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 业 教 学 改 革 总 结
专 业 教 学 改 革 总 结
一、根据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确定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案
1.重视基本知识和素质的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知识要求,设置《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制造技术》和《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根据课程的需要构建了“普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理论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工艺施工的能力,设置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机床控制技术——工艺装备设计等专业理论课程;时设置了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以保证前有基础后有延续,使学生真正全面了解本专业。
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现”能力即把设计方案和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也就是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占整个教学计划任务的47%。
1)结合一线岗位要求,分析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在主干课程后开设实训专用周。针对岗位技能,我们分为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三部分来实现。其中,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包括与专业基础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基本工种实训,共开设有钳工、机加工、热加工、电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七项实训内容,通过基本技能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类基本加工方法,机械制图与机械零件设计等基础知识。专业技能部分包括与专业主干课、专业模块课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与毕业综合实习。由于我们的理论课程是按照现场岗位要求来设置的,因此在主干课程后安排的实训即可以满足现场技能要求,也使学生经过实训后,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重要技能分层次进行,遵循“初步实践---理论学习---深层实践”的顺序进行组织。
如机加工技能,要求学生具有熟练使用机床、进行工艺编制和工艺实施的能力,此能力要靠机加工实训和“机械制造”课程来实现。过去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安排五周机加工实训来完成,第四或第五学期安排“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机加工实训时,还没有任何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五周实训仅仅是培养了其对机加工的感性认识和对机床的初步应用能力,后面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时没有实训,学生学完课程后,虽有了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再进行实践验证和实践加深,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时,将原来五周的机加工实训调整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三周,在第一或第二学期进行,培养机床的初步应用能力和对机加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两周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后进行,让学生在自己编制完加工工艺后自己上机床进行加工验证,并根据加工结果调整工艺方案或参数。经过这种“初步实践---理论学习---深层实践”的训练,学生的机加工技能和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设置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机械加工设备的教学中,针对多种加工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安装调整,如果仅仅在课内的理论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每种加工设备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课内实践,学生理解好掌握容易。
4)实施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抓好过程和结果控制,确保了实训质量。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所有实训项目资料齐备,组织教师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实训计划、日程安排和考核办法;实训中,每班保证至少两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做好实训进程记录和考核记录。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3.强调知识综合应用和综合实习,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毕业设计和毕业综合实习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综合课题的设计与制作锻炼学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为用而学”,学会综合运用学过的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特别是要熟练地应用工艺装备设计、金属切削工艺学、制图、力学的基本理论,正确设计工艺装备,并学会使用各种手册及有关技术资料,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零件加工中所用工装问题的能力。设计题目主要根据两个方面选题:一是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及拟从事专业选题;二是根据专业内容选择一些小型的工艺装备,如夹具、模具或小型起重、液压等设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结构方案、图面质量、说明书、答辩四方面情况给出成绩,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毕业综合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途径,如何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尽快转化为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实习环节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业调整了教学结构,把“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为“毕业综合实习”,学生通过实习达到如下要求:了解企业生产常用机械设备的类型和作用。熟悉常用金属切削机床的结构、组成和作用。掌握常用机床的正确操纵方法和机床附件的使用。能正确选用刀具、量具,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熟悉常用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加工工艺。了解各种机床的维护保养知识及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某些典型现代加工方法。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方法。了解实习所在工厂现行设备管理制度和改革情况。能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现场零件的加工工艺及特点。实习方式采取“学生自主择点,教师巡回指导”的实习方式。学生择点后,学校与实习单位签定“实习协议”,并由实习单位监督实施“实习计划”。采取这种实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方便学生生活,利于学生毕业时择业及就业,并加强用人单位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通过这种实习方式,使不少同学在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定了用工合同,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组织管理:学生毕业综合实习实行“两级管理”。一级管理是由用人单位根据与学校签定的“实习协议”,负责学生的日常劳动纪律考核及实习计划的落实,并向学校反馈学生实习期间的考勤、遵守纪律、实习完成进度等情况,并填写“实习鉴定书”。二级管理是由学校派出专门实习指导教师巡回检查指导。指导教师负责协调解决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检查学生实习计划落实、考勤、劳动纪律等情况,认真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及学校提出的宝贵意见,根据实习单位实际情况与单位协商调整修改实习计划,并指导学生最后落实一至两类机床重点实习操作,为实习考核作准备。每个实习点指导教师巡回指导不少于两次。实习考核:实习考核分两步进行。一是由巡回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在实习地进行现场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进行考核,巡回指导教师协助组织落实,并根据实习计划提出考核内容,由实习单位填写考核记录并加盖公章汇入学生个人档案,学生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学分。第二步考核为“操作证”考核,此项内容在学生实习完后于毕业分配前回校集中考核,学校请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劳动部门颁发相应工种的“操作证书”,使大部分同学在毕业时,既能取得学历证书,又能取得技能操作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以“能力”为本位,多种方式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能够胜任机械加工行业的本职工作,并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那么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锻炼,在专题讲座中得到教诲。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专业教学主要采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学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专业课程教学采用学练结合、学做结合的方式,设立课内实践和实训专用周,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岗位要求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并且在专业课之前开设基本工种实训,在专业课之后开设专项实训、毕业设计及毕业综合实习。改变“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做法,提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子,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
2、课程综合化改革
围绕岗位能力要求,按照先进、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综合化,即将原来“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中的有关内容,以“典型机构”为主线进行融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综合化,即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装配工艺”等内容,以“典型零件工艺”为主线,进行课程综合。实践证明,课程综合化,对于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具有明显效果,特别适合高职教学的要求。
3、改进教学手段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如:《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配有FESTO液气回路设计与控制软件,教学中可利用它实现液、气压回路设计及控制的多媒体演示,学生也可以用它进行模拟回路操作;《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配有德国的MTS仿真模拟加工软件,可以在软件中进行切削参数与刀具的选择、加工轨迹控制与全角度机床加工过程的演示;《机械CAD/CAM》课程配有相应的设计与加工软件(Cimatron、Solidworks等),该课程在机房授课,学生边学边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造型设计与模拟加工的应用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4、改革考核办法
根据课程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1)对基础类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采取全系统考的方式进行。
2)2)专业课程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每门主干课程都建立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大纲和
实施细则,理论考核中采用笔试、口试、实作等多种方式;
3)3)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过程考核与结果(作品)考核相结合,以实作能力来确定考核成绩。
如:“机械CAD/CAM”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了利用Cimatron软件上机考试,杜绝了学生作弊现象,真实的反映出其水平,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采用理论考试、仿真操作与实做作品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5.精品课程建设
近几年来,专业教学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CAD/CAM》四门精品课程,正在努力建设《机械制造技术》、《机械
加工设备》、《设备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工艺与装备设计》四门课程,力争三年内有3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有一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
6、教材改革
根据本专业特色自编适合本专业教学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由山大出版社出版《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设计基础》、《设备电气控制与PLC》等四门教材。
根据大纲要求,在无法找到适合的教材时自编讲义,现已用的较好的讲义有:《数控技术》、《自动控制》、《Cimatron软件》、《经济型数控》等。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着培养目标,经过四年的努力,先后建成了满足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如:机加工工艺实训室、数控编程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数控仿真实训室、机械CAD/CAM实训室、设备维修实训室、电气接线实训室、PLC实训室等。配有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西门子数控系统、微型车床和钻铣床、数控电火花机床、线切割机床、过程控制系统、物流系统等先进设备;并加强软件建设,配置CimatronE软件57套、CATIA软件3套、CAXA软件电子图板软件50套、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50套、CAXA电加工软件50套、UG:SOLIDEDGE软件98套、MTS软件1套、MASTERCAM软件1套。
具备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公差、检测、液压、电工、电子、微机原理等实验室。并且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指导书齐全。
加强校企合作,现有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八个:山东探矿机械厂、中石化十建集团、济南轻骑铃木公司。
四、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机制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而要求教师也应是集理论、技术和技能于一身,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采取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年的师资培养及近年来的师资引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拥有专业教师13人,兼职教师4人,其中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3人,副教授5人,工程师3人,讲师3人,助理讲师3人;专职教师双师型比例为56%,老、中、青比例为1:5:7,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
全体教师积极致力于专业的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继承和发扬我院50多年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努力钻研业务,教学组织严谨,课程施教规范。
近四年来教研室教师先后承担了学院特长生课题13项、学院教研课题1项、济南铁路局技术应用课题2项、省教育厅课题3项、山东省基金项目1项,撰写专业教学研究论文23篇,编写教
材4本。其中,陈红康教授主持,王广勇、李新华参与的《数控实训室建设项目》,获得山东省高校2004年度实验技术三等奖。
五、专业特色建设
1、作为机械系所属专业,在机械加工设备、机电控制技术、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方面有扎实、雄厚的基础。
2、专业建设中除重视教学设计与实施外,注重“学用一体化”建设,通过“学练结合、学做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相关课程中根据职业能力忽然职业岗位的需求在理论教学中安排了适量的课内实践,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设立实训专用周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在学生全部课程结束后安排了毕业设计及毕业综合实习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以切实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3、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毕业制度,组织了多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中级钳工、中级维修电工、高级绘图员、Cimatron软件操作资格等证书考试。
4、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组、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
六、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制造业实用人才。但我们的工作还刚刚起步,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计划中还存在某些实践环节和课程衔接不好,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教材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还需不断提高,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还需不断深入,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站还有待继续完善等。我们要在现阶段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一、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为提高竞争力,使培养的学生比同类专业的本科生有更多的幼教技能,比同类专科生有更多的专业特长,比幼师中专生有更高的文化层次,实施了学前教育专业分方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内涵,走“特色化专业发展”道路,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教育理念先进的重点专业。发挥了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的资源优势,确立了学前英语方向、学前早教方向、学前管理方向、学前健康保健方向的一专多能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向。
我们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遵循中等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技能培养与职业需要合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确立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主动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复合式应用性人才。
二、课程体系和结构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性学前教育人才为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围绕着专业建设和市场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把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势课程《奥尔夫音乐教学》、《幼儿园纲要指导》、《幼儿礼仪课程》、《舞蹈》等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依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课程体系。按类型设置公共基础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
三、科目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拥有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园纲要指导》。有比较规范的学前教育专业科目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进度和实习大纲,有系统的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拓展、五大模块。特别在教材编排方面,根据实用原则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组织编排教材。
四、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档案规范齐全,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课程并具有规范的训练考核体系,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与培训方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考核方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考核标准》。改革了传统的《幼儿园纲要指导》的理论考试方式,采取了教学设计、摸拟教学、说课和教具制作分项考核。改革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良性发展,在横向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纵向评价,教育学生努力做到起点不同,终点制胜。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实施“面、块、点”教学方式。
五、职业素质教育
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八项”职业技能,即手工、简笔画、书写、舞蹈创编、边弹边唱、模拟教学、讲儿童故事、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把“八项”技能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素质教育模式。发挥教育系心理咨询专业的优势,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幼儿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儿童心理咨询方法。利用音乐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的优势,定期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环境
我们精心选择了往届毕业生为管理者的、具有较高社会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省、市级示范类幼儿园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满足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见习、实习需要。制定了较完备的实习指导与管理方案。做到了实践教学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七、产学研合作
通过我校幼儿园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交流、研讨、报告,论证职业岗位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确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分方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了幼儿园优秀教师来校任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科学整合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读、议、讲、练”教学法、“学、创、教、评”教学法等,提高幼师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良好氛围,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九、师资队伍
学前教育教学部共有教师 30余人,分为学前基础组、音乐组、舞蹈组、美术组,是学校目前优秀的教学团队。
新老教师结对子,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学校与幼教部两级管理者对教师实施过程监控;通过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实施效果监控。
十一、学生素质
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年就业率全市名列前茅,无留降级学生。学生连续几年参加省、市、县文化活动的演出,得到社会广泛好评。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
十二.学生就业
有适合高职教育的就业保障机制,建立了系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管理机构。近几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就业率均为98%以上。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调查发现,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实践能力方面,用人单位都给予了良好的评价。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十三、专业特色与创新
(一)“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特色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形成了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被省市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所采用。
(二)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教师从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入手,积极实施成功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法指导及学习能力培养,摸索总结出一系列实用的教学法,提高了幼师生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三)结合教学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各科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编写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校本教材,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指南》、《幼儿保育、教育案例汇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学习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指导》、《舞蹈纲要》、《简笔画学习纲要》、《幼教钢琴基础教程》。相关学科教师已在教学中尝试应用,并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教学部 2011年5月30日
第三篇: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何易
一.重视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以人为本、质量第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守法遵纪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为了加强素质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我们还分年限制定具体规格和目标要求:一年级重点进行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珍惜大学学习机会、立志成才的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文明行为、良好生活习惯和作风纪律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二年级重点进行专业目标、职业目标教育;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努力学习的班风、学风教育;强化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教育和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考察、培养和发展工作;致力于思想品格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法纪素质培养,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三年级重点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自信、自强、自立教育;遵纪守法和安全教育;文明离校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
二、注重实验实训
1.实现学生所学与用人单位所需无缝对接,做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 一。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程内容,加大实践 教学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考核方法改革方面,采用以能力评估为核心的综合考核,实施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答辨、提交作品、平时成绩、演示、演讲等,并加大非笔试成绩所占比例,以达到“能力培养”的培养目标。如专业课程,期中、期末
笔试各占30%,实训项目成绩占70%,学期总评成绩作为学生专业课程合格的认定标准。
三、先进的教学方法
“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又决定形式”,在电工电子技术授课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始终是我们追求的一贯目标。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即不过分地夸大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也不完全抛弃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两者相得益彰。在课堂上加强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实物教学法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元器件和设备,采用实物教学法,注重感性认识。
(2)启发式教学法
针对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课堂上,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必须做到很好的“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学生通过启发教学可以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
(3)激发兴趣法
学习兴趣是促使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老师的责任不但要求学生听下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听下去。在理论讲解中穿插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并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突破一点,以点带面
突破一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对其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电路分析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善于从相同中找差异,从不同中找规律。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电路分析方法的理解,又节省了课堂授课时间。
(5)鼓励自学法
选留适当的课程自学内容,布置适当的大作业、小论文和小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1)多媒体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它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形象地展示器件、设备、系统的外形和结构;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针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涉及内容广的特点,适当地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提高讲课效率和效果。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十分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学生利用我们自己建立网站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电工电子技术授课过程中,经常安排学生上网查找技术资料,例如在讲Y-△换接起动时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控制方案,对比各种控制方案,指出它们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自己的控制方案,这是一次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解决了问题,树立了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3)作业设计
要想很好地完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必须让学生完成适量的作业,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作业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基础作业,另一部分为综合性作业。基础作业用于巩固和加深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的理解,合理选择每一章后面的习题,平均每周收一次作业,给出成绩,并作一次答疑,讲解作业中的共性问题。综合性习题用于提高能力,适时布置一些综合性、设计性题目,例如设计行程控制和时间控制,设计电子钟和电子琴等,使学生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乐市职教中心
机电部
何易
第四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一、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教育部于2000年制订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同时,推出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现实情况,从发展的眼光看,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当达到四个目的:一是创新教学环节;二是改善教学组织;三是优化教学活动;四是提高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调整。一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按照“实用、有效、够用”的原则,重新进行内容整合,删除不必要的重复交叉和学而无用的内容;二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四是实现教学内容的阶段化,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特点,把系列庞大的内容,按内在递进关系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以便于学习组织、教学考核和学生把握;五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把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按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区分为不同的等级与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组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一)从职业分析入手制定培养方案
本专业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思想,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开发教学计划。由企业的有关人员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进行职业分析,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依照“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专项技能分析——拟定最终绩效目标——描绘职业能力模块——分解出能力要求——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程序编制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因此,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都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
(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其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此,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坚持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并根据人才类型的需求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
(三)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了一些理论性较强且实际中基本不用的内容,成功实行了“融、并、删、减”的“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我们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为突出技能培养与训练,实训项目的总学时与理论教学的总学时接近1:1,并且增加了“Flash 编程”的科目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近年来企业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突出了专业综合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岗前训练。对于有条件到企业就业岗位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要同时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后主要包括课堂实训、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课堂实训主要培养基本能力(口头表达、外语)。实践课的设置包括短期实训和长期实践。短期实训主要是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开发工具和常用技术开设的三周实践课程;而长期实践主要是每学期开设的理论和上机交替进行的课程,即在学完理论知识后,通过随后的上机加以加强。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促进产教研结合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是高职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密切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加快产学研步伐,尽快形成企业、学校连办高职教育的新体系。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开发,以保证高职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和有效性;和企业合作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和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以保证师生技术应用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性、新颖性、和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
(五)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情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很多,为此我们主要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规划教材中优选所用教材。此外,为了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近年来本专业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编写了自己的教材。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教材。
(六)完善学教学大纲。
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原则,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许多优秀软件陆续问世和应用,在教学大纲中就应及时安排这方面的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课时量。其次要重视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每一门课的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此,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新成果。
(七)教学与科研并重,造就新一代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水平的办法是培训和科研,科研能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更新知识,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知识更新达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及动手技能,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也是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并且改变单纯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到软件开发公司、网络公司等用人单位实习和聘请兼职教师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新技术、新产品,形成开放式教学。
(八)考试模式的改革
继续探讨考试模式的改革,尽可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改革为口试、笔试、上机测试等多种形式,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查。考试的内容侧重于实践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九)其它改革的计划与配套措施
1.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2.加大与北大青鸟的合作,包括师资培训的合作和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达到最强,结构最合理。
(十)创新特色
1、学生运用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小组学习及集中面授辅导为辅。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文字教材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共同为每门课程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多媒体教材是一种辅助教材,它不能完全代替文字教材的作用。因此,学生应以多媒体教材为辅、文字教材为主进行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学习
教学点应按学生专业基础水平或地域组织学习小组,并提供小组活动场所。学习小组应定期开展小组活动,讨论学习。学生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学习,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小组上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学媒体向我专业教师请教,或将疑难问题集中后,在面授辅导时向辅导教师请教。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做作业。这样可以较好的提高效率。基础较好的学员也可自行安排学习进度,自主学习。
3、个性化发展
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拥有一手过硬的专业“一技之长”。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专业实训课,开设了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网站建设与开发、组网技术等专业技能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的专业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
4、网络教学(包括网上讨论、电子信箱等)
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以因特网为媒介,以各种网上课件和教学信息网页为主要教学媒体,并通过网上讨论,E—mail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传播和师生交互不足的局限,为学生、教师提供一个在线自主学习与个别化教育的环境。逐步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与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网上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网络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利用网上讨论系统或电子信箱对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答疑,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建议,通过网络开展师资培训。
(十一)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效果
1、从教学改革总体来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都得到了优化。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特别是java程序设计、网站建设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4级、05级有十几位同学分别在院技能大赛FLASH、程序设计等项目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2、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模式、组织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积极与有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适应培养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特色要求,确立应用技术高职高专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如何建立由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组成的培养纲领体系;由教学日历、教学方案、课程设计组成的教学运行体系;由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及案例库、实训指导方案、实训模拟软件构成的教学材料体系;由毕业设计、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的跨时空现代教育技术体系等构成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立体化教学系统。
4、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理论讲授、实训、实习相结合的要求,重点采用项目研究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和模拟实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5、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系统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篇:2009-2010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一、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2009-2010学年,在信息工程系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学院“说专业”活动的促进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着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人员、网站设计开发与维护人员、软件测试人员、信息技术支持人员、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IT设备销售与技术支持人员,软件推广、销售、咨询、培训技术员,软件维护技术员为目标,由目标岗位定工作范围,由工作范围规范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要求,并考虑专业的拓宽,设计教学过程,编制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课程体系
首先,再次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及培训机构、毕业生跟踪调查、知名招聘网站调查、电话访谈、专家访谈等等方式进行人才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从而构建和修订课程体系,并对专业定位、专业调整、专业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活动五大教学模块构成。理论教学以“必须和够用”为度。实践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形成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在拓宽就业口径的同时,注重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专业强项。将技能证书考试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培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的始终。
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全面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三、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一)从职业分析入手制定培养方案
本专业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思想,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开发教学计划。由企业的有关人员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进行职业分析,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依照“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专项技能分析——拟定最终绩效目标——描绘职业能力模块——分解出能力要求——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程序编制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因此,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都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
(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其培养的 1
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此,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坚持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并根据人才类型的需求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
(三)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①以培养学生的技术业务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入学军训、课程教学中案例模拟、第二课堂活动(包括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企业认识实习、毕业生顶岗实习。
②从2007年开始,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把学生的生产实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调整实践教学计划,每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参加苏州、吴江、东莞等市的一些企业进行定岗实习。使学生在一线企业得到了实践锻炼,学到了技能,积累了工作经验,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教学模块,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课程的性质,按照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专业课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环节,以2007、2008级教学计划为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接近总教学时数的52.35%。
④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讨以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
⑤在教学手段上,继续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⑥为突出技能培养与训练,增加了动态网页的科目的课时量,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近年来企业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突出了专业综合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岗前训练。对于有条件到企业就业岗位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要同时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四)大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开发
第一步,行业企业需求调研。通过广泛的行业企业需求调研,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论证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第二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围绕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方向工作岗位、任务以及对应的基本工作内容进行分析。
第三步,确定学习领域。召开教学研讨会,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数据库技术”、“网页技术”、“程序设计”等学习领域课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步,学习情境设计。将学习目标、内容进一步细化,选择合适的载体,对学习情景进行设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程序,设计每个
学习情境和子情境的内容。
目前正在开发和使用中的课程有:《网页设计与制作》、《JSP动态网站建设》、《C#程序设计》。
(五)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情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很多,为此我们主要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规划教材中优选所用教材。此外,为了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近年来本专业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编写了自己的教材。
如翟慧、李纪云参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教材》及其配套实验教材、李纪云副主编的《Java程序设计》等。
(六)考试模式的改革
继续探讨考试模式的改革,尽可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改革为口试、笔试、上机测试等多种形式,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查。考试的内容侧重于实践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部分考试仍以传统的考试模式为主,针对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改变考核方式。比如三周实训课,可以通过各个实验中每位同学的操作能力,进行打分;对于理论、上机交替进行的课程,即可利用传统试卷考试,也可通过上机测试进行考核
(七)教学团队建设(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近几年来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应学院号召,轮派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并在每年寒暑假均对专业教师开展培训。几年来共选派教师12人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北大青鸟师资培训,加快教师知识、技能和观念的更新。鼓励所有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任务。今年又申报了一门校级优秀课程。
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创建自己的博客,与学生实现更好的交流。同时利用校内网络资源创建相关的ftp网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这些学习与交流来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开发水平,并且一定在专业建设的实践中来运用、实践和探索。
(八)其它改革的计划与配套措施
1.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2.加大与北大青鸟的合作,包括师资培训的合作和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
3.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力争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达到最强,结构最合理。
4.相应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的建设要求,加大顶岗实习的力度,进行课程调整,结合暑假的两个月,让3年级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