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剪梅》优秀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让学生把握化无形为有形写愁的手法
3、感受李清照婉约派的词风
4、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把握化无形为有形写愁的方法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教学难点
让学生把握化无形为有形写愁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十月十六日,即上一周,网络最火爆的事情当然是“我爸是李刚事件”。李一帆去河北大学接女朋友,在校园里至少以80码的速度飙行,将两位女大学生撞飞,一死一伤,被愤怒的学生和保安拦截,李一帆竟吼道:“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原来,李一帆的老爸是公安局的副局长。这众怒引发,网络用“我爸是李刚”进行造句。诗词版的有:试问卷帘人,却道我爸李刚,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我爸
是李刚。请问这是化用了谁的词?
二、作者介绍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出现更是让宋词焕发出几多温馨、清丽的色彩。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
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
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与学生回忆学过的作品: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后期的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
三、背景介绍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范读,唱歌曲——邓丽君演唱《一剪梅》
2、思考问题: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词人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五、鉴赏词
1、找出本文的意象:
红藕香残、玉簟、兰舟、雁、月满西楼、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2、说说李清照写愁的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别愁字了得
总结:用意象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
3、理解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又“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化抽象为具体 重点难点突破:
“愁”,是诗文中常见的描写内容,它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想写得生动、形象,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翻开古典诗词,你会发现,“愁”却是具体有形、可感可触的。请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愁”为何物?例(1)中李煜喻之为汹涌澎湃的“一江春水”滚滚“向东流”去,表现了愁思的悠长深广,而且显示出愁思像波涛一样翻腾激荡,故“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传诵不衰的写愁名句,以至欧阳修在《踏莎行》一词中也以春水喻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例(2)贺铸连用三个比喻写“闲愁”,以景语衬愁情,含蓄美妙,令人玩味不尽:“一川烟草”写地,“满城风雨”写天,“梅子黄时雨”写天地之间到处弥漫着愁情。作者精心选择如烟的春草,飘飞的柳絮,迷蒙的梅雨,层层渲染色调和气氛的黯然,成功地烘托出内心的愁情。因“一川烟草”这几句,贺铸被士大夫称为“贺梅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赏。再请看:(3)盘花易挽,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无名氏《九张机·四》)(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5)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辛弃疾《念奴娇》)(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7)横江欲渡**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8)云笼远岫愁千斤,雨打归舟泪万行。(李煜《渡江望石城》)(9)只恐溪头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10)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愁”有形状,如丝如线,如例(3);缠缠绵绵,纷乱如麻,故例(4)李煜说它“剪不断,理还乱”。
“愁”有容积,故例(5)说可用“斛”去量,且多达“千斛”。“愁”有长度,故例(6)(7)说它长达“千丈”“万里”。
“愁”有重量,故例(8)说它有“千斤”之重。更有甚者,“愁”竟然重得船“载不动”,如例(9)。“愁”有味道,所以例(10)辛弃疾说“闲愁最苦”,后来他又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丑奴儿》)“愁”,本只是人的“忧伤的心情”(《现代汉语词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上引各例分别用比喻、通感、拟物等修辞手法把它写成了有形有体、可感可触的具体事物。拓展:
哭晁卿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请鉴赏:诗人是怎样表达愁的?
明确:末句以愁云罩山的意象,渲染出悲痛之情,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拟写白云之愁来抒发诗人自己之愁,巧妙地移情于景。一个“满”字,则又显出悲痛的满怀与厚重。这里的拟人和“满”字修饰,既表达了厚重之悲,又使抽象的愁苦化为可知可感的具体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二篇:《一剪梅》优秀教案
东联现代中学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让学生把握化无形为有形写愁的手法
3、感受李清照婉约派的词风
4、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把握化无形为有形写愁的方法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教学难点
让学生把握化无形为有形写愁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十月十六日,即上一周,网络最火爆的事情当然是“我爸是李刚事件”。李一帆去河北大学接女朋友,在校园里至少以80码的速度飙行,将两位女大学生撞飞,一死一伤,被愤怒的学生和保安拦截,李一帆竟吼道:“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原来,李一帆的老爸是公安局的副局长。这众怒引发,网络用“我爸是李刚”进行造句。诗词版的有:试问卷帘人,却道我爸李刚,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我爸
是李刚。请问这是化用了谁的词?
二、作者介绍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出现更是让宋词焕发出几多温馨、清丽的色彩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与学生回忆学过的作品: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后期的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
三、背景介绍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范读,唱歌曲——邓丽君演唱《一剪梅》
2、思考问题: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词人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五、鉴赏词
东联现代中学教案
1、找出本文的意象:
红藕香残、玉簟、兰舟、雁、月满西楼、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2、说说李清照写愁的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别愁字了得
总结:用意象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
3、理解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又“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化抽象为具体 重点难点突破:
“愁”,是诗文中常见的描写内容,它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想写得生动、形象,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翻开古典诗词,你会发现,“愁”却是具体有形、可感可触的。请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愁”为何物?例(1)中李煜喻之为汹涌澎湃的“一江春水”滚滚“向东流”去,表现了愁思的悠长深广,而且显示出愁思像波涛一样翻腾激荡,故“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传诵不衰的写愁名句,以至欧阳修在《踏莎行》一词中也以春水喻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例(2)贺铸连用三个比喻写“闲愁”,以景语衬愁情,含蓄美妙,令人玩味不尽:“一川烟草”写地,“满城风雨”写天,“梅子黄时雨”写天地之间到处弥漫着愁情。作者精心选择如烟的春草,飘飞的柳絮,迷蒙的梅雨,层层渲染色调和气氛的黯然,成功地烘托出内心的愁情。因“一川烟草”这几句,贺铸被士大夫称为“贺梅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赏。再请看:(3)盘花易挽,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无名氏《九张机·四》)(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5)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辛弃疾《念奴娇》)(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7)横江欲渡**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8)云笼远岫愁千斤,雨打归舟泪万行。(李煜《渡江望石城》)(9)只恐溪头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10)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愁”有形状,如丝如线,如例(3);缠缠绵绵,纷乱如麻,故例(4)李煜说它“剪不断,理还乱”。
“愁”有容积,故例(5)说可用“斛”去量,且多达“千斛”。“愁”有长度,故例(6)(7)说它长达“千丈”“万里”。
“愁”有重量,故例(8)说它有“千斤”之重。更有甚者,“愁”竟然重得船“载不动”,如例(9)。“愁”有味道,所以例(10)辛弃疾说“闲愁最苦”,后来他又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丑奴儿》)“愁”,本只是人的“忧伤的心情”(《现代汉语词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上引各例分别用比喻、通感、拟物等修辞手法把它写成了有形有体、可感可触的具体事物。
第三篇:一剪梅李清照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二、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背诵这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赏析这首词
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扩展阅读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布置作业
学唱《一剪梅》和《声声慢》
第四篇:《一剪梅》教案
精选《一剪梅》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剪梅》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
1、经典阐释法;
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 →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习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文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就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明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9、手法分析: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汉字,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席子时不说席子,而说玉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习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体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的学习。
板书: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愁中有自信)
作者情感:哀愁、自信、真诚。
手法:含蓄、倒装、映衬、对偶、陌生化。(把例子加上,简要阐释)
《一剪梅》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 “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 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 “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赏: 音韵美 藕残簟秋 花飘水流 语言:清丽典雅
意境美 上 寂寞 生 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 闲愁
盼 下
锦书 眉头
望 上
团圆 心头
相思
《一剪梅》教案 篇3【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书香门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满 父母呵护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经济困顿 颠沛流离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气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
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
前期:生活优裕 贵妇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 老妇人形象 哀伤而绝望
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
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围绕着人物活动,写了几个不同的情景,可以这样来归纳: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4.读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同学们能不能选取某个情景,来丰富来充实,在丰富充实中来品味思想感情。
5.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课堂时间要让学生活动开来。)
六、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③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
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七、拓展阅读
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和联想与想象,理解李清照另一首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唐代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此词写相思之苦离别之情,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实际上有一个指导思想:通过一篇的教学而认识一类的作品,课堂教学中,将李清照前后时期联系起来便于把握她作品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将学生引入情境中,从情境中发掘诗词内在的情感之美。
附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探析
南渡为界,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生活优越贵妇人形象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老妇人形象哀痛而绝望
《一剪梅》前期作品
情景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情感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关切
阅读方法
联想与想象再现情景细心品味
第五篇: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 赏读结合,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难以排遣的相思愁源自于深深的爱恋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类型 诗歌欣赏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辅助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诵读指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结构特点:
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自由朗读:
个别朗读:1-2名学生演读
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学生齐读:
思考: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三、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小组研讨交流 上片:
思考:
1、首句中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
2、词人排遣孤独寂寞的方式是什么?排遣掉寂寞了吗?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描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怎样的意境呢? 下片:
思考:
1、“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露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如何领略心心相印的情感?
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分析“才——却——”的妙用。
四、拓展鉴赏:
让学生回顾近期所学有关“愁”的相关诗词,教师并提供相关的诗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六、作业:
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七、板书设计
荷花残
上片 竹席凉 清丽萧疏 秋
一剪梅 西楼月 愁
下片
相思情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