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册学唱“ABC SONG”-教学教案
第八课 lesson eight
一、教学内容
1.学唱:abc song。
2.讲解复习要点(2)。
3.语法:am, is的缩略形式(初步掌握its = it is;im = i am)。
二、教具
录音机;全套字母卡片(或字母表)。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日常用语(方式同前)。
2.复习字母表。教师出示卡片,问:
t:whats this?
ss:its„
3.集体背诵字母表。继续做“can you say the abc”的游戏。
4.学唱字母歌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唱。学习歌曲之前,教师可将歌曲中最后一句歌词进行简单讲解并领读。
反复演唱几遍。如条件允许,可分男女声两部或以其他形式演唱。
5.讲解复习要点(2)。可要求学生用下列句型造句:
1)im„ 2)are you„? 3)this is„ 4)my names„
如时间允许,可将lesson 5~lesson 6的录音放一遍,学生跟读。
6.小测验
1)听写10个左右字母,要求大、小写及格式正确。
2)口头检查一些同学,看他们能否做出正确、迅速的反应。口头检查的内容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以下仅供教师参考。
a)t:good morning(afternoon).s:„
b)t:hello!are you„? s:„
c)t:whats your name? s:„
d)t:how are you? s:„
e)t:hello!nice to meet you.s:„
f)t:(手持字母卡片)whats this? s:„
g)t:(使用课本彩色插图第ii页)where is d? s:„
h)请几个学生做“can you say the abc”游戏。
四、难点讲解
be 动词的缩略形式。
在口语中,be动词常采用缩略形式。am缩写为m;is缩写为s;are缩写为re。读音也有相应变化。如:i am [ai $m]缩写后,读作[aim];you are [ju:%:]缩写后,读作 [ju:+];he is [hi:iz]缩写后,读作 [hi:z]等。在具体应用中,由于有肯定、否定和应答等其他情况,be动词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缩写。比如在肯定的回答中,一般都不用缩写。例如:
1)yes, i am.2)yes, it is.关于缩写这部分内容,请参阅课本后面所列出的表格。不缩写的be动词,称为完全形式。
第二篇:第一册死水-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篇:第一册朋友友谊-教学教案
——一节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课改课 冀州市文教局教研室 王育新
邮编:053200 单位电话:03188619813 讲课背景:
在新的课改潮流中,作为一名教研员,既要能指导好老师们上好课,又要以身示范,自己能上好课改课。从2004年开始,政治课开始进入课改实验,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教师们茫然了,不知道如何去教。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了许多有关课改方面的新理念、新知识。于8月中旬给全市的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了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理论的东西教师们的头脑中确实有了一些,但从九月份开学以来,通过下乡听课,看到老师们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仍存在非常大的畏难情绪。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尽快上一节课改的研究课,引领老师们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摆脱困惑,给老师们通过共同研究,探索出一条比较适合课改的新路子。于是在2004年9月23日,我在我市漳淮乡中上了一节《朋友 友谊》的课改研究课,得到了该校校长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现把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和自己的设计意图整理成文字形式,供老师们参考。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教学设想:
本节课要体现课改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思想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活动,体现新课标的“活动即学习”。
链接新课标:
1、尊重、宽容、理解他人
2、正确与朋友交往;
3、学会与父母与老师进行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逆反心理”,使自己与老师、家长交朋友。同时使自己多交朋友。总之,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既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一种大课程观。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思路:
1、先由一首臧天朔的《朋友》导入本课,让学生猜想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话题。然后尊重学生的意见研究有关朋友、友谊的话题;
2、再从学生熟悉的朋友入手,逐渐引导学生扩展朋友的范围,与家长、老师交朋友,使学生明了当我遇到困难时,老师、家长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3、由交上朋友,导入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事情呢?通过一些情景剧的表演,使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多一份宽容。再由名人的友谊对本节话题进行巩固加深;
4、然后由学生对《朋友》的歌词进行辨证分析得出,我们结识新朋友,不忘旧朋友,让我们永远是朋友的歌曲结束本节课,一方面前后呼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我们如何对待朋友。
5、作业,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且作业形式灵活多样。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给学生见一次面,跟学生交流交流,让学生有所准备)
1、请收集有关“友谊”的词语、诗句、格言、歌曲、故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可以听到的,也可以是从电视或报刊上看到的)
2、表演情景剧:把你与朋友交往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演一演。
3、给学生提出回答问题的要求:学生想提出问题或是想回答问题,可以举手,也可以主动站起来,得到老师允许后,声音宏亮地用普通话来回答。(设计意图:因为新课程改革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上要让学生多活动,通过活动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整节课充分体现活动即学习的原则,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因此,课上的一些情景剧的表演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准备,尤其是一些资料的收集,教师更要提前给学生安排好。因此,目前的一节课不只是课堂的45分钟,它要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上的活动,和课后的反思与总结)课堂情况:
一、激情导入 创设情景
师:首先感谢这么多的老师前来听课,我觉得今天这节课,我只能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给老师们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这是个乡镇中学,多媒体教室刚刚建好),而课堂教学的其他诸多方面,我还要向老师们多多学习。毕竟自己整整四年没有登上讲台给学生们上课了,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设计意图:因为自己身为教研员,一直是指导全市教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现在亲自去上课,虽然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毕竟对学生的了解不是太多,课堂上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自己的心里也是打小鼓的,但是政治老师对教研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我说了以上这些话是想让老师们虽然有很高的期望值,但从心理上也要有心理准备,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我们是在上一节研究课,一会儿我们会共同探讨课改课应该怎么上。)师:好,书归正传。(我把话题转移到同学们这儿)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学习这节课。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在听歌的过程中,你猜想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以什么为主题的话题,听完后,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述一下。
(设计意图: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我今天会学习什么,而是通过歌曲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开始就营造一种让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之中来的气氛,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师:打开多媒体。听臧天朔的《朋友》(教师提醒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块唱)朋友啊朋友 你可曾想起了我 如果你正享受幸福 请你忘记我 朋友啊朋友 你可曾记起了我 如果你正承受不幸 请你告诉我 朋友啊朋友 你可曾想起了我 如果你正享受幸福 请你忘记我 朋友啊朋友 你可曾记起了我 如果你正承受不幸 请你告诉我
(设计意图:教师把朋友的歌词在多媒体中打出来,学生可以一边听歌,一边看投在屏幕上的歌词,这样一边听,一边体会,视觉、听觉全用上,多种感官起作用,学生的感触会更深。)师:谁猜出来了,我们今天会研究以什么为主题的话题? 生1:友谊。生2:朋友。
(没有学生再举手了)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齐答“是”
师:好,老师也尊重全班同学的意见,我们今天就研究“朋友 友谊”这个话题。那么,你现在有好朋友吗? 生:“有”同学们异口同声。
师:好,我们现在就围绕下面几个问题畅所欲言: 思考讨论:
1、你现在有好朋友吗?
2、你们是如何交成好朋友的?
3、你认为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可以举例子,也可以用词语来表述)师:请前后桌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哪个小组讨论出来了就举手。(同学们在讨论时如果担心一会儿发言时会忘的话,可以拿着笔和本及时记一下你们所讨论的内容,一会儿,每道题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来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从学生贴近的话题入手,使学生有话可说。小组讨论时给学生提出要求,最好把讨论的要点记一下,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让每个小组分别选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而不是让一名同学把所有的问题都回答了,要培养全班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全体同学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体现了讨论式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2分钟后,一个小组举起了手,陆陆续续大部分同学把手都举了起来。)生1:(老师让举手最早的那一组学生来回答)有好朋友。我们是在经常地一起生活,一起打饭,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中逐渐交成了好朋友。
生2:我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是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
生3:我们是在一次我生病了,我的一个同学经常来帮我补习功课,和我谈心,经过这件事我们结交成了好朋友。
生4:我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是同甘苦,共患难。不分你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生5:我们之间是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一起的,也可能就是心心相通吧(同学们都被这个答案引笑了)
生6:我认为朋友之间就是心心相通的,时刻想着对方。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 生:都摇头。(设计意图: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来发言,充分尊重每一名同学,直到没有再举手的同学为止,教师备课时,就想到可能大部分同学会谈与自己的同龄人交朋友,通过同学们的发言,也谈的都是自己的同龄人,因此,教师又把话题的范围扩大,导入下一个问题,你还愿跟谁交朋友呢?)。
二、深化主题 自主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谈到的都是与自己同龄人交朋友。那么你还愿意与谁交朋友呢?(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思考讨论约一分钟)
生1:我还愿意和自己的长辈、老师和比自己年龄小的交朋友。师:她回答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鼓掌)
师:也就是说,无论是比自己年长的还是比自己小的都愿与他们交朋友。生2:我愿意跟容易犯错误的同学交朋友,使他改正错误。生3:我愿意跟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他能帮助我进步。
生4:我愿意与我小学的英语老师交朋友,因为好总是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等等。所以我愿意跟她交朋友。师:还有没有要发言的? 生:没人说话。
师:综上我们同学们所谈的,也就是我们既能和我们的同龄人交朋友,也能和比我们年长的交朋友,还能与比我们小的交朋友,也能比我们先进的人的交朋友,也能比我们落后的人交朋友。也就是说,我们能与社会中的所有人交朋友。(在说的过程中,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来说的)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的范围比较宽,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宽的,所以我们要相信每一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把他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同学们能在浅层次上说出还愿意跟谁交朋友,老师想通过他们交的朋友真正对他们有所帮助,所以导入下一个问题,目的是学生真真正正地与家长、老师交朋友,让老师、家长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自己的烦恼与困惑。)师:请同
第四篇:第一册《自序》-教学教案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指导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二:介绍“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投影显示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三:分析课文 1.引出“梦”
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 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问: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
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见下,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
(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请大家思考: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复片)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至此,完成表格。(见后附录)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第五篇:不倒翁(音乐)(第一册)-教学教案[模版]
1.指导学生用自然、连贯和略带诙谐的声音演唱歌曲。2.学习用打击乐器双响筒和碰铃为歌曲伴奏。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自然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并让学生较快的认谱。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卡片 3.不倒翁玩具一个 4.双响筒和碰铃(各一付)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做小鸟飞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律动。
三、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乘火车到音乐宫去参加一个比赛,小朋友好不好啊?
练声:“u”要求声音整齐。
四、火车来到音乐宫门口,里面出来一群小朋友,他们唱着歌欢迎我们。
复习歌曲:《农民伯伯顶呱呱》要求有表情地演唱。
五、小朋友,看一看,他是谁?(出示不倒翁)
长长的胡子,样子很可爱。今天,由不倒翁老爷爷为我们主持这项比赛。
比赛方法:分成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游戏猜谜比赛。五角星获得最多的一组为优胜组,每位同学将获得一份小礼品。下面,比赛开始。1.听音练习:先做一个《贴苹果》的游戏。
游戏方法:拿出五个苹果代表五个音do、re、mi、sol、la,老师在琴上弹其中一个音,请一位小朋友把听到的音用苹果贴到黑板上的五线谱中,贴对的小朋友将得到一个五角星。顺序是5、3、1、6、2,贴完后,按贴的顺序唱一遍,要求音准。2.视唱、节奏练习:
请小朋友看两张卡片(出示卡片)
──────────── ─────────────
──────────── ─────────────
──────────── ─────────────
──────────── ─────────────
──────────── ─────────────
请小朋友看一下这两张卡片的节奏是否相同?再看一看,这两条的歌谱是否相同? 先请一位同学视唱一遍,再全班同学一起唱。要求边拍手边唱。
出示两行节奏谱:看一下第一行有几小节?第二行有几小节?它们的节奏是否相同?然后一起拍一遍。
视唱第一行歌谱,唱二遍。再唱第二行歌谱。
提问:第一行歌谱与第二行相同吗?第几小节相同,第几小节不相同?
然后把两行歌谱连起来唱一遍。要求整齐、音准确。再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指,其他小朋友唱。
3.导入:不倒翁爷爷说今天小朋友都很聪明,下面请小朋友猜一个音乐谜语,猜猜他是谁?(打开录音听一遍)然后拿出不倒翁(放出笑声)。
师:不倒翁爷爷哈哈大笑着说:“你们真聪明,一猜就猜着了。”那么,小朋友,我们看一下不倒翁爷爷长着什么样?
有一把胡子,样子象个小孩,你们说有趣不有趣? 今天,我们学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名叫《不倒翁》。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一起看一下这首歌的歌词,请小朋友跟老师读,读完后想一想,歌词是按什么来念的?请小朋友拍着手念一遍。
(1)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唱一遍。(2)请小朋友一起唱,唱二遍。
(3)请小朋友一起表演唱,唱二遍(把不倒翁放在讲台上)(4)请一位小朋友到台上扮演不倒翁,另一位同学边唱边表演。
(放录音伴奏)(5)出示乐器:
双响筒
碰铃
请学生看老师示范一遍,请两位学生到台前敲乐器,其他学生唱歌。(6)请两位学生表演,两位学生敲乐器,其他学生唱歌表演。
六小结:
今天,小朋友表现得很出色。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比赛结果。下面请不倒翁爷爷给优胜组发小礼品,每人一朵花,其他小朋友唱《不倒翁》。另外,每一队获得五角星的小朋友也将得到一份礼物,由不倒翁爷爷发奖,我们向获得奖的小朋友表示祝贺。请不倒翁爷爷邀请小朋友跳舞,跳《邀请舞》。
七师:时间到了,我们要跟不倒翁爷爷说声再见了。
(琶音起立)师生再见。全体学生开火车,听着音乐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