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1课《隆中对》教学案
第21课《隆中对》教学案
濮水柔情
【课时安排】:二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
具】:小黑板 【问题预设】: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课文分析:
(一)、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3.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难点探究: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⑴、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⑵、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⑶、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⑷、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⑸、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三、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四、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三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板书设计:
明察天下形势
曹:不可争
孙:不可图
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隆中对”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教学后记】:
第二篇: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要求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 帜民主 科学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进行分析。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2.鲁迅与《狂人日记》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材料一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材料二 “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好了!——胡适《乐观》
教师一步步设问: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思想 革命
提倡______与_____ 反对____与___
提倡______________ 反对_________ 文学 革命
提倡_____________ 反对_________ 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重铸国魂的。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教师: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呢?(引出下一标题)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1、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
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同步检测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
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2.《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 a.《新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b.《新青年》以民主、科学思想为其主旨 3.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其直接原因是 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解放
b.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d.北大学生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强烈 a. 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当时文学革命的内容包括
①提倡白话文 ②文学要为工农服务
③使用简化字 ④建立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6.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祟儒家思想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7.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反孔教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民主政治 b.新文化运动矛头所向是封建的儒家思想
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的道路 8.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
a.鲁迅的《药》 b.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
9.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化平民化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文学界曲艺界等思想文化的新潮流。
第三篇:第21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案
第21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
案
www.xiexiebang.com 第21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学会归纳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3.通过对张謇、荣氏兄弟兴办的实业兴与衰的了解,使我们感受到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也使我们认识到旧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从而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强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原因、影响)
学习难点: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开始萌芽19世纪
年代,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一些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这是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允许民间
,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中2.初步发展 ②如:清末状元张骞提出了
口号,并创办了
厂等一系列企业。
国
①
以后,封建制度遭受冲击,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特别是
近3.短暂发展
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
代
族工业得到一个短暂发展的机会,进入了
时代。
民
②如:张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族
①
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下,近代中国
工4.凋敝萎缩 的民族工业凋敝、萎缩。
业
②如:张骞的大生纱厂被。
发
①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中生存和发展。
5.总体特征
②其特点是:发展过程
;发展程度
;发展水平总体。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读120页引言及“状元实业家张謇”、121—122页红
色小字关于荣氏企业介绍,请思考从张謇等人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可贵的精神?
看到张謇、荣氏兄弟等实业家兴办企业的曲折坎坷,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你有什么感悟?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习张謇等人什么样可贵的精神?
五、当堂测试
选择题
.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是()
A.严复
B.魏源
c.张謇
D.詹天佑
2.中华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是在()
A.辛亥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学科网]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实业
D.北洋军阀的分裂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华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下列发生在近代的历史事件,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是
①洋务运动
②《马关条约》的签定
③戊戌变法
④辛亥革命
⑤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⑤
6.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座大山是
①
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
②封建主义③帝国主义④官僚资本主义
⑤狭小的国内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是
①
比较落后②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③集中与沿江沿海大城市
④重工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填空题
.清末状元实业家是_________,他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并身体力行,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企业。
2.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总的说来是比较落后的。从行业看,着重_________的发展;从地区之间发展看,着重__________________大城市的民族工业发展。
六、教(学)后记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3、《隆中对》教学案[生用]
23、《隆中对》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了解陈寿与《三国志》。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中判断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
学习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钟)(学生先自行查找资料,教师进行补充)【补充材料】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内容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接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出兵“成霸业,兴汉室”。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形象刻画的生动丰满。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环节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10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视完成质量酌情加分,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然后进行记忆巩固。)
一、《隆中对》节选自《
·
》,作者
,字
(音),是 .朝人,家,所著本书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对”是
的意思。
二、基础知识检测(1).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2. 自董卓已来(已,通“ ”)..
(2).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顾 古义:
今义:).2.凡三往(凡 古义:
今义:).3.此殆所以资将军(殆 古义:
今义:).4.遂用猖獗(用 古义:
今义:).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
今义:)..
环节三:课堂探究,对重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完成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3).中考链接:选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1、()()A、亮躬耕垄亩 / 事必躬亲 B、先主器之 / 器宇轩昂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图穷匕见 D、然志犹未已 / 争论不已 ....
2、()()A、不可屈致 / 错落有致 B、枉驾顾之 / 三顾茅庐 ....C、孤不度德量力 / 审时度势 D、总揽英雄 / 独揽大权 ....
3、()()A、此人可就见 / 一蹴而就 B、凡三往 / 不同凡响 ....C、名微而众寡 / 寡廉鲜耻 D、百姓孰敢不箪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4)重点句子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诸葛亮献给刘备的对策以及这一对策所持的根据,背诵精彩语段。
学习过程:
环节一:品味本文疑难妙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剖析:此句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
(2)凡三往,乃见。
剖析: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环节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出自《隆中对》的成语有(至少写三个)2.在本文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在内政、外交两个方面向刘备提出了“,,”的战略方针。3.在本文中,刘备说到自己信任和倚重诸葛亮的程度,有个形象的比喻:。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曹操时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拓展阅读。(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后答题,师生共同评讲订正,试完成情况酌情加分)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 3
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①刘备:________ ②关羽:________③张飞:________ 环节四: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小结。(5分钟)(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第五篇: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案范文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_______________的。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___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顺利过渡,新中国开始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替代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___》。(2)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意义: 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它的颁布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2.初步确立: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__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的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________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特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_________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3.意义: ①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行。②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昭示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2.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形式:_____________,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_________________,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行使__________。2.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______________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3.建设: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__________,形成了五大省级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4.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_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请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请同学们感受人民代表开会的情景并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主要区别?
【重难点问题】
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特色?
1、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
2、民主集中制(人大);
3、政治协商(政党);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
5、是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巩固练习】
1、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重庆和北京召开过两次政协会议,两次会议都
A.是在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协议基础上召开的B.各民主党派都积极参加并拥护中共领导 C.都涉及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D.都制定了宪法或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表明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4、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的 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③
5、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来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权力B.能够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C.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D.能调动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6、(2010北京高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立法之人,必先……熟谙各国风教,大小上下,源委重轻,无不了然于胸中,然后推而出之,乃能
稳惬人情也。……兴各省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
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反映的各自的主要政治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作了怎样的努力?
(3)上述史实反映的是先进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