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13:0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站推荐]》。

第一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站推荐]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

一、通假字

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 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 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 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 表示 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惑而不从师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3)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登高而招

(4)顺风而呼

(5)则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

(7)卧而梦

(8)觉而起,起而归

(9)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 “己 ”运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 “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2)彼童子之师(的)

(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   

    分享 复制地址赞 我 2010年12月15日 17:15 阅读(5)评论(0)分类:个人日记 权限: QQ好友可见 字体:中▼ 更多▼编辑

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在此,我将其做些归类,与大家共享。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

②迁:降职(明显的有“左迁”,但“累迁”多是升职)。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迁、补、转、调、徙、改。

4.表示兼职:

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署、权、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古文中有很多谦辞和敬辞,了解它的意思和用途,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文言文.光临:称宾客来到。如:欢迎光临。

莅临:一般用于贵宾,来到,亲临。如:敬请莅临指导。

惠临:称别人到自己这里来,敬辞。如日前惠临,失迎为歉。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

惠存:赠送人相片、书籍、纪念品时用的敬辞,请对方保存。

惠书:表示别人加惠于自己。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表示对别人施与的感激、尊敬。

惠然肯来:敬辞,表示欢迎客人来临。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赠人,在提上款时用的客气话,有请教的意思。希望对方提以意见加

斧正:请人改文章,敬辞。

拜读:敬辞,阅读。如:拜读大作,获益不浅。

赐教:敬辞,给予指教。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祺:吉祥,书信末尾的套语。如:敬颂近祺。

教祺:用于给老师写信,信末祝语。

敬候:敬辞,等候。如:敬候回音,敬候光临。

敬贺:敬辞,祝贺别人。

恭候:敬辞,等候。如 :恭候光临。

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如:忝列门墙。

汗颜:因羞愧而出汗,泛指惭愧。如:深感汗颜。

垂询(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如:有关招生具体情况,可以说“也可以说“垂询”。

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垂范:书面语,给下级或晚辈示范,做榜样。如:垂范后世。

海涵(包涵):大度包容(用于请人特别原谅)。如:招待不周,还望海涵。

伏惟:下对上(皇上)陈述自己的想法时用的敬辞。如:伏惟陛下年甫弱冠。

为荷:承受恩惠(多用于书信里表示客气)如:请给予帮助为荷。

钧裁:敬辞,用于晚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

足下:书信中称呼朋友的敬辞。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高级中学

孙忠提

1、对原文框架结构要有一定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是人物传记,这也正是语文课本和选修课本中的一个重点,因为语文课本的很多古文就是人物传记型的,如《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等,所以在高考中很有可能涉及的就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而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内容模式:人物的家庭情况,人物小时候有什么特点,人物在学问方面有哪些特点,几时进入仕途,在仕途上经过几次坎坷(在什么地方做官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政绩,又在哪些地方做官做过哪些事情有什么政绩,几经周折然后怎么样,最后在任怎样等)文章最后一般是人物的死(牺牲),人们(皇帝)对此有什么评价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

行文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各种手法,并由此反应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对人物的态度,也就是这篇文章(传记)的中心。

2、实词的考查:

(1)用所给的加点的词组词,最好组成跟原句词性相同的,然后放入原句分析句子是否通顺正确,如果正确,这是第一步,然后将整个句子放入原文,如果适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那说明这个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2)同时也可以联想该加点的词在那一课出现过,当时有什么用法和意义。(因为高考题虽然不出书上的原题,但是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据此我们在做题时可以联系课本的上的相关知识)。

(3)或者用语法分析。判断词性,在原文找提示点。

3、虚词的考查:

(1)先看位置,不同位置的虚词,承担的语法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最直接的)(2)看前后所跟词的词性,虚词跟一些词有关系,而跟另外一些词却没有办法搭配。(最主要的)

(3)根据平时所学或联系平时的讲解分析所要考查的词的用法和意义。(最根本的)(4)运用语法——分析成分、词性和搭配等。

4、人物性格的考查:

(1)看清题目中关于人物个性的限定词,并对这个限定词的外延和内涵要有一定的理解。(2)根据限定词对下面所给的六个选项进行排除,注意考查的时间的限制、地点的限制、做事情的施动者等,即要找到人、事、时、地点、结果、影响、评价的对应关系。

5、关于内容的考查:

(1)看主题的正确与否——看作者的态度、看人们对他的评价、看他所做得事情。

(2)在一篇古文中要找准不同人、不同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结果、不同影响、不同评价之间的对应关系。

(3)看人物的描写方法及效果。

6、关于翻译:

(1)离不开语境,围绕语境寻找提示点和信息点。(2)寻找实词,虚词进行落实。

(3)联系古文常考查的句式(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4)字字落实,每一个字组一个词,要保证词性相同,符合整个句子在成分上的要求,将所有能够组成词的词语联系起来,再联系句式进行必要的“删、补、留、掉、换”,使句子前后通顺,同时要顾及到整个句子的要求,并和课文内容相联系,最好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注意一些名词和代词可以不翻译。

(5)要注意利用好后面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做题的一个突破口。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常用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例:方欲行(《狼》)(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 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三、多音字

知识点总结

1.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xíng

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háng

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án

困难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

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shǔ ①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

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

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Wéi ①制,造,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 ①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qí 动词,骑马

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shǎo①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hǎo 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 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shě 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 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háo 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 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jiān ①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异读字

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异读字例释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 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 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 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 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 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 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体知识

知识点总结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七、词类活用

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常见词类活用例释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八、一词多义

知识点总结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①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详细,详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九、古今异义字

知识点总结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常见古今异义词例释

以下内容按字词、例句及所选篇目、古义、今义顺序整理

穷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穷尽 贫穷

丝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弦乐器 蚕丝

委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放弃 委托

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离开 到,往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 表示判断

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荐 举起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现 出征,征收

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白,了解 比喻

豆 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豆类名称

就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接近,趋向 今常作副词或连词

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确实 真诚、诚实

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时 四季中的秋季

义 引喻失义(《出师表》)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否 陟罚臧否(《出师表》)恶,坏 表示否定

猥 猥自枉屈(《出师表》)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卑鄙下流

庶 庶竭驽钝(《出师表》)希望,期望 众多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案件 监狱

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军队 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二次 表动作重复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间隔、空隙,不连接

里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居民区名 方位词,与外相对

游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上枢密韩太尉书》)交往 现常指游历、游览

池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大也(《上枢密韩太尉书》)护城河 现指水塘

走 几欲先走(《口技》)跑 行走

趋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快步走、奔

跑 趋向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助 不真

居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经过 房子;居住

见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拜见、进见 看到

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品质低下

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购买 市场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强壮,强大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只 但是

虽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即使 虽然,表转折

固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绝对 坚固

谢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道歉 感谢

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死亡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适逢,恰巧遇到 聚合

怜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怜爱,爱戴 可怜,怜悯

或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有人 或许,也许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到处 经常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猖蹶 遂用猖蹶(《隆中对》)失败 凶猛而放肆(注:现代汉语中写作“猖獗”)于是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从此(时)表示承接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的原因 常与“因为”搭配,表因果关系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品质低劣

晓畅 晓畅军事(《出师表》)精通,熟练 通顺

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谨慎 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牺牲 牺牲玉帛(《曹刿论战》)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现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可以

交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断绝来往

隔开,不连接

无论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以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以此为

认为

左右 楚王闻之,谓左右(《晏子春秋》)身边跟随的人①表方位;②表估计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即使这样 转折连词

第五篇:文言文知识点

《陋室铭》知识梳理

(九下179-180)

一、文学常识:刘禹锡和“铭”文体特点。

二、重点字词:(九下179-180)

三、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三、思想内容: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突出主旨,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

以古代名贤自比,意在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5、有人说:“既然‘斯是陋室’,不管怎么说,陋室就是陋室,怎么可能‘何陋之有’呢?”如果你是刘禹锡,如何回答他?

物质方面的确比较简陋,但这里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何陋之有”是说我志趣方面并不鄙陋,而是高雅绝俗。

五、艺术特点:(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托物:陋室;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类比手法。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知识梳理

(七下214)

一、文学常识:宋濂和“序”文体特点。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序,这里是赠序,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体。

二、重点字词:(七下214-215注释)

四、思想内容: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马生刻苦好学。注意“勤”与“艰”字。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读书难,要借书,抄书;(2)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3)求教难,常遭“叱咄”;(4)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

2、作者成人后求学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1)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2)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怕吃苦。为获得知识,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2)学习兴趣浓,以苦为乐。(3)非常虚心,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6、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

“囊萤映雪”说的是晋朝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 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悬梁刺股”悬梁是说西汉孙敬孙敬昼夜苦读,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股是说战国时代,苏秦,读书瞌睡时,就用锥子扎大腿。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爱莲说

一、用原文回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体现莲自尊自爱(或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辱)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理解

1、“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2、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为了突出作者独自喜爱莲花,衬托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高洁的情操和正

直的品德。

3、作者通过衬托,表达了怎样志向?

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高洁的情操和正直的品德。

4、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隐居避世,洁身自好。爱莲:保持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追求功名富贵。

5、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不追逐功名富贵、庄重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曹刿论战

一、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2.“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二、阅读理解

1、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2、“何以战?”在文中的作用?引出下文对迎战条件的分析(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表现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衬托出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⑵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4、“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 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5、“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一、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二、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6、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对比的手法)

曹刿:有爱国心与责任感。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7、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出师表》要点:

一、第一段:

1、诸葛亮为什么先从“先帝创业未半”写起:a、流露出对刘备“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b、使刘禅认识到自身任务艰巨

2、形势危急体现在: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今天下三分。C益州疲弊

3、有利条件是:a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就纳谏方面提出建议:开张圣听

5、用“宜”与“不宜”的好处:语气委婉,态度恳切、坦诚

二、第二段:就赏罚方面提出建议:赏罚公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三、第五段:

1、就用人方面提出建议:亲贤远佞

2、诸葛亮对比先汉后汉的用意:a、意在说明国家的“兴隆”与“倾颓”关键在于能否亲贤远佞。B、希望刘禅以史为鉴,发愤图强。四:第六段:

这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两件事。

五、第七段:

1、“大事”在本文具体指(北伐的目标是,“此臣所以报先帝”的“此”指代的是):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六、作者在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

七、《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

1、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

2、言辞质朴无华,恳切感人。

三峡 阅读理解:

1、为什么先写夏水?

(1)夏水最能体现三峡水的湍急的特点。

(2)文章的开头描写了连绵不断、巍峨高大的山,两山夹水为“峡”,夏水的湍急和山的特征是相关的,所以要将他们放在一起写。

2、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3、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引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凄清、悲伤的气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山:雄奇险峻,夏水:急而大;春冬:清荣峻茂;秋季:静寒悲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理解性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参考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问题简答:

1、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这六个人物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成大业。

(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4、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这些磨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思想、身体、行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答: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试分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案: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是指文段中的六位名人,又指那些承担重任或能够承担重任的人。

8、语段

(一)中说到“人恒过,然后能改”,结合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一个人在犯错之后不断地反省、反思,才能改正,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考试失利后要总结失分点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才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9、文章第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排比。作用:①列举大量事例,突出艰苦磨难对造就人才的作用;②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修辞1分,作用2分。)

10、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在散文、诗词和书画上均有惊人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1、文眼为“闲”字

2、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①比喻。“积水空明” 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尺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动中有静,动而愈见其静。③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就是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描绘出一幅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闲人”的含义

“闲人”,一方面指自己被闲置,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复杂的感情:

有被贬谪的的落寞;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安闲自适;有放下的豁达乐观;有自我欣赏。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论语

一、知识点归纳:

1、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为人处世:人不知而不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人生哲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简答:

马说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作者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章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5、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在位的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6、本文中心突出,线索清晰。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

7、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如文中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用原文回答

1、表达作者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哲理性诗句或者显示作者豁达的襟怀和坚定的信念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思考

1、首联用“凄凉地”、“弃置身”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诗人长期遭贬的无限辛酸,流露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愤懑和不满。

2、赏析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含义丰富。第三句引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悼念之情,隐含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朋友的不满。

第四句引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3、描述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画面,并揭示这两句的含义(哲理)。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含义(哲理):运用比喻,蕴含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感情: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途升沉的豁达胸怀,处境虽然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信念。也表现作者对统治者愤懑之情和对老朋友的怀念。

4、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不是。这句的意思是在朋友的关怀下,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以此结尾,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用原文来回答

1、《破阵子》中写梦中慰劳将士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破阵子》中描写激烈战争场面的句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破阵子》中表现诗人空有一腔壮志却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即点睛之句)是:可怜白发生

二、思考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抒发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写作者醉酒时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悲伤和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3、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分别从视觉、听觉,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5、读了此词,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性格豪放,热爱祖国;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爱国诗人、爱国将士。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用三个意象描绘秋末之景,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游子寂寞愁苦内心。“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优雅恬静的画面,和曲中其它的景物描写形成对比,反衬了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古道西风瘦马”字词描绘荒凉凄冷的画面,再次烘托游子孤苦寂寞的内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夕阳”照应前面的“昏”,直接抒发了游子肝肠寸断的愁苦之情。主旨:表现了游子的孤苦凄凉漂泊之情,表现了思乡之情。《试题研究》61页第五题和第六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拟人的修辞“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怒”一方面写出了黄河的汹涌澎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吊古伤今之时的内心的悲愤。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兴时,大兴土木,百姓遭受徭役之苦,王朝灭时,战火不断,百姓遭受兵役之苦。

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批判。

《使至塞上》

1、首联: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轻车前往西北边塞,写出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和悲愤。

2、颔联:借“蓬”“雁”自况,有飘零之感,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3、颈联:“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长河”表现了黄河横贯沙漠之磅礴气势,“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不仅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又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尾联:(1)用典:东汉窦宪在燕然山大败匈奴,刻石勒功。

(2)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5、思想感情:有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和悲愤;对雄奇壮阔的边塞景象的赞美;内心变得豁达。

雁门太守行

1、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敌众我寡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二句借日光显示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威武雄壮;

2、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我军将士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紫红的血迹,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为下面写援救作铺垫。

3、颈联:写夜袭。“半卷”,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借荆轲《易水歌》的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烈豪情。夜

4、尾联: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思想感情:表现战士们凛然无畏、奋勇杀敌和誓死报国的英雄情怀。

钱塘湖春行

“水面初平云脚低” 写出了初春西湖水涨的情景,也写出了水域的阔大,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了零零星星的野花开放的情形,“渐欲” 强调了花儿开放的数量不多,表明是早春,可以让人联想到不久后花儿竞相开放的情形;才能”显示春草虽生长很快,但毕竟才是初春,草还来不及长得太深。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主旨:通过描写西湖秀美的初春的景色,抒发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的心情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融情于景,表现了 世人开阔的胸襟,激荡的胸怀(立志要统一全国,建功立业)和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奋斗的精神。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又向西方落下来。好像从海里升起来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它那远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表明困难重重。

表现战争的悲壮,战士们的豪情壮志。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这是作者奇特的想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极其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主旨: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试题研究》60页第二题。

次北固山下

一、理解性默写:

1、“次”的意思是停泊。诗歌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问题:

1、《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突出表达这一情感?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国古代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从“乡书、归雁”可看出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2、“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视野十分开阔,且与“悬”字对应。

5、请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画面。

在残夜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6、请任选角度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对偶、拟人修辞。对仗工整,“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

(2)充满哲理: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3)“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五律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全诗表现出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充满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

而悲伤。

首联,借景抒情。点出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杜少府上任地点。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直接劝慰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不必伤感。

颈联,运用对偶、对比修辞,从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写人的思念之情,形象地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尾联,再次劝慰友人,表达出豁达豪迈的情怀。

一、理解性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劝慰即将离别的朋友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的句子是: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渔家傲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2、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3、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异”统领的景物有:

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2分)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运用互文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示例二:喜欢后一句。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符合文意即可)(2分)

主旨:思乡忧国,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妙处。

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请分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的表达效果。答:“弄”意即“嬉戏”,描绘了作者在月下翩翩起舞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人世生活的热爱,为下文写月色作铺垫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答: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下载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实词  实词的概念 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的环境里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有的语法学者认为,尽管有些副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 4、......

    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文言知识总结 一、文学常识 1.《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一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

    语文_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_82页[定稿]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部分: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细胞中的化学元素:20多种;在动、植细胞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相差很大;含量上大于万分之一的元素为大量元素(9种);主要元素(6种)占细胞总量的97%; ①......

    高考文言文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

    高考文言文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教师中心>>高考专栏>>高考试题 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并附译文 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黄财武 文言文试题多数取材历代史书,从《左传》到《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