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7:1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第一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主持工作的领导干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范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审计的客体是领导干部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而经济责任,实际上就是指人的职务行为。而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审计对象尚在领导岗位,掌握着一定权力,于是给审计活动本身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出现了。

一、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活动中,我们强调的是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

审计的重点不同,但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打假治乱”也就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

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都是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这种审计活动其实就是重查账轻分析,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重问题轻责任,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重视财政、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对效益性则显得关注不够。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领导干部即被审计对象,在任期内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被审计对象完全可以从名义上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在财务报表层次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却忽视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在这里,我们所理解的对财政、财务活动的效益性审计,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指绩效审计。只有通过绩效审计,我们才能真实地考核一个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保证某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地利用了

各种资源,体现绩效审计的经济、效率、效果三原则。以往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就体现在这个地方,它无法真实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是否合格、高质量的履行了经济责任。

其次,当前审计管理体制使经责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只有业务工作归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因此审计机关的实际管理权实际上在于地方政府。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与本级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有地方的利益关系。这样的利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机关一旦独立性受影响,其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也就显得不够充分了,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证据这两方面的缺陷也就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再次,同为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步进入轨道,逐渐程序化。然而,对于任中审计,有些人的理解还不够。认为审计部门查得更多了,耽误了时间;认为实现任中审计后审计项目增多,查出的问题和离任审计相比不够集中。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比起离任审计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任中审计将审计监督的关卡前移,更具有时效性:违法违规问题

早一点发现,损失也能早一点避免。观念上的偏差,势必影响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和支持。纠正这些观念还需要时间,这样也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增加了新的困难和风险。

最后,由于审计资源有限,受审计机关人员数量、个人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审计机关涵盖审计对象的范围大概维持在15%左右,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指的审计资源主要指审计中使用的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现阶段,我们在实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予以审查来发现问题,但有些违法乱纪问题不一定会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地反映出来,或者是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很难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动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这样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精通各类财务知识,又要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因此,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

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第一,转变审计理念,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审计内

容。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更重要的应当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廉政建设情况,正如上文中所述,审计机关不应该只是盯住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效益性、绩效性方面。例如,在三峡移民过程中,当时中央给移民工程定下的目标是“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考核三峡移民地区一个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考察的重点不是紧盯着当地财政部门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合理,而应该是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确定移民过程在迁移过程中是否遵循了中央精神,移出后的居民是否能逐步致富,过上了好日子。第二,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深化思想认识。

宣传是发挥审计警示作用的重要手段。这种宣传既包括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宣传,也包括对审计人员观念的引导。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促进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了解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群众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促使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充实相关知识储备,更好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服务。

第三,探索审计新方法,提高审计水平。在审计方法上,任中审计可以在以财政财务收支为载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其他审计方法的结合。一是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比如,南通市积极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捆绑式”审计方法,两位地方党政领导中,任何一方接受离任审计,另一位在职的领导干部同时进行任中审计。这样的结合,具有针对性并清晰界定责任。二是将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这种结合特别针对专项资金金额较大的项目,既突出被审计领导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的经济责任,又有利于缓解当前面临的审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困境。三是加大与其他监察机关的沟通,将人民来信反映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干部列入当年计划项目中,并作重点关注。

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探索新的审计评价内容,特别注意审计评价应体现出的经济责任审计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审计评价时跳出单纯的财政收支角度,进行延伸扩展,增强审计报告可用性。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监督工作上,而且还对党政党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一般审计形式都有着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审计形式也不例外,这种审计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风险的来源很宽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是形成风险的原因,如何对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在履行职务期间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是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方面审计后,作出了与事实或经济责任评价或结论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从而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避免经济责任审计失败即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所在。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客观因素

1.管理体制的限制。1982年宪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成立。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的政府对本级审计机关进行控制,本级审计机关在其相应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必须严格执行审计。政府可以直接领导本地审计机关,对审计机关的干部有权进行调整和任免,并为其提供审计所需的经费,但是本地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是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决定的,因此,审计机关要对地方或地方领导进行审计时,这种审计工作通常会受到影响,因为在审计过程中会触及到各方利益,还有可能要对领导进行评估,审计机关要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其实有一定的难度。由于目前的审计管理体制的限制,会对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急速增大。

2.较差的会计环境。由于目前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法律法规进行不断进行相应地转变,针对会计这一行业所制定的制度规范并不完善,难免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人利用这一特点,产生了各种偷漏税、制假等违法违纪现象。在这一形势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显然不够真实,审计对象可以制造出不真实、不全面的会计资料,还有一些单位也有帮助领导做假账的情况。如果给审计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可想而知会造成审计结果的较大偏差。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无疑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审计对象影响。与其他审计形式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人”,通常指的是各部门领导,他们的职位使得审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经济责任审计会先对领导的责任进行划分,然后才能对他们的责任实行情况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果将作为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的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又意味着会增加审计的风险程度,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承担审计失误的风险,还要承担人事任免的责任风险。除此之外,由于领导的任期时间普遍很长,在其任职期间会形成非常多的会计资料,通常每个领导的执政期间都会更换相当多的财务人员,因此,这些繁多的会计资料是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财务人员解释清楚,工作量如此巨大,更无从了解财务收支的账目资料是否真实,这也决定了审计工作的难以实施,毫无疑问,审计风险也在这些不确定因素中急剧增大。

4.审计成本和审计方法的制约。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在社会生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政府、企业、社会亟待对干部进行审计,这种形势给审计机关也出了一道难题,他们不仅要在缺少审计经费的情况下于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审计工作,而且通常都要对正在任职或即将离任的领导干部所作出的决策和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审计要求客观公正,更是增添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再者,对被审计者或被审计单位的测评运用得愈加广泛,审计重点在测评中就能得到体现,另外抽样方法也成为重点方法。然而,这种测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准确,存在相应的误差,造成审计结果的不准确,审计风险也因此提高了。

5.审计评价缺乏标准。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地,没有标准的审计也会面临很多难题,要准确进行界定和评价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四个方面。(1)只对单位进行评价。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特殊性,审计人员不想承担过多的评价风险,决定不对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明显的界定,而是把审计重心转移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2)超范围评价。有些审计人员为了将审计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将审计工作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扩大,不仅局限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评价,还把原不属于审计工作的内容也进行了评价。(3)缺乏证明材料。审计报告必须建立在相关的证明资料上,不能凭空臆断出结果。然而,很多评价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有的审计报告虽然注明财务收支真实相符、制度健全,但却没有相应的资料进行证明;还有的审计人员为了免除查证资料的麻烦,直接使用被审计者上交的材料,根据这些资料进行评价,更有甚者将分析过程都省去了;(4)使用的言语过于绝对化。有些审计人员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懂得自我保护,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言语,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他们拥有审计监督权,由人民政府保证其正常执行权利,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经费也是国家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极少可能引起法律诉讼。而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与国家审计机关不同,他们的工作通常是评价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目前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出错的责任承担者,也没有规定出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无责任审计和无压力审计会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缺乏审计风险意识,一心只顾着完成工作,而没有一点责任意识,反正就算出错了也没有惩罚,这种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所得出的审计报告也没有含金量,不能正确评价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由此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不当。审计方法也将直接促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增大。以前的审计方法突出实质性测试,单纯地对账目收支等情况进行检查,制成审计报告。而现代审计方法以内部控制制度测评为重点,这种审计方法更能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质量。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限。经济责任审计较其它审计范围要更大,是一种综合性审计方式,不仅牵涉到会计和审计的专业能力,又涉及到T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无法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另外,审计工作量极大,任务层出不穷,没有时间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因此也会使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重视评审内控制度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方法较以往审计方法的不同在于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评审内控制度还可以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过程中,要重点审计那些缺乏内控制度的单位,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更可造成责任不到位的情况。另外,还要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使它与现存的审计方式联合在一起共同审计,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对审计对象的财务、管理、经营三类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界定评价,大体内容是相同的,然而还需要根据各个行业特点等具体情况进行仔细地划分,每个行业的审计重点应有所区别。不仅是在行业间,行业内还应根据不同单位确定重点审计单位,例如,在审计时要重点审计那些拥有大量资金和资金分配权的单位,或是经常被举报、有众多违纪违规情况的单位,重点评价这些单位的领导在任期内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另外,审计机关还应尽可能多地集合力量,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改进审计手段

领导的任期时间普遍较长,其中堆积了大量资料,致使审计工作量繁重,内容涉及范围特别广,工作时间也随之增加。如果能确保使用合理的审计方法,适当地改进审计手段,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确定审计方法。(1)将普通审计同实况调查联系起来,采取多种方法增加审计线索,如除了利用审计对象所提供的资料外,还应实地走访调查。评价被审计人员的责任履行情况,光听一面之词是远远不够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清查账目收支,还要积极融入到群众中进行调查走访,尽可能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审计过程要进行公示,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邮箱等方式。(2)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所得出的结果要多加利用。通过彻查账目、财务收支等情况,不仅可以对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解,还能直接反映出其的廉洁程度。另外还要翻阅旧资料,对以前的经济情况进行相关的了解,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这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3)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应该做到监查单位的同时监查上级单位,清查账目的同时清查实际情况,监查单位内部的同时监查外部情况,做到这些才可以找出根本问题,控制审计风险。

(四)作出恰当的评价

坚持做到四个原则对作出恰当的评价有重要的作用。原则一是依法审计,所有的审计行为都要符合国家法律、方针等规定,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制约,则不应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无审计依据的风险。原则二为实事求是,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出发点,还原事情的真相。原则三是要客观、公正,审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料,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收集背景资料、环境条件等进行综合全面地考虑,对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原则四是谨慎性原则。对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全面审计,对无关内容或证明不足的事项不作任何评价,避免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进行评价,发表意见时要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与此同时还要做到明确界定责任。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对进行审计工作的人员所提出的要求也会比其他审计要严格。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能力,还要有相当好的职业操守与责任心。不断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确保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审计机关的迫切任务。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重视审计队伍的建设,明确每个人的责任,确保审计队伍能严于律己、秉公执法,这样可以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审计风险,同时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需要从各种方面着手,综合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霞.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1(08).[2]郭雪婧.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J].现代经济信息,2011(04).[3]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审计,2009(10).

第三篇: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情况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因此,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那么,如何认识审计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2.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立法中确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配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其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不但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具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第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第四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情况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因此,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那么,如何认识审计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结合我县近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笔者组织本局相关股室人员就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进行了深入调研。现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2.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

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

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

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立法中确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配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其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不但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具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第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

第五篇: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摘要:本文通过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外因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成因

0 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班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2.1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审计涉及的效益性和任期责任难以判定。当前,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再者,一些地方和行业系统的“土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甚至

出现“撞车”现象。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这些无疑都将加大审计风险。

2.2 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导致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2.3 机关单位与三产关系的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党政机关在前几年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至今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2.4 受审计环境影响带来的风险

①法律规定内审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内审部门在业务上需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而在行政上受单位行政首长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部门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依法审计监督。②内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若审计期间太短,则必然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审计质量。③内审部门与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其他干部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协调协作关系。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并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3.1 内因风险。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内部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组织工作欠完善。如在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时,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与实际投入审计的力量不相称,技术力量配备有时出现捉襟见肘,常常只能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审计,没能认真地坐下来审好每个出入点、每本账册、每一个内控制度。②实施程序欠条理。由于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头绪多,工作点分散,问题涉及面广,所以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中,出现

不能合理分配审计力量,抓不住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要害等问题,在使用审计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不能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地域等空间内最大限度去落实和查清实际问题。③问题定性不准确。如任期内,由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本期内没有进一步得到改进或解决,后任领导又难以认可。④收集证据不充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常常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确定上使用固有模式,也就是经验式的主观臆断,在对问题的知认上出现偏差。其次,对证据收集的筛选不认真,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证据一大堆,有用的不多,或由于能力的原因,不能从这些证据中找出有实质性的证据,最终对问题的处理不痛不痒缺乏可信度,无形中埋下了审计风险。⑤后续复核不严谨。后续审计工作是前期工作的延续,是对审计结果的自查和二次确认,也是为尽可能减少由于审计工作不完善而带来审计风险而采取的拾遗补缺的重要手段。⑥运用法律不确当。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法律的层次性、延续性、时效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处理和评价问题时用法不当,产生风险。⑦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过硬。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企业财务,又要懂得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综合分析能力等,若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3.2 外因风险。也就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背景风险。主要包括:①被审计单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知名度、社会贡献、社会效应、社会权重等。②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与《暂行规定》“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相违背,给审计工作带来影响。③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的隐蔽性。账务处理的技术程度的高低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技术上的处理总有一个目的,那就为了隐瞒事实的真相。只要是不合法、不合规的技术处理都会露出一定的破绽,就看审计人员有没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④被审计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的特殊性。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审计人员也不是全能,也有很多知识面缺陷。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对于审计人员而言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⑤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如企业是否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是否由它的投资者来做出经营决策和实行经营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中国加入WTO,对一些外向型的企业,其内部管理上是否按照ISO9001国际管理标准来设置和严格的执行。当然,造成审计内部风险和外在风险原因还有很多,化解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也有不少。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深,审计工作与世界经济接轨已成为事实,未来将有更多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出现,迎接挑战,首先得壮大自己,只有强壮了自己,才会达到趋零风险的目标。

责任编辑:小奇

下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试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领导干......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作者:谭红梅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3期......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一、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

    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湖北省有关规定和公司管理制度,对基层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及其所在基层企业资产、负债......

    经济责任审计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浅析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国家审计能力的提升和发挥的根本途径在于信息化,国家......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doc修改版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我国领导干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方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至今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旧存在界定错误,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结......

    经济责任审计

    西北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经营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保证国......

    经济责任审计

    关于××监狱×××同志 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 厅领导: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广东省地厅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