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有香椿树阅读题答案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有香椿树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有香椿树
林清玄
①我在市场里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三把回家,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吃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感觉自己就像得了相思病,不,是“香椿病”。
②说起香椿,它给人的味觉是很难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莱、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如果家里种有一棵香椿树,一年四季就都有香椿可吃。
③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
④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他白天出去耕作,黄昏回来的时候,就会随手摘一些香香椿的嫩叶回家,但是偏偏母亲不喜欢香椿的味道,所以父亲时常要自己动手。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撒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拌一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⑤最简单的做法,是把香椿剁碎了放在酱油里,不管蘸什么东西吃,那食物立刻布满了香椿的强烈的气息。次简单的做法,是用香椿叶来炒蛋,美味远非莱脯蛋、洋葱蛋可比。或者是用蛋和面粉裹香椿叶下锅油炸,炸得酥黄香脆,可以当饼干吃。或者,以香棒拌豆腐还有复杂一点的就是以香椿叶子包饺子、包子、粽子,香气宜人。
⑥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东西都吃得下了。而香椿树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那高大的香椿树每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弥漫着一种清香,然后,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的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
⑦自从到台北以后,就难得品尝到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次回乡下,我总会设法去找些香椿来吃。有一年,我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香椿树长得有一人高,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食谱,摘香椿叶来试做,滋味依然鲜美,从前那遥远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⑧后来我搬家了,也不知道院子里那两株香椿树变成什么样子了,会像故乡的香椿树那样长到三四丈高吗?会开花吗?种于也会飞翔吗?
⑨有一次读庄子的《逍遥游》,说道:“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由这个典故,以香椿有寿考之征,所以古人称父亲为“椿”,称母亲为“萱”,唐朝牟融有诗说“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
⑩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我带来悲情,使我想起父亲,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他常说:“香椿是很上等的木材,等长好了,我们自己砍下来做家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也没有砍过一棵香椿树。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香椿还没有长好,现在才知道那是感情的因素,八千年为春秋,那是永远也长不好了。但愿,父亲在极乐世界,也会有香椿拌面可以吃。
?端午节的时候,我路过松山的永春市场,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粽子”,便买了几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唉!吃香椿粽子的时候,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中几次写到“家”有香椿树?请简要概括。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菜、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
②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激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袢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3)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①儿时家住,屋后有高大的香椿树,总能吃到新鲜的香椿;②移居台北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向朋友要来香椿树苗栽种。
(2)①句子运用类比的写法,将香椿的气味与香菜、芫菜、芹菜、紫苏等进行比较,突出其香味特殊,以及作者喜爱的程度。
②句子写了父亲制作香椿的一系列动作,“洗”“剁”“加”“抄”“拌”表现了香椿的制作简单,又运用夸张手法,称香椿为“人间至极的美味”,突出其味美,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3)内容上,表达作者搬家后对香椿树的不舍与思念;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
第二篇:香椿树优美散文
老家是个丘陵地,有逶迤起伏的群山。山不高,但茂竹修林。山上更多的是些松树、枫树,而被家乡人誉为树中之王的则是香椿树。
那年,家里盖新房,快上大梁了,就见父亲在屋子里急得团团转,一时不知所措。原来按当地风俗,这大梁上的子梁必须是香椿树才行。传说香椿树有祛邪镇妖的作用。父亲把想法告诉给队长,请求队长批准在后山上伐一棵香椿树,岂知队长非但不同意还狠狠地批评了父亲一顿,说是迷信思想作祟。回家后就见父亲忍气吞声地对我们说:“盖房是大事,批评归批评,我得想办法!”于是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赶到江心洲的姨父家,在姨父家驮回了一棵香椿树。其时父亲小心翼翼地把这棵香椿树放在木工面前,比划着如何配在大梁上。就这样,那棵香椿树的子梁系上红被面和红被面里裹着的两条“双喜”方片糕,连同大梁一道在一阵鞭炮声中徐徐上升最后被安放在屋脊之上。
“六奶奶”家的后院里有棵高大的香椿树。那年冬天,六奶奶病逝。次年开春,六奶奶住的房子被拆。于是有人提出干脆把那棵香椿树也砍了。就这样,六奶奶住房拆下来的木料、墙板连同那棵香椿树放在一起被大伙“抓阄”分了。有段香椿树被小妹抓阄拈到,就见父亲喜出望外地连声说好。现场有人妒忌,父亲说:“好汉凭阄断。”殊不知,其时父母正在酝酿我的婚事,原来香椿树是打家具的上好材料。父亲很讲究,他一再对匠人说,这香椿树只准用来打方桌。于是匠人按照父亲的意思用这段香椿树打了一张小方桌。小方桌是柏树作的边框,加上四根檀木柱子,不仅沉得很,纹理和颜色中看极了,涂上清漆后显得既天然又古色古香。
当地有许愿的习俗。谁家添丁发财了,一高兴便有人牵头划龙船。龙船的制作也很讲究,就是船脊必须是上等优质的香椿树。那年正月刚过,邻队有人合计划龙船的事。清息不胫而走,父亲听说此事后,毫不犹豫地把门前那棵香椿树砍了,然后无偿送到正在打制龙船的地方。父亲现场表态说:“到端午节龙船下水开划时,我会前来还愿的。”原来,年前二弟家的孩子不满周岁便夭折了。这件事一直是父亲心头的一道阴影。父亲真的是用心良苦。
香椿树是很平凡的树种。秋天一过,它便干净利落地将杆叶全部卸去。春天一到,它便又早早地从枝桠里冒出暗红色的嫩芽来。用这样鲜嫩的香椿芽炒鸡蛋是道上好的菜。近日回了一趟老家,其时母亲颤巍巍地走到我的跟前要我坐在门前的小凳上晒晒太阳。就见阳光趟过老屋的屋顶,洒落在后院,屋后那棵粗大的香椿树沐浴在三月的暖阳里,枝头已有暗红色的嫩芽在跳动,仿佛层叠着无数的记忆。记得很小的时候,一到春天这个时节,母亲便从后山上的椿树上掰来嫩芽。用手够得着的早已被他人掰光了,长在树枝高处的只能借助长长的竹竿来弄。这嫩嫩的香椿芽,家里人总是舍不得吃。多少次就见母亲把这些香椿芽放在锅里焯一下,然后捞起放在门前的石坝上晾晒。后来才知道,母亲如此苦心经营是为了城里的姑母。姑母是我们家唯一的城里人,每到五月里,姑母总要在乡下住上一阵子。临走了,母亲把姑母送到村口时手里总是拿着一个包裹,里面全是些鸡蛋、山芋粉、茶叶之类,还有一小包就是这晒干的香椿头。后来日子尽管渐渐好起来,但母亲仍然年复一年地采摘如此鲜嫩的香椿头。母亲知道我喜欢吃香椿头炒鸡蛋,于是每年的清明前都要想方设法弄一点等我们回家尝鲜。母亲每每做香椿头炒鸡蛋时我总是站在锅台前,看着母亲那娴熟的动作。香椿芽儿刚一入锅,那暗红色就变成了绿色,是那种翡翠般的绿。在油锅里跳动的香椿芽儿衬着黄黄的鸡蛋饼,氤氲出满锅的香气。香椿头炒鸡蛋,格外鲜嫩诱人,吃得我心满意足,齿颊留香。
临走时,母亲也像对待城里的姑母那样,大一包小一包的让我们拎回家,其中不乏母亲亲手采摘的晒干了的那些散发出缕缕清香的香椿头!
第三篇:结题报告 刘海香
《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研究》
结题报告 涞源县第一小学 执笔人 刘海香
我校申报的国家级课题《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研究》于2012年已经批准立项。自立项以来,在总课题组的悉心指导和省、市、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全体成员历时三年,努力工作,潜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做以下结题报告,恳请总课题组审查验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特征。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这个目标的探究,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
1.“规范式”的预习方式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并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差异,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事先布置的任务或预设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这样的“规范” 方式,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热情。
2.预设标准教学流程,使语文课堂失去个性的展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安排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如: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目的是让学生个性张扬,实则收效甚微。因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预设,按部就班的指导学生去演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教师的思维的展示,学生没有自我思考、质疑的时机,自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3.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学习,没有这样的学习,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课堂上,教师因担心学生不能遵循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开展学习,而做过多的引导,使所有的孩子共同走向所谓的标准答案,没有孩子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声音,导致学生个性的消磨。
4、“蜻蜓点水式”的作文指导,使写作失去本真。
学生谈文色变,一上作文课就会感到为难,教师指导思路受传统模式的限制,导致作文课枯燥乏味,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表。只能按照教师给定的内容与形式敷衍了事。学生作文缺少独立的思考见解和真情实感,难以张扬个性,抒我之见。作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教师包办,学生放不开手脚,学生习作自主权被剥夺。
以上教学行为“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我们认为,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都应该得到自主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应是张扬的,思维应是跳跃的,语言应是鲜活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因此我们根据总课题的要求,提出了《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研究》的主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以为,倡导个性化语文能力的培养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征,又是语文教育本位的回归,即语文教育是“母语的个性化言说”,个性化语文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原则,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研究价值具体体现在:
1、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学”为主的理念。
2、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3、促进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4、为真正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理念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把教师从低效高耗的课堂教学中解放
出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5、该课题研究,有利于开创鲜活的语文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6、可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其精神境界,发展个性,提高综合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许多现代学习理论都充分说明,学习是学习者个体的事情,学习呈现着不同的个体特征。语文学习亦是如此。
(一)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具有不同方式,他们理解、贮存、迁移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学习是一种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这种认知图式就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不同的学习者在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建构方式或认知图式。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
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种学习使学习者对学习方向和目标自主确定,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自我选择,对学习结果自我评价。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
(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几乎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霍华德.加德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教师就要在这里引导、促进、培养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激发教师主动运用并探索“少教多学“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发展,促进语文课堂优质高效,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2、通过“少教多学”的研究实践,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敢于表达、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让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3、少教多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改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语文综
合素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1)课题的研究也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和专业化发展;造就一支会教书能研究的专家型教师队伍。(2)转变以教师为主的思想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变接受性学习为研究研究性学习
4.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真正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低效难题。
(二)研究内容
1、调查与分析我校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即教师的角色状况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2、研究如何解决课堂上教师依然存在的“标准答案式”授课方式。
3、研究如何将“少教多学”的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中,从课前预习到课后作业的选择,都要精心思考,达到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目的。
4、研究“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及策略方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多元化、生活化,个性化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5、以阅读与写作教学为依托,为学生开创全新的体验空间。构建 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的教学模式。
(三)我校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阅读课上,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思索,积极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以教师对课文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2、形成一套独特的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抒真情、写实感,让语言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打破传统框架,让学生的个性在笔尖流露。
(四)解决关键问题的思路
拟解决的思路是,进一步提高全校语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教法”与“学法”研究,让课题研究者正确把握“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真谛,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从课例着手,求真务实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边总结,在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梳理出具有典型个案价值的小学语文“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做到(1)独立阅读并思考。(2)独立体验并表述。(3)独立见解并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敢于质疑、善于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真实、独特的表达。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
五、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为研究对象,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一)文献研究法。检索、收集、鉴别、分析、整理相关的理论
著作和教育文献,理清课题的理论依据,丰富课题的研究内涵,明确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亟待努力的方向,并从中借鉴前人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主要用在“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建立“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等方面。
(二)用行动研究法。将“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付诸课堂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总结、反思和优化改进,并从中探索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成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调查研究法。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形式,剖析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寻找制约“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构建这样的课堂模式的因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解决当前教学弊端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中后期,还要设立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做课堂满意度的调查,去辅助建立“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语文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四)个案研究法。针对参与研究教师的教学做一个研究周期内的全程跟踪研究,重在有一个前后对比,从中分析检验课改成效,尤其是通过一个个课堂的观摩研究,探寻构建“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语文能力课堂模式的有效方法。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性目标
(一)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以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为依托,计划研究时间为三年,具体计划如下: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1)、精选课题研究成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目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其理论精髓;大量的阅读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著作,加强理论学习,理解把握当今个性化语文的有关材料,进行理论积累。
(3)、聘请专家对课题的开题设计进行相关论证。
研究成果:《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研究报告》
2、探究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
(1)、积极让研究教师参加有关个性化语文能力培养的各种学习,并不断聘请这方面的相关专家进行业务培训,强化理论积累。
(2)、课题组相关成员分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探索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方法,内容和形式,形成大量的感性材料。
(3)、积极进行各年级的课例研究研讨课,研究具体的操作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体现实施“少教多学”与个性化语文学习能力的研究思想。
(4)、做好阶段性的检测、评价与分析,形成阶段性成果。(5)、在课题实施阶段,研究成员要多研讨多实践,多观察,多积累,并收集好相关的研究材料,整理好研究档案。
研究成果:《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研究》相关案例整理、经验积累、阶段性总结,形式包括课堂实录,课改体会,课改反思,教学案例,论文。
3、总结评估推广阶段: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1)、课题组整理相关的典型课堂教学实录,整理相关数据与资料,将有关活动教学的教学案例整理成册,并积极撰写教学体会与反思。
(2)、举办《实施“少教多学”与个性化语文能力研究》的课堂教学研究研讨交流活动,进行经验交流。
(3)、把反思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小结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4)、进行评估验收,按期结题。(5)、结题之后,实施推广。
最终研究成果:《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立项以后,我们首先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让大家对“少教多学”有深刻的理解,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我们搜集了有关“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做详细的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该课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尝试。每位成员都做了详实的笔记。
二、相关培训,指导研究。
根据我们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教学研究的培训讲座,并聆听特级教师张立军的课例,语文教师全员参与,做记录,并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作文课堂。
三、与我校课改“学导三段五步法”相融合,开创符合我校实际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组织了相应的听课活动,检测教师对理论学习的落实情况,收效很好。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方法多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利于课题深入研究的因素,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我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深入地开展国家级课题“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的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了解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半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调查的范围是第一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和周边学校语文老师。调查形式是根据学校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课题组组织几位实验老师首先通过翻阅教案、访谈、听课等形式了解情况,然后设计调查问卷问题,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在语文个性化学习中对“少教多学”认识不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个性化阅读,实施个性化作文。但是到
底教师应该怎样去教?学生应该怎样去学?多数教师还有点迷茫,小学的阅读教学有很多理论上的问题没有澄清,实践上偏离正确轨道的现象也十分地严重。教师束缚了学生手脚,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读。学生的读书愿望、读书兴趣不够高。教师讲的多,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减少,让学生体会感悟的时间少,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不易激发小学生读书的愿望。学生不敢、不会质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质疑。造成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低。个性化作文更是如此,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想要考个高分,往往是拿范文给学生读,让他们仿写,照葫芦画瓢,甚至还有的老师干脆让学生背作文,他们认为学生自己写的用词不够华丽,形式不够新颖,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不能说实话,说心里话。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课题组的解决办法是:(1)提高学习力度,我们课题组将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要求,从网上学习,每天晚上实验教师要从网上学习有关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少教多学”,并且在所有语文教师中进行交流。(2)加大阅读、作文指导课的听课力度,在课堂教学上真正体现“少教多学”。
(二)、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自由。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听、还要敢说、爱读、想写的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现在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我们觉得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应该把话
语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三)、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在一小这样的大班额里教学,面对一百来个学生,课时有事那么紧张,所以多数老师不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甚至是一起读,同时读的时间也剥夺了,用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当老师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宣布下课的时候,到底有多少学生做到了“读熟”课文?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熟读懂的阅读课的效果是不是大打了折扣?我不敢断言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但我敢说大家在这方面努力的空间还很大。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先从思想上转变,再从形式上转变,让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充分考虑要给学生多少时间来阅读,最好要让教师的讲解时间低于学生阅读、质疑、感悟的时间。一节阅读课40分钟,教师组织讲解二十分钟,学生活动二十分钟,以后再逐渐缩短教师讲解时间。把阅读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四)、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在课堂上落实不够。
课堂上的问题主要是教师提出来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问题却全由老师提出;学生自己读书,却总是解决别人的问题。这,多少有点离谱。特别是学生还没有走进课文,还不知道课文是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就得带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阅读的“自主”从一开始就被悄无声息地剥夺了。在很多课堂上,虽然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但不少还是走个过场,这些问题并没有真正引起教师的“关注”,这从老师的“不评价”或“没有针对性”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当然,这些问题更很少有幸“参与”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之中,因为老师得按
照自己预定的教学方案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把阅读课上教师的质疑改成学生的质疑,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五)、学生的言论表达自由被剥夺的现象。
学生是阅读主体,读了文章,必然要产生一些感受,生成一些问题。尽管感受有深浅之分,问题也有高低的差别。但,这毕竟是源自学生的内心,应该给他们充分的表达交流的机会,事实上这个机会都“由于时间关系”而被客气地取消了。至于在讨论由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学生的表达,也常因与老师手里“预设答案”不符而尴尬,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阅读心理障碍。不是用心于自己真实想法的表达,而是对标准答案的猜测,长期发展下去,人格都受到了扭曲。为什么很多课堂上学生不主动发言?就怕说错。本来面对阅读材料各有各的看法,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只有认识深浅、角度各异的区别,但说无妨。老师可以通过比较、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地学会“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然而,因为疏忽了这方面的引领,滥用了预设答案的“否决权”,学生就不敢在课堂上“言论自由”了。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把说的权力交给学生,本节课解决不了的问题,本节课学生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节课继续解决,还可以写成感受在下节课继续交流。
总之,我们发现要想顺利实施“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要从根本上转变老师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其中的利弊,自觉地、积极的、主动的运用和实施,我想,教学效果会不言而喻的。
接下来,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中期阶段,如何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更多方式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从多方面具体地体现和展示
本课题的实验情况和效果,是我们一学年来课题研究的的工作重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进行理论学习一直是我们课题组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因为我们深知,没有丰富的理念知识,我们的课改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因此,本学年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教师,养成学习的习惯。这个习惯从课题实验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课题教师长期坚持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在组内实现知识共享。
二、追求高效,开展《少教多学》模式探索。
我们在进行了课题问卷调查,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等后,初步了解了少教多学的优势所在,并取得了思想上的转变。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的获得了收益。第二阶段,我校决定以《“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所有语文教师中进行初探。
我们主要进行了本年级组的“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要求大家以“三段五步”教学模式为依托,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他们从字、词、句、段着手,会读会写生字词,能理解句子含义,了解段落结构,并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的学生基本达到预习充分,知识掌握,为课上老师的讲解提供了很大优势,我们正致力于课上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答等方式指导学生多学,而达到老师的少教,并培养他们个性化的语文
能力。
另外,我们完成了课题组布置的任务,每月一个话题,每周一节研讨课,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动脑筋,对话题展开讨论,达到了各抒己见,研讨课分三步上,常态课、大家评论修改后的公开课、在学校起引领的示范课,其中做的最好的有李艳红老师的《卡罗纳》,马玲老师的《慈母情深》等。
最后,课题研究进入总结评估推广阶段,理论是实践的航标。进行理论学习一直是我们课题组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因为我们深知,没有丰富的理念知识,我们的课改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因此,本学年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个习惯从课题实验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只要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我们课题教师长期坚持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在组内实现知识共享。
我校继续以《“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所有语文教师中进行初探。并推出了一部分优秀教师。
我们主要进行了本年级组的“标杆引路”听评课活动,要求大家继续以“三段五步”教学模式为依托,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他们从字、词、句、段着手,会读会写生字词,能理解句子含义,了解段落结构,并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的学生基本达到预习充分,知识掌握,为课上老师的讲解提供了很大优势,我们的课上教学也有很大改观,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答等方式指导学生多学,而达到老师的少教,并培养他们个性化的语文能力。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最终看学生的接受率高不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因此,智慧的课堂并不是单一的“你讲我听”,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在搞好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预习习惯的培养,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突出的教师有高娜老师、李艳红老师、李淼老师等,真正达到了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全部老师受益。
另外,我们本学期完成了课题组布置的任务,四月课题组成员组织了学生“创新杯”作文大赛,五月份参与了“少教多学”实验课大赛的听课活动,从中学到了许多老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也使我们的课题“少教多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研究”得到深化和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更新了师生的理念。
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决定着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理念改变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理念远比技术更要,教学若
不依赖于理念的优化,那么改革就是流于形式的隔靴搔痒,难以真正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唯有理念先行,技术跟进,方能实现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开题以来,我们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课题研讨,及时交流学习收获,认识了“少教多学”的理论基础和它的模式特点。并派部分老师到先进学校学习他人的经验,通过多次的外出培训、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动,老师们已经转变了教育观念,从思想上积极地要求进步,从行动上也开始大胆地进行尝试研究,并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验班级的课桌按小组摆放,学生都进行了科学分组。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基本从形式上把学习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正在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基本能自觉、主动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并且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积极地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已经逐步演变成导演,成为了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者,成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了学习活动的评价者,成为了学生心灵的引导者。
由于课堂上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特别留意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帮助,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所以教学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学生也改变了学习的态度,它们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因而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会了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师生观念的转变,为课题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一)教师备课的新模式
为切实打造高效课堂,夯实教学常规,考评教学成绩,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我校对教师备课制订了如下制度:
一、总体要求
1、教学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板书设计具有高度的归纳与概括性,并能展示知识内在结构。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教学环节齐全,注重引语与小结,使教学设计前后呼应,环节完整。每位教师的教案都有单元总备和单元反思,书写清楚,有对本单元的分析把握,有一单元的课时安排。
3、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5、每位教师都能做到既有独立思考自备,又有集体研讨共同备。不只是注重教案形式上的变化,更多 的是设计理念的更新,教学情感上的升华。
6.教师都能做到超周备课。
二、教案书写及上交要求: 1.书写清楚、整洁、认真。
2.每个学期的教案必须附有详尽的教学计划。3.教师备课必须与教学计划同步。.每单元开始要有教学总备,每单元结束要有单元反思。5.每个教案应包括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6.不照抄过去教案,教案要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7.备课中要通分体现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三、教案检查方式:
1.教务处及包年级领导将不定期对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2.期中、期末定期检查。3.随机听课的教案检查。4.诊断性听课的教案检查。
5.教案检查后签字盖章,评定等级,进行小结,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四、教案等级评定方法:
1.优秀等级教案(95分以上)1)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等。
2)教案书写规范,每个教案均项目填写齐全,环节过程完整合理。
3)教学进度符合教学计划。2.良好等级教案(80---94分)1)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差10%以内。2)教案书写不够规范,教案环节欠缺较多。3)教案中的教学时间及内容与教学计划不相符。3.待提高等级教案(60---79分)1)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差30%以内。
2)教案书写很不规范,几乎无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练习、作业布置等重要环节。
3)教案中的教学时间及内容与教学计划严重不相符。4)照搬照抄过去教案或照抄他人教案的。
三、改善了学校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成绩
课题研究的进行,让我校气氛焕然一新。如今,走进涞源一小的校园,看到的是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教师们慈祥和蔼.从容镇定的面容,听到的是师生们交流讨论的和谐之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的是严谨活泼.积极进取的学习气氛。整个校园欣欣向荣.爱意浓浓。
(二)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为了实践“少教多学”的目标,我们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长足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办学目的,不断尝试改革原有教学模式,继续推行我校初探的“学导三段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坚持以学定教,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强组织,为全面推开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杨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主任和各年级主任为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督导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杨校长非常重视课改工作,带领小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新课改培训活动,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多次召开专项研究会议,出台课改的具体方法措施;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坚定了大家课改的信心。同时,学校还抓了两个层面的工作:在领导层面上,领导小组抓好学习和思想动员,让课改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业务层面,领导小组注重落实具体操作,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研究,做到面上指导要到位,点上研究出成果。
2、转思想,让新的教育理念入脑入心
为了转变广大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学校连续召开全体教师会,就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向全体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把当前先进学校的做法介绍给大家。当大家听到杜郎口等知名学校的课改情况后,都深深地被他们那彻底的、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所震撼。学校相继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行为自我反思”活动,对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自查自纠。经过学习与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必须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大胆借鉴他人之长,容众家的智慧为我所用,对课堂教学“大动干戈”。通过学习,全体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了“五个转变”:即(1)教师角色由权威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伙伴,相互了解、相互体谅,互帮互学;(2)教师要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学习要变被动为主动;(3)教学设计由注重教材设计转变为满足学生需要,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4)树立开放的课程整合意识;(5)转变评价观念,变片面、静态评价为全面、动态评价。
3、重研究,让新改革模式真正走进课堂
学校在充分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先进教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反复讨论和调研,最终结合本校实际确定了“学导三段五步法”教学模式。
模式理念:
(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孩子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三)“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扎实基础、注重拓展”
(四)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自读、思考、理解、练习、发展,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学互学、自评互评的过程。
主要特点:(1)重视学前预习和课后积累,注重方法指导和习惯培养,以生为本,终身发展.(2)课堂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以信息反馈为调控教学的主要手段,以教学评价为动力。
基本流程:三段即课前、课上、课后。五步:交流质疑、引导梳理、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练习拓展。
具体解读:布置预习提纲,学生充分学前预习(课前);交流预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梳理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精彩讲解——课堂练习与拓展(课上);整理与积累(课后)。
1、课前:在以前常规备课的基础上,要做好以下几点。<1>提出本课预习目标,然后按照目标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将本课基本知识点以及相关旧知识拿出来,难度设置要小一点,便于学生自学掌握。题目表现形式可以采用填空、判断、图表等多种形式。
<2>预习效果反馈,改进备课。在预计到学生通过预习将基本知识点掌握之后,教师适时设置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自学与交流合作的形式来解决。教师可以将这些重要问题写在一张张纸条上,便于在课堂上分发给各学习小组,由各小组长组织学习解决。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与迁移。由课程中的知识和主要问题生发出一系列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在备课中写好问题解答,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举一反三,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
2、课堂:
<1>交流收获,检测预习效果。
除了集体回答之外,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测,如组内交流与检查等。检查形式多样,说、查、看、改、写等。
<2>反馈预习效果,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搜集学生预习过程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或者是教师早已预计到的难题,逐一写在黑板上。
<3>解答梳理,学生能解决的,教师绝不代办,把无法解答的和本课的重要题目梳理出来。
<4>教师就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向加以正确引导。<5>小组内按自己的理解和想到的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确实成为活动的组织者。
<6>学习成果展示,学生汇报刚才的学习情况,最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调动全体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解决了。
<7>教师精讲,课前准备要充分,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方法要多样,要讲到点上,讲的精彩,这一关要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但是注意把握时间。
<8>当堂训练,夯实双基。
<9>对课程中的知识点和主要问题生发出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帮助学生解决,达到举一反
三、拓宽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注意拓展,开阔视野,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3、课下:
给学生布置有层次、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养成爱整理、会整理、爱探究、会探究的习惯。要求教师每天撰写实验随笔,每周完成一篇实验周记。
3、抓落实,扎实有效推进新课改工作(1)、在家研讨,提升素质。
我校积极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坚持“读书提升”,扎实校本研训。每周二的校本培训和周四的教研活动雷打不动,内容有学习课标,优质课观摩、教法学法讲座等。形式多样,效果显著,为课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另外,就本课题研究来说,2013年3月学校教务处负责搜集了“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等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以整理和改动,完成了《“以学定教”高效教学理论》《高校课堂教学“五个一”》《怎样备课、上课和听课》等资料。利用六课时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师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交流讨论热烈,反思深刻。2013年10月,我校两次请教研室的领导和各科教研员来学校听课评课,并做课改指导讲座,全体教师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为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2)、外出学习,提高能力。
虽说通过学习文字资料,大家对“以学定教,先学后导”这种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总的来说,还处在摸索阶段。对于一些更新、更好的做法不甚了解,现场观摩迫在眉睫。杨校长多方了解先进学校的课改情况,加以比较,最后确定去保定师范附属小学现场学习。2014年,在李校长的带领下三次98人赴保师附小参观学习。保师附小“别具一格的前置性学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独具匠心的设计”给教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保定之行也让我们认识到,学习不能照搬。因为我校和保师附小有班容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有选择的借鉴。同时又一次让大家认识到教研活动应常抓不懈,要扎扎实实的搞,绝不能流于形式。保师附小课改的成功与踏
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密不可分。
(3)、集体备课,同课异构。
为了让改革有效进行,少走弯路。2014年5月学校组织了两轮同课异构活动,让新的课堂和原有课堂进行对照。先是各备课组按照“学导三段五步法”的模式集体备课,上课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同时,组内成员做好听课、评课工作,及时将前一位教师上课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下一位教师上课时要调整教学设计,以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学校包年级领导深入课堂,与老师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改进教学方法。
(4)、讨论总结,出台流程。
“学导三段五步”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以生为本,着眼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为避免课改千篇一律的格式,我们动员全体教师组内讨论交流,由学科组长负责出台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流程。这样,学校虽然是统一模式,但各具特色,各有风格,每位教师的特长和智慧也能得以展现。
(5)、开展实验,以点带面。
学校首先确立了四四、五四两个班级作为实验试点,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改革。通过让实验班教师在组内按照出台的流程上研究课,让其他教师针对上课情况,进行大讨论,感受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同时,剖析需要改进的地方,为自己开展课改做好准备。九月中旬,我校组织了“先学后导”教学模式展示活动,李艳红老师执教了《卡罗纳》,杨张霞来时执教的《黄山奇石》为全校教师做了展示。两节课非常精彩,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课堂结构流程,得到了全校
教师的一致好评,“学导三段五步法”教学模式已经在全校推开。
(6)、校际交流,共谋发展。
上学期,我校郭玉坤、庞力威等教研室教研员老师的带领下,去杨家庄镇交流教学,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共上课4节,然后进行了集中研讨。另外还就“学导三段五步法”的操作方法做了集中讲解,两校教师相互交换意见。另外,我校每学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都会组织一次校区间的教学交流活动,旨在了解各校区的教学现状,交流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共同促进,一起提高的目的。
7、搭建平台,展示成果。
2014年10月下旬,我校组织了“学导三段五步法”教学模式改革回头看活动,主要包括理念测试、案例评比和课堂教学竞赛三部分。理念测试内容由课标知识、教育新理念、先学后导教学理念等部分组成。案例评比,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评比,主要针对“学导三段五步法”的课堂落实加以分析。课堂教学竞赛,让教师展示自己的学习实践成果,全校所有教师参加,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教务处提前出台评课细则,学习下发,当堂听课、随堂打分,并作为一项成绩计入教师个人档案。活动采用领导包年级制度,领导深入课堂,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改革之路做好储备。半个月的活动结束后,教师们通过看课、听课、评课,对新的教学学模式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涌现了《古诗三首》等好课和李淼、魏志芬等优秀课改教师。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和精彩点评也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魏志芬《独坐敬亭山》一课上,杨校长做了精彩点评: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前布置与指导准确到位,为活动顺利展开奠定基础;以小组为单位自读、互读、精读、品读、诵读,边读边想,自
读自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多种感官,营造了浓浓的诗情画意;教师激情饱满,学生情绪高涨,课堂高效有趣。杨校长的精彩点评让教师们欣喜地看到课改已经取得的可喜成果,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5、重实效,新教学模式带来全新变化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之后,各科课堂都发生了可喜变化。首先,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多数教师在课上讲的少了,教师力图想办法、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提供活动交流、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气氛也由拘谨严肃变得宽松民主。其次,学生学习方式放生了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加,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经常听到“老师,我来”这样的声音。第三,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也能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进行交流和磋商,增强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第四,课下后续活动增多,如以个体、集体不同形式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实验讨论等。第五,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包括自主预习、复习、积累、补充、拓展的习惯,养成了质疑解疑、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这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注入强大活力。第六,教师在操作新教学模式时,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积极的探索,更好地推进了课改进程,敦促了课题研究的进行。
(三)、作业及批改的新模式
新课标指出,通过学生的作业书写,老师的作业批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严格认真的处世态度和独立思考、克服
困难的精神。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迪思维、参加实践、培养兴趣不可缺少的步骤,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校班容量大,作业本不方便存放,老师批阅起来要在翻页上耽误时间,鉴于此种情况,我校丢弃了传统的每人一本作业本、每位老师一本作业批改记录的做法,推出了容学生书写、教师批改、错题修正、家长反馈于一张纸上的特色作业项目,作业纸由学校统一发放,规定内容由学校统一印制,同样的纸张,同样的天地,学生可以在上面尽情驰骋。小小一张作业纸,规范了学生的书写行为,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为教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促进作用,是我们一小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又一项新举措。我校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提出了严格而明确的要求:
1、作业的布置要注意有计划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不得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作业。要把握好数量、时间和难易程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45分钟。作业内容重基础、重能力、重人文性、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在作业的书写中教育学生要态度认真,深思熟虑,保质保量;同时也要爱惜笔纸,集中精力,端正坐姿;字迹要横平竖直,清楚规范,方方正正,灵动饱满。
3、教师要及时检查作业并认真批改,做到符号清楚,自己端正明
了,有批改日期,有鼓励性、启发性、指导性、祝福性批语,有等级。
4、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用横线画出,严禁在学生作业本上乱涂乱画,打“×”,杜绝在学生作业上写伤害学生自尊心、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批语。
5、及时做好作业讲评,督促学生及时改正作业本中错误,师二次批改并做好记录。
三、改善了学校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成绩
课题研究的进行,让我校气氛焕然一新。如今,走进涞源一小的校园,看到的是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教师们慈祥和蔼.从容镇定的面容,听到的是师生们交流讨论的和谐之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的是严谨活泼.积极进取的学习气氛。整个校园欣欣向荣.爱意浓浓。
四、积累了许多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叙事等经验著作,指导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各种奖项。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课题研究实验有其结束之时,但教育科研却永无止境。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1)“少教多学”理念只局限于了中高年级,没有全面推广开。(2)“少教多学”理念下的成果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理论高度不够。
(3)教学改革参加者多是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接受新事物慢,要是想改变不很容易,这也影响了教学改革。
我们将在本课题研究中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全校为样本,以实验班为重点,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并借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国家课题的研究出力,进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可借鉴样本。最后,我想引用第二节年会闭幕式上赵明先生的发言与大家共勉:集中精力,潜心研究,让“少教多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道风景线。
第四篇:冷风暖香阅读答案
导语:多做阅读练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冷风暖香阅读答案,供各位参阅。
冷风暖香
包利民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疑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碳火正红,地瓜的香甜将她围绕在中间。在她的脸上,挂着一丝笑意,没有顾客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他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修鞋地摊儿,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题目
1下列词语或短语都出自第③段,有错别字的一项是()(1分)
A 围裹 B 碳火正红 C 清澈 D 满怀沧桑
2.请在第④段填上恰当的动词,并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1+4分)
A.递 B.交 C.塞 D.③ 放
选。理由是
3.第⑥段中“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一句的含义是(2分)
4.对文本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融化的冰。”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天气的寒冷、干燥。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C.本文用了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D.③段中对烤地瓜女人同行们的描写,目的是与之形成对比,突出烤地瓜女人的形象。
5.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是满怀幸的吧!”分析烤地瓜女人形象,说说作者如此肯定断定的理由(6分)
①
②
③
6.请用一段话谈谈作者以冷风飘香为题的好处。(8分)
答案:
1.B(1分)
2.C(1分)塞一方面暗示了两个小女孩的推辞,为后文小女孩不是女人的孩子埋下伏笔;(2分)另一方面形象地表现了烤地瓜女人的热情、善良、有同情心。(2分)
3.烤地瓜女人和女儿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1分)使我深深地感动和倍感温暖。(1分)
4.A(2分)
5.①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她能乐观面对;(2分)②尽管自己也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她天性善良,同情弱小,富有爱心;(2分)③亲人间相互关爱,有温暖的亲情抚慰。(2分)
6.例文:作者以冷风暖香为题,可谓匠心独运。冷风暖香--寒风中飘零的地瓜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它同时清晰地解释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以暖香喻烤地瓜女人的品质,以冷风喻艰苦的环境,以冷风反衬暖香,更显主人公品质的可贵。(8分)
第五篇:《梅香》的阅读答案(范文)
《梅香》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寓意深远的文章主要讲诉了一位富人在赏梅华时,遇到一个乞丐前来乞讨。
梅香(林清玄)
(1)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2)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3)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4)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5)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梅花的芳香呢?
(6)于是,他小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潮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7)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8)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下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9)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一个人陷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10)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尝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的人格香气。
(11)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12)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静心闻一闻从我们心中流露出来的梅香吧!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3、第⑧段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⑾段中、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5、文章题为“梅香”,请解和第8、9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
1.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2.穷人也会赏梅花(答成“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也可);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3.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4.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敝他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答成“他能品味到隐在外表
内部的人格香气”也可)
5.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
18、在遇到乞丐前,富人没有闻到梅花芳香。在遇到乞丐后,才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下面句子的深刻内涵。(2分)
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本文,体会一下(11)段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本文,谈谈题目“梅香”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第__________段开始,文章的意思发生转移,谈谈本文(12)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不富有,也许被别人看不起,但我们却有“自己的人格梅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香》阅读答案_
18、在遇到乞丐前,富人只会欣赏花的外形。他施舍乞丐饭菜后,乞丐的话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不仅用心闻到梅花芬香,也体味了人格的梅香。
19、物质生活好的人往往精神生活却是空虚的,而物质生活差的人往往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
20、不能闻梅香的富人也是乞丐。
21、采用了双关语。既指精神的清明,也指人格的香气。
22、(8)深化主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3、揭示生活人的内心美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