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管辖范围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执法的影响及对策
一、《审计法》对审计管辖范围的有关规定及释义。
新《审计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确定。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本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审
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可以直接进行审计,但是应当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从这条可以看出,新《审计法》确定了审计管辖范围的三项基本原则,同1994年人大通过的《审计法》没什么区别。即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原则;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原则和指定管辖原则。
1、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原则。按照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共设立中央、省、市、县(县级市)、镇(乡)五级预算。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这种预算组成关系即预算关系,预算关系决定了决算关系。预算关系、决算关系统称为财政隶属关系。按照这种关系,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收支隶属哪一级政府财政,则由哪一级审计机关管辖。如中央各部门的财政收支隶属于中央财政,是审计署的审计管辖范围。省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隶属于省级政府财政,是省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管辖范围。这里应当明确的是,按照财政隶属关系原则,审计署的审计管辖范围除中央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外,还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管辖范围除本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外,还包括下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在财政隶属关系下,一级预算单位(包括本级预算各部门和直属单位)设有若干级核算单位,即二级、三级预算单位,它们与一级预算单位之间存在着财务上的报帐核批关系或会计核算上的汇总与被汇总关系,这就是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按照这种关系,对二级、三级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由对一级预算单位有管辖权的审计机关管辖。如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与该银行的总行之间存在着财务隶属关系,其财务收支审计应由审计署管辖,地方审计机关可根据审计署的授权进行审计。(中国人民银行除外,按照新《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总公司与该部门存在着财务隶属关系,其财务收支审计也属于审计署的审计管辖范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省以下一条边管理,其财务收支审计应由省审计厅管辖。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原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政府部门转变职能,不直接管理企业。无主管部门的国有企业、有国有资产的非国有企业逐渐增多,这些企业与政府及其部门不存在财政、财务上的隶属关系,难以用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原则确定其审计管辖范围。但这些企业的国有资产应当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这便形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按照这种关系,某单位的国有资产受哪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其财务收支审计就属于对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管辖。这里应当明确的是,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原则一般是在不能或难以按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原则确立审计管辖范围的情况下使用的原则,如果能按照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原则确立审计管辖范围,则应首先使用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原则确立审计管辖权的归属。
3、指定管辖原则。是指两个以上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发生争议时,由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确定由哪一个审计机关管辖的原则。导致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管辖范围发生争议的原因很多,如审计管辖范围划分不清,使用双重或多重划分标准,审计机关主观上相互推诿或争夺管辖权等。在此情况下,有争议的审计机关难以自行解决,震要报请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指定管辖。如一个市所辖的两个县级审计机关发生争议时,应当报请市审计机关指定管辖;如果两个分属不同省的县级审计机关发生审计管辖争议,则应由审计署指定管辖。指定管辖的审计机关可以为有争议的审计机关,也可以指定第三者的审计机关管辖。
二、现行审计体制下,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受到了审计管辖范围的束缚,造成某些审计项目不能完全审计(如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地方审计机关对中央一条边管理的“权力”部门的违法乱纪行为无能为力,严重影响了审计机关的执法监督。
(一)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涉及到税务部门的审计,由于受审计法第十七条“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地方审计机关只能对地税部门进行审计,而对国税部门由于受审计管辖范围的束缚不能进行审计。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将税种统一划分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有的税种是100%归中央的,比如国税征的消费税;有的税种是100%归地方的比如
地税征的契税等。有的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比如增值税是中央75%、地方是25%(其中省市12.5%,县12.5%)。建立起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体制,税务部门从省以下分成了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国税部门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属于审计署的审计监督对象;地税部门主要从事地方税种的征收,属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对象。但有一
点需要注意的是:1994年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种只有3个,即增值税、资源税率和证券交易税,占税种总数的10%,而目前共享税种数量则扩大到12个,占税种总数的31%;共享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55%增至2003年的70%左右,净增约15个百分点。如以我市为例,2005年全年财政收入58632万元,而国税部门完成26206万元,占44.69%。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审计管辖范围的限制,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对国税部门进行审计,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不是很完整的,特别是国税部门征收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种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的税收,财政部门只能根据国税部门提供的税收报表汇总,对这一块的监督几乎成了“真空”,不能真实反映地方财政收入。而审计署及驻各地方特派办由于审计任务重,人员少,对县市国税部门的审计几乎很少。如以我省为例,一个省会城市,12地级市、1自治州、38市辖区、24县级市、37县、2自治县、1林区累计116个国税部门,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由于受审计力量的限制无法全面审计,特别是对县市国税部门的审计监督几乎成了空白。我市自从1994年税务体制改革后国税部门还未接受过审计署驻各地方特派办的审计,一方面中央审计机关无瑕顾及,地方审计机关又不能审计,形成了审计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国税部门由于无人监督,违法乱纪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税务部门的形象。
(二)在对中央一条边管理的“权力”部门违法乱纪审计查处方面,地方审计机关也无能为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对某企业进行审计时,发现中央一条边管理的“权力”部门在该企业拉赞助、乱摊派、报销费用、“白条”收费甚至是“白条”收税等,而所使用的收据也不是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所报销的发票内容五花八门,有的是从不法之徒手中购买的假发票,如果顺藤摸瓜,有可能挖出帐外帐、“小金库”甚至会揪出几个腐败分子出来。但这些一条边管理的“权力”部门超出了当地审计机关的管辖范围,地方审计机关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曾就此问题请示过审计署,审计署办公厅以《关于批复审计发现管辖范围以外单位违规问题如何处理的通知》(审办发[1998]144号)答复如下:根据《审计法》第二十八条第三款关于“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的本法第十八条款至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进行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审计管辖以外单位与该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处罚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上级审计机关申请授权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可以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也可以直接进行审计,或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权宜处理。
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1、目前没有对申请授权审计的程序、手续、范围、处理处罚作出明确的规定,无相对应的具体处理细则,缺乏实际操作性。
2、在请示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时间而且贻误战机,既然发现了违法乱纪的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时间长了,就可能不了之。容忍了这种不法行为的进一步漫延,加重了企业负担,助长了一条边管理的“权力”部门违法乱纪,增加了审计查处难度。
三、建议。
(一)对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不是很完整特别是国税部门征收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的问题,县市审计机关应当向省审计厅申请协调,由省审计厅向审计署及审计署驻各地方特派办申请授权,将国税部门征收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的税收纳入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对国税部门征收的中央税则仍由审计署及审计署驻各地方特派办。这样 在不违反《审计法》的前提下,既整合了审计资源,又加强了审计监督。
(二)在对中央一条边管理的“权力”部门违法乱纪审计方面,审计署及相关法制部门要尽快出台关于此类情况的明确规定,制定超出审计管辖范围以外单位违规问题具体处理细则,建立地方审计机关之间、以及地方审计机关与中央审计机关之间的案件移送制度(如超出地方审计机关管辖范围的“权力”部门的处理);必要时同区域的审计机关之间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案件碰头会,互相通报有关的审计案件线索。
2、在相关规定未出台之前,审计机关应当打破审计项目计划、审计程序及审计管辖范围的限制,充分发挥《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立即将此类情况作为审计线索转入财经法纪审计(专案审计),对那些在企业进行乱摊派、拉赞助、报销费用、“白条”收费及“白条”收税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惩,情节严重的移送纪检机关处理,做到审计一项,震动一方,真正体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
第二篇: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和审计工作内容
一.审计范围:
根据《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审发[2000]64号),依据被审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竣工决算资料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
二.审计工作:
对被审项目工程结算、财务决算等资料审核,并出具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和项目管理建议书。
1.工程结算审核内容如下:
(1)工程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重点关注和分析单位和单项工程超概预算具体原因;
(2)工程价款结算情况审计,重点关注工程量计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引用是否正确;变更设计批复手续是否齐全等情况;
(3)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及价格签证审计;
(4)施工过程中索赔及索赔价款的审计,重点审查索赔的合规性、合理性,索赔价款计算依据的完整性和数字的准确性;
(5)核算实际完成工程量,审核竣工计算情况;
(6)对变更的合理性、必要性及价格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
(7)与该项目有关的其他事项。
2.财务决算审核内容如下:
(1)审查决算报表的编制依据和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
(2)核实工程项目资金来源、支出和结余等财务情况;
(3)审查决算报表所列有关数字是否合法、完整、真实,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4)审查交付使用财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库存材料的真实性,审核应收付款项;
(5)审查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编制是否真实、客观、合法,内容是否完整、齐全;
(6)审查交付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办理验收手续;
(7)审查建设单位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计算及交付使用资产的核算;
(8)资产交付使用情况审计,若有报废工程,应披露其造成的原因和投资额;
(9)竣工决算报表审计;
(10)工程待摊投资审计,重点关注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迁费等请款。
第三篇:审计机关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
审计机关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
(一)局长岗位行政执法责任
1、领导全局审计工作,主持制定审计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审计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负责全局法制工作;
3、委托副局长组织实施审计工作,依法履行审计职责;
4、安排科室负责人办理有关领导机关授权、交办的其他审计、调查事项;
5、审定、签发审计法律文书和其他公文;
6、主持或委托副局长主持审计业务会议,依法对具体重大审计事项的定性、处理处罚作出决定;
7、组织有关科室承办审计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审计人员问责等事项;
8、管理、监督市审计局其他重大审计事项。
(二)副局长领导责任:
1、受局长委托分管有关科室工作,监督科室负责人依法履行职责;
2、审查审计工作方案,审批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并负责监督实施;
3、审核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法律文书和其他公文,并向局长负责;
4、组织办理或监督有关科室办理其他审计事项,并向局长报告结果;
5、指导内审机构的对口业务工作。
6、局长委托的其他事项。
(三)业务科长责任:
1、领导、组织本科室的审计工作,组织制定和实施本科室的审
计项目计划;
2、组织人员代拟审计工作方案,审核审计实施方案,并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负责;
3、组织人员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审计业务文书,对其进行复核,并对其恰当性负责;
4、组织人员将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
5、组织人员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发出后90日内,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和整改应自行纠正的问题,了解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的情况;
6、在审计移送处理书发出后,定期了解有关部门立案、处分、判决的情况;
7、参与办理与本科室承办事项有关的审计听证、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事项;
8、(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对审计档案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9、监督审计组长依法行政,遵守廉政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依法实施审计;
10、组织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对口业务审计和审计专项调查;
11、其他应由科长负责的事项。
副科长协助科长作好分管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审计组组长(主审)责任:
1、组织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负责;
2、收集涉及审计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
3、督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并审核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
4、复核或者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复核意见,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
5、检查或者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检查审计日记;
6、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
7、对实施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本科室负责人汇报;
8、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及时提出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9、负责将经过审查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达被审计单位;
10、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应当研究是否采纳被审计单位的意见,编写关于被审计单位意见的说明;
11、确立审计项目的立卷责任人,对审计档案反映的业务质量进行审查验收,并签署审查意见;
12、参与本审计组承办的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听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事项;
13、监督审计组成员遵守廉政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
14、办理其他交办事项。
由局领导担任审计组组长的,可以书面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组长的职责。
(五)审计组成员责任:
1、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2、根据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分工和采取的审计方法,承办应办理的审计项目任务,并对审计质量负责;
3、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证明材料,并对已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负责;
4、编制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5、审计组成员对收集的文件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审计档案卷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6、在审计执法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
7、应当保持严谨的职业态度,保守其在审计执法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8、办理其他交办事项。
(六)法制科科长责任:
1、组织审计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核、送审和草拟;
2、参与上级审计机关和本市有关法规、规章的研讨和制定;
3、参加审计业务会议,并参与相关审计事项的定性、处理处罚等的研究;
4、组织复核人员承办具体审计项目的复核工作;审核复核人员提出的复核意见;协调复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5、承办审计听证、行政复议、行政应诉事项;
6、答复有关科室和内部审计机构有关法律法规的咨询;
7、组织检查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业务质量;
8、承办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
9、其他审计执法事项。
(七)法制科工作人员:
1、具体承办审计项目的复核工作;
2、做好审计业务审定会议的各项会务工作;
3、具体承办审计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事项;
4、完成法制科科长分配的其他工作。
第四篇: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形及对策
一、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涵义
审计范围指审计对象涉及的领域和内容。
审计范围一般应限于约定的会计报表报告期内的有关事项,但凡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有关和影响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判断的所有方面,均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
如果审计人员因被审计单位或客观环境影响,不能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或者即使执行了程序也不能获得为了出具无保留意见所需要的所有证据,即为审计范围受到了限制。
二、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判断标准
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可以从下列几个的方面进行判断:(1)这种限制是由于超出审计人员所能控制以外的因素导致的。
若是由于审计人员的自身因素,如出于成本费用或获取审计证据困难程度的考虑,未对重要审计项目进行必要的审计,或因专业能力不胜任,或未积极利用专家的工作,或考虑审计人员的安全问题,而未对某些危险化工产品进行监盘等等,导致注册会计师中未能取得充分、有效的证据的,则不应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2)这种限制可能是由于与审计有关的信息并不存在,以致审计人员无法获得为了出具无保留意见所需要的充分、适当证据。有关信息缺失的例子有:
a、基础性的会计记录(如帐簿、凭证等)因盗窃、火灾或扣押等原因而残缺、遗失、或损坏; b、其他来源的资料,如重要的外部定单、发票、合同协议因内部管理不善而残缺不全;
c、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被审计单位无法提供有关重要会计政策的选择、重大会计估计所作出的判断等有关的依据、假设等必要信息。
(3)这种限制可能是由于,与审计有关的信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可以提供却没有提供,以致审计人员无法获得为了出具无保留意见所需要的充分、适当证据。没有提供有关信息的例子有:
a、与审计有关的信息本身存在,如基础性的会计记录、其他来源的资料、与重要会计政策的选择或重大会计估计的作出等有关的会计判断的依据、假设等信息,但管理当局拒绝全部提供; b、管理当局拒绝签署有关书面声明书,或拒绝作出有关重要解释; c、拒绝授权对第三方进行函证;
d、拒绝接受专家或其他会计师的工作等等;
(4)这种限制的后果,将影响审计人员对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的能力。
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后,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且这种限制会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较大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恰当地表示审计意见。如果因审计范围的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审计人员可以决定“对会计报表必须作出可能的调整”,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而予以消除,那么应认为这种限制将不再存在。如当审计范围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客观环境时,审计人员应尝试是否能实施其他替代程序,以克服范围的限制,并获得证实无保留意见的充分的审计证据。
以上判别标准中,第一、第四项必须满足,第二、第三项符合其中一项即可。
三、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等同于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或“不确定事项”
1、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不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审计人员不应将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相混淆。
在明知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严重不合法、不公允时,审计人员不得出现以下情形,而以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为由,简单地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 a、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未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
b、不对上市公司所作的会计估计和处理是否适当作出实质性的判断; c、回避应对错报作出的必要调整;
d、回避因错报应出具的报告类型更为严厉的审计报告(如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不确定事项不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不确定事项包括或有事项,但范围比或有事项大。不确定事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发生的事项,二是尚未发生的事项。不确定事项的结果,或不确定性的消失,需要由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对已经发生的事项,审计人员有可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尚未发生的事项,则无能为力,其审计证据有可能在将来才能获取。可见,不确定事项与未来事情有关。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应主要与过去发生的事项有关,但审计人员无法取得该等事项的有关信息。注册会计师不得为规避自身的风险,而在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未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情况下,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由,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四、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类型
1、一种类型:来源于被审计单位
审计范围受到的限制,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原因、人为限制与阻碍所造成的。被审计单位可能限制注册会计师对以下资源的利用或接触,主要因素有:
(1)时间方面,如限制审计时间和审计进度,或提前催要审计报告,导致审计程序实施不足。(2)场所方面,如审计人员实施监盘、观察程序时,限制审计人员接触某些重要场地;(3)费用、资金方面,限制与审计有关的成本费用,导致审计活动不能充分进行。
(4)有关资料方面,如拒绝或有限制的提供有关基础性的会计资料或其他来源的资料,如会计记录凭证,重要的外部定单、发票、合同协议,法律文件,与重要会计政策的选择或重大会计估计作出等有关的依据和假设,股东会、董事会或经理层会议记录,法律意见书,承诺,书面声明或确认、解释等;
(5)人员方面,限制接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人员,或限制注册会计师使用外部专家,或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或限制注册会计师接触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或所聘律师等。
(6)其他方面,如限制审计人员对某些财产接触,或对其他资源的利用,或拒绝授权对第三方进行函证。
2、另一种类型:来源于客观环境
审计范围受到的限制,是由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难以控制的客观方面造成的,主要因素有:
(1)地理位置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地域的固有限制,如不能对境外承包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审计;
(2)天气影响,如由于恶劣的天气而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无法对深山里、水中、或地下的矿产或养殖品等重要存货进行监盘,同时也无其他合理替代程序;
(3)人员方面,如审计中无法聘请到外部专家,或无法与其他注册会计师取得联系,使利用他人的工作受到客观的限制;
(4)时间影响,如无法对重要期初存货进行监盘,或因约定的审计工作时间不足,导致对重要项目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5)政治原因,如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或其他有关会计资料被政府有关部门查封,或重要海外子公司所在国家发生政变,导致有关信息不够完整;
(6)其他不可抗力影响,如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或其他有关会计资料被盗,或被火灾、水灾破坏,或被政府有关部门查封,导致有关信息不够完整;
(7)其他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行业、经营方式的固有限制,或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导致无法提供审计有关资料。
五、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主要情形
(以下情形仅供参考,并假设审计人员同时无法执行其他有效程序)
1、货币资金
(1)无法对重要的银行存款余额进行函证;
(2)无法对大额库存现金进行监盘;
(3)未取得企业对大量白条、单据抵库的有关性质和原因解释;
(4)无法对重要银行存款的余额调节表进行审核,未取得企业对大量的、重要的未达账项的有关性质和原因解释;
2、短期投资
(1)无法采用满意的审计程序确认期末余额,及报告期内应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无法对有价证券和其他重要投资进行监盘或函证;
3、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
(1)无法获取关于应收款项可收回性的充分证据,过分依赖管理当局声明;(2)无法获取应收款项完整性认定的审计证据;
(3)无法对大额或异常金额的应收款项进行函证,或函证回函比例过低。
4、存货
(1)无法获取关于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充分证据,过分依赖管理当局声明;
(2)因不可预见的因素,或被审计单位存货的性质或位置等原因,无法确认资产负债表日重要存货的数量及状况;
(3)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有关产品成本资料不齐全,无法确认产品成本归集、分配、结转等正确性。
5、固定资产
(1)无法取得企业自建的固定资产有关成本构成有关证据;(2)无法确定重要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3)进口设备被海关扣压,无法确定其影响;
(4)无法取得关于折旧年限、方法等有关会计估计的依据资料,如重要公路资产的车流量量的预测资料不齐全。
6、长期投资
(1)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子公司会计报表未经审计, 或未能取得重要被投资企业的经审计的会计报表,无法判断对子公司和被审计单位所造成的影响;
(2)由于有关资料不齐全,无法证实长期投资账面余额以及对近几年损益的影响;
(3)审计单位没有按照协议对投资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无法对该投资的安全性和可收回性发表意见。(4)由于资料限制,无法对子公司有关重要交易情况实施满意的程序,或难以估计子公司未能如期开业造成的潜在损失,或无法认定有关投资关系的存在性及影响等。
6、期初余额
(1)由于公司会计记录和会计资料不完备,无法确认有关资产减值准备对以前损益的调整。(2)由于资料限制,无法确定公司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正确与完整性。
7、或有事项(1)无法确定诸多诉讼事项披露的完整性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2)由于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涉及多起诉讼,无法采用满意的审计程序证实公司是否存在未披露的负债和担保事项
8、持续经营
(1)无法判断公司拟在十二个月内实施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措施能否改善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无法就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
9、关联交易
(1)无法获得必要的审计证据证明与大股东之间关联往来的存在性、金额的正确性及收回的可能性;
(2)无法确定与大股东关联交易对公司的财务影响;
(3)因重组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无法确定公司和子公司被大股东及其他关联公司占用资金的可收回程度;
(4)如果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判断显失公允的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交易是否构成关联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视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10、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1)无法对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进行复核,且无法直接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2)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不能满足要求,且无法直接实施必要审计程序;
11、利用专家的工作
(1)不接受专家工作的结果,并拒绝另聘专家
12、管理当局声明
(1)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拒绝就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提供必要的书面声明;(2)拒绝就重要的口头声明予以书面确认;
(3)虽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但注册会计师如对影响会计报表的重大事项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13、违反法规行为
(1)受证监会或税务机关或其他政府部门立案稽查,尚无结果,同时又未取得律师有关意见,对本期会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影响,但无法对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4、其他
(1)由于企业或客观环境限制,无法确定有关负债或交易记录是否完整,有关披露是否充分;(2)以前发票存根、会计账簿等资料被公安机关扣压检查,尚无结果;
(3)内控失效,不能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4)无法取得重大的债务合同、无法取得有关资本变动的相关文件;(5)律师拒绝回函,或对回函增加不适当的限制;
六、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会计师应履行的审计程序
1、审计范围的限制来源于被审计单位时,应考虑是否接受委托。
(1)在接受委托前,如果已经知道审计范围将受到限制,且无法实施替代的审计程序,可能导致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不应当接受委托;(2)审计人员不应当接受以下审计约定:
a、规定审计人员不能执行其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的;
b、该项约定导致审计人员认为有必要出具无法表示的审计报告。
(3)接受委托后,应在业务约定书中载明被审计单位所指出的审计范围受到的限制。
(4)上市公司不得限制注册会计师为确保经审计财务报告质量而依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不得以节省审计费用等理由限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
2、审计过程中发现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应及时书面通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以提请其尽快消除相关限制,必要时应签订额外的业务约定书
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尤其这种限制是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所导致的,应及时向客户发出书面函,以指明延迟未收到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关信息的延误可能造成的对出具报告日期和费用预算的影响。
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审计工作延迟,如果预计如期完成原审计委托较为困难,可能影响审计报告出具日期,则应尽快签订额外的业务约定书,以明确对原约定条款进行重大修改,并规避未按时提交审计报告的违约风险。
3、审计人员应以适当方式,积极、适时地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并形成证实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书面文件。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后,特别是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应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与管理当局沟通的内容及方式,并考虑沟通事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时地与管理当局的适当层次进行沟通。(1)沟通内容
a、存在审计范围的限制情形; b、可能所造成影响;
c、可能将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 d、以及审计报告的措辞等(2)沟通人员与层次
沟通的人员应包括(不限于)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或律师、其他有关第三方等。沟通层次,从被审计单位角度而言,包括限于财务总监层次的沟通、与总经理层次的沟通、以及与董事长进行的直接沟通。
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和作用,审计人员尽量应与高级别的人员进行沟通。(3)沟通方式 a、口头沟通
该沟通为非正式的沟通方式,一般应仅限于简单或非重要的沟通内容。具体沟通形式有当面交谈、电话等。事后审计人员须就沟通的内容与达成的结论等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书面确认。b、书面沟通
该沟通方式比较正式,适用重要的的沟通内容。具体沟通形式有传真、书信、电子邮件、备忘录等,所取得审计证据能直接作为审计工作底稿。
书面沟通也应作为其他沟通方式的必要补充,以正式确认有关沟通所获得的结论,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进行书面沟通时,应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尽量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并加以编号,沟通的结论应取得签字确认或回函确认。
对书面沟通作为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归档前,审计人员应检查有关沟通要素(如日期、地点、人员、内容、结论、签章或签字)是否齐全、完整,沟通结论是否与其他证据相一致等。
沟通中审计人员在向被审计单位发送有关书面资料时,如审计报告(讨论稿,包括初稿、未定稿、最终稿等),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如调整事项或不符事项汇总表等),应详细标注发送时间、收件人、发送人等要素,并作为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归档。c、会议沟通
该沟通方式最为正式,适用重要、复杂的沟通内容。具体沟通形式有电话会议、电视会议、面对面会议等。与书面交流的形式相比,会议提供了有关当事人更好地阐释内容的机会。通过召开会议,参与者能对一些书面资料信息进行适当地(或进一步)解释、补充、甚至更新,或是重新审阅原有的沟通结论。
为了提高会议沟通的效率和作用,审计人员应作到:(a)作好会前的准备工作
审计人员事先应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一起讨论,确定会议目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议题、议程、会议主持人、会议记录人等。与会人员在会议开始前应得到有关书面通知、议程表及相关资料。沟通的内容在会议开始前尽量以备忘录的形式提前分发与会人员,会议所需有关信息和讨论内容有关人员应提前准备好,以便会议上能充分的进行讨论并形成结论。(b)提高会议的讨论效率 会议主持人应按照会议议程,按部就班,分别讨论各议题。每一议题讨论结束后,会议主持人或其他指定人员应就会议结果进行评论和归纳,以明确会议初步(或最终)所达成的结论。同时,会议记录人应随时记录每一议题的所有决定、建议和负责人。(c)作好会后的跟踪工作,分发会议记录
会议结束后,应以备忘录的形式,将经被审计单位盖章确认的会议记录分发与会人员。会议记录应包括与会人员、时间、讨论的内容、获得的信息、形成的结论等必备要素。审计人员应将经盖章确认的会议记录作为工作底稿予以存档。未竞事宜应制定跟踪计划,安排下一次进一步的沟通。(4)沟通后形成的书面文件和工作底稿
无论何种沟通方式,审计人员应就沟通内容和达成的结论(包括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形成的最终书面文件。事务所沟通所形成的最终书面文件应一式两份,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送达被审计单位,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签收回执。
最终书面文件(包括签收回执),应作为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归档。在其归档前,审计人员应检查: a、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文件有关要素(如日期、相关人员、内容、结论、签章或签字、回执等)是否齐全、完整;
b、是否与其他证据相一致;
c、是否与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措辞等相一致。
七、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
1、确定审计报告意见类型时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以致无法对会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限制的影响程度出具:(1)保留意见;(2)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审计报告中说明已存在的限制。
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报告意见类型时,主要考虑无法实施的审计程序或取得的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的重要性。重要性水平构成了注册会计师考虑审计报告类型的重要依据。
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超过重要性水平,将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判断或决策,这样的错报或审计范围限制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可以认为审计范围未受到限制。判断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是否重大,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主要有:
(1)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否重大,如对会计报表有潜在影响事项的金额或性质是否重要。(2)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否具有普遍性,如对会计报表有潜在影响事项的范围或影响程度是否广泛。(3)与其他限制相比,客户有意的限制可能更易导致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的审计报告。
2、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1)当这种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可能重要,但对报表项目的影响不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时,应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较大,超过重要性水平,在某些方面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从影响项目的数量角度,应出具保留意见情形有:
a、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无法获得足够的证据仅仅影响一个报表项目,涉及金额虽然重要但不非常巨大; b、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虽然影响几个报表项目,但涉及金额虽然重要但不非常巨大。
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的无形资产金额较大,由于有关资料的限制,审计人员无法确定本期发生额与期末价值准确性,无形资产可能存在的错报将对被审计单位损益和净资产有一定影响,但其并不影响存货、应收账款和其他重要会计报表项目以及整个会计报表,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合适的。
(2)当这种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非常重大且具有普遍性,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在涉及报表项目的金额和性质等方面都非常重要,且影响报表项目数量非常广泛或影响报表项目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以致无法判断会计报表整体是否公允反映,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拥有的存货金额很大,远远超过重要性水平。如果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会计师无法对存货实施监盘且无任何替代程序,存货可能出现错报对会计报表许多项目乃至整个会计报表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