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物理化学性质的实验报告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人:
一、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带胶皮的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附铁夹、矿泉水瓶
实验药品:稀盐酸、石灰石(碳酸钙)
实验步骤:1.按照要求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单装置组装好;
2.将导管通入水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在锥形瓶中用药匙装入少量石灰石,塞上橡皮塞,并倒入适量稀盐酸
4.将导管通入集气瓶中,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5.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6.取出导管,用毛玻璃盖住瓶口,共收集两集气瓶及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
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器材:烧杯、阶梯蜡烛
实验药品:收集到的一集气瓶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1.用火柴引燃放在烧杯中的阶梯式蜡烛;
2.将集气瓶口的毛玻璃移开顺着烧杯口将集气瓶倾斜,使二氧化碳气体进入烧杯 实验现象:第一次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第二次实验时,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现象分析:由于第一次从烧杯有蜡烛的一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
面的蜡烛后熄灭;第二次实验时从烧杯没有蜡烛的一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由于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二氧化碳沉入烧杯底部,下方的蜡烛先熄灭。
实验结论:1.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三、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水槽、酒精灯
实验药品:收集到的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足量水、收集到的一集气瓶二氧化碳、用石蕊试
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片
实验步骤:1.将矿泉水瓶瓶口打开,迅速倒入适量的水,然后迅速盖上瓶盖;
2.拿住瓶盖进行震荡并观察。
3.移开集气瓶口的毛玻璃,用镊子夹持纸片放入集气瓶中,4.将纸片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烘烤,5.将纸片蘸水之后重新伸入装有足量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实验现象:矿泉水瓶变瘪,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反应,生成一种极不稳定的液体,此液体很快
又重新分解成气体和无色的液体。第三步纸片微微变红;第四步中纸片重新变回紫色;第五步纸片明显变红。
实验猜想:生成的液体可能是碳酸,而碳酸由于不稳定又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蕊试液
和二氧化碳反应不明显,而蘸水之后反应明显,可能是石蕊试液可以和碳酸反应。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又会重新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实验小结:
收集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碳的时候出现了失误而这次实验也充分说明了平时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今后学习化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操作。下次实验之前应该吸取本次实验的经验教训,好好预习并准备实验,不要在实际实验的时候浪费时间。
第二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对初中阶段常用的两种气体制取装置的理解和认识。
2、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二、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铁架台、试管、试管、玻璃片、酒精灯。
石灰石、稀盐酸(1:2)、澄清石灰水、木条、火柴。
一、知识准备:
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2、反应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3、装置:
(1)发生装置:固液装置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5、验满方法: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
二、实验步骤:
(1)、组装仪器(让学生自己组装装置并选择最简易装置使用)老师强调:塞橡皮塞时要有拧的动作。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如何检验双孔橡皮塞装置的气密性)
(3)、装药品
(4)、收集
(5)验满
(6)如何验证
从第二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老师可以先简单演示一下。
【问题与交流】
1、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与同学交流。
第三篇:二氧化碳制取教案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装置、检验及验满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过程和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问题,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意识和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及检验和验满的方法。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与探究。
三、教学用具
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品:大理石、稀盐酸、集气瓶、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大试管、导管、火柴等。
四、教学过程 :
【引言】通过对已经学过的制取氧气和氢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哪些化学反应能够放出二氧化碳呢?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木炭燃烧
C+O2--CO2 2.蜡烛燃烧 石蜡+ O2--CO2+H2O 3.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4.人或动物的呼吸
【教师】:上述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碳价格便宜,但反应前必须制备好氧气,操作麻烦,且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很不方便;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蜡烛价格便宜,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较多的水蒸气,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好收集;第三个反应操作简单方便,但是含有杂质太多。上述四个反应都不适合实验室制取,查资料发现,用含有碳酸跟的盐与酸反应也可以反应制取CO2,例如:
5、Na2CO3+2HCl=2NaCl+ CO2↑+H2O
6、CaCO3 + H2SO4 ==CaSO4+ H2O + CO2↑
7、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演示试验]:取三支试管编号A、B、C,A装有碳酸钠与稀盐酸,B装有碳酸钙与稀硫酸,C装有大理石与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记录。[学生活动]:
①观察A、B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②观察A、B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解释: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与CaCO3反应制取。)
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最后选择在实验室中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教师】:通过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思考……
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在选择制取气体的反应物时应考虑到反应物的价格是否廉价,操作是否简单方便,反应速度是否快慢适中,产生的气体是否容易收集收集等因素。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
1、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板书】
2、反应装置: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制取氧气和氢气反应装置来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教师】:搭建好发生装置 【板书】收集方法:
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教师】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结论:所以二氧化碳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教师】:搭建好收集装置
【提问】:(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教师】:实验演示,收集二氧化碳 【板书】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
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教师】:实验演示,检验、验满二氧化碳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如何正确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从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来思考)
第四篇: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节课被评为2002年全国(华东片)初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二.教学说明:
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为CO2的实验室制法。这是教材中已经学过O2和H2制法基础上,又一次的气体制取。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可能还只是停留在对制O2和H2的知识的识记阶段,并不一定能自觉地将两者的制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就通过对O2和H2制法的比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自觉地整理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此时,学生正处于知识升华的喜悦中,会十分乐意于将自己总结的思路和方法付诸于实践。那么,我们引入CO2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让学生掌握了反应原理后,通过分析反应物状态、条件、生成气体性质来选择合理的仪器组装实验装置。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最终设计出制取CO2装置图,初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然后,进行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并在实验中利用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组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后,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师生通过对现有装置缺点的分析,使学生自发地萌生对装置进行改进的愿望。这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他们进行实验装置的创新,并及时对设计合理的同学进行表扬,让他们再次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最后,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中自己动手组装实验装置。同时,提出一个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在课后对其进行探究,培养他们接受新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另外,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交互式课件,进行仪器的选择和组合,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利用FLASH动画将一些无法观察或不易观察的现象显化(如三种漏斗的比较、选择),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教学反思
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教学,其重要意义非同凡响,以往教学过程中也知道这部分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避免不了灌输式的教学,非常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选什么药品,用什么发生装置,采用什么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总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今年我在这节课里做了重大的改革,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粉末、粉末状和块状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醋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循循善诱,步步启迪发现启普发生器以及其他类似的简易装置,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检满方法的比较、尾气处理、除杂、干燥等实验基本操作。
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亲身体验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