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实数教案 浙教版

时间:2019-05-12 06:2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实数教案 浙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实数教案 浙教版》。

第一篇: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实数教案 浙教版

3.2 实 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对实数进行归类,并能利用数轴对实数进行大小比较。

情感目标:数的范围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扩大,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新

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无理数、实数的意义以及实数的分类是本节重点。

难点:用夹逼法求无理数的取值范围,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π是一个怎样的数吗?你能背出他的小数点后面几位呢? 23和 π一样,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们把这样的小数称之为 无理数,如:π、是正无理数,-π、,—3是负无理数,1.010010001„„也是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实数分类如下: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

负有理数

实数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注意:把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和绝对值同样适用于实数。

二、当堂练一练

(1)—3的相反数是多少?

(2):|-

π(3):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2

三、实数的大小比较:

在实数范围内,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轴的点来表示;反之,数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我们说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与有理数一样,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四、师生互动:

例1: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他们的大小用“<”号连接。

—4,2,3.3,π,—,1.5

五、当堂训练:见书本的课内练习。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对于2,可画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得到,对于π等无理数,可以取其适当的近似值,近似的表示在数轴上。请学生自己动手,在数轴上画出所对应的点,然后根据上面的法则把这些数进行排序。

第二篇: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1平方根教案 浙教版

3.1平方 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平方根的概念,理解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能力目标:能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并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或算术平方根。情感目标:开平方运算和乘方预算是互逆运算,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逐步体会数学这种对

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根的意义以及平方根的计算是本节重点。

难点: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并且互为相反数,学生容易把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弄混淆,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提问:2的平方等于多少?—2的平方呢?谁的平方等于16 ?

我们知道4和—4的平方等于16,那么4和—4就叫做16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所以2和—2都是4的平方根,反之,4的平方根是2和—2

2:结论: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a 表示,(读做 根号a);a的负的平方根用—a 表示,(读做负 根号a);因此,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就用±a表示,(读做 正负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它是平方运算的逆运算。

三、师生互动:

1:教师:你学了以上知识后,能完成下列习题吗?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9;; 0.36。49

(2)你能说出以下各数的平方根吗?

72,1,916,2.25

2: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出题,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解决,然后教师总结。

四、算术平方根: 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算术平方根。一个数a的算术平方根记做a。例117,的算术平方根是 42

五、完成课内练习和探究活动。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如何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或算术平方根?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3.2实数》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上册《3.2实数》教案 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从感性上认可无理数的存在,并通过探索说出无理数的特征,弄清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本质区别,了解并掌握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2让学生体验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的过程,掌握 “逐次逼近法”这种对数进行分析、猜测、探索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实数”是在对算术平方根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数的范围到有理数后的进一步扩展。由

2、π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揭示现实空间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并从本质上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重点: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难点: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理数和平方根已有初步的了解,也已经了解近似数,掌握计算器的简单运用。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思维仍较直观,无理数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2的探索是本课的关键,不仅得到无理数的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揭示矛盾,引入概念

回顾书本 3.1探究活动(图3.2),复习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分类,2既然在1与2之间就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为如果是分数的话它的平方也应是分数,也就是说2 不是有理数,但由此题可知2确实是存在的,同时π也是如此。

出现矛盾以后,本课以2为例,从2开始,来探索无理数的特征,学习实数。

1.2 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你是布料销售店的售货员,假设我要买剪2米布,你将会给我剪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能从上节的图3-2中估计2在1与2之间

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合作学习:

(1)根据上节课 1<2<2,确定√2=1.…

(2)确定小数点后第一位数

22222 计算1.1 1.2 1.3 1.4 1.5

1.4=1.96<22

1.5=2.25>2 就不必再算下去了 很明显1.4<2<1.5。

也有学生可根据以往经验马上由1.4=1.96<2根据以上得:2=1.4…

(3)再求下一位 计算1.41 1.42 等

1.5=2.25>2得到1.4<2<1.5。

=1.41…

到此为止,能解决上面问题,大约剪1.4 米 或1.41米就可以了。1.3 继续探索2特征,得到无理数概念

以上得到的1.4,1.41仅是2的近似值,2究竟是多少?在解决此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疑点。这样激发学生沿着以上思路继续合作学习,结合书本p71的表格,探索2特征。再问:通过以上的探索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体验到了什么?学生能在对有理数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知道2确实不同于前面所学的有理数,总结2的特征:无限、不循环,得到无理数的概念。

(以上学生合作探索2特征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无理数是怎样一个数,同时掌握求无理数近似的方法。)

1.4举例说出无理数,巩固对无理数的理解

1.5 课本 掌握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 2 叙述数史,剖析概念,扩展数集

2.1 讲述故事,介绍无理数的来历

师问:当你们看到“有理数”与“无理数”这两个词时,你们的第一感觉是怎么理解的? 有生会答:“有道理的数”与“无道理的数”。

师:确实会有我们这种想法,这不,为此,它们还发动了战争呢?(屏幕显示故事,学生讲述)

《有理数和无理数之战》

在一个早晨,同学小毅一觉醒来,发现窗户外的山坡上在打仗。仔细一看,一边打着“有理数”的大旗子,一边打着“无理数”的大旗子。

有理数和无理数为什么要打仗?哦,原来是为了名字。

听听无理数司令π怎么说:“我们无理数和有理数同样是数,为什么他们‘有理’,我们‘无理’?我们究竟哪点儿无理?”

对呀!无理怎么会存在嘛!小毅心里也在琢磨。

“因为人们最开始发现的是有理数,见到我们无理数时还不理解,所以取了‘无理数’这么难听的名字。可是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我们了,就该给我们摘掉‘无理’的帽子才对!”

(教师简单说明无理数的来历,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

问:听了故事后你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们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无理数”和“有理数”仅是名称而已,据说是清朝末年从日本引进时,翻译的讹误,因此不能从词义上理解,它们根本的区别,就是凡是有理数,都可以化成两个整数之比(可看成一个分数),而无理数,无论如何也不能化成两个整数之比(不能化为分数),从而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2.2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通过故事不仅增加趣味性,更重要的在于强化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得实数的意义。而且介绍数学史,对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练习讨论,反馈调整,巩固概念(1)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由前面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类似得到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

(2)练习:在 1/7;-π;5;0;0.3 ;25 ;-2;0.3131131113…(两个3之间依次多一个1)中 ①属于有理数的有: 属于无理数的有: 属于实数的有:

②说出以上各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练习:(抢答)判断下面的语句对不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①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②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③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④有理数都是实数,实数不都是有理数; ⑤实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实数; ⑥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实数; ⑦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3(通过练习巩固实数概念,分析实数的分类,弄清带根号的数并不都是无理数,无理数指的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的数,这才是它的本质特征,明白数的范围扩大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仍不变。)数形结合,突破难点,深化概念

(前面我们从数本身的特征上探讨了数除了有理数外还有无理数,接下来我们再利用数轴来进行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那么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吗?(思考)

由书本图3.2可知,在数轴正方向上取OA的长等于图3.2中阴影正方形的边长,则点A表示2,即无理数2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点。可见,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不都是有理数。(显示数轴)

像每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一样,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因此,可以说,每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想一想:为什么?)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点也都对应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也就是说,数轴上的每一点都对应一个实数。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我们就说全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利用课件显示帮助理解以上内容,数形结合,突破本课的难点:在数轴上用绿色闪烁圆点表示有理数,但这些并不能布满直线,说明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再用红色闪烁圆点表示无理数,讲到有理数时绿色圆点闪烁,讲到无理数时绿色圆点闪烁,讲到实数时红、绿圆点同时闪烁,这才成为一整条直线,由此形象、直观展示实数除了有理数外还包括无理数,深化了实数的概念。

5类比迁移,大小比较,例题分析

例 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号连接):

--1.4,2,3.3,π,--2,1.5(1)让学生阅读题目,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类比迁移。比较学生的解题思路,利用数轴比较或利用法则比较的(一般无理数需取近似值),都予以鼓励,抓住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流畅性,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2)着重讲解在数轴上如何表示无理数,利用数轴进行大小比较

根据书本图3.2 画表示2的点的方法:画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

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通常有两种情况: 如;

2尺规可作的无理数

π 尺规不可作的无理数,只能近似地表示

理清关系,概括方法,课堂小结

6.1 2是人们最早认识的无理数之一,这节课我们 从2谈起,谈到了什么?(1)知识方面:

正有理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

有理数 { 零 } 可化为分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 { } 负无理数 不能化为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2)思维方法: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求无理数的近似值;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6.2启发学生提出新的疑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从2谈起,我们还可以谈些什么?

例如: 其他无理数?

圆周率π的近似值?

由2出发,可以造出哪些无理数?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积等一定是无理数吗? 无理数与无理数的和、差、积等一定是无理数吗? 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布置作业

A组必做,B、C组选做

附: 课后阅读

化循环小数为分数

(七)设计后感

本课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概念剖析,从2谈起,让学生合作探究其特征,进而得到实数的概念,实现了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第四篇:浙江省瞿溪华侨2013年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 浙教版

2.3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

〖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教学难点:例3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有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因为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预习过”什么的.那就可以追问“等腰三角形三线为什么会合一”,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交流互动,探求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BCD图2-5A(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中,如图,∵AB=AC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在△ABC中,如图

(1)∵AB=AC,∠1=∠2 ∴AD⊥BC,BD=D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AB=AC,BD=DC ∴AD⊥BC,∠1=∠2(3)∵AB=AC,AD⊥BC ∴BD=DC,∠1=∠2 三.例题学习

A12BDCA

例4 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

h上的高线为h.可作如下启发:

a图2-7(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我们共享.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五.作业

1.作业本2.3(2)2.课后作业题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上册 3.2直线、射线、线段教案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二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3.2直线、射线、线段(1)

教案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

2、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

3、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4、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2、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性质的研究,体会它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立足现实北景及图片显现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运用对比法、归纳法总结差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组操作固定硬纸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直线的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性。★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二、难点:直线性质的发现,理解及应用及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生活中的实际图片、多媒体、三角板、几何体教具、硬纸板。★ 预习导学

观察课本P123图,思考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如何挂参照线?木工师傅锯木板时,怎样用墨盒弹墨线?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问题

1、把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需要几个图钉?

问题

2、通过上述操作,如果把木条抽象成直线,把钉子抽象为点,能解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

3、经过一点O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

问题

4、用什么方式来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问题

5、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

问题

6、生活中有哪些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形角,试举例说明?

问题

7、你能发现直线、射线、线段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吗?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参与)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例 1 已知平面内的四个点A、B、C、D,过其中两个点可以作一条直线,则可以画出几条直线?

例 2 如图:给出的分别有直线、射线、线段,能相交的图形是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 3 如图:能用图中字母表示的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哪几条?

例 4 手电筒发射出去的光线,给我们的形象是()A、线段 B、射线 C、直线 D、折线 巩固训练:P125,练习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延长直线AB到C

B、数轴只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C、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M。D、无数条直线可能交于一点。

例 6 如图:已知点A、B、C、D,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作射线AB,直线AC(2)连接CD,直线AD(3)延长线段AD,反向延长线

五、思考与练习

1.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它们能线段?四个点呢?试想有n个点,则能组成多少条线段?

2.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2部分,2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分成4部分,那么3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分成几个部分?4条呢?n条呢?

六、布置作业

书本P126,习题3.2 1、2、3、4 当堂反馈

【教后反思】

组成多少条段BC

下载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实数教案 浙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实数教案 浙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