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培养
探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培养
——小学一年级为例
摘要: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给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小学一年级是小学生美术启蒙的关键阶段,是小学生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情感和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全文希望通过小学一年级学生美术欣赏课为例,通过对小学生美术欣赏课中审美的情况和小学生审美心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如何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类型;审美特点
一、前言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美术欣赏活动课,儿童把他们亲身经历的东西,他们的思想、意志以及他们种种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物中去。这种移置活动使得儿童在知觉周围现实时产生亲近感,有助于净化人的不良情感,对儿童的整个心理过程有积极优化的影响。然而,现实是在美术欣赏活动课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孩子对画面内容和形式要素的认知,而很少给予孩子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机会.这些错误的做法导致了儿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缺少审美能力。因此本研究有其存在的实践价值和研究的必要。全文希望通过对小学生美术欣赏课中审美的情况和小学生审美心理机制的分析,找出如何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希望文中研究对于今后美术教学有很好借鉴意义。
二、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情况
(一)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现象描述
我们先来看看小学一年级苏教版美术第一课《看!我们的画》,我拿出一张马书林的绘画作品《鹅鹅鹅》的欣赏片断:
教师:你最喜欢画面上的哪只天鹅?为什么?
学生A:我最喜欢第三只天鹅.(上来指出)——对画面形象的感受
因为在它旁边有爸爸妈妈,它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玩.——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投射到形象中去
玩得好高兴阿!——对想象中的意象的感受
学生B:我喜欢第一只天鹅.——对画面形象的感受
因为它在飞行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投封到形象中去
很高兴.——对想象中的意象的感受
学生C:我喜欢中间的一只.因为太前面的天鹅飞得太费力气,太后面又太容易。它在中间还可以和别人捉迷藏,和别人玩.(一边说话一边还带点的得意和顽皮的神情)
——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投射到形象中去
它玩得很开心!(很用力地大声说话,很激动的样子)
——对想象中的意象的感受
教师出示这幅画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幅作品。这说明学生进入了审美注意的状态中。在这个欣赏片断中,学生A把自己和父母亲一起玩耍时很快乐的经验投射到对象中去,于是在她眼里这只画面中的天鹅有了生命,并且它“玩得好高兴”。学生B可能有过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很高兴的经验,于是他把这种经验投射到画面中的天鹅中去,这只天鹅也和他一样“在飞行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且为此感到高兴。学生C在描述自己喜欢这只天鹅的原因时所说的话,活脱脱就是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写照。他平时排在队伍的中间,经常和排在他前后的小伙伴嬉闹,所以他把这种经验投射到天鹅身上,认为中间的这只天鹅会“玩得很开心”。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在面对视觉艺术文本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意志和人格投射到画面形象上,于是在头脑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审美意象,并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这就是儿童的审美情况
(二)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类型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梵高的绘画作品《麦田上的群鸦》中有关色彩的欣赏片段:
教师:画面上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A:有深蓝色和浅蓝色.——对色彩的感知 深蓝色和浅蓝色给我的感觉是很干净、很透明的感觉,嗯,就像刚刚下过雨的天空.——对色彩的感受 学生B:有金黄色,给我很高兴的感觉.——对色彩的感知与感受
学生C:有黄颜色,这个黄颜色没有调过,给我很干净、很舒服的感觉.——对色彩纯度的分析与感
受
在这里,学生A对浅蓝色和深蓝色进行认知之后,立即说出了他对于这两种蓝色的心理感受“很干净、很透明”,并且联想到这种感觉和“刚刚下过雨的天空”很相似。学生B看到了金黄色,马上就说这种颜色给她的心理感觉是“很高兴”的。学生C不仅辨认出黄颜色,而且能意识到黄颜色的纯度比较高—“这个黄颜色没有调过”,接下来他说出了这种高纯度的黄色带给他的是“很干净、很舒服”的心理感觉。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由抽取了内容要素的视觉艺术文本中的色彩和线条等纯形式要素引起的美感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往往具有公共认同性。而且一旦学生感知到色彩和线条的审美特征之后,就立即发生了联想,这种由物及我过程的审美,是美术欣赏课常见的类型。
(三)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特点
下面我们看看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夏加尔的绘画作品《我与村庄》的欣赏片断: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看,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A:这幅画,人物像动漫,人物有倒的,像漫画.——对作品风格的识别
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对画面内容作出判断
学生B:人物画的有点奇怪,一下子先看到牛头和人脸,感觉像在做梦.——对画面的形式分析与感受
现实中不会有的.——对画面内容作出判断
学生C:我感觉这幅画的颜色很丰富,让人看了感觉很高兴.——对画面的形式分析与感受
画面上的东西让我想到了书中看到的王国.——对形象进行自身经验的联想
很神奇.——对想象中的意象的感受 这上面的东西不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对画面内容作出判断
在这里,学生A先是对视觉艺术文本的风格进行一番识别,认为这幅画像“漫画”,然后在意识之中对画面的内容作出理性判断,认为画面上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学生A始终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对作品的风格进行识别,对画面内容作出判断,而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更谈不上融入视觉艺术文本,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学生B一上来先谈了一下自己对画面人物形象的感受“画的有点奇怪”,然后谈到了这幅画的构图特征“一下子就看到了牛头和人脸”,接着又谈了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感觉像在做梦”,最后对画面的内容作出判断“现实中是不会有的”。我们从学生C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始终把自己放置在文本之外,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审美活动的。
从上面案例中,学生对于画面而言,大多完全地沉没到作品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所以,学生审美的特点大多是是物我同一的。
三、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培养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提出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提供适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的美术作品
笔者认为,能够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作品还要有具有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心理特点。我们知道使学生产生审美兴趣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进入审美注意的状态,也就是说作品要能吸引学生。心理学表明,最能吸引学生的图形是既要有学生熟悉的部分,还要有一些是超出他经验之外的图形。所以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作品应具有符合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心理特点。当然,提供给学生欣赏的作品还要具有典型而明显的审美特征,这是挑选作品时应首先考虑的。
(二)提供适合小学生审美的课堂心理环境
笔者认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大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的欣赏。在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应组织相应的材料,结合具体美术作品最突出的艺术形式特征进行简单的讲解,给学生营造一个审美的心理环境,让孩子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欣赏完之后,以相互交流的方式来谈自己欣赏时的感受。
(三)提高教师自己的审美水平,做好学生与艺术的中介
要做好学生与视觉艺术文本对话的中介,引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美感,教师首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美术欣赏能力,丰富自己的美术欣赏知识。例如教师必须对作品中的色彩、线条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等构成原理的应用以及这些元素组合应用引起的人的情绪和感受有所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
四、结束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当下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审美能力培养的缺失问题进行的思考,并从美术教育的目的出发,根据自己实践经验,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对美术教学观念、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的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通过这一尝试进一步加深我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并能实际指导我今后的工作。参考文献
[1]《审美心理描述》,腾守尧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3]《现代美学体系》,叶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二篇:激发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策略
激发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策略
叶海鸿
【内容摘要】 小学美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内容编排,分析影响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心理因素,提出激发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策略。通过讨论激趣,穿插激趣,想象激趣,综合激趣,现场激趣等多种灵活的方式,促进美术欣赏课趣味横生。
【关键词】 美术欣赏 审美情趣 激发策略
【正文】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之前,有必要对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充分的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编排体系是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客体,各年级段小学生是影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主体。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编排分析
(一)低年级的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漫游飞行世界》、《海底世界多奇妙》、第三册《民间玩具世界》、《现代玩具世界》、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内容富有情趣、好玩,贴合低年级阶段的审美需求,如:把鱼画在白云上,把飞机潜入海底,画人物眼睛大过头部、不画耳朵、头发等等,画里的事物东倒西歪,画面充满童真。
(二)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接触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七册《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五彩缤纷的中国花鸟画》、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等。其特点是在中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内讲授适合他们的国内外优秀作品的欣赏知识,增加学生审美的宽度和深度。
(三)高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十一册《祖国在我心中》、《社区即景》、第十二册《激愤人心的革命历史画》等。其特点是在学习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操,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近代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影响小学生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年龄特点
首先,儿童对具体直观的事物兴趣深厚,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习惯,强烈鲜艳的色彩会刺激儿童的感官,比如蓝蓝的天空,红红的花朵,绿油油的草地,黄澄澄的芒果……这些鲜明艳丽的颜色往往特别吸引他们的眼球,因为这些颜色会使他们感到喜悦,很乐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如对“色调”、“构图”、“透视”等概念进行解释时,则会表现出烦躁困惑。
其次,儿童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往往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以及对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一幅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比如:彩虹、草地、花朵还有色彩鲜艳的水果静物等绘画作品,他们多数会喜欢,并乐意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第三,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例如第八册欣赏课《美丽的服装》,很多学生还是会盯住模特的头像仔细欣赏,对眉眼的兴趣超出了衣服的款式、色彩的关注。
当然,影响小学生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主体因素还有很多,但是,把握了小学生单纯、幼稚、爱动的主线,就拿到了激发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钥匙。
三、激发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策略
结合课堂主体和教材客体的特点,教师有必要规避几种常见的破坏课堂审美情趣的情形:避免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使欣赏成为“讲赏”;避免教师的赏析脱离学生实际,自我陶醉,陷学生于茫然,使欣赏成为“独赏”;避免课堂播放大量电脑图片,把本该板书或描述的内容也做进课件,使欣赏成为“观赏”。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远远比被动接受的过程吸收的知识更多、更广、更有兴趣,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让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感、获得深刻的欣赏体验。教师过多、过细、过深的讲解,既不利于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我经常采取如下几种的教学方法,来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
讨论激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第九册的第2课俄罗斯画家列宾作品《伏尔加河纤夫》中,每个人物的角色都不一样,要从他们的衣着、动作、年龄来分辨哪位是新手时,学生们因为观察不全面很容易混淆,这个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种方式的欣赏真正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学习过程,他们对所欣赏过的画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锻炼了观察能力。
在“讨论激趣”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感受,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而是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得出结果,让美深入内化,从而得到升华。如在岭南版教材第9册《多面人》一课中,有的学生让为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这幅《多拉〃玛尔》不好看,好像怪物,画面里的人支离破碎,有的学生却认为好看。这时,我暂且不去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反之,如果认为学生不可以对大师的画产生质疑,从而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对大师的不敬,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穿插激趣。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以便用于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利用一些课外相关的能激起儿童兴趣的图片,结合课本一起讲解,这样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兴趣中吸收更多相关的知识。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想象激趣。多媒体集声、光、电于一体,纵贯天地,横穿古今,足不出户,就能让人感受纷纭的世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材第十一册的《革命历史画欣赏》一课中,播放新中国成立庆祝大会的音频,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的视频,然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味开国大典的盛况,在头脑中设想,如果自己画“开国大典”应该怎么画?再出示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两者比较,不但能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了兴趣。
现场激趣。这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即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2006年冬,我们学校组织一次“师生迎春书画展”,我带着一班学生前去参观展览,可能是因为平时很少带集体去室外观看展览,而且是上课时间出去的,学生们一路上兴高采烈。到了展览馆,个个都如饥似渴的欣赏着展厅里面的每一幅作品,有的拿出准备好的笔记在做记录;有的几人一组各抒己见小声评论墙上的画;有的在自己的作品前在为同学们讲解自己的作品。观赏完画展回来后学生们的收获比任何一节课都大,他们都在为自己喜欢的画写了详细的观后感。到下次上课时,学生们个个都能说出自己的观后体验,好一部分说得还挺深刻。可见,户外的欣赏同样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又如我上岭南版第3册《给树爷爷画像》这一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很多不同的树,结果学生们都在一颗老榕树下停了下来,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我看见树爷爷了。我说:那你为什么说它就是树爷爷呢?答案很清楚,那就是它长满了“胡子”。接下来就是给树爷爷“画像”了,这一次的体验性欣赏,让学生对树木和大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
综合激趣。从小学美术课程的编排体系来看,很多内容都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艺术从来都是相通的,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学科综合的契合点,就能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教学人教版绘画教材《宜兴的紫砂壶》一课,教师在介绍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地位作用时,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筝曲,让学生徜徉在醇厚的艺术氛围之中,经典音乐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不需要进行组织教学,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表现出良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能服务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也能促进语文学习。学科的融合发展,需要教师有整合资源的意识,把握机遇,携手共进。在第七册《家乡的桥》的教学之前,提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运河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运河桥进行观察,从不同的时间对运河桥进行观察,把运河桥画出来、照出来,拿到班上交流。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在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把运河桥的形状比喻成“彩虹”、比喻成“弓”……同样一座桥,有夕阳下的艳影,有风雨中的兀立,有人车的川流不息,有夜晚的凄寂,一座桥似乎也因此有了生命。作家秦牧曾说:“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通过发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不仅丰富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拓宽了美术教学的资源。
水无常势,教无定法。除了以上这些常用的激发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方法以外,还有游戏激趣、媒体激趣、绘图激趣、表演激趣等常用常新的方法。儿童的天性就是爱玩,带着孩子们玩,和孩子们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美术爱好者。
第三篇: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徐晶
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大.现在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在高中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来体现的,美术欣赏课又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高中美术审美能力
一.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自己就要对“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美能力?”有个正确的理解。
通俗地讲:就是辨别、领会事物的美,是人们对事物进行非功利的直觉观照,并在其过程中产生精神的愉悦。人的审美意识不是由先天形成的,而是经过后期的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审美能力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体现的是 人们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反映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是美术课教学的任务之一。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经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美术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位置。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二)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现在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很多人认识到了美术教育对提高人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独特作用。特别是在美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也有了新的认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中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正是这个阶段,是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这一关键时期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任务制定,这样教师才能顺利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1)高中生感知能力的发展。在空间发展方面,能熟练地掌握三维空间关系。在观察上,能更注重对象的细节。他们能更准确的辨别对象之间的差异,特别对色彩的敏感度有了很大的进步。
(2)高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高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在注意发展方面,上课时的注意力能较多的关注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面,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较长。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3)高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
(4)高中学生想象的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他们往往思维敏捷,但是又缺乏经验或是意志不够坚定,学习成绩起起伏伏。受到一点压力或是挫折,常常心灰意冷,不知道怎么排解困难。所以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的引导,让他们顺利过渡。
经过对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在高中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作相关改动,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来体现的,美术欣赏课又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当今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经延伸到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向同学们讲述的不仅仅是美术知识,其中更包括历史,政治甚至扩展到我们的生活。这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①高中美术教材为了突出它的审美价值,在内容的精选、容量等方面做了较科学的编排。
(二)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术欣赏课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一些基础的鉴赏知识。美术欣赏课教科书中会安排许多的文字和图片。图文并茂,穿插的文字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鉴赏方法或对作品意义的注释。一般在欣赏课中教师会对本课的作品做大量的介绍,从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绘画表现形式,绘画语言来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教师会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作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判断力,感知力。这些语言表达能力,感知力,判断力等都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三)美术欣赏是艺术修养的提高和精神上的陶冶
美术欣赏不但是对作品本身意义的了解,也是对作品形式,所运用的材料,绘画技法等方面的研究,是对美的一种研究和分析,通过长时间的美术欣赏训练,是提高艺术修养的一种途径。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审美能力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体现的是人们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反映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是美术课教学的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美术向导》,1994年1—6期·总第47—52期合订本,朝花美术出版社,第5页。
[2]尹少淳,美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四篇: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农村初中美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而美育工作就以农村初中而言,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原因在于:1.基础差、资金欠缺。2.有些领导和学生家长不够重视。3.美育的效果、作用得不到认同和支持。4.师资缺乏与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因此,我们要改变美育教学的现状,首先就要从农村抓起。
本文主要从美术教师的角度去探讨在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师,应把美育放到一个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高度来认识。不要因为某些现状,而影响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积极性。
二、审美能力在美育中的地位
美育的内容虽然很广,但其中的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是基础,最本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试用)》中就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陶冶高尚的情感。美术欣赏课以它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在灵魂,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
歌德曾说:“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培养人的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初中美术教材为了突出它的审美价值,在内容的精选、容量(欣赏课约是总课时20%)等方面做了较科学的编排。
三、欣赏课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专题欣赏共有18节,另外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中也安排有随堂欣赏。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现作管窥之见,以求教大方之家:
1.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
初中学生在新的学习条件下,在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出现了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同时,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仍起作用。学习的自觉性也比小学儿童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学习的态度,包括对教师、对集体、对作业、对分数的态度都有了新的表现。比如他们开始更加尊敬那些师德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好的老师。
第三,学习兴趣比小学生更有广阔性、多样性、选择性、深刻性和自觉性。据一些观察和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喜爱某一门学科首先和教师的教育质量有关,教师教的好,兴趣就高,教得不好,兴趣就低。另外跟这门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有关,成绩不好了就没兴趣,一旦连续获得好成绩或分数,就又对这门学科感到有兴趣。美术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进入初中,由于有些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教育目标把握不准,使很多同学感到美术难、枯燥,这是十分反常的。
第四,学生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创造性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在作品评价和欣赏中,要善于耐心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地学习,这是独立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
2.初中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
(1)感觉的发展。在初中时期,各个学科和各个活动都要求他们具有更高感觉和知觉能力,所以他们此方面会发展很快。首先少年的视觉感觉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度不断增加,比小学阶段区别色度的能力要高出60%,有时超过成人。这为审美教育的深层展开作好了准备。
(2)知觉的发展。初中阶段空间知觉的长足进步,对美术欣赏是个很大帮助,两者相互促进。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观察活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3)注意力、记忆力有了新的发展
(4)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5)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步,但往往不够成熟。
只有对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科学、更符合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美术教育的寓教于乐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学习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产生学习的自主性。
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一走进歌厅就会被这里的灯光、节奏打动,不管水平如何,都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或放声高歌。这些都是因为特定的情感氛围感染了你,使你产生了要做好这些事的欲望与动力。我们想搞好美术教育,同样课堂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
要提高一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要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环境育人很有道理,优美环境能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墙,已经有很多学校行动起来,我想这最起码有以下几个优点:1.美化了校园,给外界、家长暸望学校的窗口。2.使学生感到学校与他们是多么地贴近,同龄人的优秀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如果这作品是自己的,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自信、自豪,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会更上一层楼。
其次,安排有美术教室,这对于负有审美教育重任的欣赏课来说尤为重要,走入文化教室上美术课,我们很容易把欣赏课变成说教课,历史课。一旦美术教师用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墙上挂了精美的绘画或壁饰,橱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制作,黑板上布置了根据欣赏课内容而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一步入美术教室就会被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二册《探求文明古国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课堂中,可以事先布置同学从自家带来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加上老师平时的积累,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会,周围张贴精美文化瑰宝的图片,最好配以文字叙述。教学时让学生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中,让他们互相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互相提出疑问,教师作临场指导。总之,先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最后教师作必要的引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对周围艺术美的发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的环境。比如在欣赏课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欣赏水平、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发表“不同凡响”的言论,可能会引起课堂的空前活跃,教师不应训斥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宽容,灵活管理,作出必要的评价,使每个同学保留一种独特的感觉,而不应该去限止,束缚他。另外,谈活法、讨论法、观赏图片、幻灯、穿插音乐等方法都可以配合使用。
4.欣赏课要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根据教材中安排的欣赏课,树立进步、健康的审美观,这正是大纲所要求的。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社会的一切美好,也包括最为可贵的真、善。有人曾研究得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犯罪的可能是很小的,可见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认识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古代有很多赞美自然风光景物和咏叹事物的诗句,比如谢眺曾写道:“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感染力。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同时它也是人类精神、情感的发祥地。大自然的美是无私的、和谐的。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美又升华至畅神,所谓畅就是认为自然美景能使人心情愉悦、陶冶情操。对自然美的正确认识,还必须认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正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才会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留意,有了更多的看法。
(2)正确认识社会美
结合欣赏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德。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的内涵最丰富,在学生审美能力中也最关键,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行与修养,所以在欣赏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体会劳动的美、勤劳朴素的美。比如:初一第二册《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让学生体验劳动能创造财富,能创造奇迹,正因为无数不知名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浇铸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明。第六册的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中有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其平凡的构图、色彩、内容体裁,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有种勤劳朴素的美。社会美的认识在欣
赏课程中体现的还有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和平、科研活动的成功、竞技场上的奋力拼搏、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爱人之间忠贞的爱情等诸多方面。
社会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美,在整个审美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结合美术欣赏课应该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人的美是两者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修养(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那样的美是肤浅的,是动物性的,人的内在美重于外在美。例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是美的。人体欣赏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又是改造自然的实践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生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人体美的方法。如人的体形,是那么富有造型美,健康的肤色是那么富有色彩的变化,人的姿态是那么富有节奏和韵律……人体的美首先表现在身材相貌的美,身材的美首先体现在健康的基础上,竞技场上的运动员那充满力量与灵巧的身姿赢得了大家的喝彩;舞蹈演员那轻盈、洒脱的表现令我们赏心悦目。第二,美的身材应有匀称的比例,五官端正,身材各部分的比例和谐、统一。除此之外,还要正确引导人体美与低级、淫秽图片的本质区别,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能使人产生崇高、纯洁、健康、优美的心理体验,而淫秽作品只能使人精神委靡,追求某种感官的刺激,根本没有美感可言。
(3)正确认识艺术美
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所以它往往主观性强,又具有隐蔽性。通过欣赏课中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集中地、长久地去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认知。艺术美在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艺术美能征服人心,鼓舞人心,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如何通过欣赏课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艺术语言包括表现艺术形象及感情的点、线、面、体、色彩、明暗、质感、量感。
线是最古老的造型手段,它是点移动的轨迹,有直线、曲线、折线之分。有粗细、长短、曲折、浓淡等变化,不同的线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
另外,对抽象艺术作品的审美,全凭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比如曲线代表优美,折线代表愤怒与反抗,色彩的和谐代表优美、舒畅,色彩对比强代表悲哀、反叛等。
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够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够引起人的情感的信息。比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和平而稳定的。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热烈与沉静、冷暖、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在第六册的欣赏课中,根据色彩的表情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欣赏米勒的作品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学生可以得出米勒的作品折射出勤劳朴素的美,巴洛克风格表现出的华丽、繁缛的美。梵高的《向日葵》扑面而来的金黄色,使我们看到了阳光,看到他追求幸福、光明的心。
5.创设自主性学习模式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参观法、讨论法等。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都会取得一些成效,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个轻快、和谐、民主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在农村初中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活动。
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知识的难点、模糊点,欣赏方法与模糊点的关系。只有当教师做到知己知彼,才会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引导。
第五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盐城市龙冈小学 顾凤銮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做到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工作中,我发现美术欣赏课存在着某些问题,因此,就目前美术欣赏课的现状,提一些感受和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多数学校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甚至光有课表安排而根本不上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当前,我国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涂鸦两笔都很感兴趣。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喜欢上欣赏课(40%的学生是抱着放松、散心的心态上美术欣赏课的;60%的学生是冲着欣赏课能看到很多漂亮的图片和听到有关作品和作者的故事上美术欣赏课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喜欢上美术欣赏课。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挤占,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所以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减少。
(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其并不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整改措施
(一)学校领导、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欣赏课。
学校领导应对美术工作强调“内抓课堂普及活动,外抓比赛提高”的工作思路,制定一系列的美术工作机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美术工作方法,以高标准高要求指导美术工作。学校领导要以发展的眼光,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大胆投入,建立完善美术专业活动室,建立高标准的美术欣赏活动室,配备齐全的多媒体等美术设施。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更充实、有趣味性。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后,应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广泛搜集资料,进一步充实欣赏内容,力求使欣赏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一次具体实践和大胆尝试。
(二)选择恰当的内容,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
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利用internet网络,寻找有关本课课题的相关作品及资料,让学生一起加入丰富教学内容的行列。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以添加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如:学习《瞧这一家子》时,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小燕子的音乐视频,这样既可丰富教学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为上好本节美术课奠定基础。
2.结合地方特色,开阔美术欣赏的眼界。如:在学习《高高低低的桥》时,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走出教室,欣赏我们身边的桥的形态,通过多角度地欣赏不同的桥,开阔学生欣赏的眼界。
3.填补教材空白,陶冶美术欣赏的情操。如:在学习《奔腾的骏马》时,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作者当时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以马为主题,刻画各种铁骨铮铮、雄健昂扬的骏马形象,赋予战争年代的民族气节、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精神,而且常常以“迥立向苍苍,袁鸣思战斗”等诗句,来激励斗志、振奋民心。这样学生便会被作者所表现的那种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所深深感动,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因理性参与欣赏活动而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三)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质量。
1.欣赏与动手、表演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表演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绘画、表演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师通过对欣赏作品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欣赏欲,使他们心情舒畅,表达各自的感想,同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进而起到良好的欣赏效果。也可以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动作表演,如:在学习《演个小小猪八戒》时,我让学生表演猪八戒的各种动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
2.欣赏与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的不断变幻,人的情感的不断变化。所以多媒体的运用给美术教师上好美术欣赏课提供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地融入音乐、视频、动画,将能达到有声有色图音并茂,互相配合的强化表现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3.欣赏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如:在分析色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画面的倾向颜色,如冷色调、暖色调。在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撑着阳伞的女人》时,我用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大胆发表自己对作品上色的感受,理解色彩的表现手法,从色彩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会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他们最初总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觉得画得“像”就是好,画得不“像”就不好,而在学生看起来有些不“像”也不“美”的作品却是世界名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受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热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都受到影响,从而受到教育。
总之,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师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美的规律,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