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3未考过的美学自考题总结

时间:2019-05-12 07:0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2013未考过的美学自考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2013未考过的美学自考题总结》。

第一篇:2007—2013未考过的美学自考题总结

名词解释

1.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鲍姆加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宣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成立。

3.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他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根本基础。

5.审美境界—— 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5.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6.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 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7.审美形态——指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8.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 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9.美育——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促进人向理想、自由、健康的人生成。10.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是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

1.审美意识——①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②主要包括审美理想、愿望、趣味、观念等。③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2.巫术说——①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主要代表是泰勒和弗雷泽,他们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②巫术活动虽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用巫术说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有一定限度。

1.人生样态——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

2.自由人生境界——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3.审美情趣——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在与不同的审美对象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4.审美形态的生成性——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和个体相对性生成。

5.审美形态的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6.喜剧——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喜剧理论的核心。喜剧感的笑包含着对人的价值、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7.丑——是一种不和谐,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

1.审美经验——指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重要形式。

2.感性直观性——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感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因而审美经验具有感性直观性。

3.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是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4、想象——指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思维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5、接近联想——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会很自然地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所谓“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等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6、类似联想——指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比喻等修辞手法及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等表现手法,与此相关。

7、再造性想象——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综合加工,重新形成关于事物的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8、创造性想象——指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9、自我调节——即通过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校正与目标的偏差。

10、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关照、欣赏的态度,它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指由遗传保存下来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2、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的缺陷: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

3、符号说——由美国苏珊·朗格提出,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具有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功能。

4、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加以完善,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突出政治教化作用,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是片面的。

5、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借助于想象,实现现实不能实现的理想,从而达到自娱。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功能。

6、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的审美的精神产品,它通过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审美经验。

7、艺术品的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非现实的表象世界,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8、艺术品的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中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9、意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 即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能直接感知的非现实的表象。

10、兴象——指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在“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的基础上生成的“象”。

11、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12、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使接受主体获得美感、审美愉悦,从而改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想象力和敏感性。

13、艺术的德育功能——指通过艺术品向接受主体显现某种典范,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

1.艺术天才——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就好像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为天才。

1.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感情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化性起伪——是荀子提出的,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指美育以情感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性,从而改造人性自身的弱点,使其健康发展。

3.怡情养性——美育的功能之一,指美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感化人、影响人,使人们的修养达到理想的境界。

简答题

1、简述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答:①认为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这种看法源于柏拉图。②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黑格尔。③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为代表。④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的。如费希纳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的。⑤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

现在人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怎样理解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答:(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主要有如下理由:①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同。

(2)美学是综合性的。美学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3、简述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答:联系:(1)美学最初依附于哲学,后来成为独立学科,却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所有的美学理论都有哲学背景,哲学是美学的根基。(2)美学的研究方法最核心的是哲学方法。

区别: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普遍规律,美学研究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

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什么?

答:(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2)审美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外。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3)审美关系通过审美活动构建起来,审美活动通过审美关系得到体现。

5、审美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它和人类其他活动有一致性与共同性即有需求、有目的、有凭借。(1)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2)审美活动的目的是人对审美境界的追求。(3)审美活动也有凭借,体现在审美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对象,更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

6、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

答:①审美经验是一种感性经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③审美经验有自己的结构和动态展开的过程。

7、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1)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2)美与审美形态;(3)美感与审美经验;(4)艺术与审美教育。

1.简述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独有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2.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

审美对象的选择及审美判断。(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简述审美趣味的特征。(1)审美趣味作为一种个人爱好,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明显的个性差异。(2)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他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展开的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2)审美最具本己性,指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最能体现人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只属于人的活动,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5.简述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1)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2)他律性,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世界,它与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并受其影响。因此说,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这是审美活动的特征之一。

6.简述审美惊异的特点。

(1)审美惊异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一定的客观条件。7.简述审美体验的整体性。

(1)审美体验的整体性表现在它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2)它是诸种人生体验的浓缩和凝聚、升华和整合。(3)它与宗教、道德、哲学体验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8.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

①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②非实体性,指审美对象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而成的独特意象,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独特的关照与体验之中。③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确定的、有限的,又有不确定性和无限性。9.简述原始意识的特征。

答:①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②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③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10.简述非固定性装饰的特点及意义。答:(1)特点:利用某些天然的或人工的物品如带、环、珠等,通过不断变化的方式使之附着或悬挂于身体的某些部位,从而达到美化的目的。(2)意义:具有名副其实的审美意义,它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一种直接表征。1.简述优美的基本特征。

答:(1)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2)优美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3)优美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优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2.简述博克的优美观。

答:①小。②光滑。③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④这些部分不能构成棱角。⑤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⑥颜色要洁净明快⑦如有显眼的颜色,必须变化多样。⑧各个部分的线条不断很缓慢地变化方向。3.简述崇高的基本特征。

答:(1)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2)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3)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4)是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4.简述丑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

答:(1)由丑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1、从非二元论的立场出发,简述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差异。

答:首先,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是指人的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因而如果把两者等他起来,就是对审美经验做了片面化的理解。

其次,美感是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审美经验是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而把审美经验等同于美感,对审美经验做了静态化的理解。

最后,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美感理论假定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显然是把审美对象与实在对象混为一谈了。

2、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感知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在审美经验中,感知使主客统一状态始终得以保持,一旦这种状态被打破,审美活动也就随之结束。

3、简述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

答:首先,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在审美经验中,理解因素积淀在感性之中,与想象和情感水乳交融。

其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4、简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答: 他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 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己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1、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1)意象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碰撞、渗透、交融、化合的产物,这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2)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

2、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艺术的多元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只能体现在意象中,离开了意象,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通过意象间接实现的。1.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答: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②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③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2.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中?

答:①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首要,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③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交流、传播。④艺术接受很重要,接受者有期待视界,在艺术品意象的基础上进行重建,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3.简述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③艺术接受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程。

4.简述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雕刻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更严格的要求。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③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无法动态展示一个完整事件。5.简述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关注绘画的内在意蕴。②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③画面的内在韵律,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6.简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音乐所依赖媒介的就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时,声音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美。②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能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③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④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7.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②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要求完整与统一。1.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2.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答:①联系: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

②区别: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目的;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而美育是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2.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中?

答:①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首要,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③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交流、传播。④艺术接受很重要,接受者有期待视界,在艺术品意象的基础上进行重建,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3.简述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③艺术接受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程。

4.简述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雕刻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更严格的要求。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③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无法动态展示一个完整事件。5.简述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关注绘画的内在意蕴。②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③画面的内在韵律,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6.简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音乐所依赖媒介的就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时,声音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美。②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能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③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④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7.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②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要求完整与统一。1.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2.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答:①联系: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

②区别: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目的;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而美育是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2.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中?

答:①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首要,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③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交流、传播。④艺术接受很重要,接受者有期待视界,在艺术品意象的基础上进行重建,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3.简述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③艺术接受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程。

4.简述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雕刻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更严格的要求。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③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无法动态展示一个完整事件。5.简述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关注绘画的内在意蕴。②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③画面的内在韵律,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6.简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音乐所依赖媒介的就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时,声音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美。②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能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③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④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7.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②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要求完整与统一。1.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2.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答:①联系: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

②区别: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目的;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而美育是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论述题

1、结合实例谈谈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人生实践。

答:这实际上是讲审美活动在人类所有活动中的地位问题。

(1)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础性的实践活动,而审美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

(2)审美活动和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的文物都可以说明审美起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践。

(3)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越加需要精神生活尤其是审美活动的补偿。

(5)如齐白石老人的绘画作品,已经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描摹,成为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体验,成为人生实践的升华。

综上所述,审美活动是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的,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2.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1)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是超越现实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2)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一次性的。

(3)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随着人生不断变迁、深化、丰富。

3.如何认识“趣味无可争辩”这一观点?答:(1)所谓“趣味无可争辩”的观点是错误的。审美趣味虽然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仍有好坏高下之分。

(2)我们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3)好的审美趣味不完全局限于对象的具体特征,应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有普遍性。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一方面,要积累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要提高审美理想。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

答:(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美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显现出来。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生成的。因此,审美活动比美这一范畴更具优先性和根本性。

(2)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把握审美的性质。

(3)正是审美活动,构建了现实的审美主体及审美客体,确定了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5.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答: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审美发生的前提,因为: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和固定性。

(2)工具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物化形式,既是人创造的物质产品,又是人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

(4)人类正是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真正形成人的意识的。而意识又反过来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同时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6.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答:①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②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巫术活动实际上是人类符号创造行为的原始形态,蕴含着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最初萌芽。

③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7.试述审美形态与文化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

(1)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悲喜剧就与酒神和日神精神有关。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关系并不密切。(2)西方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的制约与影响。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千年不变,天地、天人、阴阳文武、文质、情采都贯穿了“中和”思想,形成“中和”的审美形态。

8.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二者关系如何?

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9.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化育?

答: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虽有儒、道、禅之别但其美育思想在这一点却是一致的。①孔子以“六艺”教学生,其中“乐”就是专门的美育课程。乐的美育方式是感化,即在个体的感性欲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于社会文化心理。乐化的目的是和谐以此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②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至和”,静心虚静,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就是主题涤荡心灵,完善自我,和天地之道,达人际之和的过程。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本身就是一种什么关照和享受。

③禅宗更注重于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从美育的角度说便是“自己感化自己”,从而使自己跃身大化与宇宙融为为一体,显示出一种异常恬淡、宁静的心境,在不懂声色中陶冶了人生,在审美中成就了人生。在具体方式上,禅宗注重渐修顿悟就是始终不脱离感性,而又从具体感性中获得人格的飞跃。这种飞跃,这种个性解放,是浸泡在感性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结果。

中国的儒、道、禅在美育思想上都采取了“化育”的方式。可见,美育对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浸染,审美主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着精神生活。美育正是以这种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第二篇:自拟考题

1、中共十八大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3.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

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4.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5怎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或结合本市情况,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免征农村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②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

③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④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推进科技下乡,强化科技种养。

⑤青少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关心“三农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制宣传活动,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美学总结

1“感性学”的意义

第一,心理结构与人类知识体系的健全。

知——理性——逻辑学 ;意——意志——伦理学 ;情——情感——美学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

(理性的历史:“爱智者” →柏拉图驱逐诗人出理想国→康德说“启蒙”即“人类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服从任何权威的那个时刻”)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路:

一方面,在现实之外预设一个先验的绝对本体,作为现实世界的终极依据和最高本质;另一方面,坚信依靠理性就能通达这一绝对的本体。

结果:形而上学自身的抽象性和独断性使得存在本身更加晦暗不明了。它把理性从人的整体存在中抽离出来,同时窒息了人的感性生命。

 “非理性”的生活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世说新语-识鉴》

第三,审美现代性:“科学” 社会的“美学”批判。

(一)科学世界的来临

(二)浪漫主义的批判

2《持矛者》为何被视为法规,如何分析

《持矛者》是公元5世纪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的代表作,《持矛者》被称为“法规”,是人体美的理想的标准。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派数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和谐比例中的动态韵律感。

首先它使比例的完美呈现。波利克里托总结自己创作持矛者的艺术实践,写出了艺术理论著作《法规》,法规论述了人体比例的各种关系,十分重视手指和手指,手指和手掌,手掌和肘,肘和手臂的比例,以及各部分和整体的比例。由于法规早已残缺,现已无从考证人体比例的各种规定,根据罗马大理石摹本的考订,头与身体比例为1:7,而波利克里托也是把持矛者作为法规,因为它是比例的完美体现。

其次,它的停顿与潜在的运动相结合,描绘了一条优美的倒s曲线,怎家了测试的趣味,这种做法也为后人所推崇

最后,肌肉和线条的健美,腿、臀、臂、头呈现出身体的紧张与伸展的动态平衡,也在造型和形体方面体现出美感

3柏拉图的三种床是在说明什么道理

 “三种床”:

1、床的理式:床之所以为床,由神制造。

2、木匠制造的床

3、画家制造的床

三种床是柏拉图在解释“理式”的问题

柏拉图以床为例,认为,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其次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这三种床之中,只有床的“理式”,即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或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为一切个别的床所自出,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木匠制造个别的床,虽根据床的“理式”,却只摹仿得床的“理式”的某些方面,受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等种种有限事物的限制。床与床不同,适合于某一张床的不一定适合于其他床。这种床既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相”。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根据木匠的床,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种角度看到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是真实,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世界隔着三层”。

4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

1、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对象的物质功利性或实际用途,而是对象令人精神愉悦的价值(意义)。

2、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既是从日常生活世界暂时退出,又是用情感去体验而不是用理智去把握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3、审美活动激励人不断去创造生活意义。

 应有之真

VS

认识活动的“真”

 终极关怀

VS

道德活动的局限

 肯定生命

VS

宗教活动对世俗的否定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Why?超越、自由、应然--P107)

5朱光潜用松树说明了什么?(用形象的直觉来解释美感)

• 对于松树(梅花)的三种态度——朱光潜

实用:木商

科学:植物学家

美感:画家

“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形象的直觉”理论基础

1、康德: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

审美活动的特性:

有限非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P102)

2、叔本华:摆脱意志,成为pure subject

不理会事物的“何地”“何时”“何故”“何自来”

(where,when,why,whence),只专心观照“何”(what)本身。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6康德如何论崇高?

(一)两种崇高:数量的和力量 的1、数量的崇高:指对象体积的无限大。

无限大,是指不能用数学的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辑的方式来推论。

感性功能不足以见到崇高对象的整体,理性就起来支援,在对象本身看到无限大,见出整体。从而弥补感性功能的缺陷,获得一种胜利感。2力量的崇高:指事物具有巨大的威力,同时人的心中产生足够的抵抗力(人的勇气与尊严)与这种威力相抗争。所以崇高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人凭借理性胜过自然的意识)。反例 “小”《麻雀》的崇高

屠格涅夫: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7崇高与优美的区别(例子)

8悲剧含义

1、狭义:作为戏剧艺术一种类型的悲剧

广义: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可以存在于

①戏剧艺术中(如《雷雨》)

②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如《红楼梦》《霸王别姬》)

③社会生活中有悲剧吗?

(地震、火灾、交通事故、MH370等日常灾难是悲剧吗?)

9对“朱光潜现实生活中没有悲剧”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没有悲剧,正如辞典里没有诗,采石场里没有雕塑作品一样。悲剧是伟大诗人运用创造性想象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明显是人为的和理想的。”

10净化说

 《诗学》第十三章)

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怜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恐惧——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

朱光潜认为都不对。

他认为“净化”就是“情绪的暖和”,即怜悯与恐惧的情绪在悲剧中得到表现,被人感觉到,在人的筋肉活动中得到自由表现,因此产生快感。

——《悲剧心理学》,1983,P259

1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是悲剧之悲剧

“ 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12尼采的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

 人的两种非理性冲动:(梦与醉;眼睛的幻觉与情绪的放纵)

① 日神冲动:

个体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著于现象(幻觉,美的外观)、执著于个人生命的冲动。

② 酒神冲动:

个体摆脱个体化原理的束缚,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

(注:个人化原理,即康德所论述的空间、时间、因果律等先天形式,叔本华将其简化为“充足理由律”)

悲剧是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的结合

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盲目的冲动和挣扎,是痛苦。因此,人生需要解脱,渴望振奋人心的幻觉,这种渴望构成了日神冲动的实质。希腊人充分领悟世界痛苦的酒神本质,因此需要用日神的外观来掩盖真相,美化人生,以求在宇宙变化之中夺得现象和个体生存的理由和权利。

悲剧本质上是酒神冲动的满足,是对希腊人之痛苦的艺术安慰,即通过个体的苦难及其毁灭,使人复归于生命意志的“永恒生命”,体验与宇宙本体结为一体的欢乐。

13什么是荒诞

人在异化状态下,由于生存意义(终极价值)的丧失而陷入孤独、隔绝、焦虑、茫然、虚无的境遇及对这种境遇的审美感悟。

14萨特的恶心,为什么是荒诞的

1、荒诞的自然:

“存在突然露出真面目。它那属于抽象范畴的无害姿态消失了,它就是事物的原料本身。„„物体的多样性、物体的特征,仅仅是表象,是一层清漆。这层漆融化了,只剩下几大块奇形怪状的、混乱不堪的、软塌塌的东西,而且裸露着,令人恐惧地、猥亵地裸露着。

这个树根,我无法解释它,但它存在。它有许多节疤,它没有生气,没有名字,它迷惑我,占据我的眼睛,不断将我引向它本身的存在。我重复说:‘这是树根。’但无济于事,不起作用。„„”

——《恶心》 《萨特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153-154

15气韵内涵,气韵的发展

(一)气韵的内涵(据教材P237,加以改动):

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种生命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在文字、线条、色彩、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一)气的五种含义:教材P236 宇宙之气:云气,山川之气

自然生命之气:天气、地气、空气、气象

人的生命之气:呼吸之气、咽气

人的精神之气:浩然正气、养气

文艺作品的“生气”(Vitality):风骨、文气

‘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诠者,景物有不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中。以不画出、不说出示画不出、说不出,犹‘禅’之有‘机’而待‘参’然。”

——钱鐘书:《谈艺录﹒一八九》第四 钱钟书,生气远处,把气和韵分开理解

“谢赫以‘生动’诠‘气韵’,尚未达意尽蕴,仅道‘气’而未言‘蕴’也;司空图《诗品·精神》:‘生气远出’,庶可移译,‘气’者‘生气’,‘韵’者‘远出’。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曰‘气’曰‘神’,所以别于形体,曰‘韵’,所以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二)气韵的发展:

人物——人物画——山水画——诗文

16驴背吟诗图的气韵

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答答的声音。„„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的真理的。”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335 由此讨论钱钟书与宗白华你更喜欢谁

17审美经验特征含义

审美经验(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与体验。

简单说,即人在体验美、创造美时的心理活动。

审美经验,又称为“趣味”(taste),“趣味判断”(judgement of taste),“美感”(the taste of beauty).特征:

1、感性直观性

即在对审美对象直观、具体的感觉中,人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进行理性分析,就能迅即地、不假思索地感知到对象的美丑。

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三种愉快:

快适:

生理的、官能的,受感性制约

善:

道德的愉悦;理性方面的利害感

美:

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

3、情感性

4、自由

5、非理性的显性表现

18审美距离说

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超脱”于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审美距离说是对康德等人所阐发的审美活动的无利害性和非功利性的心理学发挥。

移情说

即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自己的感情移置到外物身上,于是觉得外物也有了同样的感情。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ore Lipps 1851-1914)。

内模仿

内模仿是移情理论的一种。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谷鲁斯,他认为摹仿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审美的模仿是内在的,不外现,所以是一种内模仿。内模仿对于美学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

“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例如看颜鲁公(真卿)的字那样挺拔,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看赵孟頫的字那样秀媚,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展颐扬眉,全身筋肉都弛懈起来,模仿它的袅娜的姿态。”(用移情说和内模仿)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三章

19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人心在宇宙中的安顿与回归)

第四篇:美学总结

1.美的形态有那些类型?

答:美的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①其中,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其实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包含原生态自然的美、人文景观的美,其特点是丰富多样性、易变性、侧重形式美。

②社会美是一种现实的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其特点有:社会功利性、社会伦理性和社会差异性;其审美标准是:真、善、美。社会美包括:社会主体美,社会活动美和社会景物美。

③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包括:实用艺术美,造型艺术美,表演艺术美,语言艺术美和综合艺术美,共同特征是形象性和意蕴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情感性。

④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组合后产生的美,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美是人们长期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审美规律。其主要法则(形式美的表现)有:单纯齐一美,对称均衡美,调和对比美,比例和谐美,节奏韵律美,多样统一美。2.比较评价朱光潜与李泽厚对自然美的理解。

答:朱光潜:主客统一说。朱光潜认为自然美是人的主观与自然的客观相融合后产生的美感,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朱光潜认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一样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实为雏形起始阶段的艺术美。

李泽厚:客观社会说,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李泽厚认为自然的美在于自然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认为自然美既不在自然本身,也不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而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一种客观社会性的存在。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人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改造了自然界,人在这个人化的自然中看到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就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就产生了美感,所以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3.你如何理解社会美的标准?

社会美的标准是真善美,社会美和真善美紧密联系着。真是感受社会美的前提和基础,真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及客观存在规律。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相关规律的认识。

善即目的的功利性,善的东西是益于人的价值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善的观念。一般来说,在实践上符合人的实践的东西就是善的。在社会美中,以善为核心,社会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

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从其历史发生和起源来看,把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作为前提,就其历史结果看,与真是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历史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意的三个方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一定时代阶段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4.你如何理解崇高美的本质?

答:①(定义)崇高美是指对象特别伟大、出众、能引起人的赞叹或敬仰,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圣洁的美,雄浑的美。

②(原因)崇高美是人对严峻的矛盾斗争的一种情感肯定,是人对自然改造中的情感肯定,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美。

③(特征)崇高美的形象在形式上表现为巨大、雄伟,是一种充满矛盾冲突中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的动态美。

④(审美功能)崇高美的东西能引起人一种悲壮的美感,一种崇敬、崇拜的美感,能让人感到人格和精神的升华。

⑤(表现)生活中崇高美常表现为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在艺术中崇高美则得到最集中、真实的反映,如《敕勒歌》,徐悲鸿的《奔马图》。5.你如何理解悲剧美和喜剧美?

答:悲剧美是崇高美的艺术形态;悲剧美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不同的范畴;类型有:英雄悲剧美、普通人的悲剧美、旧事物旧制度的毁灭、社会主义在社会中的悲剧美;它的审美功能是:在快感中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动、鼓舞人们的精神。

喜剧美的特征是在倒错的形式中显示矛盾和意义、在错位中展示荒唐可笑的事物、在夸张中凸显错误和丑陋;类型有:讽刺式的、幽默式的、歌颂式的以及悲喜剧美;它的审美功能有:使人获得惊喜美感,具有娱乐功能;使人获得自我肯定的美感;使人获得对人生的顿悟式的发现美感。

6.你怎么看待优美的本质?

答: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是指事物的各种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统一的状态。优美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偏重于静态的美。优美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以及主客体在实践中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是一种情感状态的和谐。优美能够让我们产生平和、愉悦以及喜爱亲近的情感肯定,强调真善美。其形式上常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7.你如何理解美的鉴赏的条件?

答:主观:(1)健全的审美感官(2)健康的审美趣味(3)必备的审美修养(4)具备一定的审美心境

客观:首先对象必须是美的事物。(1)具备生动鲜明的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感到愉悦(2)具备形象的完整性:审美对象有时候也不尽完整,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想象进行弥补,这也是一种完整(3)具备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是指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性,合目的性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8.你如何理解美的鉴赏标准问题?

答:差异性、共同性、尺度、审美标准,所谓美的标准就是人们在长期美感实践中共同形成的,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尺度。其中包括:

A客观真实性:生活的真,符合规律性的情感抒发,即情真、理真 B目的功利性:“善”,有益于人类价值,在社会美中,要以“善”为核心

C形象的完整性:形象本身的完整,主体形象与构成它的环境形成一个统一整体。9.你如何理解建筑艺术美的历史底蕴?

答:1)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2)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3)建筑形象具有象征性和形象美,表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4)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时代的面貌。

5)建筑可以说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反映了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的规律。

6)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基础,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如中国古代颜色鲜艳的琉璃瓦,西方教堂的彩绘玻璃。

7)优秀的建筑艺术,其材料能够排列出一定的风格和情调。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让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无限性和超越性;中国封建时代的四合院则渲染出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和安静、迟缓的生活节奏以及自给自足的生活情调。

8)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艺术家因地制宜,从整体格局出发,对自己的艺术构思做出调整。如悉尼歌剧院坐落在大海之滨,周围环境也是建筑本身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10.你如何理解服装艺术的得体美? 答:包括:气质、体形、职业、年龄、环境、季节协调一致

(1)服饰与人的形体的得体美:服装要适合人的体形;标准:衬托人体,修饰人体,美化人体;穿衣:弥补形体不足,扬长避短

(2)服饰与环境的得体美:职业环境、交际环境、年龄环境、季节环境

(3)服饰与服饰的得体美:服装总是与服饰连在一起,服饰是服装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得体美能对艺术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服饰的品种多,领带、胸花都能对服装美起到点化作用;简洁、精致、合理是服饰与服装搭配的原则。11.比较分析中西绘画艺术美的审美特征。

1)中国绘画讲究笔墨,探究笔墨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色彩,追求形色美。

2)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创造综合美,西方传统绘画则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展示独立美。

3)在中西绘画创作中,中国水墨画注重媒介特征:毛笔、宣纸、水墨,注重诗书画结合,擅长写意特色;油画则更注重色块组合表现,光影与色彩的透视处理,以细节的真实性表现生命的本质美。

4)中国的绘画中多以山水花鸟为主题,人物则处于从属地位,自然本为主义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占据了核心地位。西方绘画以人为主要描绘对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

12.为什么说舞蹈具有“活的绘画”“流动的雕塑”之美誉?

答:(1)舞蹈艺术是以表演者的形体动作为手段,通过人体造型以及有节奏、有韵律的活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抓住瞬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运动的变化,是动态的时空形象,具有造型美、节奏美、意境美(2)三者都是体现了艺术的造型性,舞蹈是动态的,绘画和雕塑是静态的,绘画和雕塑都是以特定的造型画面表达情感,而舞蹈是一个个动作、姿态、造型、画面的联络、更迭、变化,体现表演者的情感,因此。。13.你如何理解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答:美的创造:人类在一般实践创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不是自由劳动,是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兴趣,是劳动者创造力受到压抑和扼杀,所以异化劳动使劳动者无暇顾及到美的创造

(1)异化劳动不是自由劳动,但它也以创造使用价值为目的

(2)异化劳动也体现审美。异化劳动虽然是强制性的,但一定程度上在劳动产品上体现劳动者的主观性和审美理想。

(3)异化劳动从劳动分工开始,为美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总的来说,异化劳动不利于美的创造。14.比较分析中西方美的创造特征。

答:西方:(1)美的类型大整合,将各种艺术特征融为一体(2)美的结构大开放,有单一方面变为多元立体(3)美的技巧大超越

15.你如何理解美的创造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答:美的创造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合目的性平衡律与合规律性协调律。

①首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自然而存在,同时,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样,人类为了维护个体和整个族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同周围的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就是合目的性平衡律的基本含义。

②其次,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不断地在客观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要取得积极的效果,还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就是现实美创造中的合规律性协调律。

③上述二者是辨证的统一,合目的性平衡律只有在合规律性协调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合规律性协调律必须符合合目的性平衡律的要求才有意义。16.比较中西方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之异同。

答:西方:(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探讨美的本质(3)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基本上是与哲学相联系的,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只是强调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而离开了其社会性。

中国:古代(1)从“功利性”角度:研究人的“内在美”(2)从艺术的角度:美是主客关系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风格(3)现实生活角度:刘勰:美是自然之道、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西方:形而上的探讨,对美的探讨是对世界观的探讨,理性的 ; 中方:直接结合审美对象的探讨,形而下,感性的。17.比较分析我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及其美学观。

答:①以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认为美是人的观念,不会物的属性);

②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③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只有在主观与客观产生关系后才能产生美; ④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学说(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所包含的社会性,客观事物有了人的痕迹才叫有社会性)。

18.作为一位将来的文秘人员,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美学修养?

(一)仪表美

仪表美常以端正的面孔,匀称的体态,优雅的风姿显示出来。是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的,仪表是秘书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别人心目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秘书这个职业已不仅仅是局限在公司里面,逐渐出现在外交场合,所以不仅代表自身的形象,还代表单位的形象,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以及行为。

(二)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秘书人员语言美很重要。向上司报道情况、撰写文书、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公司项目的时候就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人格美

秘书的人格美即内心美,是做好秘书工作的根本保证。秘书只有具备了美的内心,才能自觉地追求秘书工作中的完美性,内在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要通过与人的接触才能慢慢发掘,是一种不同于着意修饰的天然形态,对于人来说,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美,它显示着秘书的才能,修养和性格。

(四)工作才能美

秘书工作处于一个繁杂多变的环境中,秘书的工作才能直接影响秘书的工作效率。因此,秘书要想自如地应对秘书工作,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19.谈谈孔子(或老子、蔡元培、朱光潜等)的美育思想。

孔子:美育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美育是造就仁人君子的必要途径。他把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本质思想是奴隶制的伦理教育思想。他非常注重文艺作品的审美功能,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孔子重视诗乐,更是看中他们的教化作用,看中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影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美育思想在荀子和孟子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更注重人的内在修养。除此以外,孔子还注重从自然美中进行审美教育。

20.你认为当前高校的审美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第五篇:语文自考题10

模拟试题十

一、选择题:1~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冰心是下列哪一个文学社团的成员()。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新月社 D.左翼作家联盟

2.陆游《关山月》中可统领全篇的诗句是()。

A.遗民忍死望恢复 B.将军不战空临边

C.三十从军今白发 D.和戎诏下十五年

3.与《羊脂球》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是()。

A.《麦琪的礼物》 B.《苦恼》

C.《断魂枪》 D.《米龙老爹》

4.下列作品中,属于奏疏的是()。

A.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B.李密的《陈情表》

C.宗臣的《报刘一丈书》 D.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5.在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方面均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

6.茅盾的《香市》是一篇()。

A.记事散文 B.记人散文

C.写景散文 D.抒情散文

7.《苦恼》中有深化主题和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作用的一组对比是()。

A.车夫与军官的对比 B.人与马的对比

C.老车夫与青年车夫的对比 D.车夫与三个青年的对比

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

A.飞鸟相与还 B.心远地自偏

C.结庐在人境 D.悠然见南山

9.下列作品中,作者借暮秋景象来抒发自己凄惨心境和孤苦哀愁之情的是()。

A.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B.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C.王维《山居秋暝》 D.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张中丞传后叙》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

A.抒情、叙事并重 B.抒情、议论并重

C.议论、叙事并重 D.描写、抒情并重 11.《论毅力》-文贯串始终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12.七斤、八一嫂、赵七爷是鲁迅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药》 B.《灯下漫笔》

C.《**》 D.《阿Q正传》 13.“信誓旦旦”一语出自()。

A.《短歌行》 B.《氓》

C.《国殇》 D.《行路难》

14.下列描述文字属于细节描写的有()。

A.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B.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

C.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D.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15.下列句子中,“以”字作“用”解的是()。

A.士以此爱乐用 B.匈奴日以合战

C.不击刁斗以自卫 D.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16.《背影》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采取的手法是()。

A.对比手法 B.白描手法与侧面烘托

C.侧面描写 D.正面描写 17.议论文的三要素是指()。

A.论点论据论证 B.立论驳论结论

C.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归纳 演绎 比较 18.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豪放词派的词人是()。

A.辛弃疾 B.苏轼

C.柳永 D.李煜 19.《山居秋暝》中,表现作者有隐居山中之意的诗句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下列诗句出自闻一多的《发现》的是()。

A.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啊,我年青的女郎!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1.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4分)

22.对河水和大海两种景象的描绘,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4分)

23.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6小题。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迭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24.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4分)

25.请将“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译成现代汉 语,并说明此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4分)

26.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2分)

(三)阅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然后回答27~29小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简述此诗的抒情特点。(2分)

28.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和夸张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4分)

29.分析此诗末尾两句的表达方法和艺术效果。(4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题,共30分。

(一)阅读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0~32小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30.这段话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2分)

31.从这段话中可否透视到造成这种落后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4分)

32.从这段话的精神出发,可以把中国历史概括为怎样两个时代?(4分)

(二)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33.“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4分)

34.作者写姐姐的悲惨命运是为了什么?(4分)

35.“爱尔克的灯光”象征什么?(2分)

(三)阅读老舍《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6~38小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36.作者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沙子龙的形象?(4分)

37.沙子龙夜间练枪的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2分)

38.文中最后一句话反映了沙子龙怎样的心态?(4分)

四、作文(50分)

39.题目:勿以善小而不为

要求:A.写一篇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D 6.A 7.B 8.B 9.B 10.C 11.D 12.C 13.B 14.D 15.B 16.B 17.A 18.B 19.D 20.A

二、文言文阅读

21.由于河伯看到了大海的无边无际,与之相比较,认识到自己的渺小。2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宇宙无垠广大,人的认识有限,因此不能盲目自满。

23.铺垫,引出北海若的议论。

24.开头至“与儿童之见无异”为第一个层次,指出“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看法是儿童之见;至“不达于理矣”为第二个层次,用两个比喻说明“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指责毫无道理;最后是第三个层次,抨击小人好诽谤他人的劣性。

25.人将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一个地方先患病;把一根绳子拉断,肯定会有一个地方先断。类比论证。

26.此段文字批驳了“说者”对许远的怀疑与指责,指出这些人的指责正好暴露了他们“不乐成人之美”的丑恶本质。

27.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28.“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风掣红旗冻不翻”“散入珠帘湿罗幕”等句,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写塞外八月的狂风、飞雪、奇寒,表现塞外奇异的风光,使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边关将士艰苦的生活。

29.诗人借景抒情,把与朋友的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在末尾两句的叙事写景中委婉地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现代文阅读

30.当时中国人的奴性心态。

31.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社会的剧烈动荡以及统治者巧妙的统治术。

32.人民当牛作马的时代和牛马不如的时代。

33.比喻。以此比喻被困在旧家庭、旧礼教中的姐姐的希望的破灭和善良心灵的被摧残扼杀。

34.为了揭露和控诉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与生命的罪恶,启示人们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必须离开这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35.象征着旧家庭里的青年渴求幸福的希望的破灭。

36.肖像描写与行动描写。

37.留恋往昔拳师生活和旧日的声名与武艺。

38.沙子龙在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往昔的声名已随时代的变迁成为过去,他感到时代的变化却无可奈何,心中油然而生悲凉、哀戚之感。

四、作文

39.略

下载2007—2013未考过的美学自考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2013未考过的美学自考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自考题6

    模拟试题六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 )。A.《饮酒......

    语文自考题2

    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A.刘备......

    2008.10.马克思自考题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自学教育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

    美学原理总结

    一、美学学科的建立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

    体育美学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体育美学的建立 1.什么是体育美学 体育美学是探讨人在体育领域内如何进行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是体育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体育美学运......

    美学总结1

    填空 1.著名人物关于美的定义。 古希腊到中世纪: 柏拉图感慨“美是难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认为美是和谐;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认为美是快感; 美学学科诞生后: 鲍姆加登“美......

    刑事侦查学自考题5篇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刑事侦查......

    药剂学模拟考题A卷(期未考试题)[大全五篇]

    模拟考题A卷(期未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防止药物氧化可采用加入,减少有效成分的氧化发生,通入 驱逐氧气,加入,消除金属的氧化催化作用。 2.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