把我的这本书读得与众不同。 开学第......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 读后感

    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有感 荥阳六小禹 璐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个舞台,每个人都要在上面演出一个角色。其实,教育也是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一个相同的角色——教师。只不过这......

    《不一样的卡梅拉》读后感

    《不一样的卡梅拉》读后感 《不一样的卡梅拉》读后感1 这个周三,我们小组举行了阅读分享会。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不一样的卡梅拉《我想去看海》”这本书。故事里的卡梅拉这只......

    《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精选合集)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范文大全]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

    不一样的人生——《灰姑娘》读后感

    不一样的人生——《灰姑娘》读后感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人生将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啊! 有人说,风雨过后,就是彩虹!我现在真的相......

    《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

    《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 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名叫《不一样的数学故事》。数学不都是“加、减、乘、除”这些枯燥无味的练习题吗?还能变成我们喜欢的故事吗?让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