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教案 溶解
活动名称:《溶解的秘密》 大班 海霞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实验操作,观察、探究、比较的过程中,感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2、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发现,增强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3、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纸杯每个幼儿人手一个,筷子每人一支;
2、盐、白砂糖、红糖、筷子、小石子、油、抹布、记录表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介绍材料:请你们看看桌上放着哪些东西?
请幼儿观察:杯内的果珍、方糖、白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丰富词汇:粉末状、固体、结晶体。)
2、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记录表)请幼儿进行实验:把白糖和红糖依次放入水中,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东西不见了?嘴巴尝一尝有什么味道?眼睛看看有什么颜色? 再换一杯干净的水,请幼儿把小石头和油分别依次放到水中,轻轻搅拌,看看小石头和油没有消失?
3、幼儿拿记录纸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1)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消失的最快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2)我们看看什么东西在水中一下子就不见了?什么东西在水中要好久才消失?
4、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有趣的小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有的东西放到水里不见了、化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溶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盐和白糖溶解进水中了,它们还改变了水的味道;红糖溶解在水中,还改变了水的味道和颜色;石头放进水中,不能溶解,还沉到水底了;油放进水中,不能溶解,浮在水面上了。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再想想,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融化速度与水温有关
实验二:(1)师:请你拿一些糖加入两个杯子中,一个加上凉水,一个加上热水,看看哪个杯子里的糖溶解的快?(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教师小结: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三、回忆生活中的经验,扩展知识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这些东西在水中能溶解吗?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4、师: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
四、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溶解教案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
白银区郝家川小学
周小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观察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发展学生探究科学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描述出溶解的特征。教具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高锰酸钾、1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激发兴趣
1、从上节课你们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生活中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在水中溶解?它们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简单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引到课堂上来,以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让学生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3、你们现在是不是很想看一看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师板题: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设计意图:明确课题,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二、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
1、各小组成员观察一下你们小组里,老师都为你们准备些什么物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实验前观察相关材料的习惯。)
2、出示高锰酸钾,学生进行观察。问:高锰酸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介绍高锰酸钾的性质。)
3、需要使用高锰酸钾时应注意些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规范地演示取放高锰酸钾。)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物品,所以先让学生观察。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再进行介绍、演示,加深学生对高锰酸钾的认识,吸引注意力。)
4、学生实验:
(1)各小组选一位成员用药匙取几颗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一个水杯中,静静地观察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2)用筷子轻轻地搅拌,观察高锰酸钾和水溶液的变化。(分别把观察结果填写在课本上溶解过程记录表上)
5、学生回忆交流: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是怎样溶解的?(提示学生借助记录表对观察到的细节进行描述)
教师相机板书:看不见颗粒 分布均匀 没有沉淀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搅拌前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的,搅拌后高锰酸钾和水有怎样的变化,使学生初步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6、学生把食盐放入另一个水杯中静观一会儿,再用筷子轻轻搅拌进行观察。同时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哪些变化?
7、学生描述食盐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8、小组交流: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9、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比较、交流帮助学生把刚刚建立的认识进行迁移,加深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三、比较分析出溶解的特征,掌握判断方法
1、学生实验:将面粉、沙分别放入剩下的两个水杯中静观一会儿,再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
2、学生汇报交流:面粉、沙在水中的变化分别是怎样的。
3、学生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并用铅笔填写课本上状态记录表。
4、小组合作交流:借助记录表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5、学生汇报。
6、全班交流讨论: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怎样观察和区别呢?
7、学生汇报。
8、教师归纳出物质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教师板书:不能分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物质溶解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地去观察,你们也可以发现科学,也许将来你们就是一名科学家。
五、课外作业:
观察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发生溶解现象?是怎样溶解的?
第三篇:溶解教案
溶解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知道什么是溶解,知道在水中溶解物体的操作方法,明确溶解现象是怎么回事?
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会做溶解实验,培养学生作简单实验记录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溶解现象的相同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和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与人合作勇于探究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物体在水中变成极小的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高锰酸钾、砂,面粉、味精、土、白糖,烧杯、玻璃棒、棉签、温水、观察记录表、镊子、小勺、水、水彩笔。
演示材料:课件、高锰酸钾和盐的溶解录像。课时安排:
1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要用到水。
二、新课: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什么是溶解,初步建立“溶解概念”
(一)引导学生实验证明猜想
1、师讲:我还准备有食盐和砂。我要把一小勺食盐和一小勺砂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并且搅拌。(出示玻璃棒)〈教师只是做示范动作做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时正确操作放物体的方法〉
请同学们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假设。
3、师讲:同学想不想亲自验证猜想。下面请同学们观察
(1)食盐和砂是什么样子的?(先观察这些物体的样子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后肉眼看不见的细小微粒的理解。)再照着老师刚才的样子做一做,做完后议一议:
(2)食盐和砂一进入水中是什么样?
(3)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会儿,出现什么情况?
注意:搅拌时不能让玻璃棒碰撞烧杯壁。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后汇报。
(二)引导学生用尝一尝的方法证明盐化在水中。
1、师问:你怎么知道盐化在水中,有什么办法证明一下?
学生:用教师准备的棉签儿尝一尝盐水(尝的时候提示学生尝盐水的不同部位。此环节渗透均匀分散的含义)。
2、学生汇报大致为:水的各个部分都有咸味,说明盐化到水的各个地方。
3、质疑:食盐的颗粒在水中怎样慢慢的消失了,你们想知道么?下面在给你们提供一种观察材料,它叫高锰酸钾,它也会在水中慢慢消失,我们借助它从而知道食盐是怎样化在水中。
(1)用镊子夹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2)仔细观察现象,并且把看到的现象用水彩笔描画在图中的烧杯中
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小结,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录像。
(三)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
1、教师:食盐、高锰酸钾放进水中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
教师:(出示食盐和高锰酸钾溶解的录像)讲: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放进水中,变成极小极小(肉眼分辨不清)的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水里的现象,叫做溶解。
(板书课题)
溶
解
3、师讲:砂子放入水中,原来的颗粒大小没有任何变化,说明它在水中很不容易溶解。
(四)通过实验证明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
1、出示情景(课件)
2、把提供的材料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多水的杯中,搅拌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内。组长发给每人一种,拿到后先看看它是什么?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态度)。
3学生观察后向其他人汇报自己拿的是什么物质,然后做实验,结束后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填写观察实验记录表。
学生汇报。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有些物质很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就不容易溶解在水中.水有溶解一些物体的作用,这是水的一个重要性质(出示情景课件)。
(五)拓展游戏:溶解肥皂
三、巩固
1、在生产和生活中溶解应用的很广泛,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2、课下继续研究奶粉、黏土、碎树叶等物体能否溶解在水中,并记录实验结果。板书设计:
溶
解
第四篇:《溶解的快与慢》公开课教案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学
校:雍熙五小
年级班:四年级(1)班
科目:科学
授课时间:2011年10月25日 授课教师:王祖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搅拌、加热、碾碎等方式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过程与方法:设计相关的实验计划,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实验记录表
学具:全班分为8个小组
每个小组:2个烧杯、1根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水果糖、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同学们,当你想喝糖开水,可是糖一下子溶解不了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2、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猜疑。
3、科学仅凭猜测是不够的,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吧。
4、相机板书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开展探究活动
1、同学们打开教科书,把本节的科学知识记录到你的记录本上。
2、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
3、拟定组内实验计划。(适时点拔)
三、组织实验论证
1、各个小组按照实验记录表完成实验。
(1)、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教师提醒搅拌用力适中,通过比较完成记录表。)
(2)、完成冷水和热水溶解物质快慢的对比实验。(提醒注意安全)
2、完成组员的实验结论。
四、综合运用
1、加快水果糖溶解速度的实地演练。
2、指导完成记录表以及让学生体会多种方法并用是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好办法。
3、小组长汇报实验所得。
五、课外拓展练习
1、列举生活中经常用哪些方法加快物质溶解的?
2、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小结,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加热
捣碎 能够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第五篇: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溶解》及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溶解》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溶解》含反思教案吧。
阶段:一
教学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难点:
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阶段:二
教学目的: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溶解有快慢之分。
课前准备:白糖,冰糖,温水,小勺,口杯。
教学过程:
一、回忆制作饮料的过程,引入活动主题。
T:……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橙汁饮料,很快就能喝到了。而做冰糖水的却很慢才喝到呢?
C:”因为橘子粉小小的“"橘子小,冰糖大”“橘子是粉粉的就溶得快”“冰糖硬硬的就溶得慢”“冰糖是一块一块的,所以溶得慢”“冰糖多”
二、幼儿猜想,并做记录。
T:是不是冰糖多,硬,就溶得慢呢?老师这里有白糖和冰糖,它们都一样是硬的,也一样多,你们猜谁溶得快呢?
C:白糖溶解得快/冰糖溶解得快……
三、幼儿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结果。
T: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看谁溶得快。
C:(先放白糖,溶解后再放冰糖)老师,我不知道谁溶得快,谁溶得慢。
C:先放冰糖溶了一会儿后,再放白糖);老师,是冰糖溶得快。
C:白糖和冰糖同时放)老师,是白糖溶解的快,它放进去一会儿就不见了。
T为什么有的说是白糖,有的说是冰糖呢?小朋友想想,要比较两个的快慢,要怎样比呢?
C:“先放白糖再放冰糖”“不对。要象我们比身高一样两个站在一起才能比”“我也是这样想”“我也是”……
幼儿一致确定后采用此方法再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白糖溶得快。
四、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阶段:三
教学目的:探索使用各种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各种方法让冰糖溶解得快点。
课前准备:冰糖,水(温水,热水)搅拌器(筷子,汤勺)玻璃杯,小锤子,干净布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猜想活动引入主题。
1、教师出示冰糖,提出问题:
T:上次活动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为什么它溶得慢呢?
C:“因为冰糖是一块块的”
“冰糖比白糖大”
“冰糖硬硬的”
“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
T:小朋友想想用什
么方法能让冰糖也溶得快起来呢?
C:“把冰糖变得像白糖一样小就溶得快了”
“对,把它打碎,变小小的”
“我用热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还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
2、小朋友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画出来。
二、幼儿分组实验,老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种方法来让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分组实验,老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实验的方法,工具,语言,步骤及记录,随机指导幼儿。
三、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的结果和方法。
教学反思:
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本文扩展阅读: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