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辽宁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练习题(古诗文赏析)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参考答案】
1.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魄。2.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文学赏析】
这首诗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甘露寺,坐落在长江南岸镇江的北固山顶,从上面可俯视汹涌澎湃的滚滚长江。诗的第一、二句劈空而起,在夸张、幻想的笔法中融进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和甘露寺远离红尘的清肃。山顶云气绕寺而飞,疑为从僧房中诗人所倚的枕中所出,触目皆是,伸手可及,令人有将千万山峰揽入胸怀的感觉;松涛在深谷中呼啸升起,细听仿佛就在床底下席卷而过,其声呜咽,令人心颤。诗人写“云气”,写“松声”,正是为了衬托甘露寺的清迈脱俗,而这“云气”又极奇特,仿佛如枕中所出,似云似雾,似真似幻,造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而“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又不仅仅是夸张与幻想,而是充满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精神。此时之诗人,居高凌视,孤峰独立可统驭万物。可以想象,诗人高居北固山顶,看云气缭绕身旁,千峰仿佛前来亲近,听脚下松涛卷过,万壑似乎低首哀鸣,胸中升起的是一种何等雄迈俊爽的感觉。
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胸怀,而诗的三、四句则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开窗放辽宁教师考试微信号:lnjsks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一、二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三、四句写出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
1.一、二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阴沉肃杀的气氛,暗示敌人入侵。2.将军的特点:威武、勇猛、刚毅。【文学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辽宁教师考试微信号:lnjsks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辽宁教师考试微信号:lnjsks
第二篇:012年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4分)慰藉()苍劲()潜()伏戛()然而止 装载()炽()热揩()拭殚()精竭虑
2、.请写出下列字的书写笔顺:(2分)鼎:凹:
3、列词语有错字吗?把你认为有错的改过来。(4分)迫不急待穿流不息凭心而论世外桃园
再接再励一愁莫展如愿已偿管中窥豹,可见一般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①热爱()②团结()③亲近()④经验()⑤具体()⑥和蔼()⑦拥护()⑧坚定()
5、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5分)(1)流水不腐,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人情练达即文章。(3)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领异标新二月花。(5)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杜甫千古流传的两句古诗:(4分)(1)(2)
7、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4分)《送东阳马生序》——()《朝花夕拾》——()《岳阳楼记》——()《鲁滨逊漂流记》——()
8、下列人物均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请选择其中的一位,写出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名称、书名和作者。(4分)人物:林冲诸葛亮贾宝玉孙悟空鲁智深曹操
———————————————————————————————— ————————————————————————————————
二、阅读题(10分)(每小题2分)我母亲生病需要做大手术,医院张口要10元万押金。10万,对我这个刚刚靠借钱买下出租车的下岗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但我下了决心,就是把自己卖了,也要给母亲治病。于是顶着高温开着车奔波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总算凑了9万元。医院开恩,收了9万元后让母亲住了进去。
都说福无双降,祸不单行。这话偏偏就应在我身上。那天午后,刚拉了一趟活儿的我正喜滋滋地抄近路赶着回家,不知是我脑子走神还是该我倒霉,迷迷糊糊地就把车开上了人行道。我猛地发现车前正走着一位老太太时,脚便狠狠地踩在了刹车上。吱的一声,老太太也应声倒下。当我跳下车抱起老太太时,她已昏迷过去。怎么办?我发现此时四周一个人影儿也没有,一个想法便闪入我脑海中:跑。可怎么也迈不开腿,一个声音也在耳边响:你还算人吗?眼前要是你的母亲你也这样吗?我不由得打了个冷战,容不得多想,立即将老太太送向附近医院。在医生抢救下,老太太很快苏醒了过来。还算走运,老太太只断了一条腿,别的地方什么事也没有。
一个大汉走了进来。大汉看了我两眼后走近老太太说:“妈,您还记得撞您那人什么模样吗?仔细想想,一会儿警察来了您就跟他们说。”听了大汉的话,我心里猛地一跳,觉得还是自己先说出实情为好。于是我赶紧对大汉说:“大哥,我„„”老太太急忙打断我的话,指着我对她儿子说:“对,就是这位司机救了我。”我正怀疑是不是我的耳朵出了毛病,那大汉一把就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兄弟,我、我什么也不说了。你的救母之恩,我一定会报的。”“我。哎,你听我说,我„„”我的话没说完,又被大汉给拦了回去。“什么也别说了。兄弟,把你的姓名和地址写给我,过后我一定登门重谢。”这时我脑海里又闪出一个念头,还留什么姓名和地址啊,老太太既然没记住我,溜吧。想到这,我边往外走边对大汉说:“好好照顾大妈,我走了。”说完我逃跑似的冲出了医院。
在回家路上,我觉得这事挺走运,老太太不但没认出是我撞的,还把我当成了救命恩人。可到了晚上,心里总是不踏实,我想起了母亲常对我说的话:什么时候都要心里干净。心里有鬼的人,迟早会出事的。于是我下了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到医院说清楚。
第二天,我拿了一堆补品和5000元钱,早早来到医院。可巧,就老太太一人在,老太太见是我,挺生气地说:“你怎么还来?” “大妈,您、你知道我是谁吗?” 老太太说:“知道。孩子,大妈不糊涂,眼睛也好使。看得出你的心不坏。” “那、那您为什么不说出真相呢?”我不解地问。
“孩子,你能及时把我送到医院,就足以证明你是个好孩子,我就知足了。我哪能因为你的一次失误,而误了你的前程呢?说不定,好多要紧事正等着你去做呢。天下做父母的,都是这个样„„” 我的泪水早已止不住地流下来,我忘情地叫了一声妈,便把头扎在老太太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
1、第2节开头说“福无双降,祸不单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祸不单行”相关的两件事。
————————————————————————————————
2、文中的“我”想“跑”却没跑,“溜”了又返回,你对此如何评价? ———————————————————————————————— ————————————————————————————————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老太太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
4、给本文拟一个含有“母亲”两个字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你课外也一定读过不少歌颂母亲、表达母爱的作品,请写出其中一篇(或一本)的题目(或书名),并注明作者。———————————————————————————————— ————————————————————————————————
5、文章结尾说“我忘情地叫了一声妈,便„„失声痛哭起来”。
此时此刻,文中的“我”肯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发挥想像,探究一番,然后代“我”说几句。———————————————————————————————— ————————————————————————————————
三、写作题(10分)
任选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根据古诗意境,发挥想象,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不少于200个字)古诗:
——————————————————————— ——————————————————————— 片段: 教学实践部分
一、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是第三学段的识字目标。()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是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8、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9、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10、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二、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请简要阐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5分)
2、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5分)
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5分)
4、你平时读过哪些教育教学刊物或专著?它对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三、分析题(9分)下面是《坐井观天》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段。请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加以分析评点。
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甲:小鸟说的对。
生乙:我反对,我认为青蛙说得对。生丙:他们说得都对。
(众生哗然。师若有所思,片刻停顿之后,即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师: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生甲:(迫不及待)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得很。
生乙:(胸有成竹)青蛙说得对,因为他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得是实话,也没错。
生丙:(按捺不住)他们都把各自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了,都很诚实,应该都对。
师:(点头肯定,竖起大拇指)好!几位同学都谈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再想想,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他还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
(学生各抒己见,兴趣盎然。)
第三篇:辽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及其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三个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问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的本质含义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三)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实现途径与条件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2.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四)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实质和核心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转化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含义及其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关系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经济结构
2.政治结构
3.文化结构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其意义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三)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4.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
2.经济规律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2.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动力
3.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定义及其二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6.纸币和信用货币
7.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6.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7.剩余价值的定义
8.剩余价值率
9.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lO.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1.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1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资本有机构成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实现形式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5.股份资本和股息
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雇佣劳动制度
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
2.工人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地位
(四)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2.生产集中与私人垄断的形成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资本循环
1.资本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的定义
3.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4.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的含义
2.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三)社会总资本运行
1.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2.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理论前提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内容
2.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4.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2.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要有充分估计和应对准备
3.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二)无产阶级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3.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两种方式,暴力革命是基本的形式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3.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二、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1.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
2.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6.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冢作主
3.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5.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6.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体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的思想、政治组织方面的领导作用
2.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
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五、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部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实践创新
5.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五)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六)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实事求是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3.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4.独立自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七)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要求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只有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才能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要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4.要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5.运用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3.关于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沦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的理论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沦
8.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9.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19(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5.“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理解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依法治国的内涵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社会主义秉辱观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五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科学发展观
一、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一)大会的主题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2.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1.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1.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这个理论体系是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社会进步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适应我国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3.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它要在发展中发挥作用,于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关于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2.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五)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经济中央与地方关系
7.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8.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和改正党的建设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3.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2.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设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7.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增加发展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深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6.切实改正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六部分 法学基础理论
一、法学基础理论的基本范畴
(一)法律及其特征
1.法律的定义
2.法律的显著特征
(二)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含义
2.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三)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特点
2.法律原则可以被划分的不同类型
(四)法律效力
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力
2.法律效力体现法律的强制性
3.法律效力的范围分为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象效力
(五)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含义
2.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
3.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
(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有机统一
(七)法治和法制
1.法治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2.法制的含义及分类
3.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八)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
1.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和及时
2.在法律适用中应贯彻的原则
3.法律解释必须遵循的原则
(九)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
1.法律监督的内涵和应遵循的原则
2.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构成
二、宪法的基本知识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4.宪法在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等方面的特征
(二)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基本制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政治制度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1.我国国家机构的分类
2.我国国家机构活动的基本原则
三、民法的基本知识
(一)民法的概念
1.民法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2.民法的调整对象
3.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权利和责任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3.民事权利的种类
4.民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
5.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三)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2.合同订立的程序
3.合同效力
4.合同的履行原则
5.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四、刑法的基本知识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1.狭义的刑法概念
2.刑法的基本任务
3.刑法的基本原则
(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一般特征
3.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4.犯罪的种类
(三)刑罚的概念、种类
1.刑罚的特征和目的
2.刑罚的种类和具体运用
第七部分 社会学基础
一、社会和社会组织
(一)社会的含义及其构成
1.社会的含义是指相互依存的人们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的本质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1
3.社会的一般特点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
4.社会的构成要素
(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
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机构
3.个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4.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社会组织的特征和类型
1.社会组织的定义
2.社会组织的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4.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区、城乡关系和城市化
(一)社区的构成和类型
1.社区的含义
2.社区的构成要素
3.社区的类型
(二)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1.农村社区的特征
2.城市社区的特征
(三)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
2.城市化的动力
3.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策略
三、社会的现代化
(一)社会问题及其理解
1.社会问题的内涵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3.人口问题的实质
4.失业及其成因
5.贫困的界定和认识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和特征
1.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科学认识
2.有关现代化的标准的确定
3.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第八部分 管理学基础
一、管理和管理者
(一)管理的定义及其理解
1.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2.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
4.管理的重点是协调人际关系
5.管理的有效性是通过效率和效果来评判
(二)管理的职能
1.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的发展职能有决策和创新
(三)管理者的类别、角色和基本技能
1.管理者的含义
2.管理者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类
3.管理者扮演着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制定决策三种角色
4.管理者应当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三种基本技能
二、管理和环境
(一)环境的界定和分类
1.环境是指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
2.一般环境因素和具体环境因素的构成
(二)管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外部环境对管理的双重作用
2.管理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三、计划和决策
(一)计划和计划工作
1.计划的任务是预测、决策和部署
2.计划工作的程序
(二)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
1.目标管理的实质和特点
2.战略的层次和战略管理的特点
(三)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1.决策的含义和原则
2.决策的一般程序
3.定性决策法和定量决策法
四、组织和组织工作
(一)组织的任务和原则
1.组织的本质特征
2.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4.集权、分权和授权
(二)组织结构
1.常见的组织结构的类型
2.事业部制的特点
3.团队结构的特点
4.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及其运用
(三)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内容
2.组织文化的功能
五、领导和领导工作
(一)领导及其本质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功能的主要表现
3.领导的作用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
(二)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要点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要点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要点
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要点
5.精神激励的类型
(三)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沟通的类型
2.沟通的重要性
3.沟通的方式
六、控制的作用和过程
(一)控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控制的含义
2.管理控制的特点
3.控制的功能和重要性
(二)控制的类型和过程
1.控制按时问分有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
2.控制的过程分析
第九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修养基础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规律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1.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3.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
4.是宣传思想领域的基础性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教育作用
2.导向作用
3.协调作用
4.凝聚作用
5.稳定作用
6.保证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1.思想和行为相互转化的规律2-思想行为和利益相关的规律
3.人与环境互动的规律
4.教育和管理相统一的规律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针原则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培育“四有”新人2.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理论构建精神家园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2.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形势政策教育
5.民主法制教育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教育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
l.坚持高举旗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6.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
7.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和载体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2.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3.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4.重视通过人际交流开展个体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典型示范
2.自我教育
3.理论教育
4.情感激励
5.社会实践
6.心理咨询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1.活动载体
2.文化载体
3.管理载体
4.网络载体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社会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五、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信念
5.道德行为
(二)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
1.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2.谦虚谨慎,勤劳敬业
3.乐于助人,见义勇为
4.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5.朴素大方,廉洁奉公
(三)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1.批判继承,善于思考
2.严于“内省”,重于“慎独”
3.乐于“见贤思齐”
4.知行统一,注重践履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www.xiexiebang.com/n9286c1111p9.aspx 第十部分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教法研究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任务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对学生进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3.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
4.培养“五爱”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5.培养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6.树立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评价
1.识记能力的评价
2.理解能力的评价
3.运用能力的评价
二、初中各年级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
(一)初一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和思想方法的教育
1.正确对待社会和看待自己
2.心理品质、道德情操修养
3.性格情趣的培养
4.自律能力的培养
(二)初二进行法律常识教育
1.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3.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关系
4.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5.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初三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基本国策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教学教育目标
2.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3.要做到“少而精”,“讲练结合”
4.要调动师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5.要讲究课堂艺术
(二)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
1.组织活动课的重要性
2.组织活动课的基本要求
3.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三)课件的制作及其运用
(四)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后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www.xiexiebang.com/n9286c1111p10.aspx
第四篇:江苏教师考试: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江苏教师考试: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
江苏教师考试群: 248628080
江苏省教师招聘(http://js.zgjsks.com/)考试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知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政及 其它综合知识。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只考公共知识部分。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面试采取 说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有的地区只说课,不用讲课;有的地区以讲课为主。具体考试内容参照各地的人事考试网。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颔联hàn 思忖cǔn 悄声qiāo 物阜民安fù B.摒弃bìng 咋舌zã 泠然lěng 倾箱倒箧qiâ C.沉浸jìn 跻身jī 撰写zhuàn 大笔如椽yuán D.宽宥yòu 辆liàng 仓廪lǐn 凭栏骋目chěng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积累全面丰富的知识。B.乡村风光,甚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C.他的散文和小说富有诗情画意,也不乏扣人心弦之笔和感人肺腑之言。D.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到带有浓郁山野情调的中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C.2008年1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出现了明显的涨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金科玉律)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捉襟见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以压倒性票数批准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俄前任总统普京的总理提名,梅德韦杰夫于当日签署了任命书。
B.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D.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6.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清传奇的代表作。
C.“家国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主题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痛。
D.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改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鲁迅曾给《史记》很高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成就无与伦比,同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亦有开宗立派之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描写春秋战国时期鲁、齐、晋、郑、楚、吴、越七国的史实。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D.《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我们学过《孔乙己》、《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生非异也
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1~13题每小题2分,14小题8分,共14分)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 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 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 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 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 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 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 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 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 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动:招致
1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①常为诸县之最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③未尝辄敢出门④诣阙请留德深⑤以贵乡文书为诈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1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三、语文基础知识(第15小题10分,第16小题4分,共1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2)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3)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4)花自飘零水自流,_________,_________。(5)独自莫凭栏,_________,别时容易见时难。(6)碧云天,黄花地,_________,_________。
(7)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8)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10)君子坦荡荡,_________。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4题。(每小题2分,共16分)(一)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 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 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 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 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 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 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17.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18.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19.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二)我是中国人
①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朝鲜人、日本人,一到国外,思乡的感情就变得特别强烈,总爱滔滔不绝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国家。我就是一个典型。我常会兴奋地向别人介绍中国的长城,汉字,我的家乡——上海。
②在美国,每节课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时,在黑板上写中文字是我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我和陈院琴一道,大摇大摆的走到黑板前,旁若无人地写起来。内容可丰富呢:有古诗,名家名言,家乡的风景„„
③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我爱你——中国□几个大字老师很有兴趣地凑过来问我写的是什么□“Iloveyou(我爱你)——”我很严肃地说 □“what(什么)?”老师瞪大了眼睛,显得十分惊奇。“——China(中国)!”老师恍然大悟,紧紧握着我们的手说:“Good!(好)”
④在这里,友好中也有不友好的事情发生。
⑤几个月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快下课时,老师要我们把一张选择题的纸交上来。那时,我还不知道英语的“选择题”是怎么说的,以为他说的是地图,所以我交上了地图。
⑥当我知道交错了后,便去解释。可是,不管怎么解释,也是徒劳。他总是摇头,不理不睬,但在测试卷上给了个“C”。老师为什么不信任我?为什么不听我解释?我很气愤,但没有发作,只是咬了咬干涩的嘴唇„„
⑦打那以后,我每次小测试都得满分,大测验也得“A”。要知道大测验得“A”是寥寥无几的。我为超过美国人而骄傲。我感到自豪,感到扬眉吐气。20.在第三自然段的“□”内加上标点符号。21.解释词语。徒劳: 恍然大悟:
22.划横线的话的意思是什么。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3.如果把④—⑥自然段合为一段,它是围绕来叙述的。
24.课文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全文充满了情感。请仔细阅读文章,写出作者的两种情感。
六、古诗及背诵(每小题3分,共6分)2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26.将下列名言名句补写完整(任选两小题)。
(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_________,_________。《论语》(2)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3)_________,_________。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七、作文(本题共30分)人生总是面对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选择。面对着选择,有些人举棋不定,有些人轻率行事,选择的结果也会对我们造成不同的影响。选择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甚至在经济学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
要求: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见闻、感受、经历、看法,也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编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第五篇:2018年辽宁特岗教师招聘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3、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7、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8、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9、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0、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14、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5、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6、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17、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8、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9、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0、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1、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2、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23、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4、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5、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6、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7、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8、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29、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30、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31、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32、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33、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34、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35、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36、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37、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8、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39、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40、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41、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42、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43、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44、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45、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6、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47、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48、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49、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50、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51、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52、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53、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54、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55、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56、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57、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58、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59、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60、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61、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62、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63、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64、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65、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66、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67、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68、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69、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70、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71、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72、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73、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4、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7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76、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77、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78、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
79、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80、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81、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
82、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83、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8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85、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86、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87、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88、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89、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90、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91、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92、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93、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94、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95、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96、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97、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9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9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10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0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10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10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10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10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10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10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10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10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11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11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11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11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1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15、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116、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117、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118、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119、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120、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121、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122、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123、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124、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125、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136、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127、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128、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129、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130、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131、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132、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133、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13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35、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136、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137、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13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139、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40、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41、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42、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143、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144、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