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戏曲读书的笔记(5篇可选)

时间:2020-12-01 10: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1年戏曲读书的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1年戏曲读书的笔记》。

第一篇:2021年戏曲读书的笔记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戏曲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戏曲读书笔记1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戏曲读书笔记2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剧最引人之处当数《沉江》和最后《入道》两出了,分别是国家的幻灭和爱情的幻灭。

《沉江》标志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后的覆灭结局,也写尽了忠臣义士的悲壮。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扬州,城破后被多铎所杀,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虽然没有史实所述那样慷慨激昂,但是观从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可以说戏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当然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少数民族不时入主华夏,实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历史常规,但是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的破坏性是不容否认的。清廷在镇-压汉民族的抵抗势力时,用的也是残酷的高压手段。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针对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发”更是削弱汉族传统文化强势地位的奴役手段。对被征服民族来说,更增加了对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无怪乎晚清的革命党人口口声声以“驱除鞑虏”为口号,而清廷覆没后的第一文化举措就是剪辫易服了。

戏曲读书笔记3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湖。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桃花扇》一书是以李香君和候朝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他们相遇相识,到因战乱和奸臣陷害侯朝宗而导致的分散,再到最后改朝换代后的相逢,他们所遇到的磨难。全书主要体现出明末宦官当道,奸臣主权的黑暗社会。即便国破山亡,还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即便是一些谦谦君子,到最后也对自己的国家失望,转而投向能展示他们理想抱负的新时代。只是苦了李香君这样的贞烈女子罢。

在明末这个时候,尽管涌出来一些东林党派人为社会伸张正义,但是也难以扭转明被灭亡的命运。一开始便是因为魏阉党而使得朝政积贫积弱,到后来虽然把魏阉党推下台了,可是他的“儿子”“孙子”还在。再加上,在如此**时期,江南一带还是夜夜欢歌。有钱的商家一点也不把战乱放于心上,只管自己吃喝玩乐。而侯朝宗作为东林党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感到甚是痛心。他认为身为明朝人,应该要为社会做出点什么。于是,他就带领东林党派的人写下《留都防乱揭帖》来弹劾魏阉党的余党。但同时,这也为他将来的遭遇埋下了祸害。

李香君,秦淮一带的歌姬。她虽身在酒肉世界,却心系天下。她认为世界自有正道。她爱侯朝宗,是因为他并不嫌弃她的出身,摒弃世人眼光。她敬侯朝宗,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然而,她却忽略了一点。那是文人的抱负,伯乐的器重。

没错,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文人雅士的侯朝宗除了被打击就是被压迫。一开始上书侯朝宗弹劾魏阉党是因为年轻气盛,毫不畏惧。而之后的他虽然还是忧国忧民,但是心志已经被现实渐渐磨平了。在被阮大铖陷害,阮称侯朝宗怂恿左良玉南移,使得侯朝宗被迫连夜逃离南京。而这次逃离正是让侯朝宗对明朝真正的失望。投奔史公时看到高杰与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三人竟因自己个人过节而不顾大局在军营里大动干戈,因史公的嘱托而作为高杰的监军但因高杰的刚愎自用而无施展之处,侯朝宗对明朝的军兵们失去了信心,觉得国难之日很快就降临。他已经不再是当初上书的那个侯朝宗,他只想找到“夜夜盼君来”的李香君,与她一同回到故乡,好好过日子。

不料,当侯朝宗回到南京时,李香君已经被人送进宫里。可怜的李香君,为守住清白,故意将自己弄得憔悴不堪。她深信,侯朝宗会找到她。屋漏偏逢连夜雨,阮大铖知道侯朝宗回到南京,就立即对他进行迫害,把侯朝宗关进大牢里。侯朝宗本是书香世家,怎会受过如此苦难。在大牢里,他见识到真正的黑暗。他还目睹了曾经跟自己一起上书的东林党人一一受害。昏君在世,奸臣当道,世道如此,他已彻底绝望了。

后来,辗转多番,侯朝宗才得以见天日。他遇到了多尔衮。多尔衮识他,尊他。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侯朝宗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伯乐。从此,他便可以一展才华。他便可以给予李香君理想的生活。可惜,他没想到。在此与曾经如此懂他的李香君,得到并不是想象的重逢,而是一个决绝的背影。

她怨他,怨他为了荣华富贵而背弃国家。她怨他,怨他丢弃了自己的曾经的理想。可是,她却不给机会他解释。她只是深爱自己心中那个虚幻的一派正气的侯朝宗,假使家破人亡,定会自刎葬国。就是因为观念不用,注定他们从此别过。只是当年那首“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如此迷人,如今想来只是徒增悲伤。

戏曲读书笔记4

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戏曲读书笔记5

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2021年戏曲读书的笔记

第二篇:戏曲读书笔记

《宋元戏曲史》读书笔记 《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史料详赡、论证严密的戏曲史,该书原名为《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在戏曲研究方面带有总结性的最重要的著作。《宋元戏曲史》以宋元戏曲为主要考察对象,追溯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探讨了一些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王国维将《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论”成功地运用于戏曲学理论之中,原文如下:“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认为元剧最佳不在思想结构而在文章,实乃知言。并将“意境”这一美学范畴运用于曲学,也是发前人所未发之论。就《宋元戏曲史》中所体现的审美取向而言,从《人间词话》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的美学观基本无甚变化。所变化的是王国维的研究兴趣由西学转移到了国学,由纯思辨哲学转移到文史考证之学。《宋元戏曲史》正是王国维运用乾嘉考证之学得出的研究成果,钩沉故实,颇多创见。

《宋元戏曲史》的学术意义,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对戏曲艺术的构成及发展时序的独特体察和描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古代戏曲学在文学史上的准确定位。王氏之前,中国虽有不少曲论著作,但客观而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戏曲史学。戏曲在古代文论中尚未取得独立的文体地位。而《宋元戏曲史》的首要贡献在于将戏曲从传统的诗歌中剥离出来,确定了戏曲本体观念。在王国维看来,戏曲是具有独立发展历史的艺术样式。王氏一反历史之偏见,将戏曲提高到与传统文学诗词同等的地位。不仅在事实上钩沉前人所鄙弃的戏曲,为之树碑立传,而且从理论上挖掘了戏曲的崇高价值。对戏曲学这一新兴的学科门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构,确定了戏曲学的本体观念和学科品格。就这一意义而言,《宋元戏曲史》可谓是中国戏曲学的开山之作。

《宋元戏曲史》还对戏曲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进行了冷静而科学的探索,在中国学术史上首次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形成等诸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中国戏曲是由某种单一的形式发展而来,到了宋代歌舞方才合一而形成戏剧。“至于元杂剧出,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将戏曲的形成视为动态发展并不断综合的过程。王氏对中国戏曲起源的探索考辨,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

《宋元戏曲史》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充分肯定了元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如王氏认为“若元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对元代文坛曲文学独领风骚的格局进行了准确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元曲的审美特质作出体认:“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以“自然”二字概括了元曲的文学特色,可谓真知灼见。

王国维确定了戏曲的本体观念,描述了戏曲形成和流变的大致历程,重新对元杂剧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进行评估,由此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戏曲史学的完整框架。因此,《宋元戏曲史》的问世,标志着戏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王国维为国人开辟了曲学研究的门径。梁启超曾评价:“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则静安当为不祧之祖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就这一意义而言,王国维实为当代戏曲学的开山祖师。

《宋元戏曲史》论述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全书共十六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其渊源流变。书中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觗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书中认为,宋代滑稽戏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小说与讲史的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都促进了宋杂剧的形成。但宋杂剧尚兼有竞技游戏,还不是纯正的戏曲。与宋杂剧时间相近、体制相仿的有金院本。元代充分继承前人成果又加革新,诞生了体制严格的元杂剧,是为中国戏曲的真正开端。

中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但却因以往学者的轻视而晦暗不显。本书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全面考察,追根溯源,回答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等根本性的问题,并使得元曲这一瑰宝重放异彩,也为今后戏剧史研究指明了道路。

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筊者。遂使一代文献,郁湮沉晦,且数百年,愚甚惑焉。”这说的是我国传统文学观对戏曲的轻视,历代研究者“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古代对戏曲的研究。在王国维吸收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后,写出《宋元戏曲考》,中国的戏曲研究才开始由古代传统向现代科学的方向转化。

(从西方引入悲喜剧理论来研究古典戏曲,这在戏曲批评史上是个创举。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证实和西学的逻辑推演两者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在第八、九、十、十一、十二五章是其对元人杂剧的研究。

第八章“元杂剧之渊源”主要从“形式”(即元剧所用调牌)和“材料”(即内容题材)两方面论证其渊源自“宋金旧曲”、宋金“古剧”。

在“元剧之时地”一章,王国维主要是根据《录鬼簿》等文献考证元剧历史分期、流传地域、发达原因等问题,许多结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国维将元曲分为三期:“

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至元一统之初。《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大都在此期中。其人皆北人也。······

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至至顺后至元间。《录鬼簿》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或不相知者”是也。·······

三、至正时代:《录鬼簿》所谓方今才人是也。”按照这样的分期法,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第一期作者最多,且皆为北人,可见大都、平阳等北地为“杂剧之渊源地”,元中叶后,杂剧中心南移至杭州,杂剧遂走向衰微。(原文p78 元初 至 不足怪也)王国维关于元剧前盛后衰的论断,是后人对元剧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看法,但实际上也有一些问题。元钟嗣成《录鬼簿》是今人了解元剧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王国维据此勾勒元剧历史是可以理解的,但《录鬼簿》本身并非“按年代次序”编写的,所以王国维及后人据《录鬼簿》的分组对元剧进行分期是不够可靠的。洛地《《录鬼簿》分组、排列及元曲作家的“分期”》一文曾指出,《录鬼簿》下卷“方今才人”组甚至有不少迟于“前辈已死”组,他据元曲家生平重新“分期”,发现前、中、后三期作家人数略相当,并无前盛后衰现象。篇二:莎士比亚戏剧 读书笔记

马克思曾赞赏“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说:“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我也不得不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感敬佩,婉转的对话,曲折的情节,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进去。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本书,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灭。处于年轻时代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阻碍,思想十分单纯。好景不长,哈姆雷特的父亲去世了,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他回国,得知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了一个月后就改嫁给篡夺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开始渐渐的对这个世界的事进行了怀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讲他母亲的不好,可她母亲本是个善良的人,在嫁与不嫁之间,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心想复仇,但他要杀的是他的母亲和叔父,就算杀了他们他又能怎么样?所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诞生了。而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故事的结尾,塑造了一个十分悲剧的收场,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这正是现实所在,他们试图去改变现实,最终什么也没有改变。这种无奈,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接触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叫鲍西亚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 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而后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而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他只能向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亚。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亚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亚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戏剧告诉了我,何事无需太计较,或许太计较也不是什么好事。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的成功戏剧还有很多,对于评价《莎士比亚戏剧》,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本人,根本就不会有他这部无与伦比的作品。篇三: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而在音乐艺术上,《梁祝》更是堪称经典之作。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创作,1959年首演于上海。作品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采用越剧唱腔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对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3个部分内容分别取材于梁祝传说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片断。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采用奏鸣曲式来表现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等表现手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而使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深远的名作。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

人以想象的空间。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篇四:戏剧赏析作业——《伪君子》读书笔记

《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考核作业

《伪君子》读书笔记

《伪君子》又名《答儿丢夫》是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创作于17世纪古典主义盛兴的法国,伪君子答儿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全剧讲述了答尔丢夫这一伪君子,以教士的身份进行一系列的欺诈伪善行为,最终被揭穿的故事。《伪君子》这篇在当时社会反复遭禁的“人间喜剧”作品,却是真是的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状,针砭时弊,具有极高的战斗力,矛头直指教会的虚伪性和危害性。让人读起来不觉感到当时社会中某些人的滑稽可笑,令人深思。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主人公答儿丢夫原是外省的一个贵族,后来破落了,流落到巴黎后,他利用宗教来谋出路。在教堂里,他装扮成一个虔诚的信士,用一些虚假的过火的虔诚动作骗取了奥儿恭的信任。这种虚伪的外表和他的实际情况是根本不相配的。从外貌上看,他“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嘴红红的”,没有一点苦行者的样子。桃丽娜早就指出: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在奥尔恭家,他一个人能吃六个人吃的东西,每天大嚼松鸡和羊腿,酒足饭饱之后,在睡意绵绵中走到自己房间,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答儿丢夫出场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勾引欧米尔,行为被发现,反而嫁祸于人,结果使愚蠢的奥尔恭受了骗,反把自己的儿子赶出家门。最后当虚伪骗不了人的时候,他就露出凶像,他串通法院,以执行“契约”为名,要赶走奥尔恭,还向国王控告奥尔恭是政治犯,妄图把他置于死地,达到永远霸占他的财产的目的。幸亏国王明察秋毫,将答儿丢夫绳之以法。

《伪君子》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服从与塑造答儿丢夫伪善的个性,并且还有一系列典型形象。

首先,答儿丢夫是典型的伪君子形象,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他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他本是外省的一个破落贵族,多年来在各个城市流浪,所以他了解当时社会上的真正的虔诚的教士是受人尊敬的。于是他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宗教心理, 在教堂门前扮成了一个虔诚的信士,做起了宗教骗子的勾当。

其次,莫里哀把各种形式的教会伪教徒的精神特征都集中在答儿丢夫的身上,运用夸张的手法加以突出,创造出概括性很强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巨大的典型意义,是17世纪法国教会势力和贵族上流人物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假虔徒、伪信士的典型。贪财、贪色、贪食是他的本性。虚伪、伪善是答儿丢夫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个形象的诞生是剧作家深刻观察和研究生活的结果,他高度概括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再次,还有一类假圣人形象,奥尔恭和柏奈尔夫人揭示了教会蒙蔽人心的危害性。奥尔恭刚慑自用,是个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他轻信迷信,对答儿丢夫的伪装虔诚深信不疑,把骗子当“圣人”膜拜。他的愚昧导致引狼人室;他的偏狭几乎祸及全家。虽然他最后在事实面前幡然悔悟,但若非英明的君主出面解决矛盾,奥尔恭一家定会是悲剧结局。女仆桃丽娜是剧作中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形象。她眼光锐利,思维敏捷,最早发现答儿丢夫的险恶用心;她作风泼辣,不畏强权,敢于当场揭穿答儿丢夫嘴脸。在同答儿丢夫的斗争中,桃丽娜是关系胜败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伪君子》在结构上十分严谨,遵循并丰富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创作法则。“三一律”是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伪君子》就是根据这一戏剧规则创作的,全剧共五幕,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天之内发生,情节发生只在奥尔恭家这唯一地点,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夫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除了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外,最主要是从语言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令读者、观众发笑,还鲜明地突出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答儿丢夫是个宗教骗子,所以他的话充满道德。满口虚伪和滥调, 句句不离上帝, 华而不实。奥尔恭是个个性暴躁的专制家长,自以为是, 我行我素。所以, 他说话常常是气势汹汹。桃丽娜生动活泼, 犀利鲜明, 充满了尖锐的词句和双关语, 与她的性格完全相符。

语言上生动个性,为了造成强烈的讽刺和揭露效果,作者甚至把答尔丢夫的伪善予以高度的夸张,不但使人物鲜明生动,也使人物成为一种品格的化身,即类型化人物,并且运用一系列反讽手法进行描写。通过作者的精心设计,戏剧的情节精巧紧凑、层次分明;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对白不禁让人发笑,从而也增强了作品的魅力。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打击。喜剧手法和闹剧手法密切结合,在嬉笑怒骂中蕴含着严肃的批评精神和社会历史内容。

《伪君子》剧作深刻揭露了当时教会制度的虚伪和丑恶,讽刺了教会对人们精神的束缚和心灵涂炭,整部作品结构严谨、语言风趣、手法夸张、风格犀利,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篇五:西欧戏剧史之读书笔记

《西欧戏剧史》之读书笔记

《西欧戏剧史》是廖可兑先生的著作,他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戏剧的发展,以下为读书笔记:

西欧戏剧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有原始人类的劳动斗争实践,原始人用于庆祝狩猎成功、战争胜利、播种丰收的宗教仪式崇拜,以及既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和娱乐性质的原始舞蹈等诸种说法。

欧洲戏剧史从古代希腊戏剧开始,古代的希腊戏剧与罗马戏剧都是从民间宗教仪式而来,它们一同构成了一般古代欧洲戏剧史的起源。古代希腊戏剧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希腊悲剧经过长期演变形成而发展起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罗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通过神话题材,表现当时奴隶制度的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及心理等问题。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说明艺术本质的模仿论,对于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而罗马不仅产生了喜剧和悲剧,也出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文艺理论作品是赫拉修斯的《诗艺》。

中世纪,欧洲走向封建社会,城市兴起,产生了职业演员,戏剧在同封建教会残酷统治的斗争中向前发展。宗教戏剧、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笑剧与与愚人剧形成与发展起来,其中的笑剧很是著名。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戏剧发展速度较慢,不过对接下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反对教会对人民的思想压迫,要求解放精神枷锁。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而取得戏剧艺术高度繁荣的国家是英国与西班牙。在文艺复兴影响下,意大利的戏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生命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此期间,意大利产生了田园剧和即兴喜剧,即兴喜剧在十六世纪中叶还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并提高了女演员的地位。相较于意大利的贵族戏剧,西班牙是以大众戏剧占主导地位的,西班牙的人文主义剧作家勇敢地反对野蛮的封建统治、陈腐的宗教道德和贵族阶级的阶级偏见。许多剧作家发展世俗戏剧,利用宗教的外壳,表现尘世生活的欢乐。鲁达、塞万提斯、维迦、科尔德隆在西班牙的戏剧发展上都有重要贡献。此外,西班牙的还有一种独特戏剧“奥托”,它以宣传天主教教义为目的,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发展到一个高度,它在英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这些戏剧内容丰富:马娄利用英雄悲剧表现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用哈姆莱特精心塑造理想国王形象,本·琼生开创英国风俗喜剧。

十七世纪中期,法国的等级君主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法国的古典主义戏剧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取得统治地位,给欧洲各国产生重大影响。这时期便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主张艺术反映真实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剧中人物成为没有血肉的抽象 性格,但能深刻的反映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作为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高乃依对法国戏剧做出了重大贡献;拉辛作为著名的心理悲剧大师,着重反映宫廷社会的阴暗面和个人情欲;莫里哀的喜剧则成为十七世纪法国喜剧繁荣的最高标志;波瓦洛的文艺理论名著《诗的艺术》在理论上取得重大成就,成为权威性的著作。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给欧洲历史开辟新的发展时期。十九世纪欧洲两大文艺流派——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先后产生。浪漫主义是当时不同阶级向往各自理想世界的产物,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做了最后的清算,在法国取得了重要地位,雨果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卓越代表作家,他系统地建立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创作理论,给古典主义以全面的摧毁性的打击。但是,浪漫主义戏剧从兴起到衰落的时间非常短促,它的重要地位很快就被现实主义取而代之,现实主义作家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为目的,比如小仲马。英国戏剧在这期间有些比较进步的剧作家,在以拜伦和雪莱为首的积极浪漫主义以及以狄更斯和萨克雷为首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企图创造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但所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到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才取得空前发展。

一战前期,西欧各国先后产生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各种流派,但流行时间短促,只有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经久不衰,一直向前发展,它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展现无产阶级人民的反压迫斗争,挪威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最具划时代意义。在易卜生和比昂逊的努力下,挪威戏剧获得惊人成就,一跃而居西欧戏剧之冠。易卜生作为现代戏剧之父,还领导了象征主义运动。

西欧戏剧带着非现实主义、反现实主义和反传统的倾向进入二十世纪,被喻为暴风雨般的天才作家斯特林堡在这方面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从浪漫主义经过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 到象征主义,他不断要求戏剧的创新,特别是他的后期戏剧,对二十世纪的西欧戏剧的影响极其深远。这些跨世纪的世纪大家还包括挪威的易卜生、英国的萧伯纳、德国的豪普特曼、法国的罗曼罗兰。二十世纪西欧戏剧的流派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

二十世纪前夕意大利的戏剧以皮兰德娄对即兴喜剧的继承为主,他反映了多方面的现实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阴暗面,也反映了自己悲观主义的情绪。一战前夕,德国人民对即将发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十分不满,要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家庭生活,他们参加到表现主义运动中,宣传他们的主张和观点。凯泽和托勒尔是有代表性的表现主义戏剧家。一战后,表现主义便在德国开花结果。表现戏剧被认为是最完全的自我中心艺术,他们对现实生活进行主观的扭曲反映,强调表现紧张情绪、潜意识活动等力气怪诞的现象,它不断滋长关于人类无救的悲观思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表现主义戏剧日益走向了衰落。超现实主义在表现主义走向衰落之际不断向前发展。超现实主义戏剧家主观地描绘新的现实,提倡创造新的神话,致力于自动写作,破坏传统的文字组合。其代表剧作家科克托,他力求打破传统的舞台限制,对西欧的戏剧发展有深远影响。二十世纪前期的西班牙,戏剧发展缓慢,戏剧改革工作的阻力太大,他们的戏剧始终落在后面,为了满足资产阶级观众的要求,写一些庸俗消遣的东西。在第二共和国时期,西班牙戏剧有了新的发展,新一代剧作家如洛尔卡已作出了非凡的成绩,他写有著名的乡村戏剧。

二十世纪前期的英国,从毛姆到普里斯特莱,基本上遵循迎合贵族资产阶级上层趣味的创作路线,这是和由萧伯纳开创的批判现实主义路线相对立的。继承萧伯纳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则是奥凯西,年轻一代的戏剧家在英国戏剧界居于领导地位的则是艾略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出现了残酷戏剧,创始人阿尔托认为戏剧史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翻版。残酷戏剧赤裸裸的暴露人们隐藏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否定和憎恨,它运用高度姿势的舞蹈表现残酷,在舞台上直接感染观众,把潜意识的东西解放出来。

四十年代,存在主义产生。法国戏剧享有国际声誉,作出重要贡献的是两位存在主义的戏剧家萨特和加缪。存在主义戏剧家认为,人生来自由,应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志行事,主张自由选择。五十年代又出现了荒诞戏剧,荒诞戏剧在二十世纪各种流派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荒诞戏剧表现的是二战的破坏毁灭给人带来痛苦、彷徨、压抑。荒诞戏剧不重视情节,而是利用某事件来表现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尤内斯库的《犀牛》等等。

这期间,一些剧作家如布莱希特由原来蓬勃发展的表现主义转移到叙事戏剧,即史诗戏剧。叙事戏剧获得了重大发展。叙事戏剧是企图运用戏剧作为更有效的表现手段,对事件基

本上进行叙述。布莱希特又容纳了抒情成分,使叙事、抒情和戏剧三种成分合为一。布莱希特的重要追随者迪伦马特不仅有戏剧创作,同时也有戏剧理论,他还善于兼收并蓄,在欧洲喜剧传统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即怪诞风格。叙事戏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如有一定成就的弗里斯与维斯等。五十年代后期,出现了愤怒的戏剧。1956年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它是愤怒戏剧的代表作品。愤怒戏剧的作家都表现有左倾思想倾向、无政府主义和怀疑主义以及不满现实生活的思想倾向。在往后的剧作中,又出现了《路德》《卖艺人》等优秀作品。这些流派到了七十年代便逐渐衰落下去。八十年代,西欧人民的时代使命感和改造现实的乐观精神逐渐衰退,这大大阻碍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当然,各个国家所表现的状况不一样。在英国,戏剧界遇到了财政问题,给剧院造成极大困难,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仍继续开展它的演出活动,并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演出成就。国家剧院还提拔了一批青年导演来加强剧院的领导力量,英国人重视艺术活动,这促进了英国戏剧创作。在法国,也是由于早期的财政困难阻碍了戏剧创作,新一代高水平的剧作家太少,剧院难以找到新的演出剧目,只好到国外去找,法国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这种被动局面。相比之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剧作家和导演的力量比较雄厚,出现了像米勒、施特劳斯这些著名戏剧家,他们的剧本追求美好生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暴露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另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还产生了一些女剧作家。在意大利,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文艺活动的各种限制减少,戏剧演出活动在八十年代开展的相当普遍,演出事业比较发达。意大利政府还给予许多剧院津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专业剧团的戏剧演出。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全能戏剧家诸如福。意大利人对舞台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工作也在集中力量有组织地进行。

西欧戏剧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内容丰富,千姿百态。西欧戏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大量的保留歌舞成分,形成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中国古代戏剧史》之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戏剧保持着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总体艺术”,它能随时自如地吸收各种艺术因素而融入自身体制中。中国戏剧表演时,具有虚拟性、写意性,这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包括诗书画中的留白也是一个道理,给观众以华丽的想象空间。演员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细腻地展现千山万水、万马奔腾之效果,随着戏剧的发展,又逐渐辅助以道具、灯光等舞台效果。中国的传统戏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巫觋和祭祀活动,起源于奴隶的滑稽调笑的表演,起源于古代乐舞,起源于傀儡影戏,起源于印度梵剧。戏剧的起源可能不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是综合了前几者,戏剧也就因此而来。

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上,曾出现汉代散乐、六朝伎艺、隋唐歌舞戏、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等多种艺术形态、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

秦汉百戏为中国戏曲的胚胎。百戏中,有以浪漫神话为题材的《总会仙倡》,有角抵戏《东海黄公》,有优的滑稽戏。歌舞戏酝酿于百戏散乐之中,隋唐乐舞在宫廷中流行,有《代面》《钵头》《踏谣娘》等。唐代的参军戏盛行,参军戏即滑稽戏的变体,参军戏也成为戏曲丑角戏的一种雏形。

宋代戏剧,分有宋杂剧和南曲戏文两种。由于宋朝都市的繁荣开放,宋杂剧不断成熟。在瓦肆勾栏中表演,有强大的观众队伍。宋杂剧表演故事,务在滑稽逗乐。宋杂剧有婚姻戏如《崔护六幺》、历史人物戏如《慕道六幺》、神仙鬼怪戏如《二郎熙州》、负心汉戏如《王魁三乡题》、歌功颂德戏如《天下太平爨》、娱乐戏如《棋盘法曲》等。南戏则是在北宋末叶至元末明初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曲。曲调为南曲。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四大声腔”即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腔,这些声腔逐渐演变成各种地方戏曲剧种。宋代南戏的现成资料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张协状元》等,其中《张协状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个戏剧剧本,是南宋永嘉杂剧的最高成就。保留了元南戏原始面目的有《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名改本“四大南戏”即《拜月亭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流传久远,另有《琵琶记》为元南戏的辉煌创造,是元南戏达到顶峰的标志。

元代杂剧,在元蒙时期兴起于北方,确立起成熟的戏剧理论,与南戏共同创造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在金院本的基础上,采用“诸宫调”的音乐形式,广泛吸收宋词、大曲、民间歌曲,形成全新的戏剧样式。元曲四大家即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白仁甫,他们均有辉煌著作。关汉卿成就最高,著有公案剧如《鲁斋郎》、爱情剧如《救风尘》、历史剧如《单刀会》,其中他的《窦娥冤》被认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马致远著《汉宫秋》写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离愁别恨。郑光祖著《倩女离魂》表现张倩女对自由独立爱情的执着。白朴的《梧桐雨》歌颂了杨贵妃与唐明皇生死不渝的爱情又批判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

第三篇:戏曲进校园

“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发〔2015〕27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中共陕西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陕发〔2016〕25号)、陕西省《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11号)和《陕西省“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全面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形成具有扶风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服务范围,结合学校教育实际,选择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组织联系市、县(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进学校演出,组织戏曲专家到学校普及戏曲知识。

(二)梯次有序推进,选择戏曲文化较为普及、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区和乡镇学校开展工作,在总结试点做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分类分级实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欣赏特点水平,精心筛选剧种和剧目,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强化兴趣引导。把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段课时计划培育中小学生戏曲素养,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五)严格质量把关。精心选择或创编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戏曲剧目进校园演出。

三、目标任务

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各镇(街)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范围涉及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的思路,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全县中小有条件的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四、职责分工

宣传部门负责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宣传报道工作,各级文化教育部门要相互配合,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县文广局制定本部门实施方案,做好演出院团的资格认证、拟定剧目清单、审查剧目内容、安排演出场次,做好演出保障。县教育部门制定本部门具体方案,负责把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配合县文化部门(演出团体)具体实施“戏曲进校园”工作。制定活动日程安排,做好组织保障、安全保障工作,把“戏曲进校园”列为学校综合考评内容组织编写培训课件,做好由省上组织编写的戏曲教材征订,支持做好学校戏曲教育的师资培训。各级财政和文化部门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服务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益尝试,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重大意义,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强化举措,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各级主要媒体开辟专栏,传播戏曲知识和资讯,不断加大“戏曲进校园”工作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同时要依托各级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及各类文化教育类网站,加强戏曲电影、经典唱段、戏曲赏析、专家讲座等活动。

(三)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戏曲进校园的宣传推广工作,既可以利用学校礼堂、简易舞台进行演出,也可以利用流动舞台车进校园演出整剧、经典折子戏,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电影等。对偏远农村学校,以组织文艺小分队进校演出,观看戏曲电影为主,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鼓励中小学校与各专业戏曲院团“结对子”,聘请戏曲艺术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名戏曲票友、专业戏曲演员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鼓励举办戏曲夏令营活动,开展戏曲排演观摩、角色和行当体验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加强学校戏曲教育的师资培训,采取分批、分级的培训方式,对音乐教师进行戏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陕西省“戏曲进校园”第一批演出剧目清单

一、进大学演出剧目

秦腔:《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王宝钏》《柳青》

二、进中学演出剧目 1.本戏:秦腔《三滴血》《火焰驹》《家园》《柳青》;折子戏:秦腔《打柴劝弟》《哎呀呀》《拾玉镯》《看女》《苏三起解》《清风亭。盼子》

三、进小学演出剧目

1.本戏:秦腔《三滴血》《双镯记》《火焰驹》;折子戏:秦腔《打柴劝弟》《柜中缘》《三娘教子》《挂画》《红灯记·痛说家史》《血泪仇·龙王庙》

第四篇:戏曲进校园

关于“戏曲进校园”的情况说明

我局对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不仅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而且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前我局正在开展“黎苗族地方文化进校园”文化活动,对“戏曲文化进校园”还没有进行开展。但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我局下一步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戏曲艺术,丰富青少年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了解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戏曲基本通识性知识,欣赏或学唱经典曲目唱段,了解戏曲文化的思想精粹,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激发全县中小学师生学习探究戏曲艺术的兴趣,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小学生戏曲艺术欣赏水平,推动戏曲进校园深入进行。

二、具体措施: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三、对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戏曲专业人才匮乏,现有的艺术辅导老师均为歌舞、声乐、器乐方面的教员,缺乏戏曲专业人员,加上了解掌握传统戏曲行当的人员已退休,无法进行传授和展示,只能靠外聘的戏曲教员进行示范和讲解。

(二)经费方面:如果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以致“戏曲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有时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作为“戏曲进校园”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三)传承的长效机制:如果缺乏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持续动力,“戏曲进校园”多呈“昙花一现”。

(四)统一的监控系统:

1、对在学校中开展戏曲艺术传承,国家的相关政策弹性空间较大,上级部门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那么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可能就会出现被动或临时应付,缺少统一部署与安排。

2、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挖掘等也没有得到统一安排和持续多方支持。

(五)宣传方面:对于“戏曲进校园”部分学校,家长、教师的认知不足,可能会制约戏曲在学校教育发展。因而会产生没有用,没有必要学的抵制心态或采取消极应付。

传承戏曲精粹,普及戏曲基本知识,推动中小学师生学习传统戏曲艺术,可以激发青少年爱乡,爱国的情感,当然,要让戏曲走进校园,为师生们喜欢,接受并掌握,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还需要政府的推动,社会的参与,家长的支持。

第五篇:戏曲进校园

“戏曲” 进城西校园 陶行陶德润人心

——记2017年龙州县红豆艺术团“戏曲进校园”活动报道

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曾几何时,戏曲早已经走出了学生的视野,不像他们的爷爷奶奶辈,听着八个样板戏,接受着京剧艺术的熏陶。千百年来,戏曲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承担了弘扬传统美德、成风化人的作用,广大青少年儿童特别是小学生更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可谓“以善先人者,谓之教”,龙州县红豆艺术团“戏曲进校园”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推而广之。

2017年9月13日上午,由中共龙州县委宣传部、龙州红豆艺术团主办的“戏曲进校园”主题活动走进龙州县唯一一所陶行知实验学校——城西小学,给学习紧张的校园带来一股清爽之风,为该校师生带来一场丰厚的戏曲盛宴!

本次活动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由黄校长,黄副校长亲自指挥,德育处黄主任主持,让活动顺利进行。在演出时的《梨花颂》《洞天福地》等精彩的节目吸引着孩子们的贪婪的眼光,为了满足孩子们好学之心,教授现场示范《洞天福地》中的“弓箭步、走圆场、兰花指”等独特的身段。孩子们兴致勃勃的上台表演,互动环节中的高潮迭起,同学们各个兴味盎然,一招一式,表演得淋漓尽致,学得有模有样,戏曲韵味十足,传承经典的共识也逐渐入脑入心。将近2个小时的演出精彩纷呈、高潮不断,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的掌声和赞誉。

戏曲有四功五法,分别是“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这些都是基本功。演出结束后,黄副校长还为老师们进行戏曲传统文化培训,介绍了戏曲常识和戏曲技巧,使教师们对戏曲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互动性强,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欣赏戏曲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戏曲进校园”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文化教育中,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龙州县红豆艺术团的演员们拥有的大爱精神,与本校陶行知先生 “爱满天下”无私的精神不谋而合,这种精神,这种品行时时刻刻激励着城西的每一个人。

(城西小学:夏荧

林旅兰

报道)

下载2021年戏曲读书的笔记(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1年戏曲读书的笔记(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戏曲鉴赏

    浅谈《四郎探母》 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

    戏曲进校园

    内黄县“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 根据教体局的统一部署,为推进我县“戏曲进校园”工作,加强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教师进修学校特制定“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

    戏曲心得体会

    班级:09市场营销5班 学号:3099990245 姓名:雷争艳 《曲艺知识》心得体会 “生旦净末丑,相约花戏楼。”以前在家的时候经常会看我们安徽电视台的这个节目,黄梅戏我非常喜欢听,其他......

    走进戏曲

    走进戏曲 一、 缘起——打湿彩蝶香先陨,吹落绣衣曲犹闻 谈到与戏曲的初次亲密接触,不得不说起一部电影《霸王别姬》。当我被张国荣的完美表演感动的同时,仿佛也能体会到程蝶衣......

    戏曲问卷调查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处于那个年龄段 A 18岁以下B 19—23C 23岁以上 3、您现在所学专业属于下面哪个 A艺术类B理科类C文科类 4、您认为戏曲文化是指?单选 A歌剧B话剧C以......

    中国古代戏曲

    1. 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有何异同?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艺......

    戏曲鉴赏

    戏曲鉴赏 选择题 1. 戏曲不属于下列哪种类别(文学) 2. 属于时间艺术的是(音乐) 3.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哪部书籍(《尚书》) 4. 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戏曲是在多少年前形成的(800......

    戏曲鉴赏

    论戏曲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几周的戏曲鉴赏课就这样结束了,老实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结合原先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