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城》教学设计
韦庄《台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2、了解如何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赏析本诗。
【教学过程】
一、诵读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二、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三、再次诵读,背诵
四、作业
抄写《台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
板书设计: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第二篇:台城简介
台城村基本情况
台城村位于河北省安平县,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河北省第一个县委的诞生地。该村人口2360人,630户,耕地3850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党员86人。近年来,台城党支部不断改善党组织设置形式,成立党总支,以“丝网+协会”形式成立丝网协会党支部、农业产业化党支部、老干部党支部三个基层党支部,根据不同党员不同特点充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已于2010年10月21日正式开馆,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围绕“经济强县,特色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依托县委丝网经济区建设,正在谋划村丝网生产加工区二期工程建设。
在全国积极筹建新民居建设的浪潮中,台城村党总支一班人决定依托“两个第一”的精神,解放思想,积极谋划,力争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任支部书记杨玉卿1947年9月1日出生,1975年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9月经选举担任中共台城村党总支书记职务。
第三篇:台城煤矿传感器报告
山西华润煤业有限公司台城煤矿
关于监控主机掉线原因的报告
古交监控中心、公司调度室:
因我公司委派监控厂家来我矿维护监控设备,至主机掉线上传,时间12:46——13:06,掉线20分钟,与监控中心造成中断。在此期间,我矿井下无人作业,井口安检设防,打栅栏 挂警标。其他设备都正常。
台城煤矿监控室
2013.05.10
值班监控员:
调度主任:
总工程师/通风矿长/值班领导:
第四篇:环保展示台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二展示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和展示,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2、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至现实生活。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至现实生活。教学方法:
观察法、谈话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课前准备:
1.把学生分布成若干小组。2.准备好要展示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起思考。
1、图片导入
师:下面先请大家认真看一看下面两组图片(关于优美的环境与周围现实的环境)——
2、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一幅图呢?(第二幅)想让美好环境在我们身边永存,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接着环保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大家把老师课前布置的作业拿出来向同学们展示展示。(设计意图:先出示两组图片对照,目的是启发兴趣、激发交际欲望。然后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
二、出示作品,进行展示。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选出组内最佳设计师)(2)在全班展示(全班最佳设计师)(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完成的“标语牌、建议书、手抄报、照片”等。展示台既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又有是一种提倡、引导、激励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训练效果。)
三、延伸拓展:
1、播放《低碳贝贝》结束本节课。
2、师小结: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留心观察事物,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板书设计
环保展示台 图片
语文园地二展示台教学设计
宋
阿
妮
第五篇:《展示台》教学设计
《展示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读信、评议手抄报、表演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学重点 展示手抄报 教学难点
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尽情展示聪明才干 教学方法
听赏法、合作学习法和表演法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展示台的学习目标,懂得围绕展示台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展示台,请打开课本144页,仔细读一读三个大气泡里的话,然后告诉老师里面说了什么?(师板书: 展示台
读一读
评一评
演一演)
二、教学第一部分:
1、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王虹给知心姐姐的来信。(课件出示来信。)
2、指名读一读来信。
3、学生评议。
4、根据老师课件给出的四点小要求,也请同学们把给王虹的回信上台读一读。
5、课件出示读信要求,指名读。声音响亮 读通 读准 有感情
6、指名上台读回信,师生进行评议。
三、教学第二部分:
1、刚才同学们表现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精妙绝伦的手抄报。课件出示手抄报。
2、欣赏了这些手抄报,你最想说什么呢?
3、怎样才能办出如此精致的手抄报呢?老师呀,把秘诀做成了手抄报形式来和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来看看。
4、我们本单元也做了一份关于成长的手抄报,不知道大家完成得怎样呢?现在就让老师和大家来评评吧。
5、在评之前,老师要轻轻的告诉大家,我们从书写、排版、内容、色彩这四方面来进行评论。
6、小组同学上台评论黑板上张贴的作品外,台下的同学可以离开座位去看看同学办的手抄报,一会,老师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作品上台为大家评一评,开始!
四、教学第三部分:
1、同学们不仅在帮助王虹时表现得很有智慧,而且还办出了这么出色的手抄报。在我们成长中,发生了许多令我们难忘的成长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舞台,把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演一演。(出示温馨提示。)
2、指名上台表演成长故事。
3、刚才同学们在表演时动了真情,老师很感动,那么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宝匣,让我们畅所欲言,把心底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4、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