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新常态下,如何开展地方人大监督工作
在从严要求的“紧箍咒”越念越紧,一些习以为常的潜规则逐渐被打破,一些曾经适用的“套路”已不能用或不管用的政治新常态下,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全面向形式主义宣战,改变人大工作“多做没意思,不做不好意思,做做意思意思”诸如此类被有些人认为“正常”的现象,依法有效地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监督职责,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笔者认为,在当前政治新常态下,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应做到“三多三少”。
一、多提监督,少提支持
从本质上讲,人大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工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现实工作工作中,地方人大普遍存在“提支持多,提监督少”和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倾向,唯恐落下“与党委要权、与政府争权、闹不团结”的口舌。其实,这大可不必。首先,从制度架构上讲,人大行使监督权,就是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权力进行制约,保证国家机器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就应当要求被监督者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开展活动,不存在支持与不支持的问题。其次,从法律规定上讲,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宪法和法律有明确规定,而现行宪法和法律中均没有支持“一府两院”的明确说法,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监督是人大工作的首要职责。第三,从文性词义上讲,“监督”是法定概念,带有强制性,而“支持”属主观能动概念,不带强制性,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监督与支持混为一谈,或者笼统地说监督就是支持,甚至把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定位为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那就意味着人大对集体公权力的淡化和漠视,甚至是对部分法定权力的自我放弃,是一种严重的失职行为。人大全方位、全过程地将“一府两院”工作监督到位,预防和避免“一府两院”工作失误,就是对“一府两院”的最大支持。在日益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新常态下,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理直气壮地把监督工作抓起来,把依法促进“一府两院”工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重点,严肃认真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监督“一府两院”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谨防“支持”的习惯、行为替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避免国家权力机关陷入“橡皮图章”的尴尬境地。
二、多些刚性监督,少些柔性监督
宪法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权有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等诸多权限。然而长期以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监督“刚性不足”而“柔性有余”,大多数开展的是审议、视察、调研等活动,局限于“走走转转、听听看看、读读念念”等一般监督形式上,很少采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和撤职等“伤筋动骨”的刚性监督措施,使得人大监督流于形式,损害了人大监督的权威。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被监督对象做得很好而使用不上,根本的原因还是政治体制陈旧和思想僵化所致,如“怕得罪人”、”“多栽花、少栽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和依宪执政的新常态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好监督职权,就必须创新思维理念,提高监督刚性,强化监督权威,推动人大监督工作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的转变。一要创新监督举措。改进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方式方法,探索随机突防、明察暗访、问卷调查等新形势下加强监督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改进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方式,将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和重大事项决定、询问、质询、工作满意度测评、罢免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人大监督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将监督全过程置于代表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使被监督者不敢任性、监督者不敢马虎。二要强化跟踪监督。克服审过、查过、被监督对象报过整改措施就算结束的状况,加大跟踪检查力度,对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整改的事项进行及时跟踪检查,检查整改措施是否符合审议意见或执法检查意见的要求,检查整改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检查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进行连续监督、追踪监督,力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三要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满意度测评的基础上,对会议决议、决定或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结果也要进行投票表决,并明确表决不能通过的处置办法,使“一府两院”主动执行决议、决定和落实审议意见。四要严格施行监督处置。要定期考察选举和任命人员履职情况,对滥用职权者作出限期改正、免职、撤职的处置决定;对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错造成不良后果的,作出责成有关部门处理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处置决定;对由权力机关选举或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宪违法和违反本级以上权力机关的决议、决定的行为予以处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适用法律不当,事实认定不准的司法、行政执法案件,责成有关机关处置或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多些实质性监督,少些程序性监督
长期以来,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一直是困扰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通病和顽疾。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人大没有坚持问题导向,监督工作图形式、走程序。一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实施监督工作中,习惯于走规定线路,乐衷于看盆景门面,擅长于说客话套话,表扬多、批评少,栽花多、挑刺少,支持多、监督少,久而久之,人大监督权威在形式主义的监督中消失殆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向形式主义宣战的新常态下,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冲破自身的思想藩篱,勇于直面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以问题导向开展人大监督工作,使人大监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效能,树立权威。一要紧紧围绕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着力解决不顾当地实际片面追求发展、重发展轻民生、重显绩轻潜绩、重短期轻长远的现实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紧紧围绕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监督,着力解决事关群众衣、食、住、行、学、医等方面的一些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民生权益的及时有效维护;三要紧紧围绕民主法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开展监督,着力解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贪污腐败的问题,保障权力在监督和制约下阳光运行。
政治新常态,犹如一面坡一道坎,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政治新常态,又犹如试金石,检验出了人大工作者的工作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我们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依法有效有为地开展人大监督工作,才能开创人大工作春色满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