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专业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更有效地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护生进行科学的心理指导。方法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2名护理本科生(护生组)进行心理测量,并与全国青年常模(常模组)进行比较。结果 护生组SCL90的7个因子得分均较常模组高,差异有显著性(t=2.24~6.50,P<0.05、0.01)。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所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结论 护理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与学生从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的学校环境向关系复杂的社会环境过渡有关,同时也与实习生面对择业压力有关。
【关键词】 教育,医学,本科;护理;临床实习;心理学试验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nurses in order to give them psychological guidance for a new job.Methods Selfrating scales(SCL90)were sent to 52 nursing undergraduates and compared with nationwide youth nom.Results The score was higher in the students than that of the nom group in se-6.50;P<0.05,0.01).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students during their clinical training were depression, somatization, compulsion, anxiety and sensitivity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utas is relatively weak in undergraduate nurses at clinical rot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ransition from relativelysimple school environment to complicated society, and also due to facing employment pressure.[KEY WORDS] Education, medical, undergraduate;Nursing care;Clinical rotation training;Psychological test
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步入社会这一复杂环境的过渡阶段。大学校园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较为简单,步入社会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环境将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冲击,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惑。护理实习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因此,调查此时期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生从学生到一名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进行科学的心理指导,对护生更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有很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在我院实习护理学专业本科生52名,年龄22~25岁,均已修满全部护理学专业课程的学分,并圆满结束实习任务。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及评分标准 采用国际上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2]作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本量表共90个条目,分为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
当严重,5=严重。采取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试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每个条目影响自己的程度。选取常用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7个因子。因子分越高,说明该项心理症状越明显,因子分在2~5分的说明该项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1.2.2 调查方法 向受试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方法,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资料。发出问卷52份,剔除2份填写不完整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96.15%。
1.2.3 统计学处理 将50份问卷整理计算,得出数据后进行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护生组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6.50,P<0.05、0.01)。见表1。
2.2 护生组因子分≥2分人数分布
主要心理问题按人数多少依次为抑郁、人际关系和强迫、躯体化、焦虑等,共19人,其中抑郁9人
6期尹相萍,袁倩,徐红英.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587
(18%);人际关系和强迫5人(10%);躯体化3人(6%);焦虑2人(4%)。表1 两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在实习期间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7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子分≥2分者19人,说明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差,且有19人存在着7个因子项中轻重不同的心理问题。
3.1 分析原因
3.1.1 自身特有的原因 作为新时期高等院校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的高峰期和自我意识发展的新时期,而身心发展的快速变化易带给人心理上的困惑和不适[3]。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个纯女性的生活环境,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往往对女生关心和保护偏多,导致了女性感情细腻,谨小慎微且胆小、敏感、内向的性格特点。女生又多爱要面子、羞涩腼腆,有些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爱向老师咨询或向同学倾诉。受自身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生们的心理健康。
3.1.2 环境改变的影响 实习生从学校走向医院,是向将来社会角色转换的过渡期,学校生活较为单一,走向医院后,密切接触病人及家属,工作繁重、节奏紧张,责任重大。由于其还处于学习阶段,技术操作不熟练,经验不足,理论尚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所以在实习工作中普遍存在紧张、害怕出错等心理问题,这就导致护生出现身心疲劳,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3.1.3 就业压力 在实习期间,职业选择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过去大学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只要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而现在则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最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各医学院校大都设置了高护专业,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无疑给学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压力。护生对毕业后前途担心而焦虑,求职中面试失败、考研成绩不理想等情况更加促进了护生心理问题的激化,如不能很好适应和不
断地调节自己,心理平衡就无法维持。
3.1.4 人际关系 协调和处理护理实践中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
一。实习护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学校里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容易处理,进入临床实习后,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护生需要密切接触病人及家属、医生、护士及其他医院工作人员,刚刚进入医院环境时,面对病人不知该说些什么,因此在实习操作中一言不发的现象十分常见,这些都会带来心理上的困惑与不适。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克山农场中学
王宇
当代中学生存在无法承受学习成绩竞争的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国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13~18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中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中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严重的甚至会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中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内容多为学习问题。涉及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计划生钟等;二是表现比较强烈。如与父母、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之、后负气离家出走、心灰意冷的;三是极端物化倾向。一次考试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得了,飘飘然溢于言表,而一次考试失败又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四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五是可塑性强。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合情合理的引导、推心置腹的沟通、没有任何条件的尊重接纳以及通情达理,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中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高考发挥智力水平、积极面对生活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可以使中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中学时代有着激烈的拼搏和竞争,是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中学生必须从依赖父母转向靠自己。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中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尽快适应充实而有意义的中学生活。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信心等。究其原因,这与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中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惧、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那么,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中学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了。我认为对于这一状况中学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中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同时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开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学生的生活,而且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
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生活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总结
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总结
为全面掌握学期初我美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执行学工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决定,按照《关于开展本学期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美术学院党总支在我院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工作。
具体调查情况: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作弊和挂科的同学,对学习更加的紧张。尤其是大一的同学,虽然已经经历了半年的大学生活,但还有一部分还是不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我们将会更多的开展一些讲座,让他们学会自己怎样规划人生,使他们更加了解大学生活。安排作弊和挂科的同学积极补考,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状态,与个别情况严重的进行谈话辅导。这些同学在接受了我们的指导后都受益匪浅,对学习有了很大的信心。考试作弊和挂科的同学对待考试也有了一个正确的心态。
有个别孤僻、内向的同学,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发觉与周围的同学无法沟通交流;与舍友相处不和睦,对于一些小问题无法合理解决。我们鼓励学生多开展互动活动,增添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宽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在不影响课业的情况下,可以与同学三五结伴,外出散散心,逛逛街,爬爬山等,多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心情。经过我们的指导和同学们一起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一个团结,友爱,包容,凝聚的集体。
关于情感方面,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已度过了一个懵懂的时期,因而便会开始担心自己这四年里没有机会去体验爱情,对待校园爱情便产生了恐慌。恋爱在校园里司空见惯,随着学生的年龄渐长,许多同学有了依恋。我们引导学生制定一份个人的发展计划,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自身要把握尺度,保护好自己。
对于身体残疾、家庭经济困难和家庭有重大变故学生,虽然我们不能给予太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我院的领导和辅导员老师会经常关注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动态,与他们进行谈话,告诉他们不要因为外在的物质否认自己的能力,要经常与同学沟通,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在我们的帮助下,这些同学都更加的自信,也都确定了自己的目标,相信他们会取得成功。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我们将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虽然是人生中不长的几年,但因其汇聚了人们青春最炽热的年华而影响深远。大学生活包含了青春的骄傲和沮丧,也充满了青春的美好与苦恼。大学风景线,永远是最动人的篇章。负责人签字:
美术学院党总支 2015年3月12日
第四篇:护理学专业本科生自荐信范本
护理学专业本科生自荐信范本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够呈阅我的求职信。我是xx大学xx届护理本科毕业生。我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我有信心胜任即将从事的工作。在此,我向贵单位毛遂自荐。
选择本身就意味着竞争,有竞争才能更充分的实现自我的价值。希望这次竞争的结果能够让我有在贵单位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它的价值在于挽救人的生命。四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多的临床实践,我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方式和坚韧的性格。对待患者我有一颗友爱关怀的心,我热爱护理事业。
在校期间,我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提高了综合素质,我曾任学生会会长、团委中心组长、组织开展多次党建知识学习活动,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和创新处事能力。在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为中共党员,已接受高级党课培训,并顺利通过党课考试,努力使自己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没有只满足于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常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从亲身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我相信我自己能够适应今天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
最后真挚感谢您对我的关注,希望贵单位能给我一个实现梦想、展示才华的机会,祝贵院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盼望能接到您的答复信。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年**月**日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
摘要: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主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方法,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这六个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从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工程、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育”常规活动、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四个方面提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建议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效果及学生的成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近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一篇权威报道,报道的标题为《二成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文章列举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三十余年,“九五”、“十五”先后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八次参加全国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近百篇论文、调查报告在市、省级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刊物上发表。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笔者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三、四年级)有41%,高段(五、六年级)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一栏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常在早晨、傍晚上学或放学途中,看到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坐在白发苍苍的祖父母的小三轮车上,悠闲地吃着点心,宛如观光游览,上坡也懒得下车。
2、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利用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样本容量为200的测验数据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
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验中,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3、孤独。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量中教师、家长对“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的评定分别为8%、16%、11%。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X2检验表明,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4、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更有甚者,每逢考试心跳加速、全身抽搐冒冷汗。由于考试焦虑导致了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学业成绩的失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及考试作弊行为。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小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X2检验表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在AAT(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出现这两类原因归属的学生分别占12%、21%。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小学生比例高达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态势。
6、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座谈、观察发现,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在学习、活动方面,21%的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15%的学生会因别人的学业、比赛成绩超过自己而妒忌或产生故意找碴行为。
二、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
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三、小学生心理教育建议。
1、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结合素质教育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扭转考试指挥棒,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建立自上而下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严禁考试按学校、班级、个人排名次,杜绝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规范学校教辅用书,建立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必要时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制裁。
2、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
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市场经济下的教师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3、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倡导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设每周一节的“健教课”,采用短剧表演、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答辩训练等活泼有趣的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无痕中,寓知识教育于活动中。学校要努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辟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心里咨询室”,成立以班主任为心理辅导员的“心里咨询站”,解决小学生中一些“特别”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度过一些“特殊”的心理历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全面推广“学科渗透”,在各科教学中随机、随缘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开辟“绿色网站”,让学生通过浏览及网上与教师交流等方式,全面接受心理健康熏陶。
4、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教育,有赖于教师培养,同时也有赖于社区的环境及家庭的氛围。要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向家长、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