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高考作文资快速审题十五法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高考作文:快速审题十五法
l.同步审视法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快速作文要求在一两分钟之内完成审题任务,确定文章立意,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快捷,不能磨磨 蹭蹭、慢条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下面介绍几种快速审题雄基本方法。
非快速作文审题时,对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分步进行分析、推敲,快速作文的审题不能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同步审 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也就是说,一览无余,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条揣摩。这好比盖图章,一般人签名是一笔一画地写,而盖图章则只要往纸上按一下就行了,很显然,盖图章比一笔一画地写要快得多。一个神枪手在向目标开火时,不象一般射手那样,第一步托枪,第二步瞄准,第三步开火。他的瞄准和扣扳机 动作也几乎是同步完成的。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也是这样。来源: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的办法,对题 目瞥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来源: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来源: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来源: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来源: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来源: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 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 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审题方法,虽然对题目把握得比较准,但是程序太繁琐,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审视法只要瞥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有趣的》这个题目,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做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无须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七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领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杂,如果逐条推敲,必定费时间。这时只要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写《改革之风吹进了校园》这个题目,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看到题目,立即就能明确题旨:写学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到“改革之风”的“风”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风”即事,明确了“改革之风”就是“改革之事”,那么题目的题旨、题材、中心、体裁等问题都在瞬间解决了,所有审题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已在思考“风”的同时一览无余,同步完成。这样审题所需的时间短,而对题目也把握得准,从而达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简因素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碉 的目的。
所谓作文题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比如《理想和梦想》这个题目就包括了“理想”和“梦想”两个因素。而《树木·森林·气候》这个 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和“气候”三个因素。《生活的苦涩与甜美》(台湾省1981年大学联考作文题),这个题目包括了“生活”、“苦涩”和“甜美”三个因素。
审题必须从题目的因素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文题的因素多,思考的头绪 也就多,审题的时间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审题,对多因素的题目必须先行化简,使之成为最简因素文题。
化简因素法有两个要领,一是合并同类因素,二是去掉无效因素。现以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说明在审题过程 中怎样具体运用化简因素法。
1990年高考作文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 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拱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宇。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⑥玫瑰刺。运用化简因素法来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 加考虑。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长在玫瑰园,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并到④里。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因素,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完成了审 题任务。很多考生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联合结构的形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比如《成功与失败》、《四化与文化》、《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 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 因素),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 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秉,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柞掌握重心法。
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昨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1977年高考全国各省(区)独立命题,陕西省、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作文题都是《难忘的一天》,江西省命的是《难忘的时刻》,广西壮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日子》,西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一件事》。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时刻”,有的是“日子”,有的是“一件事”,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比如《桥》、《路》、《蜡烛》、《黑板》、《春风》、《攀登》、《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在快速审题时有个术语,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要求。
4.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审题法,又叫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围和对
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 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 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土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帮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反向思维审题法,一见到这类题目,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审好题目。
5.满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题,具体规定了写作要求。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顾名思义,就是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无需多加考虑。快速审题要求 思维程序简化,要在极短的瞬间即明确题旨,确定写什么。满足要求法实际上是审题的捷径。
现以198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作文题为例来说明。198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庞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任务,诀窍在哪里?题目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 《光明日报》写一封信。这封信写些什么?只要满足“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这个要求行了。很多考生的文章就写这么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吁尽快解决。评卷时,这些考生的文章都获得了较高分。所以说,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无需多动脑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把题审好。
再看1986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_________________对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犯了难,面对材料和文题,不知怎样立意,不知怎样下笔。其实运用满足要求法,很快就能把题审好。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关系,题目中已说 得很清楚,不必多加考虑了。题目要求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这种自然现象做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要求中对写什么已讲得很清楚了,用什么方法写也讲清 楚了。审题时扣住题目的具体要求,就是抓住了题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满足要求法对于审给材料的作文题的确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虚实错位法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比如《路边小草》、《由路边小草想到的》、《路边小草赞》这类题目,从表面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瞥一眼题目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 小事,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写议论文(杂感),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 来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要写到实处。比如《追求 》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这是写记叙文。要是写议论文呢?可以阐
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或者阐述现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的目标的追求与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这种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不会再冥思苦想,耽搁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在实际作文中,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的应用是广泛的。譬如《妈妈的笑》、《秋叶》、《春雨》、《路》、《笑》、《灯》、《向日葵》、《家乡那条小溪》、《攀登 》、《改革》、《礼品》、《目标》、《明天》、《时间》、《心愿》、《在烈士墓前》、《生活中的辩证法》、《在红旗下》、《面对茫茫宇宙的思考》、《人生》等等题目,运用虚实错位法去审视,思维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7.联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 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习惯》,看起来不着边际,不知怎样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们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1988年,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把《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立即就会明白,改革就是对传统的旧习惯的否定。旧习惯不管怎样顽固,最终将会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后一定会胜利,新旧习惯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个方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联系背景法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不会走题。因为人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把作文题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用时代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当然不会出差错。一道好的考试作文题,都会和当时的形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文题和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只要去认真分析一下历届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这个特点。比如1952年的《我投到祖国的怀抱来》,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年的《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60年的《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1962年的《说不怕鬼》,1963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3年的《记一个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的先进青年》。这些作文题都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各届高考作文题,亦莫不如此。而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从外表文字上看,好象与时代联系不大,但实际上文题与时代精神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从1988年的《习惯》到1990年的《玫瑰与刺》,都与当前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题目与背景的联系是内在的,不显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题旨,立意就不准确,这更加说明“联系背景法”在快速审题中的重要作用。
8.数学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风》、《红叶》、《高高的荷花箭》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我们用“数学配方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完成审题任务。1991年4月12日,湖南省益阳县教研室、益阳县一中和十中、邵东县三中、邵阳市二中的领导和老师在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快速作文嘱摩课,当时由邵阳市二中的老师命了《暖流》这个作文题,让学生当堂作文。题目命出后,学生运用“数学配方法”审题仅仅两分钟,全班同学就完成了审题任务,有些同学甚至看到题目,稍一思索,不到一分钟就挥笔写起来了。所有听 课者都暗暗称奇。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的配方程,必须保持方程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 象惩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象《暖流》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党的 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或领导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帮助,还可以配上其它的本体来写。《春风》这个题目,和《暖流》基本相同。象《高高的荷花箭》这个题目,《荷花箭》是象征物,被象征物是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很显然,文章要写的主要不是赞美荷花箭,而是要赞美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红叶》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用数学配方法审视,《红叶》这个题目,真正要写的不是老树的红叶,而是老人的红 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再譬如,《绿叶赞歌》、《灯塔》、《铺路石》、《巍巍昆仑》、《松树礼赞》、《悠悠白云》等题目,初看都有一定难度,但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很快就可以把握题旨。
前面说过,数学配方法适合于审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是汉语的表意作用是复杂的,很多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譬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 》这个题目,可以指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这个题目,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 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导自己的金玉良言。对于这一类题目,可以当作实在性题目写;也可以视为比喻性题目写,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 能写出好文章,因为题目的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不过一般说来,把这类题目当作比喻性题目,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有助开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把文章写得深刻.9.添加因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譬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为难,写什么好呢?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确实难以把握题旨。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再譬如《心事》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长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
要注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审题,所添加的因素必缉和原题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异化。只有人才会有“心事”,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给 《心事》这个题目添加的因素,都只能是人。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异化为物和事或其他动物。同样,“哭笑不得”是人的尴尬行为或事情的难堪结局,所以在给 《哭笑不得》这个题目添加因素时,只能添“人”或“事”。添加因素法也叫“因素还原法”,既是因素还原,自然要与原题目的因素保持同一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快速作文观摩课,由听课老师当堂命题。当时两个县三个学校的老师商量,命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题目。命题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题目能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印何下笔,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该写什么不是就很明白 了吗?原题使用反问(也可以理解为设问)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通过文字改造,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一目了然。
用文字改造法审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真实于原题的题旨,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譬如《 啊,资口水》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叹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资江水》、《资 江水真美》或《我爱资江水》,但不能改造为《讨厌的资江王》一类消极性题目,因为原题中的“啊”是不表消极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在 实际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动的。
11.逆向入题法
前面介绍过反向思维法,说的是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以反面思考很快就能把握题旨,舜间完成审题任务。这里所说的“逆向入题法”,是说有些题 目按照常规以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完成审题立意任务。但是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因而不敢贸然下笔。这时如果舍弃正面改坚,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 的突破口。好象战士面对着敌人的碉堡,从正面也可以攻破,但比较费力,伤亡也可能较重。如果不按常规打法,避开正面改从侧面或后面,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也许更能克敌致胜,取得辉煌战果。我们把这种作战方法借用来审题,就叫作“逆向入题法”。
这种审题方法和反向思维法同样都是运用逆向思维审题,不同之处是,反向思维法是指从正面无法入题,而 改从反面入题,以求快速完成审题任务。譬如《谈好高鹜远》这个题目,正面为《不要好高鹜远法》,当然无可非议。但这是常理,这样写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如果舍此求异,立论为“好高鹜远未必不好”,这样从逆向入题,见解与众不同,往往 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再譬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或“雪中送炭就是好”,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或“雪中送炭非良策”,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有些作文题命题者已明确规定从正面立论或从反面立论。譬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 ·近墨者未必黑》,两题任选一题,很显然,两道题目,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立论。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近墨”小议》让我们自己来立论,也许从逆向入题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可能更富于创见。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给材料作文,运用逆向入题法审题,常能收到良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以逆向入题确定的论点,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某个特定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这种见 解不是常理,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前面所举的《谈“雪中送炭”》一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立论为“雪中送炭非良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要赞扬雪中送炭、关心民生疾苦的好作风。
12.超越雷池法
雷池是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望江县。典故出自{晋书·庚亮传》。东晋时庚亮写给温峤的信里有“足下无过雷池一步”的话,意思是叫温峤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来。现在“雷池一词只用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中,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有些作文题目,从表面看来,写作的范围太窄,无法取材,甚至无从下笔。为了快速完成审题任务,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对象,必须大胆进行辐射思维,超越原题目文字上规定的写作范围取材,我们把这种审题方法叫作”超越雷池法“。
在一般情况下,作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都必须严格限制在题目框定的范围之中,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要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必须超越雷池,取材于题目范围之外。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班听快速作文观摩课,听课老师当堂命了《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容易,但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帮知道它的写作范围极窄.一打上课钟刚刚坐定,命题者就走上讲台写出题目,未做任何指导,学生立即开始写作。这时从上课到命题,还不到一分钟,命完题学生就要写,如果按照题目的文字表述,《在今天的课堂上》,取材的范围严格说来也就是从上课到命题这么一分钟的时间内的事情。不越过命题的“雷池”,就无法下笔写作。因此,写这个题目大胆地到“今天的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去取材。今天上的是作文课,那么平常同学们的刻苦练习,老师的认真教学,领导的热心鼓励,家长的殷切期望等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用“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为线索串联起来写进文章,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当然,并不是所想到的材料全部写进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还是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既已超越雷池,主题也就容易确定,《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可以反映同学们为四化建设而刻苦练习写作的事迹,可以歌颂老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可以赞扬学校领导认真抓教学、积极支持教改的功绩,可以表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主题等等。再譬如《今日见闻》这个题目,不要只把思维囿于狭义的“今日”这个小圈子中,审题时也可以越过“雷池”,写广义的“今日”之见闻,即最近一段时期的见闻。《怎样看待自我》这个题目,审题时亦不能把思维框死在“我自己”这个“自我”之中,而应该越过雷池,写泛义的“自我”。如果认为自我就是我自己,思路必定无法拓开,甚至会走进死胡同。所以说,超越雷池法是开拓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的有效方法。
13.就事论事法
顾名思义,就事论事意即就着某件事、某个问题,直接论述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不能指东说西或顾左右而言他。俗话说:“指着乌龟说王八,指着田鸡说青蛙。”也就是就事论事的意思。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审视议论文中的评论性题目,思想评论、人物评论、事件评论、工作评论、新闻评论乃至于文艺评论等,运用就事论事法来审视,可以节省大量揣摩、思考的时间,加快审题速度。
譬如《评弃学经商》这个题目,只能就“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指出其危害,提出克服这种现象的办法。总之,必须围绕“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展开议论。象《我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试论阿Q式的革命》、《谈谈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台独分子的卑劣表演》、《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小议“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学生捐款之我见》和《“越穷越生”管见》等题目,写作时原则上都必须就事论事,议论其是非,评 价其曲直。舍此言他即可能走题。来源:
当然,在评论性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也会涉及被评论的事物以外的其他材料,但引用其他材料的目的仍然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为评论服务。在评论的写作过程中,不管引用的材料有多么新奇,多么重要,都不能独立于文章之中两 而自成观点
14.借题发挥法
与就事论事相反的审题立意方法便是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视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 文章的立论方向。来源: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譬如《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就是感想式的议论文题目,题 旨不在于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与不对,而在于议论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和教育。当然,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鲁迅弃医从文这种选择本身的评价问题,但这不是这个题目 的写作目的,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的感想和体会。可以谈一个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谈应该怎样实现理想,怎样确定志愿,甚至还可以谈怎样 对待学文与学理的问题。另外象《从“墙内开花墙外红”说开去》、《有感于人生是一场交易》、《从阿Q头上的癞疮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骑射”给人的启迪》、《说<拿来主义>》、《读报有感》、《有感于社会见闻二三事》、《从一则广告谈起》和《旧闻新感》等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都能很快掌握立论的方向,加快审题速度。来源: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来源:
15.辨明关系法
有些议论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譬如《难与易》、《美与丑》、《鱼与水》、《自由与纪律》、《时髦与创新》、《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发光与沾光》、《磨刀与砍柴》、《名师与高徒》、《“我要学”与“要我学”》、《“向钱看”与“向前看”》》、《自负·自信·自满》、《观察·实践·思考》、《识才·用才·爱才》等等。这类作文题,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很快就能掌握题旨。
所谓辨明关系,就是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辨明了,审题立意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因为这类议论文的论点,一般说 来,就是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特殊关系。譬如要想快速审视《自由与纪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快速辨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二者的关系立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没有纪律便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无所谓 纪律,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实这实质上就是文章的论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这种关系再灵活变通一下,这样立论,“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或者换一个角度立论:“没有纪律,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立论,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从哪个角度立论,都离不开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再譬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这个题目,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稍一思索就知道“向前看”与“向钱看”二者之间是是非选择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文章可以这样立论:“我们要向前看,不能一切向钱看。”《自信·自负·自满》这个题目中的三个因素之间也是一种是非选择关系,因此可以这样立论:“人要有自信力,但不能自负,更不能自满。”《名师与高徒》这个题目,“名师”与“高徒”之间是一种非绝对关系,意思就是二者之间有某种特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但并不尽然,有的“名师”出不了“高徒”,有的“高徒”并 非出自“名师”。辨明了这些关系,文章该怎样立论也就不言而喻了。来源: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不过,构成这类作文题目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前面例举的三种关系虽 然常见,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做具体唯分析,从而做到既快速,又准确。
第二篇:高考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十法.资料
高考作文快速审题立意七法
这里,送给大家迅速打开作文思路的七把金钥匙。为说明这些方法的适用性,结合2008年高考题作一解说。
一、置换法。1.如果所给的作文题目、话题或材料是借喻性质的,那么这时就可使用本体去置换喻体。如山东高考作文题: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 自拟题目。② 自定立意。③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 文体特征鲜明。
命题人给了我们比喻的喻体,本体呢,思考可知道“春”的本体可以是信心,可以是毅力,可以是机遇,也可以是改革,是友谊,是爱心,是互助,是合作,是诚信,等等。“草自青”的本体可以是欣欣向荣的局面,可以是辉煌的成功,也可以是双赢的结果,等等。我们展开联想,用一个又一个的本体去置换喻体,写什么的问题也就立马解决了。
2.如果所给的作文题目或话题中的相关词语具有多义性,那么这时可用具有单一语义的词语置换具有多义的词语。例如重庆高考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 自然界。② 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 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立意自定;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800字;④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自然”怎么理解?这是立意的关键。命题人想我们之所想,给了我们三个义项进行诠释。我们只要用其中的一个义项去置换“自然”,那么也就容易迅速立意,打开思路。如果“自然”是指自然界,那么“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在自然界中生活,这样我们可以谈环保等。如果“自然”是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那么“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在自由发展中生活,这样我们可以谈教育中的张扬、发展个性等。如果“自然”是指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那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来看一看:态度很自然;他是初次演出,但演得挺自然。这么说来,“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大大方方,也就是凡事能够深入进去融入其中。明白了这些,我们谈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3.如果所给的作文题中含有代词,那么这时可用代词所代的事物去置换作文题中的代词。例如上海高考作文题:
平常大家关注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世界就是由“我们”与“他们”组成的,心中如果只有“我们”,自然世界是不完整的。遗憾的是,现在只关注自己的人太多了,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哪里还有他人?这样的世界,又怎么会是一个和谐的世界。我们把视线转向“他们”,会看到什么?会看到贫穷,会看到富贵,会看到不公,会看到进步,会看到文明,等等。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共同富裕,会想到平等,会想到感恩,会想到正义等。“他们”是谁?可以是农民工,可以是干部子弟,1
可以是下岗工人,可以是一掷千金的大款,可以是沿街乞讨的老人,等等。这么一置换,自然也就打开了思路。
二、补充法。所谓补充法,是指通过给标题或话题补出相关的句子成分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例如安徽高考作文题: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 立意自定。② 文体自选。③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打开思路,写好“带着感动出发”,需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谁带着感动出发。也就是补出标题的主语,可以是你(你们),可以是我(我们),可以是他(他们)。二是什么样的感动,或者说是为什么感动。联系实际,汶川大地震中,老师舍生救学生,我们为之感动;救援人员不怕疲劳,日夜奋战,我们为之感动;群众排队捐款、献血,我们为之感动。具体到个人,温总理第一时间在第一线指挥,我们感动;民警蒋小娟为灾民的孩子喂奶,我们感动。让人感动的原因很多,让人感动的事例很多。三是带着感动出发的结果。带着感动出发,其结果将产生的感动,从而使的人带着感动出发!
再如广东高考作文题: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800字。
可以通过给标题补充状语的方法来打开思路。不要轻易说“不”,不是不能说“不”,而是不要轻易说。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策略一些,这并不是要接受、认可,轻易说“不”的结果,往往使我们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比如面对同事、同学、朋友、家人的正当请求,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不”,往往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拉大了与他们的距离,使双方变得越来越疏远。不要轻易说“不”,是智慧的表现,是道德的要求。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立意、选材也就有了取舍的空间,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也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
再如浙江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800字。④ 不得抄袭。
无论是“触摸都市”中的“触摸”,还是“感受乡村”中的“感受”,都是用心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即给“触摸”、“感受”补充状语。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应该是都市或乡村中能够在我们心灵的湖泊上激起波澜最起码是涟漪的人、事、物或观点。这样,我们所写才可能充满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些人云亦云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给人以陌生的新意,自 2
然会让阅卷老师喜欢!
三、扩展法。例如湖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 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 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如何立意?命题人已经给了我们三个角度,我们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看哪一个认识深刻,哪一个手头有材料,我们就用哪一个。除此之外,还可以谈从全局把握问题,才能看得清,看得准;还可以谈在思想上先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才能搞清事实真相,从而做一个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参与者,等等。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反响:福建作文又一次引发广泛议论,怕影响考生,我们不好问他们作答情况,但中午听到很多议论,觉得这道作文看第一眼很晕,想了半小时还没想出来怎么立意,新浪调查网友,也是觉得比较难立意的,“不离题就谢天谢地了”。有挑战性。下面试做评析,以抛砖引玉。辨析:这个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设计思路延续2009创新思路。该材料主要是提倡创新思维,考生应该抓住主要信息打开思路,可以有方方面面的角度去考量:
——“再印几万次,发行几亿本,被四十几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个信息表明格林童话是传世佳作,是经典之作,但它的成功不是主动做成的,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可以写《收获意外之喜》、《收获,在“意外”之后》。
——从材料中的格林兄弟收集材料但最后把笔记本束之高阁,幸好朋友发现,否则世界文学少了一部经典。据此思考立意,可以是《换一种角度(思路)天地宽》,甚至《永不言弃》也是可以的。
——“笔记本束之高阁,后来是他的朋友发现并且出版了”。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是金子就会发光》,也可以谈《定位》问题,也可以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光》。
五、变换角度法。一些材料作文,往往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所给材料进行审视,以发现能够打开我们思路的角度。例如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看了这则材料,谁也知道游客是好心办坏事。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无知。如果知道幼龟是“侦察兵”的话,自然也就不会帮倒忙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文革时期的围湖造田、毁林造田,都是典型。拿现在来说,许多家长不懂教育规律,只抱着为孩子未来着想的美好心愿,对孩子实行棍棒教育,严重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许多地方领导,不懂市场不懂企业,只抱着船大才能抗风浪的观点,盲目要求企业一再扩张,结果使很多企业破产倒闭。
从成群的幼龟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没有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只是绝对相信,才造成了被老鹰叼走的悲剧。这提示我们,要善于动脑思考,综合考虑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听见风就是风,听见雨就是雨,又怎么不会吃亏上当呢?
从老鹰这个角度来说,为了达到目的,即使遇到了挫折,也不放弃,而是在耐心等待时机。如果被游客赶走就不再前来,那么自然也就不能够捕捉到幼龟了。它们不仅在游客走后又来了,而且还耐心等待,结果抓捕幼龟的机会就来了。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不也是一种启示吗?
再如北京高考作文题: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子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此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自定角度,其实前三个学生所说的就都是很好的立意角度。我们如果对其中的一个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手头还有材料,就不妨直接用一用。
这则材料还说明思维方式很重要,有了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往往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还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想办法,困难总是能够解决的。这两个立意角度也不错。再如湖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什么?材料中的八个例子,都小得有些微不足道。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透露了我们思想深处的秘密,这就是我们的修养、道德、文明程度。这么说来,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又怎么能不重视?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现代高素质的文明人。你说是不是呢?
八个例子,前两个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自然,中间四个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他人,最后两个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自己。三种类型,三个思考角度,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我们去联想,去思考,写出一篇好文章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六、关键词句把握法。对材料作文来说,有时抓住了概括性极强的词语或句子,也就能够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顺利确定作文立意。如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 5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所给的材料说的是什么呢?有两个句子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一是“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我们想一想,围绕这两条,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解放军救援的故事,国际救援队救援的故事,教师用生命保护学生的故事,还有我们捐款、献血的故事等,都值得我们去写。这些故事,都可以写得生动感人,让人激动的落泪。如果写成议论文,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典型感人的事例,在叙述的时候要饱蘸浓烈的感情,争取在以理服人的同时,以情感人。
七、换位法。如江西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导致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 ① 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② 题目自拟。③ 所有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④ 不少于800字。⑤ 不得抄袭、套作。
代拟书信,自然需要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写得贴切,写得逼真。以田鼠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写什么呢?写感谢,感谢人类吃掉了自己的天敌,使自己得以迅速繁衍。要注意,写得越是情真意切,对人类的讽刺意味才愈大愈强。可用正反对比手法来写。写人类没有吃自己的天敌时自己的悲惨处境,写自己的天敌被人类吃光时自己的欢欣鼓舞。不妨用勾勒法,写得形象写得有趣。
以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写什么呢?写人类的不理智。因为自己被吃掉,才有了今天这种田鼠泛滥横行的局面。还可以推断,总有一天,田鼠会代人将所有田里的粮食全部吃光,那个时候,人类悔悟也已经晚了。最后要劝人类深刻反省,认识到保护田鼠的天敌,就是保护自己。
平常写信,都是写给亲戚朋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现在却是以田鼠或田鼠的天敌的口吻来写,我们想,一定能够写得别开生面,让人喜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分着介绍这七种打开作文思路的方法,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实际应用时,往往是两种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只有如此,我们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顺利通过审题立意关,将作文写好。考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强化训练模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拳王阿里33岁那年与挑战者弗雷泽进行第3次较量。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拼命坚持着,因为他心里知道,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还存有旺盛的体力,阿里的教练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念头,便使眼色暗示阿里。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在关 6
键时刻,对手认输了。卫冕成功的阿里还未走到擂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并为此抱憾终生。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训练要求:
1.这则材料应该给出的话题是:
3.你的作文题目是:
4.你的论点或主旨是:
5.请写出能体现你的中心主旨的一句名言、歌词等或自编一句有哲理的话,不超过30字。
6.请你联系所学过的课文,写出一二则相关课内论据。语言要简洁。
7.请你联系并提炼你的现实生活,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写出一二则生活论据。8.请你联系所读过的各类课外书报,提炼整理出一二则论据。
9.请为你的论点写出一段说理性文字。100字以内。
10.提醒: “坚持就是胜利”,这是最简单的着想,同时也容易人云亦云;偏题甚或跑题的:“取胜,应该让实力说话”,“假象也有可取之处”,“成功不只靠实力,其他因素也起重要作用”,这是没有整体感受、偏离了材料的中心意思而造成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感受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要求:1除诗歌,小说,戏剧外,体裁自定,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可采用一种,也可采用几种。2内容真实具体,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真情实感。3,800字左右。
管理专家在课堂上说:“我们来做个实验。”他拿出一个大广口瓶,然后把一大的堆拳头大的石头,一块一块放进去,问:“瓶子满了吗?”学生齐答“满了!”专家拾来小石子,又一颗一颗塞进瓶内,摇动后,石子一个一个挤进大石头的缝隙处,专家再问:“瓶子满了吗?”学生犹郁了,专家又捡来沙子,倒进瓶中,沙粒流布到石缝里,他再问“满了吗?”全体响亮地回答:“没有!”“很好!”这时,他拿来一罐水倒进瓶内,直到溢满瓶口,专家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麽?”他有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先放进大石头,以后再努力也没办法见将它放进去。你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地位最重要的'大石头'是什麽,请记住,先挑'大石头'优先放进去吧!” 训练要求:
1.这则材料应该给出的话题是:
3.你的作文题目是:
4.你的论点或主旨是:
5.请写出能体现你的中心主旨的一句名言、歌词等或自编一句有哲理的话,不超过30字。
6.请你联系所学过的课文,写出一二则相关课内论据。语言要简洁。
7.请你联系并提炼你的现实生活,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写出一二则生活论据。
8.请你联系所读过的各类课外书报,提炼整理出一二则论据。
9.请为你的论点写出一段说理性文字。100字以内。
10.你认为在立意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 三、一头老驴掉到一个废弃的旧井里,很深,根本爬不上来。主人看它是老驴懒得去救它了,让它在那里自生自灭。
那头驴一开始也放弃了求生的希望。每天不断地有人往井里倒垃圾,老驴也生气自己倒霉掉到了井里主人不要它,就算死了也不让它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下来,可是有一天,它改变了对垃圾的态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并从垃圾中找到残羹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终于有一天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训练要求:
1.这则材料应该给出的话题是:
3.你的作文题目是:
4.你的论点或主旨是:
5.请写出能体现你的中心主旨的一句名言、歌词等或自编一句有哲理的话,不超过30字。6.请你联系所学过的课文,写出一二则相关课内论据。语言要简洁。
7.请你联系并提炼你的现实生活,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写出一二则生活论据。
8.请你联系所读过的各类课外书报,提炼整理出一二则论据。
9.请为你的论点写出一段说理性文字。100字以内。
10.你认为在立意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
考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强化训练答案参考
一、“坚持,便要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困难或敌人)”,“振作精神便能顽强坚持”,这两种立意便有点不简单了;而主要从弗雷泽的角度立意:“本是旗鼓相当,但一念之间的放弃意味着失败”,就或许有些与众不同;结合两个人的角度立意恐怕更少了吧?殊不知新意也便在此了:“胜利与失败原来是近邻,就在于坚持还是放弃”。然而不管怎样立意,总不能绕开“坚持”。
二、本则材料中最后三句话当是理解文意的关键,三次提到“大石头”,成了理解文意的关键。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最重要的'大石头'是什麽呢?”思考之后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石头”就是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最重要东西。
可谈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大石头'是自信心,有了自信心,自己就有了进取的动力,就有了腾飞的马达;可谈“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石头”,有了爱,就有了温暖,有了关怀,有了理解,有了支撑,这个世界便充满了温馨;可谈学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石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生存的保障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的精神支柱。。。这个题目要“谈谈你的看法”,那就只有写成议论文
三、不要抱怨你的学校不好,不要抱怨你的专业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里,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穷,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的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资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没有人赏识……
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下,登上理想之巅。
高考作文快速审题立意七法
第三篇:作文快速构思十五法
作文快速构思十五法
考场作文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因为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短时间内又难以细细揣摩文章。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模式,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入格成型”,在基本“入格”之后再求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写法。
一、问答式
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
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 B、来自人间的回答
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
在“来自自然界的回答”中,种子以付出代价而破土成长作答,母蚌以忍受痛苦而孕育珍珠作答,蜜蜂以辛勤劳动而酿成花蜜作答;在“来自人间的回答”中,贝多芬以战胜病魔而坚持创作作答,奥运健儿以敢于拼搏而为国争光作答。最后,“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成功是不容易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成功,没有巨大的付出,就没有巨大的成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天边又怎么能出现彩虹?没有付出,哪来成功?作者就是以这种“一问多答”的形式把文章组织得井井有条的。
二、关键词式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用一系列的关键词来串联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式跟问答式很相似,作者也是在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只不过回答的是几个关键词。如学生习作《用真心建关系》。本文开头即提出问题:都说世界是一张网,网着你,也网着我,那么,究竟是什么编织了这一张网,又是什么维系着你和我?然后用三个关键词领起三个文段来回答:
A、金钱? B、诚信。C、真情!作者在回答中断然否定了金钱,充分肯定了诚信,而对真情则大力提倡。思路极其清晰,做到了一目了然。又由于巧妙利用了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直观的长处,文章平中见奇,新颖别致。
三、条件式
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话题展开,形成分论点来构成文章的轮廓。如2005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说“安”》。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用条件句分段提出四个分论点:
A、志者,必先安心。B、治者,必先安心。C、智者,必先安心。D、知者,必先安心。
然后层层递进的展示了自己的心中“安心”四境:欲成大事者之心,要安于既定目标,不屈不挠;掌权治国者之心,要安于国事,心系苍生;大智大慧者之心,要安于淡泊,不为荣辱所扰;渡人自渡者之心,要安于恬淡,宽宏豁达。在每段末尾又以“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四个比喻句概括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
四、诗句式
这一式议论、记叙都适用。就是用若干有概括力的名句来支撑整个文章的结构,分别领起几个部分,构成主主干。如2002年吉林高考佳作《名句书写情志,人生重在选择》就是如此,全文选取的名句如下:
A、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B、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C、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四个名句均是大家熟悉的,从屈原、李白到于谦、林则徐,这些熟悉的人物及其至理名言,均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屈原选择正直爱国,李白选择高傲豪放,于谦选择清廉执著,林则徐选择忠诚勇敢,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辉煌的人生。四则材料直接证明了”人生重在选择”。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里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气息 再如200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只是从《琵琶行》中选取若干诗句领起全文: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间关莺语花底滑
D、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E、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F、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文章精巧构思,以古代名篇《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结合到了一起,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事情写得诗意盎然,而且脉络也十分清晰,一目了然。
五、纵向式
这一式主要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它从话题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形成几个同时涉及两个概念的首括句,从而构成整篇文章的框架。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是如此:
A、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B、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C、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
这篇作文非常规范。观点鲜明,从三个角度议论语言的作用,点出语言有助于亲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友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爱情的沟通,议论中肯,层次清楚。
六、横向式
这一式适合于“关系型”话题“纵向式”展开有困难的情况,也可称为“分总式”,即将话题涉及的两个概念分别展开之后,再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2005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历史的笑容》就是如此,全文由三个小标题领起的若干个语段构成主干:
A、关于忘记 B、关于铭记 C、云在青山月在天
作者思路一目了然,以简洁而富于诗意的文笔,再现了屈原、王勃、苏轼三为历史人物坎坷的命运,屈原不会忘记,只铭记了恶浊伤痛而陷入倦怠;王勃选择忘记,轻狂放纵而成为预知死亡的才子;苏轼善于忘记也铭记,善于选择,自得其所,乐观旷达而善终一生。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会忘记,会铭记又如何?只有会选择,才能歆享人生带给我最大的乐趣。这种方式最为直观,也最容易操作,但局限性也比较大,适用面不太宽。
七、倾诉式
这一式比较适合于抒情叙事的文章。根据话题限制和表达的需要,选定特定的对象进行倾诉,特别容易感人。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芬香永存》就特别具有代表性。本文撷取四个小材料勾勒成文,而这四个材料分别由四个深情的呼告语句领起:
A、妈,你走后我变乖了。B、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C、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
D、妈妈,您走了,„„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
而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纪念”已在天堂的母亲。全文所写不过是些家常琐事,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
八、聆听式
根据需要,在文章中虚拟若干“发言”对象,而将作者自己放在聆听者的位置来展开思路。如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感悟生命》,作者在开头以简洁的语句明确点题之后即以虚拟的“发言”对象展开:
A、友人告诉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B、老师告诉我:生命是一场充满着遗憾,又满是拼搏的较量。C、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
然后更以自然界里的“风”、“雨”、“雷”、“电”甚至“小草”、“花儿”等告诉我生命的真谛,将“感悟生命”展现得特别充实丰满,气势也格外酣畅。
再如2001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所欲有甚于生者》。作者开头以排比的形式引出话题,以“凝望历史时空,有些人选择了坚毅,有些人选择了奋起,甚者选择了死亡。他们用行动注释着生命,演绎着生命,亮丽着生命”总领全文,然后以前贤们向我“宣称”的形式展开主体段落:
A、坚毅者宣称,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B、奋起者宣称,生活的道路上险象环生„„面对困难,唯有奋起,才能成就不朽之伟业。
C、死亡者以其不死之灵魂向我诉说着生死大义。最后以”坚毅者、奋起者、死亡者用其心灵的妙语启迪着世人,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坚毅与刚强,选择珍爱与无私正是最好的选择。即便是死亡,也会赢得身后一片洁白”作结。作篇以”选择”贯穿始终,首尾圆合,天衣无缝,令人击节赞赏。
九、比喻式
就是将话题展开成为若干个比喻句,并以这些提纲挈领的比喻句作为全文的骨架,再充实成文。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忙,不亦乐乎》就是这样。
这篇文章标题即将生活中的一句口头禅“忙得不亦乐乎”机智翻新,拟作标题将,把“忙”与“乐”联系起来。开篇扣题,亮出观点:忙,是人生中一个个步骤,不能碌碌无为地白忙,要忙就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主体部分巧妙的将它分解成为三个分支:
A、忙是问号。B、忙是省略号。C、忙是惊叹号。
在这三部分中作者分别用问号、省略号、惊叹号巧妙设喻,抓住这三种标点符号的特征,深刻地阐明人生忙,忙要像问号一样,经常问问自己,不能盲目,不能瞎忙,要忙得有意义;人生如四季一样是有规律的,要选准目标,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而人生有限,每个人都应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层层递进,脉络清楚,每一部分略举几个事例加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我们的忙不能永远是问号,而应是省略号和感叹号。忙就要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以此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照应题目,收束有力。
十、小标题式
这一式操作性极强。就是给文章的各个相对完整意义的段加上一简洁的标题,以揭示或提示段落的内容,从而使文章要点清晰、层次分明。运用小标题,不仅仅使文章结构起了变化,而且对形成文章的思路,精心安排篇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2003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情与理》。文章三个主体段落分别以三个小标题领起:
A、渴望真情 B、超越感情 C、驾驭感情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极有代表性的8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得出结论: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再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悔于心》。全文主体部分也是用三个小标题来支撑: A、巾帼不让须眉。B、巨匠打造经典。C、英雄爱国无敌。
以王昭君、屈原、荆轲、文天祥、文王、仲尼等古代先贤志士以“无愧于天,无悔于心”作为自己人生选择的标准,铺写他们选择的结果—“塑造的是干秋万代的典雅与理智”。写得****恣肆,读来荡气回肠。
十一、蒙太奇式
即由各个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或场景直接组合而成,操作简单,运用也比较广泛。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该文将60年前后对比鲜明的三组画面组合在一起,具体如下:
A、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
B、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 C、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 画面之间,用简短的议论点睛扣题,巧妙过渡,跨越时空限制,将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凝聚瞬间,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十二、反复式
能够体现作者重要观点的语句在文中关键位置反复出现,以显示行文的脉络,能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妙。2003年吉林高考满分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就是如此。作者巧妙化用名句,改一“愁”字为“情”字,赋标题以新意。并以此作为全文的议论中心和行文的线素。主体部分用“怎一个“‘情’字了得”领起。以祁贺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典型例子,证明“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以战国时齐国的邹忌他在“纯然淡漠”的心态下所表现的自知之明的事例,有力的证明了“‘认知’”高于‘感情’“的观点;以汉代历史学家陈寿抛开个人的爱恶,歌颂“仇人”孔明,大讲实事求是的例子,再次证明观点。
全文结构清晰严谨,一句“怎一个‘情’字了得”出现六次,或拟做标题,树旗明旨,亮出观点;或置于段首,概括要义,领起下文;或用于结尾,总括全文,点睛扣题。它如同散文中那根思想的红线,有机地组合了各部分材料,从而使文章一贯而成。
十三、判断式
这一式使用得较为普遍,操作也比较简便。就是将话题分解成为几个判断句,然后以这些判断句为提纲,充填具体内容敷衍成文的方法。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用旁观的眼神》。文章在首段尾句点明文章中心:请用旁观的眼神!文章接着然后将此主旨句分解成为若干个判断句:
A、用旁观的眼神看别人,是意识的清醒。B、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C、用旁观的眼神,才能„„;用旁观的眼神,才能„„;用旁观的眼神,才能„„ 然后用唐对魏徵、鲍叔牙与管仲等六个历史上典型事例,从正面阐释,再接着讲唐玄宗、晋武帝的所作所为,从反面论证。本文所用材料虽多,沙及到的时间虽长,但均能以“用旁观的眼神”统率,故纵横捭阖,收放自如,难能可贵。
十四、否定式
有时从正面难以突破,不妨绕道而行,从反面展开,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写出新意。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转折》就是如此。这篇文章将话题“转折”展开成为三个句子:
A、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B、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尊严。C、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前进。
这三个句子提纲挈领,构成整篇文章的“骨架”,主体部分以“鲁迅为了救国而弃医从文”、“韩信为了鞭策自己而受胯下之辱”、“张文举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弃文从书法”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加以论证,思路非常清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十五、假设式
围绕话题,用若干假设句作为骨架来支撑整篇文章。这种提纲挈领的句子既可放在段首,也可放在段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里举一个放在段尾的例子——《我若为官》。具体如下:
A、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B、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C、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必为周公之官!
作者先指出作为封建官吏王忠肃公坚拒家人的请求要挟,拒不调婿的难能可贵,然后独句成段,鲜明表态: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紧接着进一步分析王公在公与私、理与情的矛盾面前毫不为亲情所动,秉公执法,刚正廉洁而千古留名情况,再次表态: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最后在列举周总理生活简朴,严格要求子侄而赢得广泛敬仰的例子后,郑重承诺: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必为周公之官!全文的这几个假设句均独句成段,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
第四篇: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七法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七法
一、问答审题法
即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推断思考,把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一一罗列,然后筛选分析,进而将“写什么”“怎么写”等清晰地凸显出来。如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此题就可采取“问答审题法”来审题。
一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圈子?
答:是一个现实的环境,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一个难解的纠纷,是一段难言的情感,是一个痛苦的回忆,是一个不现实的追求……
二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
答:因为这个圈子对我或别人而言,是一种尴尬,是一种困扰,是一种束缚,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无奈……
三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
答:看清这个圈子的实质,清醒地认识自己,果断快捷理智地作出抉择。
四问:走出这个圈子后会怎样?
答:走出这个圈子,是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困顿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是阴雨寒冷后的晴朗温暖;走出这个圈子,是郁郁寡欢后的愉悦欣喜……四个问题的自问自答,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就清楚明白了。
二、角度审题法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材料中往往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包含了很多审题立意的切入点,怎样准确快速地审题立意,找出并选好角度至关重要。怎样找准角度?我们可以将材料中的某些关键字词或有深刻含义、特别韵味及有特定指向的句子作为依据,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合理和有针对性的推断和想象,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一定的角度,然后选择一个角度作文。如2010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材料为: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写作时,要注意材料中的“有形”“无形”等词语。所谓“有形”,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今人、古人,世界、环境,动物、植物等;所谓“无形”,指抽象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心灵、胸怀等。据此,就可有多种角度的立意:
与自然为邻。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于斯,长于斯;取于斯,成于斯,因而我们要懂
得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与书籍为邻。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丰厚历史的沉淀,与书为伴,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可以昂扬精神、激励斗志……书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
三、由果溯因法
就是由材料所给出的结果,经合理的推理想象,导出其原因。例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的时候,顺便去了一趟北京音乐学院。当时很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这位歌王听一听子女的歌唱,帕瓦罗蒂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眠》,歌者就是从陕北来的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见到帕瓦罗蒂,只能凭借歌声推荐自己。
听到窗外的歌声,帕瓦罗蒂很是欣赏,了解情况之后亲自为黑海涛联系出国深造事宜,后来还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让黑海涛如愿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音乐大赛,并获得了较好名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黑海涛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最终在世界音乐大赛上“获得了较好名次”,取得了成功,这是材料给出的结果。究其原因,是黑海涛的歌声得到了帕瓦罗蒂的欣赏。为什么会得到帕瓦罗蒂的欣赏?再深究一步,除了黑海涛本身所具有的潜质和歌唱功底外,还在于他充满自信,适当地展示自己,推销自我。
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段材料的立意就清楚了:
1.人应当多一点自信。2.应当学会适当地展现自我,推荐自我。3.千里马不能静等伯乐,有时需要自己嘶鸣。4.要敢于毛遂自荐。5.弄斧还需到班门。6.要善于抓住机遇。7.好酒还怕巷子深,璞玉尚需名人捧。
四、联想审题法
由文题或材料生发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地推断思考,追求新发现,获得新观点。
比如,2007年安徽卷高考一道无材料、无提示语的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就可采用联想审题法。
此题审题难度较大,主要是“提篮春光”四个字连在一起令人费解,让人云里雾里,似乎
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是抓住关键词语“春光”并由此推断开去,生发联想,就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由“春光”联想到美好的事物,由美好的事物又联想到“丰硕的成果”“骄人的成绩”“甜蜜的笑容”“学会了理解”“懂得了尊重”等。有了这样两个层面、逐级推断的联想,审题立意就简单多了,文章可以写成:带着成果、成绩、笑容、理解、尊重、感激去回报妈妈。另外,由“妈妈”还可以继续生发联想,“妈妈”既可实指,也可虚指,还可泛指。如果“妈妈”是实指,就可写成得到母爱浸润的子女在取得优异成绩之后探望辛勤操劳一生的妈妈,表达无限感激之情;如果“妈妈”是虚指,就可写成功成名者对养育自己成长的家乡、祖**亲表达热爱之情;如果是泛指,则可写成带着丰硕的成果或感激的心情看望体贴关爱学生的女教师、亲切慈祥的女长辈等,表达崇敬、爱戴之情。
五、补充审题法
就是把文题或者话题当做一个词语或短语,在其前或其后添加相关的成分和内容,使其具体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思考,使文章的立意指向更加清楚更加明白。比如,2008年湖北卷高考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怎样审题呢?我们可以采用给标题添加词语或成分的办法来明确立意指向,即改成“举手投足之间的”的形式,再填空立意。如“举手投足之间的智慧”,添加“智慧”一词,我们可以推断思考,联想到诸葛亮空城之上,古琴在手,琴童于侧,轻拢慢捻,一举手一投足,悠闲自得,神情自若,不用一兵一卒,不费一镞一矢,就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智慧。
还可以从反面立意,鞭笞不礼貌不文明的言谈举止,如“举手投足之间的粗野”“举手投足之间的狂妄”等。
六、压缩审题法
有的作文材料是一个短小的故事、一则寓言、一首小诗或一句名人名言,为了准确立意,可以将其压缩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这样,审题就简单多了。如2010年山东卷高考作文材料: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光明”和“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但侧重点又应放在“阴影”上。也就是说,文章应该写如何正确对待“阴影”的问题,引申开来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痛苦等。这是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阴影:阴影也是美丽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样。
七、概括审题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几则材料同时出现时通过综合、概括的方法来确定立意。这样的审题难度较大,审题时必须准确地捕捉几则材料的共同点。如果单从一则材料出发,确定立意,则难免会失之偏颇。例如下面两则材料:
1.孔子有个学生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小孩的父亲送给救人者一头牛表示感谢,他接受了。当时牛的价格很昂贵,为此,有人认为他很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
2.一位黑龙江大学的学生是在崔永元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后来,崔永元每到黑龙江,那位接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着感恩和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崔永元说:“挣了钱吗?挣钱就把钱还给我吧。”年轻人立刻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钱,交给了崔永元。崔永元对年轻人说:“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了,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都好好地生活。”
审题时需要把两则材料都考虑进去。第一则材料中,孔子的学生救了落水儿童,家长送头牛表示谢意,孔子的学生接受了,而舆论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他进行安慰、劝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心里也坦然了。从这一角度讲,孔子的做法让学生放下了心理包袱。
第二则材料,注意捕捉关键词,即崔永元的一句话“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让大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为:放下包袱。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认识,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第五篇:关于针对高考作文专题讲座资审题应对策略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高考作文专题讲座:审题应对策略
一、近几年高考作文应考情况综述: 1.存在现象:
①考生千人一面的文章占多数,文章缺少个性,随大流的现象严重;②相当一部分考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没有具备,文体意识不强,文章写成“四不像”;③胡编乱造、仿作、套作、宿构作文依然存在;④赶高考时髦现象严重,有些考生的作文就是以往高考作文的翻版;⑤缺少积累,缺少文采,语言缺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⑥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刻意求新,造成不伦不类,弄巧成拙。⑦另类作文,追求含蓄,但笔力不够,让人难以读懂;⑧作文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
2.学生作文失分主要原因透视
(1)忽略审题,“符合题意”能力不强。(2)题材贫乏,选材视野不够开阔
(3)议论文写作水平较低,逻辑思维能力弱。
套板模式:“事例+结论”(缺少议论过程)(4)语文学习习惯不佳
3.盘点归类:高考作文的主要弊端
(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2)心存侥幸,套用范文(3)选材雷同,内容浅薄(4)思维混乱,中心不明(5)盲目求新,文体混杂(6)字数可怜,不成文章
二、关于考纲中写作内容和能力的相关要求: 1.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2.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两个等级:(1)基础等级 D(表达应用)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明确,结构完整 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 D(表达应用)①深刻 ②丰富 ③有文采 ④有创新
三、备考方法:
依据考纲,分项备考,生成序列,有所侧重
四、专题讲授提纲:
第一节 吹尽黄沙始见金——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 第二节 百炼之后始见真——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第三节 立言之要在有物——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第四节 云想衣裳花想容——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第五节 追求笔端的灵动——丰富·有文采 第六节 标新领异二月花——深刻·有创新
五、讲授内容:
第一节 吹尽黄沙始见金
——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知识要点透析】
1、审题的重要性:
审题是艰难的 ——江苏省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语
一方是考:一个年轻的、未出茅庐的考生,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3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审题。
一方是改:30多个“老谋深算”、经验丰富、目光锐利的语文专家,在毫不紧张的氛围中,用3天时间来审题。
阅卷点顺口溜:“年年有高考,年年话走题。” 2.审题的相关知识:
高考作文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情景材料;(2)标题或话题;(3)要求和注意事项。由于命题形式的不同,文题中有时可能不出现情景材料,或不直接出示标题或话题,但一般都会在试题中说明写作要求。
根据考纲,基础等级的一至二条要求是: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符合题意”主要是指考生确立的文章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都要符合题意要求。“符合文体要求”就是指考生写作的文章体裁必须在题目指定的文体之内。即使是话题作文自选文体,考生的行文也必须符合自己所选文体的行文要求,切记不能写成四不像。“符合题意”与“符合文体要求”实际上属于审题的范畴。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具体地说,作文的审题,就是要求考生能对作文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全面的审读,准确的理解,不偏不漏按要求作文。审题中不经意的任何一处疏漏或偏误,都会造成偏离题意甚而背离题意。
3.高考作文审题失误的主要表现: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题目要求中的一两个词,而不顾及其他。如2000年高考题,有不少同学只抓住了“丰富多彩”这一个词,认为只要是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认识都可以写,结果造成离题,导致严重失分。2002年高考题,有很多同学只关注“选择”一词,而忽视了重要的限制词语“心灵”,没有写出选择面前思想或情感的矛盾、斗争或触动,也属于严重的跑题。
(2)误解话题中的概念。如2001年的“诚信”被拆成“诚实”“诚恳”“真诚与信任”“真诚与自信”等;2003年“感情亲疏”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亲密程度,理解为“感情冲动”、“感情波动”、“感情交流”都是错误的;“对事物的认识”即对客观事物作出认识判断,理解为“决定”、“事实”、“认同”也是错误的。
(3)忽视二者的关系,只谈一方面。如2003年高考题要扣紧“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关系来行文,可以有所侧重,但只写“感情亲疏”,或者只写“对事物的认知”,评卷中都被视为偏离。2004年高考题(Ⅱ卷),不论如何立意,表述不能太绝对,而要力求客观、周密,就是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盘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盘否定前者。
(4)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分。近几年的话题作文中,有一部分考生或从话题材料中任意提炼一个观点作文,或仅仅将话题材料作些扩展、改写,或无视话题的范围布局谋篇。这些重材料,而轻话题的做法是审题的严重偏差。
4.如何审题呢?
高考作文的审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六个审”;即“审体裁”“审范围”“审题意”“审关系”“审人称”“审字数”。
命题作文――首先要审清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审清题目规定的体裁,审清写作要点;抓题眼,抓主词,抓修饰语,还要抓象征义、比喻义。一些命题作文,尤其是记叙文,最好的办法是把大题目变小,把虚题变实,把空泛抽象的题目具体化。抓住一点,写深写透,文章才有针对性和现实感,才能具体生动。
示例:找题眼
(1)“心中的歌”(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
(2)“直面挫折”(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人们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里,都会遭受各种挫折。那么,他们或者你本人是怎样勇敢地面对挫折的呢?这应是写作的重点。你可以叙述这方面的动人故事,也可以阐述应该直面挫折的道理。直面的挫折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写某个单位。需要注意的是遭受挫折的情况和过程只需三言两语交代清楚即可。)
(3)“学贵在问”(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一般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
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一要吃透比喻义,二要抓住引伸义,三要突出关键义。如果是记叙性材料,就要看它写的是什么对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表达了作者何种倾向;如果是议论性材料,就要想一想它的论点是什么;如果是寓言、诗歌、新闻性材料,要通过文中的对话、抒情或点睛之笔分析把握其含义。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老师在黑板上挂上了一张“画”,白纸中画了一个黑色的圆点。“你们看见了什么?”老师问。全班学生一起回答:“一个黑点。”老师说:“只说对了极少一部分,画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只见小,不见大,就会束缚我们的思考力。成千上万的人不能突破自己,原因正在这里。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读示例]材料中老师说的“只见小,不见大,就会束缚我们的思考力”是读懂材料寓意的关键。可以将“小”与“大”的关系看作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亦可以将“小黑点”具体化,如这个黑点恰似人的缺点,盯住自己的缺点不放,你会成为一个自卑而怯弱的人;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你就不能接受别人。
话题作文的审题,应该把握话题内容的实质。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中心;要看清话题,免脱离话题范围。
示例一:“虚题”要“实”写。
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
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
示例二:大题小做。
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比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产生的尊严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等等。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自身实际,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又不失之单薄。
【能力要求】 1考题评点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题型特点如下: 1994年 《尝试》命题作文
1998年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材料作文 1999年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作文 2000年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 2001年 《诚信》话题作文
2002年 《心灵的选择》话题作文
2003年 《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作文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Ⅰ卷)《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Ⅱ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Ⅲ卷)《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Ⅳ卷)以上四套全国卷皆属话题作文。2005年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Ⅰ卷)
《位置与价值》(Ⅱ卷)
《铭记与忘记》(Ⅲ卷)以上几套全国卷也属话题作文 综观近七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都是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命题,话题作文一般话料、话引、话题、话框四部分组成。材料或提示语(话引)用来引出话题,话题提供写作范围,话框是对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
2004年高考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
【剖析提示】
忙”这个话题,更重思辩,也更具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试题的审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身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忙”可谓道出了社会生活的特点。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人们,个个都在忙。具体到考生本人,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复习,答卷时又忙在考场,其中的甘苦感悟,有一肚子的话可以倾吐。扩展至一个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于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身处“忙”中。作文的立足点可高可低,视角可大可小。二是要善于立意。对于“忙”,可褒也可贬,写成文章后更有立意高下之分。考生可以谈“忙是城市的主旋律”,飞速发展的上海已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忙碌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而目标就是在奔忙中实现的。就拿高考第一天来说,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普通人在辛勤忙碌着„„考生也可以反过来,展开“忙,匆匆之下要静思”或“忙的价值”之类的思考。对于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学生而言,“忙”似乎能用来形容身边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人们形影匆匆,疲于奔波,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拷问一下“忙”的价值——在人们忙碌的身影中,挂在他们脸上的似乎永远是疲惫、无奈与失落,“忙”难道真的是他们所追求的吗?因为“忙”,家庭的纽带作用削弱了,亲情冷淡了,健康质量在下降,“过劳死”时有发生„„可以指陈现实中的种种不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当然,还可以倡导辩证地看待“忙”,阐述“忙,先得把目标明确”,不要忙得没头绪,而要为了明确的目标去奋斗;或者谈“忙”也要适度,不能忙过了头,使自己为“忙”所累,被“忙”异化。
三是这个话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它启示高中生多思考,多实践,多多留意各种社会现象。
四是要抒发真情实感。在构思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可借此题表达自己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和看法。其次可以借助文章一抒自己心中郁积的块垒,切忌无病呻吟。
◆附:高考满分作文: 请忙一些吧 上海考生
《红楼梦》中,探春起了雅兴要创诗社,于是大伙都寻思着要各起个别号,而宝钗给宝玉琢磨出这么个号来——“富贵闲人”。
不错,做个富贵闲人是很快乐的,可是如果没有凤姐在那头操持家务,忙得七荤八素的,贾家岂不是要破败得更快?到那时,宝玉不忙着去做一个“禄蠹”便是万幸了,哪儿还闲得了?
可见,忙是闲的前提,正如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假如你想过上悠闲的生活,就必须先忙才行!
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你要忙。
农民应当忙着种田,生产粮食;军人应当忙着战斗,打击敌人;文人应当忙着以笔为枪,扫灭文坛上的反动势力。近来很有些人,贬抑起鲁迅来,而提倡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幽默,我大以为不可。当是时也,日军大兵南下,国军一溃千里,正是民族存亡之时而志士为国效力之秋也。林、周等人不知为国事而忙,反倒以闲自居,实为可耻。须知你今日不忙,他时沦为亡国奴,又如何闲适得起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鲁迅把别人用来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废寝忘食地忙着写文章。
是的,我们有今日的生活,完全是当年像鲁迅这样的志士仁人忙出来的。如果那时都是些林、周之类的闲人,则后果必然难以想像。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天下太平了,是否可以不那么忙了?我不同意。欧阳修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如果有了面前这一点成绩我们便松懈了,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那最后要忙就来不及了。
但我想补充一点:忙是生活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目的。忙不可过分,忙不代表放弃一切闲暇。在某些大城市——如日本东京,人们没日没夜地干,据统计,每人每天平均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包括下班后),是否就说明其生活水平就一定能提高呢?恐怕未必。在那儿,忧郁症、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忙也必须适度。
请忙一些吧!做个“富贵闲人”是快活的,可若一个个都是闲人,没人来忙着工作,怎么行呢?总之,危难之时,一定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放松。在不过度的情况下,还是该多忙一些,不是吗?
简评
本文以宝钗给宝玉所起的“富贵闲人”作为引子,由凤姐的忙,引出本文的主旨,可谓起笔不凡;加上论证中引述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材料,反映出作者知识面之广。
文章思路清晰。先用比较的方法,阐述民族危亡时,仁人志士要忙;接着深入一层,提出“天下太平了是否要忙”的问题。作者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能注意观点的辩证性。在强调“要忙”的一面后,又给出“要忙得适度”的告诫。而文末的小结,完整了结构,展示出作者行文技巧的成熟。
文章在引用林、周的材料上略有小疵,虽瑕不掩瑜,但积累材料、运用材料的准确性还是应注意的。
2004年北京高考作文
以“包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剖析提示】
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命题作文,它与话题作文的惟一区别,仅仅在于试题已规定了作文题目。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包容”这样的题目应该有很多内容可写,很多角度可选。比如,“要容得别人有小过”“要体谅别人,不要斤斤计较”“切莫小肚鸡肠”“求大同存小异”“包容才有多样性”等,都是不错的立意。
具体构思时,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搜寻记忆中的社会现象和阅读所得的事例,然后选择某一角度切入话题,剖析包容的好处,并进一步指出能做到包容是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的表现。当然,也可以作正反论述:如果面对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甚至剑拔弩张,后果将会如何呢?作文中可以引用的名句,至少有“有容乃大”“与人为善”“君子和而不同”“冤家宜解不宜结”“化干戈为玉帛”,等等。当然,也可以写有关“包容”的记叙文,这样的文章,就要选取一些在常人看来出乎意料的事件,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突出所记人物的优秀品德,使人读后产生“心向往之”的印象。
“包容”这一文题水平定位既不过高,也不幼稚,考生除了从个人修养的层面进行诠释外,本题还可以从文化、流派、风格、族群甚至国家等角度构思入题。比如,可以充分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深入论述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与博大的文化胸襟,只有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积极态度,才能激活我们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又如,考生可以联系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一事件,呼吁“北京要张开双臂,兼收并蓄”。
◆附:高考满分作文: 宽容是阳光 北京考生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相关的话。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恨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简评
引用了这么多和“包容”相关的名言,讲述了这么多和“包容”相关的故事,却并不让人感到罗嗦堆砌,确实相当难得。这是因为:
一、文中康德、卡内基、林肯、潘家铮四个人的话是层层深入的:康德的观点是从自我出发的,戴尔•卡内基虽然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但毕竟讲到了“发挥对方的长处”,林肯决心把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潘家铮则干脆说反对自己的人常常会对我们有难以想象的促进。
二、后半部分的层次也很有逻辑;从自然到人类,从朋友到众人,末尾是人与自然的融合,结构严密,天衣无缝。
2.考场应试例文分等评析
文题: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课堂上、社会上、历史上„„常常有争论:争论高下,争论长短,争论是非。古今中外,每个角度,都曾经并继续充满着争论。
请你以“争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点拨提示:
审读构思本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把“争论”与治国、做人、做学问等相联系;也可以从小处着眼,专谈课堂上的“争论”或家庭成员之间的“争论”。可以从正面立意,指出“真理愈辩愈明,要敢于争论”;也可以从反面立意,指出“不争论(多干事、不陷入无意义的瞎扯)好”。
争论 波涛与波涛之间的碰撞,会产生美丽的浪花。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争论呢?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家人之间的争论,同学之间的争论常常发生,有些争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有些却有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我要说:我们要争论,更要正确、合理地争论。
争论的“争”字体现了一种勇气,一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们平时不是遇到很多疑难、困惑吗?这时候,我们要敢于争论,打破迷信的束缚和权威的压抑,努力发表个人的见解。当欧洲正处于牛顿的“微粒说”一统天下的的时候,一位普通的物理教师玻尔却敢于对此提出疑问,坚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后来闻名全球的光的“波动说”。试想,没有勇气的人又怎能向权威挑战,为寻求真理而不顾一切呢?我们不应该怯懦,而要高举起勇气的火把,照亮前进的道路。因为我们是为寻求真理而争,真理越争越明。
当然,我们在争论时还要注意方法的正确与合理,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以理服人——有理不在声高嘛。事实上,光凭一时的冲动是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的。勇气只是火箭的动力,要把火箭发射到宇宙还需要正确的操作与合理的方法。所以,我们在争论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注重方法,讲究风度。假使只顾向前冲,不懂争论的策略,那么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事情办糟,甚至会撞得头破血流。
争论的前提是争论的问题有可“争”之处。假如去争一些诸如“先有鸡还是蛋”的问题,或为了一点小小的意见不合而争得你死我活,那就失去争论的真正意义了。
我们的时代为青年人创造了畅所欲言的环境,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特别是对一些原则问题,我们要敢于争论。没有“争论”的时代是可悲的,没有争论的民族是可怜的。“争”出成果,“争”出进步,将争论引进我们的学校、社会,我们的国家将步步强盛,日日繁荣。
争论吧,带着你的一颗无畏的心!争论吧,紧紧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争论吧,让我们在争论中成长、成熟!批阅评析:一类卷,得分54分。
这篇作文吃透了话题的内涵,充分肯定了“争论”的意义和价值,并阐明了“争论”的原则,观点明确,说理辨证。开头的类比和结尾的排比句是一大亮点,为全文增色不少。
争论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合怎么办?打!自然有真刀真枪荷枪实弹者上阵,但也少不了一些大嗓门,握笔杆的家伙参战。不懂?这叫唇枪舌剑,口诛笔伐。
天理昭然的事用不着争,鸡毛蒜皮的事懒得去争。该争的,是国事,是学术问题,是搞不清楚就不能前进的事。碌碌之辈先让开一条道,鲁迅来也。只见他正襟危坐,一言不发,只好由笔者代传心声:“我本性善,不想争论。林语堂也是我相交甚厚的朋友嘛,撕破脸皮总不好看。可他偏不给面子,写篇什么——不提也罢——让我气得胡子直翻。”他郑重地咳了一下,“给不给国民党写文章,跟不跟陈西莹一伙同流合污,可是原则问题,马虎不得。他头脑糊涂,我可得‘治病救人’,好言相劝不听,只好动起笔杆针锋相对。我有正义,有怒火,使劲写,卖力争,怕什么!历史终于证明了我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
离开鲁迅,却又见地球的那一面人声鼎沸,闹作一团。原来是美利坚合众国在进行总统大选。又是大象又是猪,据说是“民主”“共和”的象征,却届届吵得不可开交。不知他们是否觉得无聊。就算当了总统也不得安宁。克林顿就闹起了“绯闻”。据统计,美国男子的性伴侣平均就有11个,克林顿已经够本分的了,可还是被在野党嗅出了一点气味,整个儿赤裸裸地被拖了出来,日晒雨淋不说,还要大肆宣扬。本来就是一家子的事儿,总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偏这一争便收拾不了。第一夫人希拉里面子上过不去,竟然一改贤惠本色,愤起“欧夫”,被总统侍卫勉强拉下。这是什么世道啊!为了一己 私利,就不顾道德,不顾他人家庭幸福,吵啊吵,争啊争,芝麻大小的事飞遍全球。再一看,几个大肚子的家伙沾沾自喜,洋洋自得。
讲了这么多,到底该不该争论?无伤大雅的事放过也罢,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对大众不利的事决不要争,为了真理,利于百姓,还是要据里力争,即使声嘶力竭,也不能昧着良心,忍气吞声。
批阅评析:三类卷,34分。
此文语言幽默,具有讽刺意味,观点(见全文末段)也比较明确。但作者对话题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却不够准确。何谓“争论”?不仅是“争”,还要论”,双方应态度鲜明,各有各的观点。而从本文所用的第二则材料中,我们只能看到“争”,看不见“论”。总统竞选,属于争论的范畴吗?“拖”出克林顿,当然也难说是争论。
文中还有一些明显的败笔。比如开头一段,如果与下文鲁迅的事例联系起来看,会发现作者褒贬倾向不明,显得不伦不类。
3.难点突破(1)佳作引路
作文题目:花儿之所以美丽,不仅仅在于绚烂的色彩,更在于其中蕴含着耀眼的生命光辉;有的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外貌的漂亮华贵,还在于那种发自于心灵深处的自信。自信之于人生,就像是生机之于花朵,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请以“发现自我”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思路点拨】
1、如写议论文,可以从自信与成功的关系出发,首先提出论点“自信是成功的先诀”,并且进行诠释,然后用事实和道理论据对自信进行论证,分析其与骄傲和谦虚的关系,辨证论证自信并不是成功的惟一要素,再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全面缜密地加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重申论点。
2、如写记叙文,可以从自信的来源角度出发,选择真实、生动的故事,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喜怒忧乐告诉读者,一个人的成功必须要有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如果一个人接二连三受挫折又如何找回自信,或者保持自信?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自信有时还应该借助外力的作用,使内因起作用。
【佳作示例】
放飞心中的歌 物换星移,十几载转眼而过。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抱着厚厚的书本穿梭于拥挤的人群中?从何时起,我们不愿再依偎在父母的怀中,甚至拒绝他们的哪怕小小的帮助?从何时起,我们学会了保持伙伴间的距离,友谊的桥梁怎么也架不起?从何时起,天真烂漫的笑容从我们的脸上偷偷溜走,继之而来的是茫然和忧郁?
是对光明前途的追求和对高档次物质生活的渴望,是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和对同伴们嘲笑的畏惧,是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企盼和害怕被伤害的小心,是这披上了“成长”标记的一切一切,使得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欲望和恐惧,似乎再也容不下一丁点儿其他的东西。
为什么不试着放慢一下生活的脚步,抛开那些莫名的烦恼,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儿空间,装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
走进那被搁置一旁的书柜,拉开几乎要被锈住的门儿,挑出最喜爱的一本小说,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细细品味。可以去领略十字军骑士英姿勃发的风彩;可以去参加一场简•奥斯汀精心安排的舞会;可以站在凯旋门下感慨人性的善恶,痛斥纳粹的罪行;可以随着林道静、卢嘉川走到游行的队伍中,感受青春的慷慨激昂与无尽活力,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义不容辞与雄心壮志;可以„„
打开那落满尘土的画夹,翻找出抽屉深处的画笔和颜料,坐在青山绿水野花间,画一画大自然神奇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坐在客厅的凳子上,画一画父母那熟悉的容颜,那悄悄爬上眼角的皱纹,那永不改变的和蔼的笑脸„„
抽出录音机里的英文磁带,换一盘流行歌曲,唱唱少年的心事与烦恼;换一盘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倾听他指缝间流出的美妙的声音;甚至换一盘邓丽君的专辑,感受一下七十年代的清纯与浪漫„„
有时,当我们的心被填塞得满满的,而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需要甩掉一些东西,在心中腾出一点空间,给亲情,给友情,给快乐,给思索。我们需要一点点空间,来放飞心中的歌!
【简评】
文章开头用一组排比句说明当今的中学生“发现自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因为拼命追求文化课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近于世俗后所产生的“茫然和忧郁”,接着用散文的笔调,借作者的慧眼捕捉到的一幅幅生活中的画面,“认识自我”:“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欲望和恐惧”,只有“放慢一下生活的脚步,抛开那些莫名的烦恼,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儿空间,装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才能“感受青春的慷慨激昂与无尽活力,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义不容辞与雄心壮志”。
【启示】
在话题作文的审题中,考生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写。话题不是标题,选材的范围更宽泛。考生审题时,千万不要自我封闭,应贴近自己的生活,选择与话题有关的内容来写,不可以强逼自己写自己不熟知的内容。
2.从小口子切入。切入的角度不同,文章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考场作文45分钟800字,不可能宏篇大论。只有选择从小口子切入,才能把问题说深说透,才能演绎出一篇考场佳作。如《放飞心中的歌》的小作者从自信的来源角度切入,尝试着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喜怒忧乐告诉读者,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
3.不要否定话题。否定话题是话题作文审题之大忌。几年的考场作文不乏“抬杠”作文。你说诚信不可抛,我偏说“权谋”不可少,用个别的、极端的情况,否定话题的意义,严格地说这是滥用逆向思维。
4.话题作文审题三忌:一忌无视话题,另起炉灶;二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三忌主旨不明,云山雾罩。
(2)审题技法例说: 技法1:话题的分解
话题分解就是把一个基本话题分解为若干子话题的过程及方法。如以“坚持”为话题,“坚持”是基本话题,若不对其进行分解,我们就会习惯地围绕“坚持就是胜利”这一单一的话题展开论述,如果我们把它分解为: 坚持——(就是)胜利 力量,创造,生命,奇迹,气节,崇高。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固守待援,取得胜利”,“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苏武牧羊,备尝艰辛“,”红岩志士,宁死不屈“,”海伦身残,完成名著“等相关材料,结合自身实际来立意,来论述。
以“零的断想”为例
一种分解:一轮金灿灿的太阳,一个热乎乎的鸡蛋,一朵盛开的向日葵,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希望,是光明,是甜美,是新的起点。
另一种分解:一个无底的深洞,一个黑乎乎的陷阱,一个恐怖的血盆大口,一个团龄人死地的枪口,是绝望,是黑暗,是痛苦,是一个令人消沉的符号。
技法2:看图明旨
看图明旨是通过审视图画以准确把握图画的主题思想的一种技法. 高考提供图画作文的形式一般可分为三类(1)说明型.1983年全国卷作文题,要求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
(2)描述型。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卷作文题,要求描述漫画《我从小就知道》。(3)议论型。1996年全国卷作文题,要求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对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作评价。所以审题时要审清“要求”,看要求写什么类型的文章,不可随意处置。
不管图画作文属于什么类型,都需要对图画细审详察,把握主旨。这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前提。有不少考生就是由于把图看错而导致作文失利的。
看图明旨一般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1)看画面内容——注意人物、环境、背景、物体等。(2)看构思、布局、细节——注意人物动作、神态、人物关系等。(3)看提示文字——注意图题、图中的说明、人物独白、对话等。
图画作者的意图主要就是从上述诸方面因素来体现的,因此,我们综合考察这些因素,就可以从中发掘画面所蕴涵着的作者的倾向和态度,从而把握图画的旨意。
技法3:改变审题的习惯,打破审读材料的顺序
过去我们在话题作文审题时,过多地关注了“提示性材料”和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话题”本身的性质类型。同学们习惯上是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重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才是很重要的。
技法4:剖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技法5: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技法6: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鹜”,“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提升训练】
[小引] 本次习作的训练主要侧重于感悟类话题作文。
大千世界,草木有情。面对自然风景,杜甫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刘禹锡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个人因生活处境的变化,对自然风景的感受也不同,情到深处,难免有所感悟,也心存一份感动;作为一个学生,面对自然景物如此,对身边的人和事细心寻觅、体察,也同时有所感悟,也定会心存一份感动,这就是感悟类话题作文。感人的场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同学们若能仔细的去领悟、去感受,定能写出激昂向上的好文章。
[训练作文题]
1、阅读下面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生活中,另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注意: 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提示]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感动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感动”为话题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话题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话题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也可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
说到让人感动的事,决不是让你去瞎虚构,胡编乱造。想起1999年高考“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题,有很多考生写什么自己的父母死去,写什么自己遭到车祸等等。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如何何的坚韧、坚强。所写事情令人感动吗?能够赚得阅卷老师的一把同情泪水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
自然,上述材料在一篇文章里如何安排、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因文而异。以记叙为主,将上述材料写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上述材料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凝”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没有抒情或议论,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把玩,也未尝不可。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话题,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就都合乎题意要求。
[佳作示范] 感动 山西 赵琦
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
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不记得当时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枯黄的叶片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曾有朋友写给我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擦肩而过,不是因为无缘,而是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两个字——感动。”的确,我们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们不再用心收藏起身边的一丝一毫感动,只有当我们错过它,再回首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朋友,请把心从泥淖中拔出来吧!请腾出一点小小的空间来承载这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感动吧!
[点评] 这是一篇人生感悟之文。文章从细腻处落笔:毕业时同桌送“我”的一片银杏叶书签而今已经变得枯黄,拾起它,让“我”感动。于是,作者由此引发出一通感慨:我们常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所纠缠,却似乎已经冷落了感动,变得冷漠、麻木起来。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章列举令我们感动的诸多事例之后,笔锋一转,提出“感动是什么”的设问,并在文章结尾处用一组排比句从正面做了回答。统观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语言畅达,内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