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时间:2019-05-13 15:1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第一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

....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14.将军战河北(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8 又前而为歌曰()..9 乃朝服,设九宾()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12 箕踞以骂曰()...13 其人居远()14 皆白衣冠以送之()...15 进兵北略地()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18范增数目项王()

..19刑人如恐不胜()20道芷阳间行()

..21沛公欲王关中()

于是项伯复夜去()

..23 吾得兄事之()24 日夜望将军至()...25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27 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

..29 素善留侯张良().四.一词多义

1、鄙 :① 越国以鄙远()② 蜀之鄙有二僧()③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⑤孔子鄙其小器()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⑦北蛮夷之鄙人()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敝帚自珍()

3、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弃甲曳兵而走()⑥故上兵伐谋()

4、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王粲长于辞赋()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⑤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⑥一言半辞()

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④大行不顾细谨()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⑦终已不顾()

6、见 :①秦王必喜而见臣()②而燕见陵之耻除矣()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④图穷而匕首见()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⑦汝真女子之见()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⑨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7、举 :①愿举国为内臣()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③杀人如不能举()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⑤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⑧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⑨ 举首蹙頞而相告曰()

8、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③穷则独善其身()④复前行,欲穷其林()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9、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仿佛若有光()④若入前为寿()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彼与彼年相若也()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援木而求鱼也()

10、胜:①沛公不胜杯杓()②刑人如恐不胜()③何可胜道也哉()④此时无声胜有声()⑤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1、说 :①说尽心中无限事()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③范增说项羽曰()④秦王必说见臣()⑤《师说》()⑥诣太守,说如此()

1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④味苦而微辛()⑤其文约,其词微()⑥微服私访()⑦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13.许 :①许之()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③时人莫之许也()④潭中与可百许头()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五.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郑既知亡矣()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朝济而夕设版焉()5.唯()君图之 6.进兵北略地()...7.愿足下更虑之()8.以试人,血濡缕()9.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0.比....诸侯之列()11.愿大王少()假借之1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3.旦...日飨()士卒1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5.君安()与项伯有....故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7.披()帷西向立18.卮酒安足()辞19.窃....()为大王不取也20.会()其怒,不敢献 ..六.特殊句式(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亡秦之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不敢与忤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加彘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

9.(“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要”通“邀”,邀请)12.(“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3.(“蚤”通“早”)

14.(“郤”通“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古义)眼泪5.(古义)礼品6.(古义)走投无路7.(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5(“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造户籍册或登记)18(使眼色)19(用刀割刺)20(取道)21(称王)(连夜)23(象对待兄长那样)24(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四、一词多义

1、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 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 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 鄙俗

2、敝 :①损害,衰败

②谦词

③疲惫④坏,破旧

3、兵 :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 武器 ⑤兵器 武器⑥用兵的策略

4、辞 :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 离开⑤审讯审问 ⑥言词、话

5、顾 :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 ④考虑 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

6、见 :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 ⑨偏指动作一方,我

7、举 :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 发动⑤推荐 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 抬起⑨全 都

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

9、若 : 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⑧这、这样

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

11、说 :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

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

13.许 :①(答应)②(处所、地方)③(赞成、同意)④(表示约数)⑤(这样、这么)

五、重点实词、虚词

1.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改变)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这是我的过错。

2、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倒装句——

1、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6、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

7、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

8、我怎么会这样!

9、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

10、沛公在哪里?

(三)省略句——

1、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

2、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

同他一起去。

7、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

8、为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9、把猪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动句——

1、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3、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第二篇: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梳理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jiaojiao(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可予不(同“否”).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秦王(同“缶”)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间: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付之度外(考虑).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当:

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买五人之 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

2、一词多义 使:

使北营(出使).会使辙交驰(使者).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竟使遇哨(假使).使来者读之(让).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载舟覆舟(乘载,装载).载歌载舞(又).

伐: 载: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安: 盖: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不幸短命死矣(幸运).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概)

盖在殷忧(因为)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拜.

见:.

送书于庭(叩拜)

徒见欺(被)于是王召见.

(接见)我见.不见.相如(看见,遇见)水端(看见)吾长见.计:

.笑于大方之家(被)计未定(计策)窃计. 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计.(主意)故: .曰(商量,商议)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

如: .(故交,老交情 不如沛公起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意:

.厕(往,去)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举: .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

谢:

.(尽)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乃令张良留谢.

若: .(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望洋向若以为莫己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闻:

.者(比得上)闻道百(听见)且夫吾尝闻.

(听见,听说)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始: .于是焉河伯始始.旋其面目(才)时:.

吾弗信(开始)有要于时也(当时)时幸:.

不与法俱至(时代).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负.决负.其强(倚仗)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肉袒负引:

.荆(背负).赵(辜负)左右或欲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相如去(拉)引.车避匿(调转)秦军引.而去(避开)引.所以:.

酒且饮(拿)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此其所以..

败也(„„的原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敢以.若舍郑以.烦执事(介词,拿,用)为东道主(介词,把)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焉用亡郑以. 陪邻(连词,表目的)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必竭诚以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待下(连词,表修饰)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连词,表承接)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具告以.请以剑舞(介词,用).事(介词,把)不然,籍何以.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至此(介词,凭)贵以.以益所见(连词,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而:.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其: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代词,这).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

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岂取之易(天下).择善而从之(它).代百司之职(的).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董之以严刑(人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贪于财货(对于).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为天下笑(被).相如为上大夫(当,做).„„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君为我呼入(替、给).

因:

为之奈何(对,对于).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不如因善遇之(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古今异义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

程度副词,十分,极)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

人的妻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

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

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承天景命(古:大;今:景色).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虚;今:.

朝特定的方向或目标快速猛闯)

简能而任之(古:选拔;今:用于形容词.

“结构简单”或动词“使繁变简”)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今:尽情)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

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位在廉颇之右(古:上;今:方位名词,.与“左”相对)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

今:表示政见的公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现,进献;今:.演奏或取得成效)

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

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今:严.

密、严厉、严格)

故臣复取璧(古:再;今:往复,重复).拜为上卿(古:授予官职;今:指一种表.

示敬意的礼节)

窃计欲亡走燕(古:逃跑;今:行).王必无人(古:果真,如果;今:一定,.必然)

臣请完璧归赵(古:请你允许我„„;今:.

请求你„„)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

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

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4、词类活用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

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

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

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使动用..

法,使神劳,使思苦)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

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名词作动词,发出.苦笑声)

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

坚明,坚守,恪守)

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

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二、重点语句翻译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1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当时以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抚顺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33),其辱人贱行(34),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削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人皆得以隶使之(40),安能屈豪杰之流(41),扼腕墓道(42),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4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4)。

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没有这个人的助力我是达不到如今的地位的.依靠他人的力量又损害他,这是不仁义啊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面对死我都不退让 怎么会推辞一杯酒呢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第三篇:语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知识点梳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上 《论语》六则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学术经典。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愠:怨恨,心里不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或疑惑);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凭什么);默而识之(识:记住);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两则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离开。乃:才);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委:舍弃);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尊君在不?(“不”通“否”);幸尚宽(幸:幸而,恰巧);王欲舍所携人(舍:扔掉,抛弃);既已纳(纳:接纳,接受)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遂携拯如初。

《卖油翁》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善:擅长;自矜:自夸;释:放下;忿然:气愤地;沥:注; 1.尔安敢轻吾射?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三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略无阙处(阙:同“缺”);虽乘奔御风(虽:虽然;奔:这里指快跑的马);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至于夏水襄陵(到)良多趣味(良:真,实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3.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七下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在,在乎,在于;斯:代词,这;馨,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大;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劳,使动用法;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周无公集》 甚蕃:很多;独:仅,只;予:我;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亵玩:玩弄;谓:认为,以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强项令》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苍头:家奴;驻车叩马:拦住车马,驻,停留,叩,拉住,勒住;因格杀之:因,于是,说,格杀,击打;理天下:理,治理;流血被面:被面,覆盖了脸,满脸;妻子:妻子和儿子;震栗:害怕得发抖。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包拯》 元•脱脱 第归,杀而鬻之:第,但,只管;鬻,卖;寻复有告私杀牛者:寻,不久;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知,掌握,主持;拯命制者才足供数:才,仅仅;经造庭下:造,到,往;不从吾志:从,听从;.恶吏苛刻,务敦厚:恶,憎恨,讨厌;务,追求。1.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八上 《小石潭记》 唐朝•柳宗元《柳河东文集》 水尤清冽(清冽:清澈);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从小丘西行(向西);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明灭可见(或现或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交错不齐);日光下彻(向下);影布石上(照映);隶而从者(随从、跟从);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文中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东坡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欣然起行(欣然:愉快地,高兴地);盖竹柏影也(盖:表猜测,相当于“原来是”); 但少闲人(但:只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告子下》 法家拂士(拂:bì 弼,辅弼。);衡于虑(衡:héng 横,梗塞,指不顺。);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过恒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 《左传》 间,参与;靡,倒下;鄙,目光短浅;孚,为人所信服;加,虚夸,以少报多;再,第二次;既,已经;虽,即使;狱,案件;盈,充满、士气正旺盛 1.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八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昳丽:光艳美丽;窥:照;旦日:第二天;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私:偏爱;蔽:爱蒙蔽而不明;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间进:偶然进来;期年:满一年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的一个什么结论是?

《细柳营》 西汉•司马迁•《史记》 上自劳军:劳,慰问,犒劳;军士吏被甲:被,同“披”指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天子且至:且,将要;居无何:过了不久;上使使持节:使1,派遣;使2,使者,使臣;将军约:约,规定;徐行:徐,缓慢地,指行动从容不迫;既出军门:既,已经;大入边:大,大规模,大举;锐兵刃:锐,锐利,课文中是“使„„锋利”的意思;改容式车:改容,改变神情;袭而虏也:虏,俘虏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 缘:沿,沿着;异之 :对见到的景物感到诧异;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才通人:仅仅能通过一个人;俨然:整齐的样子;属 :类;交通互相通达;咸:都;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要说;问讯:询问消息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郁郁:形容香气很浓。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1.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九上 《秋水》 战国•《庄子》 秋水:秋天的洪水。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欣然:高兴的样子。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

在自己身上。己,自身。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野语:俗语,俗话。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柳河东文集》 去死肌:去除坏死的肌肉。岁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次。赋,征收,敛取。当其租入:抵他的税收。当,抵。争奔走焉: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争,争先恐后。奔走,忙着去做(某种事情)。三世:三代。父子相继叫一世。死于是:死在这件事上。若毒之乎:你痛恨这事吗?毒,痛恨,怨恨。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治理。更若役:更换你的差役。役,劳役,给官府出劳力做事。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积于今:累计到现在。积,一年一年地累计起来。殚其地之出:把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全部交出去。竭其庐之入:他们家里的收入全部交出去。庐,房舍,家。死者相藉:死人互相压着,形容死的人多。藉,铺,垫。今其室十无一焉:现在十家中剩下不了一家了。哗然而骇:喧闹叫嚷着惊拢(乡村的气势)。虽鸡狗不得宁焉: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谨食之:小心地喂养它。1.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论语》十则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学术经典。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忠:诚心诚意。习:温习。处:据有,取。所恶:厌恶,讨厌。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任重而道远,不亦乐乎?,不亦远乎? 《鱼我所欲也》 战国•孟子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恶:讨厌,厌恶。故:所以。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故:因为这个缘故。独:只。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万钟:优厚的俸禄。奉:侍奉。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九下 《古文二则》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辟:征召。当:当„„时候。举:推举,选拔。之:往,到。迁:晋升或调动官职。故:从前。遗:赠送。或:有人。厚:优厚。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方:比作,比拟。虽:虽然。用:任用。竟:整。选举:选贤任能。1.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2.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从,随着、跟从。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甚箭:比。若奔:像,飞奔的马。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不穷:尽;无绝:停止。可见:同“现”,显现,显露。直指:向。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庄子》二则 战国•《庄子》 时:常常,时常。德:恩,恩情。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正。恃:凭着,依靠。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疾视:怒目而视。无变:没有反应了。德:指精神。异:别的。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1.“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2.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崩殂: 帝王死。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菲薄:轻视。恢弘:发扬扩大。引喻适义:称引恰当。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异同:不同。刑赏:罚。昭„..之理显示治理(8)淑均:善良公正。倾颓:倾覆衰败。倾覆:兵败。布衣:平民。躬耕:亲自。闻达:做官扬名。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驱驰:奔走效劳。夙夜:早晨。不毛:荒凉的地方。庶竭:希望。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攘除:铲除。彰:表明。斟酌损(减少)益(增加):考虑。慢:怠慢。以彰其咎表明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雅言:正确。临表涕零:面对眼泪。之秋:时。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偏私:偏爱私心。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3.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对后世影响巨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阙秦以利晋“阙”同“缺”,损害

5、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6、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通“悦”,高兴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欺侮

8、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返回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恐惧

10、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堂

11、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12、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环绕

13、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14、成五采 “采” 通“彩”,色彩

15、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使……进入

1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1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否则 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所以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作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替、给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君王为人不忍 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中

4、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5、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5、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谢罪。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心意、意图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10、胜

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晚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 进兵北略地 北:向北 函封之 函:用盒子

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在早上、在晚上 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 头发上指 上:向上 持剑盾步走 步:靠脚步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2)名词动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朝服:穿朝服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 目:用眼睛看 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2、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动用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变厚,变薄 刑人如恐不胜 胜:用尽酷刑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2)形容词名用

越国以鄙远 远:远方的国家 供其乏困 乏困:缺乏的东西 其人居远未来 远:远方、远处 此其志不在小 小:小的方面 沛公今事有急 急:危急时刻

3、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续:延续(2)动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驰:骑马

4、数词动用

且贰于楚也贰:两属

5、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却

阙秦以利晋 阙:使……受损失;利:使……获利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随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阻止;内:使……进入

6、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鄙,把……当作边邑 既东封郑 封:以……边界 太子迟之 迟:以……迟 群臣怪之 怪:以……怪 古今异义词

1、且贰于楚也

贰 古义:从属二主 今义:二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夫人 古义: 那个人 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5、今老矣,无能为也

无能 古义:不能 今义:没有能力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省名

7、约为婚姻

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十分,极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身上的肉

10、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结果

11、而听细说

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1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1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1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

16、诸郎中执兵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 古义:击 今义:垂手拿着

1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 今义:与“古人”相对,现在人

19、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偏义复词 出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重点虚词

1、之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3、夫

夫晋,何厌之有(fú 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 代词,那)

4、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5、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6、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重点语句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4、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8、欲呼张良与俱去 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在安”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12、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交代人事关系。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荆轲刺秦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第三部分又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自“既至秦”至“见燕使者咸阳宫”)计见秦王 第二层(“荆轲奉樊於期头函”段)顾笑武阳

第三层(自“轲既取图奉之”至“被八创”)秦廷搏击 第四层(倒数第二段)倚柱笑骂 第五层(最后一段)遇难去世 《鸿门宴》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把握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荆轲刺秦王》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鸿门宴》

本文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技巧,品味精炼生动,绘声绘色的语言。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

第五篇:中考常见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常见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

(二)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三)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关系等关系。

1、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例: 富而可求也(《论语十则》)

2、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四)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目的,译为:到。例:出于秦川。(《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4、表示比较,译为:比。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其

1、作人称代词,代人/物,译为:他/它,他们/它们,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流辈甚称其贤。(《送东阳马生序》)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作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例:蹲其身。(《童趣》)

3、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4、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5、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难道,恐怕,大概。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吗马也。(《马说》)

二、常见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愉快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3.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 4.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贴”通“贴”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座”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8.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9.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10.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有”通“又” 1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bì)通“避”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辩”(biàn)通“辨”1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得”(dé)通“德”1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xiāng)通“向”15.小惠未徧《曹刿论战》“徧”(biàn)通“遍”16.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fǎn)通“返” 17.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huì)通“慧”

1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wǘ)通“无”19.一厝朔东《愚公移山》“厝”(cuî)通“措”

20.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zhuǎn)通“啭”2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fǎn)通“返”

2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sì)通“饲”23.才美不外见《马说》“见”(xiàn)通“现”24.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cái)通“才”25.其真无马邪《马说》“邪”(yé)通“耶”

26.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zhī)通“肢”27.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pī)通“披”28.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jù)通“俱”

29.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属”(zhǔ)通“嘱”30.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羞”(xiū)同“馐”31.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直”(zhí)同“值”32.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yāo)通“邀”33.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不”(fǒu)通“否”

三、常见古今异义字1.方七百里。《愚公移山》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 2.由是感激。《出师表》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3.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憎恨。5.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6.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8.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中间,空间,或时间。9.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10.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11.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12.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今义,邀请。1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14.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1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16.牺牲玉帛。《曹刿论战》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损害一方的利益。

17.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18.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19.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四、常见的一词多义:

1.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感激“的意思)(2)衣食所安(养)(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2.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4.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够)(2)薄暮冥冥(迫近)10.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5.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故余虽愚(所以)6.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实在,的确)11.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帝感其诚(诚心)(2)仿佛若有光(光线)7.称(1)不以千里称也(著称)12.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流辈皆称其贤(称赞)(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8.道(1)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2)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13.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9.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领会,体会)14.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15.间(1)立有间(一会儿)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6.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才美不外见(通“现”)17.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18.具(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19.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20.举(1)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21.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往来而不绝者(断、断绝)22.临(1)临溪而渔(来到)(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23.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名之者谁(命名)24.且(1)且焉置土石(况且)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5.去(1)则有去国怀乡(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3)去死肌,杀三虫(除掉)26.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27.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2)食不饱,力不足(吃)(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28.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29.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灭亡,死亡)

30.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31.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不久)

32.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2)杂然相许(赞同)(4)高可二黍许(左右)33.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34.一 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2)上下天光,一碧万倾(都,一概)35。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2)不治将益深(更加)

(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好处,利益)

36.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37.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寒暑易节(交换)

38.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39.志(1)寻向所志(记号)(3)处处志之(作记号)40.自(1)有朋自远方来(从)(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

(如果,假如)

下载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梳理(精选五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1、《草原》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戏剧《茶馆》、《龙须沟》。 《草原》情......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求我们:1、认真写好钢笔字,认真写好毛笔字。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1、“红领巾”指:少先队员; 2、“太阳”指:党和人民; 3、“阳光”指: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

    第八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知识点梳理 一、拼音: 1、正确认读易混淆的复韵母(eiieuiiu等)。易读错的声母和韵母。P26(1) 2、复习常见的多音字。课文中和词语表中出现的多音字。P43(1) 3、......

    最新2018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藤野先生》1.字词: 烂漫. 绯红 驿站 不逊 匿名 瞥见 畸形 杳无消息2.作者简介:鲁迅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文章体裁:回忆性散文。4.文......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3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3 1、字音、字形 袅袅(niǎo) 祝祷(zhù dǎo) 温馨(xīn) 休憩(qì) 摇曳(yâ) 吮吸(shǔn) 采撷(xiã) 废墟(xū) 轮廓(kuî) 干皱(zhîu) 甲胄(zhîu) 远瀛观(yí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