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第2课时)

时间:2019-05-12 21:5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第2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第2课时)》。

第一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第2课时)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明某种生物有哪些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4.概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割裂的整体。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割裂的整体。

三、教学难点

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

五、教学过程

(一)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10分钟)

1.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环境因素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除了水分和光照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呢?学生可能会说出空气、温度、生存空间、食物、天敌等等。

2.鼠妇吃什么?植物的小根及落叶,在田间,主要危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哪些动物是鼠妇的天敌?学生会回答老鼠、蟑螂等。尽可能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影响鼠妇生活的所有环境因素,教师再通过查阅资料加以补充。

3.教师把这些因素写在黑板的一角,请学生把这些因素分类。

4.教师总结:其实任何生物都会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学家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5.巩固训练:请学生看课本P13页图1-12小麦田示意图,思考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要给小麦施肥?这说明小麦还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的列举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想到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5分钟)1.如果缺乏某种非生物因素会对小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可能会想到如果没有阳光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可能小麦无法生长,或生长的不好……。

2.为什么只有在北方才盛产小麦?在南方却盛产水稻?学生会说出气候不同、水分不同……,教师总结:可见非生物因素不仅影响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等,还影响生物的分布。同学们去高山旅游时,常会看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往往分布阔叶林,海拔较高的地方往往分布针叶林,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中小麦如何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分析,便于理解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3.学习地理我们知道地球上可以分成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地区,不同地区植被的分布有什么不同?这说明哪种因素对植被分布的不同有影响?

4.比较令人奇怪的是有两个地方气温相近,植被却有明显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请同学们看长白山和锡林郭勒草原植被不同的视频,感悟降水量(水分)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5.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生活和分布有无影响?

大熊猫是我国和世界的珍稀动物,对比大熊猫和鼠妇,为什么鼠妇能广泛分布?而大熊猫却濒临灭绝呢?学生可能会说这两种生物需要的生活环境不同,适合大熊猫生活的环境较少,可见环境对生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对比不同种类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同,因此分布不同,体会环境影响动物的分布。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0分钟)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请你举例说明一种生物如何受到其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学生可能说出:食物影响生物的生存或生长发育,天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数量分布,教师总结这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除此之外生物和生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学生会举例说明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0分钟)1.具体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特点分析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定环境下的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各种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请学生分析课本P17图片和文字资料,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课本上有关资料的讨论问题:①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②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③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④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实例?

2.适应的普遍性 有人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说,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我们自身都具有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特点,否则就会被淘汰。

3.适应的相对性

尽管在一定环境下,能存活下来的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但有时生物也会躲避不了天敌的危害,你能否举例说明?为什么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什么古爬行动物和古哺乳动物曾一度生活得很昌盛,后来却都灭绝了?这说明了什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是永久的吗?教师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现存普通生物与濒临灭绝的珍稀生物、古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便于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4.概括和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可能会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你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生物进化是什么关系吗?

师生共同总结: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环境的生物均具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相对性,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逐渐进化的。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生物适应环境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为学生今后理解生物进化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学习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 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表格一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阴暗

环境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10组 11组 12组 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 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 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课后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第三篇: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2课时

蓬莱一中化学组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自主学习】

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 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原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 一定的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而且还伴随着。

2.思考:你所知道的能量类型有哪几种? 【思考】1.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一个化学反应满足什么条件时吸收能量(释放能量)?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常见放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常见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

3.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过程

(1)从原子与分子角度:。(2)从化学键的角度:化学反应是(3)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 【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

B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反应释放出能量

D 若化学键形成时释放的能量小于破坏旧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则反应吸收能量

第四篇:第一节_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林秀红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一、教材分析:

“耳和听觉”是鲁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本节内容较少,又在前一节课学习“眼”的基础上学习,学生有了学习感觉器官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生理知识的经验与方法。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另外,对其它器官的了解,为后面学习神经调节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生物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生物学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学习身体器官——眼的方法,这对本节课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耳的结构较为复杂,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知。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经验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变。本节课所学的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对学生来说,是较难掌握的,所以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授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2、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生命的奇妙性、协调性,培养珍爱生命关爱聋哑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视觉的形成过程。

(二)情景导入: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任务一:听觉的重要性

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提供的图片,讨论交流并完成讨论1、2。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任务二:耳的结构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认真观察图Ⅳ-5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课上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图中或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任务三:听觉的形成

1.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2.阅读课本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3.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任务四:保护耳和听力 思考讨论:

1、如果近距离看燃放烟花爆竹,你准备怎样保护听力? 为什么这样做?

2、洗澡时要尽量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这是为什么?

3、得了咽炎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

4、“耳屎”是外耳道的分泌物,它是脏东西吗?你是怎样处理耳屎的?

5、平时大家常用耳机听音乐,耳机会对听力造成损害吗?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归纳保护耳和听力的措施。

(四)课堂小结:

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和舌等感觉器官。此外,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的功能。这些感觉功能使你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

(五)学生活动体验: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六)整合提升:本节课你学到了有关耳和听觉哪些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谈谈收获。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梳理,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评测练习:

(一)选择:

1、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A.鼓膜破损

B.听觉中枢受损

C.听小骨受损

D.半规管

2、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由于气压变化大,乘务员有时要给乘客分发口香糖并要求他们完成咀嚼动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保护鼓膜 B.防止打瞌睡 C.帮助呼吸 D.保持口腔卫生

3、小强的爷爷平时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摘下眼镜;奶奶平时不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戴上眼镜。请判断爷爷和奶奶戴的眼镜分别是()A.凸透镜、凹透镜

B.凹透镜、凸透镜

C.都是凸透镜 D.都是凹透镜

4、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5、小兵感冒了,咽部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却引起了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侵染到中耳。A.外耳道

B.咽鼓管

C.喉

D.耳郭

6、听觉形成的过程,下列正确的是()A 声音→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B 声音→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C 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二)填空

1.耳分为三部分:、、。

2.外耳包括:、。耳郭: 声波;外耳道: 声波。3.中耳包括:、、。鼓膜:把声波转换为 ; 听小骨:将振动 并 到内耳;鼓室:内有空气;

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张嘴能使咽鼓管张开,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4.内耳包括:、、。

耳蜗:充满液体,内有____感受器。液体也 会随着振动,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把振动 为信息,沿位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形成听觉。前庭、半规管:内有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 感受器,所以耳还有保持身体 的作用。晕车、晕船、航空病都是由于此感受器过于。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形成听觉)

三、耳的保护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比如学习“耳的结构和功能”占用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的时间太匆忙

2.组织教学中,虽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使得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能够基本上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基本上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基础、兴趣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做到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观评记录】

本节课教学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师用心准备,透彻把握学生,清晰地体现了教学学习的过程,学生亲自观察,自主分析,合作交流,体现出教学中动的过程。学生从学习情景中得到学习的乐趣,从探究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胸有成竹,设计鲜明,受到听课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第五篇:苏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们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总是表达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共性,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学练习,进一步熟悉生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媒体:多媒体

介绍部分生物易于识别特征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

(展示张謇及南通博物苑的图片)同学们,作为南通人,一定知道张謇先生,张謇先生生开1905年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不公陈列了大量生物标本,还有一个在全国所有博物馆中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就是它除了室内展馆,还有室外展馆。创建时张謇先生特意设立了植物园和动物园。张謇先生这样做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思想。师法自然也就是向自然学习,研究大自然中活生生的生物,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灵感。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周围的生物(展示图片)

那么,什么是生物呢?(展示树林图片)

当我们徜徉在这样一个幽静的树林中,脚下踏着湿润的泥土,感受着清新的空气,触摸着透过树叶倾泻而下的阳光,聆听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我们想问泥土、空气、阳光、水是生物学吗?(请学生回答)。哪些是生物呢?(请学生回答)。泥土、空气、阳光、水等被称为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学生回答)。生物的英文是living things;即有生命的东西。非生物叫non-living things,即无生命的东西。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也许有同学又要问了:什么是有生命呢?作为生物会表现出哪些生命现象呢?让我们欣赏完大自然的几个精彩片段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展示含羞草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含羞草。用手碰碰含羞草,它会有什么反应?(请学生回答)。(展示光合作用、狮子、甲壳虫视频)。下面我们要看的是针鼹,一种卵生的,却能哺乳的奇怪的动物。(展示针鼹、荷花、种子萌发、蝌蚪发育、仙人球视频)。

来自大自然中的几个精彩片段,我们已经欣赏完了,在其中,你们发现了哪些生命现象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样一些的生命现象。你们还能说出生物其它生命现象吗?我们来作点提示(展示父子、母子照片),这张照片上,你们能发现什么生命现象?看看这一张,这是我和我儿子,你们看,我儿子小眼睛单眼皮,我可是大眼睛双眼皮。这说明生物上下代之间会出变异的现象。(展示尿尿小童的图片)。现在你们想到了生物什么生命现象?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展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图片)。我们再来看这一张,这是植物细胞,这是动物细胞,除病毒以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有规律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生物都有严整的结构。形形色色的生物居然有我们将继续讨论。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大家欣赏一场特殊的足球比赛。(展示机器人足球比赛视频)。

你们看这些机器人足球运动员能运动吗?足球过来了,它们也能以合适的方向冲上前去踢球,这也是对刺激反应了,这此机器人算生物吗?

我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讲座上面的是不是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 些生物。蚯蚓、蜗牛、蝴蝶、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油松、肾蕨、葫芦藓、海带。除了这些生物以外,在我们的周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见到哪些其它生物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有180万种以上。如此繁多的生物,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它们呢?需要进行分类。让我们来做一些尝试。我们把同学们举出的生物归纳在这儿(打出生物名称),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它们跟哪一幅图上的生物是同一类。(请同学们参考背景资料,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如果要把图中的生物分为两大类,应该如何分?(学生回答)。动物可以分为两部分,蚯蚓、蜗牛、蝴蝶是一部分,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是另一部分。请你们想一想,这两部分动物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学生回答)。前者被称为无脊椎动物,后者称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95%。进一步细分,植物中,海带、紫菜等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地钱等属于苔藓植物;肾蕨、凤尾蕨等属于蕨类植物;无脊椎动物中蚯蚓、水蛭等属于软体动物;青蛙、蟾蜍等属于两栖动物;鸡、鸽子等属于鸟类;狮子、兔子等属于哺乳动物。

(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地球上众多的生物有着奇妙的生命现象,我们应该关爱所有的生物。有人会说关爱生物,我懂啊,像国宝大熊猫、可爱的白暨豚是需要关爱,像路边的小草等生物就不需要关爱.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回答。)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它提醒我们生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在地球上,我们还拥有许许多多跟我们共同生活的生物伙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地球上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关爱生物、呵护生命。关爱身边的生物,也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下载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第2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第2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肖鹏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旬阳县吕河初中 肖鹏 【教材分析】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1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1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

    习作例文与习作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与习作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例文与习作 课型课时新授 第2课题授课时间2021.11.7本月第6节本期第26节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哪些材......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学校:白济汛中心完小分校授课教师:杨鹏杉一、课题:分数与除法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经历分数......

    《日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二) 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夜色》教案(第2课时) 泉峰小学 王广妹 课时目标: 1、复习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会用......

    离子反应(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