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缠绵着回忆的实习总结
实习总结
实习是大学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缠绵着回忆的实习总结。可以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技能,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摆正了实习的地位,2010年3月5日,我怀着难以言表的心情踏上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生涯。这种心情颇为复杂:有对自己的怀疑和期待,有对未知困难的畏惧与跃跃欲试…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四个月里,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不仅收获了老师的肯定、学生的尊敬,还收获了23人团队的金子般友谊,更重要的是感觉在实习中所学到的东西远远要比三年里在校园里学到的更丰富、更精彩。当然,这并非否定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只是实践中收获到的远比书本来得真切和实在。
当真要离开时心情复杂起来,这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使我越发怀念大学生活的自由和丰富多彩,可是想到那些天使们的纯真笑脸即将渐渐模糊,心中又涌起千千万万的不舍…短短的四个月给了我多少美好充实的收获和回忆!
初登讲台的羞涩已然退却,当一次指导老师的代课引来的“不满”“老师下次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了”,我知道我已经成功的由学生的角色成功转换为老师。想想我的付出:一个人在办公室试讲、伏案,背对空无一人的教室写板书;一次次的找调皮学生谈心、组织课外活动;一次又一次听集备组老师的课不断吸取经验深入反思…终于,在教学方面不论是课前备课、课堂组织教学还是课后反思都有了飞速的提升,真是用孤独寂寞的时光来收获成长。
大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往平台,但仅限与同龄人之间,并不能使我们很好的适应社会,而实习生活作为一个过渡恰好弥补了其不足。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实习老师身份在学校是很尴尬的,尤其是初来乍到,要面对校领导的怀疑、同事的不信任和学生的挑衅等,有时颇为窝火,可只能选择迎难而上。我们通过团队集备、听优秀课堂、走进学生、额外辅导等证明自己的能力,让事实说话来取得学生和同事的信任,实习总结《缠绵着回忆的实习总结》。同时积极承担校方工作,比如担任考务、彻夜输入中考报名信息、为文化艺术节出谋划策等,使自己熟悉了学校工作流程,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当然这其中也有产生误会的时候,当我们的努力不但不被认可而且引来非议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陷入低谷,可是我们不会像少年那样磨尖棱角横冲直撞,相反,我们会很坦然的接受负面评价,积累经验,韬光养晦,用迂回委婉的方式使我们被肯定、光芒四射!
顶岗实习的生活是充满艰辛的挑战又无比温馨幸福的。当我们来到实习点面对一个没有厕所的破旧办公楼作宿舍时,很多人后悔为什么当初选择了顶岗实习,但是我想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认得道理,我们虽不是人上人,但我们同样渴望自己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寒冬是冷酷的把23个颗火热的心凝聚到了一起,从此无隔阂嫌隙,相亲相爱!还记得初来时三楼女生去楼下找一楼的男生一起穿着笨重的军大衣去“军营厕所”,还记得为了很快的认识一起聚在男寝唱歌跳“虾舞”,还记得聚集在报告厅缩成团儿一起来开会,还记得突来的大火一起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救助,还记得为准备艺术节节目关起门来一起“吼歌”,还记得入夏坐在门口的垫子上一起吃西瓜数星星…据说很多实习点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即使只有几个人相处的也不是很融洽,而我们23人的大家庭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没有战争和分歧,相处的其乐融融!如果不想去食堂又不想做饭,去其他人那里蹭点饭吧,相信你一定能大快朵颐,或者大家一起去吃个饭好啦,改善改善生活!难道,有什么比真情真意更珍贵的吗?
当你为人师表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个瞬间突然想起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一刻你想起的是你对老师的理解和崇敬吧,我却从中品味出了一个老师的付出换来的幸福!当第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给我打招呼“老师好”时我当时竟傻傻的愣在那里,呵,终于主动变被动了,身份更是尊贵起来。当我第一次收到学生送的写有“师恩难忘”的工艺品,被办公室的老教师羡慕时,那种瞬间涌起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不言而喻的!当我第一次和学生们挤在我的“小窝里品味实验”废品“--煎鸡蛋时,通过她们笑得泛光的年轻的脸庞,我想起了我中学生时代的梦想”和老师做朋友“,没想到许多年后,我帮我的学生实现了愿望…
此时此刻我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透过窗,仰望星空,忽然路过的清风吹散了情感的缠绕,我也理智起来,是呀,固然我的实习生活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我不应该沾沾自喜,所以引发了我的思绪又飘扬起来,时光如白驹过隙但确实给过我很多的思考:
(1)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但是却似乎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进行整合。要想形成特色的学科知识体系,我们短短的四个月的实习应该从哪里找到捷径?
(2)对于教学的过程,我们实习老师都以尽可能有效的思路来设计,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要任务,却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很好的与学生互动,我们是否都在实习过程中对优秀教师课堂进行了细致观察和揣摩?
(3)大学的路程我们已经匆匆走过了四分之三,那么对于大学所教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而大学所教是否又与教学实践有很多出入,又有哪些不足?
为期四个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当我坐上学校的班车离开的那一刻,我相信我收获了一段充实快乐而又不平凡的人生。我知道,某年某月某天蓦然回首,我会发现岁月给了无与伦比的经验财富,也留下了我依依不舍的脚步…
--望都二中生科杜小静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第二篇:青春伴着回忆散文
这个夏天,连绵不绝的雨水飘着淡淡的忧伤。
告别懵懂毫无生趣的大一,逐渐感知到时光的力量,毫无防备的被推进时光无涯的洪荒中。葱茏旺盛展现着生命的树下,几多人默默离去,几多人欢聚而来。有时候内心总滋生出无边无际的贪恋,希望时光能给自己一个休憩的时间与空间,让我能将欢快的曾经慢慢回想。
一袭黑色身影在灰色的路途中远去。倦淡了的心在每一次雷同的戏剧性的情节中,看着那个身影变成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句点,不知拨动了心中的那一根琴弦,淡淡的花香已不是最初时的美好,留下的是落红点点的忧伤。绯红的时光中唏嘘感叹,他们已经远去,正如我们逝去的那些青春的躁动与激励。如今纵使你每日攀沿时光的藤蔓,再已找不到昔日的蛛丝马迹。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你们青春的见证者。也许你们的离去,一心投向那个温暖的家,未曾回首身后的风景。而你们的身影却在我心中留下一个不能解开的情结,在烟雨迷雾的江南有些许的恐慌与迷惘。
昔日注满欢声笑语的宿舍中,盛放着我们的热情与豪放,温暖着每一颗孤寂的心。
漂泊,是每一颗心无法摆脱的宿命。而在情满夏日的时候,关怀与呵护将他们捆绑在一起,无需太多的言语。而世间,无论人与世事都寻着一种聚散的轨迹运行。昔日厚物温情,正如哪一间暖和的房屋没有清冽的寒风清透的时候,我们终将要离散,搬迁到另一个陌生冰冷的环境,重新组合新的成员。心中不免有些难分难舍。
看着房屋里一切清晰可见的脉络,还丝丝牵动这我的心灵。一直很主观地将这里作为我的第二个家,当存在着爸爸妈妈那些温馨的字眼的第一个家被生计压榨的支离破碎之后。我将自己的魂灵安放在这里,希望得到永生。如今,这里变得如此空旷,没有你我的物品所充实,一如枯黄淡漠的秋季,死亡蔓延的天空,还时时拂过蚀骨的寒风。心又开始一段未能预测风雨的路上远行。
此时我才明白,自己能够不惊不扰的细品乏味时光,心能够理所应当的寄放在这里,是因为有你们的存在。而今你们的离去,我不得不再次起航,将心用厚厚的软绵绵的白袄包裹,将其随身携带,去寻下一个拐点,安放。
第三篇:小学作文:淋着rain回忆
淋着rain回忆
这几天一直在下雨(因为进入雨季了),或大或小,忽快忽慢(这是阵雨)、很巧的是:每当我们小考时,外面就会“忽如一阵风雨来”。直至放学的时候,雨还在下,只是变成蒙蒙细雨。
烨下午不用去补习,所以我和她决定淋雨漫步至家。很久没有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在雨中了。记得一次,我在校食堂吃过午饭后,发现下起小雨了,我见草场上空旷得没几个人,便低着头漫步雨中,结果被老师抓个正着:“这谁啊,下雨还在悠闲地走?”我羞红了脸,跑着进了教室。回忆起往事,我笑开了。宽大的校服外套此时就像松松垮垮的予以,校裤裤口的皮筋被我剪了,所以裤脚随着步子一摆一摆,看上去像极了喇叭。我感觉到地上的雨渐渐侵入鞋中(老天!),这双运动鞋花去不少钱,老妈又要心疼死了。原本想让双脚肆意踩进水滩,不过想到明天就会没鞋穿,我还是制止了这个不明智的做法。我低下头,看见从来不拉拉链的手提包里白净得刺眼的试卷,不禁苦笑,一时的快乐让我忘了明天的功课。感觉很累。
雨继续下着,放肆地打湿我的发梢,捣乱地雨珠存心想让我变成落汤鸡,我只好不时拂去头上和身上的雨水。这一路上,我和烨都没怎么说话,似乎只有怡在时才会有话说,不过我已经很习惯了。我们之间这种静静的默契。
我们尽情享受Rain的洗礼。
怡很迷花儿,对于花儿乐队,我说不上是喜欢还是讨厌,还是简单的关注。似乎是三分钟热度,我只有真正去喜欢一个歌手,才会一
直喜欢下去。花儿这个年轻的乐队,他们还有很长的音乐之路要走,“花蜜”少我一个无妨。我总是不断地发现,我其实没有什么很喜欢的歌手。像JAY、林俊杰、王力宏等等,我喜欢他们的一些歌,但不是全部。音乐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音乐的生活我宁愿去天堂。雨继续下着,似乎永不停止。
我又想到同桌,王子芳是我小学毕业前最后的同桌了。前天上某课时,我玩弄他的涂改带,坏笑着对他说:“我迟早会弄坏的。”他回以“微笑”:“你够J。”不过他不会跟别人大打出手(除非气疯了,不然就是在玩)或做什么“厉害”事,他是我见过最害羞的BOY,倒像我是霸王欺压他这位贫民似的。他超会节约(这个是很出名的)。小学的同桌挺多的。杨振钦、林承权、卢松涛、蔡荣炎、张少鹏……和林承权有过整个学期不说一句话的记录;杨头三同学是最会惹我生气让我打的(后来我很收敛了);卢松涛同学以BT在班级出名(不可否认);蔡荣炎的洋葱头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张少鹏写的阿拉伯数字“8”真是别有一番风格(烂风格)……
同窗几个月的同桌。似乎那些日子会让我泪流满面。我可以和坚强也可以一下子垮下去。
不知不觉到家了,我和烨要说再见了。
雨仍没有停。我也希望它不要停,好想让小学时光一直流下去:每天上课和煤气说悄悄话(还是小心为妙),逗王同学玩儿,则“殴打”杨同学并向他索取草稿纸(在这里我像你说声抱歉,虽然我书包里已经有了但是这个学期还是一直用你的。嘿嘿),下课跑去和怡打闹,趴在烨肩上闭目养神,然后不请愿地听到铃声……
离可以来得很快。
我漫无目的的走,毫无主题地写。最近一直再用一句话:空虚的灵魂没有目标的行走。因为这段时间无所事事,我很疲惫。
快到家门口,烨忽然冒出一句:“好爽啊!”我笑着和她说拜拜。忽然,我想起什么,在转身的一刹那又急刹车歪过头来:“松烨。”我笑了一下:“我也是!”
那一瞬间,我们看见了对方的笑。
致六年5班,我的同学:
希望你们看到这篇文章。
《写给最后》这个系列,是我给你们的辞别礼。
不要说你不在乎同学。
其实,很怀念的。
(难以忘怀)
第四篇:实习之回忆
实习之回忆
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作为日照一中英语老师的日子也画上了句号,尽管有些许不舍,也有些许遗憾,但有些事情终归要结束的。
或许多年以后回忆起来,这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真是大学乃至人生的一段难忘的插曲。实习老师这个称呼只适用于某些人的某段时间,能被学生喊一声“实习老师”也是一种荣幸。这段日子让我经历了许多,让我感慨了许多,让我懂得了许多,让我收获了许多……废话不多说了,开始我的实习之回忆吧……
盼望着,盼望着,实习的日子到了……
2011年2月27日晚开了实习安排大会,拉开了实习的序幕,在激动与兴奋中得知我们被分到了日照一中教高一,指导老师是高明兰老师,“呵呵,高老师,不错嘛。”是啊,不错。首先说一下整个实习过程的安排:
第一周:微格教学训练,观看教学录像;
第二三周:进入课堂听课,撰写教案;
第四五周:登台讲课,老师指导点评;
第六周:实习验收总结,讲课大赛。
28号下午,与高老师见面,十人一组,老师就不认识我们四个,有些不爽啊。
接下来一周就是微格教学,备课,试讲,老师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还记得老师对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把英语说的更加动听一些。确实,以前没考虑这方面,豁然开朗,口语不太好,原因在此哈。第二周的周一,仍然没有去一中的消息,别的同学都各就各位开始了,就差我们去一中的了,再等等吧。通知,周二下午去一中,哇塞,激动,可是到了下午又说有变化,另等通知,唉,终于,在周三也就是3月9号上午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日照一中,跟那里的指导老师见了面。一喜:我们指导老师(张瑜)很漂亮,看上去很利索,一忧:她只教一个班(3部10班),也就是说我们三个实习老师分享一个班。可是有的同学一人一个班,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分的,太不给力了!!
第一次听课
踏着上课铃声,搬着凳子,拿着本子,来到四部七班的教师听课,同学们奇怪的看着我们进去,我也觉得好不自在,最后还是坐下来了,听张老师讲课,讲的是单词,使用ppt,学生的水平确实很高,口语很棒。
以前上高中的时候也经常有老师去听课,那时总感觉老师听课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很好奇他们在听课本上写写画画的什么,这次听课终于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了。刚开始听课,还有些许的好奇与新鲜感,因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讲课风格,从中学到不到东西,包括课堂用语,讲课流程,与学生的互动等等,可是到第二周听课时,感觉好累啊,坐在凳子上一节课,腰酸背痛,唉,可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讲课的老师更累,他们连凳子都没有啊。
第一次批改作业
老师让我们三个帮她批作文,题目是写关于介绍日照的,同学们写的五花八门,错误也是意想不到的,有的写的让人哭笑不得,呵呵,可爱的孩子们啊。我给他们挑错误,写评语,每批完一本就好像认识了一个人,不知不觉20多本看完了,还没看够呢。
第五篇:不老供销社,承载着几代人儿时的回忆
不老的供销社,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上)
琳琅满目的货物,扑鼻而来的气味,还有让人羡慕的售货员,供销合作社会勾起你哪些回忆呢?物资短缺的年代你是否会为了一件商品而排长队,又是否经历过凭票买东西,供销合作社折射出了怎样的时代变迁?供销社,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曾经凭票购物,排长队、入股,盛极一时,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我们提起供销合作社,可能很多80后、90后对这个概念已经很模糊了,甚至压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对于50后、60后和70后来说,供销社在记忆当中的印象应该是太深刻了。曾经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供销社代表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无限渴望,当时可能一个村、一个乡或者一个镇的人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都要到供销社来。
在那个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里,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供销社里几乎都有。里面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货架排列的整整齐齐,商品价格和标语都格外醒目,而且里面都是你平常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有的要凭票供应,有的要大清早起来排队才能买到。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提起“供销社”这三个字,往往是童年那个时候对一些吃的、喝的、文具用品和小玩意的这种渴望糅杂在里面。
那么供销社合作社究竟是什么呢?准确的来说供销合作社最早成立于1950年,当年7月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章程(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其分支机构。一直到1954年7月,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修改了社章,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就是我们现在叫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由国务院领导,行政级别为正部级。
为什么叫它供销合作社呢?首先我们一提到供销概念就会明白,供销社不仅仅是终端销售,它还拥有一个庞大的机构体系,既有供应还有销售,通过物流来实现供应和销售之间的衔接。正是由于这个物流体系的存在,我们才能叫它供销系统。比如说,它要经过统一采购各种各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供应到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点,它自己能够构建成一个独立的流通配送体系,这才叫供销社。
合作社又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供销合作社与城市里的商业系统是分开的,它是一套独立的系统,主要是解决乡镇和农村地方老百姓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两大块头。生活用品有肥皂、火柴、白酒、香油、陈醋等。生产资料包括农具、化肥、农药等等。当时的供销合作社主要是解决供给需求,着眼于偏远的乡镇和农村方面的物流。之所以称作合作社,那是因为它从刚开始成立的时候采用的是农民或者说乡镇的居民合作入股的方式,就这样你出一块五,我出两块五,甚至有的推着粮食就来了,就算作价入股了,通过这种形式大家一起合作,建立起这么个供销机构,所以一开始定名叫供销合作社。
当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老百姓的入股份额已经微乎其微了,供销合作社也变成国营了。但是它和国营的商业系统有个明显区别,它有自己的供销社系统。一个着眼于解决城市的消费品,一个着眼于解决农村的消费品。当时的供销合作社要解决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问题,所以它承担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它的网点建设铺天盖地,几乎全国所有的乡镇和一半以上的村子都有供销合作社的网点。由于合作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是这个地方唯一指定的供给点,所以给人的印象特别的深。
布票、油票、糖票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凭票供应的有力见证,平常很多东西销售很紧俏,逢年过节更是摩肩接踵,往往明天到货的东西要提前一天在供销社门口竖起牌子提前通知,而第二天一大早还没开门就有长长的队伍在供销社门口排队等候了。当时曾拍摄了一部名叫《红色背篓》的电影,反映了供销社人不畏艰辛翻山越岭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如今,中国农村建设和农村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销社职工不再需要挑货下乡,“背篓商店”也不复存在,但艰苦奋斗,一心为农的“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始终是供销社为农服务、艰苦创业的精神榜样,是供销社企业文化的精髓。
不老的供销社,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下)
曾经有几亿中国农民都一直离不开供销社,它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随着国家逐步取消商品统购统销政策,个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只认供销社一个门了。曾经红红火火的供销社就这样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几年的功夫,供销社又东山再起,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2017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供销合作社年销售总额达到54218.1亿元,全年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9200.7亿元。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从市场乏力到行业主宰,供销社为何会起死回生?前路漫漫它又到底能走多远呢?
从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市场经济的大门在中国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在新型商业浪潮的冲击之下,原来供销合作社的种种矛盾就都显现了出来。首先是滞后的管理机制直接导致人浮于事,之前系统吸纳过多人员加入供销系统致使退休的人员过多而尾大不掉;其次是股金兑付、工资、社保和养老统筹问题使得供销社背的包袱也越来越大;再者是进货卖货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漏洞,本来有限的利润空间因为大大小小的“老鼠仓”事件而被无限挤压。所以,当时的供销合作社在陷入困境之后转型就显得特别难,对市场经济表现出强烈的水土不服,供销合作社的规模一天一天地就萎缩了,网点也开始减少,眼看就要干不下去了。那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习惯去百货商店和连锁超市,供销社就这样渐渐被人们遗忘在了记忆里。
今天的供销社能实现“凤凰涅槃”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归功于国家政策的扶植和倾斜,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和机构能有供销社这么健全的基层组织架构和网点分布,根据《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2017年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54218.1亿元。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8831.8亿元;农副产品类销售额18413.9亿元;消费品类零售额17587.7亿元;再生资源类销售额2711亿元。目前,全国供销系统内的基层社经营网点34.1万个。其中,日用消费品网点16.9万个,农业生产资料网点11.8万个,农副产品收购网点2.6万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8万个,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乡镇。
因为供销社从50年代就开始建造农村的商品流通渠道,所以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基本上都有它的网点,特别是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国家的其他惠农政策通过供销社这样的国营机构来完成,应该算是最容易、最直接的方式了,如果走其他渠道的话,物流成本将会变得非常高。因此,解决农村问题的三农政策要借助供销社去完成绝对是不二选择。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生活现在越来越好了,从前几年的家电下乡就可以看出农村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人群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现如今,要把商品卖到终端,就必须要面对中间流通渠道成本高这个难题,现在大家对“电商”这么重视,就是因为网络使渠道成本降低了,所以这一块的利润相应就提高了。那么,你如果想要把货物卖到农村去,相比于城里的物流成本会更高,如果重新构架农村的物流框架这个成本就太大了。可供销合作社就是现成的框架,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早已自成体系,现在任何一个商家也不可能有供销合作社这么庞大、这么发达的农村销售网点。因为政府也信任供销社,它本身是属于国营机构,能够把政府的政策执行到底,能够打到农村的根据地去。
再者说,原来的框架谁给你的?当然还是国家。说到底供销合作社眼下的繁荣发达,其实还是老底子在发挥作用。因为原来的那个框架很厉害,借助这个框架现在供销社旗下的农资公司、农药公司和棉花公司都成了龙头老大。新时期国家政策需要这么一个框架,所以它就一下子值钱了,一下子被激活了。现在的框架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供销合作社直接跟农民打交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发布实施,它面临着很多新的机遇,而这个机遇如果抓住了,将来很多农村的市场效益等于就归它所有了。
综合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特点,这里面有几点如果供销社抓住了,就能实现供销合作社、政府、农民互利共赢的局面。一是供销合作社以经营介入生产,与农共舞才能大有可为。供销合作社物流体系发达,考虑到农民自己没有配送渠道,供销社可以将农产品统一收购经销,将特种经济作物打入到全国供销市场进行销售,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二是对接农民需求,服务农村。供销合作社提供“耕种管收售”一体化服务,重点发展农产品、化肥、农药的仓储和零售业务,利用新出台的土地政策来积极介入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这既符合国家“三农”政策要求,同时又能借机抢占更多的农村市场份额。三是配合政府多做事,树立民生工程形象。农村食品的假冒伪劣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供销合作社可以通过城里的配送点和配送渠道,将产品直接配送到乡镇和村里的销售终端,不仅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还能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供销合作社本身就有食品生产企业、商业连锁超市和统一的供销标识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供销”产业链,个体经营者也可以从供销社配送点进货,保证来源正当、货真价实、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