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小班化科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小班化科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认识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推崇,政府将缩小班级规模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大关键,小班化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国,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班化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正在兴起。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结论表明,教师内心希望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但是教师的视野最多只能监控到28人左右,除此之外的学生容易被忽视,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讲话、做小动作,甚至捣乱,久而久之教师对这些学生就丧失了信心和期望,教学就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更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小班化教学才应运而生。但是不能把小班化片面理解成就是班级人数相对较少,这仅仅是其特征之一。其实小班化教学正切合中国教育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更有利于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当然小班化教学对学校的硬件配置和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需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进行教学准备,重新组织编排教学计划,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有所成。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很重要,而且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块内容,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时常碰到一些问题,有时影响整个实验的顺利进行,有时甚至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让教师在课前辛勤的劳碌覆水东流。我也在平时的听课和自己日常上课过程中总结归纳了常见的一些问题。
1、班级人数过多,实验准备和进行过程中难控制
刚开始参加工作时,班级人数大概在45人左右,农村中学实验仪器配置相对较少,每次实验准备经常难以2人一组开展,往往需要4人一组进行。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兴趣十足但又缺乏约束,老师常常要把实验过程扯着嗓子重复几遍,实验过程中又是一片嘈杂,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但教学收效甚微。
2、分组实验组内分工不合理,一部分学生置身事外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教学时,我安排3人为一小组,阐述了实验目的和操作,明确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记录。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四组同学不同程度出现问题,有的抢着做实验疏于记录,有的只有两个或者一个同学参与实验,还有一组同学(都是学困生和德困生)根本没有进行实验操作。
3、探究性实验很难开展
探究性实验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和探究能力的一个舞台,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开展这类实验教学还是比较忐忑的,大多数时候还是会用演示实验替代。在上届浙江省科学疑难问题研讨会的展示课上,舜水中学的施老师上的《电磁感应》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施老师放手让学生们去做探究实验,研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但整整50分钟还是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有所欠缺,但施老师这种大胆的探究实验展示很令人赞赏,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实验过程不够深入引导,这类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确实很难开展。
4、实验评价往往被忽视,或者缺乏激励作用
第二篇: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
【摘 要】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该如何更好的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呢?本文将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实验教学实践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三方面开展论述。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自主性 实践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40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断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教育教学作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对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自然实验教学也应该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生物教学考核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而言,还是从生物学科的自然学科属性而言,从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深远角度来言,高中生物教学都应该重视这个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就不能回避实验教学这个重要课题,那么,教师该如何更好的开展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呢?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首先,实验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应该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不能完成完整的教学活动,自然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对于实验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实验教学的操作性更强,更考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实验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参与。
其次,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改变以往满堂灌,以口头讲解代替动手实践,以教师动手代替学生动手的做法,转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规定确立实验内容,设计生物实验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启发式、设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逐步参与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意义也很有效果的。
最后,引导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成效。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好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更具有目标性,更适合学生的特点,也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即使采用分组或者分层次教学,也是去追求尽可能接近这组或者这个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目标和指导,而不能像学生给自己制定目标一样精细,学生自身更清楚哪些是自身需要提高和改进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有哪些需要改进,在观察能力上有哪些需要改进,在探究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提高等等。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努力的解决问题,可以是自己加强学习,也可以是寻求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等等,总之,这是一个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活动。
二、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性
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也需要贴近生活。不论是高科技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生物科技,与生物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当然,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需求也在不断影响着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领域、成果等等,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加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注重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和探究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和资源,也需要把实验出来的结果运用到生活中来检验一下。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受观念、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强化记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就只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记忆上,而缺少了探究和创新,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很不利,所以教师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和实验操作,继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
三、要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学教育活动的永恒追求,但在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有效性被简单的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划等号,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走了一些弯路。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这种状况得到改观,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变革,从目标要求到具体实施再到目标考核,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有着相当的科学性和一致性,可以说是比较细致和完善的。要想适应新课改的大背景,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效是必然的追求。
新课改后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设定科学合理的全面目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更加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要更加追求实效,要把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还要多学习、多反思,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总之,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成效,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是适应新课改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所必需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要想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成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更加注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以及更加注重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通过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并对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现状;思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理论上都认为上好实验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那么实验课到底开设得如何呢?据我们市、县中学调查分析表明,许多地方实验课开设得都不尽人意,仅仅是空喊口号,生物实验课开设率大部分都很低。有些重点中学的实验课开设相对较多,但对新课程理念上的探究实验课,往往被教师以验证性的实验来完成,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受到限制。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经费的不足制约着实验课的开展。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仪器损耗的填补、动态的配备实验仪器,无不与教育经费的不足相矛盾,制约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另外,相对理、化实验而言,许多生物学实验要求及时购买新鲜的活体材料,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也使某些实验教师产生了畏难的想法。甚至有些老师图方便的心理,把很多探究实验改成了课内的书面实验设计。
1.2受考查方式的影响。多年来,我国教育传统上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考核基本没有进行过,而现在实行的高二年实验考查中,也往往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而已,并没有真正达到考查的目的,导致了目前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特别是为了高考,教师更看重考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便形成了目前实验课的传授方式—老师把实验讲熟讲透,让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巩固实验的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也取得了不错的笔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验课难以开展。
1.3 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教学创造性不高。最为可怕的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那么,即使条件在好,也难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改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更要清楚认识到,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只是会考试的学生,更要有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为我国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甚至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这就要求老师由于本身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且这样的实验教学课堂,往往秩序较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很不流畅,使很多老师感到很难受,逐步又恢复到老师一言堂。老师讲一讲,学生书面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由老师描述,实验结论由老师得出,表面上是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完成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发现时的快乐,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
1.4教材实验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某些实验在中学难以开展。人教版的生物必修的三册教材共有20几个实验,一般的学校只开设7-8个实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有些实验的药品较难买到,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线粒体,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等;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时间较长,或野外活动实施困难,如: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群密度,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
对于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2.1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有些教师自认为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低,不敢向学校积极申请一些条件,导致学校的某些领导和其它学科对生物教学存在偏见,不予重视。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一些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尽量能基本完成好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
2.2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把探究实验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教师还要有这些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简单纸上的播放录像、讲解等。做为生物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2.3注重探究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做诱导准备呢?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探索阶段,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个实验学生选择了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并实验检测发现白萝卜中有还原糖,花生含脂肪,大豆含蛋白质。而课前,我们在实验桌上还摆了甘蔗汁、面粉、西红柿、小白菜、甘蓝叶、葡萄糖溶液、食用油等材料供学生选择。由于此实验操作较简单、易成功。所以,在实验中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为什么只是选择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能否有替代品?思考并尝试用其它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又该如何呢?在实验分析后,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是否只含有一种物质?比如白萝卜中是否只含有还原糖,有没有蛋白质?学生很快会明白生物组织中不只含有一种物质。能否用白萝卜中检测蛋白质?用花生来检测还原糖?大豆来检测脂肪呢?让学生尝试探究。在这过程中教师尽量只当一个组织者,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又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实验前,我们同样在实验桌上摆出的材料有:紫色洋葱、白色洋葱、鸭趾草、5%蔗糖溶液、30%蔗糖溶液、60%蔗糖溶液等。在完成教学目标后,我们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方向迈进:实验材料,能否选用白色洋葱外表皮细胞,选用紫色洋葱的意义何在?实验试剂,除了30%蔗糖溶液,能否用其它试剂浓度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尝试实验,讨论实验现象。
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从以前按部就班,到现在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入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4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即可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分析问题的习惯及思维方法,分享体验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快乐。否则,很多学生在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常常是马虎应付;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如: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是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这样的教和学要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那是不可能的,学生对上实验课也就没有了信心,不感兴趣。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实验的难点是如何画又细又齐的滤液细线,很多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四条色素带比较模糊,不清晰。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分析总结出了一些不错的方法,如:直接用尺子为界,用毛笔沿尺子画几次即可,又有人提出用两片的载玻片为界来画线,效果都不错。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
第四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及一点思考
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及一点思考 云南省泸西县一中化学组
秦恒友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让学生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关键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上。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我们尽可能地把探究式实验教学落实到化学教学中去,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创造教育。
一、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应发展学生的发现和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常见的有效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之所以显得很重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实验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认知规律,实验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能刺激学生发现新知识。领悟许多道理;从实验与其他内容的横向联系上看。实验是学生形成概念、认识并理解化学原理的依据。是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实验的多层面教育功能.通过实验有效地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讨论实验探究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的文章也有很多,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有关化学实验新的教学功能的论述也多了起来。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老师对一些实验的改进创新,不仅能弥补教学内容的某些遗憾,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坚持科学的态度,从而进行创新。例如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完全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来证明反应产物中有氢气,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中,我们可以将钠放入乙醇中,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再检验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实际上因乙醇与钠反应速率较慢,若直接用排空气法收集,会因针头太短而只能收集到较少的氢气,而且很难在注射针头上点燃,即使点燃了,也会很快就熄灭。此时如果我们利用教学设计中 的遗憾而对学生加以引导,进行改进,将会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经师生共同讨论,可以将生成的氢气采用排水法收集后,再用爆呜实验确定生成了氢气。若再联系到钠与水的反应,进行比较分析就更好了。让学生讨论得出乙醇与钠反应钠先是沉于试管底部,最后钠浮于水面,分析原因。同时让学生联系钠与水反应得到NaOH溶液呈碱性,让学生考虑乙醇与钠反应得到的产物是否也呈碱性,并用酚酞检验酸碱性。
这样一来,可以在实验探究中尽量鼓励学生敢想敢干,勇于探索,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二、加强思想认识,重视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可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教育功能。对此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同时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好这些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需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团结协作是当前社会分工目益完善、细致所导致的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重视选择一些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方式才能完成的试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教材是化学知识的集合体,这些知识大多设计了实验证明,但并不是把知识的生成过程还原为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为我们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如二氧化硫的教学,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的:首先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总结酸雨的危害:影响人体健康;湖泊酸化,鱼类死亡,酸化土壤,绿色植物变桔黄、致死·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文物等腐蚀加快。然后通过三个创新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硫的危害:探究实验1:生物为什么会死呢?探究实验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探究实验3:花儿为什么会变白?然后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把红花放进装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现察现象,颜色逐渐变浅,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同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气一样吗?让学生回答。最终让学生自己在探究 中得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同时学生能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这样让学生不断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使知识进一步升华和巩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化学教学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灵活性、魅力性的艺术特征。
三、利用边讲边实验,在实验中加强“量”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化学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而技能、能力、方法和态度等都是通过这一化学认识过程来培养和训练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必须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展开,以便学生把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主观形态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边讲边实验是实现认识过程展开的有效途径,边讲边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验的探索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现象,而且便于了解化学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未变化,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出经过无数次实验都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即质量守恒。教师再用原子模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一般未指明用量时,液体的量都应取l一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定量操作实验较少,高中实验中仅有三个,分别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酸碱中和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更多的是定性实验。但就是这些定量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重视“量”的概念,否则,实验的成功率将会很低。
比如说:用硅酸钠溶液制取硅酸凝胶实验操作中,要向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创造失败的机会,就是先让学生按教材上的步骤去做,一般而言学生不会做成功。主要原因是学生做不到。逐滴加入”。边加边振荡”。红色变浅接近消失时停止”。然后教师再提醒操作要点,并要求学生重视。量”。学生再次实验就容易成功,这样学生会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更加重视。又比如我们在做蔗糖遇浓硫酸炭化实验时要达到最佳效果,除了操作方法和步骤外,其实更要重视“量”。教材未指明用量和步骤,为求演示实验效果最佳,我们可以分别探究不同质量的蔗糖和不同体积的浓硫酸反应,让学生去寻找最佳反应比例最好。
这样一来,即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途径,也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培养问题意识,创设趣味实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增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用于实验探究的问题可能来自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也可能来自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来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无论是什么情况,始终要让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对于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如果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可将学生带人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很多中学化学实验很有趣,但不具备研究性和探究性,或者说探究价值不高。在设计探究性内容时,可选择一些很鲜明的课题,应用化学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化学实验的设计可以创设探究情景。
例如过氧化钠与水和C02反应时,教材中说明,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日,检验生成的气体。这样做不但需要较多的实验材料,而且因为学生自初中就熟知这个实验现象。就缺乏足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补做一个趣味实验:请同学们用一根玻璃管向过氧化钠处吹气,棉花也会自动燃烧起来。这就说明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且反应放热,经重新设计后的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化学发展与时俱进,化学发展到今天与实践紧密相连——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中学生要从中学开始学好化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各项能力。运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因而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
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有条理的观察,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魅力,从复杂的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因此,实验时,要教育学生,不但要学概念,还要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现察和实验能力,仔细观察、深思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且,在教学中仔细研究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开发出更多更有实际效果的实验内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寻找化学实验中的乐趣,进而发现化学学科的魅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第五篇: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通过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现状分析,针对现阶段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思路;建议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门知识的过程中必然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由实践——理论——实践。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得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活动,是手和脑、知识和能力得到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另外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实验教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从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物理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多方面综合来看,实验课确实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坚实基础。
一、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理论上都认为上好实验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那么实验课到底开设得如何呢?调查分析表明许多地方实验课开设得都不尽人意,仅仅是空喊口号,尤其是乡镇初级中学,实验课开设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条件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实验课的开展,对于普通的初级中学来说实验仪器的配备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仅仅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仪器的配备量折合人民币7万元之多,对教育经费本来就十分困难的农村中学或乡镇中学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更何况仪器的配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实验仪器的损耗是正常的,因此,就必须不断填补器材,动态的配备实验仪器,这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相矛盾,很大程度上也就制约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2、主观条件
(1)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禁锢着实验课的开设。多年来,我国教育传统上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考核基本没有进行过,无论高考还是中考,实验内容都是以笔试的方式在普通理论试题中考,从没有到实验室里去考学生的操作,导致了目前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
(2)教师只从应试角度出发,看重考分形成了目前实验课的传授方式。老师把实验讲的滚瓜烂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未让学生真正到实验室里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验课难以开展。
(3)实验教师的匮乏,以及实验教师和代课教师的不分,使本来就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让代课教师们无暇顾及实验课。实验自然就被置于一个从属的、次要的地位,从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4)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考试成绩,并不关心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不够,这样就阻碍了素质教育中实验课的开展。
二、具体思路及对策
1、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从初级中学开始重视实验课的开设,克服经费不足的问题,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条件好的学校与条件差的学校建立兄弟学校关系,实现纵向帮助与援助性联合,弥补由于客观物质条件不足而造成实验课开设方面的遗憾,同时提高实验条件差的学校实验课开设的比率;再者,实现横向的联谊关系,意即条件差的学校间建立起广泛的密切联系。除互通有无外,定期召开各学校物理组集会,共同探讨,关于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共同性问题,共同磋商怎样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实验开设的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1)与附近工矿企业建立联谊关系,建立实验教育基地。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工矿车间及其先进生产流程,请有关技术人员担任实验课辅导员,并定期邀请其讲解有关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逐渐养成学生重视实验、重视操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拓展眼界,增加感性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改变教师和学生对实验的看法,主动积极地为实验课的开设创造条件。
①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物理实验的看法,因地制宜,尽可能的多做延伸意义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课堂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操作,一套装置就能满足全班学生观察的要求,延伸意义上的课堂演示实验,既可在课堂上做,也可在课余时间做,区别于课外实验之处是其主要由教师来操作,学生辅助又是它区别于课堂实验之处,这种实验可弥补课堂演示实验的不足与课外实验浓度不高的缺憾,也可提高学生对课外实验的兴趣,这些实验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又达到学生增长知识的效果。另外,多成立课外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做课外实验,它可以不受教学要求的限制和教学进度的制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能进行同样的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而这些活动又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的特点,吸引着不同的学生,满足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因材施教,调动全体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的开发,同时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接受。
这些特点对于实验仪器具体配置情况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不受条件限制而大力发展。正如苏州大学教授朱正元曾经积极倡导的“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一思想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处处留心学问,因为我们平时的一些小玩具中,蕴藏着并不深奥但又很巧妙的物理知识。以上的分析其实也为学生做出更巧妙地课外实验提供了一种思路,并且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促进物理理论课的教学,使实践与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②教师要业有所专。这主要表现在中学实验教师和代课教师(理论教师)不分或分的不清,这样的话,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理论教师一方面没有精力顾及实验,另一方面把重点都放在理论教学上,只能使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变得生硬、死板、僵化、教条、机械,谈不上创新。这样一来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实验课必须要有专业人员负责,并安排足够的课时,使实验课的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
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物理实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种学习方式,而且物理实验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克服只重视物理理论的学习而轻视实验操作的错误倾向,在物理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崇尚实践,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并且通过对实验方法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