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朱建超
一、实验是化学世界的精灵,它为化学爱好者带来快乐,它为化学家带来灵感的闪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好奇的目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实验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形式将由传统的“讲授”和“演示”为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动手做”(主要指化学实验)将是化学课堂中最为常见的重要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化学实验必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扮演无法替代的角色。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细致严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品质,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教学中强调演示实验,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全面细致的观察,获得关于化学实验对象的各种现象和事实、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以此归纳出物质的性质和规律,然后学生再通过实验验证,形成“实验室——正规仪器、药品”的路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不需要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许多学生根本就不想动手。这种实验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由“讲科学”“看科学”转化为“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涌现出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课本,但有一个最显著的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实验”。以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为例,第一章就是“从实验学化学”,而且不再严格地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加设“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等实验板块。有一句话很恰当地表达了做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起;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
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习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学生才能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化学实验是以掌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素及其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实践活动,化学中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运用化学实验所确立的化学学习的平台,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知识不再是课程的全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成为实验活动的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素质”改为“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中有一条就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科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累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更注重学生整体精神的构建,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验证性实验是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基本形式,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等,授课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实验辅助,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实验事实,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理论,所以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化学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地、开放地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是相对验证实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在探索性实验中,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影响研究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在探究性实验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因此,探索性实验注重的是在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的是体验,既包括成功的体验,也必然包括失败的体验。而事实上,在探索性实验中,学生从失败中的获益往往比成功时还要大,因为学生需要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达到掌握知识的最高层次——应用。
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自始至终是实验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提出问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学习才具有主动探索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知识、能力、态度得到统一的发展。
教师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实验中的地位。现代学习的新观念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而探究性实验的显著特点要求学生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因此,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实验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实验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通过设计、动手、观察、总结、交流而体会学习的价值,实现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的协同发展,使思维领域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开发出创新的潜力。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学习。实验作为化学研究和教育的主要手段,根据自身特点,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突出探究性。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这种个性和能力。倘能如此,对学生、对教师或对化学教育本身都是极有意义的!
第二篇:浅析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
浅析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 ]实验教学 自主探究 学生实验 微型实验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 29 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 53 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 “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了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于本次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化学教学设计包含理论要素,这是它与纯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区别。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要素包括教学理念、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策略等。(133)本文以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重点讨论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过程。
关键词新理念 中学化学教材 教法 教学设计
前 言
以往中学教育出于单位时间讲述更多知识的目的性要求,往往倾向于灌输式教育模式,这样的模式中,教师多采取讲解的方法把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需要帮助的客体。多少学生分心出神,教师没有关注;多少学生听不懂,教师没有调查。教师容易沉醉在自我世界之中。而事实上,化学教学是由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认识活动,为达到化学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细致的规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最好作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又有哪些基本原则和要求?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化学教学系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与此相对应,化学教学设计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是:
(1)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解决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制订课程教学的蓝图和宏观方法。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计划。(2)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是对一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阶段性规划。它是在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后,在了解学校的学年(或学期)教育教学计划,通读和初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上学段(或学期、学年)的整体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本学段(或学期、学年)的学科教学所作的计划和安排(见表6-1)。主要工作包括:
●考虑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与前、后期教学工作的衔接与联系;
●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规划,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教学进度、基本工作方针和措施以及教学评价工作的要求;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制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化学实验和实践性活动等计划;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出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1 学期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学年第____ 学期 班级: 教材版本: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周学时: 上课周数: 总学时: 制订者: 制订日期: 1.基本情况和工作方针
①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②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③教学内容简单分析
④教师施教的基本工作方针和主要措施
2.教学进度设计 3.实验设计 4.参观、实习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5.化学活动课(科学探究)设计 6.测验、考试设计 7.其他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教学设计是对一个内容单元(课题)教学工作进行的局部规划,是以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设计为依据,对一单元(课题)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在比较分析教学内容和主体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如表6-2所示的内容。单元(课题)教学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课题)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课题)教学的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包括怎样把握单元(课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怎样落实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等;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评价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单元(课题)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2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1.本单元内容和体系分析 2.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可能性分析 4.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点
5.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或本单元教学目标)6.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7.课时分配和教学方法
┏━━━━━┳━━━━━━━┳━━━━━━━┳━━━━━━━┳━━━━━┓
┃ 课序 ┃ 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方法 ┃ 备注 ┃ ┣━━━━━╋━━━━━━━╋━━━━━━━╋━━━━━━━╋━━━━━┫ ┃ ┃ ┃ ┃ ┃ ┃ ┗━━━━━┻━━━━━━━┻━━━━━━━┻━━━━━━━┻━━━━━┛ 8.教学准备设计 9.其他
(4)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在各层次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它是最具体、最细致、最深入的一项教师日常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案,简称“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
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设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在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注意区分。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化学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设计的思想要科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以科学、可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发展规律;要注意化学知识的逻辑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者之间的合理结合;注意设计操作的规范性,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等没计。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动态的观念出发去考察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设计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构思教学活动;教学没计时要全面考虑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所偏废;注意综合集成先进理论、实践经验和新的创造,对教学作出最佳设计。
3.发展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过程和方法,又要兼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个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尊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保证他们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5.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最优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最优。最优化原则要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如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策略、方法和程序,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最佳综合协调,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化”,要始终关注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 6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灵活处理,保证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有推广价值。
以上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各具体环节和范围内,还应该遵守一些特殊原则。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发现其大致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分析教材、了解教学资源。①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②调查、研究学习主体,客观、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兴趣、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等,还包括班级群体的班风、班纪。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标准和依据;③了解和研究教学任务;④研究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⑤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构思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下列内容: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③教学过程(指导理论选择、教学具体环节及教学策略设计等),④教学媒体,⑤教学测评。
(3)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效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法的调整与优化。
上述三个阶段可用下面的教学设计流程图6-2来表示。
图6-2 教学设计流程图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图6-2中可以看出,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诸要索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的最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后一个环节是设计评价手段,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活动的反馈调控提供真实的信息。
图6-2还表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并非单向流程,而是一个循环系统。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但它同时又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信息的制约。教学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往往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效果的评又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反馈信息。
四、化学教学设计方法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化学用语为工具,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原则和指导,紧密联系基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有效地顺利展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的流程分别讨论教学设计各环节中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陈述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即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成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明确、具体,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
③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很难说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就一定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④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具有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时间,有些目标学生一次难以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学习水平,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在目标体系中多次出现,即先由较低水平逐渐过渡和提升到较高水平。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教学策略设计
化学教学策略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构思的。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往往是由教师根据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认识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而设计。所谓“教无定法”,面对水平相近的学生,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或同一个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
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首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分类。传统的化学教学就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对于化学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注意:①教材的组织与呈现;②促进知识的理解;③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策略分类,可根据学习结果和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根据学习结果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以及化学情意类内容的教学策略等。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根据学习方式进行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基于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基于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等。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和技能层次等教学因素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考虑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和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首先合理地设计学习主体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安排,即进行学生自主活动设计;然后再设计施教主体如何进行教和导,如何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起辅助作用和支持作用,即进行学习支持设计。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
①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对象,学习的起点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弄清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应该从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起始状态出发,要对学习者学习的起始状态加以科学的分析,包括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诊断、学习者个人“生活概念”的分析以及认知方式的分析等。
②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程标准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从分析教材的知识类型、分析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分析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等方面着手。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结合自身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才可能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4)教学媒体设计
化学教学媒体是化学教学过程中负载、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资料卡片
6-4 化学教学媒体的分类
教科书及其他教学印刷品
传统化学教学媒体直观教具:实验装置、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
教师讲授及板书、板画等
化学教学媒体 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
听觉媒体:广播、激光唱盘、录音等
现代化学教学媒体
视听媒体:电影、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
系统媒体:语音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
现代教学媒体是以声、光、电、磁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主要平台,由于它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特殊功能,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青睐。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运用已成为系统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任何教学媒体都只对某一种教学情境具有特定功能,不存在对任何学习目标和学习者发生最佳作用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慎重。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不当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不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更糟。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①教学任务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
②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学习经验等因素。
③教学管理因素:包括教学规模、学生安排、教学组织等因素。
④媒体使用因素:包括媒体的硬软件设备、媒体的功能、操作等因素。
⑤经济因素:必须考虑经济实用性。
在这五个方面因素中,教学任务和学习者这两个因素最为重要,其中教学任务因素通常被认为必须首先给予考虑,因为他们与教学活动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关系。当然,教学媒体在管理、使用、经济诸方面是否可行,也要予以重视和考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必须与新的教学观念相结合,不能仅是手段的变化和内容的增多,课堂上信息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可以说,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些交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因此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中,不可盲目地为追求时尚和现代化,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服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取代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媒体设计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功能,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独特作用。
(5)教学评价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测量结果,对学生的行为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测量与评价贯穿始终,从教学活动开始到教学活动结束,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作出评价,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评价的策略。
(6)教学设计统摄与优化
所谓教学设计统摄是指对化学教学设计各个部分局部设计的合成与整合。优化则缇调教学实施追求的教学有效性和高效率。
在对教学程序各部分局部进行具体设计后,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各局部设计之问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达到教学设计整体的科学性和最优化。教学设计的统摄要求具体地处理好系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教学系统各方面协调、自然、高效地运转。因此,对教学设计各部分进行整合、统摄是教学整体设计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化学教学设计统摄不是各局部设计的简单拼凑,而是在教学系统结构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整体综合与协调。在这一阶段,通常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作艺术的审视、加工、调整和润色,使之高效、可行,力求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化学教学设汁统摄的具体结果是编制化学教学方案,化学教学方案应该详尽、简明、规范,以利于教学的使用、总结和研究。
第四篇: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各学校也要求物理教师把实验教学摆在物理教学的首位,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着。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我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的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到市场上去买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去市场买一些小商品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学习“声的产生”时,可用市场上笛、哨、小玩 1
具鼓来演示声音的产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时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到市场去买小激光电筒、小放大镜等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学生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还因为女生一般不愿动手实验,进实验室后总是袖手旁观,所以男女生要混合分组,而且强调女生动手,男生记录测量结果或干辅助活动,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支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将学生按上面思想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了市场上的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补救,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三、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充实实验教学。
当前物理教学中小实验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抽时间让学生拿来学校展示,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教学。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例如,八年级上《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对比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的不同,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八年级下通电螺丝管周围的磁场及安培定则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目了然。九年级《托里拆利实验》因汞有毒,教材不让教师在教室演示,教师可用多媒体放视频给学生看,来填补“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的不足。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老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大胆尝试,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加强演示实验,切实搞好学生分组实验,鼓励搞小制作,建立家庭实验室,通过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摘 要: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从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搞好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做小实验,搞小制作谈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落实双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详实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探究 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小实验 小制作 多媒体 课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新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并要求学生按照探究七要素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且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学校也要求物理教师把实验教学摆在物理教学的首位,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着。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操作少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切实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来切实推行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祖国将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我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的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到市场上去买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去市场买一些小商品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学习“声的产生”时,可用市场上笛、哨、小玩具鼓来演示声音的产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时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到市场去买小激光电筒、小放大镜等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学习八年级下“电学知识”时可让学生自己买1号干电池、小灯泡、导线演示串、并联电路等。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切实搞好学生分组实验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探究的七要素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学生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还因为女生一般不愿动手实验,进实验室后总是袖手旁观,所以男女生要混合分组,而且强调女生动手,男生记录测量结果或干辅助活动,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支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将学生按上面思想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了市场上的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补救,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建立家庭实验室,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当前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因教学时间紧,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后知识,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后这些小实验却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抽时间让学生拿来学校展示,并对做得好的可搞“拍卖”。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恰当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教学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不少学校班级都有了先进的电子白板,要求教师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例如,八年级上《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对比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的不同,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八年级下通电螺丝管周围的磁场及安培定则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目了然。九年级《托里拆利实验》因汞有毒,教材不让教师在教室演示,教师可用多媒体放视频给学生看,来填补“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的不足。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老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大胆尝试,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加强演示实验,切实搞好学生分组实验,鼓励搞小制作,建立家庭实验室,通过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发明家、企业家作出力所能及的事,为实现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改“中国造变为中国创”起到催波促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