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XX邮政局长三角区域物品型速递业务发展方案
XXX年xxx局长三角区域物品型速递业务发展方案
长三角区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区域之一,具有快递业务集中度高,运递距离较短,交通运输便利等特点,已成为各快递企业竞相争夺的主战场,各快递企业均将该区域作为业务发展重点地区,并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竞争实力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为提高该区域物品类邮件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XXX在重点区域速递市场的主导地位,特制定长三角区域物品型速递业务发展方案。
一、发展目标
20XX年底,XXX全区长三角区域物品型速递邮件日均出口量达到件以上,全年实现业务收入万元,市场份额力争达到30%(发展计划见附件),做出影响,形成品牌,切实树立区域快递市场的市场主导地位。
二、市场分析
从长三角区域客户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客户需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运递安全关注型客户,如金融、保险、税务、司法等单位,多为文件类邮件寄递,该类客户对邮件的全程运递安全要求很高,多需要签收信息反馈。
二是寄递时限关注型客户,如从事生产、加工、零售、售后服务等行业的客户,该类客户主要寄递文件及小件物品,对全程寄递时限较为关注。
三是资费水平关注型客户,如网上C2C、B2C卖家客户、生产及零散企业的批量物品发寄等,此类客户更多关注的是快递服务资费,不太关注快递企业品牌。
尽管不同的客户对快递服务的关注点各有侧重,但资费和时限始终是客户普遍关注、快递服务商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的两大核心要素。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XXX就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资费合理、快速方便的快递服务。
三、发展策略
通过损益核算,在一定盈利水平的前提下,以更贴近市场平均价格的资费水平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做大业务规模,体现快递物流服务的规模效益性,以规模的扩大摊低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率;优化揽收、投递两端的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实现网络资源有力支撑下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全区联动,以点带面
实行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资费水平,共同参与市场开发。通过参照全省平均资费水平,积极主动参与市场开发。
(二)锁定目标市场,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瞄准“两区一商”市场,大力发掘物品型客户;二是紧紧抓住电子商务市场,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从事C2C、B2C商品销售的客户;三是重点关注食品、化工、医药、工艺品、通讯、批发、零售等行业客户,大力拓展批量物品型客户;四是紧盯竞争对手的物品型客户,通过优质的服务争取将其发展成为XXX客户。
(三)实施机动灵活的定价策略
各局在开发长三角区域速递业务过程中,在损益核算的基础上,最低可执行如下资费标准:
1、物品型大客户执行起重X公斤以内X元、续重X元/公斤的资费标准。视竞争情况,最低可执行续重X元/公斤的资费标准,但需报市局审批后方可实行。
2、电子商务速递大客户执行起重X公斤以内X元、续重X元/公斤的资费标准。
3、函件类特快邮件执行现有资费标准。
4、以上资费优惠政策仅限于协议客户。各局在执行资费政策时,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差异化的用邮需求,灵活运用资费优惠政策,严禁超标准、超范围优惠,杜绝新政策实施后冲击原有的XXX客户市场,造成收益水平的下降。同时,要强化管理,加强对资费的稽核检查,杜绝出现揽收人员按正常的资费标准收寄邮件,截留部分收入后使用长三角区域业务或经济快递等低资费业务寄发邮件的现象。
(四)相关要求
各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揽投及售后服务水平:
1、进一步提高揽收和投递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统一着装和服务标准,树立邮政XXX精品服务形象;
2、采取可行措施,切实提高上门揽收响应速度,不断扩大XXX邮件直投范围,提高进口邮件妥投及时率,确保投递深度,以投促揽。
3、进一步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切实做好邮件查询、客户回访、大客户维护等工作,提高丢失及损毁件的赔付效率,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
各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本着“高效、节约、顺畅”的原则,优化涵盖揽收、投递、驻点等作业环节流程,有效缩短邮件的内部滞留时限,确保揽收、处理、投递等核心作业环节的运行流畅。
第二篇:江西邮政局速递物流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江西邮政局速递物流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2
二、公司状况分析...........................................................................................................................3 2.1 公司概况.........................................................................................................................3 2.2 对江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SWOT分析.....................................................................3 2.2.1 优势.........................................................................................................................3 2.2.2 劣势.......................................................................................................................4 2.2.3 机会.........................................................................................................................4 2,2.4 威胁.........................................................................................................................4
三、对江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用PEST分析。............................................................................5 3.1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5 3.2 经济环境(Economical)...............................................................................................5 3.3 社会环境(Social).......................................................................................................6 3.4 技术环境(Technical).................................................................................................7
四、国外邮政改革的现状和思路.................................................................................................8 4.1国外邮政的现状及改革....................................................................................................8 4.1.2 资本运营.................................................................................................................8 4.1.3 业务经营.................................................................................................................9 4.1.4内部管理改革........................................................................................................10
五、结合国内外邮政速递物流的发展对EMS发展的对策探讨...............................................11 5.1 邮政物流的不足与改进.................................................................................................11 5.2 改革的发展趋势.............................................................................................................12 六.结语及感想.............................................................................................................................14 参考文献:.......................................................................................................................................15
第一部分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扩展和紧密联系,社会分工向更加具体化方向发展和经济的区域化和一体化进一步加强,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的合理建设,物流系统的合理组成,物流服务的增值和其他公司之间的合作对于保证商品的合理流动,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将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物流业在我国快递的发展随着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未来竞争更加激烈。面对这种物流发展趋势,邮政速递物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邮政面对众多的民营物流企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像申通、圆通、中通等快递早已经步入客户心里,对与普通客户来说邮政物流的概念他们都不清楚,所以江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要想在未来众多物流企业当中一枝独秀,必须做到完善物流网络及环节,目标客户市场定位,合理的经营手段,才能在这场物流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字:邮政速递物流、国外邮政速递发展、业务发展
第二部分
二、公司状况分析
2.1 公司概况
江西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是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属于江西省邮政公司,2008年12月在原江西省邮政速递局、江西省邮政物流局的基础上整合组建,2009年1月1日正式按公司化运营,下设11个市公司,84个县(市、区)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700万元、流动资产1.2亿元、员工2400多人,仓储面积逾8万平方米,自有大中型运输车辆500余辆,长期可控车辆上千辆,叉车等设备20余辆,主要经营邮政速递EMS、一体化物流和中邮快货、仓储、国际及港澳台包裹和分销配送等业务,是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国有独资企业。
邮政速递业务开办于1986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国内异地、同城、国际三大主营业务,构建了以EMS国际特快专递业务、中速快件等产品体系。进入2000年,江西速递业务发展迅速,平均增幅达到15%以上,2008年速递收入实现1.95亿元,服务对象涵盖教育、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交通、制造、加工等重要行业,拥有速递业务协议客户4000余户。
2.2 对江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SWOT分析
2.2.1 优势
1.公司拥有省内EMS的特点及优点:资费与市场接近,满足客户对大批量物品邮件的特快寄递需求。
2.公司拥有的交通道路线很多,而且面广:全省邮政网拥有火车车厢20节,各类汽车1000余辆,已开通邮路670条,邮路总长度达9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12万公里,城市投递段道1100条,固定投递点146万个。
3.公司有巨大的品牌影响力:短短五年的时间,中国邮政物流就取得了27亿元的成绩,在中国物流业名列前茅,品牌影响日渐扩大。中国邮政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其优良的服务已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优良品牌意味着邮政服务的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便捷性,而这些服务品质正式物流服务本质上所要求,而其他企业难以达到,因而品牌将成为邮政发展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品牌和信誉四号邮政介入物流市场的一大优势和资源。
2.2.2 劣势
1公司的速递和物流部门没有很好的融合,出现相互竞争的局面,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分配和利用,降低了公司的竞争力。
2.公司已有的物流体系存在诸多问题:A.自由网络时限长、中转环节多,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B.从未有过和社会物流公司联合运作的经验;C.纯粹社会话运作,运作资源空白、目标客户隐蔽;D.网络虽号称通达全国,但实际上产品运输时限,尤其货运货货差达不到公司要求;E.运作队伍模式不了解,特别是对整合社会资源更是不知如何下手。
3.对新业务国内小包公司存在有三日之限—承诺服务的困扰:快递速递慢,甚至有的国内特快专递总是要4、5天才能送达,而不是像公司承诺的3天之内必定送达那样,比民营快递如申通、中通更慢。
2.2.3 机会
1.国内物流业快速发展,不论是物流管理还是物流通信技术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物流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政策也对物流产业进行扶持,物流企业也将面临一个物流发展的黄金时期。
2.公司依托中国邮政强大的“资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力求打造江西省内行业领先的快递物流企业。
3.公司依托邮政大网邮路、中邮物流集散网、省内物流专线网和社会物流专线网、国际贷代网、分销邮购网,已经形成一个由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不同运输工具构筑的实物运输网。
2,2.4 威胁
1.国内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服务方面,其他物流公司都向公司追赶、抢夺市场份额。
2.来自国外竞争压力:主要来自著名的四大家族:DHL、TNT、FedEx、UPS。据海关统计,目前DHL、TNT、FedEx、UPS等跨国快递公司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上所占份额已经接近80%。它们是规模非常大的全球公司,二我们是一种各邮政部门之间比较松散的合作,传递过程不够通畅。目前其37%的中国市场占有率仍令对手们难以超越,为了争夺更多的客户资源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国际快递巨头都采取降低竞争的定价战略。
三、对江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用PEST分析。
3.1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政治和法律因素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现存的和潜在作用与影响的政治力量,同时也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和法规等。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企业经营行为和利益的变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兴盛依赖于统一、透明、公平和高效率的法律制度环境。
1、面临的机遇:
(1)国家的政策支持: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并将现代物流业列入了2009年至2011年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列,对现代物流业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国家六部委(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直接推动了邮政物流在我国广袤的农村物流市场全面发展;国家邮政局也编制发布了《邮政业“十一五”规划》。
(2)江西省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为应对金融危机,江西省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也相继推出各种配套政策支持本地物流业的振兴,并将根据规划需要和自身实际,在统计体系、物流立法、市场准入、合理税收、土地利用、交通管制、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等各个层面上,制定各类配套的相关产业与技术政策并逐步加以完善。
2、面对的挑战:
(1)规范物流市场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日趋完善: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一些文件标准,意图促进物流的规范和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将越来越重视。(2)新《邮政法》正式实施,使邮政快递市场将全面放开,面临民营、外资多方的竞争。(3)2003 年,国家不再对邮政提供普遍服务进行补贴,资金来源渠道减少,使邮政自身的运营和建设资金压力明显增大。
3.2 经济环境(Economical)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
1、面临的机遇:
(1)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预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将继续快速发展。
(2)国内市场的放开,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促使规模化企业增多,适合公司潜在客户数量增加,为公司开拓国内国际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物流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其增长速度高于中国GDP增速,每年按15%以上的速度发展。邮政速递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细分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2、面对的挑战:
(1)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度增长,以及国内油价逐步与国际油价接轨,导致煤、电、油等能源的
供应紧张及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直接增加了客户的成本压力,从而产生客户向公司传递压力的诱因。
(2)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对邮政物流的需求增大,需求差异性日趋鲜明,个性化需求明显增加,交易频繁。
(3)目前,我国市场信用环境不佳,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较高。(4)邮政物流的季节差异明显,客户对快速物流配送的需求日渐明显,从而对仓储作业的出入库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5)传统的以价格为主导的竞争方式逐渐转变为以服务和品牌为主导的竞争方式。
3.3 社会环境(Social)
1、面临的机遇:
(1)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 “家电下乡”既满足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又促进了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农村物流市场巨大。
(2)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壮大、国际化程度加深及外资企业的进入,第三方物流理念逐步得到更多企业的接受,许多医药、汽配、烟草、IT等企业热衷于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社会资源来降低物流成本。
(3)虽然国内市场已经放开,但外资物流公司很难适应、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交易习惯,而有一定人脉基础的国内物流公司会得到更多的市场机会,从而形成了外资物流公司进入我国物流市场的一道无形壁垒。
(4)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拥有高新技术开发区、昌东工业园区等六大工业园区,也是省内经销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第三方物流需求量巨大,社会资源发达。
2、面对的挑战:
(1)我国大部分企业持续经营的观念还未树立,竞争方式仍然停留在成本领先战略上,重价格、轻服务。
(2)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交易基础方面,重情感,轻法制,行业尚不成熟,秩序较为混乱,业务开拓中人脉关系对于小型传统的物流公司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而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合作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合作关系会增加成本,不利于长期发展。
(3)物流企业客户的供应链观念缺乏,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建立“讨价还价”式的竞争型合作伙伴关系,并没有忠诚度而邮局目前并不能给予客户相对于其他民营快递更好的服务质量。所以很难建立长期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谋求长远发展。
3.4 技术环境(Technical)
现代物流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持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物流是技术的竞争。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流的信息化。
1、面临的机遇:
(1)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GPS、GIS、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订货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快速响应系统、有效顾客反应、企业资源计划、货物实时跟踪系统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应用、推广。
(2)未来部分物流公司会考虑在物流工程技术上面投入,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公司可以更好运用物流新技术和模式,从而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3)物流技术投资增大和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自营物流面临很大的信息成本,有更多的企业选择物流外包。
(4)物流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改善大中型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
2、面对的挑战:
(1)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并且大多数的信息数据系统都是相互孤立和静态的。
(2)物流行业的标准化给公司目前的经营运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部分物流公司在工程技术方面已经有比较大的投入,公司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而且信息技术的研发和维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公司成本。通过以上对江西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江西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虽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趋势是良性的,其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所面对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点,机遇与挑战都是相对的,如果准备充分的话,不仅可以抓住机遇求得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挑战转变为机遇,逆流而上;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机遇也会变成挑战,从而使企业顺流而下。
第三部分
四、国外邮政改革的现状和思路
4.1国外邮政的现状及改革
大多数国家的邮政过去一般都与电信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家政府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经营本国的邮电通信。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英国邮政脱离政府序列、组建国家邮政公司为开端,拉开了邮政领域实行政企分开的新一轮改革序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最近五六年来,邮政领域的改革更是如火如荼,改革成为邮政领域的主旋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对信息传递时限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国际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电信通信的蓬勃发展和电子邮件的悄然兴起,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的业务市场被替代。面对这种局面,邮政如果仍然“我行我素”,不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必然会陷入生存危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像UPS、DHL、TNT、FedEx等跨国私营运递公司纷纷进入邮政市场,邮政部门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和灵活的机制,为用户提供比邮政更为可靠快捷和方便周到的服务,在有盈利的快递市场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部门的市场份额。邮政如果一味地坚持”官办”,依赖政府无所作为,必将处于被动地位。
长期以来,邮政被非盈利性、公益性服务部门的性质所限,依靠政府支持,缺乏经营活力,对于市场需求的响应迟缓,许多国家邮政处于亏损经营。一方面是邮政的亏损,另一方面社会又要求作为基础设施的邮政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邮政的惟一出路,也是邮政取得生存发展的机遇。
4.1.2 资本运营
华盛顿大会结束仅一年多,1991年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瑞典五国邮政部门就与总部设在澳大利亚的私营运递公司——TNT进行合作,联合组成了五国邮政和TNT各占50%的公司——GD全球快递联合公司,提供国际快件服务。当时这一邮政部门与私营运递公司结盟的行为给整个国际邮政大家庭带来了强烈震撼。而今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越来越多的国家邮政都通过协议方式与其他邮政或非邮政部门联合结盟。
1999年,美国邮政与DHL建立联盟,将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2001年美国邮政又与联邦快递(FedEx)结成联盟,根据这个为期7年的协议内容,联邦快递为美国邮政提供优先邮件、快递邮件以及一类邮件的航空运输,作为条件,联邦快递可以把收件箱设在美国邮政38000个零售网点里,以增加接触零散客户的机会。
日本邮政从2002年1月与网上银行“索尼银行”进行合作。与银行合作是日本邮政储蓄一贯做法,但与没有营业网点的网上银行合作还是头一回。今后,索尼银行的用户可在邮政约2.5万台ATM(现金自动存取款机)机上存、取款。邮政与非邮政部门结盟的同时,邮政与邮政之间的联合也在展开。1998年,法国邮政与西班牙邮政结盟。1999年,荷兰邮政与瑞士邮政结盟,荷兰邮政可以使用瑞士邮政的网络,瑞士邮政也可以进入荷兰邮政的邮递、速递和物流网络;2000年,荷兰邮政又与英国和新加坡邮政签署了合作协议,组建邮件合资公司。
邮政在广泛联合、结盟的同时,还掀起了一股并购风潮。德国邮政出资9.33亿欧元收购瑞士的Danzas(丹莎)国际物流公司;出资22.11亿欧元收购德国邮政银行;买进敦豪国际运输公司(DHL)71%的股权;买断英国Securior速递公司50%的股权;收购荷兰包裹运输公司Nedlloyd集团、瑞典的物流服务公司ASG和美国国际航空快运公司。荷兰邮政1996年以7亿英镑收购了TNT跨国速递公司,随后又兼并了十几家大型公司,成立了荷兰邮政集团(TPG)。英国邮政购并了德国包裹公司和DerKurier速递公司。法国邮政兼并了美国Insa运输公司;通过三次收购获得了德国DPD欧洲包裹网络40%的股份;收购了英国和爱尔兰的Mayne Nickless包裹速递公司;控制着英国运输公司Panic Link 51%的股份。德国邮政1995年改革成为股份制公司,上市发行了近22亿股股票,共筹集资金234亿欧元,为其展开购并战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成功进入物流市场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来源。在德国邮政的影响下,希腊邮政也准备将其邮件公司的25%股权以及包裹公司的50%股权实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他们为邮政物流找到了新的战略方案,虽然各自情况不同,但任然有我国邮政可以借鉴。
4.1.3 业务经营
1.调整业务结构
许多国家在邮政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以后,都在邮政业务结构的调整上大做文章。目前,各国邮政所经营的业务尽管有所差别,各不相同,但占主流的邮政业务划分基本是四大板块:函件、速递(包括包裹)、物流(包括包裹)和邮政金融。为了有效地进行邮政业务的经营,一些国家在业务结构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的经营公司进行经营。2.突出主体业务
邮递类业务仍是大多数国家邮政的主体业务。美国邮政是世界上投递业务量最大的邮政机构,它的投递量占全世界邮件总量的46%。美国邮政一周的投递量相当于联合包裹公司(UPS)一年的业务量,每两天的投递量相当于联邦快件公司(FedEx)一年的业务量。1999年美国邮政的业务量首次突破2000亿件,2000年的业务量又在此基础上增幅3%,达2078亿件。2001年,美国邮政在遭受9.11袭击和炭疽热的恐慌之后,业务量下降0.2%,仍保持2074亿件,业务收入达658亿美元,上涨了2%。近年来,一类函件、优先函件以及A类标准函件的收入大体占美国邮政总收入的85%左右,2000年美国A类标准函件即广告函件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达2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邮政的核心业务是函件业务,其中商函业务又是近几年的发展重点。但需要说明的是,美国邮政邮件投递量的增长速度从1997年开始放缓,并从2001年进入负增长。
德国邮政的核心战略主要是围绕包裹业务这一邮递类业务展开的。德国邮政首先将传统包裹业务列入速递业务,通过收购和重组,使规模不断扩大,包裹业务收入成倍增长。但需要说明的是,德国邮政除了受专营保护的函件业务之外,其他业务的利润还很低。2001年德国邮政收入达334亿欧元,税前利润26亿欧元,其中函件收入约为117亿欧元,税前利润约20亿欧元。也就是说,函件收入占总收入的35%,函件利润却占77%。
在邮递类业务中,许多国家都将广告邮件作为重点函件业务经营。广告邮件业务每年给美国邮政带来130亿~140亿美元的收入,占美国邮政总收入的28%。瑞士邮政部门处理的信函中,30%~40%以上是广告信函。
许多国家邮政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机遇,寻求传统邮政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切入点。澳大利亚邮政开发的EDI-POST混合业务,是一种将电子信函转换为实物信函的业务,邮寄的过程通过电子化手段完成,而邮政则负责:将信件打印、装封并根据地址投递。目前,美国、法国、日本、瑞典等国邮政均开办了类似的混合电子邮件业务,而且重点趋于混合广告邮件。3提升服务水平
面向市场,客户第一成为许多国家邮政的共识。法国邮政为客户提供零距离服务,引导用户用邮,并帮助用户预约邮政金融顾问。德国邮政的邮件处理实行24小时工作制,90%以上的邮件实现次日递。英国邮政成立了大用户业务部,专门为英国电讯、大世界商场、英国燃气公司等50家大宗用户服务。这50家大用户的年营业额约为25亿英镑,占皇家邮政全年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一。瑞士邮政在邮局内开设咖啡屋的做法也很有成效,使顾客在用邮的同时可以休息聊天。
4.1.4内部管理改革
.采用先进技术,提升网络能力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邮件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处理中心网络的建设,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邮件自动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邮区建设了地区控制中心,用来收集全国邮政运营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部分
五、结合国内外邮政速递物流的发展对EMS发展的对策探讨
5.1 邮政物流的不足与改进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网络运行效能
体制不顺畅,机制不灵活,是导致运行效能不高,市场反映度较低的根本原因,邮政如今的管理体系架构有四个弊端:各地市邮政局作为经营实体负责多种邮政业务的发展,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对邮政EMS业务发展的关注度会有所不同影响邮政EMS整体能力发展的平衡。二是各地市邮政局作为直接进入市场竞争的经营实体,本身就是各自不同的利益体,在面对相互竞争或合作的问题时,处理方式会因各自的利益而产生差异。三是地市邮政局与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层乃至决策层对市场变化的把握,由于管理层次的延伸,存在不同步的问题,容易导致丧失战机问题的发生。四是多层的管理层级必然导致运行效能的降低,决策中心下达的指令每经过一个层级的转达,必然会产生一次效能衰减(时延或失真),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反馈存在同样的问题。
而在投递网络方面,邮政的硬件配备水平普遍高于民营快递公司,不足之处在于传统国有企业用工及管理方面的弊端,在用工制度多元化日趋主流的形势下,责任、权利相统一的速递专业经营部门应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邮政EMS提升终端网络速度,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使衔接环节高效畅通运行,只有这样,邮政EMS专业化经营才能发挥出更强的合力。2.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发展物流行业
邮政的配送网络优势在国内尚无其他速递公司能比,然而,传统的速递业务量不断下降,邮政速递必须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现阶段,经济维持高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物流供应商的速度和后续服务已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要求,而速递公司在效率与服务方面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邮政利用其“三网合一”的优势,进入物流行业成为EMS多元化发展的第一选择。(1)邮政可以利用现有网络优势发展物流行业。邮政将新的物流网络归并入现有的EMS网络当中,只加入中间库存管理环节,为物流客户提供与EMS近似的服务。采用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不需要追加太多的投资。缺点是物流客户的需求与EMS客户的需求存在差异,利用现有网络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运行成本也比较高。(2)建立新型的物流网络。根据物流市场的需求,对目前的EMS网络进行重组,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重建全新的物流网络。采用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对未来的发展比较有利。缺点是重建网络需要大量的资金,可能会引起资金周转的困难。
进入物流市场是中国邮政EMS的长期发展方向,在物流市场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非常重要。因此,我认为,采用第二种方法对中国邮政速递的长期发展更为有利。至于资金上困难,可以通过分步进入或是采用其他的融资手段加以解决。
3. 调整价格体系,灵活定价
长期以来,中国邮政速递在国内市场一直采用统一定价策略,即不管速递服务的距离长短和中转环节的多少均采用同一价格。这一定价方式在过去垄断的条件下使邮政速递获得了高额的利润。但是,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统一定价策略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根据目前的市场竞争状况,中国邮政速递有必要对现有的定价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区域速递市场,中国邮政速递应当采用竞争性的定价方式。由于拥有最发达的汽车配送网络,邮政速递能够通过规模效应来获得比竞争对更低的成本,从而在竞争性的定价方式下取得竞争优势;对于全网的快件,国邮政速递则应当采用分区定价方式制定价格。对各省主要城市市区部分的快件继续采用竞争性的定价方式以取得市场均衡,而对小城市和郊县地区的件,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参与竞争,则能够索取更高的价格。采用这种定价方式,中国邮政速递能够依靠小城市和郊县快件的高利润来弥补区域速递成本上的劣势,更重要的是,国内的私营快递公司由于网络上的劣势没有办法采取有力的反击手段。
5.2 改革的发展趋势
通过发达国家邮政的改革实践和发展过程,可以窥视到当今世界邮政的一些发展走向:
1.体制企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将逐步脱离政府序列.实行政企分开,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企业化管理。2.经营全球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邮政领域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全球化经营将成为有足够实力的邮政所选择的战略目标,而合作联盟、收购兼并是实现邮政全球化经营的主要途径。3.业务多元化
随着邮政市场的逐步开放,邮政专营业务的范围将逐步缩小,实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是邮政的必然之路。邮递类业务仍是邮政的主体业务,必须大力发展商函业务,突出发展速递和物流业务,重点发展金融中间业务,积极开发信息服务等新型业务。服务核心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服务将成为邮政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提供用户满意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是邮政赢得顾客的最终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邮政速递物流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当然不会完全适合中国邮政的实际,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参考,使中国邮政的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第五部分
六.结语及感想
我个人觉得快递业的最大贡献在于,能够使全球各区域的企业在日益全球化的市场上开展有效的竞争。现在对于邮政而言EMS这一最具实力的国有快递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必然会对国内企业的内需发展、外向型经营发挥出有力的服务与支撑作用。邮政EMS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自身的经营效益问题,而且还是保障国内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享受价格相对合理的快递服务,从而确保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于普遍流业务而言许多国外国家做的非常好,例如德国和日本,他们的经营手段和业务分化和管理都能给我国邮政一定的启发。
清楚自身具备的优势与劣势,解决好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准确地把握好时机,完成战略布局,邮政EMS必然会成为快递市场中的领军主体,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特别是当下,邮政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改革发展转型期,市场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既为邮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速递而言,挑战无语是最巨大的,江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划分出去了,市局领导觉得我们轻装上阵,其实不然,国内民营物流已深入客户心理,邮局自然而然的被排除在客户的选择之外,这种现象是我们首先必须要改变的。对于新推出的国内小包业务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机遇,这是我们在速递行业争取立足之地最好的方式,但同时也面对一些问题:例如技术不够先进、业务不够熟练,目标市场虽大但目标客户却隐秘,难于发觉,但通过领导和员工的支持这项新业务正在稳步的成长中,这无疑是推进江西速递物流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秦迎林《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2】怀劲梅 颜慧《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外包风险研究》 【3】张兵.快递概论[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年5月 【4】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R),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05期
第三篇:××邮政局××业务发展策略探讨_××邮政局××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任务与要求: 任务:
一、××业务发展现状
本部分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业务发展概状;××业务在本地区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业务在本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二、××业务在本地区的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本部分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业务在本地区的竞争对手情况;本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及优劣势分析。(还可以探讨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政策环境的变化等。)
三、××业务的发展策略
本部分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业务在本地区的市场潜力分析;市场细分与定位;根据前面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选题说明:
1.应以所在企业为论述对象,选择一种或一类业务为论述重点。2.在对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时,应收集近几年业务发展的数据资料
3.竞争环境的分析要注意收集反映竞争对手情况的资料,特别是相关数据。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
4.对业务发展策略的分析应结合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提出的策略应能体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论文说明及要求:
1、论文字数要求在5000字以上
2、论文中的案例要真实,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3、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四篇: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区域规划作业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三大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集聚趋势表现尤其明显,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也不平衡,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区域整体抗风险能力、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现实选择。
下面对其中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发展分别从总体水平、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京津冀、经济水平、区域一体化、中心辐射能力
一、总体水平
(一)、经济水平
目前两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地位出现弱化趋势。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正在长三角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京津冀的1.43倍和2.19倍。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居后。
(二)、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京津冀经济圈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之长三角经济圈还有一段距离。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均已超过珠三角。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长三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 1
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二、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京津冀都市圈的国家区域规划指导和政府间高层对话机制尚未形成,区域合作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合作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备;合作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区域市场化进程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不够活跃,有利于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的制度环境仍需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要素市场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一)、京津冀区域合作中政府的作用:缺乏市场响应的政府推动
在区域合作中,与企业行为、民间资本力量相比,京津冀地区地方政府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在资源配置、项目选择、资源整合、产业链形成等方面,政府干预过多,没能充分发挥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市场”、“小政府”的目标,与这一地区现状相距较远。因此,通过加强市场作用,改变政府的过多干预与限制是当务之急。
(二)、长三角区域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市场主导,政府疏导
在当前转型社会时期,市场和政府两股推动力量,应该是相辅相成,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但最终还是要依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由市场来引导区域内产业发展与合作。而政府应该是完善市场体系,制定各行业市场规则,引导市场准入,缩小区域差异,构筑大区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共同保护环境,政府部门的作用有的地方要加强,有的地方要弱化,政府是否能够准确定位非常重要。长三角区域合作中,政府职能
三、产业结构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重叠、缺乏分工协作
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配套水平相对较低,产业融合度不高,合作范围局限于产业链的低收益环节,很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零配件在区域内没有形成配套,科研成果也难以近距离扩散。除北京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津、冀两省市服务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产业梯度转移、对接合作的有效模式。
从全国来看,京津冀地区在总体实力上处于较低层次,在发展上处于后发层次,无论从目前的总量还是从对经济发展的投入上都与长三角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京津冀区域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大,地区间协调联系也是比较松懈的,京津冀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区域整体性运作、协作联系的特征,北京和天津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从而造成了产业结构重叠、资源配置低效、市场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
(二)、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已有16座城市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不仅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比较
突出。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势变化,长三角经济圈适时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上海提出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浙江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则要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这些战略有效地促进了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升级。
四、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从经济学考察,大都市经济圈是最有效率的空间组织形态。通常,在这种经济圈内有一个经济首位度大的中心城市,它与周边城市区域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或分工合作的关系,并且同时具有“极化”和“辐射扩散”两种效应。
主导型的合作共生、协同发展是经济合作的重要类型。上海充分发挥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城市协作、共生发展,已经成为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力;与此相比,京津两大毗邻的中心城市,在进一步整合优势、发挥区域增长极带动作用方面,表现得并不突出,没能形成区域城市间的合作共生机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一)、京津冀地区经济首位度比较接近
1、“双头龙”现象
此经济圈的经济首位度不高,原因在于经济圈内都有两个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北京、天津。京津冀经济圈受行政区划严重,北京和天津同属中央直辖市,产业结构类似,竞争动机强烈。这些年京津之间围绕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之争,围绕汽车、重化工等制造业之争,围绕北方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选择之争,围绕生态环境、水资源之争,造成了资源、效率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得京津与河北之间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异常突出。因此,有效打破行政分割,促进京津冀合理分工、协调融合发展,是该经济圈做大做强,向世界级大都市圈迈进,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
2、北京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空吸”现象
虽然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已经提出很久,但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京津冀三地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北京对两者的辐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现象——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甚至在河北省内还存在着很多贫困县和贫困村,这些地区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
(二)、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龙头效应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一方面上海对周边城市的优质要素资源产生巨大吸附力,一些优秀的企业、研发中心、以及优良金融资产和高素质人才纷纷向上海聚集;同时,上海的大发展也对周边城市区域产生较强的辐射拉动作用,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等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特别是,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各城市形成既竞争有合作的良性互动格局。“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蓬勃发展。
五、区域交通状况
可进入性、可畅通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设施基础。京津冀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城际交通网络不够发达,难以充分满足发展过程中的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要求。长三角也存在此类问题,但行动比较积极,正在大力发展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畅通等工程。
(一)、京津冀地区对外交通发达,内部交通不畅
综合运输网络以北京为主中心(陆路与空路)、天津为副中心(水路)。京津冀地区一直是国家交通建设的重点地区,经过50年的大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是我国陆路交通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城际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与联系是综合交通体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许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线路大都不能充分满足发展过程中的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要求。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客货运输缺乏选择与必要的竞争,这集中体现在北京同河北省城市间的交通及河北省内交通的问题。这是制约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
长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长江三角洲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经济活动。陆路:沪宁线、沪杭线、杭甬线构成了这一交通体系的核心;水路:有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空路:有便捷的飞机,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到达。2004年,有交通部牵头,江浙沪两省一市联合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区域公路网总里程将有11.8万公里达到30万公里左右,公路密度大体上接近欧洲发达国家水平。而高速公路也作为区域路网的骨架。这充分表明长三角发展区域路网的决心,将成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六、前景展望
由以上分析可知,京津冀地区的各项指标大多居于长三角之后,但也可以说其正处于蓄势待发、正在崛起的时期。
(一)、京津冀区域发展对策
京津冀经济圈区位条件独特、人文环境优越、创新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又面临着诸多有利的因素和环境,抓好新的战略机遇期,京津冀经济圈则有可能后来居上。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的奥运会,这次盛世不仅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也对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筑、建材、房地产、旅游、广告、媒体等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赋予京津冀经济圈独特的优势。通过合理引导,这一优势将持续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这一地区形成具有“首
都圈”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但同时也应注意协调与周围城市的关系,统一规划京津冀区域,以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经济发展缓慢的现象出现。“核心城市无序的过度集中”的空间结构严重限制了发展,因此应通过调整区域空间结构来加快发展,包括实施核心城市即北京、天津,特别是北京的“有机疏散”与区域的“重新集中”,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实现从以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放射式”向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双中心网络式”转变,重组发展空间。
外资北上步伐加快。近年来,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流向不断由南部沿海向中部沿海和北部沿海转移,尤其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京津冀经济圈对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随着外资大量进入和国际贸易的拓展,必将对京津冀经济产生类似于南方开放前沿的拉动效应,而且引资质量和外贸效益会更好。
(二)、长三角区域发展对策
相比珠三角和京津冀,长三角的区域经济结构更为清晰,关键是其中心定位比较明确。长三角对上海龙头地位普遍认同。区域内“中心——次中心——腹地”的结构一直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虽在各方面比较而言,长三角区域的整体水平高于京津冀区域,但是从诸多方面上,长三角经济圈出现整体增速滑落的现象。这不难看出虽然长三角一体化的呼声迭起、进程加快,一体化的范围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代表的诸多利益主体的存在,长三角目前仍旧是一种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长三角城市间的战略联盟目前还没有达成,很多基础设施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行业布局协调、经济能量集聚、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型。
2010年世博会花落上海,从各方面给上海带来了良机,上海正努力成为“世界城市”。上海强大的辐射力及其周边“近水楼台”城市的飞速发展,已经使苏、浙两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在资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动中找到城市继续发展的机遇。以承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合发展。一是以现有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为依托,联合成立世博会工作机构,协调推动世博经济发展;二是根据世博会规划和各个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交流协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完善区域内高速公路网建设;四是联合制定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计划;五是围绕世博会,共建长江三角洲信息平台,实现世博会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可以乐观地预测:如果能够切实把一体化进程不断推向深入,未来的长三角应当是中国及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也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中心区域。
第五篇: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文章1
完善合作机制,实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上海投资咨询公司 耿海玉
摘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省一市之间应借国家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风,紧紧把握世博会与奥运会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加快构建长三角旅游联合体和国际旅游圈。
关键词:区域旅游,一体化,对策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已从由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竞争阶段。
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被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长三角地区占了一半。同时,长三角地区又是中国旅游经济的最发达区,2006年长三角地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约占全国的35%,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62%,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国的79%;全国661座城市中的247座城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而长三角地区已有33座城市榜上有名,初步形成了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相互成为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2006年上海接待的国内游客中江浙两省居前二位,浙江和江苏两省接待国内游客中排名前三位的也是省内游客和上海、江苏(浙江)游客,说明长三角区域目的地、客源地的双重角色突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基础。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要求产业要素优化配臵和赋予高科技含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长远而多重的影响,区域旅游是开放的系统,面对的竞争应该是全球性的,旅游消费形态与经营模式应该是国际化的,因此,长三角区域旅游应纳入全球旅游一体化的竞争体系中,发展一体化进程必须加快。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一)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
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长三角除具有很强吸引力的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外,旅游合作的各方都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都市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园林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彼此互为客源市场,使得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协作潜力,整个区域拥有形成统一目的地的条件,为开展观光、度假等各种特种旅游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二)区域旅游合作有一定基础
早在1988年,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合力兴办“江浙沪旅游年”开始,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就已经初步形成。2003年7月,长三角1 5个城市及安徽黄山市签署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构建中国首个无障碍跨省市旅游区,其合作的内容涉及“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环境一体化”等六个方面。
(三)区域交通设施布局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
随着上海至浙江、江苏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等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虹桥交通枢纽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重塑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在城市群间形成同城效应,加快长三角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快速连接,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区域海洋旅游产品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将实质性地推进长三角区域内的游客流动和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形成,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四)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提供发展机遇
旅游业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得益最多的产业,借助长三角区域内快速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大量的旅游需求将把长三角各个城市的资源融为一体,为提升长三角区域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树立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加快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旅游市场薄弱
长三角地区在国际旅游市场相对薄弱,虽然这其中有珠三角地区区位条件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与长三角区域共同进行海外宣传促销、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力度不大有着密切关系。目前长三角地区在涉及联合促销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方面只停留于理论探讨阶段,实践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上海、杭州为各自的国际旅游形象、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均投入大量的宣传费用,而在联合促销的问题上和区域内其他旅游城市一样只停留在“面”上。
(二)区域旅游合作有待深化
虽然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早有设想和具体行动,然而其推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当区域的旅游发展战略与当地规划发生冲突时,地方往往选择对当地最有利的途径来解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地方利益保护”的作用下,面对共同的旅游市场,竞争大于合作,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始终停留在政府号召的层面,真正促进旅游业跨区域的方法不多,合而不作或者作而不合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长期以来的行政区经济和部门条块分割限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目前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协调主体仍是政府,缺乏企业与市场的多层次协调机制,缺乏利益协调机制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四)传统旅游产品同构,缺乏创新的世界级旅游品牌
同属江南地区,人文经济、自然资源相似,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古镇、山水、农家乐、都市等旅游产品的雷同现象和可替代性强,导致旅游产品同构;同时长三角地区缺乏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缺乏能够代表长三角特色的创新品牌。
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优势互补,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是合作主体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以区域优势互补为基础、解决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者选择性之间矛盾的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确立“共赢互融”的合作理念
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发达,客源市场充足,旅游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合作基础和潜力,这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要建立动态的既有良性竞争又有高效合作的新机制,只有在这一“共赢”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破壁互融”,抛弃狭隘的地方保护及恶性竞争,达到“双赢”与“多赢”的目的。
(二)实现五个“一体化”
一是要积极谋划,推进区域旅游规划一体化;二是要统筹区域内旅游资源,推动区域内旅游要素的优化整合,实现区域旅游要素配臵一体化;三是要建立畅通的旅游交通系统和便捷的结算方式,实现区域旅游服务设施一体化。四是要设立统一的服务规则和监督机制,实现区域旅游服务标准一体化;五是要本着实事求是、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营造安全、文明、诚信的区域旅游市场机制一体化。
(三)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机构
除了已经建立的两省一市最高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域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及政府部门协调制度的区域协调机制外。还可考虑建立两省一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协调制度、旅游行业各部门衔接落实制度的旅游协调机构;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旅游企业及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作用,可考虑有选择性地成立长三角区域旅游行
业协会,包括旅游饭店协会、旅游景区协会、旅行社协会、旅游交通运输协会、旅游人才与教育协会、旅游者协会、长三角旅游合作基金会等。
(四)建立长三角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
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是指各合作成员通过整合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利益在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该机制应强调各合作成员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既竞争又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合作成员共同分享区域旅游利益。各合作成员在共同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制定利益分享机制,以实现区域旅游利益在各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为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五)建立统一的长三角城市旅游市场网
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鼓励竞争、保护竞争、促进竞争,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旅游竞争规则,形成有序的竞争格局。长三角区域要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联合打造长三角旅游品牌、共建旅游基础设施、统一构建旅游市场网络等。
(六)建立共同的旅游信息和预警平台
各方应积极促进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大力优化旅游环境,推进无障碍旅游区试点工作;促进区域内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管理培训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内各旅游网站的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共享旅游信息资源;建立旅游质量管理、旅游投诉和应急事件处理热线电话,预警预报及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等,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