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四点特征
人大司法监督之所以与其他形式的监督不同,是因为人大的司法监督权是由我国《宪法》赋予的,具有更高的权威。而具体监督工作的主体主要由各级人大机关以及代表开展,具有独立性更高的等特点。所以说,人大对司法的监督与其
他形式的司法监督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讲,人大对司法的监督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人大对司法的监督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地方人大对司法监督的权力来源于广大的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本质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监督。相比于司法机关之间的监督和舆论监督,权威性更高,因为人大的监督是权力机关对司法部门单方面的监督,人大的司法监督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审判权、检察权、执法行为依据国家法律的规定行使司法行为。人大的司法监督来源于《宪法》,本质是人民通过选举将司法监督权委托给人大,人大受人民委托开展监督工作,这也决定了人大的司法监督具有至高的权威性。
第二,人大对司法的监督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地方人大对司法的监督工作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监督,人大的司法监督工作多以有组织的会议、检查组、调研组等形式开展,参加司法监督工作的人员主要以人民群众选举出来的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为主,而且代表结构多样化,来自于各行各业并对人民负责,受到的干扰较少,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在监督工作中更能够发挥监督客观性、公正性。同时,人大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权力。既充分发扬民主又集体讨论和决定问题。所以,人大的监督工作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监督更具有独立性,人大的监督工作更能体现民意,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第三,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方式更具多样性样。司法监督可以采取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询问和质询、提出批评建议、评议工作、执法检查、视察工作等等多种形式。根据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的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既可以
是对工作的全面监督,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开展监督,还可以对人事进行监督。可以事前事中监督,也可以事后监督,可以说是全方位监督。
第四,人大对司法的监督具有一定的间接性。人大的监督并不是直接介入某一起司法案件的办理,而是通过对司法机关某一项工作进行监督。如在审议司法机关某项具体工作时,可以指出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但并不纠正具体某一起案件中出现的问题,以防止领导以此干预司法。人大监督的间接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性。人大在听取和审议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或对它们进行询问甚至质询时,是对司法机关的具体工作进行评价并提出对这一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事后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监督对象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时,其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报告和检查工作之后的建议、调研报告等形式加以纠正或者处理,即交给相应的职能部门,由其做出处理,而不是直接纠正违法行为。所以说,人大的监督往往是在事发以后,这种事后监督有利有弊,弊端即发生才处理,不出事不处理,但是处理时违法行为已经发生了,后果不可挽回。不过这种事后监督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又能够维护司法机关的相对独立性,不会干扰司法机关办案,也符合宪法规定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宪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