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历史问题的评价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首先对史实的掌握,一个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问题的评价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问题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历史成绩与会不会复习、会不会考试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考试前,特别是在高考前的复习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吃透考试的要求,对考试的内容,范围,能力要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二,仔细看课本,在考试前,特别是高考前要仔细地看课本。很多优秀考生,他们不仅看一遍课本,有的还要看三、四遍,每遍有每遍的感受。看得遍数多了,吃透了课本,就能更牢靠地把握基础知识,运用起来就会更加熟练。
第三,融会贯通,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课本知识贯通起来。为了融会贯通,使繁杂的知识变成简化的知识,最好能用图表来表示,使这些知识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运用。这样就能在头脑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系统。
第四,培养分析、综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是古为今用,因此,要善于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国内外发生的重要热点及焦点问题。通过运用,就会把知识学活、学通,在考试时就回得心应手。
高考历史学习方法及考试技巧
1.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
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背诵和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方面的梳理工作,将掌握得不是很准确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做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
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回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写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过多精力。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
“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个计划。
考虑到历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
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第二篇:正确认识和评价抗日战争的两大历史问题
正确认识和评价抗日战争的两大历史问题
2015年09月02日 08:09:20 来源: 光明日报
曲青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开展纪念活动时,有两大历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第一个问题本来历史早有定论,但是,近年来一些人打着“重新认识历史”的旗号,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观点,亟待加以澄清。而第二个问题则长期以来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所忽视和贬低,也需要给予发声,呼吁国际社会予以关注并深入研究,从而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作出新的历史结论。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处在什么样的历史地位,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2014年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以为有如下理由: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抗击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尽管这个时候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局部的,但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起抗战号召和组织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发表《满洲事变宣言》。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至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地游击队已经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3万余人,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数千次的战斗,粉碎敌人上百次“讨伐”,歼敌1万余人。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政治核心。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顺应时代要求,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全国人民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而奋斗。12月9日党领导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大规模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得到全国各界的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首先与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等实现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联合,同时努力争取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到1936年12月前,中国共产党与10多个省的地方实力派之间初步建立联系,为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成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为国共第二次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后,翌日中国共产党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经过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国民党主要领导人发表谈话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中心,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并发展起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不容易,坚持和维护同样不容易。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打退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和坚强的政治核心。
第三,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从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 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历史事实证明,只有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才能引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并使这个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提供了战胜敌人的科学思想和正确方法。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提出了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方针。1938年5月他撰写《论持久战》,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明确指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中国持久的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持久战战略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也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中产生积极影响,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游击战的战略理论及一系列战略战术。1937年8月1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指出红军的作战原则,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行动方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具体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抗日游击战争迅猛发展,不仅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而且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在日军背后发起战略性的攻势作战,尤其是对日军的交通线发起频繁的致命性的持续攻击,迫使日军不得不长期而不是暂时分散兵力两面作战,从而为推动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阶段,实现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从陕甘宁边区发展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造成对日军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的胜 利作出重要贡献。在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等,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敌后战场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作战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解放人口1700多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于1945年8月开始全面反攻。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反攻大军,陆续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到1945年底,共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建立了辽阔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东北、华南,一直到海南岛,建立了广阔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扩大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是战略上以弱胜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最有效的作战形式。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改变整个战局发展的战略作用。
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有必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战争。他们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要面对强大的日军的反复“扫荡”。他们在敌人包围中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大多是穷乡僻壤,物质条件极为恶劣。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大量敌人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从大江南北到珠江两岸,中国共产党人冲锋在前,与人民同甘共苦,同人民一起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壮歌。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付出极大牺牲,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更是牺牲巨大,伤亡60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71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120余万人。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客观的历史 事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时候,我们应该缅怀先烈,珍爱和平,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但是,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历史学家基于“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在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往往片面强调欧洲战场的地位,强调美国、英国、苏联等国的斗争,轻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忽视和淡化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性贡献。我们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给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应有的地位。值得关注和欣慰的是,西方一些正直的学者已经在努力改变这种现象,客观公正地重新认识和评价这段历史。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教授推出新作《中日战争(1937—1945):为生存而战》(2014年中译本书名改为《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他分析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所扮演的角色的。对于西方盟国来说,中国是恳求者,是一个被打垮了的国家,等待着美国和英国把它从日本人手中拯救出来。但在蒋介石和很多中国人眼里,中国是第一个奋起反抗,也是最坚决地反抗轴心国侵略的国家。”因此,正本清源,在正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上,深刻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予科学的评价,仍然是中国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个地位和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按照世界现代史的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39年至1945年。然而,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时间早在1931年就已经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 族抗战的开端,中国战场成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这是历史的事实。正是有了中国这个主战场,才有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按照日军师团编制计算,在抗战中中国牵制和抗击的日军兵力最多。从七七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最多年份超过其编制总额的90%,最少的一年也约占其编制总额的35%,在全民族抗战的8年中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平均每年超过其编制总额的70%。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约70%的兵力、约35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中国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在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以上。国际形势的大框架、总格局,使对日战争的胜利来自于同盟国共同作战,美、英盟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本的进攻,苏联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参加对日作战,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都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到了作用、作出了贡献。但这丝毫不能改变也没有改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贡献不仅表现在抗击的时间上、牵制的力量上、消灭的人数上、损失的财产和人员上,还表现在中国的全面持久抗战,粉碎和打破了德、日、意轴心国的全球进攻计划,遏制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军的南下步伐,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同时,在战略和战役上对美、英盟军的作战行动给予了支援和配合,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了重要作用。中国远征军出师缅甸,对于远东盟军对日作战起了直接的配合作用。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自己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配合和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要取得完全的胜利也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和建设战后国际新秩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是建立国际反 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中国主动加强同美、英、苏等盟国的联系。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宣言提出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中国政府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不仅与同盟国并肩作战,而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邻国的独立运动,维护弱小民族的利益,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
总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拉纳·米特教授所言,西方国家应该“还历史公正与完整”,“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更多、更新、更深入的认识。当然,毫无疑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与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这些国际援助是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必须看到,这并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结果。按照1937年的比价折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是5000多亿美元。中国全面的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本的大量军力,也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战略支持作用。可以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上,凝结着各国友人的血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丰碑上,也熔铸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卓著功勋。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第三篇:八上历史问题
问题一: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2.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3.为了扭转对中贸易逆差,英国决定通过鸦片走私以牟取暴利;
问题二: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1.中国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2.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严重破坏,并开创了侵略者向中国勒索赔款、侵占领地的恶例;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他们掠夺原料产地和倾销商品的地方;3.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4.中国的国门从此被打开,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开始觉醒,五口通商促进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同时战败求和也刺激了一些中国人,一些救国的新思想开始出现;
问题三: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1.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2.“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停留在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学习上,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不可能将真正先进的科学技术传给中国,在腐朽落后的旧中国,“师夷长技”是不可能“制夷”的;
问题四:《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中国需同英国政府协商。
影响: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殖民者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关税协商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割让辽台澎——领土完整进一步被破坏,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二亿银——进一步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向列强贷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财政。日本利用巨额赔款,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开沙重苏杭——使得日本侵略势力进入到中国最富裕地区,且深入到中国内地;口岸设工厂——便利了外国势力对华资本输出,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发展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1.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海关税收被当做赔款担保,使得清政府的经济命脉被洋人控制;
2.清政府拆除京津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列强驻兵,使得中国置于列强的军事控制之下,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国家主权。
3.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的划定,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的控制,“国中国”的存在,严重破
坏了中国的司法、行政等主权;
4.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帝国主义可以间接控制中国人民,清政府完
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内容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道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洋务运动的不足有:
1.受顽固派势力的阻挠以及政治体制的约束,洋务派并未能大展拳脚实施洋务,反而处处受制,如经费投入、政策帮助等;
2.个别洋务派中饱私囊,谋取私利;从国外聘请的技术人员也各怀鬼胎,巧取豪夺,并未专心洋务,更没有将真正先进的技术带来; 3.洋务运动并未能触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反而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注定其要失败;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各种实业的兴办,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得以产生,新的生产力代表逐渐形成,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3.洋务运动开启了派遣留学生的先河,大批留学生不仅带回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还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并加以传播,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采取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推翻了满清的腐朽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使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制度,促使了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社会风俗的变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
1.“欢呼”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且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了;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中国人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3.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4.新文化运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是其局限的地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兴废?
1.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唐开始兴起,直至1905年清政府废止,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影响各个领域;
2.科举制度创造了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方法,便利了统治者从民间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也让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加入统治集团,一展政治抱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勃兴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4.但科举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并成为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到清朝末年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不得不废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随着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一些生活中的陋习,如打躬作揖、女人缠足等也被废止。
2.孙中山颁布剪发令后,人们开始减去长辫;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改用“君”、“先生”等称谓,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诉求和愿望;
3.服饰方面,男子流行穿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高领旗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美与个性的要求。
4.政府重视投资实业,人们开始改变四民观念,逐渐投身实业救国的行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及新思潮涌入,拓展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视野。近代学制的建立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留学成为时髦,涌现了大批近代杰出的人才。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运动迫使中外反动势力作出妥协,北洋政府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凝聚了人们的爱国之心;
4.五四运动锻炼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先有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最后夺取城市政权?
1.在城市中,敌人的力量强,而农村中敌人的力量相对较弱;
2.中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人数的绝大部分,群众基础较好。因此,只有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发展革命势力,然后才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废除了一系列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后来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为何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1.东北地区的解放军多于国民党军,拥有局部优势;
2.国民党军孤立无援,处于被包围态势,解放军握有主动权; 3.东北地区战略地位十分显著;
如何看待近代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东莞改革开放的问题?
开放的前提: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交流与学习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子。但是到了近代,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断绝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也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国门,我们被迫开放了诸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沙市、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为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同时也压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这种通商口岸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这种开放是被动的、屈辱的、不公平互利的。
三十多年前,为了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东莞也在这场巨变中迎来了重生和飞跃。东莞花大力气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强学习与交流,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城市,虎门服装、常平物流等闻名遐迩,这都是自主开放、平等互利、积极交流的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只能深化而不能停止。
今天,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东莞如何更好的融入世界值得思考;面临着世界经济的滑坡,东莞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值得探究;面临着城市转型,东莞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完成历史蜕变值得期待;不管怎样,改革开放、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不能丢,因为学习交流才是进步的保证,固步自封、迷失自我、胡乱模仿都不能让我们提升;
第四篇:钓鱼岛历史问题观后感
钓鱼岛历史问题观后感
姓名:付国林
系别:外语系
班级:2013级3班
学号:2013710307
在钓鱼岛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最先发现、命名和利用的。早在明朝时期,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从来就不是无主地,中国自古就是钓鱼岛的主人。
可是,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着清政府战败,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在二战结束后,中国通过合法途径收回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可是日本在钓鱼岛的立场上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果实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在后来,钓鱼岛一直未从解决,而中国在成立后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又达成钓鱼岛问题由后人解决。近几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购岛**,以为自己出面购岛铺路搭桥,而正可以看出日本的警惕性。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发展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合作也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有利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但是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中日两国共同努力。但是政府的购岛行为时背道而驰的。中国严正声明日本的购岛行为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美国有一些人对钓鱼岛事件还是倾向于历史的,从这可以看出,事实就是事实,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我相信他们也是看不过日本的做法。美国政府应该鼓励他的日本盟友立即归还钓鱼岛,并就战争罪行向中国公开道歉。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反感日本的做法。
对于钓鱼岛问题上面,我认为在必须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中国的领土问题,也是中国的尊严问题,更是中国以后在世界上的分量能不能引起其他国家重视的问题。如果中国在钓鱼岛上妥协了,那么中国的威信何在,中国还能不能让更加强大?中国必须要强硬起来,让别人知道中国式不容许别人插入的,是不容许别人干涉的,也不是别人能够轻易得罪的。对于日本的做法,中国不会再只是抗议,而是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实际行动来向日本宣战,如果还是不断地挑起事端,那么中国只能采取强硬手段。
然而我们为什么还没有解决钓鱼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势力、科技发展还不是太强大,所以才能让日本嚣张。还有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还不够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中国必须加大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大对日本做法的有力回应,让日本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青少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在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做出有力的贡献,不断让中国更加强大。
第五篇: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肖晨 ***1 湖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09化学生物学
指导老师:张宁
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历史问题。发展中日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本文对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的由来,日本为何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以及中日两国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加以分析,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日本错误对待侵略历史的问题。
一、中日“历史问题”的由来
“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间非常敏感性的问题。因为自明治维新以来,直至1945 年,日本始终作为一个侵略者,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特别是八年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场由日本一小撮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军民伤亡3 500 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 000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5 000 亿美元。战后,对于战争加害方日本,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宽大为怀”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中国领导人一贯主张“把一小撮军国主义者和广大的日本人民区分开来,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并从“不给日本人民增添负担”的立场出发制定了“放弃战争赔偿”的方针。中国人民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扶养日本孤儿,善待日军俘虏。自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温家宝在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指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正确对待历史,这是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石”。
从日本方面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80 年代末,日本主流社会基本能够谨守“和平宪法”、《旧金山和约》和中日三个政治文件,对侵略战争认罪、任罚、反省并道歉。可是进入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变化。日本保守派和右翼团体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致使日本社会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突破“和平宪法”,拒绝对战争受害者赔偿,日本政要发表诡词谬说,公开否认战争罪行与暴行等等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的事态,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
2001 年4 月3 日,日本文部省通过了右翼分子编写的2002 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这本教科书是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否认侵略战争罪行,推卸侵略战争责任,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宣扬皇国史观等各种论调的集大成之作。新历史教科书歪曲九一八事变,认为事变并非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灭亡中国的既定方针,而仅仅是关东军单独行事;歪曲“满洲国”历史,说溥仪傀儡政权是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现代法制国家,得到人民的满意支持;彻底否认南京大屠杀,新教科书不再提日军屠杀30 万南京军民的数字,只笼统地说杀了一些人,或许多人,还说这一事件“疑点很多”;新教科书删去了慰安妇问题,七三一细菌部队和三光政策等暴行;新教科书明目张胆、厚颜无耻地歪曲日本侵略战争的性质,认为日本发动亚洲太平洋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战争”,是为了日本的“自存、自卫”,是为了把亚洲从欧美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正因为如此,战后才出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新教科书还认为日本吞并朝鲜的目的是为了东亚的稳定,是合法的,必要的[4]。日前,日本文部省再次审定放行了日本右翼编纂的《新日本历史》,此版本在200l年版基础上,更加淡化日本加害者形象,渲染其受害者意识,把中日历次战争的责任归结于中国方面。此外还增加了将
钓鱼岛和独岛(日本称“竹岛”)作为日本领土的内容。新历史教科书严重地歪曲历史,美化略,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国、韩国掀起了批判的浪潮。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特别是小泉任首相后已经先后4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重大倒退,它也导致了中日高层互访中断多年。靖国神社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为宣扬为天皇献身的精神而建立的,它把阵亡的日本军人供奉其中,视其为国家的“英灵”,具有“国家宗祠”的性质。日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中,靖国神社成为日本统治者推行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的重要工具。战后,靖国神社在形式上失去了“国家宗祠”的性质,但却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和保守政治家的重要政治阵地。陈列有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牌位的靖国神社不是单纯的宗教场所,而是日本右翼势力和保守政治家为侵略历史翻案的鼓噪之地。靖国神社视甲级战犯为蒙受不白之冤者而供奉其牌位,小泉参拜就是认可这种立场。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能否正确对待日本那段历史。小泉曾于200l年l0月访华,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表示:“我对因那场战争而牺牲的中国人民表示衷心的道歉和哀悼”。然而,他在中国之行6个月后再次参拜了靖国神社。今年5月l6日,小泉在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为参拜靖国神社进行辩解。他同时暗示,自己将在今年内“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再次参拜靖国神社。小泉首相的言行让人担心日本是否真正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日本内阁高官要员也多次发表否认战争罪行的言论。今年5月26日,日本厚生劳动省政务官森冈在执政的自民党国会议员会议上发表谬论,妄称“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任意以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进行单方面审判的”。森冈公然否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结果,为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开脱罪责,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综上所述,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对过去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对朝鲜、中国台湾等地的殖民统治进行否认甚至美化的,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及一部分右派政治家;第二,中日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发生磨擦的责任在日本方面,无论是修改历史教科书,还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内阁成员及右派政治家频频失言,都是日本方面首先挑起的。
二、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原因分析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严重倒退,严重地伤害了战争受害方中国、韩国、朝鲜等邻国人民的感情,理所当然地遭到邻国政府和人民乃至世界各国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强烈反对。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何不能像德国那样,承认、认识自己的战争罪行,并向受害国人民赔礼道歉,反而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这主要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的战争责任没有在战争结束后得到彻底的清算。由于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建立,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冷战”和“反共”的需要,认为日本是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惟一国家,因此,对于日本的战争责任没有进行彻底清算。东京审判时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除少数战犯得到惩治外,许多犯有严重罪行的战犯却免于追究。至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甲级战犯在内的全部战犯陆续获释,其中一些人还担任了政府要职,甲级战犯岸信介一度出任日本首相。这些人对于日本国家决策,显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美国不顾苏联等国和日本国内进步力量的反对,在审判中免除了对天皇战争责任的追究,使天皇制度在日本保留至今。“而天皇制度是日本近代皇国史观和军国主义国家观念在国体上的根本凭借”。
第二,日本战前“皇国史观”未得到彻底清除。“皇国史观和军国主义理论是自明治时代而迄于今日日本政府及其官僚们一贯坚持不放的基本理念”。受这样思想观念支配的一批政府部门、内阁官僚按照自己所一贯认同的思想观念看待历史,来向日本国民传输错误的历
史观,并从整体上左右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政要中不乏公开为侵略战争开脱罪责之人。
第三,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从物质层面上对日本不顾亚洲国家的猛烈批判顽固坚持错误的历史认识提供了支持。日本发展为经济大国后,欲发展为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大国主义思潮有了经济支撑,使一些人产生了“重振国威”、“重温旧梦”的思想,一些右翼分子甚至妄图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故总想歪曲历史,美化战争,推脱日本战争罪责。
第四,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在日本,为侵略历史翻案的右翼势力主要包括右翼团体、右翼政治家和右翼学者。战后,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近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以“保革对立”为特征的“55 年体制”崩溃后,政界出现“保守化”趋向;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加快,与亚洲各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加剧;不甚了解历史真相的日本“战后新生代”走向社会后,对右翼势力的历史翻案缺乏控制力。在这一社会氛围下,日本国内和平主义运动大为削弱,右翼势力变得有恃无恐。日本在对待其侵略历史上顽固地坚持错误的认识立场,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军国主义思想,并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的现实性威胁,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三、中日两国应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作为战争加害方的日本政府,近年来在极力改变战败国形象,争做政治大国。日本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表现得异常活跃。然而事实表明,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已经成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最大障碍。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政府只有认真对待侵略历史,放弃错误的历史观,真正反省侵略战争,才能取信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使自己立足于亚洲和世界。作为战争受害方的中国,对外,要据理力争,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深入的揭露,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认清日本的错误历史观,特别是让日本广大民众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罪行。(日本战后的教育使日本国民对近代史的知识缺乏正确的了解。相当多的日本人只了解日本在战争中死亡3l 万人的事实,却不了解由于日本侵略而造成的数千万中国和亚洲人民牺牲的事实。)同时,要求日本政府真正反省并认罪,以史为鉴,不要让战争悲剧重演。对内,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早在l945 年,毛泽东就说过:“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我们今天的任务,是用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历史,用那种奋起救亡图存的精神,教育和激励我们的下一代,牢记历史,振兴中华,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同时,要引导国民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日本的错误做法,用更适合的方式把中日之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解决好。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