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热地素材青年成长与法治
青年返乡也是一次重新出发
外教市场亟待规范
单仁平:电视剧搞错了中国地图,该如何定性
90后理财观折射的社会变迁
方兴东:互联网反垄断或重新定义产业格局
法律出手,“傍名牌”凉了
增加交通出行的“智慧成色”
“刷漆”矿山 何以出现?
立法监管电子烟势在必行
网约车上“新规” 能否开得更稳?
青年返乡也是一次重新出发
毛梓铭
2019年08月02日08:52 来源:广州日报
这几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返乡就业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7.9%的受访青年考虑过返乡就业。其中,家乡发展迅速、与城市差距缩小(56.5%)和大城市生活压力大(56.0%)是受访青年返乡就业的主要原因。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多样的选择。在以往,人们总觉得,大城市机会多、条件好,在大城市打拼,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不二选择。然而,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观点,也会渐渐跟不上形势变化。时移世易的变迁中,越来越多的城市、村镇都驶入了发展快车道。无论是基础设施、城乡面貌,还是营商环境、政策规则,这些看得见的进步,都给青年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特别是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势头如火如荼,青年返乡不仅大有可为,也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良性互动。
在很多返乡青年看来,回家的吸引力除了机遇,还有生活。生活,不只是公司—住所的“两点一线”,而应该有丰富的内容、精彩的体验。今天,青年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努力赚钱是其中之一,但大家更希望的是,生活不再单调,人生多姿多彩,既有独酌小憩的闲适,亦不缺放浪形骸的豪迈。返乡,虽然是回到熟悉的地方,可某种意义上,也是重新出发。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我们想要开启的正是一段别有意趣的人生旅途。
不管是奔向大城市,还是回到小乡村,两种选择并没有高下之分。有的不过是,大家对人生的不同理解,进而做出不同的选择。事实上,在这个快速变动、来去自如的现代社会中,离乡并非一去不返,返乡也绝非闭门不出,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股干事的激情、创造的热情,便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束缚住向往美好的脚步。
外教市场亟待规范
2019-08-02
09:16:11 来源: 北京日报
正值暑假,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筛选英语班,是否有外教已经成为考量标准之一。市面上的培训机构纷纷打出了“原汁原味”的旗号,几张外国脸已经成为教学团队的“标配”。而一旦有洋面孔傍身,课程也立马身价倍增。可是,这些身价不菲的外教真的靠谱吗?
“长着洋面孔,就能当外教”,一句玩笑话直戳外教行业之乱象。媒体调查发现,外教市场其实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的外教母语非英语,口音浓重让人傻傻听不清;有的毫无教学经验,光凭一张脸就浑水摸鱼;还有的资质全无、品德堪忧,甚至在本国还有犯罪案底。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授课的外教中,符合规定并持证的数量可能不足三分之一。
“黑外教”频发,问题出在哪里?从经济学来看,当优质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劣币”就会不请自来。据了解,国内市场对外教的需求缺口高达20万人。利益的诱惑之下,便不乏经营者以次充好。“反正外界很难核实”“教育局检查让外教回避就可以了”,监管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纵容了违规者的生意歪经。而一些家长更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天然认为外教教得更好,而评判标准就是看脸,着实给了外教们这块市场“人傻钱多”的观感。
外教行情看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本身不是坏事。但相较于需求端的巨大热情,倘若供给端问题频出,不但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还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就当下而言,一来要加强外教资质的审验与管理,从源头上堵住“南郭先生”趁乱而入的空子;二来要提高违规成本、加大惩戒力度,让糊弄家长赚昧心钱的培训机构真正感到痛感。近日,教育部已经提出要求,培训平台须公示外籍培训人员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历。同时,北京市三中院还宣判3人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罪分别获刑一年半至两年。多措并举地严格管理,才是规范外教市场的正道。
外教外教,除了有“外”的身份,关键得有“教”的品质。很多时候,外来的和尚未必会念经,中国老师也未必教不好外语。家长们理性看待外语学习,破除对外教的盲目崇拜,或许才是避免被骗的关键。(范荣)
单仁平:电视剧搞错了中国地图,该如何定性
2019-08-02
00:56
环球时报
单仁平
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出现中国地图的错误,把台湾和海南岛都给“丢了”,中印边界的标注也是印度版的。网上舆论哗然,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宣示声明此起彼伏,剧组人员也急忙申明支持国家领土完整的态度,强调自己的爱国立场。
由于此剧最初的导演是带有“台独”标签的瞿友宁,虽然后来换了人,很多人仍怀疑这当中有瞿友宁做的手脚。这增加了网络声讨的激烈程度。
我们认为,很多网友在围绕国家统一问题上眼里不揉沙子,是爱国情绪的真诚流露。对一些确有“台独”倾向,在香港问题上态度极端的艺人进行声讨,总体上产生了积极的震慑效果。这方面的政治正确性必须长期坚持。
与此同时,我们建议区分涉台涉港敏感问题的不同情况,对无意中的差错和恶意为之区别对待。
就《亲爱的,热爱的》地图出错来说,首先,很难相信整个剧组有成心搞这个错误制造事端的恶意,它的出现一定是中间的某个或几个环节都出了问题,导致剧中的地图就是把台湾、海南岛和西藏地区的部分领土“搞丢了”。这当中是否有瞿友宁或某个人出于个人原因恶意做手脚,还有待剧组进行内部调查,给出可信的说法。
但是总体上我们不主张把带有这张错误地图网剧的播出当成轰动性的重大事件看待。我们主张把它看成一个需要电视剧制作界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尽最大努力避免的问题,但未必需要公众强烈情绪的参与。这个事件与一个港台艺人公开支持“台独”或香港极端势力,大陆公众抵制他来北京或上海开演唱会,应当是不同性质的事情。
有相关经历的人都了解,各种创作中出差错是很难避免的。比如传统新闻机构都有严格的校对制度,但即使那样,各种离奇的错误层出不穷。说这个人,放上了那个人的照片;多写、少写或者错写一个字,意思正好反过来了。如果这些差错导致了政治敏感性,就会尤其糟糕。
一般认为,文艺创作者的“政治把握能力”要比媒体弱,他们说不准在哪个环节上就搞出政治不正确的情节来。港台和境外艺人出这些问题,有些恐怕与根深蒂固的立场和价值观有联系,遇到这种情况的证据充分时,要坚决予以打击。比如对香港的何韵诗等等,内地演艺市场就应该坚决封杀之,这没什么可商量的。内地网友对瞿友宁的质疑,也非空穴来风。
但是也有一些人属于“立场不够坚定”,对那些情况我们主张既要有压力来影响他们向爱国力量靠拢,又要有对他们“团结大多数”的政策意识。当然,这不是一个可以在舆论场上精准把握的领域,上述兼顾性恐怕只能在大量摩擦和复杂的互动中逐渐形成,我们主张的是,大陆社会要有这方面的集体意识和把握。
所以我们呼吁全社会对“大创作界”出差错的问题保持必要的冷静。技术性错误还是应该尽量当作技术错误对待,我们的社会应当避免政治敏感度无限提升,变得越来越尖锐、极化。这不是对一个社会有益的注意力和兴趣聚焦。
我们还是主张公众对各种非恶意的差错不那么较真,让社会对一些“非标准化”的东西多一些承受力。从政府官员到网民,不妨都多一些释然。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社会尽量避免差错,但同时想说的是,当我们对最终还是漏网的差错多一些承受力时,这个社会就会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成就的方向上去。(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90后理财观折射的社会变迁
2019-08-02
09:32:42 来源: 广州日报
最近,支付宝发布了首份《90后攒钱报告》,调研结果令不少人大呼意外。报告显示,92%的90后每个月都会有结余,80%的人会将结余进行理财;对比他们的余额宝和花呗则发现,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平均是其花呗账单的4.5倍。此外,90后初次理财时间比父母早了10年。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90后是喜欢超前消费的一代,花钱大手大脚,几乎每个月都是“月光”。不少父母甚至70后、80后认为90后花钱的手法是典型的“少年不知愁滋味”。
然而90后真的只会毫无节制地消费,不会攒钱理财吗?未必如此。90后是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原住民,他们的自主独立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更高,对消费和理财的接触也比父母辈要超前,精打细算、早早理财都是在为未来过好生活做足准备。与父母辈相比,90后的眼界和思维更加开阔、多元化,对自己的生活往往不设限,反而能实现更多可能性。虽然热衷消费,却也同样生财有道,甚至开拓了不少赚钱的新方式。比如,有不少在校大学生利用一技之长做兼职,甚至通过电子竞技代练、网络直播打赏等新手段来实现收入的多样化,以此分担一部分的生活开销。这在以前看来的确不可思议,但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给了90后“后来居上”的机会。深谙社交媒体的他们中有不少人有着更多的经验和想法,既能在消费中取悦自己,满足个性化需求,避免早早地背上过多债务。
90后也是成长于信用社会的一代。相较于喜欢“储蓄消费”的父母辈们,如今的年轻人更习惯信用消费,不再先存钱后花钱。但这并不意味着习惯信用消费就是寅吃卯粮,一方面,他们会合理利用金融杠杆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擅于利用产品规则,发掘出实用的理财小技能。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降低了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各类金额大小、风险可控、收益不同的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给90后提供了更多的理财选择,把钱都存在银行里的“狭义储蓄观”在90后中越发没有市场,他们更倾向于把省下来的钱存到余额宝,或者用来购买各式各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为自己的资产增值、保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90后既会享受消费,也能理性理财。与其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他们,不妨摘下“有色眼镜”透过现象的迷雾,去挖掘并理解这些年轻人内心真正的喜乐与需求。(刘琛)
方兴东:互联网反垄断或重新定义产业格局
2019-08-02
05:25
环球时报
方兴东
盛传已久的传言终于变成了现实。美国司法部日前宣布,正式启动对几大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违法行为的广泛调查。调查指向“市场领先的在线平台是否以及如何获得市场力量,参与减少竞争、扼杀创新或以其他方式伤害消费者”。将“考虑消费者、企业和企业家对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以及网上零售服务表达的广泛担忧”。显然,这将是互联网商业化浪潮近30年来影响最大的事件。
美国三次互联网反垄断
反垄断是政府理直气壮直接干预市场的行为,所以对于市场和产业的影响,没有比反垄断法影响更重大且深入的。上一次反垄断浪潮是美国政府对微软公司发起垄断诉讼的世纪大战。可以说,这一次重点调查的对象可能包括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等,恰恰就是上一轮反垄断后的产物。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政府此举很可能将重新定义下一个10年至20年的产业格局。
过去5年,全球互联网反垄断此起彼伏,一马当先的主要是欧洲。接连对苹果、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等大企业开出巨额罚单。欧洲对于公平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更加敏感,所以相当于是序曲和热身。但是,因为欧洲本身互联网产业缺失,所以,整体影响相对有限,方式是处罚为主。
而这一次美国正式开始行动,标志着全球互联网反垄断渐入高潮。除了对滥用行为的处罚,以及限制巨头的收购和兼并,很可能会实施拆分等最严厉的举措。而且这一次反垄断行动范围广泛,影响很可能大大超越一个产业。全球高科技领域历史上的三次反垄断浪潮,每一次都是针对一个巨头。
第一次反垄断浪潮,是20世纪中叶针对AT&T的反垄断调查,最终迫使AT&T向任何的美国公司免费授权它旗下所有的贝尔实验室专利(晶体管、激光、蜂窝系统、卫星、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专利)。这些技术随后直接促成了硅谷的诞生和崛起,催生了诸多大公司,比如仙童半导体公司、摩托罗拉、德州仪器、英特尔和AMD等。
第二次反垄断浪潮,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计算机领域的绝对霸主IBM。IBM最终同意放弃软硬件一体化,允许其他公司为它的计算机开发软件。没有这场反垄断,就不会有微软等新兴PC软硬件企业的崛起。
第三次反垄断浪潮,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针对软件巨头微软。虽然最后漫长的上诉推翻了最初拆分微软的判决,但要是没有这场轰轰烈烈的世纪大战,今天的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等很可能无法脱颖而出。
这一次影响将前所未有
而这一次,除了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在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等领域的垄断问题,还有苹果封闭的移动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高通的手机芯片专利以及微软依然牢不可破的操作系统垄断等。这一系列巨头企业大多数市值已经抵达万亿美元级,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资本市场,影响都是前所未有、惊天动地的。
与过去支持和反对者双方势均力敌的激烈争论相比,这一轮反垄断的舆论呼声比较一致。除了巨头本身自我辩护之外,无论业界、学界、政府和民众,都取得了压倒性的共识。Facebook共同创始人克里斯·休斯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呼吁拆分Facebook;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沃伦也一直呼吁拆分几大大型科技巨头;一直呼吁美国政府采取强有力举措的科技学者乔纳森·塔普林教授认为,美国监管当局应该参照1956年美国迫使贝尔实验室向所有人授权专利的做法,强迫这些超级网络平台开放,并且考虑必要的拆分方案。
全球更多学者也越来越取得共识。已经有美国学者提供了深入的证据,历史证明了平台垄断巨头提供购买他人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呼吁联邦贸易委员会对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等平台巨头的潜在并购行为进行控制。英国学者尼克·斯尔尼切克则认为,数据资源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面对我们每个人的信息都被平台公司掌控的现状,我们应当防微杜渐,尽快将平台公司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甚至建议对超级网络平台实行国有化管理。
中国该如何应对
如今,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市场集中度与美国相比并不低,滥用垄断行为也较为突出,而且波及领域更多。除了类似美国市场的垄断情况,还借助平台优势,迅速进入金融领域、媒体领域、教育领域、安全领域等。但是,迄今互联网领域反垄断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内行业政策制定者固有的认识误区,那就是自然地将反垄断与不断做大做强对立起来。其实,历史实践证明,通过反垄断,解开因为过度集中而失效的竞争死结,反而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新做活的根本出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高科技行业的每一次反垄断行动,最终都极大释放了竞争活力,成功掀起新一波创新浪潮,拓展出全新的产业格局。而对于中国互联网乃至整个高科技领域来说,迄今还没有经历反垄断法的真正洗礼。在中国高科技实力近年来不断提升,中美高科技博弈进入白热化的阶段,最近开启的美国第四次反垄断浪潮,很可能产生重新“格式化”产业格局的巨大效应,极大改变美国高科技行业的未来竞争优势和生态走向。甚至再次改写网络时代的竞争秩序,定义下一个时代。
此举会否因此影响中美双方在互联网科技领域此消彼长的态势?笔者认为后续效应不容低估,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当然,中国高科技最佳的战略选择,就是走出误区,在反垄断方面积极有为,在制度创新上不甘于落后欧洲与美国,引领全球。(作者是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项目发起人)
法律出手,“傍名牌”凉了
斯远
2019年08月02日08:08 来源:光明日报
“傍名牌”曾经一度是很多中小品牌迅速崛起的“捷径”,这让很多品牌不得不预防性地注册很多与本品牌相似的商标。不过,这种此前大多只是受到舆论谴责的“捷径”,如今则受到了法律的打击。日前,经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决,“九粮液”“九粮春”等产品的行为被认定为侵犯“五粮液”“五粮春”所享有的商标专用权,前者立即停产并赔偿损失。
历时6年,经历一审、二审以及最高院再审,五粮液诉“九粮液”等侵权案件终于胜诉。这一判例,无疑给那些仍在肆无忌惮傍名牌或正准备傍名牌的企业一个警告。法律就该定纷止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一直以来,类似“九粮液”这样的傍名牌行为层出不穷,如“康帅博”之于“康师傅”,“周佳牌”之于“雕牌”,“脉劫”之于“脉动”,“豪牛”之于“蒙牛”,“雷碧”之于“雪碧”等,都是这样。这中间,不排除有些“李鬼”已经完成了商标注册,但鉴于其与知名商品名称、包装等的高度近似,仍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而在现实中,尽管被侵权企业每每主张权益,但成功维权的并不多。
五粮液此次成功维权,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一审、二审均败诉的情况下,通过向最高院申请再审,才最终出现转机。说实话,像这样旷日持久地打官司,不折不挠地申诉,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做到。花钱是一回事,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成本也会让企业望而却步。某种程度上讲,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正是市场上“傍名牌”行为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
从现行法律看,尽管法律对商标侵权有明确的赔偿规定,但是,若想实现法律的正义,除了之前所说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外,维权企业往往还要面对很多门槛,比如取证问题,一般侵权小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十分隐蔽,追根溯源十分困难。还有,就处罚而言,也很难让那些傍名牌的企业感觉到“疼”,很多时候,这些“李鬼”在一个地方被查,就会很快跑到另一个地方重起炉灶。
何况,出于地方保护的原因,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市场上的商标侵权行为,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足够的治理动力,这也导致维权企业胜诉难。常见的情形就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发起一次清理整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动,但集中行动一过去,一切又回到了常态。
这种听任、纵容傍名牌的做法,或许一时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看,一味傍名牌,不仅不可能创造出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也会败坏被侵权产品的声誉,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育,得不偿失。
此番最高院认定“九粮液”侵权,无疑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具有十分清晰的导向意义。这不仅会加大侵权者的违法成本,也会给基层法院一个正向激励,即法律要旗帜鲜明地保护知识产权,依法斩断各种“傍名牌”,制止恶意模仿、混淆行为,维护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竞争,本来就是法律的责任。
当然,除了让法律发挥保护和惩罚作用之外,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主动作为,从源头开始治理,共同打造一个清朗的市场环境。
增加交通出行的“智慧成色”
张 凡
2019年08月02日04: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象】近几年来,随着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全国联网落地完成,我国ETC产业蓬勃发展,用户数量不断增加。近期,加快推进ETC应用服务的各项政策也陆续出台。据预计,到今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将突破1.8亿,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率达到90%以上。同时,政策也鼓励ETC在停车场等涉车领域应用,包括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大型交通场站,以及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从高速公路到城市停车场,ETC产业发展不断开拓新领域、迎来新机遇。
【点评】
从各大银行纷纷发力营销,到各地积极推动高速公路安装,近段时间以来,ETC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照见产业快速发展的红火之势。
使用ETC电子收费系统,车主在行驶过程中不需要停车就能进行费用缴纳,与传统人工收费站相比,省去了停车、摇窗、支付、放行、启动等环节,大大提高通行效率、减少拥堵。数据显示,ETC数字化收费系统的通行能力是人工收费站的3—5倍,对推动高速公路运输提质增效作用显著。近些年来,ETC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除了在高速公路上覆盖率不断提升外,ETC还逐渐进入城市停车领域,成为未来智慧停车场建设的一大趋势,开始与更多人的日常出行紧密连接。
ETC可以为“停车难”提供智慧解决方案。截至2018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庞大的“汽车大军”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停车难”问题。而ETC为解决停车难题、推动智慧停车发展,勾画出广阔前景。当前,大多数人对智慧停车的诉求,主要聚焦于找车位与缴车费这两个环节的智能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找车位已经广泛落地于停车场建设,能否自动缴费、快速通行成为检验停车场“智慧成色”的又一关键。而解决自主缴费问题,ETC是一把好用的钥匙。像高速公路上一样,停车场借助ETC也可以基本实现无人值守、不停车自动缴费、快速通行,从而实现停车管理的安全、智能与高效。目前,ETC应用于城市停车收费,已成为城市升级停车场管理的重要举措。
智慧停车由智慧交通孕育而生,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代表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随着普及推广工作不断加快,为ETC向停车场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相关发展应用也还存在着一些未知数。比如,停车场是否愿意为较高的建设成本买单,用于缴费的车载电子标签是否会带来隐私泄露,ETC办理程序能否进一步实现简化,电子支付能否加载更多消费功能以增强用户黏性,等等。只有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在便利性、安全性、功能性等方面做出更多改善,才能推动ETC不断走向未来。
今天,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更加智慧的生活带来了无尽可能。秉持科技创新的理念,积极拥抱最新的技术,不断克服前行道路上的挑战,我们一定能不断绘制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新图景,让城市成为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刷漆”矿山 何以出现?
青的蜂
2019年08月02日08:09 来源:南方日报
最近,山东新泰市发生了一件奇葩事。一家偷偷开工的石料厂,将一座矿山涂上了绿漆,据说航拍的时候一片绿色,环保检查就发现不了异样。
强行制造绿色,这事儿许多地方发生过,但这家石料厂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刷漆技术太差了,颜色偏靛蓝,和植被明显不是一个色,记者随手拍就穿帮了。
令人无奈的是,如此糟糕的刷漆技术,居然糊弄住了当地的监管部门。根据报道,这家石料厂的刷漆,是去年就已经完成的,而且该厂占地数十亩,刷漆工程很大。面对这近乎公开的秘密,当地审批、监管部门就没听到一丝风声?
退一步说,就算管理部门没接到举报,这事儿也绝无隐瞒的可能。环保检查不只是卫星监测的事儿,不是在电脑上执法,只要有人随便逛一逛,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都是去年的事了,倘现在还不知情,岂不让人质疑执法能力?
两个细节亮了。当记者追问“怎么环评的”,新泰市环境监察大队三中队工作人员怼回来:“你让我怎么落实,我找谁啊”。泰安市行政审批局生态环境窗口工作人员直言,环评手续并未办好,记者问为啥没查呢?答:“早晚得查。”
“我找谁啊”“早晚得查”,从这种漫不经心的语气中,我们似乎理解了为什么“矿山刷绿漆”这种奇葩能够存在。不敢说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但有关部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已然确定无疑,凸显了作风建设问题。
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刷漆”矿山已被关停,相关责任人被停职,对现场喷涂绿漆及其他露天堆放的石材,限期一个月内清理完毕。但比起处理企业,我们更想知道,当地的环评制度有没有开绿灯?环保执法怎么发挥不了作用?
最新进展是,当地环境监察大队三中队中队长作出书面检查。追责是件好事,但我们不希望此事到这里“告一段落”。毕竟,环评在“最后一公里”“抛锚”,监管全面失效,书面检查能解释透吗?希望上级部门彻查,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立法监管电子烟势在必行
本报特约评论员
2019年08月02日07: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面对电子烟泛滥且危害日盛的态势,让立法走出先手棋,实属依法监管电子烟的刚性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应加速推进电子烟监管的立法步伐,早日为电子烟的监管量身定制出严密完善的法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防治电子烟危害的工作上与国际社会保持同步,真正取得对电子烟依法监管的主动权。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2019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认为“虽然就电子烟触发的具体风险还没有作出结论性评估,但毫无疑问,电子烟有害”。报告提醒各国政府和消费者不要轻信烟草企业关于电子烟等产品的宣传,“电子烟损害小”等说法只是烟草企业的宣传策略,应加强对电子烟市场的监管。
在世卫组织发布上述报告前一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就“健康中国行动”之控烟行动有关情况进行说明,透露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电子烟监管的研究,计划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电子烟进行监管。
世卫组织报告和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都对电子烟商家的“营销话术”进行了揭露。如以烟草巨头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通过所谓的“不燃烧香烟”运动,企图树立大众健康伙伴形象,但实际上却是在推销其电子烟等产品。而不少商家推销电子烟,往往打着电子烟比传统卷烟的健康危害更小且能辅助戒烟等招牌,让嗜烟者产生既可解决烟瘾又不危害健康并能帮助戒烟的错误认知。其实,电子烟非但没有商家像所说的那样不危害身体健康,反而因其产生的气溶胶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相比传统卷烟对健康的危害并未减少。与此同时,电子烟的器具还存在着电池爆炸、烟液渗透、高温烫伤等安全风险,更容易对吸烟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鉴于吸电子烟客观存在的健康危害和电子烟器具有的安全风险,不少国家都通过立法将电子烟定位为烟草制品,从生产、销售、使用、包装与广告、税收等多个方面对电子烟进行严格管制。相比之下,我国由于电子烟的诞生时间较短,还没来得及对电子烟的监管进行立法准备,不仅尚未针对电子烟出台相关标准,也未对电子烟的属性进行定位,导致电子烟既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品,既不是医疗器械也不是烟草,而成为一种时髦商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在吸电子烟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多、电子烟危害公众健康已成基本共识的语境下,立法强化电子烟的监管,显然势在必行。
立法对电子烟进行监管,是厘清电子烟定位属性、令其不再“野蛮生长”的基本要求。既然科学研究表明电子烟与传统卷烟一样危害身体健康,就理应通过法律的形式,将电子烟定位为烟草制品。只有依法将其属性定位为烟草制品而不是普通商品,才能让电子烟的生产和销售纳入烟草管制范畴。如此,商家营销时才会因套牢的法律“辔头”而不再踩红线,从而以法律属性的定位,让电子烟在市场上的泛滥势头得到有力遏制,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止电子烟危害公众健康,尤其是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在现代法治社会,对任何事物的有效监管,都须以法律的授权为基本前提,电子烟的市场监管也不例外。由于立法的缺位,我国目前对电子烟的监管只能按普通商品来对待,客观上导致了监管的效果不彰。如果监管执法部门基于电子烟的严重危害考量,强制性地将其纳入现有的控烟条例进行监管,则又会陷入“于法无据”的尴尬,损害监管执法的公信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立法监管让电子烟的监管“有法可依”,已成为必然选择。
面对电子烟泛滥且危害日盛的态势,让立法走出先手棋,实属依法监管电子烟的刚性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应加速推进电子烟监管的立法步伐,早日为电子烟的监管量身定制出严密完善的法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防治电子烟危害的工作上与国际社会保持同步,真正取得对电子烟依法监管的主动
网约车上“新规” 能否开得更稳?
李 贞 毛宇轩
2019年08月02日05: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清晨的北京,准备前往首都国际机场的刘先生站在路边等待着专车的到来;正午的广州,曲女士钻进凉爽的快车前往和朋友们相会;傍晚的济南,刚下班的老郑等来了接自己的顺风车,拎着给孩子买的晚餐……这些当代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图景,离不开互联网时代下诞生的网约车。网约车在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只有更好对其进行监管,才能让网约车的发展行稳致远。
新规将至 更严监管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交通运输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此次将重点规范政府定价和各运营平台的自主定价行为,加强价格监测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并采取网约车公司应公开加价机制,违规价格将被纳入“黑名单”等诸多举措。
此前,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网约车的定义和经营方式,但是并没有就网约车的具体定价与加价计费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也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管体系。而为了进一步整治司机擅自加价要价、不按照规定路线行驶等问题,此次改革也聚焦在了安全和收费这两大核心问题上。
《征求意见稿》强调,对网约车这样的道路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的价格政策。按照放管结合的要求,加强价格行为事中、事后监管和市场价格水平监测,保障市场稳定,促进公平竞争。同时,还应保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运输服务价格基本稳定,防止春运、节假日等运输旺季价格大起大落。
双管齐下 规范定价
简单、方便、选择多,是网约车的优势所在,同时,网约车的价格是否更优惠、计价规则是否合理,也是乘客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征求意见稿》指出,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主动公开定价机制和动态加价机制,通过公司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方式公布运价结构、计价加价规则,保持加价标准合理且相对稳定,保障结算账单清晰、规范、透明,并接受社会监督。
就此,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向笔者表示,该平台早已上线此类功能。乘客在每笔订单结束后,都可以点击查看费用明细,包括可以看到不同车型的计价规则。
“根据市场调整价格的网约车是符合当今市场需求的,也是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出行方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程絮森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网约车有多种多样的车型,可以适应不同的打车,满足乘客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这是其优势所在。对网约车实行市场调节价,同时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提供可实行的政府指导价,“双管齐下”将为乘客带来更高质量的用车体验。
多方协作 保障安全
更注重安全是网约车监管的另一重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约车市场监管,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的资质审查与证件核发管理,各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网约车服务质量测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网约车平台公司基本信息、服务质量测评结果、乘客投诉处理情况等信息。此外,出租汽车行政主管、公安等部门有权根据管理需要依法调取查阅管辖范围内网约车平台公司的登记、运营和交易等相关数据信息。环环相扣的多种办法的实施让人们坐车时更放心。
“平台的发展来自于国家和自我的双重管控,必须要做到‘两边使劲儿’。”程絮森认为,在政府和网约车平台的共同努力下,对车辆的监管已由原来的事中、事后反馈,调整为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比如警方、乘客、司机和平台多方合作,使得网约车必须做到上车前联系、上车后定位录音、下车后评价调查。多层次的保障为行业监管提供了标准。“虽然无法100%杜绝意外的发生,但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数据量是网约车安全最重要的保障。”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储殷认为,无论是政府、网约车公司、司机还是用户,只有掌握了各个群体足够多的数据,才能更好地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司乘信息以及掌握行车的动态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只有具备了掌控信息的能力,网约车平台才有底气、有资格向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