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共5篇)

时间:2019-05-12 22:0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篇: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相关的视频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老师提问:生活中我们用弹簧秤等工具测量重力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测量重力的原理,引入视重的概念 视重:重物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支持物对重物的支持力。

2、超重、失重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看电梯从1楼到6楼的视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电梯上升经历的运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超重失重的概念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3、超重、失重的条件

学生活动:观看电梯从6楼到1楼的视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电梯下降经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超重,F>G,加速度向上,速度方向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 超重状态:向上加速或者向下减速

失重,F

1(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重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变大了 B、物体向上运动一定处于超重状态 C、物体向下减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 D、物理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出于失重状态(2)、一质量为40kg的小孩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1)当升降机以

0.5m/s2加速上升时,体重计的读数为()N。(2)当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体重计的读数为()N

4、完全失重 教师引导:如果物体向下的加速度增大,它对支持物的压力将怎样变化?

学生讨论:压力将减小 创设情境:如果将重物和台秤一起自由释放,台秤的示数将如何

实验:用水和瓶子演示完全失重,并播放视频 完全失重: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悬挂物的拉力为0,称为完全失重。

教师学生一起观看空间站宇航员的生活视频。

五、小结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第二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首先从力的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抽象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刚开始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把施力物体找出来以便在分析时不会凭空增加力的个数.力的三要素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后作力的分析草图时必须用到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要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对力的示意图更要加以重视,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重心的理解,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密度分布都有关系.理解重力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进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难点的很好的方法.二、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七、课时安排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 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一、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⑷力的单位:牛顿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重力

1、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就是重量。

一个物体受到10N的重力,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提问: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学生: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⑵产生条件: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其重力。

实验:手提弹簧称及其下挂的钩码,测出钩码的重力;在竖直方向上用不同的方式运动,观察弹簧称示数及其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并结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⑴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

力的大小。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实验: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归纳: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重锤线下重物的受力情况,可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3、重心

⑴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参照课本P5的实验)

验证: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衡。也可以重心C为支点,让薄板水平平衡。

C 中

C 其平演示讲解:不倒翁的制作就是改变椭圆空腔的重心,增强对重心概念的印象。

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的高低及支承面的大小等有关。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 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三、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对于通常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常被忽略不计。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和磁是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电力联系起来,电力和磁力可统一为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和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电磁力要比引力强得多。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短程力的作用范围在原子核尺度内。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16m。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界里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等参与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介子和重子(包括质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核物理学家们把它称为核相互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5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用悬挂法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硬纸板、衣服挂)

九、板书设计

一、力和力的图示

二、重力

1、重力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重心

三、基本相互作用

第三篇:(新课标)2015年高中物理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定稿)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

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复习讨论 教学用具:锯条、橡皮条、粉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初中你们已经学过了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二)新课教学:

1、力和力的图示

1、演示:

(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

3、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问题: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1)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在研究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问题: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2)相互性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3)矢量性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其大小有关,也与方向有关。

5、如何通过作图来表示力呢?(1)力的图示

课本图3.1-2可以把力的三要素(大小、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2)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这个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3)力的单位:牛顿 符号N 演示:竖直上抛一粉笔头,结果它会落在地上,粉笔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2、重力

抛向空中的物体会落回地面,地球在自转而海水不会洒向太空,都是地球与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

1、重力的产生: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说明: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2)在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到其他力等情况无关。

2、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值增大。

3、重力的测量 如何测重力的大小?

重力仍可以用弹簧秤测量,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弹簧秤要保持竖直、静止状态时读数。原理:二力平衡

4、重力的方向

例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引导学生找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能说是垂直向下也不能说是指向地心)

5、重力的作用点

(1)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即重心)。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重心位置的确定:

问题: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是怎样确定的呢?

a.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也称匀质物体),且形状规则,重心就是其几何中心。

如: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心。思考: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举例。讨论:

对于非匀质物体和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决定呢?观察课本图3.1-4 b.非匀质物体和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不仅与形状有关还与物体内的质量分布有关。演示悬挂法和支撑法找重心(适用于薄板)

原理:拉力(或支持力)与重力是对平衡力,绳的反向延长线必过重心 课堂练习:课本P57第2题 点评:

1、力的图示

2、重力方向

3、重力是非接触力

4、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

3、四种相互作用力(自学)

思考:自然界中存在着哪几种相互作用,其区别是什么?

1、万有引力相互作用

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2、电磁相互作用

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3、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原子核内。

4、弱相互作用 存在于放射现象中。

小结:力在我们初中已接触过,但其概念的理解仍是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的地位是相同的。重力的学习中,重点应放在重心上。作业:课本57页 第3题

第四篇:2018年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第三章

相互作用 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5.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力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对“力和力的图示”的学习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等录像资料。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解释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讨论现象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以及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1.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2.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列举实例,概括总结自己的结论。点评: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兴趣,完成力的定义的教学。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1.用手指推长方形小木块,你能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

2.比较几种不同的现象,你能说出力的作用和它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吗? 3.说出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推木块。操作参考:

l.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木块靠近桌面的地方。2.用大小相同的力推木块的不同侧面。

3.用大小相同的力推距离桌面不同高度的地方。学生叙述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点评:通过实验分析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叙述实验现象、抽象概括总结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提出问题: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也是一个矢量。

1.我们学过的物理量中,有哪些是矢量?

2.我们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课件《力的图示作图法》,完成对力的图示的教学。学生活动:思考问题、阅读教材,观看课件。2.对“重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升空录像,带有苹果落地、航天飞机绕地飞行、人抛出物体、月球绕地运行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

1.发射卫星或飞船为什么用那么大的火箭?

2.苹果落地、航天飞机绕地飞行、人抛出物体落向地面、月球绕地运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录像和图片,感受人类探索自然的成就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点评:进一步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并勇于探索科学,得出重力的定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弹簧秤测已知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提出问题: l.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你能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吗? 2.关于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测量,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点评: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演示不同情况下的重锤线。学生活动:学生猜想、观察、分析得出重力方向的结论。

点评: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概括总结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l.你能用一支铅笔将一个刻度尺水平支起来吗?做做看。2.根据二力平衡,你能找到刻度尺的重心吗?

3.根据刻度尺的重心的位置,猜想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

4.你的猜想正确吗?你该怎么做?

5.若在刻度尺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刚才支点的位置改变了吗?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 l.平衡刻度尺

2.确定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金属板的重心并实验验证

点评: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培养学生实验能力。3.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出回答: l.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2.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请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3.假设重力不存在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学生解答;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点评: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物理信息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像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

第五篇:教案 必修1 第二章 相互作用(定稿)

必修1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应考指导 考纲点击

1.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三年3考 2.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三年3考 3.矢量和标量

4.力的合成和分解

5.共点力的平衡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年1考 Ⅱ

三年11考 Ⅱ

三年10考

三年2考

三年5考 备考指导

1.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掌握弹力、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以及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2.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3.本章的重点是力与物体的平衡,尤其是摩擦力和物体的平衡两知识点,往往与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相结合,有时还与电场及磁场中的带电体的运动相结合,题目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也较高.复习指导

一、知识特点

本章内容是力学的基础,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如下特点:

1.从力的概念出发,通过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逐步认识力的性质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时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以受力分析为基础,以正交分解为基本方法研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二、复习方法及重点难点突破

1.复习方法

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整体法、隔离法、分解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图解法等是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复习时应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 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注意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

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常见力的基础上,多做一些受力分析的习题,在练习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提高受力分析的熟练性、正确性、规范性.受力分析时,对弹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要高度重视.静摩擦力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力,它的大小、方向都会随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分析静摩擦力时,应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牛顿定律进行分析.对于弹力应掌握各种情况下弹力的方向,同时对杆的弹力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判定

2.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1)弹力是本章的重点,杆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是本章的难点.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要注意形变量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是压缩量;绳的弹力必定沿绳并且产生的是拉力,不可能是支持力;杆的弹力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其方向要根据状态进行具体分析.(2)摩擦力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具体的实例,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摩擦力的有无,特别是静摩擦力,要注意结合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3)共点力的平衡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关键是加强受力分析训练,提高正确受力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整体法、隔离法、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下载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武威第五中学韩明 教材分析: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3000字)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

    【物理】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精选)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力的合成》案例[五篇材料]

    力的合成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一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有“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区分矢量与标量,用......

    物理: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 知道力是......

    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教案 (800字) 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黎晋良设计 4.5牛顿第三定律 一、目标 ⑴知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⑵经历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一对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

    3.1《重力与重心》教案 一. 教学内容:重力与重心知识重点: 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