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19-05-12 22:3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教案: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教案: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篇:高中数学教案: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方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数学教案: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 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①与等差数列一样,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③对等差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的概念,一节课为通项公式的应用.(2)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的定义.(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的各种表示法.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 http://www.xiexiebang.com

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http://www.xiexiebang.com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板书)1.的定义(板书)

根据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请学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 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 时,数列 既是等差又是,当 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http://www.xiexiebang.com

(1)的首项不为0;

(2)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的什么条件?(3)公比不为0.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定义.是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 ?为什么不能?

式子 给出了数列第 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不能)确定一个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3.的通项公式(板书)问题:用 和 表示第 项.①不完全归纳法.②叠乘法,…,这 个式子相乘得,所以.(板书)(1)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http://www.xiexiebang.com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公式(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来源:中师教育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高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2015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第三篇:高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课时:11

学习目标: 探究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掌握性质定理的应用,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 难点: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一、学习过程:

复习巩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

二、学习新知:

1、注意观察右面两个图,在长方体ABCD-A’B’C’D”中,棱AA’、BB’、CC’、DD’都与平面ABCD垂直,它们之间具有什么什么关系?

2、右图中,已知直线a,b和平面α,如果a⊥α,b⊥α那么直线a,b是否平行呢?

O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一般地,我们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定理:(文字语言)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

a⊥α, b⊥α a∥b

O(图形语言)如图: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很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理告诉我们,可以由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内在联系。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应用

4、设直线a,b分别在正方体ABCD-A’B’C’D”中两个不同的平面内,欲使a∥b,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a,b满足下面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使a∥b,(1)a,b同垂直于正方体一个面;

(2)a,b分别在正方体两个相对的面内且共面;

(3)a,b平行于同一条棱;

(4)如图,E,F,G,H分别为B’C’,CC’,AA’,AD的中点,EF所在的直线为a,GH所在直线为b,等等。

思考:你还能找出其他一些条件吗?

练习: p42 1, 2

作业:P43

A 7,B , 2

第四篇: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案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案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过程

【复习要求】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方法规律】应用数列知识界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数学模型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确定其首项,公差或公比等基本元素,然后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即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关键。

一、基础训练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一次一个*为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

A、511B、512C、1023D、1024

2、若一工厂的生产总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p,则年平均增长率为

A、B、

C、D、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人每期期初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A,每期利率为p,到第n期共有本金nA,第一期的利息是nAp,第二期的利息是n—1Ap……,第n期即最后一期的利息是Ap,问到第n期期末的本金和是多少?

评析:此例来自一种常见的存款叫做零存整取。存款的方式为每月的某日存入一定的金额,这是零存,一定时期到期,可以提出全部本金及利息,这是整取。计算本利和就是本例所用的有穷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用实际问题列出就是:本利和=每期存入的金额[存期+1/2存期存期+1利率]

例2:某人从到20xx年间,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m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每年利率q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xx年6月1日,此人到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所有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多少元?

例3、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自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到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xx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的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问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县的绿洲面积超过60%。lg2=0.3

例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市去年11月分曾发生流感,据资料记载,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以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着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天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共有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的患者人数最多?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且能够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提高我们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类比在研究新事物中的作用,了解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规律。

二、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应用。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又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我给大家发了导学稿,让大家做了预习,现在找同学对照下面的表格说说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差别。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减去前一项之差都是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是同一个非零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定义表达式 an-an-1=d (n≥2)

(q≠0)

通项公式证明过程及方法

an-an-1=d; an-1-an-2=d,

…a2-a1=d

an-an-1+ an-1-an-2+…+a2-a1=(n-1)d

an=a1+(n-1)*d

累加法 ; …….

an=a1q n-1

累乘法

通项公式 an=a1+(n-1)*d an=a1q n-1

多媒体投影(总结规律)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 义 等比数列用“比”代替了等差数列中的“差”

定 义

达 式 an-an-1=d (n≥2)

通项公式证明

迭加法 迭乘法

通 项 公 式

加-乘

乘—乘方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

等差数列中的 减法、加法、乘法,

等比数列中升级为 除法、乘法、乘方.

四、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1;等差数列的性质1;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性质证明。

练习1 在等差数列{an}中,a2= -2,d=2,求a4=_____..(用一个公式计算) 解:a4= a2+(n-2)d=-2+(4-2)*2=2

等差数列的性质1: 在等差数列{an}中, a n=am+(n-m)d.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 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n=am*qn-m

性质证明 右边= am*qn-m= a1qm-1qn-m= a1qn-1=an=左边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中,a2= -2 ,q=2,求a4=_____. 解:a4= a2q4-2=-2*22=-8

探究活动2: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2;等差数列的性质2;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性质证明。

练习2 在等差数列{an}中,a3+a4+a5+a6+a7=450,则a2+a8的值为 . 解:a3+a4+a5+a6+a7=(a3+ a7)+(a4+ a6)+ a5= 2a5+2a5+a5=5 a5=450 a5=90 a2+a8=2×90=180

等差数列的性质2: 在等差数列{an}中, 若m+n=p+q,则am+an=ap+aq 特别的,当m=n时,2 an=ap+aq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 在等比数列{an} 中,若m+n=s+t则am*an=as*at 特别的,当m=n时,an2=ap*aq

性质证明 右边=am*an= a1qm-1 a1qn-1= a12qm+n-1= a12qs+t-1=a1qs-1 a1qt-1= as*at=左边 证明的方向:一般来说,由繁到简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若an>0,a2a4+2a3a5+a4a6=36,则a3+a5=_____. 解:a2a4+2a3a5+a4a6= a32+2a3a5+a52=(a3+a5)2=36

由于an>0,a3+a5>0,a3+a5=6

探究活动3: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3;等差数列的性质3;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3;性质证明。

练习3 在等差数列{an}中,a30=10,a45=90,a60=_____. 解:a60=2* a45- a30=2×90-10=170

等差数列的性质3: 若an-k,an,an+k是等差数列{an}中的三项, 则这些项构成新的等差数列,且2an=an-k+an+k

an即时an-k,an,an+k的等差中项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3 若an-k,an,an+k是等比数列{an}中的三项,则这些项构成新的等比数列,且an2=an-k*an+k

an即时an-k,an,an+k的等比中项

性质证明 右边=an-k*an+k= a1qn-k-1 a1qn+k-1= a12qn-k-1+n+k-1= a12q2n-2=(a1qn-1) 2t=an2左边 证明的方向:由繁到简

应用 在等比数列 {an}中a30=10,a45=90,a60=_____.

解:a60= = =810

应用 等比数列{an}中,a15=10, a45=90,a60=________. 解:

a30= = = 30

A60=

探究活动4: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4;等差数列的性质4;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4;性质证明。

练习4 设数列{an} 、{ bn} 都是等差数列,若a1+b1=7,a3+b3=21,则a5+b5=_____. 解:a5+b5=2(a3+b3)-(a1+b1)=2*21-7=35

等差数列的性质4: 设数列{an} 、{ bn} 是公差分别为d1、d2的等差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差d1+d2的等差数列 两个项数相同的等差数列的和任然是等差数列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4 设数列{an} 、{ bn} 是公比分别为q1、q2的等比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比为q1q2的等比数列 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的和比一定是等比数列,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的积任然是等比数列。

性质证明 证明:设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比为q1; {bn}的首项为b1,公比为q2,设cn=anbn那么数列{anbn} 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为:

应用 设数列{an} 、{ bn} 都是等比数列,若a1b1=7,a3b3=21,则a5b5=_____. 解:由题意可知{anbn}是等比数列,a3b3是a1b1;a5b5的等比中项。

由(a3b3)2= a1b1* a5b5 212= 7* a5b5 a5b5=63

(四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题,以教师的指导为辅,开展教学活动)

五、等比数列具有的单调性

(1)q<0,等比数列为 摆动 数列, 不具有 单调性

(2)q>0(举例探讨并填表)

a1 a1>0 a1<0

q的范围 0 q=1 q>1 0 q=1 q>1

{an}的单调性 单调递减 不具有单调性 单调递增 单调递增 不具有单调性 单调递减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查验有多少学生填对。(真确评价)

六、课堂练习:

1、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a1a2a3=5,a7a8a9=10,则a4a5a6等于( ).

A. B.7 C.6 D.

解析:由已知得a32=5, a82=10,

∴a4a5a6=a53= = =5 .

答案:A

2、已知数列1,a1,a2,4是等比数列,则a1a2= .

答案:4

3、+1与 -1两数的等比中项是( ).

A.1 B.-1 C. D.±1

解析:根据等比中项的定义式去求。答案:选D

4、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正数,且a3a9=2 ,a2=1,则a1等于( ).

A.2 B. C. D.

解析:∵a3a9= =2 ,∴ =q2=2,∵q>0,∴q= .故a1= = = .

答案:C

5练习题: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和等于14,

它们的积等于64,求这三个数。

分析: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设这三个数为a-d,a,a+d.

由类比思想的应用可得,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设这三个数

为: 根据题意

再由方程组可得:q=2 或

既这三个数为2,4,8或8,4,2。

七、小结

本节课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综合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

§3.1.2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一: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n=am*qn-m

性质二:在等比数列{an} 中,若m+n=s+t则am*an=as*at

性质三:若an-k,an,an+k是等比数列{an}中的三项,则这些

项构成新的等比数列,且 an2=an-k*an+k

性质四:设数列{an} 、{ bn} 是公比分别为q1、q2的等比

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比为q1q2的等比数列

板书设计

九、反思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

教学难点

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第五篇:高一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 项和.(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2)等比数列前 结,证明结论.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

两种情况.(3)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

(5)通项公式与前 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的情况.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 项和.(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

(幻灯片)

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板书)即

②-①得

.,如何化简?,①

,②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 项和(板书)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板书)

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③-④得 当 时,由③可得

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的取值)(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 时,由⑤得.于是 的数列的和,其中

为等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 差数列,为等比数列.(板书)例题:求和:.设 法求和.,其中 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解:,两端同乘以,得,两式相减得

于是.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 项和.四、作业:略.五、板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下载高中数学教案: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教案: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柯婷,31,数学1201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学习类型 1.学习结果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是数学概念。 (2)全等等三角形的性质是数学原理。 (3)找......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长武县洪家中心校 许蕾 课题名称:圆的周长 科 目: 数学 年 级: 六年级 教学时间:40分钟 学习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 计......

    高一数学高中总结

    高一数学上学期工作总结 高一数学备课组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工作中,全组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实施新课改......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1 第一节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学时:1学时[学习引导]一、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 .2.回答问题:⑴本节内容有哪些概念和知识点?⑵尝试说出相关概念的含义?3完......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

    高中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分析法 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

    高中数学教案

    我是来自理科组的数学老师周桂宇,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首先我们先初步了解下高一数学整体的情况,从量上看......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1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2.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2)能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