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系统设计与UML》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分析与UML,System Analysis and UML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电气信息类 学时与学分:48/3 先修课程: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与设计过程,掌握UML的语言、表示法及其应用。2. 熟练掌握支持UML的CASE软件开发工具Rational Rose。
3. 能够应用UML和Rational Rose对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适用学科专业: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学手段与方法:面授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建摸(4学时)
软件开发方法概述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面向对象建模 UML概览(2学时)
UML的形成历史 UML的结构、符号与图形 UML建模简单流程
Rational Rose工具(3学时)
Rational Rose的架构 Rational Rose的安装和使用 Use Case图(3学时)
用例图的概念 用例图建模技术 类图与对象图(3学时)
类图的概念 类图建模技术 对象图 对象图建模技术 包图(2学时)
包的概念 包之间的关系
状态图(3学时)
状态机 状态图
状态、事件、转换 状态图建模技术 活动图(3学时)
活动图的组成元素 活动的分解 活动图建模技术 时序图(3学时)
时序图的组成 对象的创建和撤销 时序图建模技术 协作图(3学时)
对象、链和消息 时序图与协作图的比较 时序图与协作图的互换 协作图建模技术 组件图(2学时)
接口、依赖关系 组件图建模技术 配置图(1学时)
节点、关联关系 配置图建模技术
UML的扩展机制(3学时)
UML的体系结构 构造型、标记值、约束
用于业务建模的UML扩展 Rose的双向工程(2学时)
双向工程介绍 逆向工程
UML与统一开发过程(3学时)软件开发过程
第二篇: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信号与系统(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II)
二、英文名称:Signal and System(II)
三、课程负责人:杨浩
四、学时与学分:46学时,2.5学分
五、适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六、课程教材:
姜建国、曹建忠、高玉明,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七、参考教材:
a)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b)董绍平等,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c)V.奧本海姆等,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八、开课单位: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
九、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信号处理基础课程是电气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连续时间与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表示与分析方法,两类信号与系统间的相似关系,它们间的内在联系或转换关系,建立信号与系统这一极为普遍的概念,以及掌握偏重于信号处理的较完善的一套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有关课程,或将来从事信号处理与系统分析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课程的主要内容: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确定性信号与随机信号,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基本的连续时间信号与奇异信号。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分布参数系统与集中参数系统,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时变与非时变系统,因果系统与非因果系统。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解与正交分解。
2.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经典解法,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解法,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冲激响应。卷积积分,用卷积积分计算线性非时变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卷积代数,卷积的微分与积分。
3.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三角傅里叶级数,复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三角函数形式与复指数函数形式级数间的关系,周期信号的频谱,周期性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基本的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冲激信号与阶跃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时域卷积定理与频域卷积定理,帕斯瓦尔关系,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基本序列,序列的基本运算,用延时单位取样序列的加权和表示离散时间信号。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定义,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性质,包括线性、非移变性、稳定性和因果性;卷积和及其计算方法。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递归与非递归解,经典解法、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解法。频率响应,离散时间(序列的)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周期抽样,抽样的频域表示,抽样定理,连续时间信号的重建。5.Z变换
Z变换的定义及其收敛域的定义,序列类型与收敛域的对应关系,Z变换与序列的傅里叶变换间的关系。围线积分法,长除法,部分分式展开法。Z变换的基本性质。用Z变换分析与表征线性非时变系统。单边Z变换,用单边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Z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间的关系。
6.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信号处理理论内容比较抽象,本课程设置8学时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Matlab语言完成四个实验:无源滤波器幅频特性的测试实验,信号的产生、时域变换及卷积计算,模拟信号的取样与重构,信号的频谱计算及分析。
十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信号与系统的概念: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基本信号的性质,熟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概念,了解系统的基本部件及组成。
(2)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了解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系统的初始状态,掌握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掌握冲激函数的性质及冲激响应,熟悉卷积的主要性质及卷积积分,熟悉连续系统时域分析。
(3)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掌握周期信号频谱的概念和常用非周期信号的频谱,掌握信号频带宽度的概念,熟悉傅立叶变换的主要性质,熟悉抽样定理,了解信号的无失真传输和信号通过理想滤波器的概念。
(4)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掌握离散信号的概念,熟悉离散系统的模拟框图,掌握简单线性移不变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掌握单位样值响应,掌握卷积计算方法。
(5)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掌握Z变换与Z反变换的计算方法,熟悉Z变换的主要性质,掌握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掌握系统函数H(z),了解系统函数的零、极点与系统频率响应的关系,了解离散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频率特性的概念。
(6)实验要求:通过实验加深理解信号与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信号的采样、信号频谱有一个感性认识。
十二、说明:
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除了应先修电路原理与复变函数本科课程外,还应具有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积分变换和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
十三、学时分配建议: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6学时)2.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8学时)3.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分析(10学时)4.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10学时)5.Z变换(8学时)
6.实验(软件模拟计算)(8学时)
第三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类型 专业课程
学 时 数 44 学 分 数 2.5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面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像机械工业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尽提高和拓展了机电产品的性能和功能,而且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提高生产系统的工作质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意义的.本课程是学生在学完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后的专业技术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技术有着重要意义.(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求,本课程性质,跟踪现代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的发展编写.(三)大纲内容编写原则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特点和方法;结合机电一体化共性的关键技术,对其各子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涵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四)实践环节
1.课程设计
(1)名称:机械手控制系统编程与操作
(2)主要内容与要求:利用PLC实现机械手控制功能的要求编写程序,安装调试实验台.按照本课程实验说明书要求完成,并通过实验验证程序的正确性.(3)学时分配:4(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序号
教 学 学 时 环 节 教学内容 讲 授 讨 论 见习实 验 其 它 小计 一 绪论 4 4 二
机械系统设计 6 6 三 传感器检测及其接口电路 8 8 四
控制电机及其选择计算 8 8 五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 10 10 六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举例 4 4 8 总 计 40 44(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与期终成绩: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等;期终成绩占60%.2.试卷成绩与实践成绩:试卷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10%(实验报告5%,实验过程考核5%).3.综合考核成绩的计算:平时成绩20% 实践成绩占10% 试卷成绩占70%=10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姜培刚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2.主要参考书: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王孙安.《机械电子工程》.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郑堤.《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历史,内涵,应用和发展前景.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要素.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
一,△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一,△ ○机电一体化系统功能分析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关键技术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目标与方法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
第二章 机械系统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机械系统数学建模方法.2,掌握机械传动系统的特征及设计方法.3,了解常用的传动系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械系统设计
一,△○ 机械系统建模方法 第二节 机械传动系统的特征
一,△机械传动装置的特征参数及相应的调整方法
第三节 机械传动装置
一, △ ○传动比的设计方法
第三章 传感器检测及及接口电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参量检测的传感器原理;2.掌握检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原理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感器
一,△○传感器性能指标的内涵 二,△传感器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 位移测量传感器 一,△大位移测量传感器的原理.第三节 速度,加速度传感器 一,△速度,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
第四节 位置传感器 一,△位置测量原理.第五节 传感器前期信号处理 一,△○信号调理线路常用模块的原理
第六节 传感器接口技术 一,△○采样保持器原理及应用.第七节 传感器非线性补偿原理 一,△○软件补偿方法
第八节 数字滤波
一,△○随机误差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 控制电机及其选择计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2.掌握常用伺服电机的控制调节方法;3.掌握伺服电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内涵及电机的选择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步进电动机及其控制 一,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步进电机的性能参数 三,△○步进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二节 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控制 一,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三节 交流伺服电动机 一,交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交流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四节 直线电动机 一,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
第五节 控制电机的选择和计算 一,△控制电机的选择.第五章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种类 2.掌握各种工业计算机的区别;3.掌握各种信号接口原理.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工业控制计算机 一,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种类 二,△○各种控制计算机的区别
第二节 计算机的接口技术
一,△○开关量及数字两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二,△○功率放大电路的原理
第三节 可编程控制器
一,PLC的原理及选择方法,外围电路设计的原则
第四节 数字控制器设计 一,△○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举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要点
2.了解数控机床的设计过程及主要构成的设计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要点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过程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应用举例
一,数控机床的设计过程及主要构成的设计方法 注:用“△”明确重点内容,用“○”明确难点;
编写人:凌 杰 审核人:封士彩
第四篇:《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 Design 课程编号:公选课
适用专业:全校工科类专业
学 时 数:16
学 分 数:1 执 笔 者:王福忠
编写日期:2008年12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单片机技术在通信、家电、自动控制、仪器仪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是面向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是一门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软硬件结合,内容丰富,知识面宽广的课程。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单片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初步方法,建立有关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初步概念,了解高科技的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对后续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等课程学习的兴趣。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单片机应用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的基本层次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掌握、理解、应用和了解。1.掌握
对于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要求学员达到掌握的程度。即要求学员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学内容,能够举一反三,熟练解决相关问题。要求学员掌握的内容也就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2.理解
对于本课程的一般内容要求学员能够理解。即要求学员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对所涉及的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应用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单片机应用技能和按要求组织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4.了解
对于本课程的次要内容要求学员能够了解。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基本概念和简单叙述,知道了就行,没有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要求。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 单片机基础 1.1 教学内容
(1)单片机的基本概念;(2)单片机的产生与发展;(3)单片机硬件结构;(4)单片机特点及应用; 1.2 教学要求(2学时)本章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单片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况及应用。单片机与典型微型计算机在结构上的区别。为后续章节奠定基础知识。
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单片机与典型微型计算机在结构上的区别,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配置的概念;
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发展及应用领域,典型单片机系列的基本情况。2 应用系统的基本组成与设计内容 2.1 教学内容
(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一般硬件组成;(2)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内容 2.2 教学要求(2学时)
本章的基本任务是对应用系统的基本组成与设计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后续章节提供必要的概念基础。
理解:典型单片机应用系统结构、前向通道的组成及其特点和各环节的作用、常见的传感器、后向通道的组成与特点道结构、模拟输出通道的作用、执行机构、人机通道的结构及其特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内容。3 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与内容 3.1 教学内容
(1)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主要步骤;(2)总体方案确定;(3)硬件设计;(4)软件设计。
3.2 教学要求(2学时)
本章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与内容。
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主要步骤及内容,总体方案,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内容与注意的问题。4 人机接口的设计 4.1 教学内容
(1)开关及接口;(2)按键、键盘及接口;(3)LED显示器及接口;(4)液晶显示器(LCD)及其接口 4.2 教学要求(2学时)
掌握:人机接口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初步方法。5 数据采集技术与输入接口 5.1 教学内容
(1)检测信号与数据放大器;(2)采样保持器及其与微机的连接;(3)A/D转换器 5.2 教学要求(2学时)
掌握:模拟量输入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原则;模拟输入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配置;模拟量输入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模拟低通滤波器(ALF);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6 控制输出(后向)通道与接口 6.1 教学内容
(1)后向通道中的常用器件;(2)后向通道中的D/A转换技术和接口芯片;(3)执行器类型
6.2 教学要求(1学时)
掌握:后向通道应解决的问题,大功率I/O口接口器件,光电隔离与接口驱动器件,D/A转换接口设计的一般问题,执行器类型。7 数据处理技术 7.1 教学内容(2学时)
(1)标度变换及其程序设计;(2)数字滤波及其程序设计;(3)控制技术及其算法 7.2 教学要求
掌握:线性仪表的标度变换、非线性测量的标度变换、常用的静态滤波算法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字PID算法原理。8 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8.1 教学内容(2学时)
(1)干扰源及其分类;(2)干扰对单片机系统的影响;(3)硬件抗干扰技术;(4)软件抗干扰技术。8.2 教学要求
掌握:干扰的含义、干扰源的分类、干扰入侵单片机系统的途径、串模干扰的抑制方法、共模干扰的抑制方法、程序执行过程中的软件抗干扰。单片机应用系统举例 9.1 教学内容
(1)单片机应用系统调试工具;(3)单片机应用系统例子 9.2 教学要求(1学时)
掌握:单片机开发系统、万用表、逻辑分析仪等开发工具。
第五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流规划的基本要素等概念以及物流系统化推进的思想,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相应素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物流规划基本要素、物流系统化推进及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物流规划基本要素、物流系统化推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意义、内容。教学难点:物流系统化推进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物流系统概述;②物流系统化推进;③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为主。第二章 物流战略规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流战略环境的分析、方案的设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提高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培养其求实精神及科学素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物流战略规划的内涵、领悟物流战略规划的意义、掌握影响物流战略的环境因素、掌握物流战略规划的环境分析方法、理解物流战略方案制定的要点、理解三种基本物流战略、掌握战略目标确定方法、理解物流战略实施计划、掌握基于战略实施的物流系统设计和改善内容、理解物流战略控制与评价意义及管理过程。教学重点:物流战略规划的内涵、物流战略规划的环境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基于战略实施的物流系统设计和改善内容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物流战略概述;②物流战略环境分析;③物流战略方案的设计;④物流战略方案的设计;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案例分析。第三章 物流系统模式及组织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流系统模式设计和组织设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流系统模式的含义,物流系统模式设计的内容与理论依据,物流组织设计的原则、基本类型与特点。
教学重点:几种典型的物流分销系统模式、物流管理组织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教学难点:物流系统模式的设计内容与理论依据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物流系统模式设计;②物流组织设计;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案例分析。
第四章 物流网络与选址规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进行物流网络的选址与规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流网络的构成要素、物流网络构建原则、物流网络规划所需的数据、物流网络规划分析过程,了解物流设施场址选择的程序与影响因素,掌握物流设施场址选择及其评价决策方法。
教学重点:物流网络的构成要素、物流网络规划所需的数据、物流网络规划分析过程、物流设施场址选择及其评价决策方法
教学难点:物流设施场址选择及其评价决策方法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物流网络概述;②网络规划所需的数据及其分析过程;③物流设施场址选择;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第五章 物流设施规划及其布置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流设施规划与布置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领悟物流设施的内涵、领会物流设施规划设计的原则,掌握简述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阶段与步骤,掌握工厂系统布置设计与物流中心的内部布置 的基本要素,掌握物流设施内部布置流程模式,物流设施布置规划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物流设施规划方案选择与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设施系统布置设计要素与模式、物流设施布置规划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物流设施规划方案选择与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流量-距离分析法、优缺点列举法和权重(值)分析法、从至表、物流相关表及其应用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含义及程序;②设施系统布置设计要素与模式;③物流设施布置规划的分析方法与技术;④物流设施规划方案选择与评价方法;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为主。
第六章 物料搬运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料搬运系统分析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搬运系统、搬运系统分析、搬运系统设计的含义,运系统分析设计方程式,搬运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要素,搬运系统设计的原则,搬运系统分析设计阶段划分,搬运系统分析的流程模式,搬运系统设计各阶段分析方法,物料搬运路线与设备决策思路。
教学重点:搬运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要素、搬运系统分析的流程模式、搬运方案制定方法 教学难点:搬运方案制定方法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搬运系统分析与设计概述;②搬运系统设计的基础分析;③物料搬运方案的设计;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第七章 EIQ规划分析技术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EIQ规划分析技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EIQ分析所需资料、相关分析方法、作用、步骤。教学重点:EIQ分析的步骤、EQ分析、IQ分析、EN分析、IK分析 教学难点:EIQ图表数据判读与分析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EIQ分析的基础;②EIQ分析的作用步骤与方法;③EIQ图表数据判读与分析;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为主。第八章 仓库布置规划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普通仓库与立体仓库规划设计方法,熟悉现代物流设施的使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普通仓库储存区域空间规划内容、普通仓库规划应考虑的影响因素、立体仓库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单元式立体仓库总体尺寸确定、立体仓库高架区的布置形式、衔接方式等。
教学重点:普通仓库规划应考虑的影响因素、立体仓库物流模式
教学难点:仓库储存区域面积的计算方法、高架区与作业区的衔接方式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普通仓库的布置规划与设计;②立体仓库的规划设计;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为主。
第九章 物流配送中心布局规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流配送中心布局规划方法,培养学生规划核心物流节点的能力。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流配送中心目标规划与条件设定、作业区域设置程序、作业区域能力确定方法、区域布置的基本步骤、作业区域空间规划区域的配置方法和物流动线模式。
教学重点:物流配送中心作业区域设置程序、区域能力确定方法、作业区域空间规划 教学难点:区域的配置方法和物流动线模式、作业区域能力确定方法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物流配送中心目标规划与条件设定;②物流配送中心区域设置分析;③物流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④物流配送中心辅助设施规划;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十章 物流项目可行性研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流项目的策划与可行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项目策划的阶段及其工作内容,物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含义,阶段步骤,研究报告的编写内容。
教学重点:工程项目与物流项目的关系、物流项目建议书的内容、物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含义、阶段步骤 教学难点:
内容概要和方法设计:①物流项目概述;②物流项目策划与建议书;③物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教学法建议以课堂讲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