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溶解教案王爱芹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王爱芹
教学目标:
1、观察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并能初步认识溶解。
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物质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材料:
食盐、面粉、沙子、装水烧杯三个、大烧杯一个、过滤装置一套。
一、导入:
同学们,每人面前有一杯水,尝一下,味道咋样?他为什么是甜的? 那你注意观察一下,杯里除了水,还有其他物质吗?糖呢? 生:没有了。它们都化了。……
师:像糖这样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在科学上就说糖在水中溶解了。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二、观察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面粉,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
食盐:白色颗粒 沙子:黄褐色颗粒 面粉:白色粉末(老师强调颗粒)师:推测一下,它们谁能溶解与水,谁在水中不能溶解。(学生推测)科学最讲实据,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看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三、溶解食盐
1、教师领同学们做第一个食盐溶解的试验(把食盐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注意观察食盐的变化。)
2、交流试验结果
3、学生做沙子、面粉的试验,注意观察物质的变化,每观察完一组随时把表格填好。然后交流。
得出结论:只要物质在水中变成眼睛看不见的颗粒了,我们就说它在水中溶解了。
四、过滤:
师:为了进一步证明是否溶解,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液体过滤,如果分解不出任何物质,我们就说它溶解了。
1、认识过滤装置
2、教折滤纸
3、演示过滤实验
4、分组实验
5、交流实验结果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溶解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物质在水中变成了我们眼睛看不见得微小颗粒,而且过滤后又分离不出任何物质,我们就说它在水中溶解了)
六、布置作业
回去之后注意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第二篇:溶解教案
溶解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知道什么是溶解,知道在水中溶解物体的操作方法,明确溶解现象是怎么回事?
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会做溶解实验,培养学生作简单实验记录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溶解现象的相同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和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与人合作勇于探究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物体在水中变成极小的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高锰酸钾、砂,面粉、味精、土、白糖,烧杯、玻璃棒、棉签、温水、观察记录表、镊子、小勺、水、水彩笔。
演示材料:课件、高锰酸钾和盐的溶解录像。课时安排:
1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要用到水。
二、新课: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什么是溶解,初步建立“溶解概念”
(一)引导学生实验证明猜想
1、师讲:我还准备有食盐和砂。我要把一小勺食盐和一小勺砂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并且搅拌。(出示玻璃棒)〈教师只是做示范动作做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时正确操作放物体的方法〉
请同学们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假设。
3、师讲:同学想不想亲自验证猜想。下面请同学们观察
(1)食盐和砂是什么样子的?(先观察这些物体的样子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后肉眼看不见的细小微粒的理解。)再照着老师刚才的样子做一做,做完后议一议:
(2)食盐和砂一进入水中是什么样?
(3)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会儿,出现什么情况?
注意:搅拌时不能让玻璃棒碰撞烧杯壁。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后汇报。
(二)引导学生用尝一尝的方法证明盐化在水中。
1、师问:你怎么知道盐化在水中,有什么办法证明一下?
学生:用教师准备的棉签儿尝一尝盐水(尝的时候提示学生尝盐水的不同部位。此环节渗透均匀分散的含义)。
2、学生汇报大致为:水的各个部分都有咸味,说明盐化到水的各个地方。
3、质疑:食盐的颗粒在水中怎样慢慢的消失了,你们想知道么?下面在给你们提供一种观察材料,它叫高锰酸钾,它也会在水中慢慢消失,我们借助它从而知道食盐是怎样化在水中。
(1)用镊子夹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2)仔细观察现象,并且把看到的现象用水彩笔描画在图中的烧杯中
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小结,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录像。
(三)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
1、教师:食盐、高锰酸钾放进水中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
教师:(出示食盐和高锰酸钾溶解的录像)讲: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放进水中,变成极小极小(肉眼分辨不清)的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水里的现象,叫做溶解。
(板书课题)
溶
解
3、师讲:砂子放入水中,原来的颗粒大小没有任何变化,说明它在水中很不容易溶解。
(四)通过实验证明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
1、出示情景(课件)
2、把提供的材料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多水的杯中,搅拌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内。组长发给每人一种,拿到后先看看它是什么?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态度)。
3学生观察后向其他人汇报自己拿的是什么物质,然后做实验,结束后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填写观察实验记录表。
学生汇报。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有些物质很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就不容易溶解在水中.水有溶解一些物体的作用,这是水的一个重要性质(出示情景课件)。
(五)拓展游戏:溶解肥皂
三、巩固
1、在生产和生活中溶解应用的很广泛,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2、课下继续研究奶粉、黏土、碎树叶等物体能否溶解在水中,并记录实验结果。板书设计:
溶
解
第三篇:王小芹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王小芹
本学期我担任了小学一年级八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因今年我班学生创造了“历史之最”,达到了79人,又因自己以前从未教过语文,更没有在小学任教的经历,因此,我把我们班的学生作为我的“试验田”进行细心耕耘,下面做一个总结:
一、运用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习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二、习惯养成重于一切
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课前准备,师生约定拍手表示“安静”,老师拍3下,学生拍3下,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准备好5支削好的铅笔。
2、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
惯。
3、做到“三个一”,胸离座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4、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要“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
5.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
6.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7.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习提示”。8.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习,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我认为:这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近。我经常用李大钊的一句话教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较前些年的学生识字量和认识问题、接受问题的能力相对提高了很多,教师应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和理解写作的水平。一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拼音和识字。在学拼音时运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拼音,如:l像什么?n想什么?在识字时,运用古代的造字法帮助学生识字。
学完拼音后,让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学习写作,想什么写什么?
拼音、汉字都可以。一学期末,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00多字通顺易懂的所见所闻了!
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前后桌。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轮流做组长,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另外,我把班上一半儿的好学生任命为“小教师”,让他们发挥学习好的带头作用,随时监督、帮助他带的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开始摸索到了一点儿低年级教学的方法,期中语文考试,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了93分。下学期继续探索、实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来。
第四篇:汇报材料 王秀芹
汇报材料
独流镇育英小学
王秀芹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叫王秀芹,是独流镇育英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自第一天踏上三尺讲台,我已在教坛上奋斗了28个春秋。通过二十几年的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与光荣,下面我将自己工作的一点想法和做法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的汇报:
一、首先,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在新课改中有几个改变:(1)改变课程过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4)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要把以往的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练习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往注重教师的“教”,现在注重学生的“学”。
二、接下来,说说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努力教书育人。
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投身教改,把提高课堂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法上始终进行改革探索,积极废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大胆使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同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使影响学生成长的各个因素之间和谐、有序地发展,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提高教学质量。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8年我被评为教改积极分子。《找规律》一课被评为国家级二等奖。2009年,《秒的认识》一课被评为县级电教课一等奖。2012年《位置》教学课例获得县级二等奖。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教研型”教师。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把“终身学习”当作自己的座佑铭。2010年7月――2011年12月我参
加了“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培训,并顺利结业。2011年我又参加了本科的学习。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把做一个“教研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2006年参加县级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担任教研组长的工作。2007年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课题组成员。2011年参加县级课题《小学数学学科“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并担任组长。我积极投身教科研,取长补短,虚心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和科研课题,撰写了多篇教科研论文。其中《对动态课堂进行有效监控的策略点滴谈》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我还充分利用了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制作课件以利于课堂教学。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今后,我要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还年轻,在教育的岗位上还须不懈的努力!我相信,在我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会成长起来的。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王雪芹金点子案例
如 何 鉴 赏 古 典 诗 歌
一、问题的提出
诗歌,特别是我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的精华。由于古典诗歌远离当代生活,时间久远,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目前的学生对古典诗歌读得较少,鉴赏能力较弱,如何赏析古典诗歌,历来是广大学生学习面临的一道难题。赏析古典诗歌,要努力寻找到一把金钥匙,那就是——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二、解决方案
(一)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已接触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观瀑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给人好象是瀑布从九天落下之感;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远观君山,描绘洞庭湖的秀丽姿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君山全貌,但诗人把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颗“青螺”。这种想象是现代人不借助其他手段无法企的。
(二)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
诗歌或是点明或暗示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要么直接描写对象,要么透露所写的事情或背景,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又如杜牧的《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些怀古诗,怀古诗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下面结合具体一首诗歌来作赏析: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本题的命题思路,就是用诗歌的内容来印证题目。第一题问: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它实际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征人”的理解。学生如果理解“征人”,去寻找描写“边塞”的景物和描写征人生活的细节,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很显然,诗歌里“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词都是一些边塞的地名,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诗歌描写了战士年年与“马策”“刀环”为伴,守卫边关的戍边生活。第二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中“怨”的理解。整首诗没有一个与“怨”有关的词语,也没有很明显的“怨”情的抒发。但是题目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写“征人之怨”的。所以我们还得从题目出发,到字里行间去寻找“怨”的痕迹,体会“怨”的情感。诗的开头两句写征人生活。“岁岁”、“朝朝”句就有怨戍守边关 时间之长,征调之频繁,战争之艰辛的意思。后两句写景色,写征人埋骨沙场之景,写边塞景物亘古不变,以无限雄浑的自然来反衬有限的人生,衬托出战士的悲惨遭遇。后两句的“白雪”和“青冢”、“黄河”和“黑山”不但在视觉上给人凄怆之感,而且在境界上显得沉郁悲凉。理解了这些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实际上是字字含怨,而且怨得深沉,怨得悲怆。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情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三)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特定的意象构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四)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诗眼和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特别关键词语,是指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现了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范中淹《渔家傲 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五)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我国诗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原因就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大致说来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2、描写手法主要有:(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3、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三、学生在主观鉴赏诗歌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可点明季节、地点、事件、表达的情感等。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 等等。不但要横向比较鉴赏不同诗人的风格,还要注意纵向掌握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李清照,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以南渡为界,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等,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如《醉花阴》、《声声慢》、《夏日绝句》等。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这三点对于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这样说,只要做到了这“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解释词句,为我们理解内容扫除障碍;背景介绍,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总之,诗歌的“注释”为我们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的作用,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四、赏析古典诗歌的重点及难点: 以下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为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针对以上诗歌的表现手法,下面做举例说明: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比兴就是比喻和寄托。如《关雎》一开始由在河边一对雎鸠鸟,引出君子追求窈窕淑女,就用了比兴的手法。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秦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比喻手法,如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用“渡黄河”和“登太行”来比喻诗人仕途艰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醒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渲染烘托,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景色渲染了羁旅在外的游子的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尤其要注意到诗歌中运用的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用了三个典故(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这些典故的运用,表现了苏轼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表明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感情。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表达作者陆游虽年老体迈,但还念及驰骋疆场的爱国之志。动静结合,就是指对事物或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杜甫《旅夜书怀》)一静一动,意境雄浑开阔。
五、取得的成效:
总之,古典诗歌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并积累一些赏析方法,才能找寻到赏析古典诗歌的金钥匙,打开古典诗歌的赏析之门。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赏析古典诗歌的方法与技巧,由原来碰到诗词赏析的惧怕心理变为主动探求赏析的方法,答这一类阅读题目学生原来失分很多,现在赏析诗歌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