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T·S·艾略特作品《四个四重奏》
摘要:《四个四重奏》是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凝聚了他对人类苦难的探索,也代表了他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艾略特诗歌的赏析过程,也是深入解读他对人类苦难根源探求的过程。这些又与艾略特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时代环境和他强烈的“寻根”意识有着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
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
寻根意识
T·S·艾略特(1888—1965)是美裔英籍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伟大的剧作家和评论家,作为新批评理论的奠基人,在二十世纪的现代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著名长诗《荒原》发表与1922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诗坛的一座里程碑,艾略特因此而走上英美诗坛领袖的宝座。《四个四重奏》是他的另一部长诗,作于1935年——1943年,这部作品是他后期诗歌创作的巅峰,艾略特1948年也因此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部作品分为四个部分,是由四首长诗组成的,每个部分又分五个乐章,说表现的主题主要是人类的苦难、关于时间、生命的永恒、老年以及人类的智慧等等。当然秉承艾略特的一贯风格,探求人类的苦难是他作品永远不变的中心。作者全方位地探寻了人类苦难这一主题,然后追根溯源,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答案。欣赏艾略特的诗歌,就要对他所处的时代,家庭背景以及成长历程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围绕他思想上的信仰回归和寻根意识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在社会文化传统这个大环境下寻找到诗人个人精神特质的真实内涵。
一、苦难的由来
艾略特在他的经典名作《四个四重奏》中,全方位的探索了人类苦难的根源,从精神的内涵和物质的需求去描绘了人类经历的各种苦难,并深究其原因,同时探寻苦难的意义,以求可以找到摆脱苦难,进行自我拯救的途径和方法。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这部小说中,将人世间的生活写得非常孤立与无望,就好像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一样;烦恼、空虚、焦虑和无望的悲痛几乎是人们生活的主题;人就好像是一部失去灵魂的机器,没有欢乐、没有梦想与希望,同样也没有思想,就像是呼啸的寒风中飞舞的秋叶,没有目的,没有生机可言。而世间万物又脆弱不堪,让人无法信赖,无所依靠;土地,这个养育人类文明的基础也遭到毁灭,干枯、龟裂,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而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建设起来的城市也失去了活力。生命在此刻只有等待不幸与痛苦的判决。
但是人类苦难的根源是哪呢?艾略特一直在寻找,并最终取得了答案,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将原罪带到人间,开始了人类了苦难历史。从艾略特的角度看,原罪是苦难的根源,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但是同时也是关爱及救赎,标志着人类经历了苦难的考验,才能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得到真正的救赎。只有从根本上认识苦难的根源,才能勇敢的面对苦难。艾略特对上帝充满敬畏,认为上帝的全能的,而人类是不完美的,人类在上帝那里唯一能得到的东西就只有智慧,而且是无穷无尽的智慧。这就是艾略特心中的希望之所在,拥有率智慧的人类才拥有希望,在有存在的意义。他的作品也随之开始转变,到了作品的第二乐章,艾略特描写了很久没有听到的瀑布的声音,就像是来自天堂一样,还有孩子们的欢笑声,生机与活力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身边。
漫漫长路,上下求索。艾略特通过漫长的痛苦历程,完成了对人类苦难的探索,终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苦难的根源及意义。这时的艾略特仿佛看穿一切,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切都会安然无恙的。”
二、信仰回归
艾略特自己创建了一套基督教的理论,他终于走出了人类深重的苦难。他重新树立起对上帝的信仰,重新回到了有信仰的世界,他对人类苦难的探索过程,也是走出困惑,走向信仰回归的过程,重新树立的信仰和信仰回归使艾略特的心灵获得了解脱,让他再次能融入到生活中。而诗人信仰回归的过程是和他的时代环境、家庭背景和寻根意识有着密切联系的。
艾略特的家庭背景其实是非常不错的,1888年,他出生于美国的一个贵族家庭。这个家庭对艾略特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一生中,任何私人关系或者社会关系的处理都是以这个家庭为模板的。在这个家庭,祖父有着极大的威严,作为一名神教派的牧师,他非常热衷于他的传教事业,他放弃哈弗大学的舒适环境,去荒芜的边疆建立了一座属于他自己的神教教堂。
在当地,艾略特家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家族,是当地唯一神教的领导者。艾略特的母亲是一名虔诚的唯一神教教徒,同时也是一位宗教诗人,她的诗歌艺术对艾略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持续了艾略特的整个艺术生涯,当很多年以后,母亲夏洛特已经离开人世,艾略特在哈弗任教,他曾对他的学生说过母亲给他的关怀和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他还在他的书中表露出母爱对他的重要,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与帮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
童年时代,对艾略特影响比较大的人还有他的保姆安妮·邓恩。这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影响了艾略特很多年,安妮·邓恩在艾略特六岁时就给他讲上帝,并带他去天主教堂做礼拜,虽然艾略特后来没有专门提起过这些事情,但是他曾经说过,童年的许多记忆后来一直影响了他的一生。
艾略特从小就受家庭中浓郁宗教气氛的熏陶,他出生并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对于他以后的创作和思想的转变是有极大影响的。在他的心灵深处,已经被宗教的精神深深的渗透了,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身体。这是他后来信仰回归的基础。在艾略特选择宗教信仰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是背叛了他家庭的宗教,其实他只是选择了一个最使人信服的信仰。他内心深处的信仰从来都没有丢失过。这种宗教信仰在艾略特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对艾略特产生的影响。当艾略特在探索人类苦难的道路上一次次迷茫的时候,深埋于内心深处的宗教信仰总是给艾略特指出一条道路,让他在基督文化中找到答案,解脱出来并最终回归。
艾略特的人生转折
时代环境也对艾略特探索人类的苦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代,正是西方国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也以一种全新的速度在发展,人类开始更深层次地探索宇宙、自然,同时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宗教信仰受到人们的质疑,人类开始为自己的生存立法,而不是将一切都寄托于信仰。但是信仰的缺失也让人类处于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凝聚力的真空状态。个人主义,私人欲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世俗淹没了人类的生命之美。
二十世纪的西方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世俗社会更加关注物质的获得与享受,人类成了物欲的奴隶,人性被魔性和兽性所淹没。整个西方世界弥漫着物欲主义,拜金主义泛滥,人们对物质与财富的追求胜过一切。因拜物主义而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这个世界增添了血腥的色彩。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血腥的战争在世界范围内争夺资源。战争的巨大破坏力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的灾难,人类多年积累的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被破坏,生命在战场上流失,人类的价值观开始瓦解,但是又没有新的价值观来引导人类的生活,这一时代的人类陷入了无限的迷茫与绝望。
艾略特完整地经历了这一个精神空虚的年代。作为一个文人,清晰地看到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艾略特感觉到悲观和绝望。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敏感和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让他感觉到不能这样沉沦下去,他必须站出来去为这个世界的精神支柱去寻找一个方向,他必须用一种积极而肯定的态度去面对社会。于是他继续对人类的苦难探索与追寻。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个世界精神空虚,价值观念缺失的认识,而晚期作品《四个四重奏》则在这条探索道路的重大转折,他要为精神空虚的人类重新树立起信仰的旗帜,从基督文化中为人类的苦难找到根源和意义,让人们不再惧怕苦难,而是通过这种苦难去完成救赎、获得永恒。
四、寻根情怀
在对人类苦难的探索道路上,还有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一直在影响着艾略特的思想。在艾略特看来,一个民族的乡土文化是滋养这个民族精神的沃土。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对这种文化传统有着深深的渴望,他不断地去追寻古老传统的文化之“根”,他推崇古典的审美情趣,否定世俗的文明并希望构建一个基督教社会来重拾人们心中的信仰。他选择加入英国国教,也是为了追求信仰的复苏,也是为了追寻他心中的信仰之“根”。总所周知,西方世界的是在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文明,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类将精神寄托于基督文化,并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最后归宿。经历了各种徘徊和迷惘,1927年,艾略特选择加入英国国教,这次宗教皈依也是他寻根意识的体现,他祖上是英国人,所以他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回归,同时,他通过这种方式来追寻英国文化和欧洲传统,希望可以找到民族精神的根源。我们以后来者的角度去分析,艾略特的宗教选择等一系列的事件,都是他寻根意识下的必然结果。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寻根意识就存在于艾略特的脑海中,他从来不以自己的出身地,也就是美国圣路易斯为故乡,而心中渴望的故乡是英国,是他祖先的来源地。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找到身体与精神的归属感。在美国,艾略特感觉自己就是个漂泊异乡的流浪儿,他认为美国没有完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觉得在美国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不切实际的。从哈弗毕业后,怀着寻根思想,艾略特踏上欧洲的土地去寻找他内心深处的文化之根。他在欧洲游学的过程中发现,这里的历史文化传统才是他想要的精神之源。于是,他选择留在英国,并在这里娶妻生子,最后加入英国国籍。就连平时的穿着打扮他都以一个英国人自居。他头戴礼帽,身穿方格长裤,以这种形式来表明他对祖先之根的向往与留恋。
在艾略特的精神世界里,对“根”与“源”的追求与渴望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意识和思想影响并规范了艾略特的人生,在他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艾略特对人类苦难的探索与追寻,并在基督文化中找到了答案,他又一次通过寻根思想主导了自己的行为,成就了自己的精神之旅。
结语
《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是他历经8年时间创作的一首长诗,这一创作过程,跨越了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创作初期,诗人因人类的残酷与混乱而陷入绝望与悲痛,只能将精神寄托于宗教。艾略特通过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来讽刺现实世界的不真实。诗人通过一些历史地点,去探索历史在时空的转变中有何现实意义,探求宗教精神能否在人们心中永恒。作者从多个方位,多个层次通过多种角度对人类的苦难进行探索,最终在基督文化中找到了答案,使人类的精神在这种苦难中得以救赎和永恒。这是结合了艾略特的家庭出身,时代环境以及他强烈寻根思想而出现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朱晓英.略论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基督教拯救思想[J].电影评介.2007(11)
[2]
沈洁.T.S.艾略特的“声音”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2)
[3]
邵萍萍.《四个四重奏》与艾略特对人类苦难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
杨渝.回到原初世界——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宗教人物意象解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