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总结1

时间:2019-05-15 04:2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学总结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学总结1》。

第一篇:美学总结1

填空

1.著名人物关于美的定义。古希腊到中世纪:

柏拉图感慨“美是难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认为美是和谐;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认为美是快感; 美学学科诞生后:

鲍姆加登“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官显现” 中国当代美学&苏联:

李泽厚“美是自由的形式”;高尔基“美是自由的象征”;蒋孔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实为关于“美”的三方面问题“什么是美?”(美的特性)、“美如何产生?”(美的根源)、“美如何存在?”(美的存在)。

3.关于美学对象的三种观点是: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美,美学就是研究美的一门学科。第二种基本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就是对艺术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研究。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审美活动,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主张美学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审美活动”比“美”在提法上更明确,也更具有包容性;“审美活动”的提法较好的确定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审美活动”的提法符合世界美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从对象上说,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系统专门反思的一门学科。4.西方美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种基本方法:(1)“自上而下”的方法,思辨法;(2)“自下而上”的方法,实证法;(3)直觉体验的方法,体悟法。美学应该综合思辨、实证、体悟,具体采用“理想类型法”(理想类型建构法)。

5.前苏联美学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大论战的两大派别:自然派,社会派。6.美学中所谓美的本质问题主要应该指的是美的存在的问题。7.主要的审美态度学说: 1夏夫兹博里的无功利趣味说 2康德的无功利快感说 3叔本华的静观说

4闵斯特堡的孤立分离说 5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6斯托尔尼兹的无功利同情说

1.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或1750年前后]。(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3.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 4.艺术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5.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6.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7.“文学创作是作家的白日梦”的提出者是弗洛伊德。8.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普希金 9.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10.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11.“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12.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13.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14.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15.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生命的体系。

16.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

17.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18.“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19.美在意象: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文心雕龙》)。朱光潜也在《论美》中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20.普列汉诺夫说,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审美意识,这一观点在泰纳的《艺术哲学》一书中“得到了完美的光辉的表现”并且有“许多最鲜明和有才华的例证” 21.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黑格尔把艺术作品分为“外在因素”和“意蕴”;桑塔亚把艺术作品分为材料、形式、表现

22.“优美”就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塑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伯来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23.尼采提出的日神精神代表理性,酒神精神代表非理性。24.“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沉郁的审美意象特点:哀怨郁愤、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 25.“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飘逸的审美意象特点:雄壮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意气风华的美感;清新自然的美感 26.“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空灵最大的特点是静 27.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审美教育书简》)28.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29.丑的审美价值:第一丑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第二丑常常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人特征 30.从一个点去透视,去看一个世界的是西方画家的观点

31.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32.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和(含泪型)喜剧三种。

33.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丰富的(情感)性,意义的(象征)性、形象的模糊性

名词解释

美学:美学学科是专门化、体制化的美学思想,学科化的美学史现代西方文明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对象上说,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系统专门反思的一门学科。从方法上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思辨、实证、体悟,具体采用“理想类型法”来进行研究的学科。美: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丑: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具有与美相反的内涵性质的事物的属性。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是丑。在现实生活中,丑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对人而言的。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丑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且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社会美: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净化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公元前五世纪,智者派哲学家高尔吉亚在《海伦赞》一文中最早在美学意义上使用了净化一词。观看悲剧,观众时而恐惧,时而怜悯,时而惊奇或悲伤。借助于言语,观众能把他人的遭际体会得像自己的一样真切,这类似于灵魂对肉体的净化作用。

心理距离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由瑞士布洛提出,认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省的发现。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用功利目的心理距离,失去美感;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也不美。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这种距离不是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而是一种美学上的心理距离,是一种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移情说:是西方美学中有广泛影响的美的本质论。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它盛行于19世纪,曾经一度成为很有势力的一种美论。代表人物有立普斯等。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移情作用: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就是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有意味的形式: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绰号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广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广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感情为主。

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娱乐说: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娱人”则是使他人产生快乐。

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主要有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丑等。

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崇高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悲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喜剧性相对。概括人的审美对象中一种重要审美属性。它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下面人物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产生审美愉悦。它与戏剧类型之一的悲剧及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涵义是不同的。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严重的实际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在这里,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而不是戏剧的种类。

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悲剧性相对。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但是生理性的反映,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喜剧: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美学范畴。“寓庄于谐”是喜剧的本质,即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美育: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更高尚、更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美育的特征:

1、以情感人,理在情中。在美育中主要是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憎恶,使人在情感上受到陶冶。

2、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

3、在个人爱好兴趣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美育的任务: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审美的敏感。即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实施美育的三大途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美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社会美、艺术美和自然美三方面,在美育中要把握其特点,不要搞得狭窄,广阔一些为好。可以说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美,有美就有美育。我们应该争取把整个社会和生活统统变为美育场所。

审美功能:艺术通过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产生的对于人们的愉悦、吸引、鉴赏作用。包括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文化活动,是人性的需求。是人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信息的形象”意象可以通过抽象来升华达到更有深度的意象,这是人类大脑做出的信息处理的智能活动。是现代西方文学流派。20世纪初由英美等国青年诗人在伦敦组成,他们受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倡一种“坚实”的文风,强调用客观的准确的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庞德在《诗刊》上发表纲领,声称应当描绘“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准确的意象”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要求观察精确,表现具体而简洁,不加渲染,不带任何一般化的评论,用词平易,题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朝代陈腐和含糊诗风的反驳。其浓缩、凝练诗情,藏而不露却又容易感受的特色,对欧美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有较大的影响。但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谨,又限制了感情的抒发。代表人物还有杜丽特尔、奥尔丁顿等。

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和生存的恐惧、失望和苦闷。荒诞感常常以寓言为表现手段,它的意蕴很深,人们不能从它的感性外层直观地把握它的意蕴,而必须借助于理性的思考,所以荒诞感更多的是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情。

意境: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唯美主义运动: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大题们:

1.关于美学对象美学史上有哪几种基本看法

关于美学对象在美学史上有三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美,美学就是研究美的一门学科。第二种基本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就是对艺术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研究。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审美活动,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主张美学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审美活动”比“美”在提法上更明确,也更具有包容性;“审美活动”的提法较好的确定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审美活动”的提法符合世界美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从对象上说,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系统专门反思的一门学科。(后面是谈自己看法)

2.什么是美学。

美学定义:从对象上和方向上。

美学学科是专门化、体制化的美学思想,学科化的美学史现代西方文明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对象上说,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系统专门反思的一门学科。从方法上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思辨、实证、体悟,具体采用“理想类型法”来进行研究的学科。

3.美学的方法,美学史上有哪几种基本看法。西方美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种基本方法:(1)“自上而下”的方法,思辨法;(2)“自下而上”的方法,实证法;(3)直觉体验的方法,体悟法。

美学应该综合思辨、实证、体悟,具体采用“理想类型法”(理想类型建构法)。

美学的方法是思辨法、实证法和直觉体验法的折中,这种立足于体悟,辅之以思辨和实证的方法,具体落实下来就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法”,实为“纯粹类型法”,就是通过建构理想的类型或纯粹的类型来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所谓理想类型,就是达到理想状态的类型。

4.什么是自下而上的美学,什么是自上而下的美学?

(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来研究的美学。自上而下的是指……)(美学史上)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思辨法),什么叫自下而上的美学(实证法)? 自上而下的美学就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美学,“自上而下”中的“上”是指总体哲学框架,“下”则是指美学结论,“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把审美活动置于一个总体哲学框架之中,再从审美活动在该框架中所占据的位置推导出结论来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长处在于它的宏观视野,其缺点在于重逻辑(推论)而轻事实。

自下而上的美学就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研究美学,“自下而上”中的“下”指的是具体的经验事实,“上”指的是一般的美学结论,从具体经验事实得出一般美学结论的方法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长处是使美学研究更贴近事实了,缺点就是过于浓厚的科学主义,忽视了审美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根本区别。

5.美的本质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实为关于“美”的三方面问题“什么是美?”(美的特性,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美如何产生?”(美的根源,有关美是自然产物还是社会产物的讨论)、“美如何存在?”(美的存在,作为美的存在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6.什么是美的客观的,什么是美的主观的,什么是美的主客统一的

美的存在问题就是“美如何存在”的问题。它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美是存在于主体一边呢还是存在于对象一边抑或存在于主客双方之间这样的问题。用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说,它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美是在心(主体)还是在物(对象)抑或是心物之间的问题。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分为三大基本派别: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

客观论认为美在物,即美存在于客观对象一边,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性质。合理之处在于重视审美对象,强调美的对象性,认识到没有对象就没有美,美总是与特定对象联系在一起的。缺点在于两大混淆,一是混淆美的客观性与美的对象的客观性,二是混淆美的对象的客观性和普通对象的客观性。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存在于主体一边,是主体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或心理构造物。合理性在于他拒绝反映论,拒绝承认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消极性、被动型,强调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并由此而认识到离开了主体就不可能有美,美只有联系特定主体才能存在。片面性在于把美看成是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从而否定美的对象性,违背了通常把美与对象而非主体连在一起的基本直觉,从而容易把审美活动理解为一种封闭的内心活动。主客统一论认为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在心物二者的统一之中,也就是说,它认为,美既不能归结为对象的一种属性,也不能归结为主体的一种心态,美是主客相遇、彼此契合而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主观统一论克服了客观论和主观论的片面性,是一种更符合审美现象实际情形的理论倾向。美学应把它作为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出路但不能简单抛弃客观论和主观论,这只不过是个大方向。

洛克的“第一性质”(独立于知觉主体而存在的性质)、第二性质(依赖于知觉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笛卡尔对意识主体之外的一切进行普遍怀疑,直接开启了近现代哲学关于对象存在的“客观性”这一既是认识论又是本体论的问题。

蔡仪,客观论代表。高尔泰,主观论代表。朱光潜,主客统一论代表。

7.你如何看待(理解)美的本质问题?

1美离不开对象,但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客观性质。2美离不开主体,但美并不是主体的一种感觉(快感体验)3美事超越主客二分二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因此,美的存在必须以审美活动超越主客分离的存在方式为前提。

8.如何理解美与真善美的关系。

不能把美独立于真和善,真善美是统一的。

真的基本含义是“真实”,指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符合主要包括两种基本形式。有的时候,“主观”指人内心世界的某种状态,“客观”指人与之相应的外部表现,“真实”指人的外部表现符合其内心状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客观”指外部世界存在的某些事物,“主观”指人对这些事物的某种认识,“真实”指人的认识符合外部世界的实际情况(即观念与事实的符合)。

“善”,本意为“好”,有两种基本意思,一种是“有用”(用途好),一种是“有道德”(品德好)。前者是对服务于人的工具所作的正面评价,后者则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对人的行为所做的正面评价。

美与真、善属于不同的范畴,美是不依附于更不等同于真、善的一种独立价值,现代美学所认可的真善美的统一:真和善服从和服务于美,以美为目的以真善为手段。

9.什么叫外观美,什么叫形象美?如何理解外观美和形象美的区别和联系?

外观美是以外观为对象的美,外观是事物中不同于实质方面(即实用方面)的显现给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的那一方面(即感官性方面)。外观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相对于视觉而且相对于听觉和其他感觉。不是所有外观都是美的,美的外观只是外观的一部分。外观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原则上,一切由感官所把握的具体事物都有外观。既然如此,外观美无所不在。

形象美是以形象为对象的美,形象是人以现实具体事物留给自己的印象为基础主观的(即通过心灵)创造出来的想象性的具体事物。简言之,形象就是心灵虚构出来的具体事物。形象虽然都有现实基础,都以现实事物给人的印象为材料,但并不都有原型。形象可以是再现性的、相似于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的,也可以是表现性的、相似于内在情感世界中的事物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是一种形象。形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美的形象只是形象的一部分。

区别:外观美和形象美是美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不是两种互相对立的美,而是两种不同的美。它们的不同来自于外观和形象两者的性质的不同。外观是遍及一切现实事物和想象事物一个基本要素,现实事物有外观,想象事物(形象)也有外观,因此外观美是范围最广、最常见的一种美。但是,外观美虽然普遍,但却往往不独立,总是依附于实用性质,多半是一种依附型的美。相反,形象是人心创造的一个新事物,自身就包含实质与外观,是独立的,因此形象美也就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美,构成一个独立存在的领域。形象美甚至不必以外观美为基础。美之所以单独成为一种价值,只要归因于形象美。形象美因为它的独立性也影响了它的普遍性。形象美在非艺术中也存在,但主要却集中在艺术中。因此,形象美不如外观美普遍。外观美普遍但不独立,形象美独立但不普遍。联系分为两种情况:

1在非艺术中,外观美与形象美通常是分离的,但是如果它们发生联系,外观美往往可以成为形象美的条件,有助于形象美的形成。

2在艺术中,外观美与形象美往往密切相关,显现为冲突和调和两种基本形式。冲突表现两种:外观美排斥形象美和形象美排斥外观美。调和也表现为两种:外观美服务于形象美和形象美服务于外观美。

10.如何理解审美(什么是审美?)

什么是审美的问题包括两个基本层面:审美的“属”(一般性)和审美的“种差”(特殊性)。审美首先属于一种人类经验,“审美”就是“审美经验”。西方美学关于审美的界定一般都表现为对审美经验的界定。从西方美学史的事实来看,审美的“属”概念一般被称为“态度”,审美一般被视为一种态度。

迄今为止,西方美学界定美的基本概念无疑是“审美无功利性”,西方美学对审美的基本界定通常是:审美便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无功利的态度,主要的审美态度学说: 1夏夫兹博里的无功利趣味说 2康德的无功利快感说 3叔本华的静观说 4闵斯特堡的孤立分离说 5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6斯托尔尼兹的无功利同情说

首先,必须以我们的基本直觉为前提,即勃兰兑斯所谓审美乃是不同于实用态度和理论态度的三种态度之一。第二,尽力把前人学说中的合理因素挖掘出来,加以改造提炼,不能凭空臆造。(1)审美是一种凸显对象的直观形态的态度。(2)审美是一种保持中等心理距离的态度。我们可以给“审美”下一个定义:审美就是以保持中等心理距离的方式凸显事物直观形态的一种态度或(心态)。

11.如何理解美感不等于快感?

1外观审美所得的快感不等于实用性快感。(观赏快感而非使用占有的快感)外观审美所得的快感是由事物的外观所引起的情绪满足,而不是使用和占有事物本身(即事物的实质)所得的实用性的满足,此时的快感是观赏快感而非使用占有的快感。2形象审美所得的快感也不等于实用性快感。(非现实的快感)

在形象审美过程中,由于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形象”而不是现实事物,我们很容易理解我们所得的快感不是实用性快感的原因:我们此时所得的快感是一种非现实的快感,而非实用性的快感。例如,我们看《红楼梦》宝黛爱情所得的快感就不同于我们自己实际经历所得的快感。就形象审美所得的快感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情感,而审美情感只是一种“幻觉情感”,所以它也就只是一种“虚幻的快感。”虚幻性是它不同于日常实用快感的基本原因。

12.什么是审美类型(审美的基本特征)

审美类型又称审美范畴或美的范畴,它是指实际审美经验所呈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基本模式。

13.优美的基本特征

1)优美对象最根本的特征为和谐(即完善),即高出平均状态、达到理想状态。“理想状态”是指人出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所期待的事物状态。优美对象在物态方面的和谐表现为理想的搭配组合状态。优美对象在事态方面的和谐表现为理想的人世形态,即无矛盾、无冲突的、圆满无缺的状态。

2)优美快感是一种直接的、纯粹的愉悦感。

3)优美植根于人类超越现实、追逐梦想的浪漫冲动。人类喜欢梦想甚于喜欢现实,是优美存在的根本原因。丑的基本特征 1)丑不等于恶。2)丑不同于“不美”。丑不是“不美”而是“反美”,是美的一种反面类型。3)必须区分常规意义上的丑和特殊意义上的丑。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丑是优美的反面,是“反优美”,丑的对象的总特征为“反常”、“变态”。在物态方面,丑的对象表现为扭曲、畸形、残缺等,明显低于正常水准。在事态方面主要与人的行为有关,表现为变态、越轨(背离常规),表现为明显“不正常”。

2.丑感本身是一种厌恶感,但可以转化为一种“畸形”的快感。丑感通常不是快感,但在某种情况下,丑的对象却可以给人以一种奇特的快感。

3.丑本身来源于人的排斥心理,以丑为美则源于对优美的反叛。

第二篇:美学总结

1“感性学”的意义

第一,心理结构与人类知识体系的健全。

知——理性——逻辑学 ;意——意志——伦理学 ;情——情感——美学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

(理性的历史:“爱智者” →柏拉图驱逐诗人出理想国→康德说“启蒙”即“人类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服从任何权威的那个时刻”)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路:

一方面,在现实之外预设一个先验的绝对本体,作为现实世界的终极依据和最高本质;另一方面,坚信依靠理性就能通达这一绝对的本体。

结果:形而上学自身的抽象性和独断性使得存在本身更加晦暗不明了。它把理性从人的整体存在中抽离出来,同时窒息了人的感性生命。

 “非理性”的生活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世说新语-识鉴》

第三,审美现代性:“科学” 社会的“美学”批判。

(一)科学世界的来临

(二)浪漫主义的批判

2《持矛者》为何被视为法规,如何分析

《持矛者》是公元5世纪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的代表作,《持矛者》被称为“法规”,是人体美的理想的标准。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派数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和谐比例中的动态韵律感。

首先它使比例的完美呈现。波利克里托总结自己创作持矛者的艺术实践,写出了艺术理论著作《法规》,法规论述了人体比例的各种关系,十分重视手指和手指,手指和手掌,手掌和肘,肘和手臂的比例,以及各部分和整体的比例。由于法规早已残缺,现已无从考证人体比例的各种规定,根据罗马大理石摹本的考订,头与身体比例为1:7,而波利克里托也是把持矛者作为法规,因为它是比例的完美体现。

其次,它的停顿与潜在的运动相结合,描绘了一条优美的倒s曲线,怎家了测试的趣味,这种做法也为后人所推崇

最后,肌肉和线条的健美,腿、臀、臂、头呈现出身体的紧张与伸展的动态平衡,也在造型和形体方面体现出美感

3柏拉图的三种床是在说明什么道理

 “三种床”:

1、床的理式:床之所以为床,由神制造。

2、木匠制造的床

3、画家制造的床

三种床是柏拉图在解释“理式”的问题

柏拉图以床为例,认为,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其次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这三种床之中,只有床的“理式”,即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或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为一切个别的床所自出,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木匠制造个别的床,虽根据床的“理式”,却只摹仿得床的“理式”的某些方面,受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等种种有限事物的限制。床与床不同,适合于某一张床的不一定适合于其他床。这种床既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相”。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根据木匠的床,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种角度看到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是真实,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世界隔着三层”。

4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

1、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对象的物质功利性或实际用途,而是对象令人精神愉悦的价值(意义)。

2、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既是从日常生活世界暂时退出,又是用情感去体验而不是用理智去把握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3、审美活动激励人不断去创造生活意义。

 应有之真

VS

认识活动的“真”

 终极关怀

VS

道德活动的局限

 肯定生命

VS

宗教活动对世俗的否定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Why?超越、自由、应然--P107)

5朱光潜用松树说明了什么?(用形象的直觉来解释美感)

• 对于松树(梅花)的三种态度——朱光潜

实用:木商

科学:植物学家

美感:画家

“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形象的直觉”理论基础

1、康德: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

审美活动的特性:

有限非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P102)

2、叔本华:摆脱意志,成为pure subject

不理会事物的“何地”“何时”“何故”“何自来”

(where,when,why,whence),只专心观照“何”(what)本身。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6康德如何论崇高?

(一)两种崇高:数量的和力量 的1、数量的崇高:指对象体积的无限大。

无限大,是指不能用数学的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辑的方式来推论。

感性功能不足以见到崇高对象的整体,理性就起来支援,在对象本身看到无限大,见出整体。从而弥补感性功能的缺陷,获得一种胜利感。2力量的崇高:指事物具有巨大的威力,同时人的心中产生足够的抵抗力(人的勇气与尊严)与这种威力相抗争。所以崇高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人凭借理性胜过自然的意识)。反例 “小”《麻雀》的崇高

屠格涅夫: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7崇高与优美的区别(例子)

8悲剧含义

1、狭义:作为戏剧艺术一种类型的悲剧

广义: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可以存在于

①戏剧艺术中(如《雷雨》)

②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如《红楼梦》《霸王别姬》)

③社会生活中有悲剧吗?

(地震、火灾、交通事故、MH370等日常灾难是悲剧吗?)

9对“朱光潜现实生活中没有悲剧”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没有悲剧,正如辞典里没有诗,采石场里没有雕塑作品一样。悲剧是伟大诗人运用创造性想象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明显是人为的和理想的。”

10净化说

 《诗学》第十三章)

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怜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恐惧——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

朱光潜认为都不对。

他认为“净化”就是“情绪的暖和”,即怜悯与恐惧的情绪在悲剧中得到表现,被人感觉到,在人的筋肉活动中得到自由表现,因此产生快感。

——《悲剧心理学》,1983,P259

1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是悲剧之悲剧

“ 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12尼采的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

 人的两种非理性冲动:(梦与醉;眼睛的幻觉与情绪的放纵)

① 日神冲动:

个体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著于现象(幻觉,美的外观)、执著于个人生命的冲动。

② 酒神冲动:

个体摆脱个体化原理的束缚,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

(注:个人化原理,即康德所论述的空间、时间、因果律等先天形式,叔本华将其简化为“充足理由律”)

悲剧是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的结合

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盲目的冲动和挣扎,是痛苦。因此,人生需要解脱,渴望振奋人心的幻觉,这种渴望构成了日神冲动的实质。希腊人充分领悟世界痛苦的酒神本质,因此需要用日神的外观来掩盖真相,美化人生,以求在宇宙变化之中夺得现象和个体生存的理由和权利。

悲剧本质上是酒神冲动的满足,是对希腊人之痛苦的艺术安慰,即通过个体的苦难及其毁灭,使人复归于生命意志的“永恒生命”,体验与宇宙本体结为一体的欢乐。

13什么是荒诞

人在异化状态下,由于生存意义(终极价值)的丧失而陷入孤独、隔绝、焦虑、茫然、虚无的境遇及对这种境遇的审美感悟。

14萨特的恶心,为什么是荒诞的

1、荒诞的自然:

“存在突然露出真面目。它那属于抽象范畴的无害姿态消失了,它就是事物的原料本身。„„物体的多样性、物体的特征,仅仅是表象,是一层清漆。这层漆融化了,只剩下几大块奇形怪状的、混乱不堪的、软塌塌的东西,而且裸露着,令人恐惧地、猥亵地裸露着。

这个树根,我无法解释它,但它存在。它有许多节疤,它没有生气,没有名字,它迷惑我,占据我的眼睛,不断将我引向它本身的存在。我重复说:‘这是树根。’但无济于事,不起作用。„„”

——《恶心》 《萨特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153-154

15气韵内涵,气韵的发展

(一)气韵的内涵(据教材P237,加以改动):

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种生命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在文字、线条、色彩、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一)气的五种含义:教材P236 宇宙之气:云气,山川之气

自然生命之气:天气、地气、空气、气象

人的生命之气:呼吸之气、咽气

人的精神之气:浩然正气、养气

文艺作品的“生气”(Vitality):风骨、文气

‘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诠者,景物有不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中。以不画出、不说出示画不出、说不出,犹‘禅’之有‘机’而待‘参’然。”

——钱鐘书:《谈艺录﹒一八九》第四 钱钟书,生气远处,把气和韵分开理解

“谢赫以‘生动’诠‘气韵’,尚未达意尽蕴,仅道‘气’而未言‘蕴’也;司空图《诗品·精神》:‘生气远出’,庶可移译,‘气’者‘生气’,‘韵’者‘远出’。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曰‘气’曰‘神’,所以别于形体,曰‘韵’,所以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二)气韵的发展:

人物——人物画——山水画——诗文

16驴背吟诗图的气韵

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答答的声音。„„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的真理的。”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335 由此讨论钱钟书与宗白华你更喜欢谁

17审美经验特征含义

审美经验(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与体验。

简单说,即人在体验美、创造美时的心理活动。

审美经验,又称为“趣味”(taste),“趣味判断”(judgement of taste),“美感”(the taste of beauty).特征:

1、感性直观性

即在对审美对象直观、具体的感觉中,人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进行理性分析,就能迅即地、不假思索地感知到对象的美丑。

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三种愉快:

快适:

生理的、官能的,受感性制约

善:

道德的愉悦;理性方面的利害感

美:

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

3、情感性

4、自由

5、非理性的显性表现

18审美距离说

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超脱”于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审美距离说是对康德等人所阐发的审美活动的无利害性和非功利性的心理学发挥。

移情说

即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自己的感情移置到外物身上,于是觉得外物也有了同样的感情。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ore Lipps 1851-1914)。

内模仿

内模仿是移情理论的一种。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谷鲁斯,他认为摹仿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审美的模仿是内在的,不外现,所以是一种内模仿。内模仿对于美学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

“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例如看颜鲁公(真卿)的字那样挺拔,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看赵孟頫的字那样秀媚,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展颐扬眉,全身筋肉都弛懈起来,模仿它的袅娜的姿态。”(用移情说和内模仿)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三章

19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人心在宇宙中的安顿与回归)

第三篇:美学总结

1.美的形态有那些类型?

答:美的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①其中,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其实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包含原生态自然的美、人文景观的美,其特点是丰富多样性、易变性、侧重形式美。

②社会美是一种现实的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其特点有:社会功利性、社会伦理性和社会差异性;其审美标准是:真、善、美。社会美包括:社会主体美,社会活动美和社会景物美。

③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包括:实用艺术美,造型艺术美,表演艺术美,语言艺术美和综合艺术美,共同特征是形象性和意蕴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情感性。

④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组合后产生的美,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美是人们长期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审美规律。其主要法则(形式美的表现)有:单纯齐一美,对称均衡美,调和对比美,比例和谐美,节奏韵律美,多样统一美。2.比较评价朱光潜与李泽厚对自然美的理解。

答:朱光潜:主客统一说。朱光潜认为自然美是人的主观与自然的客观相融合后产生的美感,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朱光潜认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一样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实为雏形起始阶段的艺术美。

李泽厚:客观社会说,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李泽厚认为自然的美在于自然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认为自然美既不在自然本身,也不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而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一种客观社会性的存在。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人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改造了自然界,人在这个人化的自然中看到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就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就产生了美感,所以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3.你如何理解社会美的标准?

社会美的标准是真善美,社会美和真善美紧密联系着。真是感受社会美的前提和基础,真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及客观存在规律。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相关规律的认识。

善即目的的功利性,善的东西是益于人的价值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善的观念。一般来说,在实践上符合人的实践的东西就是善的。在社会美中,以善为核心,社会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

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从其历史发生和起源来看,把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作为前提,就其历史结果看,与真是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历史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意的三个方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一定时代阶段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4.你如何理解崇高美的本质?

答:①(定义)崇高美是指对象特别伟大、出众、能引起人的赞叹或敬仰,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圣洁的美,雄浑的美。

②(原因)崇高美是人对严峻的矛盾斗争的一种情感肯定,是人对自然改造中的情感肯定,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美。

③(特征)崇高美的形象在形式上表现为巨大、雄伟,是一种充满矛盾冲突中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的动态美。

④(审美功能)崇高美的东西能引起人一种悲壮的美感,一种崇敬、崇拜的美感,能让人感到人格和精神的升华。

⑤(表现)生活中崇高美常表现为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在艺术中崇高美则得到最集中、真实的反映,如《敕勒歌》,徐悲鸿的《奔马图》。5.你如何理解悲剧美和喜剧美?

答:悲剧美是崇高美的艺术形态;悲剧美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不同的范畴;类型有:英雄悲剧美、普通人的悲剧美、旧事物旧制度的毁灭、社会主义在社会中的悲剧美;它的审美功能是:在快感中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动、鼓舞人们的精神。

喜剧美的特征是在倒错的形式中显示矛盾和意义、在错位中展示荒唐可笑的事物、在夸张中凸显错误和丑陋;类型有:讽刺式的、幽默式的、歌颂式的以及悲喜剧美;它的审美功能有:使人获得惊喜美感,具有娱乐功能;使人获得自我肯定的美感;使人获得对人生的顿悟式的发现美感。

6.你怎么看待优美的本质?

答: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是指事物的各种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统一的状态。优美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偏重于静态的美。优美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以及主客体在实践中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是一种情感状态的和谐。优美能够让我们产生平和、愉悦以及喜爱亲近的情感肯定,强调真善美。其形式上常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7.你如何理解美的鉴赏的条件?

答:主观:(1)健全的审美感官(2)健康的审美趣味(3)必备的审美修养(4)具备一定的审美心境

客观:首先对象必须是美的事物。(1)具备生动鲜明的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感到愉悦(2)具备形象的完整性:审美对象有时候也不尽完整,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想象进行弥补,这也是一种完整(3)具备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是指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性,合目的性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8.你如何理解美的鉴赏标准问题?

答:差异性、共同性、尺度、审美标准,所谓美的标准就是人们在长期美感实践中共同形成的,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尺度。其中包括:

A客观真实性:生活的真,符合规律性的情感抒发,即情真、理真 B目的功利性:“善”,有益于人类价值,在社会美中,要以“善”为核心

C形象的完整性:形象本身的完整,主体形象与构成它的环境形成一个统一整体。9.你如何理解建筑艺术美的历史底蕴?

答:1)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2)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3)建筑形象具有象征性和形象美,表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4)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时代的面貌。

5)建筑可以说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反映了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的规律。

6)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基础,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如中国古代颜色鲜艳的琉璃瓦,西方教堂的彩绘玻璃。

7)优秀的建筑艺术,其材料能够排列出一定的风格和情调。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让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无限性和超越性;中国封建时代的四合院则渲染出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和安静、迟缓的生活节奏以及自给自足的生活情调。

8)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艺术家因地制宜,从整体格局出发,对自己的艺术构思做出调整。如悉尼歌剧院坐落在大海之滨,周围环境也是建筑本身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10.你如何理解服装艺术的得体美? 答:包括:气质、体形、职业、年龄、环境、季节协调一致

(1)服饰与人的形体的得体美:服装要适合人的体形;标准:衬托人体,修饰人体,美化人体;穿衣:弥补形体不足,扬长避短

(2)服饰与环境的得体美:职业环境、交际环境、年龄环境、季节环境

(3)服饰与服饰的得体美:服装总是与服饰连在一起,服饰是服装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得体美能对艺术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服饰的品种多,领带、胸花都能对服装美起到点化作用;简洁、精致、合理是服饰与服装搭配的原则。11.比较分析中西绘画艺术美的审美特征。

1)中国绘画讲究笔墨,探究笔墨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色彩,追求形色美。

2)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创造综合美,西方传统绘画则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展示独立美。

3)在中西绘画创作中,中国水墨画注重媒介特征:毛笔、宣纸、水墨,注重诗书画结合,擅长写意特色;油画则更注重色块组合表现,光影与色彩的透视处理,以细节的真实性表现生命的本质美。

4)中国的绘画中多以山水花鸟为主题,人物则处于从属地位,自然本为主义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占据了核心地位。西方绘画以人为主要描绘对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

12.为什么说舞蹈具有“活的绘画”“流动的雕塑”之美誉?

答:(1)舞蹈艺术是以表演者的形体动作为手段,通过人体造型以及有节奏、有韵律的活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抓住瞬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运动的变化,是动态的时空形象,具有造型美、节奏美、意境美(2)三者都是体现了艺术的造型性,舞蹈是动态的,绘画和雕塑是静态的,绘画和雕塑都是以特定的造型画面表达情感,而舞蹈是一个个动作、姿态、造型、画面的联络、更迭、变化,体现表演者的情感,因此。。13.你如何理解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答:美的创造:人类在一般实践创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不是自由劳动,是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兴趣,是劳动者创造力受到压抑和扼杀,所以异化劳动使劳动者无暇顾及到美的创造

(1)异化劳动不是自由劳动,但它也以创造使用价值为目的

(2)异化劳动也体现审美。异化劳动虽然是强制性的,但一定程度上在劳动产品上体现劳动者的主观性和审美理想。

(3)异化劳动从劳动分工开始,为美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总的来说,异化劳动不利于美的创造。14.比较分析中西方美的创造特征。

答:西方:(1)美的类型大整合,将各种艺术特征融为一体(2)美的结构大开放,有单一方面变为多元立体(3)美的技巧大超越

15.你如何理解美的创造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答:美的创造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合目的性平衡律与合规律性协调律。

①首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自然而存在,同时,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样,人类为了维护个体和整个族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同周围的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就是合目的性平衡律的基本含义。

②其次,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不断地在客观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要取得积极的效果,还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就是现实美创造中的合规律性协调律。

③上述二者是辨证的统一,合目的性平衡律只有在合规律性协调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合规律性协调律必须符合合目的性平衡律的要求才有意义。16.比较中西方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之异同。

答:西方:(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探讨美的本质(3)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基本上是与哲学相联系的,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只是强调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而离开了其社会性。

中国:古代(1)从“功利性”角度:研究人的“内在美”(2)从艺术的角度:美是主客关系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风格(3)现实生活角度:刘勰:美是自然之道、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西方:形而上的探讨,对美的探讨是对世界观的探讨,理性的 ; 中方:直接结合审美对象的探讨,形而下,感性的。17.比较分析我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及其美学观。

答:①以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认为美是人的观念,不会物的属性);

②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③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只有在主观与客观产生关系后才能产生美; ④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学说(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所包含的社会性,客观事物有了人的痕迹才叫有社会性)。

18.作为一位将来的文秘人员,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美学修养?

(一)仪表美

仪表美常以端正的面孔,匀称的体态,优雅的风姿显示出来。是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的,仪表是秘书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别人心目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秘书这个职业已不仅仅是局限在公司里面,逐渐出现在外交场合,所以不仅代表自身的形象,还代表单位的形象,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以及行为。

(二)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秘书人员语言美很重要。向上司报道情况、撰写文书、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公司项目的时候就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人格美

秘书的人格美即内心美,是做好秘书工作的根本保证。秘书只有具备了美的内心,才能自觉地追求秘书工作中的完美性,内在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要通过与人的接触才能慢慢发掘,是一种不同于着意修饰的天然形态,对于人来说,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美,它显示着秘书的才能,修养和性格。

(四)工作才能美

秘书工作处于一个繁杂多变的环境中,秘书的工作才能直接影响秘书的工作效率。因此,秘书要想自如地应对秘书工作,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19.谈谈孔子(或老子、蔡元培、朱光潜等)的美育思想。

孔子:美育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美育是造就仁人君子的必要途径。他把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本质思想是奴隶制的伦理教育思想。他非常注重文艺作品的审美功能,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孔子重视诗乐,更是看中他们的教化作用,看中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影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美育思想在荀子和孟子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更注重人的内在修养。除此以外,孔子还注重从自然美中进行审美教育。

20.你认为当前高校的审美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第四篇:美学原理总结

一、美学学科的建立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2.美学思想的产生

(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知(理性认识)、情(情感)、意(意志)

逻辑学 美学 伦理学 中文名称“美学”,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二是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由“自上而下的美学”转向“自下而上的美学”。实验心理美学、“移情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格式塔心理美学(完形心理美学)、精神分析心理美学。第二节为什么研究美学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第三节 怎样学美学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性的人文科学,要学好美学,就要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学习哲学,注意结合艺术实践来思考美学问题,在具体学习上要将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等等。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这些美的事物后面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节 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一、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柏拉图 :美是理式。

•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是 对美的理式的“模仿”或“分有”。

• 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本原,是美本身,“这种美本身是 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

• 普洛丁:美根源于神或“太一”。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命题包含三个要点:

1、理念即绝对理念,具体说就是绝对精神阶段的理念,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理。

2、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一定要表现或客观化为感性事物的外形,直接呈现于意识,成为能诉诸人的感官和心灵的艺术形式。•

3、理念和感性显现二者的统一。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

二、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中见出不 同的美。”“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 鲍姆加登: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而这人们就称作美;与此相反的则是感性认识 的不完善,人们称之为丑。”

• 审美意义上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思想内容、秩序和表现力三者的和谐统一,只 要具备这三个条件,现实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也可以是美的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

1、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主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3、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4、从方式上看,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 布洛:美产生于“心理距离”。

• 克罗齐:美是直觉。美的根源在于心灵,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直觉 只感受事物的外在形象,是与理性和概念无关的。第三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亚里斯多德:美在于事物形式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 达·芬奇:美在于比例和谐。•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优美的线条。• 博克: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狄德罗:美是关系。“ 实在美”与“相对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第四节 美的本质的消解

• 尼采: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 维特根斯坦:美取决于对“美”这个词的使用。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二、结合自由来研究美

三、结合艺术和现实来研究美 第一节 结合善(功利)来探讨美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把遵守传统的“礼”即传统社会的道德礼仪 规范作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而达到了仁,也就是美,所谓“里 仁为美”。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孟子:“充实之谓美。” •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 道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有美学的意味。• 在庄子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这是一 种静观。

• 庄子认为,对于“道”的关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他把对“道”的关照称为“游心于物之初”。那么“游”就是庄子所认为的人生自由的状态。• 对庄子来说,“逍遥游”就是“无所待”(无所挂碍)、忘却生死、超越利害的绝对自由状态。

• 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各种利害得失的考虑,排除各种杂念,这样才能实现对“道”的关照。• 所谓“离形”、“堕肢体”,就是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所谓“去知”、“黜聪明”,就是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 总之,庄子所谓“心斋”、“坐忘”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 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绝对自由的境界。

•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三节 结合艺术和现实来研究美

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这方面产生了意象、意境理论。意象、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交融。

2、从内容和形式上研究美。强调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张形神兼备。•

3、从风格上研究美。强调风格不单是形式问题,而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从现实来研究美,主要就是认为美是客观的,或者表现在人物的形象上,或者表现 在自然风光中。

第四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展开

一、审美活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生和展开

二、审美活动在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领域的展开

三、审美活动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第一节 审美活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生和展开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与工具的制造相联系的。在人类原始时期,工具是一切物质产品的发端,也是一切精神产品的发端;工具孕育着人类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工具形式的韵律美,是人类自由生命活动的最早体现,因而也就代表着人类最早的审美 文化。对工具形式韵律的意识,也就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意识。这一点可以从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石器——的造型的演变中来看出。

• 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具有一定形式韵律的磨制石器,表明人类的审美意识的逐渐萌芽。陶器与石器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审美特征。这主要表现在: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2、比较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如图案中的对称、调和、对比、变化、多样统一等等。以工具制造为发端的审美方式,无论在人类的审美史上,还是在人类艺术史上,其重要性都是难以估量的。从工具制作到器物装饰,逐步演化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审美方式,即实用工艺、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等等。

第二节 审美活动在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领域的展开

• 原始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群体性的采集、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和巫术礼仪活动。原始人最初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也主要是在上述活动中形成的。

• 巫术礼仪在人类原始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人类审美在社会交往、社会 活动领域的展开,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巫术活动实现的。巫术对艺术的影响力、推动力是多方面的:

• 首先,巫术活动强烈的情绪宣泄,极大地推进了原始人类审美感受的凝聚过程和表 现性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

• 其次,巫术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它推进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社会化过程 和神话、传说等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

• 以原始歌舞、神话传说为发端的审美方式,与工具制造为发端的审美方式比较,在 人类艺术和审美历史上,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 人类的艺术,也由诗歌、乐舞、神话、传说衍生出了史诗、悲剧以及后世的一切语 言艺术。

第三节 审美活动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 人类史前期的图腾符号,同样取材于自然界。

• 中国儒家学派在对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持一种“比德”的观念。如孔子说“智者乐 水,仁者乐山”以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等,就是一种“比德”。孔子这里提到的山水、松柏之类的自然物,实际就是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 大自然成为人类独立的审美客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当人类开始把大自 然当作纯粹的观赏对象,并从这种观赏活动中获得纯粹精神上的愉快和享受时,自然物作为一般精神客体才转化为特殊的审美客体。

这一转化过程,在中国大体上始于先秦而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庄子提出“天

地有大美”的观点,提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肯定宇宙、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独立存在。

• 中国道家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自然之美,因而,在促进人们对自然界 审美的独立化方面,起着比儒家美学更为重要的作用。

•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类审美的一个独立领域。比如南朝人刘义庆 编的《世说新语》有这样的记载:

•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 这样的记载说明魏晋时人突破了传统的“比德”观念,开始直接去领略大自然的蓬勃生 机和自然景物本身的美。•

• 中国自魏晋开始出现独立的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以后又出现了翎毛花卉,这标志着人们的审美真正从社会的领域(物质生产,社会生活)扩展到了自然的领域,而自然美也真正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美的形态,成为人的独立的审美客体。

• 在西方,也曾经历过与中国大致相似的过程。在古希腊,自然界最初也只是作为一种神 秘力量与人类发生关系。西方对于独立的自然美的欣赏始于文艺复兴。自启蒙时期到19世纪,西方艺术无论是在绘画中,还是在音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这标志着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全面展开。• 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类在长期物质实践中克服了自然界的敌对性和疏远性,而使自然界逐渐“人化”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人类逐渐克服了对待自然物的实用态度的结果。人类审美向自然界的扩展,是人类精神生活日益趋向丰富的重要标志。第五章 对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

一、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

二、美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生命的价值事实 第一节 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

1、主观说

主观说以高尔泰为代表。他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美 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们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美是自由的象征 ”。

2、客观说

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他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 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3、主客观统一说

主客观统一说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早在1940年代的《文艺心理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在50代的大讨论中,朱光潜正式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里,主观是指不带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客观是“物理”,是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以李泽厚为代表。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美离 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 在1962年发表的《美学三题议》一文中,他提出了“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 的人化”等观点,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主张。

• 在1989年出版的《美学四讲》中,李泽厚写道: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这根源就是

我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的本质、根源来源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主体论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

第二节 美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生命的价值事实

• 有些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和价值理论,尝试从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价 值这一视角来探讨美的本质,提出美是一种“价值事实”的观点。

•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自身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有机统一。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是人

类实践活动基础上主客体关系的产物。不同形式的主客体关系产生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价值,审美价值就产生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审美需要的外界物的审美关系之中。• 具体到审美关系来说:

• 一方面,人类在漫长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物质实践中,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使之成

为“人化”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使自身的身心结构、活动方式具有了合规律性的性能,也就是形成了审美心理结构,具有了审美感觉能力;

• 而另一方面,自然事物的物理属性(如生长、运动、发展等)和形式规律(如对称、和谐、秩序等)正是由于同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主体的合规律的性能发生“同形同构”才进入人的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的,所以人类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建立起来的。

在价值关系中,主体是根据、是动力,客体是条件、是对象。事物的美丑,只能由主体来确认,而不能由客体自身来确认。人总是从自身的本性(需要、结构)出发来对待事物的。那么,人的本性就成为了衡量物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人类对美丑的衡量也是如此 • 因此,所谓美,就是一种合乎人性的价值事实。人性的尺度也就是美的尺度,或者

说,人性的尺度是美这种价值事实的内在根据。它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取决于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发展的人类本性。

• 马克思是从人类的基本活动即生产劳动的自由本质来探讨审美活动的本质的。在马 克思看来,人类的劳动是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自由的实现”,因而对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精神和肉体的“享受”。马克思甚至明确地指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

• 所谓美,就是一种合乎人类自由本性的价值事实,或者说,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 生命的价值事实。第六章 社会美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美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即社会生活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也可以说,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社会美的特点 :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 社会美首先存在于、出现于、显示于各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及(如革命斗 争)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

• 其次,社会美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欣赏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就并不只是形式

美的观赏,而是能从其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进程的内容,在这些劳动产品上,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历史尺度

•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在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 历史遗迹的美: 社会美包括的范围对象极为广阔,除了人们的斗争、生活过程,个体人物的行为事业,以及各种物质成果,产品等等外,像历史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属于社会美的范围。为什么废墟能成为美?为什么人们愿意去观赏它?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

三、和谐社会 • 我们应该遵循马克思的理想(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把美和审美规律用到组

织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用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中去。• 总之,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这便是美学要面对的严峻课题。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人的美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精神的感性显现。它包括五个要素:

形貌、服饰、精神、言谈、举止

一、形貌

形貌包括形体和容貌。形体是人的美的基础。正常的人体比例,良好的发育,健康的体态是人的美的基础条件。

二、服饰

形貌是人的自然资质,服饰则是人的文化生成。自从服饰不仅为了保暖,而且还为美观的时候,服饰就对人的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精神

形貌、服饰是人的美的外在因素,人的精神则是人的美的内在因素。精神作为一个抽象物并不直接显现为美,但它却是构成人的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修养、性格。

四、言谈

精神不仅体现在确定的形体和服饰上,也体现在流动的言谈和举止上。言谈和举止作为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物美的重要因素。

五、举止

言谈从流动的声音中显出人物的个性,举止则从活动的形象上现出人物的个性。形体是人物的静态,举止是形体的运动。人 在人的美的五因素中,形貌服饰是形的显现,言谈举止是神的光彩,形貌服饰是空间的静观展现,言谈举止是时间中的动态展开。形貌、服饰、言谈、举止都为精神所统帅。精神作为人物的生动气韵贯穿在形貌、服饰、言谈、举止中,五因素一道融汇为人的美的整体形象。

第七章 自然美

第一节 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产物

• 美是主客体结成的审美价值关系中产生的价值事实,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只有当自

然不再是“自在的存在”而成为“为人的存在”或者说“人化的自然”后才可能形成。因此,自然美就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

狭义的“自然人化”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使自然事物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 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从原来完全异己的、敌对的关系改变为“为我的”、可亲的关系。•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通过劳动、技术改造自然事物)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即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改变)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

1、气象之美

• 天地间的万千气象,从日月星辰到云雪雨露、从春夏秋冬到昼夜晨昏,都可以成为 人们的审美对象。

2、山水之美

• 地质地貌的变化所形成的山山水水,各有各的风姿。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着众 多的山水胜景。

3、生物之美

• 天地山水之间,有着五彩缤纷的植物与姿态各异的动物,第三节 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 自然界的美是自然的、纯粹的美,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我们在对自然美景的欣

赏中,灵魂可以得到陶冶净化,身心可以得到哪怕是暂时的自由。这对健康人性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章 形式美

第一节 形式美的形式因素及其特点 形式美的形式因素: 1.色、线、质

• 色、线是指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质即材质,可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也可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

色彩会引发人的各种心理效应或情感反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与其特有的象征意义的产生,有生理的基础

• 因此人们生而对某种色彩有好恶或对某种单纯的色彩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这是客 观存在的事实。

• 但另一方面,色彩与情感的联系及其象征意义还有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环境的影 响的原因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 线主要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大类,它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 一般来说,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有刚强感;曲线表示优美、柔和,有运动 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有断续感。2.声音

• 声音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

• 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总称为音乐语言。3.味道、气味

• 味道和气味是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第二节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单纯齐一

• 也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如色彩的某一单色,蔚蓝的天空 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 重复也属于“整齐”的范畴 2.对称均衡

• 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可以说,对称是世界中最常见的现象。3.调和对比

•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对比是在差异中 倾向于“异”。4.比例

• 比例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黄金分割的比例最早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5.节奏韵律

• 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 节奏是简单的重复,韵律则是按规律变化的重复。节奏和韵律有相同又有不同,节 奏是简单的韵律,韵律是节奏的丰富 6.多样统一

• 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第九章 艺术美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概括地说,是指人类通过艺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审美价值的 活动。

•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在人类的艺术生产中,审美是具有独立的本质的意义 第二节 艺术中审美素质的生成

艺术中的美,来源生活中的美,是生活中的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从哲学认识论层次对审美创造所作的规定。

• 艺术的审美素质,并不是可以靠艺术家的“如实反映”随手获得的。它是艺术家艰苦、复杂的审美创造的产物,是艺术家全部审美经验的结晶。第三节 艺术中审美形式的创造

• 所谓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审美形式的创造。

• 对于艺术来说,艺术的审美形式就是审美经验的存在形式,它表现为一种审美经验的“结构”依靠这种结构;依靠这种结构,艺术家的那种朦胧的、飘忽不定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被固定为可以名状的、可以传达的情感模式。

• 艺术的审美形式与逻辑形式是不同的。逻辑形式的建构并不需要借助自然物质材料(质料),而艺术的审美形式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材料才能实现自身。质料是审美形式赖以产生的必要条件。

• 艺术中的审美形式,实际上由两方面的成分构成,即来自审美经验的意义或意蕴,包括经验中的对象(审美意象),以及来自自然界的感性物质材料。这两方面的融合、统一,就产生了审美的形式世界。

第十章 意象、意境、传神 第一节 意象 •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是一个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易传》。

• 在《易传》中,由两个涉及到“意象”这一范畴的命题: 一是“立象以尽意”;二是“观物取象”

• 《易传》中的这两个命题成为了“意象”这个美学范畴的发端。

• 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范畴,这是“意象”作为美学范畴第一次 出现。

• 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诗”(艺术)的本体是“意象”。•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第二节 意境 •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 “意境”又称“境界”,或者说“境”。“意境”或“境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

• “意境”是“意象”,但并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 联系老子、庄子的哲学和美学来理解“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 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进到对“道”的观照 •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 庄子的这个寓言,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

• 第一、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言辩(概念、逻辑)更优越; • 第二,但这个形象并不单是有形的形象(“离朱”),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 罔”)。到了唐代,“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了。这就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 所谓“意境”,实际上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时间、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第二节 传神

• 传神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的一个特征。•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第十一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美学分类原则

• 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提出诗与画的界限问题。• 在名著《拉奥孔》中,他指出诗与画的界限主要有三点:

• 第一、媒介不同。画以颜色和线条为媒介,这是在空间中并列,铺在一个平面上的; 诗以语言为媒介,言发为声,这是在时间中先后承接、直线流动的。

• 第二、题材不同。画适宜于写空间并列的、静止的物体,诗更适宜于写时间中先后 承接的动作。

• 第三,感受的途径不同。画要用眼睛来看,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要用耳朵来

听,只能在时间的一点上听到声音之流的某一点,不易产生完整印象,而只适宜于感受动作的叙述。• 到了19世纪,黑格尔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分类理论。他根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

相统一的原则,对各类艺术按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作了分类。他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 最初的艺术是象征型。在这个阶段,人对理念的认识还是朦胧的、模糊的、抽象的,还找不到正确的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借客观事物的物质性外形来象征和暗示。

• 古典型艺术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缺陷,达到了形象和意义,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吻合,高度统一,表现为静穆和悦的美,成为了真正的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古典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这是艺术按必然律发展成熟的标志。

• 浪漫型艺术打破了古典型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吻合,在较高阶段又回到了象征 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失调,如果说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神,那么浪漫型艺术是精神压倒物质。它以主体的内心世界为内容,并诉诸于这种内心生活。浪漫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根源于中世纪的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

• 这种艺术的突出特点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尤其是内心方面的冲突。在艺术风格上,它追求的不是古典的美,它可以把现前的东西照实反映出来,也可以歪曲外在世界,把它弄得颠倒错乱,怪诞离奇”。浪漫型艺术:

• 第一类是从艺术的存在方式进行分类,分为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等)、时间 艺术(音乐、文学等)与时空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 第二类是从艺术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分为静态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动态艺 术(音乐、戏剧、电影)与动静结合艺术(文学);

• 第三类是按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方式进行分类,分为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听觉艺术(音乐)、视听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与想象艺术(文学);

• 第四类是按艺术的内容特征进行分类,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电影)与表现艺术(音乐、建筑、诗歌、舞蹈)等。• 空间艺术(视觉艺术):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 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艺术; • 时空综合艺术(视听艺术):表现再现综合艺术; • 语言艺术(想象艺术):语言艺术有其特殊性,当另列一类。第二节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空间艺术,是指以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觉的艺术种类。

• 空间艺术又可划分为两大类:即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1、表现性空间艺术

• 表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为实用艺术,包括工艺、书法、建筑、装饰等等。这类艺术 并不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而主要是表现艺术家主体的某种抽象的情调意味或观念。

2、再现性空间艺术

• 再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之为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等等。这类艺 术主要是以再现某种客观对象或事件为其基本特征。

二、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时间艺术,是指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听觉的艺术种类,一般专指音乐艺术。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但又是表现性时间艺术,因此,通常又称之为表情艺术。

三、时间—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时空艺术,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听感官的艺术种类,包括舞蹈、戏剧、电影等等。因为这类艺术还包含有造型艺术甚至语言艺术的表现因素,因而通常又称之为综合艺术,尤其是戏剧和电影。• 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它的表情性和动作性。戏剧通常称为综合艺术。它以再现客观生活为主,也包含有表现性成分

电影是一门新型综合艺术,可以说电影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种类之一。

四、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 语言艺术,即通常所说的文学,作为一种独立地发挥审美功能的艺术种类,有其自 身的特殊性——由语言所构成的文学形象,只能通过读者的想象才向心灵呈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我们可以把语言艺术称为“想象性时空艺术”。

第十三章 美感 • 什么是美感?

• 美感是指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人们在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以及其他人类文明成果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经验。美感一般又称为审美经验或审美愉快。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和根源

1、主观论:认为美感是由神秘的神的能力或先天的“内在感官”产生的;

2、客观论:认为美感是由人的生理感官、动物本能所产生的,只具有自然的性质。

• 正如美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样,美感也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所谓“自然的人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自然的人化,这产生了美的对象;二是内在自然的人化,这产生了美感。

• 美感的根源就在于 “内在自然的人化”。因此,从根源上说,美感来源于人类创造性 的实践活动,所谓美感,实际上就是在创造性劳动中所体验到的那种生命自由感。

第二节 美感的特征

• 欲望、兴趣是审美活动的动力。

• 感觉是感觉器官对对象的印象,这是美感的起点。

• 知觉是把一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在感性之中体现了理性的高度,是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

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进行活动的。

•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 感的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理在美感里是融汇在情之中的。欣赏者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感性领悟、经由动情的途径获得这种理解的 什么是通感?

• 通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 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而相互挪移,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

审美愉快是感性的,又是超越感性的,因为人又是作为一种超感性自然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文化道德存在物)参与审美活动的。

二、美感或审美愉快作为一种心理效应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层次性。

• 所谓层次性,是说美感或审美愉快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层次结构。• 根据人类审美的心理的、历史的经验事实,可以把审美愉快或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形 态、类型、境界),即感官层次、心意层次和精神人格层次。• 魏晋南北朝时的宗炳把审美心理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种境界; •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

1、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

• 这种审美愉快是初级形式的审美愉快,带有刺激—反应的性质,这决定了感官愉快 的短暂性和变异性,就是说,这种审美愉快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否则会造成感觉的疲劳),需要不断地追求新的刺激。

2、心意层次的审美愉快。

•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愉快从低级的生理快感升华为高级的心理快感,表现为一种会 心的欣喜,一种既摆脱了生理欲望、又摆脱了实用功利的心理意识的陶然自得。

3、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

• 这一般见之于对崇高对象的审美活动,因而包含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在这个层次上,主体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时空,似乎窥见了宇宙本体,发现了人生的永恒价值。因而,往往表现为人格的震动、灵魂的颤栗。这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升华,心灵的涤荡。• 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净化”,庄子所说的“至乐”,都是指这种最高境界的审美愉快。第三节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 美感的共性指美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美感的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以个人的爱好,个人的趣味表现出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有共同性的 • 美感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因而它必定具有共同性。

• 当然,美感由于不同的文化、阶级状况以及个人的具体遭际不同而又存在着差异,但这是在共性之中的差异。

第十四章 心理学美学

•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之后,发生了所谓的由“自上而下”的美学向“自下而上”的美学的 方法论转向,即从对美的本质的抽象哲学思辨转向对审美经验的实证研究。

• 19世纪末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为现代心理学美学奠定了基础。

• 心理学美学主要有试验美学、移情说美学、心理距离说美学、直觉说美学、精神分 析学美学、格式塔心理美学等等。

一、费希纳的试验美学 • 费希纳被公认为试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试验美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美学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试图通过心理试验确立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单纯形式。• 费希纳的美学贡献不但在于开创了试验美学的研究,更在于他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积极倡导“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而“自上而下”的方法则是“从最一般的观念和概念出发下降到个别”。

二、移情说美学

• 移情说美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当时一种主要的心理

学美学派别。移情派美学都把审美看作移情,又有联想说、同情说、内模仿说、游戏说和幻觉说等区别。

1、立普斯的审美移情说 • 立普斯(1851—1914),是移情说美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美感源自主体自身内心情感、人格在外物中的投射,因此,审美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欣赏,即把我们自己移到对象中去,造成物我同一的对象,并从中体验到审美的喜悦。这种审美现象就是移情。

2、谷鲁斯的内摹仿说

• 谷鲁斯是移情说美学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内摹仿说。

• 谷鲁斯十分重视游戏,提出“游戏即练习”说

• 谷鲁斯认为,审美主体只有以游戏的态度去欣赏对象,才能有审美的欣赏。而审美 欣赏的内容和心理机制主要是一种“内摹仿”。一般的摹仿都要外现于筋肉动作,而审美的摹仿则是内在的,只是在内心心领神会地摹仿审美对象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特点

三、心理距离说美学

• 瑞士爱德华·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是现代心理学美学中一种很有影响的理论。

•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对象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因此,心理距离构成了 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成为一种审美原则。

•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就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

四、直觉说美学

1、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 克罗齐,意大利美学家,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1)直觉即表现

• 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来源于想象,产生的是意象;一种是逻辑的,来源于理智,产生的是概念。

• 直觉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是一个过程,是把印象、感受、感觉、情绪、冲动之类“物质”的东西,提升为“心灵形式”的过程。(2)艺术即直觉

• 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直觉,艺术是抒情的直觉。•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

• 柏格森,法国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 柏格森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对机械的“物质-材料主义”,提倡一种直接本质的“精神主义”。• 柏格森以“绵延”(后改称“生命冲动”)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建立起他 整个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 绵延就是运动、发展、变化过程本身。绵延是时间性的,而不是空间性的。(1)“时间-绵延”与生命冲动 • a、“真正的时间”即绵延 有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时间或具体时间。“真正的时间”就是绵延,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的时间。

• b、时间是生命的本质 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纯粹的、真正的时间之流,即绵延。

• c、作为绵延的意识状态之流 自我有外在的自我与内在的自我之分。外在的自我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空间中的自我;内在的自我是由内心体验到的处在真正时间里的自我,这种自我也即绵延(2)超越理性的直觉 直觉就是直接意识,就是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 直觉与生命是同一的,它起源并产生于本能,引向作为生命本质的绵延。

• 直觉是艺术创作的最根本驱动力和创造力。

五、精神分析学美学

•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与尼采、马克思并称为三个“怀疑论大师”。他的 理论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人关于人的观念,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 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

• 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泛性论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作是原欲的转 移和升华。

(一)心理三区理论

•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誉为是一个堪称哥白尼式认识革命的发现。• 意识不再是人的心理的中心,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因。

1、无意识

(1)无意识的性质

无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一个区域,它是人的本能欲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

(2)无意识的特点 a、原始性 b、主动性 c、非逻辑性 d、非时间性 e、反社会性

2、前意识

• 前意识系统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过渡区域。作为心理机制它起到调和非经验性的

无意识和经验性的意识的中介作用。前意识的设定是为了使其承担“检查”职能,对来自无意识的冲动流进行“选择性阻拦”。

3、意识

• 意识系统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识与人的感知觉

直接相关,它面向外部世界,在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时,起着协调的作用。

(二)梦的解析

1、梦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

• 梦是经过伪装的无意识本能冲动的表现,具有精神分析的重要意义。

2、显梦与隐梦 • 显梦即明显的梦境内容,这是我们醒来时能记起的东西。• 隐梦即深层的无意识欲望,它通过改头换面的伪装进入到显梦中。• 释梦就是通过对显梦的分析来破译隐藏在后面的隐梦。

3、梦工作的机制:压缩与移置 • 压缩:就是把多种欲望压缩在一个形象中,或者把不同的情景压缩在一个情景中。• 移置:就是把一个对象的意义置换到与它多少有一些联系的另一个对象之上。

(三)、“俄狄浦斯情结”论

1、性本能/利比多(libido)

a、性并不是始于青春期,而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得到了表达。

b、有必要在“性的”与“生殖的”概念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前者是更为宽泛的,包括了很多与性器官毫无关系的活动。

2、俄狄浦斯情结 a、儿童性欲的发展阶段

• 口唇阶段——肛门阶段——男性生殖器阶段

• 在男性生殖器阶段,俄狄浦斯情结变得特别重要。b、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指幼儿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组爱和恨的无意识欲望。幼儿对父母中的异性一方产生欲望,从而陷入与同性一方的竞争中。

(四)人格结构论

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 “本我”所指的范围,相当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它是人格的基础层次。构成本我的 是那些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遵循着“快乐原则”,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

2、自我 • “自我”(Ego)以知觉为特征,相当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是从本我中分 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

3、超我 • “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的“自我典范”。它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这些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

(五)社会文化理论

1、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 • 生存本能出自追求机体快乐和满足的惟乐原则;

• 死亡本能则出自要求返回到事物初始状态的强迫重复原则。a、生存本能就是性本能或曰爱的本能,它还包括自我保存本能

b、生命除了表现为求生、乐生的力量,它本身还包含着破坏的冲动,即以本能的方式毁灭自身或是伤害同类,这是一种保守的、惰性的、趋向死亡的力量,是一种重返事物最初状态的冲动。

2、本能的升华

• 通过升华作用,本能力量即利比多可以放弃原始的性目标,而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 文化追求,从而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五、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学流派。•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实验,是一种现代的实验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先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冯·艾伦费尔斯,他于1890年首次提出

“格式塔质”的概念。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韦特默、柯勒和考夫卡等人。•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并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应

是德裔美籍心理学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知觉结构说

• 审美体验的根源是什么?阿恩海姆认为,知觉结构就是审美体验的基础。• 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也就是一种对力的感受结构。

1、审美体验是一种对力的体验。审美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只有对象所包 含的力才能给主体以刺激并产生情感的体验。

2、审美体验中的力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3、张力结构是由知觉对象本身的结构骨架决定的。阿恩海姆将审美体验中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归结为一种“心理力”,本质上是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张力“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

(二)大脑力场说

• 阿恩海姆把审美体验看作是由外在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这样生理力 就成为沟通外在物理力和内在心理力的中介

(三)同形同构说

• 同形同构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默首先提出。

• 凡是引起大脑的相同皮质过程的事物,即使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但其力的结构必然 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说。

• 所谓审美的情感体验就是审美对象的力的结构与某种情感活动的力的结构相同并在 审美主体的大脑皮质中引起某种相同的电脉冲,从而使审美主体产生情感的体验。

(四)艺术本质说

• 阿恩海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力的表现,而这种力本身又体现了外部世界和内 部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悲剧、喜剧、荒诞

一、悲剧

 悲剧一般表现为弱小的正义力量与强大的邪恶力量的抗争,并最终走向毁灭  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

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是由冲突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的。 正义、抗争、崇高的死构成了悲剧哲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斯多德论悲剧: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 这个定义规定了悲剧的性质、表现方式和教育作用,是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核心 和总纲。

• 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他非常重视悲剧的心理效果,要求悲剧 达到伦理的教育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净化”作用的看法上。

• 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心理效果还有一个著名的“净化说”。

• 他所谓的净化,主要是指艺术经由审美欣赏给人一种“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伦理 教育的目的。

黑格尔论悲剧:

• “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胜利说”。

•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现实的伦理力量的冲 突。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 黑格尔提出了“永恒正义胜利说”

• 他认为,在悲剧的结局中,通过代表片面合理性的悲剧人物的毁灭,冲突双方的片

面性得到克服,矛盾得到调和,显示出“永恒正义”的胜利。因此,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毁灭、不幸和灾难,但闪现的却是完美理想——即“永恒正义”的胜利。而这就会由悲剧感升华出极大的愉快。

• 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的悲剧观,但批判了他的抽象的伦理观念的冲 突论,指出社会矛盾是悲剧冲突的根源。

•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

对立的两极。悲剧总是以代表真善美的这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和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喜剧

• 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也就是说,笑是某种正常的期待突然落空而产生的。

• 弗洛伊德认为,玩笑是自我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合理宣泄,是本我在现实中以合理方式进行的心理释放。

•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丑变成滑稽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滑稽。”也就是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 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它包含有以下主要内容:

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

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 •

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 喜剧的形式有讽刺、幽默

• 讽刺是通过倒错、夸张等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辛辣的揭露、抨击、批 判。

• 幽默是人自觉地用倒错歪曲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思想和真实的内容,展现的是诙谐 的机智,它是善意的、温和的嘲讽,使人产生会心的笑。

三、荒诞

• 从词源上说,“荒诞”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本用来描写音乐的不和谐,字典上解释的 含义是: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

• 到了二十世纪,由于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使用和阐发,使“荒诞”一词的内涵远远 超出了其原初字义,而上升为一个能非常集中地概括二十世纪的时代生活感受、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关键词。荒诞图景

•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动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物质丰裕;

• 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极权主义的统治,核威胁的恐怖,物质机械的挤压,能源环境的危机,又使人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精神磨难。二十世纪所呈现的是一幅进步与毁灭、奴役与解放、异化与自由、绝望与信心相交织的图景,这样一幅图景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描述,那就是——荒诞。

按照西方启蒙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启蒙设计,现代性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健全的社会。然而,这一目标在推进过程中却呈现出与其目的相背离的悖谬形态。

•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尖锐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现实就是“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理性”。

• “荒诞”产生还有精神上的原因,那就是宗教的衰落、传统信仰的丧失。

• 荒诞是什么呢?用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话说:“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荒诞”来描述终有一死的人的无根性存在。人被抛而在世,人生的起点就像掷骰子一样,是极其偶然的,莫名而荒诞的。

• 加缪认为,荒诞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人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希望世界合于理性,但世界充满了不合理,人生毫无意义可言,荒诞就产生于这种矛盾和冲突之中。• 荒诞派文学艺术用怪诞、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人与世界对立的悲剧性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悲剧、喜剧的某些因素,但它既不可能使人笑、也不可能使人哭,而只能给人一种哭笑不得的无奈的苦涩感

第五篇:体育美学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体育美学的建立 1.什么是体育美学

体育美学是探讨人在体育领域内如何进行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是体育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体育美学运用美学理论来研究体育现象,把美学视为揭示体育审美奥秘的钥匙,认为美学是判断,评估,解释和说明体育领域中美学问题的依托学科。2.走进美学

美学研究审美的特征和规律等根本问题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审美经验的积累并加入系统化的一门学科。

18世纪初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发表以后被人称为“美学之父”。在西方美学主要是三个发展方向: 美:哲学审美对象(客体)美感:心理学审美意识(主体)艺术:社会学审美创造(主客统一)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

审美关系不同于人对现实的实践关系,它是人以直觉形式和情感体验为特征和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是身体上感觉到的和心里面触动到的东西,是人类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美学要研究审美关系就会既研究审体客体——客观存在的各种具有审美特质的事物,又要研究审美主体——人类进行审美活动应具哪些基本条件,审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既美感的形成过程美感的性质和特点等。还要研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审美关系的外化形态——艺术品,以及大量存在的包含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物质劳动产品。

说美学复杂,是因为对它研究对象历来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并涉及不同的学科,18世纪以前美学一直从属于哲学,在中国史上,美学思想是道德伦理的一部分。

今天,美学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研究人类的审美现象,但是,美学在发展中对于其他学科的依赖,导致其他研究具有很高的难度。3.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体育是人们朝气蓬勃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体育活动中,许多运动项目成为表现美得重要载体,美学介入体育的理论研究,使之完善和丰富是有充分依据的。

美学的分类,根据他们研究现实生活和艺术创造的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现实美学类和艺术美学类。美学走向应用的趋势,对身体艺术也有论及:所谓身体艺术,偏重于实践层面的是指以身体为美化改造对象使之趋于美得理念的艺术,如美容化妆,服饰健身等,偏重精神层面的是指以身体为表达媒介哥表现对象的艺术,美学界对身体文化的关注,促进我国体育界着手解决自身的美学问题。4.构建体育美学

体育美学的建立,既是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美学发展的需要,体育美学的建立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其需要的程度。

体育美学不仅要帮助人们认识体育中的美,还要积极指导与体育有关的审美活动,我们开展体育美的研究,也是为了在体育运动中对人进行审美教育,使人的身心日臻优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促进动作技术趋向优美花和规范花,提高竞技运动的质量,追求人类美好的理想。

体育美学作为体育科学体系中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育美学的建立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体育美学使丰富的体育实践在理论上得到充实,将促进人类体育水平的提高,为各项运动不断录求最完美的形式而做出贡献。

第二节 体育美学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1:体育的价值区域与相关学科

体育满足人们主要需求的价值分为三个区域: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 体育价值:自然价值(真)以解剖学,生理学为主的生物学科方法

社会价值(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法

人文价值(美)建立在文史哲基础上的美学,人类学等 2: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及相互关系 体育美学对 体育活动研究对象

首先:从客观方面研究体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美,正确认识审美对象 其次:从主观方面研究体育活动中以美感为核心的审美意识

再次:研究如何利用审美意识关系进行创造,即把审美意识反作用于体育实践的问题

在体育美学中,身体美,运动美和由健康导向指导的人文美,是三大重要对象,也是体育美学中为其他门类美学所不能取代的审美对象

三大审美对象的相互之间关系是:运动美学建筑在身体美的基础上,反过来又表现身体美,代表人类精神层面的人文美制约着身体美和运动美,构成人类以身体运动为特有手段所进行的文化行为表现的体育美。

第三节体育美学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体育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认为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身体美,运动美,个性品质美等,这种观点侧重对体育的各个对象和内容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把体育美归结为身体美和运动美,突出了作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的人,强调了客观性。

第二,认为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这种观点侧重于对体育审美感受的研究,重视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渗透作用主张体育运动艺术化。第三,认为体育美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体育的审美关系。

(二)体育美学自身的特征

一是客观存在,体育美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美在人体运动中的特殊反映,体育美的客观性来自人的社会的客观性,二是社会性,体育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有着独特的,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功利性

三创造性,四感染性,五形象性,六象征性。

(三)“真”是指体育活动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民族文化的制约等,“善”是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有助精神文明建设,“美”则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四)真是体育美的条件,美以真为基础,美以善为前提,服从美的目的体育美和谐地融入了真和善,以真为基础,服从了善体现出美。

(五)阻碍我国体育美学发展的症结之一1是缺乏成熟的体育文化理念2是忽视美学原理的学习3是与实际发展的脱节

体育美感的特征:一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二是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 三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四是审美主体与客观同时获得快感 第二章体育美

概念:体育美是人类有意识培育身体活动所展现出来的美的总称 第一节身体活动与体育美的萌生

(一)原始的拐点

身体运动脱离原始状态的拐点出现,根源于人类独一无二的直立行走姿态的确立。直立行走是人类产生体育需求的自然根源

(二)野蛮时代的文明萌芽

宗教祭祀和掠夺战争的需要,直接促进使竞技活动的开展,使之成为有闲阶层的一种娱乐游戏,封建社会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一方面奴隶的体力劳动朝着有益于身体健康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精神文化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实际上只是体育运动的萌芽形式而已。

(三)成熟的发展

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阶段,它清楚了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了生产力,并使体育由一棵嫩苗飞快的成长为一株参天大树。

体育成为一项文化事业,有了一整套方针政策和知识体系,体育到这时才成熟并完整起来,作为体育手段的身体运动有简单到复杂,由单调到多样,由分散到集中,有实用到强身,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学的,完整的,独立的,系统的体育便形成了。

体育是劳动方式改变的产物,是工业化的副产物,体育美与政治,宗教,战争,艺术,教育等影响其发展的诸多因素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第二节 体育美的属性

体育,是在这个有机体中产生和发展的,人是社会的产物,其生活需要,情感,习惯,理想等也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体育美也不例外,具有人文属性。

(一)体育美的非自然属性

体育美是现实中的美,它不是一种现实中按自然规律与生俱来表现的一种美 的现象,而是具有社会美和人文美的性质。

体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能动力创造的结果,就其本质而言,并不表现出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晶。

体育活动 时的社会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客观表现,自觉意识和目的,是人的体育活动特有的内控因素,从体育的目的上可以看出它鲜明的社会组织关系和人文价值。

体育的各种手段虽然来源于自然物质的属性和力量,但它们又是人的理性和实践的创造物,体育运动所表现的美是人文美。

(二)体育的非艺术性

体育是文化而不是艺术的一门类,体育美在整体上不能称为艺术美。

体育要通过身体运动来达到锻炼的效果,这时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因此体育一词又可以称为身体文化,一般来说,身体文化包括游戏,竞技,体操,和舞蹈等身体活动。体育性质的身体文化是普遍锻炼身体和陶冶性格的社会体育可分为指导身体发育保健,娱乐,竞技,技术,知识体育系等部分。

总之,身体文化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的教育概念,成为人类通过身体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标示着体育美是人文属性。

尽管人类的身体文化中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但体育活动创造的身体文化不是艺术品,体育和艺术各自目的的不同就整体而言并非艺术。

(三)体育美的性质美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和文明行为,它所依赖的这种“身体运动”必须是异乎寻常又自成体系。

体育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体育人文美鲜明地表明一定时期社会性。

第三节:体育活动中的真善美 一真善美的联系

所谓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体育活动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符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生理及心理特点,受环境,场地设备,营养,身体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这方面表现出的真。是善和美的基础。

体育活动的过程,作为符合规律性的客观事物,同时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

所谓善,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功利价值。

美,是掌握客观规律时与人的目的一致的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象。

体育活动中的真善美是依次递进的,以真为基础,体现了善,表现出美,真善美往往是客观对象密不可分的。

二 真善美的区别

真善美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带来了它们任务的差异。

真――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当代表现形态主要是高新技术,主要任务是求真,推动物质文明。(智育)。

善――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在现在往往表现为伦理意识,主要任务是求善,推动政治文明(德育)。

美――体现是一种人文精神,古典人文精神对神的反抗演化为对人类发展问题的忧患和终极关怀,主要任务是求美,推动精神文明(美育)。

体育美与真的结合,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技术美,体育中的技术,是科学意识的外化,指合理运用身体运动能力以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方法,都需要符合科学规律的技术。第三章 身体美

身体美的研究,不仅限于人体表面形态的美,还包括骨骼,肌肉,皮肤,毛发等层次,并涉及音,容,笑,貌,服装饰物等与之有关的一切方面。第一节 身体美的概念及价值

一,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呈现的美,它是一种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之美,是生命灌注之美。

二体育活动能可持续塑造人类的身体美,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

三‘身体美’作为体育美学的特有概念,支撑着体育美学学科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四身体美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美,是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之美,要求严格符合解剖学特点和新陈代谢的生理规律,它是创造,概括,提炼艺术作品中人体美的源泉,其标准具有时代性但却是相对稳定的。

五人体美作为艺术加工过程的概念,一般是静态,是艺术家形象思维凝固在作品中的结晶,主要通过绘画,雕塑等作品用于人的视觉感官。

身体美不但能包括主要表现身体轮廓的人体美,而且还有许多人体美不能涵盖的内容,身体美作为现实中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与体育活动这种社会现象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是体育美学最基本的研究领域。体育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体型 二骨骼 三肌肉 四皮肤 五毛发 六 形体

身体美的观念历来有时代性,但可以这样说,高大健壮是身体美的历史标准,而增加身长,体重,胸围,则是小时代的要求。第四章 一运动美的定义

运动美是身体的运动之美 是人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特殊反映。二体育运动的三要素1 身体活动 2游戏竞技 3休闲娱乐

三身体活动表现的运动美 主要是身体形态的美和身体素质的美 二者基础上的动作美 四动作具有 时间 空间 力度 三要素 五动作美具有稳定性,片断性,和精确性 六形态美得概念

美是构成美得形象的必要条件。形态美是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形式美是抽象的具有相对独立的 七1形态美分为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态美2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一方面形式美总是以各个具体的美丽的形态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另一方面形态美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

体的美丽形态之中,通过他们体现出来,形态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与具体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八形式美的构成:形体(形)(色彩)声音(音)

九形式美的十大法则1整齐2对称3比例4均衡5对比6和谐7层次8曲线9节奏10多样化 第五章 人文美

1.体育人文精神的核心?

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健康价值的终极关怀,使身体文化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体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维护人类的健康,满足不同层面的健康需求。2.至21世纪,中国体育发生重要的转变?

1.在意识形态上,从群体的政治需要转向人的发展需要。

2.在管理理念上,从政体的强制性功利需求转向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3.在发展形式上,从精英体育转向大众体育。三,健康美的内容?

1.身体的健康美:健康的外部形态,健康的内脏功能,健康的运动机能。2.精神的健康美:性格健康,顽强的意志,基本的道德观念。3.行为的健康美:以社会性为基础的行为美。四,人类健康需求的三个层面?

由大到小:物种之美(人类)群体之美(种族,团队)个人之美

五,体育人之美,在群体的层面上,主要表现文化的多元之美,身体的健康美,引申出群体的人文美,某一群体的特殊之美,只要是健康的,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六,普世价值:各文化趋向和整合所产生的被人类认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1.竞争与协作2.规则与公平3.和平与友爱 七 个体的内在美

1.个体的健康美2.主体精神和自信心3.个体气质和风度

第六章

体育与美感

一体育美感是人们在体育审美活动中体验的一种极普遍的心理现象是由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的人的情感上愉悦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美感的发展进程包括哪三个方面: 1.审美视野啄渐扩大 2.审美内容日趋丰富深化。3.竟技运动的发展也反映了体育美感的发展.三体育美感的特征.1.直觉与理性的统一.2.功力与非功利的统一.3.情感与理解的统一.4.审美主体与客体同时获得美感.第 七章

运动赛前观赏

一现代体育赛前的审美特征 : 1真实性 2新奇性三娱乐性

3运动

竞技的审美评价: 1竞技活动的 审美评价具有时代性审美评价渗透着名族性

3审美评价有性别差异

4审美评价的个体差异 未来趋势 第八章 体育中的美育

一 审美教育的三个特点:1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2 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3 审美教育有潜移默化性 二

审美教育的作用:1 提高审美感受力2 提高审美鉴赏力

如何培养审美能力:1 培养感受能力2 培养鉴赏能力3 培养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有那些:1 教师的仪表和教态美2 教师的谅解语言和示范动作美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美4 场地器材布置美

在竞技训练中如何融入美育:1 培养运动员对美的感受能力2 提高美的表现力 3 结合到训练方法中去

下载美学总结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学总结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美学》全书总结

    1、 蔡元培从无私性与普遍性上,来论证美感的非功利性。 2、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审美创造问题上,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

    设计美学考点总结

    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无机界和有机界。 人工形态: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类型,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制态的不同之处则表......

    影视美学期末总结

    《影视美学》学期总结 (一) 序 这是一篇关于个人学期总结的文章,是基于自己这一半学期的学习心得与成果的真实展示,所以会显得不那么有学术性,表达也会比较通俗化一点,我希望就这......

    电影美学笔记重点总结

    ---------------影视美学电子版笔记考试重点总结-------------- 编导102班 杨洪江 1电影心理学:①德国雨果观点提出电影影像的运动感和深度感。 ②鲁道夫研究电影形象和现实......

    旅游美学实训总结

    旅游美学作业文化事业管理(景区策划与管理)姓名:……旅游美学实训总结这学期,也就是大二第二学期,我们班的专业课之一是《旅游美学》,由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都......

    环境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美学的目的是寻求和发现美,美学和哲学的共同点在于能够启迪智慧,满足人类好奇 心一种对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探索的愿望。哲学的重点在方法而不是知识。美学是艺术的 哲学,以审......

    餐饮美学一二三章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美和美学的基本概说 一、美的本质概说 1、探求美的本质的基本途径:A、从精神世界出发探求美的本质,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出 发点。代表人物:柏拉图。 B、从物质世界......

    美学答案

    一.填空:2*10 1.日本 笠原仲二 《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 2.当代美学四大派: 美是主客观的结合 朱光潜美是主观的,吕荧、高尔泰美是客观的,蔡仪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