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全书总结

时间:2019-05-12 13: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美学》全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美学》全书总结》。

第一篇:自考《美学》全书总结

1、蔡元培从无私性与普遍性上,来论证美感的非功利性。

2、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审美创造问题上,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可见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3、“美是生活”这一美学命题是由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来的。

4、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命题是由黑格尔在柏拉图“理念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理念”是症状的基础,但单纯是理念,即真,还不能就是美。它必须在客观现实之中直接显现,成为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和把握的,这时,理念才能说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美与世界的最高本质理念相联系,因而美必然带有理性色彩和抽象性;其二,美又与客观现象相联系,并供此显现自身,因而美又必然地带有感性色彩和直观性。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抽象与具体的相合。因而这一美学命题在后来的美学家中间一直保持着广泛的影响。

5、距离说:直接把“距离”当成一种原则来谈论美的是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他认为只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主要的是一种心理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就产生了美。

6、快乐派:快乐派是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这一路径的组成部分。马歇尔是典型代表。

7、美在关系说:在西方美学家中,真正把“关系“作为美的基础明确提出来的是狄德罗。他认为”关系“是美之为美的根本原因。狄德罗的“关系说”,由于突破了美的孤立性研究,在西方美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8、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其理论代表人为里普斯。这一美学理论是要把我们人类的主观性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9、美在客观论:是我国美学家蔡仪的理论主张,其理论代表作为《新美学》。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

10、知觉表象层:是美之形成和创造的一个层面。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

11、人是“世界的美”:就是指,美离不开人,美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离开人,就无法谈论美。“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12、心理意识层:就是指人在客观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它和其他几个方面(自然物质层、知觉表象层、社会历史层)一起构成了一个美之产生与创造的完整的有机系统。

13、感受:是美感的起点。美感作为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离不开感觉器官对对象的感受。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

14、想象:是审美欣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之一。这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

15、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这是人生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16、直觉:直觉和感觉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形象。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直觉把我们所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形象。

17、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生命整体,各种感觉器官虽有分工,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18、第六感官:第六感官称:内在感官。是由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人的一般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类和理性的器官,即所谓“第六感官”。第六感官的存在就是为了感受和知觉更为高尚和心灵化的东西,“美”。

19、审美态度:是人对待客观对象所持有的诸态之一。是超越了对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超越了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于是从对象身上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快。20、审美注意:是指在审美欣赏过程中,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从客体方面来说,是把审美对象在心理上暂时与周围的世界割裂开来,我们只注意这个对象,而不注意同时存在的其他对象。

21、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种族经验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反复,可以在人脑结构中留下生理的痕迹,形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通过遗传,成为人人生而有之的一种本能——“集体无意识”。审美活动一旦将人类头脑中某种潜藏的原型唤醒,他就可能凭借个人的经验和想象等,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始的审美感受。

22、接近联想:是联想的基本种类之一。它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都属于接近联想。

23、相似联想: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使人们习惯上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艺术创造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即我国传统的比、兴手法,都属于相似联想。

24、对比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强化了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25、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西方美学史上有五个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们是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

26、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为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7、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28、丑:美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以至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这时,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不是美,而是丑。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厌恶、鄙弃、反感。一般说来,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的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往往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这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丑的基本要素。

29、游戏说: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30、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大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

31、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的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32、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艺术不是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

33、隐秀:“隐秀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隐秀即意与象的有机交融,也即内容与形式的合二为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审美意象创造的追求。

34、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35、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咱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36、意象: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37、艺术想象力:艺术家在意象孕育中充分调动起自身经验中的一切可感的事物、场景、情感,甚至难以捉摸的情绪表象,紧紧围绕其艺术感悟主旨而组合为整体艺术意象的能力,就是艺术想象力。

3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39、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40、《审美教育书简》:这是席勒于1795年发表的一部有关美育的重要著作。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

41、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42、“寓教于乐”:是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文艺的功能时提出的一项项原则。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统一的结果,同时又要符合文艺的规律,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简答题

1、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哪四种不同的看法?答:(1)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2)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2、美学的基本性质有哪些?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有其自身所规定的基本性质。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美学又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即研究人类的审美现象。其次,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最后,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3、美学研究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简评“美在愉快说”。答:

1、此说是有一定道理的。(1)美总是与愉快联在一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2)由于愉快是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于是有人就着重于探讨内心的反应和人的美感经验,这样就有利于补救把美视为纯粹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局限性;(3)从欣赏角度来说,审美的快感是无处不在的,甚至欣赏悲剧时,人们也会一面流泪,一面获得审美的满足。

2、此说也有不少弊端。(1)美可以是愉快的,但愉快却不一定美,如某种生理快感;(2)主张美是愉快的人,常常要花很大的精力来说明美感不等于快感。(3)把美感看成是愉快,容易把美学研究引到庸俗化的道路上去,把对美的追求当成庸俗享乐的追求。我们说美虽然使人愉快,但仅仅是愉快还是不能说明美。

5、简述我国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答:

1、美是主观说。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他们都认为生活中只有物,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的美与丑,都是由人决定的。

2、美是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

3、美是主客观统一说。这是解放后朱光潜所坚持的观点。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以李泽厚为代表。

6、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命题,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答:(1)在黑格尔看来,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是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面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性显现两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7、柏拉图的“美的理念”与黑格尔的有什么不同?答: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万古如斯、永恒不变的,但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因此,对黑格尔来说,理念不仅是一个逻辑性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文才构成了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也不外乎这一特性。

8、简述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答:

1、人生的意识。具有自觉意识,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人不只是个体的存在,也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美的生活,也是处处与美结伴的生活;

2、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有了自觉意识,必然会有所思索和观照,并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社会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从而达到对生活的超越,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少于,美的生活;

2、人生的价值。思考人生问题,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念,这是因为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而美的价值的实现,其核心之点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挥、提高、丰富自身的本质力量,踏踏实实地去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和欣赏现实人生中的美。总之,所谓审美人生观,就是有意识地去思考、追求、创造美的人生,并以此视为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

9、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有何内在关系?答: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1)人的本质是美的本质的基础。要想探讨美的本质,那么也就十分必要行对人的本质有所界定和追问。可以说,美的本质也就内在于人的本质,要想解释美的本质需要先一步界定和澄清人的本质。(2)美的本质又是人之本质的全面而完满、生动而具体的展现和提升。处于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不再受到来自于外在现实和内心本质欲望的控制,自由地与客体处于一种无实际利害冲突的境界中。在这种境界里,自然与精神、个体与社会、文化与历史有机地统一起来。审美境界中所展示的自由也正是人之为人的自由。也正是由于美的本质自由正是人之本质自由的充分展现,才使得千百年来的人们,尽管走在歧义丛生的美学大道上,但从没有放弃过对于美的追求。总之,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紧密相联的,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又是后者的最为完满生动的展现。

10、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答:

1、美感的产生,必须以具有一定审美属性的美的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美感是对美的反映,是人的主观对美的一种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美是客观的,美感却是主观。

2、美是人创造的。美的不断创造与变迁,既有对象的客观原因,也有主体的主观原因,美感就是创造美的主观因素之一,一个没有美大吃一惊能力的人,他也就不能创造美。一个时代的美,总是与该时代的人的美感能力连在一起的。

11、谈谈感受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答:

1、美感是一个过程,感受则是美感的起点。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审美主体有了这个良好的起点,才能进一步获得情感上的激动和意蕴上的领悟。

2、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就在于发现。人的心理都有求新、求异的特点。一个美的对象总是能给人以新鲜感,只因有了这种新鲜感,才能打动人的情感,使人感到亲切、陶醉。

3、审美的感受也应该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深切的感受,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感受。

12、简述直觉的特点。

1、感觉的直接性;

2、感觉的突然性;

3、感觉的专注性;

4、感觉的透明性。

13、通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

1、由于感官的整体作用;

2、由于感官的借助作用;

3、由于联想、想象的作用;

4、由于感官的交互作用。当然,在审美欣赏时,各种感官又有各自的特征,通感正是建立在这种差异之上的。

14、一般品味和审美鉴赏的异同。答:共同性:

1、两者都离不开一定的感觉器官。如果离开了口、耳、目,那就既不能品味,也不能欣赏了。

2、口之于甜酸苦辣,其味各人自知,有口难言。同样,面对一朵花,都觉得很美,但究竟美到什么程度,又如何美法,各有体会,而又很难确切表达。区别:

1、品味是官能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定向反应。审美欣赏缺少一定的定向性。

2、审美欣赏不同于品尝菜肴,它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很难有一套固定的物理规律。

3、品味和审美欣赏虽然都有主观差异性,但前者是物质性的,后者是精神性的。

15、理解的特性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答:理解是美感要素之一,正因为有理解的渗透,美感才不仅仅是单纯的感觉,而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1、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

2、审美活动中的理解,还有助于领悟审美对象中的深层文化意蕴;

3、理解在美感中的特性在于,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

16、简述审美欣赏活动的表层心理特征。答:

1、形象的直觉性。审美欣赏是直接与形象打交道,也直接被形象所征服;

2、注意的集中性。审美欣赏中,主体的注意力往往是高度集中,全神贯注,非常投入,庄周的所谓“心斋”、“忘坐”,荀况的“虚壹而静”等说,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3、感受的完整性。欣赏中,只有把各个部分融入到整体之中,才能感受到它的美。

4、想象的生动性。没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审美欣赏的乐趣。

17、在审美活动中的知觉与直觉有什么不同?答:从根本上说,直觉与知觉的区别在于,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整体性和概念性。

1、直觉虽然已经经历了心灵的综合作用,但它所感受的,主要是一些分散的,个别的印象。知觉则是这些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

2、直觉排斥概念,完全专注于对象的外观形象,知觉则开始有了概念的活动把一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把感性形式提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上来认识。因此,知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概念在感性形象中的活动。但因为它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所以它又不是清晰的概念的认识。

18、现代西方悲剧有哪些特征?答:

1、生活枯燥;

2、举目无亲;

3、感情失落。

19、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念。答: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研究悲剧的学者。他强调悲剧是摹仿,有完整的情节,以语言为媒介,以人物行动来表达,能使人引起怜悯和恐惧,进而使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这一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简述崇高的特征。答: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反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如李白在《蜀道难》开首所发出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力量,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21、西方悲剧史上的三大悲剧类型是什么?答:

1、命运悲剧产生于古希腊时代。

2、性格悲剧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3、18、19世纪以后,又出现了社会悲剧。

22、简述悲剧与崇高的关系。答:悲剧与崇高是两个关系非常密切的美学范畴,也是美的领域中两种并立的审美形态,两者对人生都有正面性的价值,而且两者的主人公应该都是正面人物,正因如此,很多人物在这两个范畴中主举出现重叠现象,如古希腊悲剧中的普罗米修斯,《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樱桃时节》中的巴黎公社英雄以及现代人物张志新,他们既是悲剧形象,又是崇高形象,即是悲剧中的崇高,又是崇高中的悲剧。但悲剧与崇高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因此,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是崇高。像雷锋只能是崇高而不是悲剧,《一个官员之死》中的那个小公务员,也只能算是悲剧,而不是崇高。

23、简述喜剧的本质。答:喜剧是以笑为手段,通过笑去否定生活中不协调的东西,从中去肯定生活中美的东西,如美的艺术,美的社会现象,美的生活现象,用到美的社会历史事件,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马克思正是把喜剧放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来看待,指出喜剧的冲突与悲剧的冲突一样,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可见喜剧的出现是标志着人民向过去的痛苦告别,标志着历史的前进。

24、优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和谐共存关系中的。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其独特的方式,是决定并显现特定美的各种表现形态的重要因素。

25、优美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表现。答:

1、在自然界,它总是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能够从中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2、在社会生活,优美的本质在于合规律的真与目的的美的统一,它在社会人生中主要表现在人际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相互友好、相互谦让的一种和谐关系,给人以舒适祥和的感受。

3、在艺术领域。把自然与人生境界中的优美对象,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都是令人销魂陶醉的优美佳作。

26、美丑与善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丑有其自然性的一面,更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丑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然依赖人,依赖人类社会,美变然也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美与恶则纯粹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带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它们与美丑既有系统又有区别。丑与恶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1、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2、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恶与功利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丑的形象和功利的关系是间接的,丑虽涉及功利,但不等于功利。对丑可以从形象上把握,对恶则通过概念去把握。

3、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长相的丑并不影响他内丰品质的善与美。

4、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可能对丑有一致的评价,而对恶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标准。

27、丑有哪些美学意义?答:

1、对丑衬美,丑是与美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同一性,没有丑主没有美,没有美当然也就没有丑。

2、弃丑求美。生活中既有真、美、美,也有假、恶、丑,它们之间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在这种反对假追求真、反对恶追求善,反对丑追求美的矛盾斗争中发展的。

3、化丑为美。这是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说的。生活中既然存在着丑的对象,只要这种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照样也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对象。

28、什么是艺术丑?答:艺术应该是美的,但不等于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都会是美的。艺术丑也是存在的。艺术作品的美与丑,不决定于表现的对象是否美与丑,而在于艺术家的创造。艺术美是对艺术家成功创造的肯定,艺术丑是对艺术家不成功创造的否定。一句话,艺术丑是艺术家创造得很糟糕的作品。其表现:一是胡编乱造,弄虚作假——不真;二是与丑为伍,视善为恶——不善;三是形象干瘪,表现粗拙——不美。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假,违背正常道德的恶与干瘪粗拙的表现形式的统一,就构成了艺术的丑,或丑的艺术。

29、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有哪些?答: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30、为什么说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答

1、美学应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只有通过研究艺术,我们才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和认识上述各种审美现象;如果离开了对艺术的研究,上述这些内容都会被“架空”,无法得到全面、深入的研究。

2、在西方美学史上,艺术一直是美研究的中心课题,特别是黑格尔美学,明确把艺术美列为主要对象,他的《美学讲演录》开首第一句话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还进一步提出美学“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换言之,美学应从哲学高度研究艺术,或者说应集中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

31、意境和意象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答:

1、联系:两都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之间,物我之间、情景之间的和谐与协调,使之浑然一体,无迹可求;

2、区别:(1)意锡主要讲的是审美广度,意境 主要讲的审美深度,意象偏于横向,意境偏于纵向。(2)意境是意象升华,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3)意象一般是就艺术而言的。意境有审美的,也有非审美的,如道德、宗教、学术也有境界之说。

32、简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答: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由著名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就东西方艺术的整体而言,“有我”与“无我”的表现方式不大一样,西方艺术中的“有我”与“无我”,一般是将物与我对立起来的;而中国艺术则不论隐我还是显我,均是将我与物合为一体的,也即人们常说的“天人合一”。

33、简述艺术和艺术品的关系。答:艺术离不开艺术品,而又不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一部部具体的作品,如《蒙娜丽莎》、《孔雀舞》、《三国演义》等,每一部作品都是具体存在的实体。艺术是艺术品的总称,世界上不存在一个“艺术”实体,它只存于一切具体的艺术作品之中。

34、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答:

1、艺术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2、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35、如何理解技巧美与形式美?答:高超的技能技巧不仅有“技”,而且有“道”,它们的联系十分密切,在技术中可以体现道的真谛,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体现和表达。这种技与道的结合,就是自由自在、得心应手的操作。艺术家正是在技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在此意义上,艺术技巧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就是技巧美。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的展示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符号之中,使这种动态的过程凝定为一种静态的形式,如在色彩、声音、形状以及它们之间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组合关系,为平衡、对称、节奏、和谐统一等,使得这种形式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36、艺术的“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答:技指技巧、技能,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技与道是相能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就会沦为匠艺。操作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作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

37、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答:

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

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

4、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38、简述艺术敏感及其特征。答: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1)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2)这种敏感似乎从天而降,莫名其妙,艺术家根本没有察觉到他受了什么触动,就突然具有了某种冲动;3)艺术敏感不仅是艺术意象创造的一种启动,同时还为艺术家意象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4)艺术敏感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5)除了艺术家天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生理物质外,还有长期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敏感的培育。总之,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和起点,它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39、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空白”和“不确定点”?答:波兰哲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输送式化”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这一论断的提出,也从客观方面为意象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何谓空白和不确定点呢?如我国画论中的“意到笔不到”,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中的“跳跃式结构”等,都是空白的意思。艺术理论中有诸如“含蓄”、“朦胧”“模糊”之说,这就是艺术作品的不确定点。由于艺术作品的空白和不确定点,这有待接受者按照自己的期待视为畏途去充实补充,这就为他们的意象重建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也可使艺术作品产生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40、美育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答: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都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德智体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的操作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体质。它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由外面加上去的,而且是实际的,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可美育就不同了,它虽然也要提高人的素质,但它既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也不需要实际的学习,训练和操作,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41、简述美育的内涵。答:美育,尽管有人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型“或”美感“(即感受美),显然,美育的内容比这广泛得多,主要方面有:1)培养人的审美感受能力;2)培养人的审美认识能力;3)培养人的审美创造能力;4)增强人的自我完善的自觉要求。

42、美育和智育的关系是什么?答:美育与智育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一方面,美育与智育有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美育则总是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个体生命的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满足了个性生命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的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此美育和智育还是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认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能力本身也是一种认识能力,它不同于逻辑思维的认识,而是一种特殊的感悟能力。对于智育而言,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并对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是什么?答:1)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的公民的角度,谈到艺术起源于摹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欣赏者的摹仿。2)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

44、为什么说艺术审美是美育的最重要方式?这是因为艺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自由创造。它一方面标志了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则积极地有意识地要把人们的审美意识引导到一定的方向上来。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比现实的美更细致、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对人有更大的感染力。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全面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上面,艺术美起着特别积极的重要作用。我们的感情,人品与希望都在艺术中得到陶冶形成。艺术教育虽不是审美教育的方式的全部但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自考思修全书总结,无遗漏

第一章 鉴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与信念

(一)概念:

1.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来源现实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缺陷的不满和超越。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理想并不是凭空产生,它包含了现实的要素(理想来源生活),反映着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

2.信念: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认识+情感+意志。

3.理想和信念密切联系的,他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即,理想是基本信条,而信念是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二)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

1.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思想性),包含着行动意志(实践性)的复合过程,是一种精神向行动的转变过程。

2.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理想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信念。在社会政治方面,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想信念。

3.多样性与共同性。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从而形成多样性;同一个人在不同领域,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都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另外,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各自的理想信念有相同之处,形成共同性。高层次的理想信念决定低层次的理想信念。

(三)理想信念基本类型 1.生活领域:物质方面

2.职业领域:理想职业及达到理想境界 3.道德领域:做人方面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4.社会领域:对理想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

这四种不同类型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渐进关系。其中1.2是个人理想信念,3.4是社会理想信念。

(四)理想信念的作用

1.人生的精神向导。人生定向机制,指明奋斗方向。

2.人生的精神动力。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力量源泉。

3.人生的精神支柱。在最困难,最严酷的情况下给人实现最终理想的力量。

二、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科学的信念:马克思主义

1.现实性:在现实世界中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2.科学性: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态度 3.崇高性:追求全人类解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国在古代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直至鸦片战争开启后的近代史也成为我国的屈辱史,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复兴中华,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中国近代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和坚持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把始终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如何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失去信念的理想是虚幻的,失去理想的信念是空泛的。理想和信念相结合,就是明确的目标和执着的态度相结合。2.把个人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确立理想信念时,不能脱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要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社会共同理想信念有机结合。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运用理智,掌握正确判别的标准,选择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如何实现理想

1.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落实在行动上。理想信念不是精神状态,总要表现在行动上。只有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和确证一个人的理想信念。

2.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认得理想信念经住了考验,得到了磨炼,从而变得更坚定。个人理想是以社会理想为背景,其实现往往以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为基础。

(三)追求理想的问题

1.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

①长期性: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过程,实现这个现实时间长短与理想目标大小有关。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耐心、信心的考验。

②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

③艰巨性:理想具有超越性,因此决定了它不是现实状态的延伸,而是要对自我和现实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实现。

2.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误区

①走出“以理想来否认现实” ②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

要辩证的看待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二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一、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爱国主义基本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3.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4.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5.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爱国主义是历史范畴。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内涵。在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为现身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基本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三)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P55)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

二、爱国主义时代要求(P57)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集中代表着、实现着、体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求祖国统一之同、存意识形态之异,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共同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二奋斗。

(三)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它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五)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六)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首先要做到爱国。在国家层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情感(基础)、思想(灵魂)、行为(体现)。

(一)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

1.祖国把所有可能利用的自然资源提供给生存、发展于其中的人们,人们利用国家提供的资源来发展、完善自己。爱国情感是长期形成的,但又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培育。首先,在直觉上增强爱国情感的体验;其次,要在理论上增强爱国情感的体验;最后,要在实践中增强爱国情感的体验。

2.民族自尊:一个民族坚决维护本民族荣誉和尊严的强烈情感。

3.民族自信:一个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4.民族自强:一个民族在高度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二)树立爱国思想,增进国家团结、统一和安全。

1.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促进民族团结,要加强学习,更好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要立足本职,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的与破话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2.维护国家统一。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

3.保障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既要重视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三)实践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1.刻苦学习,掌握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过硬本领 2.端正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3.躬身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章 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一)人生和人生观

1.人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社会旅程。

2.人生观:人们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方面体现。

(二)人生目的及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规定人生活动大方向,起定向作用;人生行动的动力源泉。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越明确、越高尚,内心激发的内驱力就越强大、越持久,在困难、挫折面前就不气馁、不退缩。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三)高尚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1.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2.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3.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范畴,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二)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1.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

2.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顺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和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指人们关于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二)人生价值。人的生活实践对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1.人生的自我价值。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人生的社会价值。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个体对他人、社会所做的贡献。

二者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三)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事项过程是统一的。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实践活动。

1.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任何人要实现人生价值,都必须有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

2.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内在价值目标转化为外在价值行动,并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

3.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四、协调人生道路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

1.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2.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心理与生理。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是生理的精神机制,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身心健康:1.生理方面:强健的体魄,身体发育匀称,生理功能良好,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一般性疾病的侵袭。2.心理方面: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人相处,能够较好的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3.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4.注重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个人与他人。

1.遵循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诚信原则(3)宽容原则(4)互助原则

2.掌握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2)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3)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四)个人与社会。

(一)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的油社会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二)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调整和充实自我。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人还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断的调整和充实自我,使自我意识处于良心循环中。

(三)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的进步又需要个人的劳动和创造。因此,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以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为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少的前提。

第四章 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一、道德

(一)起源(P81)道德产生于人类历史发展和人民的社会实践中。

(二)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1.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存在。(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阶级社会中,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4)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1)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2)道德规范具有稳定性

(3)道德调节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

(三)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1.功能

(1)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功效和能力。

(2)认识功能: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2.作用

(1)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道德既是政治斗争和实现政治统治的重要辅助力量,又是法律的必要补充,又对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的变化发展有深刻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道德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在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与交往。

(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当道德反映的经济基础是适合生产力的要求,所代表的阶级是社会的进步力量的时候,就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消极作用。

3.发展。道德随着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存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道德的发展有自身的独立性。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于传统道德中,但不等于传统道德。主要内容:

(一)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二)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三)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四)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五)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六)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住的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容互相渗透,相互联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道德为制定法律提供依据,又导向更高层次的要求。

2.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服务。

3.社会主义德治与社会主义法治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只有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使“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使“以德治国”深入人心,才能使人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使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发挥号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制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又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增强民族的自尊心额民族自信心;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使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每一个中国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水平提升。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并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幸福,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总之,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带的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额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社会主义带的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P95)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及其基本内涵。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包括三个层次:一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2.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本质要求的反映,它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抓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从法律、操守和信念的高度,提出了我们时代判断是非、荣辱的价值标准,是衡量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2)科学内涵 八荣八耻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 2.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 3.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第五章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一、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基本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意义。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历史条件的变化,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要求,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二、遵守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P105)

(二)社会公德(1)含义、特点

1.含义: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所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2.特点。

①基础性。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②全民性。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③相对稳定性。(2)主要内容 ①文明礼貌 ②助人为乐 ③爱护公物 ④保护环境 ⑤遵纪守法

(三)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一方面,社会公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层次和要求,是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也是社会成员进一步提升道德境界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公德在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额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

三、遵守职业道德

(一)职业与事业(P111)

(二)职业道德规范

(1)含义: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特点:

1.规范性和专业性 2.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 3.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3)基本要求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三)遵守职业道德

(1)坚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2)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1.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2.努力塑造有脸的职业品质。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四、遵守家庭美德

(一)恋爱中的道德要求(1)真诚负责(2)平等互尊(3)文明相爱

(二)婚姻和家庭美德(1)婚姻和家庭(P118)(2)家庭美德

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1)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个体人生的重要意义。家庭美德建设既能增进人生幸福,也能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对于个体人生有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美德修养,认真严肃的对待两性关系,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

(2)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五、培养良好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基本要求

(1)含义: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2)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奉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化,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良好的品德的基本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自觉践行,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自觉遵守。

(二)个人品德的形成及意义(1)个人品德的形成

1.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道德品质是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以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合理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2.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一个人的社会存在是通过他的社会实践来决定他的社会意识的。

3.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包含心理上或行为习惯上集中基本成分的相应发展。(2)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

1.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2.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3.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良好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道德修养的含义: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总和。(2)道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其一,学思明理。学习思考,明白道理。其二,择善而从。虚心学习,择善从之。其三,学习榜样。学习先进,效仿榜样。

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勤于道德实践,不断重复和强化道德行为,以养成道德习惯,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根本途径。其一,知行统一。通过道德实践,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把外部道德教育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其二,积善成德。精心呵护自己的善意,精心的保持自己的善行,使其不断的积累成为个人品德。

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净化自我心灵,改正错误以完善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其一,省察克治。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并坚决整治。其二,陶冶情操。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美德感受,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以各种丰富、高尚的感情和志趣,启迪自我的心灵,不断培养和加深自己的道德情感,激发道德需要和欲望。其三,慎独自律。个人独处时,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刑事,是一种人生境界。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的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

(2)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1.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治国方略有了更为深刻而成熟的认识和把握。

2.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3.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的走上法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1)依法治国(核心内容)。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2)执法为民(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要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实践的出发点,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具体体现

1.执法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执法为民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3.执法为民必须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 4.执法为民必须做到便民利民(3)公平正义(重要内容)。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法治实践中,努力贯彻公平主义原则;另一方面,通过法治领域对公平公正的坚守,向全社会倡导公平公正价值和精神,为全社会树立公平公正的示范,推动公平公正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1.原则:首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最后,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

2.需处理关系:首先,正确处理法理与清理的关系。其次,正确处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最后,正确处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4)服务大局(重要使命)。(5)党的领导(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五个方面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系统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原理,完整描绘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图景。

(三)法治思维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

(1)内涵。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核心:权利义务观念,还有法治权力观(权力的有限性和程序性)。

(3)重要意义。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前提,对于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4)途径。

1.牢固树立法治信仰 2.加强法制学习培训 3.高度重视法治实践

二、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一)意义

(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条件(3)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完备法律规范体系。首先,要有法可依;其次,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统一”、“四善于”结合(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2.完善立法机制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2)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3)提高司法公信力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3.推进严格司法

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4)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5)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 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坚持依法执政

2.加强党内法制制度建设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4.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一、法学基本知识

(一)法的概念和作用(1)特征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2.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作用

1.规范作用。法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和强制作用。

2.社会作用。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法律规范

(1)法律规范的概念。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法规通常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主要有二要素和三要素说两种。

1.二要素。讲法律规范的结构分为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2.三要素(主导地位)。假定:法律规范中适用这一条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处理:处理是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禁止做什么,实际是行为模式,是核心部分。制裁: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于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火否定的规定,也就是法律后果。(3)法律规范的种类 1.授权性规范。规定人们可以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要求别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主要为人民设定权利。

2.义务性规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主要为人民设定义务。包括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3.复合型规范。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相互重合的法律规范。既授予权利,也设定义务。

(三)法律关系

(1)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在人们之间形成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得社会关系。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特征:

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4.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构成 1.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是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主要有三类,自然人、组织、国家。需具备一定资格,即法律关系的主 体必须同时具备法律上所说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的对象。主要有三类: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3.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权利是法律所允许的、主体为了满足某种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法律义务是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4)法律事实。

1.概念:由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2.特点: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3.分类: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一)本质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法律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又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二)渊源

(1)概念: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制定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渊源。(2)特点

1.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 2.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 3.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不大(3)当代中国法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法规

6.经济特区法规

7.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8.国际条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法律的整体。

(1)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导部门。

2.民法商法。民法商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之一,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基础性法律。

3.行政法。行政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之一。行政法主要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4.经济法。经济法是从民法商法部门和行政法部门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管理以及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

5.社会法。社会法是近年新划分出来的法律部门。社会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目的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三是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

6.刑法。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之一。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程序法是规定保障权利和义务实现的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诉讼程序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和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运行

(一)法的制定

(1)立法机关及其权限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 2.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 3.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 4.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2)立法程序

1.法案的提出。指享有立法天权的机关、组织和人员依法定程序向立法机关提出有关立法的提议和建议的专门活动。

2.法案的审议。指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进行正式的审查和讨论的专门活动。

3.法案的表决和通过。指有权的机关和人员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法案作出的最终裁决。4.法律的公布。指有权机关或人员将已经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公之于众。(3)法律文件的完善

1.法的修改、废止。法的修改、废止和法的创制、认可一样,是严格意义上的立法活动,需要严格遵循立法程序。

2.法律解释。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

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删除过时法律,理顺法律与法律的关系。

4.法律汇编。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标准作出系统排列和汇编成册的活动。5.法律编纂。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同属于某一类的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

(二)法的实施(1)法的遵守

1.守法的主体。包括我国的一切组织和人。

2.守法的条件。一是主体自身方面,主观条件;二是主体自身以外的因素,是客观条件。(2)法的执行

1.含义:可分为广义、狭义

2.特点:执法主体具有特性性;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3)法的适用

1.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 2.法的适用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3.法的适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4.法的适用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三)法律监督

(1)国家监督。国家机关的监督。

1.权力机关的监督。包括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上的监督。

2.行政机关的监督。包括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以及系统内设立的专门机关的内部监督。

3.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

(2)社会监督。除国家机关以外的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重要法律监督形式。

2.社会组织的监督。包括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监督。3.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群众直接进行的法律监督。

4.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新闻媒介和忘了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和出版自由的重要阵地。

第八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一、我国宪法法律制度。宪法居于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我国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

(一)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1)宪法的特征。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既具有与一般法律相同的特点,又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

1.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严格。(2)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民主集中原则。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出的代表组成,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5.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宪法明确规定了党的领导地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中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其主要内容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其优越性表现如下: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便于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的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意向基本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地区的自治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既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地方性事物,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共同繁荣,又能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5)特别行政区制度。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该地区永久性居民依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组成;其原有法律不变。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特点:群众性;自治性;基层性。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经济。

1.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战友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力量,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2)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是城乡劳动者依法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从事劳动为基础,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经济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国的经济组织同外国的经济组织或个人依法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和共负盈亏的股权式合营企业。

(3)混合所有经济。两种或多种投资形式形成的经济形式。提高整个国有经济的技术和竞争水平。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也都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宗教信仰自由。

4.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

5.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依照宪法规定所享有的经济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物质保障。包括公民的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6.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指包括妇女、母亲、儿童、老人、离退休人员、烈军属、华侨、归侨和侨眷在内的人员。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取得生理的基本保证。2.遵守宪法和法律。3.保守国家秘密。

4.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5.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6.依法纳税。

(五)我国的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1.是最高国家权力加官和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

2.职权: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等。

(2)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职权包括: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提出议案,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力及监督权,行政人员的任免、奖惩权。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4)中央军事委员会。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6)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构,依法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二、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律制度

(1)概述。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字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基本原则。反映行政法本质和具体制度规则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规则,是贯穿于国家行政机关活动的所有环节,并由全部行政法规范反映出来额共同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2.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益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3.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责任。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或不履行行政法律规范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可划分为行政主体承担的行政责任、公务员承担的行政责任和行政相对人承担的行政责任。(2)主要行政法律制度 1.公务员法 2.行政处罚法 3.行政复议法

(二)经济法律制度

(1)概述。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基本原则。是经济法领域处于指导地位、具有普遍制约意义的基本准则,它存在于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所有环节,贯穿于调整的全过程。反映了我国经济立法的性质和状况,是适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2.主体。是依据法律规定的经济权限,参加或能够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包括国家,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济户和自然人。(2)我国主要的经济法律制度 1.反垄断法

2.反不正当竞争法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三)民商法律制度

(1)概述。民法和商法的简称。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体制。

1.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禁止权力滥用原则。2.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和中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4.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5.商法。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商事关系是商事主体基于营利性行为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特殊的民事关系,可称为民法的特别法,商法优于民法,民法的相应规定可作为商法的补充。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促进交易迅捷原则、强化商事组织原则、维持交易安全原则和维护交易公平原则。(2)我国主要的民商法律制度 1.合同法 2.物权法 3.侵权责任法 4.婚姻法 5.继承法 6.知识产权法 7.海商法 8.票据法

(四)社会法法律制度(1)概述。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法律。保护公民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2)我国主要的社会法法律制度 1.劳动法 2.就业促进法 3.社会保险法

(五)刑事法律制度

(1)概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基本原则。刑法本身具有的,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刑事立法与司法基本精神,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过程的基本准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收刑罚惩罚性。

3.犯罪构成。依照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管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2)我国主要的刑法法律制度

1.犯罪类型。十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碍社会管理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2.刑罚制度。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3.刑罚的裁量,即量刑,指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处刑罚是否应该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三、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一)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1)概述。规范行政诉讼活动,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与受理程序 2.第一审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 5.执行程序

(二)民事诉讼法律制度(1)概述。

1.含义。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主体。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2)民事诉讼程序 1.普遍程序 2.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 5.执行程序

(三)刑事诉讼法律制度(1)概述。公安机关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侦查、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2)刑事诉讼程序 1.立案程序 2.侦查程序 3.起诉程序 4.审判程序 5.执行程序

(四)仲裁和人民调解法律制度(1)仲裁法律制度

1.仲裁是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者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到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

2.仲裁程序是仲裁审理的过程,仲裁机构、各方当事人以及其他参与人从事仲裁活动必须遵守的程序,包括申请和受理,组成仲裁庭,开庭和裁决,裁决的执行。(2)人民调解法律制度

1.人民调解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制定了《人民调解法》。2.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

第三篇: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22、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24、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二、名词解释

1、美学

2、美学的研究对象

3、悲剧性

4、悲剧的实质

5、喜剧性

6、喜剧中笑的特征

7、贺拉斯的美育观

8、席勒的美育观

9、审美态度

10、艺术敏感

11、艺术意象(审美意象)

12、联想

13、表现说

14、有意味的形式说

三、简答论述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艺术是美学的研究的对象?p21-24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B、美学还必须呀就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C、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艺术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通过它去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这样一种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仅是对于以前的各种有关观点的综合和取长补短,在理论上有着充分的依据,而且在实际的美学研究中也会是行之有效的,对于促进美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美和美的东西有什么差异?p38-40

3、美和美感有何关系?p111

4、试论康德的崇高观?p172

5、请论述艺术美与生活丑的关系?p208

6、试论艺术存在的方面?p214

7、谈谈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p233

8、谈谈艺术多元化的功能(可总出一论述亦可分别出简答)?p239

9、美育与智育的关系?p226-285

10、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p295-297

11、为什么审美欣赏心理活动不那么容易?p145 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

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简答论述

1、美学研究的对象?21-24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86-88

3、美和美感的关系?111 -112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38-40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112 -113

6、怎样理解人生相与创造相?92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264 -265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联系?219

9、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37

大题

简答论述题答案

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他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3)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学原则被抛弃,艺术品变成投资商品和收藏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区别混乱。这一切使得给艺术和美下定义很困难。

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3、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4、(1)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5、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有本质区别,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无意识,无自由,是它的种族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且有个性,是不同的人面队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满足和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但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过程中,经世代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本质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因此,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实践的产物。

6、1)立足于人生的相位来揭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联。是一个有效的理论视角。

2)审美人生观三个方面:一是人生的意识;二是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三是人生的价值。

3)美和艺术第二相-创造相。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或人生境遇,是美和美的创造得实践以明显的重要根基。另一方面,处于审美关系中的美的创造是否充满生机,是否真正发挥,提高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人生的境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定力量。

4)在美的问题上以人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是具有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7、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生成,即重建。

1)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 再生成,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要接受主体意思所生成的,艺术品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很物态化。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 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

2)接受者意象生成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读解过程,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当然接受者重建的意象不能完全脱离原有意象的基础二者之间基本是相通的。因此,意象的重建的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8、(区别)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如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风光,可赞美它“风光如”,但它们只是“自然,而不是艺术品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如哲学、道德、法律、政治、宗教、艺术都称为精神产品3 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很审美意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界限日益模糊。如说“这个杯子是件漂亮的工艺品”。表明这个杯子至少有艺术品的某些要素。说“某人做的这块蛋糕简直是件工艺品”。意味着这块蛋糕与某一规范艺术品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

9、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

最初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这一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的渗透于艺术意向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常常以各处独立与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第四篇:美学总结

1“感性学”的意义

第一,心理结构与人类知识体系的健全。

知——理性——逻辑学 ;意——意志——伦理学 ;情——情感——美学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

(理性的历史:“爱智者” →柏拉图驱逐诗人出理想国→康德说“启蒙”即“人类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服从任何权威的那个时刻”)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路:

一方面,在现实之外预设一个先验的绝对本体,作为现实世界的终极依据和最高本质;另一方面,坚信依靠理性就能通达这一绝对的本体。

结果:形而上学自身的抽象性和独断性使得存在本身更加晦暗不明了。它把理性从人的整体存在中抽离出来,同时窒息了人的感性生命。

 “非理性”的生活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世说新语-识鉴》

第三,审美现代性:“科学” 社会的“美学”批判。

(一)科学世界的来临

(二)浪漫主义的批判

2《持矛者》为何被视为法规,如何分析

《持矛者》是公元5世纪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的代表作,《持矛者》被称为“法规”,是人体美的理想的标准。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派数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和谐比例中的动态韵律感。

首先它使比例的完美呈现。波利克里托总结自己创作持矛者的艺术实践,写出了艺术理论著作《法规》,法规论述了人体比例的各种关系,十分重视手指和手指,手指和手掌,手掌和肘,肘和手臂的比例,以及各部分和整体的比例。由于法规早已残缺,现已无从考证人体比例的各种规定,根据罗马大理石摹本的考订,头与身体比例为1:7,而波利克里托也是把持矛者作为法规,因为它是比例的完美体现。

其次,它的停顿与潜在的运动相结合,描绘了一条优美的倒s曲线,怎家了测试的趣味,这种做法也为后人所推崇

最后,肌肉和线条的健美,腿、臀、臂、头呈现出身体的紧张与伸展的动态平衡,也在造型和形体方面体现出美感

3柏拉图的三种床是在说明什么道理

 “三种床”:

1、床的理式:床之所以为床,由神制造。

2、木匠制造的床

3、画家制造的床

三种床是柏拉图在解释“理式”的问题

柏拉图以床为例,认为,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其次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这三种床之中,只有床的“理式”,即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或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为一切个别的床所自出,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木匠制造个别的床,虽根据床的“理式”,却只摹仿得床的“理式”的某些方面,受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等种种有限事物的限制。床与床不同,适合于某一张床的不一定适合于其他床。这种床既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相”。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根据木匠的床,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种角度看到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是真实,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世界隔着三层”。

4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

1、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对象的物质功利性或实际用途,而是对象令人精神愉悦的价值(意义)。

2、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既是从日常生活世界暂时退出,又是用情感去体验而不是用理智去把握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3、审美活动激励人不断去创造生活意义。

 应有之真

VS

认识活动的“真”

 终极关怀

VS

道德活动的局限

 肯定生命

VS

宗教活动对世俗的否定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Why?超越、自由、应然--P107)

5朱光潜用松树说明了什么?(用形象的直觉来解释美感)

• 对于松树(梅花)的三种态度——朱光潜

实用:木商

科学:植物学家

美感:画家

“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形象的直觉”理论基础

1、康德: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

审美活动的特性:

有限非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P102)

2、叔本华:摆脱意志,成为pure subject

不理会事物的“何地”“何时”“何故”“何自来”

(where,when,why,whence),只专心观照“何”(what)本身。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6康德如何论崇高?

(一)两种崇高:数量的和力量 的1、数量的崇高:指对象体积的无限大。

无限大,是指不能用数学的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辑的方式来推论。

感性功能不足以见到崇高对象的整体,理性就起来支援,在对象本身看到无限大,见出整体。从而弥补感性功能的缺陷,获得一种胜利感。2力量的崇高:指事物具有巨大的威力,同时人的心中产生足够的抵抗力(人的勇气与尊严)与这种威力相抗争。所以崇高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人凭借理性胜过自然的意识)。反例 “小”《麻雀》的崇高

屠格涅夫: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7崇高与优美的区别(例子)

8悲剧含义

1、狭义:作为戏剧艺术一种类型的悲剧

广义: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可以存在于

①戏剧艺术中(如《雷雨》)

②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如《红楼梦》《霸王别姬》)

③社会生活中有悲剧吗?

(地震、火灾、交通事故、MH370等日常灾难是悲剧吗?)

9对“朱光潜现实生活中没有悲剧”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没有悲剧,正如辞典里没有诗,采石场里没有雕塑作品一样。悲剧是伟大诗人运用创造性想象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明显是人为的和理想的。”

10净化说

 《诗学》第十三章)

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怜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恐惧——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

朱光潜认为都不对。

他认为“净化”就是“情绪的暖和”,即怜悯与恐惧的情绪在悲剧中得到表现,被人感觉到,在人的筋肉活动中得到自由表现,因此产生快感。

——《悲剧心理学》,1983,P259

1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是悲剧之悲剧

“ 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12尼采的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

 人的两种非理性冲动:(梦与醉;眼睛的幻觉与情绪的放纵)

① 日神冲动:

个体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著于现象(幻觉,美的外观)、执著于个人生命的冲动。

② 酒神冲动:

个体摆脱个体化原理的束缚,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

(注:个人化原理,即康德所论述的空间、时间、因果律等先天形式,叔本华将其简化为“充足理由律”)

悲剧是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的结合

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盲目的冲动和挣扎,是痛苦。因此,人生需要解脱,渴望振奋人心的幻觉,这种渴望构成了日神冲动的实质。希腊人充分领悟世界痛苦的酒神本质,因此需要用日神的外观来掩盖真相,美化人生,以求在宇宙变化之中夺得现象和个体生存的理由和权利。

悲剧本质上是酒神冲动的满足,是对希腊人之痛苦的艺术安慰,即通过个体的苦难及其毁灭,使人复归于生命意志的“永恒生命”,体验与宇宙本体结为一体的欢乐。

13什么是荒诞

人在异化状态下,由于生存意义(终极价值)的丧失而陷入孤独、隔绝、焦虑、茫然、虚无的境遇及对这种境遇的审美感悟。

14萨特的恶心,为什么是荒诞的

1、荒诞的自然:

“存在突然露出真面目。它那属于抽象范畴的无害姿态消失了,它就是事物的原料本身。„„物体的多样性、物体的特征,仅仅是表象,是一层清漆。这层漆融化了,只剩下几大块奇形怪状的、混乱不堪的、软塌塌的东西,而且裸露着,令人恐惧地、猥亵地裸露着。

这个树根,我无法解释它,但它存在。它有许多节疤,它没有生气,没有名字,它迷惑我,占据我的眼睛,不断将我引向它本身的存在。我重复说:‘这是树根。’但无济于事,不起作用。„„”

——《恶心》 《萨特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153-154

15气韵内涵,气韵的发展

(一)气韵的内涵(据教材P237,加以改动):

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种生命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在文字、线条、色彩、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一)气的五种含义:教材P236 宇宙之气:云气,山川之气

自然生命之气:天气、地气、空气、气象

人的生命之气:呼吸之气、咽气

人的精神之气:浩然正气、养气

文艺作品的“生气”(Vitality):风骨、文气

‘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诠者,景物有不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中。以不画出、不说出示画不出、说不出,犹‘禅’之有‘机’而待‘参’然。”

——钱鐘书:《谈艺录﹒一八九》第四 钱钟书,生气远处,把气和韵分开理解

“谢赫以‘生动’诠‘气韵’,尚未达意尽蕴,仅道‘气’而未言‘蕴’也;司空图《诗品·精神》:‘生气远出’,庶可移译,‘气’者‘生气’,‘韵’者‘远出’。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曰‘气’曰‘神’,所以别于形体,曰‘韵’,所以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二)气韵的发展:

人物——人物画——山水画——诗文

16驴背吟诗图的气韵

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答答的声音。„„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的真理的。”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335 由此讨论钱钟书与宗白华你更喜欢谁

17审美经验特征含义

审美经验(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与体验。

简单说,即人在体验美、创造美时的心理活动。

审美经验,又称为“趣味”(taste),“趣味判断”(judgement of taste),“美感”(the taste of beauty).特征:

1、感性直观性

即在对审美对象直观、具体的感觉中,人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进行理性分析,就能迅即地、不假思索地感知到对象的美丑。

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三种愉快:

快适:

生理的、官能的,受感性制约

善:

道德的愉悦;理性方面的利害感

美:

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

3、情感性

4、自由

5、非理性的显性表现

18审美距离说

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超脱”于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审美距离说是对康德等人所阐发的审美活动的无利害性和非功利性的心理学发挥。

移情说

即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自己的感情移置到外物身上,于是觉得外物也有了同样的感情。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ore Lipps 1851-1914)。

内模仿

内模仿是移情理论的一种。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谷鲁斯,他认为摹仿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审美的模仿是内在的,不外现,所以是一种内模仿。内模仿对于美学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

“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例如看颜鲁公(真卿)的字那样挺拔,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看赵孟頫的字那样秀媚,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展颐扬眉,全身筋肉都弛懈起来,模仿它的袅娜的姿态。”(用移情说和内模仿)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三章

19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人心在宇宙中的安顿与回归)

第五篇:美学总结

1.美的形态有那些类型?

答:美的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①其中,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其实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包含原生态自然的美、人文景观的美,其特点是丰富多样性、易变性、侧重形式美。

②社会美是一种现实的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其特点有:社会功利性、社会伦理性和社会差异性;其审美标准是:真、善、美。社会美包括:社会主体美,社会活动美和社会景物美。

③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包括:实用艺术美,造型艺术美,表演艺术美,语言艺术美和综合艺术美,共同特征是形象性和意蕴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情感性。

④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组合后产生的美,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美是人们长期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审美规律。其主要法则(形式美的表现)有:单纯齐一美,对称均衡美,调和对比美,比例和谐美,节奏韵律美,多样统一美。2.比较评价朱光潜与李泽厚对自然美的理解。

答:朱光潜:主客统一说。朱光潜认为自然美是人的主观与自然的客观相融合后产生的美感,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朱光潜认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一样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实为雏形起始阶段的艺术美。

李泽厚:客观社会说,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李泽厚认为自然的美在于自然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认为自然美既不在自然本身,也不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而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一种客观社会性的存在。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人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改造了自然界,人在这个人化的自然中看到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就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就产生了美感,所以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3.你如何理解社会美的标准?

社会美的标准是真善美,社会美和真善美紧密联系着。真是感受社会美的前提和基础,真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及客观存在规律。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相关规律的认识。

善即目的的功利性,善的东西是益于人的价值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善的观念。一般来说,在实践上符合人的实践的东西就是善的。在社会美中,以善为核心,社会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

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从其历史发生和起源来看,把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作为前提,就其历史结果看,与真是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历史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意的三个方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一定时代阶段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4.你如何理解崇高美的本质?

答:①(定义)崇高美是指对象特别伟大、出众、能引起人的赞叹或敬仰,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圣洁的美,雄浑的美。

②(原因)崇高美是人对严峻的矛盾斗争的一种情感肯定,是人对自然改造中的情感肯定,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美。

③(特征)崇高美的形象在形式上表现为巨大、雄伟,是一种充满矛盾冲突中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的动态美。

④(审美功能)崇高美的东西能引起人一种悲壮的美感,一种崇敬、崇拜的美感,能让人感到人格和精神的升华。

⑤(表现)生活中崇高美常表现为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在艺术中崇高美则得到最集中、真实的反映,如《敕勒歌》,徐悲鸿的《奔马图》。5.你如何理解悲剧美和喜剧美?

答:悲剧美是崇高美的艺术形态;悲剧美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不同的范畴;类型有:英雄悲剧美、普通人的悲剧美、旧事物旧制度的毁灭、社会主义在社会中的悲剧美;它的审美功能是:在快感中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动、鼓舞人们的精神。

喜剧美的特征是在倒错的形式中显示矛盾和意义、在错位中展示荒唐可笑的事物、在夸张中凸显错误和丑陋;类型有:讽刺式的、幽默式的、歌颂式的以及悲喜剧美;它的审美功能有:使人获得惊喜美感,具有娱乐功能;使人获得自我肯定的美感;使人获得对人生的顿悟式的发现美感。

6.你怎么看待优美的本质?

答: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是指事物的各种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统一的状态。优美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偏重于静态的美。优美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以及主客体在实践中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是一种情感状态的和谐。优美能够让我们产生平和、愉悦以及喜爱亲近的情感肯定,强调真善美。其形式上常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7.你如何理解美的鉴赏的条件?

答:主观:(1)健全的审美感官(2)健康的审美趣味(3)必备的审美修养(4)具备一定的审美心境

客观:首先对象必须是美的事物。(1)具备生动鲜明的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感到愉悦(2)具备形象的完整性:审美对象有时候也不尽完整,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想象进行弥补,这也是一种完整(3)具备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是指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性,合目的性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8.你如何理解美的鉴赏标准问题?

答:差异性、共同性、尺度、审美标准,所谓美的标准就是人们在长期美感实践中共同形成的,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尺度。其中包括:

A客观真实性:生活的真,符合规律性的情感抒发,即情真、理真 B目的功利性:“善”,有益于人类价值,在社会美中,要以“善”为核心

C形象的完整性:形象本身的完整,主体形象与构成它的环境形成一个统一整体。9.你如何理解建筑艺术美的历史底蕴?

答:1)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2)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3)建筑形象具有象征性和形象美,表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4)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时代的面貌。

5)建筑可以说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反映了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的规律。

6)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基础,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如中国古代颜色鲜艳的琉璃瓦,西方教堂的彩绘玻璃。

7)优秀的建筑艺术,其材料能够排列出一定的风格和情调。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让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无限性和超越性;中国封建时代的四合院则渲染出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和安静、迟缓的生活节奏以及自给自足的生活情调。

8)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艺术家因地制宜,从整体格局出发,对自己的艺术构思做出调整。如悉尼歌剧院坐落在大海之滨,周围环境也是建筑本身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10.你如何理解服装艺术的得体美? 答:包括:气质、体形、职业、年龄、环境、季节协调一致

(1)服饰与人的形体的得体美:服装要适合人的体形;标准:衬托人体,修饰人体,美化人体;穿衣:弥补形体不足,扬长避短

(2)服饰与环境的得体美:职业环境、交际环境、年龄环境、季节环境

(3)服饰与服饰的得体美:服装总是与服饰连在一起,服饰是服装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得体美能对艺术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服饰的品种多,领带、胸花都能对服装美起到点化作用;简洁、精致、合理是服饰与服装搭配的原则。11.比较分析中西绘画艺术美的审美特征。

1)中国绘画讲究笔墨,探究笔墨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色彩,追求形色美。

2)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创造综合美,西方传统绘画则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展示独立美。

3)在中西绘画创作中,中国水墨画注重媒介特征:毛笔、宣纸、水墨,注重诗书画结合,擅长写意特色;油画则更注重色块组合表现,光影与色彩的透视处理,以细节的真实性表现生命的本质美。

4)中国的绘画中多以山水花鸟为主题,人物则处于从属地位,自然本为主义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占据了核心地位。西方绘画以人为主要描绘对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

12.为什么说舞蹈具有“活的绘画”“流动的雕塑”之美誉?

答:(1)舞蹈艺术是以表演者的形体动作为手段,通过人体造型以及有节奏、有韵律的活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抓住瞬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运动的变化,是动态的时空形象,具有造型美、节奏美、意境美(2)三者都是体现了艺术的造型性,舞蹈是动态的,绘画和雕塑是静态的,绘画和雕塑都是以特定的造型画面表达情感,而舞蹈是一个个动作、姿态、造型、画面的联络、更迭、变化,体现表演者的情感,因此。。13.你如何理解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答:美的创造:人类在一般实践创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不是自由劳动,是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兴趣,是劳动者创造力受到压抑和扼杀,所以异化劳动使劳动者无暇顾及到美的创造

(1)异化劳动不是自由劳动,但它也以创造使用价值为目的

(2)异化劳动也体现审美。异化劳动虽然是强制性的,但一定程度上在劳动产品上体现劳动者的主观性和审美理想。

(3)异化劳动从劳动分工开始,为美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总的来说,异化劳动不利于美的创造。14.比较分析中西方美的创造特征。

答:西方:(1)美的类型大整合,将各种艺术特征融为一体(2)美的结构大开放,有单一方面变为多元立体(3)美的技巧大超越

15.你如何理解美的创造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答:美的创造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合目的性平衡律与合规律性协调律。

①首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自然而存在,同时,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样,人类为了维护个体和整个族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同周围的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就是合目的性平衡律的基本含义。

②其次,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不断地在客观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要取得积极的效果,还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就是现实美创造中的合规律性协调律。

③上述二者是辨证的统一,合目的性平衡律只有在合规律性协调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合规律性协调律必须符合合目的性平衡律的要求才有意义。16.比较中西方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之异同。

答:西方:(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探讨美的本质(3)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基本上是与哲学相联系的,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只是强调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而离开了其社会性。

中国:古代(1)从“功利性”角度:研究人的“内在美”(2)从艺术的角度:美是主客关系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风格(3)现实生活角度:刘勰:美是自然之道、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西方:形而上的探讨,对美的探讨是对世界观的探讨,理性的 ; 中方:直接结合审美对象的探讨,形而下,感性的。17.比较分析我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及其美学观。

答:①以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认为美是人的观念,不会物的属性);

②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③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只有在主观与客观产生关系后才能产生美; ④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学说(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所包含的社会性,客观事物有了人的痕迹才叫有社会性)。

18.作为一位将来的文秘人员,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美学修养?

(一)仪表美

仪表美常以端正的面孔,匀称的体态,优雅的风姿显示出来。是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的,仪表是秘书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别人心目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秘书这个职业已不仅仅是局限在公司里面,逐渐出现在外交场合,所以不仅代表自身的形象,还代表单位的形象,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以及行为。

(二)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秘书人员语言美很重要。向上司报道情况、撰写文书、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公司项目的时候就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人格美

秘书的人格美即内心美,是做好秘书工作的根本保证。秘书只有具备了美的内心,才能自觉地追求秘书工作中的完美性,内在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要通过与人的接触才能慢慢发掘,是一种不同于着意修饰的天然形态,对于人来说,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美,它显示着秘书的才能,修养和性格。

(四)工作才能美

秘书工作处于一个繁杂多变的环境中,秘书的工作才能直接影响秘书的工作效率。因此,秘书要想自如地应对秘书工作,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19.谈谈孔子(或老子、蔡元培、朱光潜等)的美育思想。

孔子:美育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美育是造就仁人君子的必要途径。他把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本质思想是奴隶制的伦理教育思想。他非常注重文艺作品的审美功能,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孔子重视诗乐,更是看中他们的教化作用,看中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影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美育思想在荀子和孟子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更注重人的内在修养。除此以外,孔子还注重从自然美中进行审美教育。

20.你认为当前高校的审美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下载自考《美学》全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美学》全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1月自考餐饮美学试题

    【法佬自考论坛】海量自考资源免费下载!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餐饮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98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跨文化交际全书总结

    全书共分为九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绪论,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第八......

    美学原理总结

    一、美学学科的建立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

    体育美学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体育美学的建立 1.什么是体育美学 体育美学是探讨人在体育领域内如何进行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是体育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体育美学运......

    美学总结1

    填空 1.著名人物关于美的定义。 古希腊到中世纪: 柏拉图感慨“美是难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认为美是和谐;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认为美是快感; 美学学科诞生后: 鲍姆加登“美......

    2010年自考文学类美学冲刺复习资料详解

    窗外的雨滴,谁的旋律。 细细簌簌的雨滴在屋外飞絮,轻轻地落在房檐上顺着边沿滑落下来,仿佛一首写不完的旋律。 阴沉沉的天空透不出一丝生气,只有这些雨滴带来阵阵暖意,怎样都听......

    【自考汉语言文学科目】美学课程简介

    自考汉语言文学科目:美学课程简介 “美学”汉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牵头设立,并亲自授课。课程设立后,依托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txt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听着,我允许你喜欢我。除了白头偕老,我们没别的路可选了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就告诉我,我娶你。郭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