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_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_82页[定稿]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涂,3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守,i舶口此(陈述)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辞{②停数日,辞去(告别)③不辞劳苦(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①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
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①果行,国人皆劝(劝勉)②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①自杀未遂(成功),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就)③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面对)
小I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④—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朝廷)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读zhao,早晨)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实在)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示假设)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纵横)13.方{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才,刚刚)①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美好)14.{③京中右善口技者(擅长)④王曰:“善。”(表示同意的应答词)①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期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
15.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触龙说赵太后》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底子)16.质』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作人质)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①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18.③目似瞑,意暇甚(相当,很)④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①少时,一狼径去(表示时间很短)19.少②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③老臣*息舒祺,最少,不肖(读shoo,年龄小)①何异断斯织乎(不同)②永州之野产异蛇(特别的,特殊的)20.异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④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别的,另外的)《季氏将伐颛臾》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21.是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22.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憎恨)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急速)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13.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仅仅,只)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24 见②曹刿请见(召见),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拜见)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现)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走过,经过)②过犹不及(超过)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④是谁之过与(过失)⑤无乃尔是过与(责备)⑥故尝与过宋将军(访,探望)《寡人之于国也》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26.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④数罟不入湾池(读c,密)①百发百中(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28.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①非我也,兵也(兵器)兵②穷早黩武(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④草木皆兵(兵士)①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30.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劝学》,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31.绝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ang,竭力,勉强)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假如,如果)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35.闻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过秦论》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制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④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失、丢失)40·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
③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读duo,计算)41.度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读du6,揣度)《鸿门宴》
①万事如意(顺、随)42.如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往)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举起)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43.举③孙叔敖举于海(推举)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⑤杀人如不能举(全,杀尽)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44.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45.意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意料,料想)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兰亭集序》
①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高而直)46.②修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文中指寿命的长短)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到达)47.期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48.致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招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49.临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临风,迎着风)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50.次
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引申为轮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归去来兮辞》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端起)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来,引导)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称引,引用)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坐上战车)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53.乘③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就着)①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54.叫缀嚣缥*,岩笔肭竹削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堂田虏谰田律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①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它,指知识和道理)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弃掷的珍宝)④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l⑤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⑦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⑧顷之,烟炎张天(补足音节,不译)⑨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①既而儿醒,大啼(不久)3.既 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③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夕M总也”(V岫i,介词,向,对)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vvei,介词,替)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vvei,介词,为了)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V岫i,,Pr~l,因为)4.为⑤吾属今为之虏矣(vvei,介词,被)⑥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动词,作为)⑦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酗口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⑨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句末语气词,呢)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继承,沿袭)圃I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5.㈤{③寿毕,请以剑舞,.围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L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词邀活田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东面而视(面对)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道芷阳间行(取道)刑人如恐不胜(处罚)(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必庙礼之(在庙堂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1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足以极视听之娱(耳闻)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1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供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虽五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秦孝公据骰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少长咸集(年纪轻的与年纪大的)(2)形容词用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尊贤而重士(敬重,看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处于困境之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削弱)素善留侯张良(吏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近,接触)杀人如不能举(杀尽)刑人如恐不胜(用尽酷刑)足以极视听之娱(尽情享受)齐彭殇为妄作(看做相等)1 4.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使„„亏缺,减损)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使„„归服)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让„„听到)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归顺)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从,带着: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阻止)(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洁其居,美其服(使„„洁;使„„美)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3)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使„„得利)5.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少仲尼之闻(以„„为少,小看)轻伯夷之义(以„„为轻,轻视)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悦)
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韭韭g:L 1.判断句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⑥此天子气也。
⑦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此亡秦之续耳。
⑩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非我也,兵也。
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⑩君子生非异也。
⑩陈涉之位,非尊于„„之君也。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疑问句
①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壮士!能复饮乎? 3.被动句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⑥王之蔽甚矣。
⑦而天下诸侯已困矣。4.省略句(1)省略主语
①(勾践)无不铺也。
②旦日,客从外来,(忌)与坐谈。
③(老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④(太后)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⑤(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⑥(百越之君)受命下吏。(2)省略谓语动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3)省略宾语 .
①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
②不得见(太后)久矣。
③具告(之)以事。
④则与(之)斗卮酒。
⑤竖子不足与(之)谋。
⑥鞣以(之)为轮。
⑦以(之)为桂林、象郡。
⑧铸以(之)为金人十二。(4)省略介词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②委命(于)下吏„„
③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④置之(于)坐上。
⑤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5.变式句(1)宾语前置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⑥何以伐为? ⑦不然,籍何以至此? ⑧沛公安在? ⑨大王来何操? ·
⑩夫晋,何厌之有? ⑧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⑩„„我之谓也。
⑩求!无乃尔是过与? ⑩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定语后置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2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介词结构后置 勾践说于国人曰„„ 又败之于没 能谤讥于市朝 赵氏求救于齐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虎兕出于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良曰:“长于臣。” 晤言(于)一室之内。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二册)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通假字
《谏太宗十思疏》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滕王阁序》
2.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3,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4.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师说》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六国论》
7,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8,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9,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游褒禅山记》
10,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石钟山记》
1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12.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13,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14.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项脊轩志》
15.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
《五人墓碑记》
16.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资财,钱财。17,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1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通“搢”,插。
《登泰山记》
19.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
20.石„„多平方,少圜 圜,通“圆”,圆形的。古今异义
《谏太宗十思疏》
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树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放纵自己的情思;今:尽情。
《滕王阁序》
4.千里逢迎
古:迎接;今: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5.俨骖騑于上路
古:高高的道路;今:走上路程,上轨道。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困厄,处境艰难;今:没有钱,穷困。
《师说》
7.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8.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9.无贵无*
古:无论;今:没有。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12.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13.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阿房宫赋》
1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1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16.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17.齐楚之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1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六国论》 19.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20.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终究,到„„结局;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21.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今:指理解事物的能力。22.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2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游褒禅山记》 2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今:数词。2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2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27.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今:合用为连词。
《伶官传序》 28.岂非人事哉
古:人力所及之事;今:指有关人员录用管理等事宜。29.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属官,下属;今:做某种事。《石钟山记》 30.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31.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32.与向之噌咳者相应 .
古:先前;今:方向,相对。
《项脊轩志》
33.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一丈见方;今:寺院主持。34.墙往往而是
古:处处;今:时常,经常。
《五人墓碑记》 3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行,品行;为,成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36.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党羽;今:个人,非公家的。37.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痛恨;今:极端伤心。3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头颅,脑袋;今:指领导者。39.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脸色;今:颜料或染料等。
《登泰山记》 40.石苍黑色,多平方
古:平滑方正;今:称一个数自乘。常见实词归类
《谏太宗十思疏》 l.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2.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追求,要求)3.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滕王阁序》 4.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③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5.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6.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依附)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就)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则)《师说》 7.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必退(军队)9.从
①从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阿房宫赋》
10.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11.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12.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13.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六国论》 14.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④谪戌之众,司》抗于九国之师也(不,没有)
15.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③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④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读dei,必须,应当)16.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力量)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形状)《游褒禅山记》 17.道
①有碑扑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18.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大概)19.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伶官传序》 20.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④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21.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2.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石钟山记》 23.鼓
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吨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4,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大概)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25.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出,发生)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闯左遗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⑧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挂不知所之者(头发)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⑩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项脊轩志》 26,顾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拜访)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27.稍
①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
②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28,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③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29.去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②比去,以手阖门(离开)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30.归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女子出嫁称为“归”)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③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五人墓碑记》 31.盛
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期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在器物中)32.卒
①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
33.徒
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②故予概念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34.私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了民(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登泰山记》 35.阴
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36.始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③余始循以入(开始)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37.望
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名望)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38.坐
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③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39.视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②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③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病梅馆记》 40.使
①又不可以使朋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这被逮所由使(主使)③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④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⑤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41.病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⑤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42.解
①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
②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③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④太后之色少解(缓和)43.本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②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③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44.穷
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常见虚词用法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享受)2.以
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表目的)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而,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
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3.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吗,语气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呢,语气词)4.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被,介词)5.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6.故
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7.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8.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感叹)
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了,表疑问)9.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10.则
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帮助表示判断)11.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④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12.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13.焉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41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14.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递进)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罢了,助词)15.者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代词)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④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⑤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种”的意思,代词)16.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词,放在句尾,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那,指示代词)17.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有时,偶或)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18.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就是,副词,表示判断)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19.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①与尔三矢(给)②求!无乃尔是过与(通“欤”)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20:与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①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岂”)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可译为“大概”)
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代词,其中的)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43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21.莫②土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人,没有谁)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23.何③水何澹澹(多么)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l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①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②目吴会于云间(看,遥看)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辇来于秦(乘坐辇车)⑥朝歌夜弦(奏乐)⑦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⑧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⑨楚人一炬(放火)⑩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11以地事秦(侍奉)12义不赂秦(坚守大义)
1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15名之曰“褒禅”(命名)16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17莫能名(说明白)18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19微风鼓浪(激起)20而此独以钟名(命名)21噌吰如钟鼓不绝(敲钟击鼓)22垣墙周庭(砌上墙)23乳二世(喂养)24以旌其所为(表彰)25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26其疾病而死(患病)27为之声义(伸张)28缇骑按剑而前(上前)2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出任巡抚)30然五人之当刑也(受斩刑)3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用匣子装)32而为之记(写这篇记)33道少半(走)34明烛天南(照耀)35以绳天下之梅(约束)(2)名词用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像雾一样)②俊采星驰(像流星一样)③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④廊腰缦回(像人腰)⑤檐牙高啄(像鸟嘴)⑥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⑦有泉侧出(从旁边)⑧一夫夜呼(在夜里)⑨仓皇东出(向东边)
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坐船)11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12雨泽下注(向下)13使不上漏(从上)14东犬西吠(对着西面)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16人皆得以隶使之(像使唤仆人一样)17汶水西流(向西)18山巅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①简能而任人(有才能的人)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前进的道路)③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⑤谬其传(流传的文字)⑥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大的权力)②居域中之大(重大的位置)③惧谗邪(进谗言的邪恶小人)④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⑤宾主尽东南之美(俊美的人,俊杰)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⑦是故圣益圣(圣人)⑧愚益愚(愚人)⑨问其深(深度)⑩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⑧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表率)12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13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1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大贡献)15梅以曲为美(弯曲的)
16直则无姿(笔直的)17以欹为美(倾斜的)
18正则尤景(端正的)
19以疏为美(稀疏的)20⑩密则无态(稠密的)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智者尽其谋 <充分献出)②勇者竭其力(完全使出)③物华天宝(有光华;有珍宝)④人杰地灵(有俊杰;有灵气)⑤响穷彭蠡之滨(穷尽,响遍)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持完整)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⑧火尚足以明也(照明)⑨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⑩:老于户牖之下(老死)⑨亦以明死生之大(说明)4.数词的活用
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5,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②忧劳可以兴国(使„„兴盛)③逸豫可以亡身(使„„灭亡)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呜)⑤扶而仆之(使„„倒下,打倒)⑥安触屈豪杰之流(使„„屈身)⑦必复之全之(使„„恢复原状;使„„痊愈)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使„„稳固)②知止以安人(使„„安定)③屈贾谊于长沙(使„„受委屈)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迷乱)⑤数十伶人困之(使„„处于困境)
⑥以夭梅病梅为业(使„„奇形异状)(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使„„变成病态)5.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则耻师焉(以„„为耻)③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以„„为哀,惋惜)(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襟三江(以„„为衣襟)②带五湖(以„„为带)③吾从而师之(以„„为师)④孔子师郯子(以„„为师)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戒)文言句式 l.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⑧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⑩梁,吾仇也。
11此三者,吾遗恨也。
12燕王,吾所立。
13所在皆是也。
1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5此世所以不传也。
16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7妪,先大母婢也。
1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9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
20斯固百世之遇也。
21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2.疑问句
①谁得而族灭也?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⑤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第二篇:201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8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理解词语和句式——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级)[知识要点](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知识点解说] 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①予购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②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
①王甚任之。(《屈原列传》)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之”作宾语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如: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之”,你。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我,自己。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
②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④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
①唯大王命之。(《荆轲刺秦王》)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②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族”,这一类人。
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①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②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成“那”、“那个”。
①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铭》)“彼”,那个。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其”,那。3.旁指代词:他。译成“别的”、“其他的”
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他”,别的。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他”别的。4.虚指代词:或、某
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5.无定指代词:莫、无。译成“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莫”,没有谁。
三、疑问代词
1.代人:谁、孰
①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代事物:何、胡、奚、曷 ①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3.代处所:安、恶(wu)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且焉置士石?(《愚公移山》)这几个词作状语,一般是表反问,译成“怎么”,“哪里”。如: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②夫妻心稍慰。(《促织》)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②会征促织。(《促织》)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4.反诘: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
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
②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如:
①岁征()民间(《促织》)②成妻纳钱()案上(《促织》)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 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以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责之里正。(《促织》)⑨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6.介词“以”。也可省略。如: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五蠹》)2.层进关系。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同“而”,不译。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6,因果目的关系。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齐桓晋文之事》)7.假设关系。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论积贮疏》)8.修饰关系。“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译成“地”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之
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补语标志。译成“得” 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者”附在动词“学”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者”用在形容词“治”后,指“„„的事”。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者”用在动词后,表“„„的物”,不可译。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者”用在情态词组后,相当于“„„的样子”。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者”用于原因词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苛政猛于虎也》)“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五蠹》)“者”用于数词后,可据上下文译为所表示的人、事物。“此五者”指“五种人”。
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者”前有以名词为主的中心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三种情况。
1.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作用。如: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即“听到的一切”,“闻”的宾语“一切”没有出现,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动词后面出现了,这个“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带上了宾语“鱼腹”,“所罾”作“鱼腹”的定语。
3.“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担。如:
③臣之所好者。(《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欢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
二、语气助词
1.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也 “也”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如: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判断。
②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矣
(1)用于句尾,表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历兵马矣。(《殽之战》)2.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述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译为“了”,或不译。
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焉
用在句尾,表—般的陈述语气,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耳
(1)用于陈述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如: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2)用于陈述句末,表坚决、肯定语。如:②今肃等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2. 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乎
(1)用于各种疑问句末,表询问、反诘、测度等语气,可译为“吗、呢”等。①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乎”表询问,译“吗”。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乎”表反问,译“吧”。
③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乎”表反问,译“呢”。(2)用于祈使句、感叹句,表祈使、感叹语气。如:
④长铗归来乎!(《冯谖客孟尝君》)⑤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与(欤)邪(耶)①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用于特指问句,表询问,译“吗”。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译“吗”。
③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盗邪?(《晏子使楚》)“得无„„邪”表委婉测度语气。3.感叹语气:哉、夫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哉”表感叹。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起义》)“哉”表反问语气。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表感叹。4.句首语气:唯、夫、盖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夫”、“盖”在句首,表引起议论,不译。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图之。(《中山狼传》)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叹词
叹词是人们在感情激动时发生的一种声响,因此,它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③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常用的有:诸、焉、盍。
诸
用于句中时,“诸”是“之”和 “于”(“于”古音wu)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愚公移山》)用于句末时,则相当于“之乎”。如: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盂子》)焉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介词”,“之”,代词。译时选择相当于“于之、于是”的词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盍”是“何不”的合义。如: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叵 “叵”相当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测
三、理解词语和句式——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D级)
[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知识点解说]
1、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2.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 《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④“„„为„„” 《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 《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3.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
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具体说来,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形式。(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鸿门宴》:客何为者?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易也?”
《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 《
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孟子》: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黄生借书说》:然天子读书者有几?(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石钟山记》:汝识之乎? 《卖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3)借否定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五十城请易璧,可予不? 《与妻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问刘十九》(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4)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论语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战》:夫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殽之战》: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问说》:舍问,其奚决焉? 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1)主谓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信陵君窃符救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论语•雍也》:贤哉回也!《礼记.檀弓》:谁与,哭者?(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硕鼠》:十年贯女,莫我肯顾。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鸿门宴》:沛公安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陋室铭》:何陋之有? 《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
《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
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人马所蹈溺死者无数。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
《劝学》;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公)尝射于家圃。
在现代汉语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卖油翁》中的两句话中间,也不允许省去主语。
②蒙后省略
《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对话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在现代汉语中,两人对话,主语全省去,是不允许的。(2)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促织》:审谛(视)之,短小,黑赤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前三句省略动词谓语,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词谓语。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不允许的。(3)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宾语“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为使动句省略宾语,比较少见。
(4)省略介词宾语
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则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5)省略介词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
《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促织》:又试之(以)鸡。
第三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
高考语文高分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积累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知识,提升我们的境界和知识库,锤炼我们的思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语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知识点1
1.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0.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
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3.五音:宫商角徵羽
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
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
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
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五谷:稻麦黍菽麻
19.五彩:青黄红白黑
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
24.五官:耳目口鼻身
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
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
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28.五味:甜酸苦辣咸
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30.五脏:心肝脾肺肾
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
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
4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六畜:马牛羊狗猪鸡
4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陈师道李麃
44.六甲:六十甲子/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妇女怀孕
45.六尘佛教名词)声色香味触法六种境界
46.六合:天地(上下)东西南北
47.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耳鼻舌身意
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高考语文知识点2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 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高考语文知识点3
1.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4.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5.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
6.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8.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反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
9.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太白楼
10.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1.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12.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
14.古代四美:音乐珍味文章言谈//良晨美景赏心乐事
15.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曾补之张来
16.四史:史记汉书君汉书三国志
17.历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长沙岳麓衡阳石鼓
18.商丘应天府
19.古代祥瑞四灵:龙凤麒麟龟
20.宋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大成尤袤
21.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士-进士
22.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23.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
24.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
25.三书指:魏书蜀书吴书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吴都赋(南京)魏都赋(邺)
27.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28.三瘦词人指:李清照三个名句是:
2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31.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3.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诗作书法
34.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5.我国当代文学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杨朔秦牧
36.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7.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
38.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偷生》《饥荒》
39.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顺天
40.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上去入现代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41.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2.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高考语文知识点4
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10.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11.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棋书画
14.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15.书四库:经史子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仲叔季
17.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团-街头卖唱的洞-搭蓬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20.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瑒刘桢
22.七政(七纬):日月金木水火土
23.战国七雄:赵魏韩齐秦楚燕
24.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25.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魏宋晋齐梁陈隋
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30.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
33.九州指: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34.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35.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38.中国历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3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4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4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2.中国十部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43.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4.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
45.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黄昏人定
46.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a href='//www.xiexiebang.com/naoli/younao/' target='_blank'>右脑蚰下牢奚溆χ?/p>
47.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48.七夕指:七月七日
49.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大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高考语文知识点5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
第四篇: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文化常识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12、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明清开始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前三名分别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3、《离骚》:《楚辞》的代表作,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备注:《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抒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14、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没有《离骚》拥有的韵律,因为《史记》是散文,不需要押韵。
成语
1、守正不阿,形容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常用作谓语,定语。
2、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业的艰苦。
3、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褒义词。
4、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仅用于形容写文章,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作品均不可用。】
5、鳞次栉比:栉(zhì),梳篦(bì)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6、不刊之论: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刊:削除。
7、敝帚自珍: 敝,破的,坏的。珍,珍惜。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谦辞。
8、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栋:栋宇,屋子。充栋:充满屋子。本义指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书籍存放时放满了整个屋子。形容藏书非常多。
9、耳提面命: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
10、明日黄花:明日,本义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11、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12、不为已甚:已甚:过分。意思是指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13、颐(yí)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来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反义词:谆谆(zhūn)教导、诲人不倦
14、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名
言
1、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
2、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菜根谭》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在文言文中,“善”翻译成“好”就行了。至是最,比如至理名言、至尊。所以至善就是最好。在谦虚低调的古人看来,最好是永远达不到的,那么说在最好的时候停止(止于至善)的意思就是一直不断的努力,从不停止。
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清华校训)
6、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心中永恒的道德法则。——康德(德国哲学家)墓碑铭文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8、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
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刘向
善人:品德高尚的人。芝兰之室:比喻良好的环境。鲍鱼之肆:意思是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12、名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西格里夫·萨松
《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的经典诗句,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
1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替代的古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
1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今日题目:
1.《左传》属于二十四史吗?试着说出原因。----不属于的,《左传》是《春秋》的注解,而《春秋》是“五经”之一。
2.写出与怙恶不悛意思相反的成语两个(重点在“悔改”)。翻然悔悟、痛改前非 3.管子(管仲)属于百家争鸣中的哪一家?--法家? 4.管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你是怎么看的? 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第五篇: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考生注意:填空、简答题的空格数是答案字数的最大限度,要求答题在准确的前提下,文字力求简明。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
(1)桥是路的一部分,没有路,当然就没有桥;桥不能没有联系的路而孤立存在。(2)桥的存在是为路服务的。(3)既然是为路服务。就要能满足路的要求:(4)第一,所有路上的车辆行人,都要能安全地顺利地在桥上通过。(5)第二,车在桥上走,要能和在路上走一样,不能因为过桥而使行车有所限制,比如减轻载重,降低速度,一车单行等等。(6)第三,路上交通运输,总是天天发展的,路还可以跟着改造、加强,桥就不那么简单,一定要造得比路更为坚固耐久。(7)满足了以上这些要求,桥和路才能成为一体、合为一家。(8)否则那就是“路归路,桥归桥”,不能密切合作,共同为陆上运输服务了。
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过河的桥。下面要走船,水涨船高,桥要造得高,路也要着高。桥在过河的地位上要服从路,路在两岸的高度上,必要迁就桥。桥和路都是越高越难造的,但是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难留给自己。桥和路跟船合作得好,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不论行车或走路,总不要因为桥而使人感到不适,或是激烈震动,或是骤然改变方向,使桥形成一个
“关”,如果车在桥上走,如同在路走一样;船在桥下过,如同河上没有桥一样,有桥恍同无桥,这种桥就算是造得真好了。对行人来说,有桥也并非坏事,能在一座桥上走走,饱览河上风光,两岸景色,岂不令人心旷神怡!
1、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除引用外,还有(2分)
2、第二自然段在层次划分上正确的一项是(2分)A、(1)/(2)/(3)(4)(5)(6)/(7)/(8)B、(1)/(2)(3)/(4)(5)(6)/(7)(8)C、(1)/(2)(3)/(4)(5)(6)/(7)/(8)D、(1)(2)/(3)(4)(5)(6)(7)/(8)答:
3、第三自然段空格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然 但是 而且 B、如果 那么 况且 C、因为 不但 而且 D:由于 不过 因此
答: 4.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是: ;第三自然段的中心是:(2分)
5、第四自然段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3分)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19分)《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 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 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装进,”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只浓不淡,则嫌。只淡不浓,则嫌。(1)虽然不同的艺
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2)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3)或以强烈见长,(4)或以柔和取胜,(5)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投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
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闻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
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6.在第二自然段的空格中分别填上作者的姓名和诗句(3分)《琵琶行》的作者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 银瓶乍破水浆迸
7.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员合适的词语是(2分)A.繁缛 空松 单薄 B.单薄 繁缛 空松 C.空松 繁缛 单薄 D.空松 单薄 繁缛
8.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1)/(2)(3)(4)(5)B、(1)(2)(3)/(4)(5)C.(1)(2)/(3)(4)(5)D.(1)(2)(3)(4)/(5)9.第四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这是为了论证 的观点。(4分)10.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绿叶”比喻(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11.全文从文艺作品的 和文学艺术家的 两个角度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规律。(2分)12.文最恰当的题目是(3分)A.起与伏 B.张与弛
C.艺术结构与艺术创作 D、辩证法与文学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20分)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段有力的洪
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岩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例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久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今,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南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技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 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 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臀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喝,然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
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 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材,不生长的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
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委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 不美丽!
13.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不论是逆境(如遇到巉岩前阻;遇到暴风雨),还是顺境(如
经过细细的平沙,遇到晚霞和新月),都要 的前进。(用本段词语回答)(3分)14.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最合适的词语是(2分)A.茂密 荫遮 B.茂盛 荫庇 C.茂密 荫庇 D.茂盛 荫遮
15.第三自然段是以 作为描写顺序的。(2分)16.在文中分别找出反问句、对偶句、排比句各一例。(6.分)(1)反问句(2)对偶句(3)排比句 17.第五自然段的作用是(2分)A.使文章更严密更全面 B.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C.使文章更通顺更流畅 D.使文章更概括更精练 18.文章把生命比作江水和小树,展示了生命是一个、的过程。(2分)
19、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4分]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幕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 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20.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是(4分)貌露而伟()姓名不著()如吾薪()易售 尝荷至演剧所()21.下面两个“若”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分)若()为远相 若()真,青吾斧矣
22.与“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范增数目项王 B.云青青兮欲雨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3.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屑今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24.本文叙述了两件事,表现了“髯樵”性格的两个侧面,一是,二是。(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25-30题(16分)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
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
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日:“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徙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25.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4分)子()之十三篇 皆中规矩绳墨()王徒()好其言 北威()齐、晋
26.下面两个“使”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分)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
27.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词境入括号内(2分)可试()以妇人乎
2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卒以为将 译文
29.本文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除“列传”外,《史记)记述人物的体裁还有、(写两种)(2分)30.孙武拒绝吴王赦免宠姬的理由是(用文中词句回答)(3分)
二、写作(70分)(一)写作第一题[20分)31.请以“开考时刻”为题,写一篇二百五十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1)“开考”的“考”,指的是1999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2)适当描写场景,着重写出自已的心情。
(二)写作第二题[50分)32.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回 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参考答案
一、(一)
1、举例子 作比较 2.D 3.C 4.桥和路要为陆上运输面合作 桥和路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 5.怎样才是造得好的桥(或:造得好的桥的标准)(二)6.白届易 小弦切切如私语 铁骑突出刀枪鸣
7、C 8.D 9.例证法 对比论证法 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10.主线主题“闲笔浪墨”;所谓闲笔浪墨(既没有引号,又没有”所谓”给1分)11.艺术结构 创作过程 12.B(三)13.快乐勇敢
14、B 15.时间(1)反向句 苦痛又何尝不美丽(2)对偶句 江流人海,叶落归根
(3)排比句 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桃花(被句号、叹号隔开的,只有两个分句的,均不算排比句)
17、A
18、流动(前进;发展)生长(成长)19.A(四)20、伟岸;高大;魁梧 明显;显露;出名,著名 柴;柴火 场所
21.你 假如 22.D 23.C 24.不见利忘义(不计小利)性刚疾恶(五)
25、你(或先生)规矩;法度 白白地;但,仅 称威;威服;威摄
26、派 使者 27.之(或兵法)
28、终于任命他为将军(重点词“卒”“以[之]为”“将”)
29、本纪 世家
30.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二、写作
(一)写作第一题
31、一类卷:感情真实。场景描写具体适当。语言凝练,有一定文采。二类卷:感情较真实。场景描写较具体。语言简明。三类卷:有一定感情。有场景描写。语言欠通顺;
四类卷;场景描写过多,写心情很少。内容空洞、文理不通。(二)写作第二题
32、一类卷:能够正确理解材料,联想自然贴切,立意正确,有新意。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二类卷:能够较为正确地理解材料,立意正确。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晰。语言通顺。
三类卷:能够利用材料,立意基本正确;结构尚完整,条理尚清楚。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游离材料,泛泛而谈,观点无明显错误。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符合以下一项即属五类卷:观点错误。完全脱离材料。文理不通。全文不足400字。说明: ①错别字(含不规范的简化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②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③卷面整洁与否。可酌情加减2—3分。
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之文言文阅读
上海高考 2008-01-08 19:30:26 阅读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7分)
沂州山坡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是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才者宜知,用才者亦宜知也。
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5分)
(1)投亲不值()(2)而猫已跃伏窗隅()(3)可厌乃尔()(4)亡何,猫又来()
(5)曳尾徐步()
答案:(1)相遇。(2)角落。(3)如此:这样。(4)通“无”。(5)拖。
细解:先请看该文的详细注解——
[1]沂州:今山东临沂。[2]邑宰:县令或知州。[3]噬(shì式):咬,吃。[4]投亲不值:投奔亲戚而没有遇到。[5]辟易:因害怕而退却。[6]倏(shū书):突然之间。[7]攫(jué决)食:用爪去抓取食物。[8]乃尔:如此。[9]亡何:没过多久。亡,音义同“无”。[10]肴核:肉菜里品之类。[11]窗隅:窗户的角落里。[12]眈眈:注目而视。[13]嗥(háo嚎):野兽怒吼声。[14]“函牛”二句:容得下一头年的鼎锅,而不能用来烹煮小鱼。函,包容。鼎,古代煮东西用的锅。鲜,小鱼。[15]“千斤”二句:用千斤之力才能拉开的强弓,不能射中小小的鼷鼠。鼷(xī希)鼠,一种很小的鼠类动物。[16]“怀材”二句:具有一定本领才干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使用人才的人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要求解释句中“乃尔”一词。其实,这个词在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早已学过。原句是“府吏再拜过,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这里的“乃尔”作“这样”解。全句的意思是“(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考题中的“乃尔”,正是解释为“这样,如此”。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县宫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式)。细解:需要提醒的还有补出省略“(猎人却)”,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另外“时”做状语,为“时时”、“经常”、“常常”义。
(2)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拳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重点:“辄”“负”)。细解:对于古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充当状语。王力先生重点讨论了“岁”、“月”、“日”这三个表示时间的名词做状语的用法,他认为有三种用法:“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的前面,有‘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行,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第二,‘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的。”
25.写出与“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意思相同的一句成语或俗语。(不能用文中句子)(2分)
答案:如:杀鸡用牛刀、高射炮打蚊子等。
细解:(“术业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勇无谋,物尽其用”判错)
26.为什么焦奇能缚虎却不能缚猫?为什么怀才者、用才者都要知道这个道理?(4分)
答案:他用缚虎的方法去抓猫,分量不相当(或:方法不恰当)。怀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发挥所长,用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量材录用。细解:关键是“量材录用”。
《吴越春秋·子胥与渔父》译文(2004年春季上海高考试题)
【原文】: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注]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
【译文】:位子胥到船上,渔父知道他的意思,就渡他到了千寻之渡口。
子胥渡过以后,渔父看他脸有饥饿的颜色,于是对他说:“你在树下等我,我为你取饭。”渔父离开后,开始怀疑他,就藏在深深的苇荡中,不久,渔父来,拿着麦饭、鲍鱼羹、盎浆,在树下寻找,没见到。因此用歌声来呼唤他,说“芦中人,芦中人,难道不是穷的士人吗?”如这样多次,于奇才从芦苇中应声。渔父说:“我看见你饥饿,给你取饭,你为何猜疑我?”子胥说:“性命属于上天,现在属于丈人,怎么敢猜疑你呢?”
两人吃完了饭,想离去,子胥就解下百金之剑,给渔父并说:“这是我前君的剑,上有七星北斗,价值百金,用这剑来报答您。”渔父说:“我听楚王的命令,得到伍子胥的人,赐给粟五万石,进爵执圭。难道企图百金之剑吗?”于是推辞不接受。对子胥说:“你马上离去,不要停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子胥说:“请问丈人姓名。”渔父说:“今天很凶险,两个贼相遇,我所谓是摆渡楚国罪犯的贼。两个贼相互理解,在于默契,为何问姓名呢?你是苇中人,我是渔父,富贵了不要忘了我。”子胥说:“好!”于是就离去,告诫渔父说:“掩盖你的盎浆,不要让它暴露了。”渔父说好。于今行走数步,回头看渔父,已经翻船自己沉到江水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