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家优秀传统
客家优秀传统在当地传承和弘扬的意义
摘要: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通过分析客家优良传统的产生及它的丰富内涵和客家优良传统与时代文明的结合点,探讨如何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开发并利用客家优良传统,并且根据已建成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馆和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的建筑在客家优秀传统的意义和弘扬的作用及意义,关键字:客家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客家博物馆、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先贤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在艰苦卓绝的迁徙和开拓中,淬炼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又在漫长岁月中与南方土著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文化传统。
客家优良传统是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母体上产生、成长起来的。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开拓创新、好学上进、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因此客家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支系,既充分吸收、利用了母体的文化营养,又吸纳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并将两者加以融合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客家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是人类迁徙史的活见证,在人类文明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梅州建成广东客家博物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展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广东客家博物馆的落成,将成为梅州的城市名片和文化标志,大大提升梅州的人文价值和知名度,通过品牌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业的长远影响,推动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将让更多的人了解梅州、走进梅州,促进梅州的开放和发展,推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等各项事业的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广东客家博物馆的落成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它将对优秀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客家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和绚烂多姿的客家文化,而这些都已慢慢被时光所淡化,被历史的烟尘覆盖。广东客家博物馆落成后,将成为客家地域历史文化的宝库,成为人们跨越时空、穿越历史烟尘、亲近传统文化的途径。客家博物馆为客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证,为人们继承优秀客家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载体,客家儿女将在这里了解客家历史、感受客家文化,留住客家文化的根脉。客家博物馆为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提供了依据和阵地。解读历史是为了建设未来。客家博物馆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明、光彩夺目的客家文化呈现给人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宣传和教化作用,让客家人以史为鉴,在思索中得到教益,在重温历史、熏陶文化中走向文明、走向成熟,从而将客家文化发扬光大。客家博物馆还将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成为维系海内外客家人携手并肩、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客家博物馆作为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心和客家学研究成果的展览展示基地,从而推动客家文化的研究和普及;要通过客家博物馆大力宣传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弘扬客家人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客家文化的推陈出新,使客家文化成为梅州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支点,促进梅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亮胜客家艺术中心”是东山教育基地文化功能区的重点项目。它与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市艺术学校在东山教育基地核心地带形成一个艺术族群。建成后,将为客家文化艺术尤其是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提供一个排演、提升、展示、交流的大平台,为我市打造“世界客都”品牌增光添彩,为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起到重要作用。
叶剑英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在叶剑英元帅故居的左侧,距梅州市区33公里。纪念馆二楼设有五个陈列室,陈列面积500平方米,展线长135米,分别有照片、题词、文献手稿、办公用具、文房四宝等等文物,以5个阶段、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纪念馆正门口左侧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剑英元帅的坐姿铜橡,铜像高2米,由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雕刻而成,像座上携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供人们瞻仰。陈列分九个章节,以编年体与小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在对叶剑英的生平进行客观、真实介绍的同时,着重表现叶剑英在几个革命危难时刻的伟大贡献,充分向世人展现叶剑英伟大光辉的一生。《共和国元帅图片展》 展出了11年时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叶剑英故居及客家村落民居 叶剑英故居是普通的客家民居的代表。它向人们展示叶剑英生长、生活的环境,也是展示客家民风、民俗的极好场所;同时叶剑英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了光辉业绩,叶剑英同志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是客家人引以为豪的榜样和精神支柱。
客家优良传统是客家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外显地体现在客家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等内容,也内化成客家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并且渗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生活和交往习俗的各个方面。客家优良传统是在现时代多元文化大环境下对客家人生活信念培养下具有正价值的优秀传统。
从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先人事迹,我们可知道客家优秀传统的精髓可以表现为: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喜思好学,崇文尚武,乐善好施,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客家优良传统的文明史中,“怎样做人”在传统美德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它是客家优良传统灿烂文化的核心,如“仁爱孝亲”、“利国助人”、“敬长”、“俭朴”、“诚实”、“谦虚”等等。客家优良传统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关系的一种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因此,在当代梅州客家人生活信念教育中,大力弘扬客家优良传统,可以使当代梅州客家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与人合作。而加强当代梅州客家人的生活信念教育,也可以反哺客家优良传统地传承。
(1)王东林,对客家民系形成几点异议 [J],客家学研究,1993(3):30—35.
(2)唐兆民,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绿色崛起梅州模式的探讨,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6卷第4期,2008年8月,60—62;
(3)肖平,客家人[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4)夏伟东主编:《传统与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
第二篇: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内容摘要: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千年的发展不仅形成独特的方言,建筑形式,同时也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
关键字:客家、风俗习惯、岁时习俗、婚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 正文:
汉民族历史悠久,其风俗习惯同样源远流长。客家,作为汉民族民系之一,即是已客居他方千年之久,并受土著居民的影响,吸收和融汇了东越后裔的习俗,但其基本面貌一直保持着汉唐时中原汉族的特色,如客家人也像汉族其他民系一样,视春节,端午,中秋为三大节日,春节吃年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但毕竟深受粤赣闽地区土著文化的影响,客家也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客家的风俗习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岁时习俗、婚姻习俗、生育寿辰喜庆习俗和丧葬祭祀习俗。
一、岁时习俗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时习俗,并常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① 入年界。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看重,人们自农历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准备过年;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十二月廿五入年界开始,家家户户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并制作一些年货,如蒸糖糕、做米果、杀鸡、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② 除夕。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对联,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早上起来,先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拜菩萨、敬神,然后在各家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敬奉祖先;(这种“神灵供奉”和“祖先崇拜”的行为,已经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心理,逢年过节都会进行,在福建和田镇,还有广东的兴宁市可以说是香火不断。)上午,要在大门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并在房间、谷仓、家具、床铺、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边,贴上写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言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也就是所说的“天光过新年,恭喜添福庆”。
③ 春节。百岁年为首。春节是全国最为隆重,最为欢乐的节日,客家更不在话下,那年味浓浓,亲情浓浓的习俗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客家俗语道:“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个耕,读个读。”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古人又称之为“三朝”。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回归时,主家要会送同等价值的礼品,也就是所说的“礼尚往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喝、玩、乐,各地游乐活动不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还有就是在江西的崇义县上堡乡流传下来的古俗--舞春牛。总之春节期间鞭炮不息,笑声不断,探亲访友,十分热闹。
④ 元宵。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天宫赐福日”、“寿年”,是春节中活动最为精彩,最为热闹,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闹花灯佳节。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到处点缀着多姿多彩、造型独特、内容新颖的花灯:龙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麒麟送子灯、吉祥如意灯......不但有赏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大型活动,在广东梅州丰顺县的埔寨镇,更有十余清乾隆六年的元宵“烧火龙”习俗。总之,元宵的客家美不胜收。
⑤ 端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备三牲祭祀祖公,家家用菖蒲、艾叶、葛藤挂在大门两边,又饮雄黄酒,制香包(雄黄袋)借以驱邪避异。同时,各家各户会裹粽子,而住在河滨的还会进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以庆祝端午。
⑥ 中秋。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客家地区,都把中秋节当做亲人团圆的日子,故又叫做“团圆节”。到那天,家家户户买月饼、柚、柿、花生等果蔬,还要作炸“芋丸”这种客家特有的食品。明月初升,便在院内或者户外摆出香案“接月华”,然后边赏月边品茶边共叙天伦之乐。然后,妇女小孩就去“伏祝岗姊”、“请桌神”、“请笠嫲哥”,更有不少青年男女在野外唱山歌。
⑦ 重阳。九九重阳,客家地区历来对这个节日并不特别的看着。可能是由于重阳夹杂中秋和农忙之间。但只要条件允许,吃一顿狗肉则最好的,客家谚语有云:“重阳狗袛,冬至鸡”,象征着“九九长”的寓意。而放风筝,登高野游这种习俗,在广东兴宁较为盛行。
进入农历九月份以后,客家人有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客家人又进入新的一次节日习俗的轮回,虽然每年都过,当节日习俗所孕育的各种思想却不会随着时间而磨灭,而是随着时间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骨子里,心头里。
二、婚姻习俗
在人生的历程中,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种种礼俗,其中较为重要的礼俗有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等等。这些礼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全部内容。而其中结婚礼可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
古往今来,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把婚姻缔结看做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给予高度重视。而作为传承五千多年礼俗文化的中国,婚姻的重视尤为显著。《中庸》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易经》也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着,重人伦,广继嗣也。”可见古人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地区,并且历代都保存着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深受古时“传宗接代”的影响。首先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家族,也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次,婚姻对象的选择,“门当户对”的观念才能有成,并且由于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必须“明媒正娶”;其三,由于客家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因此,招赘之风并不风行,“嫁娶婚”是为正宗;其四,“同性不婚”的原则为客家人所严格遵守,还有就是家族的祖先辈结怨而发誓互不通婚,他们的后代也严格遵守。
时至今日,客家人传统婚姻方式依旧传承至今。其大体有人家女、二婚亲、童养媳、等郎妹、华顿梅,隔山娶亲、一夫而妻,纳妾和冥婚等。嫁娶的礼俗,因人而异,而客家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①人家女 闺女者,称为“人家女”。娶大闺女为妻,对女方而言,又称“大行嫁”。整个过程分为议婚、定婚、报日子和完婚几个程序。这也是我国自周以来实行的婚礼仪式的简化。
议婚,也就是商议婚事。如果双方父母熟识的话,直接请人做媒;如果是由他人介绍,如若双方同意,女方父母可到男方家查看,俗称“看婿郞”,而后男方家长可到女方处查看,所谓的“看亲”。经过了解同意后,就进行“排八字”。八字相合后就进行议婚,其主要内容是指双方商议聘金和鱼肉。
议婚谈定后,接着就是定婚,俗说“过年庚”,通过媒人进行订婚凭证的交换,女方的“年庚纸”,男方的一部分聘金。
接着就是由男方选取良辰吉日为结婚日期,定后,遣人携带礼品报告女方。期间聘金要全部交清。吉日决定后,男方便可写好请帖,分送亲戚朋友,准备宴客。
完婚,女方称女子为“行婚”,男方称女子为“入门”。完婚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婚礼,洞房。婚后的三天,新娘由弟妹陪同回娘家,俗称“转门”。住几天后再回夫家。至此,婚礼正式结束。
② 二婚亲。女子结婚后,与丈夫离婚或者丈夫早逝成孀妇,要再行出嫁,称之为“二婚亲”。二婚亲,依旧会有媒妁、主婚人、聘金、婚书等,但不会按照六礼仪进行,远不如人家女行大嫁来得重视。
男子再婚同样,其婚礼不如初婚之重视。
③ 隔山娶亲。这是在客家侨乡的一种特殊婚俗。侨乡男子多年轻时出洋谋生,在家之父母,找媒人介绍找个媳妇,娶回家中。这种婚姻形式就是“隔山娶亲”。由于新郎不在,因此在入门拜堂是,常用雄鸡代替男方。这种婚姻形式存在许多的弊端,对女方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一种十分不合情理的婚俗。
④ 冥婚。顾名思义,就是人死后在结婚的意思。所以,凡男女生前未婚而死,或已经订婚的男女,未完婚而死,则两家父母都会为之举行婚礼,使死后在阴间也能成为夫妻,俗称“冥婚”,也叫“结阴亲”《周礼·地官·媒氏》有“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的律令,冥婚的形式字先秦经历代直至民初,历代不衰。如今在台湾,广东的东莞县都存有这种落后的礼俗。
由上可见,客家的种种婚俗,虽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其落后的一面也是十分凸显,这些弊端不知造成多少婚姻的失败,以往由于礼教的原因,大家只能安之若素。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思想的进步,如今这些落后的婚俗已经少之又少。
三、生育寿辰喜庆习俗
(一)、生育习俗
妇女有孕了,叫“有好事了”。在怀孕期间,一举一动都要十分的谨慎,特别是“胎神”,因此,孕妇的房中忌器物的随便移动,忌钉,禁装修墙壁、门窗、屋顶,禁动针引线裁制衣服,否则就会触动胎神,必导致将来婴儿变成畸形、残废或者流产。假如动了胎气,也就是触动了胎神,则可以去药堂购买“十三味”、“安胎散”等药物以保胎,又或是请“先生妈”写安胎符,撒在触动胎神的东西搬出的路线上,还有就是放在身上、床上或棉被下。
妇人分娩称为“轻”,也叫 “落月”,通常在家里床上生孩子,由产婆接生。产后的一个月内,妇人不是劳动,俗称“坐月子”,期间通常食鸡子抄姜酒以摄取营养。还有在坐月子期间,一律以热水洗澡,忌洗头发,易得“头风”。
婴儿出生后三朝,备鸡酒糯米饭祭祀祖先及“床头婆”,祈求庇护。十二朝,报喜给岳家及媒人,俗称“送酒”,外婆多以公鸡回赠叫做“送庚”。除此之外,还会请星相家占卜婴孩的中生命运,俗称“造流年”。当男婴二十四朝、女婴二十朝时理发,又或是任其自然脱落。弥月就会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外祖父母馈送衣服礼物,叫做“做满月”。到了周岁时,同样会进行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叫做“做对岁”。
(二)、寿辰习俗
客家人祝寿分为两种,一为老丈人家为女婿做生日,有两次:新婚后的头一次生日,叫做“新生日“;另一次则是在女婿三十一岁时,俗称“做三十一”。
另一种则是五十一岁开始的祝寿,尔后每过十年就庆祝一番,叫做“做大生日”。也就是一搬人所说的“五十杖家,六十杖乡,七十杖国,八十杖朝。”祝寿时要念《祝寿文》,唱《拜寿歌》
(三)、乔迁之喜
客家人做新屋,迁往新居叫做“新屋进伙”或“搬新屋”。
人们常认为:新居不出煞,会有灾煞作崇,住了会不安宁。因此客家人在乔迁前,都会请堪舆师驱赶“三煞”,俗称“出煞”。“出煞”的时候一般都在乔迁之日的凌晨一时开始。
而到了早上吉时,则会请一些有名望而且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到了中午会设宴庆贺,有一家或一族的长辈或请堪舆师坐首位,开宴前,开席的长辈需说好话,然后开宴,直至尽欢而散。
四、丧葬祭祀习俗
(一)丧葬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代表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因而,丧葬礼仪比起其他的习俗礼节来的更为庄严肃穆。丧葬可细分为丧礼和葬式。
丧礼是指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和拜诵、哭泣的礼节。在民间丧礼俗称“送终”,在古代视其为“凶礼”之一。葬式,是丧葬仪礼的组成部分,是指掩埋死者遗体的方式。
客家人对已“慎终追远”的丧葬,主要是传统古礼的传承,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十分周到,每个家族都有族谱,祠堂。,以穷源竟委,昭穆分明。
以下则是客地旧时的丧葬习俗叙述如下:
① 弥留 当尊亲病入膏肓时,其远亲近邻都须前往探视,家人随侍在侧,已尽乌私。其易箦(病危将死)之时,移至厅堂,分男左女右,置于“老人间”,首内脚外,不挂蚊帐,即所谓的“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② 始卒 死亡气绝后,敲打铜锣三响,表示已经寿终。随即在厅堂悬挂白色幛幕,俗称“孝帘“。孝子孝孙随即剃发、赤足,挂灯前往附近河边,投铜钱三枚,用瓦罐盛水而归以为死者尸体沐浴,称为“买水沐尸”。
③ 入殓 此礼节较为繁杂,分为买水沐尸,换上寿衣,而后迎棺,封棺环节。④ 置灵 封棺后,灵柩置于厅堂,孝帘外设一灵桌,桌上放一纸做灵屋。屋内设置灵位,桌上放置香炉烛台以祭奠,开始“百日”除灵。
⑤ 报丧 俗称“报生”,人死后,家人即为发丧,用口头报知亲戚挚友,并发讣告。
⑥ 成服奠祭 俗称“做斋”,普遍大多延请僧尼诵经“做功德”,同时举行成服祭奠仪式,此礼常委托“地理先生”主持,其分为:告灵、告祖、题谥、祭麻。
⑦ 出殡 客家人死后大都用仰卧直肢的土葬,这与崇拜大地及农作物生长有关系。客家人地处山地,土葬又称为出殡环还山。
⑧ 点主 客家人在丧葬中必设“神主牌”,题死者之谥,其字数必须合“生老病死苦”中的生老二字。而最后的“主”字,一般故意写为“王”,留在治丧那天,由德高望重的人点上那一点,俗称“点主”。
⑨ 祭奠服丧 祭奠贯穿整个丧葬的全过程。而服丧,则以辈分远近作为等差。
亲子必须服丧三年,孙二年,曾孙一年,还有就是所谓的“爷死三年不采花,娘(原为女+哀,客家言意为母亲)死三年不露牙”。
死者去世满白日,孝子孝孙也要备牲醴果品等物,穿孝服哭拜先灵,俗称“做百日”。此后每逢死者出生及去世的纪念日,家人又分别备牲醴果品敬祀。
(二)祭祀
客家人除了祭祀神灵外,还十分重视祭祖。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观念十分强,对自身的由来具有一种深入了解的渴望,度自己的祖先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种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客家人历来重视礼教,把祭祖看作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所以敬亲祭祖也成了客家人的传统习俗,通过祭祀,表达尊祖敬宗的虔诚之情。因此平日威严寂静的祠堂,在祭祀时会显得格外热闹。
结语;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一种传统,并不断的弃其糟粕,留其精华。而客家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进步革新,各种落后的习俗不断为客家人所抛弃,譬如前文所述童子媳,隔山娶亲等婚姻礼俗,虽未完全灭绝,但也仅仅存在于一些十分落后的地方。而传统习俗中好的一部分,比如岁时习俗,祭祀习俗等等,也随着客家人的血脉传承下来,并将悠远流传。
参考文献:
1.金鹰达主编:《中国客家人文化》,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8 2.万陆主编:《客家学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8 3.刘佐泉主编:《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 4.谢重光主编:《客家文化概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2 5.曾祥委主编:《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和民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 6.谭元亨主编:《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 7.董励主编:《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 8.丘恒兴主编:《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刘晓春主编:《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10.房学嘉主编:《客家源流探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1.罗香林主编:《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12.邱权政:《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13.陈久金主编:《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0 14.中央文明办调研组主编:《我们的节日》,学习出版社,2006.2 15.谭元享,黄鹤主编:《客家文化审美导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11
第三篇:客家传统的婚姻礼俗 11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客家传统的婚姻礼俗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女孩。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由算命先生看男女双方是否合适。
如果合适的话,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随后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这是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的过程。
然后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坐轿。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
新娘到达男家,如果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随后是所谓的“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新郎新娘一起去女方家,吃罢午宴,当天回来。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表示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Today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of Hakka.In the past, after the age of sixteen Hakka boys and girls would be introduced the marriage ,which is called Yuemei.Generally, the boys” parents entrusted by the media to say that women at home, but also female matchmaker first home please visit the nanjia.As both sides, on the appointed time watching the girls.Both sides agree to each other divisions, and date of birth.The fortune-teller look for both men and women is appropriate.If appropriate, the man from parents, relatives and the woman went to a matchmaker, will be the man to the woman home to the dowry issue out.Opened red single process, both parties will last for a supply of sth., finalize consultations.Red opened after a single, both men and women to exchange the rings such as rings, handkerchiefs.Finally, the man came in the bride's side after lunch.Subsequent male youth and their parents to go home from, send PigHead, fish, meat and so on, the woman's parents, Gesao, uncles, grandparents and so on have to play.After the meal, the girls come out to meet the bridegroom's family, called my parents for parents, the two parents each other, called the in-laws in-laws.This is formally defined marriage process.Then the woman to the man to see her go home, who in addition to girls and parents, aunts, sisters are going, little more than a dozen people, not to bring a gift, is a little, the husband also dare not answer.Set after marriage, the man will ask the fortune-telling gentleman to choose a family day, including the bride out day, hour, after the return to the groom's family door when, in addition to the CD, the red bed days must also choose.Bride pass one or two days ago, the groom's family to please the clan will be red single specified dowry and fish, poultry, meat, noodles and other objects, by more than 10 people to take her back, put a dowry, furniture to the groom's family.The day before the wedding, the groom's family to more than a dozen people to the woman's home ground pro, with drummer the band, with firecrackers, a lift palanquin, with incense(to the woman's ancestral temple, temple incense, cooperative public), a man, a pick the way chickens(one male and one female), the other one is the wine and the torch, a female to take the bride to wear clothes, and carry the wood had two people, to carry to fish, meat, wine, cakes, cigarettes, firecrackers, candles and other objects, the matchmaker will go, the groom some, some do not, such as the bridegroom go with them, the groom to the.Access to the woman who's pro-family, eat snacks, and then by two women with a family ancestral temple to burn incense and communities.Women in the home at noon or evening, hosted to dinner.The bride leaving is generally in or around midnight, walking day brighter, symbol to light, then is to go out at night, never met a coffin and other bad thing.Bride groom's family arrive, if not to the required entry time, will be at the gate or at the door of the house next to the waiting.The entry time, bride to kick the door, the man Bridesmaid bride will pull car, then at the gate “fire”, the bride with fir tree branches from the burning fire crossed, to enter the gate.Bride in the sound of music into the hall, began baitang.At the banquet, wedding food, with a loud gun to invite guests, every half hour again, when the banquet began to put the three rings.Separate male and female guests meeting, the bride and groom to dock on toast.Then is the so-called “Naofang”, a downtown hall, a new house in the downtown, but also first in the downtown hall after the new downtown.Naofang period, take a few minutes every other firecrackers, has been referred to the side to stop at midnight.After third or fifth days, the bride and the groom went to the woman's home, eat lunch, back in the day.A month after the marriage, bride's family to chicken, vegetables, seeds, from seeds, beans, said a bumper grain harvest, Ding Xingwang fc.While often woman daughter-in-law will strictly, married into the 3 days later to begin to work.Today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Hakka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Hakka young men and women in the past, after the 16-year-old can care matchmaker matchmaking introduction marriage.Usually by the groom's parents asked the media to women at home, there are women at home, please matchmaker first visit to groom.If the two sides are interested in the appointed time to see the girl.The two sides agreed, it is necessary to each other divisions of male and female birthday horoscopes.By a fortune teller to see both men and women is appropriate.If appropriate, by the man parents, clansmen and matchmaker to the women at home, issued out of the man to give the dowry of the women at home.Open red single process, both parties will bargain to finalize a final consultation.Red single open after both men and women but also the exchange of token ring, handkerchief.After lunch go back to the last man to come in women at home.Followed by young men and their parents to go to the women at home, sent to pig, fish, meat, her parents, Gesao, uncles, grandparents, etc.should be played.Eating the meal, the girls want to come out to meet, said the groom's parents for parents, two parents, each other, said relatives, mother's relatives.This is officially finalized the marriage process.Then the woman to the man to see the family, woman go In addition to the girls and their parents, aunts, sisters, and so to go, large and small, a dozen people, not with gifts and set off on a, that is, with a little, the groom not take.Set after the marriage, the man you want to please the fortune-teller to choose the fixed-window-days, including the bride out of the day, hour, the door an hour after the return to the groom, in addition to the woman cutting red man bed the day should also fix a.Over a day or two in front of bride and groom want to please the clan red single provisions of dowry and fish, meat, poultry, pasta and other objects by more than a dozen people sent to the women at home, back to the men to come back when you put the dowry, furniture and other home.The day before the wedding, the groom to go to a dozen people to the women at home the next of kin, the band with drummer, set off firecrackers, lift sedan chair, the burning of incense(to the woman's ancestral halls, temples, public agency to burn incense), a Diaodan a pick to lead the way chickens(one male and one female), the other end of the wine and splinter, a woman to bring the bride to wear the clothes, carry a wooden trunk for two, to carry to go fish, meat, wine, cakes , cigarettes, fireworks, candles and other objects, matchmaker to go, the groom and some go, some do not, such as the groom to go with the groom should Zuojiao.The next of kin to the women at home, eat snacks, and then two with the women at home to the ancestral temple to burn incense and ancestral worship.Women at home in the afternoon or evening, hosted a dinner.The bride left for the general midnight midnight or Mao Shi, the more walking days more light, a symbol to a bright future, and then going out at night, it will not run into a coffin and other unlucky.The bride arrived at the groom, if less than the required entry-hour, it is necessary to wait in the entrance pingshang or at the door next to the house.The entry-hour, the bride had to kick the car door, man bridesmaids bride pull the sedan, and then at the gate “over the fire, the bride across from the fire burned with cedar branches, before entering the gate.Bride into the hall sound of the drums, the weddings.A banquet at noon, eat the wedding, invited guest loudly gun every half an hour to put the banquet began to take a seat when you put three ring.Separate male and female guests on the seats, the bride and groom to go to the gallery toast.Followed by the so-called ”trouble room", a trouble in the hall, a new home downtown, the first trouble in the hall to the new house downtown.Downtown housing, the firecrackers release every few minutes time, has been referred to the midnight party stop.Married third or fifth day, the bride and groom to go with the woman home, something to eat luncheon that day to come back.Month after marriage, the bride and her family to be sent to the chicken, vegetables, seeds, seed-corn, beans, etc., that bumper harvest, fiscal flourishing population.And tend to her mother on the daughter-in-law will be strictly, married three days later to begin work.
第四篇: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
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
生化系12级生物工程武越1***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人”是一个响当当的民系,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民系,从16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跋山涉水而来。古村落,是至今散落在民间的瑰宝。客家古村落保护情况良好,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集大成,也是客家文化千百年来不断沉积的宝贝。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国文化中的万里长城。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的基因,是我们许多人儿时的家园。长大了,我们走出村落,把也许是人生最值得的记忆,留在村头古树的鸟巢里、嬉戏的池塘边、热闹的禾场上……有资料显示,中国村落消失速度惊人,2000年全国约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锐减到27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村落。,在岁月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村落。该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村落?
1、重视规划引导。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规划保护。近年来,随着各级古村落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在古村落(特别是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规划层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
2、加强环境整治。近年来,通过对村庄整治工程,古村落的古民居和生态景观得到了有效整治和保护,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保护了特色文化资源。
3、积极开发利用。传统村落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互动的道路。近年来,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风光,形成了不少亮点。一方面可以开发传承传统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参观瞻仰等。另一方面可以创新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伴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在保护开发传统村落方面,传统村落面临着现实困境:传统村落消逝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古村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连片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落越来越少;古村落的综合发展环境不理想,许多古建筑和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古村在传统与现实中寻找发展突破口的难度很大;古村落保护重视不够,各级的政策、资金、人力投入匮乏,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村落保护的正确理念尚未形成。从理论上说,对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大家似乎都很清楚。但从实际看,大部分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还知之甚少,除了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一定保护外,大多是“散落乡间无人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调研中,许多基层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古村保护是软任务,而且保护工作投入多、收效慢,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同时,许多干部和村民在观念上偏面的把“破旧”视为“立新”,把城市形态当作现代形态。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往往随意性很强,甚至对于一些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放任不管。
2、传统村落保护与农村住房理念变迁的矛盾尚难调和。居住理念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缺乏相应规划引领与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古村落的格局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古民居的居住环境确已不适应现代居住要求,加上房屋新建用地审批紧张等原因,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许多古村落的古祠堂、古民居间,夹杂着为数不少的现代化建筑物,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古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或工作就学的需要,许多古村落的村民开始向村外搬迁,许多年轻一代举家搬到了城里或镇上,“空心村”渐多,许多古民居入住率不高,有的也只多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本身采光和通风性能较差,长期空关加之遭受雨水、白蚁、黄蜂等侵蚀,自然损毁和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火灾、倒塌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3、法律政策与古村落保护的现实需求尚难配套。目前,虽已有全国性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正在研究制定中,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存的古村落则还缺少专门的保护法。古村落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因为古村是一个依然活着的社区,《文物保护法》难以适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实际。此外,在政策层面还存在一个产权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众多古民居历经数代传承,产权复杂,许多古民居的所有权既有农户、又有村集体,既有外来经营商、又有企事业单位,容易造成“谁都不管”的不利局面。而按照现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政策,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在这种政策制约下,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修缮的古民居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又难以获得政府资金补助,而无法得到及时保护。
三、建议与措施
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不仅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意义上,也在于地域文化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上,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保护开发古村落、建设特色文化村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提高认识,强化意识。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着农村的魅力与特色,是新晃历史文化在民间的丰厚积淀,也是今后城市发展珍贵的历史源泉。而且对于新晃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保护开发传统村落,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承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2、深入调查,规划引领。一是深入开展以传统村落为重点的特色文化村调查。在了解和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传统村档案体系,并通过组织专家评估、鉴定,有针对性地制定传统村认定条件、分类标准以及保护开发方案等。二是科学确定传统文化村名录。按照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在全面分析村落发展类型、空间分布、人口规模、产业设施、人文积淀等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历史特征和地域个性鲜明,建筑格局和原生态风貌保存较为整体的古村落,作为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对象。三是编制特色文化村建设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强的要求编制特色文化村保护和开发规划,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划定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明确规划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住房建设要求,制定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保护、村域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等。
3、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安排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特色文化村建设的专项经费,除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外,可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增加相应的项目经费,用于特色文化村的培育建设。二是进一步拓宽保护资金渠道。在发挥政府资金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动员、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如可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会”,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特色文化村保护;也可试点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通过村民将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并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共同参与特色文化村的保护、经营和收益。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级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对古民居和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逐步集聚一批从事业余研究的乡土人才,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与研究能力
第五篇: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例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革命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二、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处。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护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这些饱经沧桑的“见证人”经久不衰,继续发挥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等价值,成为市委、市政府打响“客”字招牌的重要内容。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等都被列为保护和重修。除了精细的维修工作,我市还组织了具有专业资质的队伍,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叶剑英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土楼进行制订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
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客家山歌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
录奖)。.广东梅县情歌.世界客都,文化梅州.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狗变三伯公等.客家山歌擂台赛。
梅州菜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咸,吃口脆嫩。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梅州的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烧肉、醋溜鱼、炒子鸭、炖鱼肚等等。另外,当地的客家娘酒也很有名,值得一尝。梅州风光: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叶剑英元帅故居.阴那山和灵光寺.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泮坑风景区.龙岩寺.千佛塔.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元魁塔.华侨围屋.神光山.丘逢甲故居.皇佑笔自然保护区.龙文自然保护区.黄蜂窝茶山旅游区.人境庐.丰溪自然保护区。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位于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尤其是温泉地矿资源丰富,山庄内有多个温泉露水点,水温高达83oC,从地下2600多米喷出,是我国那至世界罕见之高热矿泉。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检测,汤湖热矿温泉和热矿泥,含有人体所需的60余种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被誉为天下第一泥,天下第一奇。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是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
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分别是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阴那山位于梅县雁洋镇,距梅州市区45公里,其山巅五峰并聚,称五指峰,又名梅峰,海拔有1297米。天气好的时候在山顶可以看到潮州和梅州。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梅县雁洋镇福村,是在梅县华银垦殖场的基础上,由广东华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梅县旅游度假胜地。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文福镇淡定村,为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丘逢甲从台湾内度后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作陈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亲手任命的义军“诚”字、“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台湾民主国”国旗及他诗稿手迹。蕉岭县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又在县城将他在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修葺一新,并建有“丘逢甲陈列室”和纪念亭。丘逢甲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