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主观题怎样提高成绩
想要在历史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那就需要在平时的时候加强备考,掌握历史答题技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主观题怎样提高成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主观题怎样提高成绩
分层面答历史主观题
对于历史主观题来说想要能够得高分,那么答案一定要全,照顾到试题的方方面面,多角度答题,比如在回答原因类的试题,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多角度答题,这样在面上覆盖的全了,该有的点都有了,即使是在文字表述上有什么漏洞,该得的分也能够得全,因为评卷老师在评卷的时候只要看得分点是否有写出来,至于表述的上内容可能只会适当的扣一两分,或者直接是满分,所以即使是在我们平时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背得分的点,这样才能更好的答题。
注意联系历史材料
在历史答题过程中,很多考试试题都是应该结合历史材料来作答的,其实这样的试题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分析历史材料,然后将历史材料和历史知识点相结合,做到二者更好的结合,这就要求大家在平时备考的时候注意对史料的积累,然后通过历史材料去记忆知识点,将历史材料和历史知识点能够更好的融合,这样在备考的过程中才能够将知识点理解透彻,考试的时候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注意历史主观题答题规范
一般高考的时候都是比较热的时候,评卷老师面对众多的试题答案,肯定是心情比较烦躁,要想在众多的答案中脱颖而出,那么一定要规范作答,给评卷老师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那就要求各位考生在作答历史试题的时候首先学会分点,分点作答能够分步骤得分,然后最重要的就是规范书写,字写得可以不好看,但是一定要规范大方清晰,把自己能够得分的点都能够展示出来。
怎样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
在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想要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课只做为学习的一部分,并且在听课的时候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将自己不会的内容及时问老师,然后在课下的时候及时做题加以练习,对于出现问题的历史选择题,先自己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如果还是存在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者历史比较好的同学。第二个要改变的就是历史的做题习惯,在做历史试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限时做题,在规定的时间去做题,然后对于不会的试题标记出来,课下的时候回归书本再次复习,并且在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以利用一定的技巧,比如排除法对比法等等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
提高高中文综成绩的方法有哪些
1、高考文科综合中,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准备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分析热点和解决热点问题。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热点分析先弄清近年,尤其本年度有什么重大热点,然后弄清每个热点可能的命题角度,再以这些角度为线索归纳整理相关书本知识,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热点,最后是拿一些“重点预测”来训练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检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2、研究真题: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是我们所见到的所有高中试题中信度最高的试题。要有计划地逐题深钻细研,对各类题型题目,不同的设问方式等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归类。研究标准答案、试题背景材料和考试要求间的关系,总结出命题人构思答案的方法。答题时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概念的表达要准确,史实的表述要准确。而且要善于利用材料,有很多答案都可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直接找到,而这点却容易被许多考生忽视。
文综是一门弹性很大的科目,在高三阶段的提高幅度也相当大。所以,绝对要给予它更多的复习时间。历史要进行笔记,这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笔记。笔记要记两次,上课时,对老师的讲解和板书进行笔记,课后要整理笔记,在整理的过程中,又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3、政治主要是对课本上的黑体字部分进行熟记。因为这样可以掌握知识框架,而且在答题时,这些黑体字部分是主观题答题的关键和中心,是采分点。相信熟练背诵黑体字部分并不是难事。
4、地理,众所周知,要对地图进行熟练掌握。这是每位考生都要做到的,如果你连地图都不去记忆,那地理几乎可以说就没办法考了。地图的记忆,要包括地形、气候、交通、文化、行政等方面,要对单独区域进行综合记忆。世界地图的每个区域都是一样。在掌握了地图上的知识的前提下,进而是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掌握
第二篇: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三农”问题
1、(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
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
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3、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2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答案要点:
(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5、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1)“八大”背景: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
(3)不同结果:“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4)主要原因: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第三篇:怎样提高记历史的方法
怎样背历史事件是众多学子一直非常困扰的事情,也成为了学不好历史,历史分数不高的重要原因,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怎样提高记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提高记历史的方法
要想背好历史事件,先要学会总结事件中包含我们需要背的信息。比如:先找出每个历史事件的名称、地点、人物内容及历史意义,在根据以上信息找出相似的历史事件总结在一起并列出表格,如某某事件名称相似,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便于记忆
记忆历史事件,记忆时间也是记忆中的重中之中,对于准备复习备考的同学,我们可以选择将历史事件的时间打印下来并贴到随处可见的地方比如家里的书桌上,电脑,电视旁边等等,利用一切的空闲时间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一些学习工具书,在历史学习中也有相同的道理,很多书店都有知识点全面,总结的好的迷你书,可以随身携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记忆
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我们可以大声朗读并保存下某某事件的信息,在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播放,并顺着播放的声音背诵,看看自己是否背的下来,若背的下来,那么你就成功了,背不下来在跟着读几遍就记忆下来了,而且这种方法记忆下来的东西不会轻易忘记,这是我自己的经验
要想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主要看学习者本身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浓厚,若学习者本身不愿意学,不想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记忆,那么在怎么努力背的效率也不如其他人的高,所以说,要想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学习者对历史的兴趣,才能让学习者自己去学,更好的去提高历史成绩,做到这些的时候,记忆历史事件也就不难了!
历史提分用什么方法好
一、学会考试答题
答题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目,明确题目的意图,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识点,不要盲目做答。
做选择题时,要找背景、定史实,明确问题;看是否、删无关,全面准确。做材料题时,一要明确步骤:先看问题再读材料,这样就有的放矢。
读问题一定要把问题读准,学会分析读题,分折到点,逐点作答;读材料时一定要读全,段、句、标点符号、关键词、出处、题头都要认真读。
二要明确设问形式:一般有三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类,直接用课本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作答的,要依据材料;
围绕问题,分析作答,依据材料结合实际作答的,要围绕材料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作答。
二、课后及时复习巩固
复习之前,先把教材系统认真地看一遍,包括课文的正文、注释、插图、大事年表等。注意前后朕系、中外联系,把同一时期的事件归纳在一起。
这样做,大脑中会形成一个整块的历史轮廓。然后再做本课或本节的练习题。
三、多记重点、难点
凡是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考点,都要着重记忆,什么地方考试几率小或者不考试,就当作识记部分,了解一下,节省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多看课本
让学生每天都要抽时间看课本,不要想着是在看书,可以把它当作故事,当故事看有趣味性,不知不觉中东西就记住了。
五、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成绩不及格,多数与对历史学科没兴趣有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可以从搜集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做起,多引导、多激发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多看辅导资料书,多做配套练习题
每年都有关于中招历史复习的资料类图书,建议学生根据老师的推荐,买两本诸如历史中考秘诀、历史复习大全,开卷考试的,买本历史考场速查即可。
另外,与课本配套的基础训练类书也要买一本。总之,提高历史成绩要多读多背,掌握方法,围绕问题,按要点作答。
怎么复习历史的方法
1.回归课本、逐一梳理必修强化记忆两遍,选修强化记忆一遍,能力必然提升,你将战无不胜。建议同学们复习时,调动所有的感官,脑、眼、口、手并用,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会有助于落实消化,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知识点考点。
2.抓住主体,罗列事件历史的主体比较好确立,一般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主体,围绕这个主体都产生一些事件。如“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主体。十一届三中全是相关事件,进而延伸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整理错题、分类整理历史的复习并不能依赖大量做题,我们应该把以往做过的题本、月考试卷、各区模拟考题等中当时做错的部分重新审视一遍,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
4.尝试规范答题过程高考文综测试时,历史是和政治、地理三个学科试卷同时下发,在150分钟里一并完成。时间紧、题量大、强度高是每一个考生都将遇到的问题。在最后一个多月的有限练习中,再做一次模拟高考,调整好心态,把握好答题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并且保持到高考。
第四篇:2018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
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
(二)1.(2016·盐城三模)19世纪末,德国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1884年议会颁布《意外事故保险法》,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保险、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1889年议会又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三 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有现存国家统治政权采取行动,由她去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合理的、并与国际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这对近代德国代议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行方式上的特点。这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意志帝国加强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作用。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时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2)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4分)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2分)
4.(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 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 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
(二)参考答案
1.(1)特点:兼顾多方利益,各方相互妥协。
影响:确立了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君主立宪制。(2)特点:采用立法手段。
内在联系: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确立,为社会保障立法提供前提。
(3)目的: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化解社会矛盾,打击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巩固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统治。
(4)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2.(1)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禁烟运动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偶然因素。
(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本质意图: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全球文明的角度。
(3)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
3.答案(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2)标志: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3)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影响: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4)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言之成理即可)4.(1)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2分)
第五篇: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
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
一、材料题答题方法策略(1)一般材料题解题步骤:
①审设问:有几问、问什么、怎么答。
②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并划出关键信息(与设问相关的句、段、词):
一粗读:读标题、材料出处、作者、时地人(分析材料所处时代、作者立场,并与课本相关内容挂钩)——圈定材料考查范围、教材主题。
二精读:逐句逐字读,并划出关键信息;划分层次(按标点);提炼每层、段大意;概括材料中心思想;分析每层之间的联系、关系。精读可读两至三遍。
③据题要求,对号入座,组织答案:按问做答;看分数答题;观点力求全面;简明扼要。(如要求‚据材料回答‛,答案基本上是从材料中归纳得出;如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回答,答案主要还是从材料中得出,但还要结合课本观点补充回答)
④开放性试题(要求谈看法、认识、启示、教训、明白什么道理等)解题关键:把握方向,依托材料、合理发挥、角度多样。一句话:‚站对材料、问题的角度,言之有理‛。
(2)图表型材料题的解题分析方法及注意事项: 分析方法:
①根据时间、时期→→分析出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界定范围)
②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得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找出表象); ③分析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得出历史认识、结论(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三点:
①充分获取有效信息,弄清图表与数据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②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解答问题。
③立足材料、联系课本、全面、辩证地评论与解析。
(3)‚历史地图说话题‛解题四步:——疆域图、经济中心分布图、交通路线图、战争示意图
第一步:认真审题,辨析地图(出处、注释、提示、限定语),限定范围等,一般依时代特征来答(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演变在地图上的反映)
第二步:尊重史实,联系课本内容。第三步:对照行文,讲究层次。
第四步:规范作答,简洁成文。(结合设问要求,作出正确解答,做到‚论从图出‛)
二、几种问答题的答题思路: ①一般的问答题的答题思路:
一审题,理解题意,分析构题成分、明确具体要求:有几问、问什么、怎么答、答哪些。
二构思并列提纲:考虑答案范围可分哪几个部分,各部分要点有哪些,拟出简明要点,即列出提纲,(分点分段,有几问就分几段)使之条理化、全面化,然后按提纲要求的范围作答。
三组织答案:根据拟定的答案要点,汇集材料,进行取舍,选择作答。应按三个要点去做:一要选择典型,二要归纳概括,三要历史基本要素完整(避免由于观点不全面而丢分)
注意三点:①层次条理清楚,按照事件时间的先后顺序回答,不要杂乱无章,头脚倒臵;②答题时,要运用正确观点,做到‚史论结合‛。尽量使用教材上的‚观点‛、‚提法‛。对史实分析进行综合分析时,必须建立在充实的史实基础上,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③认真检查,及时更正:检查审题是否有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②比较型问答题:一般是比较两个相近或相似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朝代、人物、文件等)。
一是先审题:明确比什么?属于哪类知识?
二是确定比较项(从哪些方面比):如题目有比较项,直接据题要求按比较项逐项列出两者相关知识要素。如题目无比较项,首先自定比较项,按历史知识结构(即构成历史的知识要素)列出比较项,再按比较项分别把两者的知识要素逐项列出。
三是对比列出的两者的知识要素,找出相同相似的部分,以相同点逐点列出。剩下的部分属于不同点,以不同点表述回答。
试比较: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③论证型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第一步:归纳观点(明确观点);第二步:判断观点:正确、错误、片面、偏激;第三步:以史实来证明观点的正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四步:指出原材料作者的错因,一般从其阶级立场、政治立场、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
④评价型问答题:(评价历史人物、历史运动、历史事件)一般步骤:
评价人物:第一步,提出观点:给所评历史人物一个总评(历史地位),要一分为二;第二步:史实证明,即以该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活动、政绩、作为等方面的史实来证明你观点。第三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试评价拿破仑)
评价历史事件:①总评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②概述事件的过程(或内容);③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局限性)。
评价题需要注意的事项:①要辩证地公正地分析,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切不可片面。②要依据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标准去分析评价。③有些人物评价可分期评价,如孙中山。
⑤开放性问题(同材料):
要求学生对人或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启示‛、‚教训‛。此类题目题意一般考查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什么道理、得到什么收获,能否做到以史为鉴。此类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求站对角度(把握准方向,依托材料、问题);言之有理(合理发挥),角度多样(一分为二)。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转载)
默认分类 2009-10-15 16:31:02 阅读9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
内容提要:
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
(一)原因类
1、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2、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
(二)条件类
条件 根本条件 最重要条件 历史必然条件
二、内部结构要素:经过 内容 表现
三、评价要素:
(一)结果类:结果 效果 成果 后果、结局
(二)性质类:性质 实质 特点
(三)意义类:作用 影响 经验 教训、认识、启示、地位
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
[词语解释]‚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应用训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
① 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里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 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 ③ 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 ④ 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D.④
[解题思路]此题备选内容:①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②是社会根源,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④则是客观条件,因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A。透过此题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背景‛与‚条件‛,‚原因‛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领悟到‚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故下面我们将原因和条件分类介绍。
(一)原因类
[词语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下便就有关原因类的特定概念作必要的解释。
1、根本原因
[词语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因而提出‚根本原因‛的试题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考查目标。
[应用训练]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上,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闭关政策(1992年上海高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根本原因‛这个特定概念,抓住概念中的‚根本原因必须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来分析比较给出的四个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为B。理由是:选项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这表明当时中国仍处于男耕女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基本自给的状况,这就使英国工业品难在中国找到市场(即选项A);另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给性又造成闭关性,决定了清政府有政治上实行闭关政策(即选项D)。由此可见,选项A和D都是由选项B所决定的,B项是根本原因。至于选项C,则很容易判断出其错误,因为18世纪后期,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中国的手工产品在质量上是很难优于英国用大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的。
2、直接原因
[词语解释] 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应用训练](1)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直接原因是:
A、日军侵占中国的属国朝鲜 B、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军 C、日本人侵占中国领土台湾 D、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2)‚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
A.宋教仁被刺 B.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拥戴溥仪复辟
此题的答案为A。到底‚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的关系如何?‚导火线‛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所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少许区别。
3、主要原因
[词语解释]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应用训练] 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奉行:
A.‚分散事权‛的政策
B.‚不抑兼并‛的政策 C.‚守内虚外‛的政策
D.养兵政策 答案:B
4、主观原因
[词语解释]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分析主观原因时,要分辨出与它对应的客观原因。
[应用训练]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干涉 B.封建势力的强大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机会主义错误 [解题思路]大革命虽是国共合作进行的,但由于右派叛变革命,其已丧失革命性,故革命的领导方是中共。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反映了中共自我方面的因素,所以正确答案为D。选项A、B、C均为客观因素。
5、客观原因
[词语解释]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应用训练]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原因是: A、中共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B、中日民族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C、国民党加紧围剿苏区 D、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5. 目的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主要目的
[词语解释]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这一介词来表示。目的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所以可自行参照上面介绍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来分析‚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和‚主要目的‛。[应用训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解题思路]‚直接目的‛是指近期的、急于马上达到的,不经过其它中介而能够达到的目的。根据这一概念,回忆‚推恩令‛的具体做法:‚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也就是分割王国的封地,故正确的答案为C。但此题如果问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那就不能简单地回忆具体做法了,还要联系背景,要揭示其深层次的因素,即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二)条件类
[词语解释]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事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通常可分为根本条件、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等。[应用训练1]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① 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 ② 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是‚比较革命民主派‛ ③ 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
④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组合式的单选题,该题命题角度新,知识容量大,对于选项中的①②③绝大多数考生可以选出,但对于选项中的④,许多考生由于对‚条件‛这一命题用语的内涵不理解,而漏选,所以解题关键是抓住‚条件‛这一概念是泛指影响事物存在的诸因素,偏重于‚有什么‛,所以选项中的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出自引言部分,但符合题干的要求,也应当选,此题正确答案为D。[应用训练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解题思路]此题设问的角度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我们可参照前面已介绍的对根本原因的解释抓住‚根本‛一词是指‚深层次的‛、‚最本质的‛、‚决定作用的‛。解答此题时,从导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诸多因素中寻找出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反映客观历史规律要求的必然因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选项A是导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
[应用训练3]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最重要的条件是:()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C.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 D.李大钊、陈独秀等的积极组织
[解题思路]选项A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选项B是中共诞生的阶级基础,选项C为中共诞生的外部条件,选项D为中共诞生作了组织上的准备,所列的四个选项均为中共诞生的重要条件,缺一不可,要从中鉴别出哪一个为最重要的条件,就必须找出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可根据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一性质,判定出只有选项B:阶级基础才是中共诞生的内在的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故最佳答案为B。[应用训练4]美国独立的历史必然条件:①北美初步形成统一的市场 ②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 ③启蒙思想的传播 ④涌现了杰佛逊、华盛顿等人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解题思路]此题设问的角度是‚历史必然条件‛,这就限定了我们必须从导致美国独立的诸条件中找出反映客观历史规律的必然因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统一的市场,共同的语言以及民族意识的增强均是一个国家独立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所以此题的选项①、②、③合符题意,而选项④中提及的杰佛逊、华盛顿等人物虽然在美国独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只属于个人的偶然的因素,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历史的必然的条件,故此题的正确的答案为B。以上我们从背景要素的原因类和条件类对高考历史试题中常见的命题用语分别进行了解释,并选取了部分选择题作为典型题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命题用语解释不仅适用于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也同样适用。例如,问答题的题干中出现‚为什么‛这一疑问代词时,那就是询问原因、条件、目的等等背景要素,考生要凭借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
二、内部结构要素:过程、内容、表现
(一)经过
[词语解释]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外,经过一般包括产生、发展、结局几部分。如抗日战争的经过就包括了以下几部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应用训练](2003江苏广东)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冷战初期(1946—1955年),美国是如何逐步确立并巩固其霸主地位的。(15分)[解题思路]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美国确立巩固霸主地位的经过。
答案要点:(15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于1917年参战,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大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为战胜法西斯势力的主力之一;掌握了原子弹;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雅尔塔体系为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首屈一指。冷战初期,在西欧各国实力下降的情况下,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巩固了霸主地位。
(二)内容
[词语解释]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如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将兵法。
[应用训练]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 [第一问的答案]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三)表现
[词语解释]表现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由本质而现象)。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 提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门发表咨文,要求国会向受到 ‚极权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冷战‛全面开始。
② 实施马歇尔计划。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③ 成立北约组织。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组织,以‚遏制‛苏联。
[应用训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为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第一问的答案]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巨著,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两方科学知识。
三、评价要素:结果类、性质类、意义类。
强调能力考查的高考,不仅重视对历史背景要素和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的考查,更重视历史概念的结果要素和评价要素即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等的考查,要求考生回答‚如何评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检测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谓‚评价‛,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等,也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等,所以在高考命题中用语中常会接触到的以下结果类、性质类、意义类的词语。
(一)结果类
1、结果
[词语解释]结果的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从词性上看,结果是中性词,在问答题中是常见的求答词。
[应用训练]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结果如何?说明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199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 [参考答案]孙的斗争: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独裁统治。结果: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共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果: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孙中山屡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2、效果
[词语解释]效果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199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 [参考答案]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所发动的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总体上获得成功。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中国,并指明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3、成果
[词语解释]成果与效果词意相当,成果更明显地肯定其好的面,即所取得的成就、成绩。从词性上看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1792年8月有10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国王路易十六 B.取得了瓦尔密战役的胜利 C.召开了普选的国民公会 D.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99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 [解题思路]认真审题,明确此题要求的是对斗争成果的重要程度作出分辨,在四个备选项均为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的成果情况下,如何取舍?此题限定语‚最重要‛的标尺是‚历史地位‛,某一行为产生的诸成果中,哪一个历史地位最重要,哪一个就是最重要的成果,此题的答案为D。理由是: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一次重大胜利,是共和制对君主制的一次重大胜利,它创立了法国此后长时期内最基本的国家形式——共和制,开始了法国政体的新的历史一页。
4、后果
[词语解释]后果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从词性上看,是贬义词。如: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带来什么后果呢?(答: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后果如何?(答:鼓励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战争的进程,最后英、法、美是自食其果)。虽然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但上述两例中用‚后果‛就要比‚结果‛好。
5、结局
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结局,也可以是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态势。
(二)性质类
1、性质
[词语解释]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特点、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本质、特征。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如关于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如问的是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应考虑用阶级分析法,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行动;如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当以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从革命面临的任务,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历史功绩方面来考虑。下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应用训练1]在下列战事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A.纳西比战役 B.城濮之战 C.克里米亚战争 D.雅克萨之战 [应用训练2]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A.地主阶级政权 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政权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应用训练3]1861年俄国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是资产阶级主导的
B.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出现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 C.解决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自由劳动力问题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
2、实质
[词语解释]实质也就是本质,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即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应用训练]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领悟‚实质‛的含义,它是被某种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其特点是隐蔽的、深刻的、稳定的,所以揭示实质就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法去认识,而是靠思维,此题考生要正确作答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1975年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的确如选项A和C所述的使国民经济回升,形势好转,但这些只是被人感知的现象。选项B‚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才是其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所以为正确答案。至于选项D实现‚四化‛,那是‚文革‛结束后的事情,所以有明显错误。
3、特点
[词语解释]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
[应用训练]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斗争比较,北伐战争一个显著特点是:()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 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 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解题思路]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与北伐战争相比较,两者斗争的对象相同都是军阀,但依靠的力量不同,此题便是要求考生在这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显著特点,北伐战争依靠的是国民革命军,这是一支革命的武装,但孙中山则是依靠地方军阀打北洋军阀,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
(三)意义类
[词语解释]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广义上的意义,范围很大,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及某一事件的意义怎样,上述提到的这几方面都应加以考虑。
[应用训练]"五四运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此题就是典型的要从意义的方方面面进行回答题目。它的答案涉及到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作用、伟大功绩、影响等。
[参考答案](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站在运动前列的是青年学生,他们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在运动前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在运动期间,他们通过发表文章和组织社团,与进步青年联系,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他们是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2)五四运动波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3)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作用
[词语解释]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应用训练]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主要的作用是()A.巩固隋朝的统一 B.方便隋炀帝南巡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北部的边防(1991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
[解题思路]此题设问的角度是大运河开凿的主要作用。先看选项A,根据课文可知它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但大运河开凿中繁重的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迫使农民起义,成为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并没有起到巩固隋朝统一的作用,故选项A不合题意。选项B呢,大运河的开凿的确是方便了隋炀帝的南巡,是属于运河开凿的作用,但是否是主要的作用呢?这就必须与选项C、D比较后才得作出判断。选项D加强北部的边防与大运河的开凿无关,可马上排除,那么选项B、C谁主谁次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是基础,如果若干作用俱存,应当从经济方面寻找答案,此外,眼前与长远比较,应看长远。因为选项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符合了上述二点标准,故为最佳答案。
2、影响
[词语解释]影响是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作用和影响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题中,接触到作用或影响,一般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作用或影响。
[应用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它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解题思路及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反法西斯战争。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分析‚二战‛的影响时,就要注意一分为二,既看到这场战争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这一消极的影响,又必须肯定其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积极的影响。
3、地位
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臵。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4、经验
[词语解释]经验是指从成功的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悟出的道理,它是指实践范畴中的成功的东西,有推广的价值。
[应用训练]简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五条基本经验。
[参考答案]: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③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④建立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⑤组织一条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5、教训
[词语解释]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的实践中取得的认识、悟出的道理,属认识范畴。犯了错误,失败了,但仍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人借鉴,使后人少走一些弯路,这就是教训的意义所在。
[应用训练]简要概括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教训?
[解题思路]抓住‚文革‛内乱的发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便可以从教训的角度理出此题的答案思路:①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安定团结,不要搞内乱,反对极左。③要完善法制,发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官员不要有法不依,破坏法治,人民应该守法
6、认识、启示
认识、启示与经验、教训一样,此类词,从主要意思来说,都是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悟出的道理。经验,是实践成功后得到的认识。教训,是实践失败后得到的认识。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反映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的联系的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启示,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
其他:历史答题时对相近关键词的把握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中山舰和整理党务案表明什么?”。这里的‚表明‛就是‚说明‛,说明也就是表明。而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含有阐述、分析的含义。‚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体现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反照,即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现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的现象的东西决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表现,则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三、联系、结合、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一般设问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结合(联系)的对象,实际是作为分析(说明)问题的背景、依据而存在的。因而,重点在分析说明的事物而不是结合(联系)的对象。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依据”、“根据”、“据”,题意并未发生变化。转载: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
默认分类 2009-10-15 16:27:19 阅读9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臵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在: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体。从生产方式来看,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从阶级结构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从教育来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集中体现为新式学堂的出现。科技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参考答案: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
(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
(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参考答案:
(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2)影响: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具体问题分析
高考历史辅导之一:怎样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
【方法提示】分析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经济因素:看看经济是否发展;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⑵政治因素:看看是否是人心所向;民族融合是否加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弱或消失。
⑶核心力量:看看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有抱负的政治实体。
⑷领导者的素质:看看策略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有力;指挥是否得当。
以上诸条件中,⑴⑵是客观条件,⑶⑷是主观条件。【例题释疑】
例1(2000〃春季北京、安徽卷)结合史实分析隋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社会历史原因,主要从经济和政治二个方面的因素去考虑。
答案要点:
(经济上)三国时,江南初步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北魏统一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经济上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
(政治上)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汉族文化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新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 人民共同要求;东晋以来,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南朝时,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这也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例2 阅读材料:(摘自邓中绵著《康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郑经以后的台湾政权,内部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已成为加重台湾人民苦难的割据势力。同时,郑氏集团还经常窜犯大陆,使福建人民‚内输官赋,外输郑饷‛,处于‚十室九空‛的破产地位。……1681年(康熙二十年),姚启圣(清福建总督)向康熙帝上疏,提出郑经已死,其子年幼,而内乱不息。……主张乘机统一台湾,并推举熟悉水战的施琅为指挥官。康熙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提出,三藩叛乱,已经次第平复,‚惟有海寇游魂,潜踞台湾,尚为闽害‛。……因而‚特加擢用‛授施琅为水师提督官职,令其乘机收复澎湖、台湾。……这时,郑氏集团惧怕清兵打击,乘机派人携书到福建,‚请照高丽等外国例‛,‚愿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康熙帝得知后表示,台湾‚不得与高丽比‛。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问: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清政府能够一举收复台湾,完成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好本题,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见方法提示)。思路明确,则会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顺着正确的思路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案要点:
经济上:1683年,康熙帝即位已有二十余年,清朝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一方面,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国家、阻挠统一的企图,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清朝政局稳定;消除割据,实行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主观上: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高考历史辅导之二:怎样分析变法改革成败的原因?
【方法提示】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题释疑】
例1 结合史实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春秋以来,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封建化趋势);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和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改革派力量强大);‚废井田,开阡陌‛,动摇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特权、建县制‛,摧毁了奴隶制上层建筑,从而建立起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政策措施正确,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不畏权贵、勇于献身改革(改革者必备素质)。例2 试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北宋中期开始,三大危机严重,积贫积弱,病入膏肓(趋势);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破坏(改革派力量弱小);所有措施中,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农民负担不能减轻,因而当时最主要的危机不能解除(政策、措施不力);用人不当,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情况(改革派中有的素质较差)。
例3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同一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相当的发展。(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潮流);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较大的实力,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改革派力量强大,且扫除了主要阻力);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措施正确得力,顺应历史潮流,也反映出改革者素质好);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高考历史辅导之三:怎样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方法提示】
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⑴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⑵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时间——负担的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等。
⑶上层建筑因素:包括中央集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重要制度,重农抑商等经济制度,还有宗教、文化等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⑷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和安定。
⑸地理条件因素:如江南和西北的差异等。
以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生产力因素——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
⑵生产关系因素——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⑶上层建筑因素——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
⑷社会环境因素——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⑸外来因素——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掠夺和剥削、外援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例题释疑】
例1 简要概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要点:曲辕犁、筒车的创制,大面积兴修水利,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力因素);隋末农民战争对地主的打击,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生产关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科举制的完善,政治清明,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上层建筑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环境因素)等。
例2 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答案要点:⑴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第二、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前者垄断组织形成,后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⑶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前者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结束,未发生重大革命运动;后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政局相对稳定);⑷政策调整。(前者推行政治民主化,后者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等社会改革);⑸对落后地区的剥削和掠夺。(前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后者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
高考历史辅导之四:怎样分析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方法提示】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上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⑴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⑶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
⑷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
⑸前代基础:
【例题释疑】
例1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如何?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宋元文化具有‚高度繁荣、领先世界、人才辈出、成就辉煌‛等特点。其原因是:两宋时期局部统一和元朝大统一的实现,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与海外贸易的极大发展。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对外关系空前活跃。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基础。
例2(1996〃全国)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答案要点: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对外开放: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特点、地位:全面繁荣(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表现);世界领先:领先于世界的项目;影响深远: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表现。高考历史辅导之五:怎样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方法提示】
规律:革命根源+矛盾激化的表现+思想动员(可选)+人民斗争+资产阶级领导+导火线 1.根源=‚……(旧制度、旧统治或旧政权等)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旧制度、旧统治或旧政权等)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此规律的详情请点击:中学历史教学空谷规律一
2.矛盾激化表现:往往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独断专行等激化了矛盾 3.思想动员为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4.人民斗争使革命时机成熟
5.资产阶级顺应潮流,发动并领导革命
6.某一突发事件直接引起革命,成为革命导火线
【举例说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1.根源: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矛盾激化:查理一世独断专行,实行无议会统治,征收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3.人民斗争:农民和城市贫民不断起义,使革命时机成熟; 4.资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顺势发动人民革命; 5.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高考历史辅导之六: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 【方法提示】
1.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意义:该起义的特点+沉重打击了(或动摇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动统治+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中国古代统一战争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为国家繁荣强盛创造了条件。3.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意义:
(1)对本国的政治而言:推翻了**统治(或废除了**制度),确立了**形式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或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2)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表现的高度概括(可选);
(3)对外国的影响(可选)(4)特点或局限性(可选)
4.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人民运动的意义:性质+特点+影响
(1)性质:斗争目标(反……反……)+阶级属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学生、人民等)+斗争形式(革命、改革、起义、运动等)这方面的详情请点击:中学历史空谷规律二
(2)特点(可选)
(3)影响或历史功绩(略)
5.近现代史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意义:解决了**问题(或提出了**主张,结束了**错误,确立了**正确理论或领导等,总之是会议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为……指出了正确方向+会议的特点(可选)。
【举例说明】
1.隋末农民起义的意义:瓦解了隋朝的统治,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三国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隋唐两代长期的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国家强盛创造了条件。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1)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权,使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促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殖民霸国;
(3)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4)英国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首次在欧洲大国取得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从而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1)性质:它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影响: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后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由于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使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它的某些领袖还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非常可贵的。高考历史辅导之七: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目的 【方法指导】
历史事件的目的一般分为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
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王朝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等),在做选择题时,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举例说明】
1.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2)主要目的:发展农业、促进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直接目的: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充足的农时。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和加强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统治;
(2)主要目的:解决1929年以来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3)直接目的:每一项措施都有其直接目的,如实行《国家复兴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复兴工业,实行工赈救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就业岗位,增强社会购买力等。3.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的目的
(1)根本目的:谋求美国在欧洲的霸权,为美国的霸权服务;
(2)主要目的:增强协约国力量,击败德奥同盟国;
(3)直接目的:报复德国实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4.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工农联盟,维护苏维埃政权;
(2)主要目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直接目的: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在恢复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高考历史辅导之八: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 【方法提示】
对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的评价最重要的方法有三点:其一,是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其二,掌握好评价的标准。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其三,注意表达的格式。如包括划分出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
具体表达模式:
模式一 判断功过并评价影响
(1)功过判断
(2)积极影响及史实依据(时间、地区、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及影响的具体表现);
(3)消极影响及史实依据(同上)。
模式二 开放性评价题
(1)说明自己的观点
(2)说明自己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具体写法同模式一)
【例题释疑】
例1 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影响?
答案要点:
⑴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功过不同。⑵积极: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出发点是正确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政策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就是一个典型 例子。⑶消极: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例2(1999〃上海)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⑴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
⑵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答案要点:
并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兴人才的成长。
例3(2001〃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
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后,热月党领导的国民公会于1795年制定了宪法。宪法草案报告人在解释宪法的指导思想时说:‚应该由优秀人物来统治。优秀人物是最有教养和最关心维护法律的人。目前,除个别例外,优秀人物应该从下面这类人中去寻找:他们拥有财产、热爱其财产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由于他们拥有财产而过着优裕的生活,因而很有教养;这种教养使他们明智而有判断力,可以讨论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律的利弊。一个由有产者统治的国家是有秩序的国家,而由无产者统治的国家将陷入自然状态(按:即无政府状态)。‛
——(法)阿〃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简编》
回答:对这段话写一篇短评。(说明)文中应包括当时的背景、这段话所含的政治主张、对它的评价。评价时对它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均可同等得分。
答案要点:
背景:革命高潮已过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正常秩序。
主张:由资产阶级独占统治、实行法治、稳定局势、立法明智。
评价:⑴基本肯定:符合历史客观发展需要;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是革命的任务;稳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⑵基本否定:否定了雅各宾派的民主精神;资产阶级独占统治体现了它的局限性;排斥人民群众,破坏了平等原则
高考历史辅导之九:怎样区分历史事物的性质和实质(本质)【方法指导】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而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举例说明】
1.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的实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2.鸦片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的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3.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农民对封建暴政和外国侵略的激烈反抗。4.1861年俄国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1年俄国改革的实质:农奴主对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经济实质);农奴主为防止矛盾激化、维持和巩固专制统治的挣扎(政治实质)。5.拿破仑法典的性质: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拿破仑法典的实质;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6.《权利法案》的性质:英国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权利法案》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国王权利、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律文件。7.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