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量一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量一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面积单位1厘米²、1分米².和1米²,知道1厘米²、1分米².和1米²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实际测量中体会认识各种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单位1厘米²、1分米².和1米²,知道1厘米²、1分米².和1米²的大小。
难点:在认识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师:大小、形状各异的纸片
信封 1平方米的正方形硬纸卡
生:尺子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硬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A.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抽出信封内的纸片为其涂色,最快涂完者获胜。(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
B.学生产生分歧时,提问: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C.在学生们都知道要想比赛公平就需要纸的面积要统一的基础上,追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三种纸他们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到底相差多少吗?同学们现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小组动手操作,测量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D.小组代表汇报 可能汇报的内容
组一,把三种纸叠在一起就能清楚地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了。大纸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他们相差得面积。
组二,在纸上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纸的面积是几个格子。每张纸相差几个格子的大小就是他们相差得面积。
l 组三,在三种纸上画同样大的圆圈,画的圆圈越多说明纸就越大,E.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但是你们想一想我们在看测量他们的面积大小的时候,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图形测量比较准确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正方形,因为正方形他们在排列的时候空隙比较少,而圆形在排列的时候空隙较大,所以用正方形测量比较准确。
F.教师追问:那在画格子比较的时候有的同学画的格大,有的画的格小,这样你们说大纸比小纸多几个格子的面积就不准确了。
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1)认识1平方厘米 A、拿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厘米²(1cm²)读作1平方厘米
B、我们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C、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
D、用面积是1厘米²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²? E、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来量?学生举例。
(2)认识1平方分米
A.提问: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课桌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可能感觉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揭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分米²(1dm²)读作1平方分米)
B.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C.请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D.请学生说一说,用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测量数学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3)认识1平方米
A.小组讨论:如果要量教室的面积有多大,我们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教师引出1平方米的大小
(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米²(1m²)读作1平方米)B.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接近1米²?
C.请同学估算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练习(P44内容)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仔细思考。你们一定能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难题。
布置一个小作业: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一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你能想出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吗?如果能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数学家,把你的方法打电话告诉老师,也让老师分享你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量一量
1厘米²(1cm²)读作1平方厘米 1分米²(1dm²)读作1平方分米 1米²(1m²)读作1平方米
第二篇:量一量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具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等。
教学重难点
对量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用手势比长度。比如1米、1厘米。2、60厘米。点评差异太大。
3、如果给你一个参照的对象,你能比划得出来吗? 4小结: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的长度还不够,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它们之后借助它们了解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二)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出示测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1、学生说用法。
2、分组、分发记录单。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课件呈现测量事物。,这些事物你熟悉吗? 2仪测量肩宽为例,做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以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测量肩宽的活动。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用的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测量结果讨论:
第一:为什么侧来那个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交流,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测量结果后分别展开测量。测量前,先估一估,在测量。并记录结果。
交流反馈,形成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0厘米 将桌长 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0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扎长 大约15厘米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闭眼想:教师读板书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实际物体的长度。用手比:学生读长度,边读边比划。
说关系:课桌比肩宽一些;两臂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什么比什么长的多。
小结:我们了解了身边事物的长度,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1)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6米的长短比较。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 的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 义。
谁能用手势比一比鳄鱼的长度。一个够吗?估计一下,几个就差不多了,讨论形成共识。操作,再测量一下,看看结果是否差不多。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的价值。看5名同学的手臂的长度,感知鳄鱼的长度。
表述时注意两点:以什么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小结: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长度为标准,可以表示新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表述6米的长度。如果并肩站立,需要多少名同学呢? 操作并测量。
追问: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学生先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2、自主选择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出示以下物体,用你喜欢的方式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颈鹿的身高:6米
鸵鸟身高 : 2米50厘米 培养估测能力。
四、回顾与反思 你的收获是什么?
长
第三篇:《量一量》教学反思
《量一量》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准备要充分。为了预防活动课学生只是单纯活动,而没有反思。我先让学生把需要测量的物体记录在练习本上,不至于测量后完了记录数据。
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采取4人小组活动的形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长组织得最好。
测量中学生的卷尺不够长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把好几个尺子接在一起,有的学生用铅笔放在地上做记号,但不知道只要把每段长加起来就可以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没有理解。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活动前要具体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一步一步师范,或请会的小朋友来师范,才能保证活动中的高效。
第四篇:《量一量》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引入新课,这点做得比较好,学生也很顺利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我利用两张一大一小的白纸,提出疑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前面刚学过的比较面积的方法:剪拼、摆实物、画格子,紧接着我提出用摆实物或画格子的方法我们要注意什么?大小一样(因为上节课学生已经找到这一点)然后我出示三种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问学生你觉得用哪种图形来摆好呢?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选择正方形,一学生说因为正方形没有空隙,简便,我马上补充到也就是说正方形能密铺,而且操作简单方便!也乘势表扬了该学生,你真能干,和我们数学家想的一样!然后再引出用正方形来定义面积单位。此环节,我觉得我的提问到位,学生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且回答问题干脆利落,也没有费多少时间。这是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所以有效的教师提问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在教学的过程中放手不够。在教学完1 cm2后,教学1dm2,1m2应放手,让学生根据1 cm2的内容来类比出1dm2,1m2的定义、写法以及读法,不应由老师来包办。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到用1 cm2来测量课桌桌面的大小太麻烦了,麻烦在测量次数太多,所以要有更大点的面积单位1dm2,以及用1dm2来测量黑板面的面积也是太麻烦了,所以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1m2,彻底让学生感知到测量的需要而出现更大点的面积单位,是为方便我们解决问题。而且在1m2时没让学生感知到位,虽然用了四根长一米的直尺来摆出1m2,但学生没有真实的感知到1m2到底有多大,可以马上请几个学生在1m2的地面上站一站,看能站多少个学生,再利用课本上的情景1m2 大小的地面能画多少个脚印,那样学生更能感知到1m2到底有多大。
3、板书没有跟上。一怕书写定义浪费时间,二是以为课件出示就可以不用板书定义了,所以没有及时将1cm2的定义书写在黑板上,也导致了学生不能根据1cm2的定义来定义1dm2以及1m2,更不能知道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定义其实是类似的,只是个别的单位换一换就可以。
教学是一条长长的路,在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以及学习。
第五篇:量一量,教案反思
篇一:《量一量》教学反思
《量一量》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准备要充分。为了预防活动课学生只是单纯活动,而没有反思。我先让学生把需要测量的物体记录在练习本上,不至于测量后完了记录数据。
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采取4人小组活动的形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长组织得最好。
测量中学生的卷尺不够长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把好几个尺子接在一起,有的学生用铅笔放在地上做记号,但不知道只要把每段长加起来就可以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没有理解。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活动前要具体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一步一步师范,或请会的小朋友来师范,才能保证活动中的高效。
篇二:集体备课教案及反思量一量比一比
量一量,比一比
绵阳市西山路小学----刘骄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的物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
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材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2.教学难点:借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课前准备:
1.提前分好小组。2.准备好测量记录表。3.准备好测量工具。
4.提前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各种工具。
旧知复习,引起冲突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个长度单位,谁来说说看?谁能比出1厘
米?那1米呢?
学生用手分别比出1厘米,1米,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
明确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师:孩子们比得真好,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能比出60厘米吗? 如果老师告诉你课桌的长约为60厘米,你能比吗?
孩子们,要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的长度,只记住1厘米和1米,够吗?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明白只记住1米和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其他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的这些常见的物体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他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师:今天我们量一量,比一比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老师希望孩子们通过这节课不仅能熟悉身边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还能用这些长度和高度去估计我们没法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板书:量一量,比一比)
引入新课,揭示主题
量一量,建立长度概念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知道哪些长度或高度了呢? 请你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我们熟悉的事物,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和
高度呢?并且我们还要将他们测量出来。
熟悉的物体有很多,但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要全班一起来合作测量出我们这些物体的长度,我们已经分成了10个小组,组内讨论你们最想选择测量的是哪一个物体?
汇报分小组任务
你们手中已经拿到了我们今天的任务单,请你们把小组选择的测量物体写
(1)师:孩子们,你们选择物体的长度和高大概有多少,你们能先估一估吗?请
你写在记录单的相对应估一估一栏,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上合适的长
度单位。
想要知道估得准不准确,该怎么办?下面进行我们的测量活动。
(2)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小组讨论,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说说原因。
(3)测量活动
明确任务和分工,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表上。测量完请迅交回测量工具,小组整理数据完后,请坐好!比一比,哪组测得准确,哪组纪律最好,哪组最先完成任务。测量完毕,对小组结果进行分析汇总。误差大,利用错误资源进行纠正,确定正确地结果。
孩子们的测量方法可能不规范,那么这些测量出来的结果也只是一个较为接近的数,为了以后用起来方便,我们把这这些测量结果看成整十数。
刚才我们已经用测量工具了解我们身边熟悉的物体长度和高度,但如果我们还想知道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有时测量也不是很方便,该怎么办呢?
比如:我们刚才测量过门的高度了,在测量的时候小朋友就发现自己的身高够不着,那如果想要知道我们教师的高,测量就不方便了,你能想个什么样的办法,不测量就能知道教室的高大概是多少呢?(小组讨论)
在不方便测量的时候,我们更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寻找身边已经知道物体长度或高度作标准去比一比,估一估。那么今天我们测量的就是身边熟悉的物体,你觉得记住他们的长度或高度有用吗?
记一记,深化长度观念。
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
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让孩子明白熟悉的物体可以作为测量标准去估计其
他的长度或高度。
用一用,深化数学经验
快看啊!可爱的小精灵给孩子们带了一个神秘的任务盒子,想打开吗?
师: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如果不用尺子,你们会用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为测量标准,来描述这个长度吗?
让学生利用已知的身边的事物对6米进行描述。(以一庹长等作为标准来描述)突出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结果大约是6米。
想要感受一下以一庹长为标准,鳄鱼的身长是多少吗?
先出示一庹长图,再出示肩宽图,让孩子们比较哪种方法更合适、更方便?
小结: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其他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加直观清楚的知道其他事物的到底有多长,有多高。
练习: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总结回顾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高度。
说说你们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效果预测
预设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能估计和测量熟悉身边一些事物的长度,能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教学反思
本次实践活动课能够顺利的进行,我们在课前相应的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自愿为前提,为学生提前分好了小
组,明确了小组各成员在实践活动课中的任务,都有测量活动的机会。其次,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准备了足够数量的活动记录单、米尺、卷尺、皮尺、软尺等。最后,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活动素材,也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积累数学经验。
本次课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在活动进行时,出现了很多种问题,如:不同的学生可能测得的数据不同,如何认识整理这些数据,怎样把数据以恰当的方式记录下来等,这些都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过的。当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时,如何选择恰当的“单位”,这些“单位”如何累加在一起,如果不够用怎么办等问题,都在活动中出现。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关注,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讨论了问。这样的活动过程的指导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智慧,还提高活动实践的实效性。
经历了数学活动未必就获得了数学经验,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对实践活动有内省和反思的过程。在本次课的活动中,老师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反思,并了解学生是否熟知了一些常见长用的“测量标准”、掌握测量方法、形成了对某些“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等。我们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本次课的收获,并以数学故事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提升数学经验。
篇三: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反思
《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本节课的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量一量,二是比一比,量是比的基础,量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比是量的升华,在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构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体会量的本质,发展长度观验。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环节。注意引导学生在测量之前先估测、步测同时注意把测量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测量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每人“身上的尺”长度不一,并通过举例、估测来体会身上的尺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选择测量的物体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肩宽、步长、两臂展开的长、教室长、讲台长等,有了这些长度表象作为参照,就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度去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打好了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学生测量活动之前,我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先对所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并将估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调整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也是需要有方法的,但从学生记录的数据来看,部分学生估测时随意性还是比较大。
在开展活动课前,我还曾有担忧,因为活动课的变化因素太多了,学生会太吵、太热闹,但结果比我预想中还好,大家兴趣很好,都积极合作,这应该归结于课前准备和安排吧。我觉得,教师对各项活动准备充分,对学生活动情况的预测到位。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到位的话,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我想,只要肯用心,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