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中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本文中的中学数学实验教学,指的是引导中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来进行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形式,在发达的国家里,数学实验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有的国家在中学里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有的国家在中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材料,而我们的中学教学教材中只有“想一想”、“看一看”等阅读材料,中学教师对数学实验也显得认识不足、缺乏经验。
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少做数学实验,教师们有“三怕”一怕影响教学进度;二怕自己没有时间考虑;三怕没有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压力过重是一种客观原因,这种压力来自学校、来自社会、来自应试教育的环境。如果教师身处的环境间存在很大的应试压力,要他们从素质教育出发,考虑数学实验的教学形式,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不能把原因完全归于客观,更何况素质教育倡导多年,教育环境毕竟有所变化。所以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两点: 1.1 对数学实验的认识不足。中学教师由于怕影响教学进度而放弃数学实验。的确,数学实验的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但是,适当地做一些实验,对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很大。而且,适当的实验能提高教学的深度,牺牲一点进度以换取深度,并非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更何况在实际上,没有一个学校是赶不上进度的;情况恰恰相反,任何班级每到期末总有很多时间进行复习。因此,教师在一学期内挤出几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做实验,是不会影响教学进度的。所以说,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主要原因还是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
1.2 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想上数学实验课却不知道如何上;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随着教育环境的宽松,随着教师对数学实验教学认识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如何上数学实验的问题。首先,长期以来,只有物理、化学、生物有实验课,数学是不必做什么实验的。因此,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数学实验教学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其次,可以参考的资料又很少。原有的教材中是不提什么数学实验的,新教材中开始有了实验教学内容,但可以作为实验课来上的内容仍然很少。教学杂志上关于数学实验的文章也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统计、频率、测验这几个课题上。因此数学教师缺乏上数学实验课的经验,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开展数学实验课题研究的建议 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让数学实验进入课堂而又缺乏数学实验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课题研究,就是既有必要又有可能的事情。对此,笔者有如几点建议: 2.1 研究内容应以实践性课题为主,开展数学实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数学教师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所以研究课题当然应以实践性课为主。这一方面是教师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相互之间学习研究的成果。实践性研究课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另一类是一般操作问题的课题研究。数学实验教学设计是打开实验教学局面的迫切需要,一个好的实验教学的具体方案胜过一打名言。总之,研究课题围绕着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教师才会有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2.2 研究主题是广大数学教师。也就是说,广大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投入数学实验的课题研究之中,而不是等待理论工作者研究好后指导自己。而且,这既然是一个实践经验问题,那么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就必须由实践者来担任主角,也唯有参加实践的人才能研究出可付之操作的结果。要使数学实验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依靠数学教师大胆尝试,先让数学实验进入课堂,在实践的同时研究课题,积累经验,然后通过交流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使数学实验成为一种经常采用而不是偶然采用的教学形式。2.3 课题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已是负担重重,繁重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法定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学习,教师已经很少有喘息的时间,如果要另外抽出精力、挤出时间搞课题研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不大切合实际的;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学习也需要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以往的教师培养,大多数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势,效果并不理想。不是教员不想采用探讨的形式,而是没有研究的课题,讨论就难以展开。而且教员要不断地开设新课题,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学员则总觉得进修内容与实际教学距离太远。大家都希望教师培训改变内容与形式,而数学实验的课题研究正好可以向教师培养提供新的学习内容。由于研究与实践同步,就容易引起学员注意;由于研究与学习同步,就容易开展讨论。所以研究课题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既向教师提供了时间保障,又给教师培训带来了活力。
浅谈中学数学实验教学
物理化学需要实验,数学也需要实验。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需要数学实验的回归。许多数学定理,性质都是数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的。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实验,可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运用数学实验能够打破沉寂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数学实验还能让学生得到直观启发,增强感性认识。学生经过亲身实验操作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有些甚至终身难忘。因此数学实验是提高数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探索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严谨的学科。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归纳学科。”这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即要充分体现它的内容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必须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在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形式下,面对目前的数学教学,更应关注后者。数学实验是一种以数学知识素材的形成、发展和应用为任务,利用算具(或空间模型实物)作为实验工具来推演(或模拟)的,并且以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实验原理的一种实验形式。数学实验可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对形成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实验正在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受到广大数学教育者的特别关注。
一、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探索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兴趣又是依赖于传授知识的情境。所以在新知识引入时,能否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情境,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巧妙地通过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急于想知道其中原因或道理,出现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案例1:教学“对数运算”一节时,教师先问学生: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峰?它有多高?一些同学就会积极地回答: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然后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对学生说:这张白纸厚0.0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要是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它的厚度为多少呢?学生交头接耳,猜想估计,课堂气氛骤然活跃。片刻,教师说:可以计算出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表露出惊讶和怀疑,于是列式:。然后教师引导:计算要花费多少时间呀,如果我们学会对数运算,便很快得出结果。
案例2:上二次函数图象时,先配以如下演示:
用一把水枪紧贴黑板,枪口略向上翘起射水,细细的水流在黑板上留下一道抛物线。再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水痕联想投铅球、喷泉喷水、踢弧线球等众多日常常见的抛物运动,并提出以什么角度投掷铅球会投得更远等问题。这样通过实验联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如此引入新课,效果就远较照本宣科的好。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关键的一点是有效的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设疑最容易引起学生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被激活。设疑、创设问题探索情境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兴奋点。“水荡起涟漪,石击行灵光。”运用实验使设疑得体,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世界,激发其探索欲望。然而通过实验对问题探索情境的创设必须注意真实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导向性。要遵循激趣—启疑—导思—诱发—提问—创新的发展过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创设使学生处于“欲知而不得,欲说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二、通过直观、熟悉的数学实验,归纳出抽象的数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又使学生缩手缩脚,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如此种种,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并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及厌学的情绪。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认为应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不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要降低数学的门槛。灵活的运用课堂实验,引导学生对其现象多加观察及合情推理,从实验中轻松的学习和研究数学问题。案例3:在“等比定理”的学习中,学生对这个抽象的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运用数学实验来让学生有直觉领悟,效果就大不一样。开始实验:
先准备一大瓶糖水和几个大小不一的杯子。把糖水分别倒入各个杯子中,则这些杯子里的糖水的甜度(浓度)是相同的。(1)把其中的三杯糖水倒在一起。(2)把所有杯子的糖水倒在一起。
问学生:在(1)、(2)实验中混合后的糖水甜度(浓度)是否改变?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知道将任意多杯甜度相同的糖水倒在一起后,糖水的甜度不变。据此类比,若将、„看作倒前各杯糖水的甜度,则倒后糖水的甜度为,即由,可得 =。
案例4:在学习“无理数”时,通过实验来探究无理数的概念:
课前教师准备一个大骰子作为教具。上课时先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学生积极性很高齐声回答:这是骰子,是打麻将用的。教师再问:这骰子除了打麻将之外,它还有什么用处呢?学生转入沉思不知道这骰子还能有别的用处。然后教师告诉同学们:这骰子有一个新的用处,而且是与我们的数学有关——可以用来产生无理数!教师随后在黑板上写出“无理数”三个大字,并在下面写个“0.”然后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要一个同学在讲台上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在“0”的小数点后面写上骰子掷出的点数。随着骰子一次次地掷,点数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47632198„这时教师突然喊“暂停”,然后问学生如果骰子不断的掷下去,点数不停的记下去,那么在黑板上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它会有多少位?是循环小数吗?通过观察、思考,同学们很快能得出结论:它是一个无限的不循环的小数。因为点数是掷骰子出来的没有什么规律。最后由教师通过上面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
上述的实验虽然看似花了不少的时间,但让学生亲历了“等比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用骰子来产生一个具体的、位数可以不断延伸的小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无理数模型。因此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含义,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时就会觉得很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把数学有血有肉的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适当的运用数学实验,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来讲解数学知识,增加其趣味性,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培养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经历观察—尝试—体验的数学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只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上,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意无意间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只让学生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训练,而内在的探索和创新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因此灵活的运用数学实验,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案例5:在推导“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发一个圆锥形纸帽子和一张长方形的纸片。
先要求学生将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圆锥形帽子。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尝试实验,引起认知冲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接着让一位学生将圆锥形帽子剪开,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到要制作这种圆锥形纸帽子必须先画一个扇形。而画扇形又必须知道它的圆周角。已知圆椎的母线长和底面半径,怎样求出扇形的圆心角呢?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继续实验,教师把剪开的扇形卷成圆锥,又把圆锥展成扇形,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分析圆锥的母线长、底面周长与扇形的半径、弧长的关系。有些同学悟出了圆锥底面周长等于扇形弧长的关系。这样,可以放手让学生猜想、推证圆周角的求法,而圆锥侧面积的求法也“不攻自破”了。最后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纸帽子,并计算出它的侧面积。这样通过多层次的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猜想、推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不断的探索,主动建构了新知。现代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教师分析得再好,讲的再精彩,也只是停留在教师层面上的认识过程。传统教学注重“一捅水灌一碗水”的方式。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则更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创新。“观察—猜想—验证—证明”,这正是数学家们思维活动的浓缩。因此,恰当的运用数学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合作交流,对问题亲自动手探求、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今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得更多的知识的方法。这是一种“教师教给学生寻找水的方式”或“给学生一杯水使学生能找到一捅水甚至更多的活水”的求知方式。
四、运用数学实验探求实际数学应用模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首先来自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因此又必须返回去服务于现实。现在的中学数学涉及了一些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考察。而这种问题的特点是生疏隐晦,看上去不像数学问题,其中数量、位置关系不明显,让人一筹莫展。对此,应设法对问题加以提炼,根据对应同构原理,并进行恰当赋值,构造出一个对应的数学模型而使之清晰具体化,再利用新获得的数学结构,找到有效的解题途径。数学实验与建立数学模型息息相关,通过走出课堂去实验,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去搜集实物和数据样本。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达到探索与获取数学模型的目的。
案例6:在课堂内学完《数列》一章后,布置实践问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对象组成若干小组,到附近的银行去存款、取款,了解储蓄的常见方式及单利、复利计息、利息与本利的计算等等;也可去附近的房地产公司和购房户家中去调查分期付款的问题。数学建摸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摸的方法,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适当的运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从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抽象出恰当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把客观事物的原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的能力。
五、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数学教学的灵活性。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许多学生埋怨数学难、数学枯燥无味,不喜欢上数学课。为什么呢?因为与物理相比,数学课上听不到滴答的秒表声,听不到仿真马达的咔哒声。而与化学相比,数学课上看不到斑斓的色彩,看不到翻动的泡沫,更看不到令人兴奋的五彩火焰。有的大多是那冗长的计算,苍白的证明,枯燥的推理。数学似乎成了聪明者的游戏。的确,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大多数仍然沿用着“一支粉笔,一把尺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技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型不断出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为学生创造一个数学实验的环境,并使得数学实验有了质的飞跃。借助计算机迅速的计算和图象能力,为抽象思维提供直观模型。数学关系的静态结构表现为时空中的动态过程,数学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案例7:学习“旋转体”的概念,若利用计算机中的几何画板平台将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和半圆分别绕着适当的边旋转一周,把整个运动过程用不同色彩保留下来,一个清晰的圆柱、圆锥、圆台、球的图形就跃然在屏幕上,不仅省去了教师诸多的口舌和比画动作,而且学生在啧啧的赞叹声中理解起来更是轻松自如。“旋转体”的概念就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深深形成了。
案例8:立体几何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传统讲授先后要添加8条辅助线,加上原来的线共11条。在黑板上表示眼花缭乱,效果不好。但借助计算机制作相应的课件:
先显示基本图象,采取线条逐步添加并通过调色板对涉及到的点、线、面、角等作特殊颜色画出,并分别先后闪烁显示,思考到哪里,就突出到哪里。不明白的或需要重点强调的还可以点击“返回”。这样强化了认知,使教学更轻松、高效。
利用计算机演示来实验,使教学内容真正“活”了起来,学生看到了“动”的数学,通过这样的实验演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化解了教学的难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能从“动”的数学中去发现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数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应用。数学有其自身的价值,它的价值是能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工具。数学离开为科学技术服务,就成了符号游戏,成为无源之水。中学数学教学里开展数学实验,不在乎这种所谓的“实验”是否完全符合一般科学实验的形式的标准,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内在本质的相通。创新思维来自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源于创新的实践,实践的创新需要实践空间的拓广。数学实验正是数学实践空间拓广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多媒体化,数学实验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起来。教育者也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实验的重要性。因此数学已经成为一门更具探索性、动态性的实验学科,而中学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也将更全面的体现出来。
浅谈数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教学不是某一学科特有,而是每个学科都存在。数学领域也大量拥有,比如教师的多媒体演示,教具的利用;学生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拼一拼,调查等。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格言来描述:“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地展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首先,艺术化的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使概念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所形成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产生认识失调,于是心理上就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形成心理紧张和压力。由于个体总是有使自己的知识、信念、态度与当前的问题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的强烈欲望,就必然产生认知动机,并采取认知行为,使之趋于协调。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用多媒体直接、灵活地展现割补方法及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把听觉、视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刺激感官,强化记忆,巩固认识。这样,既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进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使教育者更好的调节课堂的气氛,实现渗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养成。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班级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其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对于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实验等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学习的轻松环境。
教师课前应进行预备实验,保证课堂上实验的成功。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现象适时讲解,把实验与讲授完美的结合起来。教师实验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探究实验中知识原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利用比较图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面积大小,必须统一测量单位,自然接受面积的学习,教师不必花大量语句来说明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的氛围中,自己就能探究统一测量单位必要性,在教学中,实现渗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养成。
再次,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使教育教学目的更好达成。
人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用实验、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
笔者在教学“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时,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想象,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校园,第二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展示时,老师再在其中渗透一些想法和注意事项,利用学生作品加深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知识与技能也较好达成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知识就是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数学的实验教学具有它的独特性,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根据课程资源,开发更多的教学实验,增加数学教学的有趣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和谐。
浅谈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摘 要:恰当地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数学实验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念。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验教学;逻辑思维
一提起实验,人们总是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好像实验与数学一点也挂不上钩的。其实,数学实验从数学诞生起就存在,只是没有被人们所重视。纵观数学发展史,从古埃及、巴比伦、希腊以及中国的古典数学到现代数学都是通过实验不断发展而成(如勾股定理、概率统计)的。数学实验是指为研究与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的活动参与下,在思维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数学实验教学就是指恰当的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
在数学实验活动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做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这为发展学生理性思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实验的重要性
姓名:陈光明 单位:宣城中学
目前,学生仍要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自然很多数学老师数学教学往往只是片面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而对数学发现过程中的展示关注较少,数学便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结论和习题的堆积,如果教师能把实验带进课堂,则能达到另外一种效果。
实验不只是物理、化学的专利,数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相比,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思考量较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谈谈数学实验课的作用,以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对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首先,数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我在上“有理数加法”一课时,让学生回家准备扑克牌,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实验,同学们互相玩起了有理数牌,这样一来,本来枯燥无味的有理数加法通过实验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深深体会了有理数加法法则,而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同时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新课改精神。在学生回家后,我也要求他们与家长配合玩有理数牌,此举又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增加了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家庭资源。在上有理数的减法、乘法、除法及混合运算时,我同样采取了此种方法,效果较好。
其次,数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数学是抽象的,又是联系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即可以从课本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想让一道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同样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如:在教学时我曾出过这样一道题:“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纸,裁剪粘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不考虑损耗及接缝),要使它的容积大于550立方厘米,请问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此题集数量关系、空间观念、实际应用等数学问题于一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得到不同的解决,我请同学们自主动手剪贴。得出结论:因为要使这个纸盒子的容积大于550立方厘米,考虑到高是整数,则有:
解法一: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3×2=14(厘米),高为3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4×14×3=588(立方厘米)。解法二: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4×2=12(厘米),高为4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2×12×4=576(厘米)。
如果考虑到高是小数,则还有无数个答案,如果考虑将剪去的四个小正方形再进行粘贴,则还可得到其它答案,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实验,使学生在探索实验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同时培养了数感。
再次,数学实验有利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从讲台走下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去实验探究,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有了机会,他们才能创新,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中。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课时,由于学生们对此感到比较难懂,因此,我请同座位同学互相准备了一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硬纸板模型,然后设置情景:老师家里准备装修,想在地面上铺地板,想铺得与众不同,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上的多边形为老师设计一些图案,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忙起来了,用准备好的各种多边形拼接,拼了一种又一种,在实验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体验数学,从探究中吸取知识,实验让他们体会到快乐,更深层理解了密铺的条件。
再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刚开始我就问同学们,谁能回答正方体侧面展开图有几种?下面同学有的说一种,有的说二种,有的哑口无言,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同样需要同学们动手实验去感受、体会、理解,由此我让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正方体和剪刀进行操作,结果同学们都很惊讶,想象与结果大不一样,而且由一种剪法的结果,学生们可以去探究其它各种剪法,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动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劲,师生互助,效果好,最后同学们体会了正方体为什么会有11种展开图,而且牢记11种展开图的结构,可见实验的价值。
第四,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或者说思考问题时必须要客观、全面、深刻和系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初中生正处人生中的成长期,容易被生活中的种种表象迷惑。因此,有必要教育孩子一定要看清问题的真正面,看起来好象是哲学问题,其实不然,数学中也提到过。如:在“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课教学中,首先上课时我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大“9”字,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几?毫无疑问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是9,而我却说不对,于是我将“9”倒置,我说是6,结果同学们都在笑,从笑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看,顺水推舟,我又用准备好的水瓶、乒乓球、茶杯放在讲台上,水瓶在中间,其它两物各放左右,三物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然后请事先上来且不知内情的同学站在讲台两侧观看,结果一人说只有茶杯和水瓶,另一人却说只有乒乓球和水瓶,而下面同学都说有乒乓球、茶杯和水瓶,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要多方面考虑问题,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将来走上社会才不至于被假象迷惑,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更深刻。
最后,数学实验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旧的师生关系存在着“一压、二包、三放弃”的弊端。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决定师生关系是否良好,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从一定程度上看,数学课堂中的实验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初中生仍然天真、活泼,课堂中的实验,可以把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通过实验,教师与学生加强了交流、沟通,增进了感情,对数学课的兴趣也可转移到对数学老师的喜受,实验可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可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互助学习的快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总的来说,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得可爱亲近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及模式不断出现,数学实验将会更加显示出它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值得推广。数学实验使课堂“活”起来了,使学生“活”起来,让我们一起来重视数学课堂中的实验吧!
第二篇: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
【摘 要】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该如何更好的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呢?本文将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实验教学实践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三方面开展论述。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自主性 实践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40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断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教育教学作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对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自然实验教学也应该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生物教学考核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而言,还是从生物学科的自然学科属性而言,从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深远角度来言,高中生物教学都应该重视这个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就不能回避实验教学这个重要课题,那么,教师该如何更好的开展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呢?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首先,实验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应该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不能完成完整的教学活动,自然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对于实验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实验教学的操作性更强,更考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实验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参与。
其次,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改变以往满堂灌,以口头讲解代替动手实践,以教师动手代替学生动手的做法,转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规定确立实验内容,设计生物实验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启发式、设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逐步参与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意义也很有效果的。
最后,引导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成效。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好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更具有目标性,更适合学生的特点,也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即使采用分组或者分层次教学,也是去追求尽可能接近这组或者这个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目标和指导,而不能像学生给自己制定目标一样精细,学生自身更清楚哪些是自身需要提高和改进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有哪些需要改进,在观察能力上有哪些需要改进,在探究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提高等等。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努力的解决问题,可以是自己加强学习,也可以是寻求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等等,总之,这是一个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活动。
二、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性
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也需要贴近生活。不论是高科技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生物科技,与生物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当然,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需求也在不断影响着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领域、成果等等,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加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注重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和探究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和资源,也需要把实验出来的结果运用到生活中来检验一下。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受观念、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强化记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就只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记忆上,而缺少了探究和创新,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很不利,所以教师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和实验操作,继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
三、要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学教育活动的永恒追求,但在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有效性被简单的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划等号,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走了一些弯路。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这种状况得到改观,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变革,从目标要求到具体实施再到目标考核,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有着相当的科学性和一致性,可以说是比较细致和完善的。要想适应新课改的大背景,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效是必然的追求。
新课改后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设定科学合理的全面目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更加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要更加追求实效,要把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还要多学习、多反思,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总之,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成效,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是适应新课改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所必需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要想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成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更加注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以及更加注重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怎样使产业升级,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专家们指出需要以下四种素质的人才:第一,有新观念;第二,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第三,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第四、有团队精神。为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 已知 a>=0,b>=0, 且 a+b=1, 求证(a+2)(a+2)+(b+2)(b+2)>=25/2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 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x>=1),(a+2)(a+2)+(b+2)(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 d*d=(-2-2-1|)/2=25/2, 所以(a+2)(a+2)+(b+2)(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第四篇:对小班化科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小班化科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认识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推崇,政府将缩小班级规模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大关键,小班化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国,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班化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正在兴起。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结论表明,教师内心希望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但是教师的视野最多只能监控到28人左右,除此之外的学生容易被忽视,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讲话、做小动作,甚至捣乱,久而久之教师对这些学生就丧失了信心和期望,教学就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更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小班化教学才应运而生。但是不能把小班化片面理解成就是班级人数相对较少,这仅仅是其特征之一。其实小班化教学正切合中国教育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更有利于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当然小班化教学对学校的硬件配置和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需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进行教学准备,重新组织编排教学计划,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有所成。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很重要,而且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块内容,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时常碰到一些问题,有时影响整个实验的顺利进行,有时甚至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让教师在课前辛勤的劳碌覆水东流。我也在平时的听课和自己日常上课过程中总结归纳了常见的一些问题。
1、班级人数过多,实验准备和进行过程中难控制
刚开始参加工作时,班级人数大概在45人左右,农村中学实验仪器配置相对较少,每次实验准备经常难以2人一组开展,往往需要4人一组进行。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兴趣十足但又缺乏约束,老师常常要把实验过程扯着嗓子重复几遍,实验过程中又是一片嘈杂,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但教学收效甚微。
2、分组实验组内分工不合理,一部分学生置身事外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教学时,我安排3人为一小组,阐述了实验目的和操作,明确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记录。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四组同学不同程度出现问题,有的抢着做实验疏于记录,有的只有两个或者一个同学参与实验,还有一组同学(都是学困生和德困生)根本没有进行实验操作。
3、探究性实验很难开展
探究性实验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和探究能力的一个舞台,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开展这类实验教学还是比较忐忑的,大多数时候还是会用演示实验替代。在上届浙江省科学疑难问题研讨会的展示课上,舜水中学的施老师上的《电磁感应》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施老师放手让学生们去做探究实验,研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但整整50分钟还是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有所欠缺,但施老师这种大胆的探究实验展示很令人赞赏,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实验过程不够深入引导,这类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确实很难开展。
4、实验评价往往被忽视,或者缺乏激励作用
第五篇: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通过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并对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现状;思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理论上都认为上好实验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那么实验课到底开设得如何呢?据我们市、县中学调查分析表明,许多地方实验课开设得都不尽人意,仅仅是空喊口号,生物实验课开设率大部分都很低。有些重点中学的实验课开设相对较多,但对新课程理念上的探究实验课,往往被教师以验证性的实验来完成,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受到限制。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经费的不足制约着实验课的开展。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仪器损耗的填补、动态的配备实验仪器,无不与教育经费的不足相矛盾,制约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另外,相对理、化实验而言,许多生物学实验要求及时购买新鲜的活体材料,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也使某些实验教师产生了畏难的想法。甚至有些老师图方便的心理,把很多探究实验改成了课内的书面实验设计。
1.2受考查方式的影响。多年来,我国教育传统上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考核基本没有进行过,而现在实行的高二年实验考查中,也往往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而已,并没有真正达到考查的目的,导致了目前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特别是为了高考,教师更看重考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便形成了目前实验课的传授方式—老师把实验讲熟讲透,让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巩固实验的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也取得了不错的笔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验课难以开展。
1.3 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教学创造性不高。最为可怕的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那么,即使条件在好,也难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改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更要清楚认识到,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只是会考试的学生,更要有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为我国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甚至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这就要求老师由于本身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且这样的实验教学课堂,往往秩序较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很不流畅,使很多老师感到很难受,逐步又恢复到老师一言堂。老师讲一讲,学生书面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由老师描述,实验结论由老师得出,表面上是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完成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发现时的快乐,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
1.4教材实验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某些实验在中学难以开展。人教版的生物必修的三册教材共有20几个实验,一般的学校只开设7-8个实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有些实验的药品较难买到,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线粒体,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等;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时间较长,或野外活动实施困难,如: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群密度,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
对于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2.1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有些教师自认为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低,不敢向学校积极申请一些条件,导致学校的某些领导和其它学科对生物教学存在偏见,不予重视。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一些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尽量能基本完成好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
2.2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把探究实验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教师还要有这些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简单纸上的播放录像、讲解等。做为生物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2.3注重探究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做诱导准备呢?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探索阶段,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个实验学生选择了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并实验检测发现白萝卜中有还原糖,花生含脂肪,大豆含蛋白质。而课前,我们在实验桌上还摆了甘蔗汁、面粉、西红柿、小白菜、甘蓝叶、葡萄糖溶液、食用油等材料供学生选择。由于此实验操作较简单、易成功。所以,在实验中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为什么只是选择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能否有替代品?思考并尝试用其它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又该如何呢?在实验分析后,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是否只含有一种物质?比如白萝卜中是否只含有还原糖,有没有蛋白质?学生很快会明白生物组织中不只含有一种物质。能否用白萝卜中检测蛋白质?用花生来检测还原糖?大豆来检测脂肪呢?让学生尝试探究。在这过程中教师尽量只当一个组织者,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又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实验前,我们同样在实验桌上摆出的材料有:紫色洋葱、白色洋葱、鸭趾草、5%蔗糖溶液、30%蔗糖溶液、60%蔗糖溶液等。在完成教学目标后,我们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方向迈进:实验材料,能否选用白色洋葱外表皮细胞,选用紫色洋葱的意义何在?实验试剂,除了30%蔗糖溶液,能否用其它试剂浓度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尝试实验,讨论实验现象。
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从以前按部就班,到现在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入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4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即可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分析问题的习惯及思维方法,分享体验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快乐。否则,很多学生在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常常是马虎应付;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如: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是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这样的教和学要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那是不可能的,学生对上实验课也就没有了信心,不感兴趣。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实验的难点是如何画又细又齐的滤液细线,很多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四条色素带比较模糊,不清晰。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分析总结出了一些不错的方法,如:直接用尺子为界,用毛笔沿尺子画几次即可,又有人提出用两片的载玻片为界来画线,效果都不错。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