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S版下册15古诗三首(教案)
15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2.班内交流。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六、板书设计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然而,朋友却要离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烟花三月
第二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熟,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或相关课外资料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3、了解诗人杜甫。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先看——《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范读)
好,下面的时间我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1、检查预习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提出,交流。(字词讨论解决。思想含义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处理)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
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
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寒食》
美好的春天让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时候。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也来到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学生谈,教师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引导加深理解。思考理解: 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3、再次感情诵读
三、引申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
你喜欢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的美景,还是喜欢那柳絮纷飞的皇家花园?请画一画。第二课时
学习《泊船瓜洲》
一、复习导入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寒食》
二、学习《泊船瓜洲》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把我们想像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绿”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却有了动态感,春风拂过,吹绿江南两岸。“到”“过”“满”都不能让人产生这种既动态变化,又能让读者想像春天来到江南一片绿色的画面感。(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3.指导品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
1、无论春夏秋冬,不管身在何地,遥远的家乡总是心中最温情的牵挂---(交流收集的思乡诗文)
2、《“推敲”的故事》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 过 绿 入 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第三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多媒体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初读课文。读熟,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或相关课外资料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3、了解诗人杜甫。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先看——《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出示多媒体)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范读)
好,下面的时间我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检查预习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提出,交流。(字词讨论解决。思想含义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处理)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
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
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寒食》
美好的春天让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时候。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也来到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生谈,教师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引导加深理解。
思考理解: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3、再次感情诵读
三、引申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
你喜欢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的美景,还是喜欢那柳絮纷飞的皇家花园?请画一画。
第二课时
学习《泊船瓜洲》
一、复习导入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寒食》
二、学习《泊船瓜洲》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
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把我们想像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绿”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却有了动态感,春风拂过,吹绿江南两岸。“到”“过”“满”都不能让人产生这种既动态变化,又能让读者想像春天来到江南一片绿色的画面感。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无论春夏秋冬,不管身在何地,遥远的家乡总是心中最温情的牵挂---
(交流收集的思乡诗文)
2、《“推敲”的故事》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古诗三首 语文S版(精选)
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
1.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夏日绝句》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 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石灰吟》、《竹石》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 新课:
(1)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 《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五篇:2015年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1.学会“秦、邸”等4个会认字,“熏、杭、汴”等5个会写字。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收集作者资料。
2课时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学习《出塞》
1(1)读正确、通顺。引导学生读准: 还(huán)将(jiànɡ)教(jiào)
(2)读出古诗的韵律。指名读。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作者资料及对诗题的了解,派代表汇报。3(1)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习?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2)悟诗情。
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结:通过描写戍边的艰辛,表达了希望良将把守边关,百姓能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3)请你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1)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
三、布置作业 12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2男女生赛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点: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不同点:
(1)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写的是北宋遗民——诗人。(2)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1)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2)指名说说诗的大意。(3)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重点体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叮嘱儿子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
王师干什么去了?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作者至死都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3)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作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
四、自由畅谈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
2说说《出塞》和《示儿》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出塞》时,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边关战士的心情,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学习《题临安邸》时,抓住“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反问句,感受诗人内心的无比痛苦与愤恨。学习《示儿》时,从“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和“北定中原”的愿望中理解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