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形式
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指地方人大在开展对一府两院司法监督的工作形式。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监督,即各级人大根据各自权限对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工作监督,即地方各级人大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实行监督;三是人事监督,即各级人大对由其选举和决定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的监督。包括对任免人员任职资格、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监督。从地方各级人大的司法监督工作实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审议工作报告。审议工作报告包括审议年度工作报告和审议特定工作报告。审议年度工作报告是指每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检察院都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做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包括本年度工作总体情况以及下一年工作计划,审议期间人大代表会对政府及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进行表决,如若表决不通过,可以责令他们重新作报告。闭会期间,各级人大常委会也可以根据需要听取和审议政府部门以及法院、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来源于《监督法》的规定。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并公布,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人大对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监督职权,能够有效的对司法机关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地方各级人大可以对“一府两院”的特定工作进行监督。
第三,人事任免和撤职。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和人民检察院检查员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免。通过人事任免权,人大能够有效对任免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第四,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有关执法机关的执法工作进行的检查,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工作之一。开展执法检查对推动法律法规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普法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检查对于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询问和质询。各级人大代表及委员可以在会议期间,按照法律程序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询问和质询。主要是针对代表和委员对司法机关做出的报告或者议案中有不理解的方面,可以要求报告单位或提出议案的单位做出解释或者补充说明,对被询问、质询对象带有一种督促性质的监督。询问与质询的开展形式相识,质询是议案的一种,一般是针对“一府两院”工作中重大问题提出,需要多名代表提出,被质询机关必须做出答复。询问相对于质询程度较轻,一般是代表用于了解某些不清楚的事项。
第六,组织人大代表进行工作评议。通过组织人大代表或委员以及相关单位对“一府两院”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议。这种评议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接触基层群众,发现司法机关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评议工作是近些年来地方人大探索和创新出来的一种新型监督形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及有关单位对司法机关某一方面工作,集中进行点评,具有目标性明确,监督成员多样化等特点,有效的把对人的监督以及对事的监督结合起来,操作性强,监督力度大,社会反响好。
第七,特定问题调查。特定问题调查也是地方各级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一般是对国家机关因渎职、失职而引发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殊事件或者重大问题进行特别调查。相对于人大的其他监督形式,具有更高的严厉性,在得出调查结论后,可以做出相应的决议,而当决议无法落实时可能还会进一步引发撤职、罢免等更加严厉的措施,但在实践当中运用的比较少。
第八,办理代表建议与议案。各级人大代表有权向本级人大提出意见建议,也可由十名以上代表向人大提出议案。实践中,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受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以及人民群众的申诉并将意见、建议及申诉转交给本级政府督办,也可以直接交给有关单位,由各单位研究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