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美感熏陶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美感熏陶
夏邑实验中学袁玉侠
美感是人对客观物体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以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崇高品质,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养成良好审美和言行习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数字化已成为现实。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教学的直观性强等特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而语文课中集各种美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度的审美情趣、要求和观念。它有美伦美奂,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自然美:有至真至纯的,让人崇尚向往,竭力追慕的人格美;有尽善尽美,催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社会美„„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语文辅助教学,可将这些美的因素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领略自然风光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优美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族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描述:阿房宫的雄伟壮丽:北京胡同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湘西茶峒纯朴美丽的乡土风情;拜伦潭奇异瑰丽的自然风光等等。无一不显现 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类文明所造就的奇伟景象,无不动人心弦。1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感熏陶
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感熏陶
益林初中
孙
艳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这些教材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一、形声构图,体验情感美,在视听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态化的特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拗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 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例如上讲到《夏感》这篇文章时,笔者积累大量的写景的词语、诗句、片段。如写景词语——雨过天晴、春雨绵绵、芳草萋萋、山清水秀;写景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写景片段——“数九寒天,冰封千里。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将这些内容在课上展示给学生,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也直观地教给学生仿写的例子。
。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在语气语调、节奏轻重等方面点拨学生目接口诵课文重点段,用以画面、文字、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特殊情境氛围,在这种震撼心灵的情感辐射下,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颤动”,自觉地随同作者一同地进行着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化为融合着自己灵魂个性的精神血脉,渗入心田,释放活力。
二、创造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初一上册《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
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而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领略文章的意境美
中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投影,展开想象如讲到蒲松龄 的《山市》时,笔者设置一道发挥想象的思维拓展题目:“假如此刻你正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处奇景,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怎样去做?请展开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你„看到的‟海市蜃楼。”为了便于学生合理想象,笔者在课件中设置一幅画面:一群憔悴的少男少女背着行囊步履维艰地行走在一望无垠的金色的沙漠上。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画面中很快就体会到画面中的信息,从而进行合理想象,迅速成文,写出一篇篇优秀的短文。
巧用录像,培养发散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大多仍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如讲到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先给学生展现我国东北美丽的画卷如长白山-,松花江,黑土地。。。另外初一学生还没有学过中国近代史,不了解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径,也就不能体会作者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那份悲苦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视,笔者再给学生播放一段日军对中国民众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录像。看完后,有的学生轻轻拭着眼泪;有的摩拳擦掌,大有要和画面中的侵略者大干一场的架势。利用电教把侵略者的行径形象地表现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绪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篇文章学生很顺利地就理解了。借助电教媒体以
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从而为学生理解深奥晦涩的汉语言文字架起一座桥梁,较为成功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从对比中鉴赏美,在动静中领略美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教学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生情感充沛有助于深刻地感受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钮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钮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通过教条的分析去讲解,也不同于议论文,不能运用逻辑和抽象分析。诗歌是形象,教学中要*老师调动学生情感去理解、欣赏。传统诗歌教学讲究
字、词的疏通,句意的理解,不像是讲诗,把好端端的诗歌分解成大白话,了无诗味。诗歌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去感受诗歌意境。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特点,不仅注重领会其精练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中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虚实有无兼用得宜,阴阳动静刚柔相济,浓淡深浅远近相应……不论是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行文节奏的处理都包含着矛盾对立的谐和,无不展现和谐美的身姿,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作者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诗段。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吸收美感信息感受逼真的情景,引起心理的共鸣,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有些诗歌句子 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如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对“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3句诗难以理解。笔者把这些都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饱含着稻香的稻田;清凌凌的水面弥漫着淡淡的冷雾,岸边茁壮的乌桕
树倒映在水里,婆娑的乌桕叶的影子与游戏的鱼儿嬉戏着;江面上一艘小船上站着一位年近花甲的渔夫悠闲地划着小桨,不时地向江面撒几次网;空旷辽阔的草野中一个牧羊女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远处的牛背,仅有几只蟋蟀引吭高歌陪伴着她。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的画面,作者笔下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一个晴朗、明媚、快乐、悠闲、惬意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就形象地表现出来。借用电教手段,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可见“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真正进入“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篇:多媒体对初中语文的美感熏陶
多媒体对初中语文的美感熏陶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限语文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的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关键词]:多媒体,语文,美感熏陶。
正文: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这些教材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一、形声构图,体验情感美,在视听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态化的特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拗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 “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例如上讲到《夏感》这篇文章时,笔者积累大量的写景的词语、诗句、片段。如写景词语——雨过天晴、春雨绵绵、芳草萋萋、山清水秀;写景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写景片段——“数九寒天,冰封千里。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将这些内容在课上展示给学生,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也直观地教给学生仿写的例子。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在语气语调、节奏轻重等方面点拨学生目接口诵课文重点段,用以画面、文字、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特殊情境氛围,在这种震撼心灵的情感辐射下,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颤动”,自觉地随同作者一同地进行着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化为融合着自己灵魂个性的精神血脉,渗入心田,释放活力。
二、创造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初一上册《春》为例,这
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 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
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而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领略文章的意境美
中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投影,展开想象如讲到蒲松龄的《山市》时,笔者设置一道发挥想象的思维拓展题目:“假如此刻你正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处奇景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怎样去做?请展开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你„看到的‟海市蜃楼。”为了便于学生合理想象,笔者在课件中设置一幅画面:一群憔悴的少男少女背着行囊步履维艰地行走在一望无垠的金色的沙漠上。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画面中很快就体会到画面中的信息,从而进行合理想象,迅速成文,写出一篇篇优秀的短文。
巧用录像,培养发散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大多仍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如讲到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先给学生展现我国东北美丽的画卷如长白山,松花江,黑土地。。。另外初一学生还没有学过中国近代史,不了解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径,也就不能体会作者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那份悲苦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视,笔者再给学生播放一段日军对中国民众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录像。看完后,有的学生轻轻拭着眼泪;有的摩拳擦掌,大有要和画面中的侵略者大干一场的架势。利用电教把侵略者的行径形象地表现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绪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篇文章学生很顺利地就理解了。借助电教媒体以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从而为学生理解深奥晦涩的汉语言文字架起一座桥梁,较为成功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四、从对比中鉴赏美,在动静中领略美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教学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生情感充沛有助于深刻地感受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钮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钮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审美共振。
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通过教条的分析去讲解,也不同于议论文,不能运用逻辑和抽象分析。诗歌是形象,教学中要老师调动学生情感去理解、欣赏。传统诗歌教学讲究字、词的
疏通,句意的理解,不像是讲诗,把好端端的诗歌分解成大白话,了无诗味。诗歌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去感受诗歌意境。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特点,不仅注重领会其精练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中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虚实有无兼用得宜,阴阳动静刚柔相济,浓淡深浅远近相应……不论是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行文节奏的处理都包含着矛盾对立的谐和,无不展现和谐美的身姿,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作者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诗段。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吸收美感信息感受逼真的情景,引起心理的共鸣,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有些诗歌句子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如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对“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3句诗难以理解。笔者把这些都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饱含着稻香的稻田;清凌凌的水面弥漫着淡淡的冷雾,岸边茁壮的乌桕树倒映在水里,婆娑的乌桕叶的影子与游戏的鱼儿嬉戏着;江面上一艘小船上站着一位年近花甲的渔夫悠闲地划着小桨,不时地向江面撒几次网;空旷辽阔的草野中一个牧羊女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远处的牛背,仅有几只蟋蟀引吭高歌陪伴着她。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的画面,作者笔下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一个晴朗、明媚、快乐、悠闲、惬意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就形象地表现出来。借用电教手段,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可见“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真正进入“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四篇:多媒体对初中语文的美感熏陶
多媒体对初中语文的美感熏陶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的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关键词】:多媒体,语文,美感熏陶。正文: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这些教材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一、形声构图,体验情感美,在视听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态化的特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然而,学生受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拗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 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例如上讲到《夏感》这篇文章时,笔者积累大量的写景的词语、诗句、片段。如写景词语——雨过天晴、春雨绵绵、芳草萋萋、山清水秀;写景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写景片段——“数九寒天,冰封千里。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将这些内容在课上展示给学生,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也直观地教给学生仿写的例子。
二、创造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初一上册《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
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领略文章的意境美
中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投影,展开想象。如讲到蒲松龄 的《山市》时,笔者设置一道发挥想象的思维拓展题目:“假如此刻你正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处奇景,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怎样去做?请展开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你„看到的‟海市蜃楼。”为了便于学生合理想象,笔者在课件中设置一幅画面:一群憔悴的少男少女背着行囊步履维艰地行走在一望无垠的金色的沙漠上。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画面中很快就体会到画面中的信息,从而进行合理想象,迅速成文,写出一篇篇优秀的短文。
巧用录像,培养发散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大多仍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如讲到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先给学生展现我国东北美丽的画卷如长白山-,松花江,黑土地······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一段日军对中国民众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录像。看完后,有的学生轻轻拭着眼泪;有的摩拳擦掌,大有要和画面中的侵略者大干一场的架势。利用电教把侵略者的行径形象地表现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篇文章学生很顺利地就理解了。
四、从对比中鉴赏美,在动静中领略美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通过教条的分析去讲解,也不同于议论文,不能运用逻辑和抽象分析。诗歌是形象,教学中老师要调动学生情感去理解、欣赏。传统诗歌教学讲究字、词的疏通,句意的理解,不像是讲诗,把好端端的诗歌分解成大白话,了无诗味。诗歌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去感受诗歌意境。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特点,不仅注重领会其精练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作者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诗段。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吸收美感信息感受逼真的情景,引起心理的共鸣,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可见“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真正进入“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中美的情感熏陶
渔安小学 潘东亚
美,人皆爱之。在课堂改革的推动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限于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的教参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美的情操,陶冶他们爱美的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所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美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然而,从理论上探讨语文美育则成为了语文教研的热点。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并不是把语文课变成美学理论课,也不是把语文课变成各类艺术的欣赏课,而是要把美学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欣赏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实践中,许多老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到非常地困惑,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我们说,渗透美的方法千千万万,要看你如何去把握。在这里,我终结了几点感受。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熏陶美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老师把握好时机,随时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美的教育。在这里我介绍几个环节。
1、朗读。
谈到朗读,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朗读,朗读的优劣常影响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朗读是渗透美育的最佳时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通过这样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绿,从而陶冶他们的爱美情操,同学们从内心发出“漓江真美呀!”的感叹。
2、讲解。
课堂讲解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向学生有序地传输信息、启迪其心智的主要过程。一名阅历丰富,知识广阔的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并不是生硬的、呆板的,他可以把课讲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就获得美的享受。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形体、手势等向学生传递着知识、方法、情感,它会用自己的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例如,我在讲解《向命运挑战》一课时,我深深地渗入了自己的情感。讲到霍金21岁就患了癌症时,我面带忧伤,讲到他克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情绪激扬。我用自己的情感撞击了学生的心灵,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霍金面对命运是决不放弃的决心、毅力,让孩子们知道“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明白心灵美的重要。
我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其心智,我在讲解中结合课文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在讲解《鹿和狼的故事》时,我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植物链;讲解《索溪峪的“野”》时,我个大家介绍了张家界,并展示了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感受美、欣赏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
3、交流。
美德教育,还可以在交流中进行。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图片、手势、表情 2 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知识的和情感的),学生也同样的作出反馈。在学生之间也如此。因而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培养学生键全的人格,使他们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社会美与自然美相结合。
我们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优美的课文因而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利用。
1、文中的社会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写了社会美。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我的战友邱少云》、《争画》、《梅花魂》等。它们通过不同的具体事例,写出了人情美、社会美。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地利用,培养学生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操。
2、课文中的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篇目也不少。例如,《桂林山水》、《海上日出》、《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等。这些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想象。
三、在美的创造中实施美育。感受美、欣赏美,在于创造美。
语文学科的美的创造集中体现在习作方面。习作是对学生观察美、表现美的能力的检验,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
在写作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美、表现美,从不同的事物中发觉美,哪怕是在“丑”的事物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写人的作文时,就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掘美。我班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吹牛”大王》在写作过程中,我就引导他从“吹牛”大王的身上去发觉美——“吹牛”大王是怎样吹牛的?他吹牛别人为什么会相信?……最后得出“吹牛”大王爱学习、爱看书,他积累了许多的知 识“从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美的体验。
综上所述,作文创作的过程是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的甘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使之能够明辩美丑,并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维护美、创造美。
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会。这些是我个人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所发表的一点看法,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探知。从而培养同学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成为一名爱美之人。只有爱美的人才懂得尊重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