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5篇范文]

时间:2020-12-03 18:4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一篇: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1

简介:

这是篇典型的赋。赋是一种文体,讲究铺张叙事,重视辞藻押韵,本文体现了赋的特点。比如发端之辞“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不仅有气势,而且含义尤丰,写尽秦王朝暴兴速灭的历史,其中“毕”、“一”、“兀”、“出”锤炼极佳。“毕”、“一”概括了六国互丧、天下为秦的史实,而“兀”、“出”,则形象说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换来的。作者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不仅写出了阿房宫规模宏大,而且生动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败、荒淫。这些无不反映赋的艺术特点。

背景: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字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被动句

1)输来其间

2)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定语后置

(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2)钉头磷磷

(3)瓦缝参差

(4)管弦呕哑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4、省略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摽掠其人

3)可怜焦土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④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⑤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⑥直走咸阳(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今义:行)

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每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一样)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造,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

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2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二、复习要点: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3

【文学体裁知识】

1.序:有两种,一是书序,如《<指南录>后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二是古代文人分别各以诗文相赠,是为赠序,如《滕王阁序》。

2.疏:古代大臣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发表观点的文体,相当于“表”,如《谏太宗十思疏》。

3.碑记:刻在死者墓碑上介绍、颂扬死者的文字,相当于“墓志铭”,表达方式上叙、议、抒三位一体,而偏重议论,如《五人墓碑记》

4.楚辞体:又称“骚体”,为战国屈原首创,多用“兮”字,句式可长可短,抒情自由,多用“香草美人”比喻明君、贤臣。

5.赋:古代一种介于韵文(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如《赤壁赋》(宋?苏轼)、《阿房宫赋》(唐?杜牧)、《秋声赋》(宋?欧阳修)

6.骈文,起于汉魏,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以四字与六字相间定句,故又称“四六文”。

7.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分法始于唐代。近体诗格律严格,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各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标题带有“歌、行、引、吟”等字眼的大多为古体诗,如《琵琶行》《游子吟》。

8.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等,豪放派代表: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词按结构又可分成:小令(只有一阕,没有上下阕,58字以内),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

9.戏剧,是一种综合多种艺术的舞台艺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按照结构繁简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结局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第二篇: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1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

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6、鄙贱之人,不知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7、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8、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现在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19、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所以抛弃古代君王的现成的法令,而效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20、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译:雍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黑夜趟水过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们惊骇的声音如同高大的房屋倒塌一样。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他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文,应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入手来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例如:

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⑵“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作者的思路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反革命的两手是中国历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⑶“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大”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辗转”是概括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枪弹的攒射”给凶残的执政府以辛辣的嘲讽。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⑷“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图生存的意思。“苟活”是鲁迅的自我贬抑,说明他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真的猛士。“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同时,这又是战斗的号召,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一样,看到希望,为希望所鼓舞,奋然前行。

本句的“苟活者”与第三部分“苟活”一语相对照,但范围扩大了。本句肯定了刘和珍牺牲对两类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所起的积极作用,抒发了崇敬之情,表现了决意奋进、义无反顾之意。

⑸“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这”所指的主要是: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情揭露,对血的教训的冷静总结,以及自己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⑹“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引号明确了“苟活到现在”所修饰的中心词是“我”,而不是“学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刘和珍的确是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又说但与她的伟大的牺牲精神相比,自己不过是“苟活者”。这样写,是对第一部分“程君”那段话从另一方面的补充,即自己并不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来给一个喜欢自己文章的学生写悼念文字,自己所悼念的其实是一位真的猛士。这样写,既把第一、二部分的内容紧紧熔铸在一起,又突出了鲁迅对这位学生极高的崇敬。这种崇敬之情贯穿于第三、四、五部分的记叙,至第七部分的议论进一步发挥。总之,本句中引号起强调作用,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作者以死难烈士为榜样,英勇奋斗的强烈愿望。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为此感到骄傲和崇敬。

⑺“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是总收全文的一句,是全文思路的收束。对于“此”所概括的内容,既有对敌人的控诉、揭露,又有对烈士的崇敬和悼念;既有对“三·一八”惨案的评价,又有自己奋然前行的斗志。即“此”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

5、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写法有何特点?

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3

常考易错成语

1.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2.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5.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30.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第三篇:高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1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一词多义

望:

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

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

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

白:

1.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

歌:

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高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2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此亡秦之续耳。(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

7、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

8、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我怎么会这样!)

9、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

10、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在哪里?)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2、敢以烦执事?(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不敢与忤视。(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

8、为击破沛公军。(为我打败沛公的部队!)9、加彘肩上。(把猪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3、若属皆且为所虏。(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高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3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第四篇:高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 在“碰撞”中收获智慧

——记语文组第二次集体备课纪实

作者: 高一年级部

发布日期: 2012-09-04 浏览次数: 23

9月,又是一个开学季,班主任们在匆匆忙完前三天的迎新工作后,我们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步入正轨。9月3日上午8:30到11:30,高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们齐聚在二楼备课室,在热烈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有序备课。并且,王校长亲自莅临,对我们的备课予以指导,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

组长李勇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设计的2012级高一年级语文组第一学期工作计划,目前也是雏形,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思考讨论中以寻求共识。

首先,李老师确定了本学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有:

一、落实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指导思想,围绕课程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重点开展国家基础性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并以此带动“有效课堂”的教学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抓好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做到计划先行,营造浓郁教研氛围,不搞形式主义。

四、开展特色教研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五、积极申报课题研究,在问题研究中培养教研能力,提高学术素养。其中,“抓好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我们最应该付诸努力与思考的部分。

其次,李老师给我们制定了本学期的具体安排并给我们展示了语文必修(一、二)的教学进度表。其中,具体安排有六大点:

一、落实学校开展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根据教研室要求以及前面第一次集体备课的讨论,我们决定选择其中的《鸿门宴》作为课时来进行教学设计。其原因主要考虑到:文言文教学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大,教学耗时多,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差;第二单元教学时间正好与学校教研计划安排的课程校本化开始实施时间相一致,师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比较稳定。并且在备课中成立了《课程纲要》小组,确定好相关负责人。

二、抓好常规教学工作。要求每位老师提前认真备课,教学目标明确集中;上课要注重实效,讲出学生感觉到而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课后要积极反思;及时批改作业。教学计划中所列的公开课,要正常开展,不得借故推迟或取消,组内老师按时听课,积极评课,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听有所获。并且要积极配合年级部教案和作业检查。紧接着后面李老师给我们附上了语文必修(一、二)的教学进度表。

三、集体备课安排。集体备课流程。周一上午第二节课,听公开课;第三、四节课评课,主讲人主讲,总结上周并讨论当周教学安排。并且,李老师安排好公开课老师和主讲人的顺序。

四、特色教研项目。围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必修(一、二)教材内容,本学期开展以下特色教研项目:①结合必修

(一)“梳理探究”板块中《优美的汉字》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写字规范和书法比赛。②参加全国“叶圣陶杯”作文比赛。③朗诵和演讲辩论比赛。

五、课题研究。围绕课程建设,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文言文校本化实践,选取《文言文教学的校本化实践与思考》为课题进行研究。

六、命题安排。李老师确定好四次大考的命题组成员及审稿人。

其中,李老师在主讲的过程中,各位老师包括王校长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献计献策。讨论最为激烈的是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高一新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阶梯,如何激发他们对高中语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们在教学中受到更均衡、更符合个人发展的教育?这些都是我们迫切关心的问题。在王校长及众位老师的共同讨论后,达成以下活动决定:

一、举办新诗朗诵会,这是目前最迫切的,先在每个班抽一到两名朗诵水平很好的学生,两个星期内把高一所有班级抽出来学生的名单确定好,进行个初赛;然后在第三次备课的时候把进入决赛的同学的班级、姓名和作品汇总出来;最后预计在国庆节前抽个周三的下午于体育馆举办隆重的朗诵会决赛,时间估计一个半小时左右。

二、学期中段,我们跟图书馆合作,举办一次读书活动的征文比赛,老师们先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内容是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的名著导读,让图书馆去多买些这些书回来,之后同学们自行去图书馆借阅,然后抽个统一时间来进行个读书征文比赛,高一年级尽量每次作文采取同样题目,在同样的时间进行写作,老师们及时收上来批阅,在每个班挑出一篇最好的,最好将整个年级每个班最优秀的作文装订成册,复印给同学们共享,让大家都学习学习身边的范文。一方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同学们多看书,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另外还可以督促各班级语文老师们及时批阅作文,一举三得。

三、在写字不规范的同学们进行写字规范训练。所谓规范,一是指字的笔画,二是指字的结构,写字规范不同于书法,书法是一门艺术,而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要求是写字要规范。各语文老师在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时找出班上字迹不规范的同学,然后各买一本字帖,每天坚持练一点,每周上交一次。这既可以规范同学们的汉字,也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耐心和毅力。

最后,善学的韩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初步构想,虽然有些许的不足与问题,但是大家都踊跃发言,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帮助韩老师改善。

11:30集体备课活动宣布结束,老师们表示: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够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气氛;能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能够及时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集体备课是用集体的智慧去“碰撞”,进而点亮教学的明灯,让大家的教学共同进步

第五篇:高一年级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年级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文学常识知识1

第一单元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又叫长短句,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

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课本中选入了他的作品《雨巷》。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一年级文学常识知识2

第三单元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注意所学鲁迅文章的出处)

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散文《旅途随笔》《随想录》等。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

3、梁实秋(1903-1987),现代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第四单元

1、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2、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

高一年级文学常识知识3

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轲,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向以长于譬喻和雄辩著称。

3.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律师,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4.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5.现代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6.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7.《辛德勒名单》是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基尼利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辛德勒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000多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历史故事。

8.现代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9.唐诗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

10.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诗歌风格“清新飘逸”。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高峰。

11.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2.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越中览古》,杜甫的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如“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客至》《咏怀古迹》《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

1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行、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14.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以《无题》组诗最为

15.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扩为流行,被称为诗余,后改称词。又称长短句。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诗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还有秦观(北宋),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

16.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派创新者,有《乐章集》。

17.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18.李煜,史称南唐后主。是五代是最有成就的词人。后人将与其父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19.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有《珠玉词》

20.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2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下载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

    二年级上册重要语文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重要语文知识点 多音字 1都:① dōu(都是) ② dū (首都) 2为:① wéi (为人) ② wèi (因为) 3降:①jiànɡ (降落) ② xiánɡ (投降)4背:① bēi(背包) ② bèi(背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大全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大全 高一地理是高中地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人地理学得好坏与否的评价标准。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地理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

    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总结

    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总结 高一年级上学期,是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适应高中教学的关键时期。学生能否掌握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本学期的教学至关重......

    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随着省级标准化初中验收工作的圆满结束,一学期的备课组工作也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有着几分充实,几多感慨。本学期,我......

    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一年级是起始年级,作为起始年级的教学单位,有两大任务必须重视。一是抓学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高二高三后,进一步完成学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__ __,________)2.共其乏困 (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 (通__ __,_......

    语文二三年级知识点-正反义词

    二年级上册近义词 壮美—壮丽秀丽—秀美著名—闻名 专心—认真美丽—漂亮好像—仿佛 勤劳—勤快 仔细—认真神奇—奇特告别—离别秀丽—美丽 告别—离别 办法—方法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