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的自传教案及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所了解的也就是从小学的科学书上获得的简单的一点知识,而且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是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利用探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实验,来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真正原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绪保持高涨状态,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直观代替繁杂的叙述,减少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提高了学生的有效注意,提高了课堂知识的理解,以及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3、对于较难理解的部分,如晨昏圈,在以前的知识中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如果让学生一味的去探究去自己发现,最后得出结论,会使时间很紧张,在一节课中是很难完成的,而且这也不是学生能力所及,所以采取讲解方式来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也会不错的。
《地球的自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学生可以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2.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
3.解决办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推断地球自转的情况;通过动画和实例演示来阐述昼夜交替现象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启示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手电筒、火柴、橡皮泥,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地球半径、地球是个球体等问题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哦?
(利用自然现象,给出错误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 生:自西向东,师:这个同学都知道,那么你怎么样来证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放第2张幻灯片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两种转动方向。
师:如果按照东西方向来说明地球的转动方向,有哪两种转法呢? 生: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转法
师:假如我们对地球的自转方向进行探究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呢? 点超连接探究一放第3张幻灯片 师生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大家互相补充,得出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教师小结完善:放第4张幻灯片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在地球仪上我们大致所在的位置上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粘一块橡皮泥,并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获取事实与证据: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放第5张幻灯片,放第6张幻灯片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放第7张幻灯片(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返回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点超链接探究二,放第8张幻灯片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哪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放第9张幻灯片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返回,点超链接晨昏圈,放第10张幻灯片
(四)晨昏圈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师:介绍晨昏圈。(这里学生的认识很少,很难理解,老师来介绍比较合适)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返回,点超链接考考你,放第11张幻灯片
师:假如你是地球,你如何向别人自我介绍你的自转?放第12张幻灯片,点图片超链接返回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练习:见幻灯片放第13张幻灯片,放第14张幻灯片 作业:作业本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整节课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很高,整个过程都很活跃,动手能力很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效果也很好。
首先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太阳东升西落这个自然现象来引入,学生感受到他们要研究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足够的信心,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地球的自转方向的探究和昼夜现象及昼夜更替现象的探究,学生都很有激情,而且方法都很好,而且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也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但是在做模拟实验时,手电筒的使用效果还不是最好,有些同学放的太近,因而从手电筒发出的发散性的光没有足够的说明太阳光的照射情况。而且还要向学生强调或者说明一下这里的问题,否则学生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知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直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但是由此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动手时间多了,思考时间久少了,对于有些知识就很难再深入思考,也就很难发现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就显的有些不够,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尽力把探究的时间压缩的紧凑一些,空出一些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得知识可以无限的延伸下去。
对于晨昏圈的介绍,在最初的设计当中我已经预料到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了解,所以打算采用介绍的方式,一节课上下来,事实也的确如此,而且感觉比我预想的还要难于理解,而且这块内容用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就显得有些生疏,有些不易解决,当然最后一题也是为了提高难度,采用了在北极上空的俯视图,这样就更增加了难度,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还是很有挑战性的,这也达到了我出题的目的,对于其他一些同学,在课后对这里的内容还要进一步的补充,以使他们对这部分知识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攻破难关,并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丰富学生的答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受益。
总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但是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这些已有的经验,仔细的研究,扬长避短,找出更好的处理办法,争取让学生把这节课进行的更好,知识也掌握的更好一些。
第二篇:《证明地球在自传》教学反思
此课之前学生对地球自转这种现象已经了解了(包括对哥白尼学说和其他天体运动知识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其实是肤浅的,也是跳跃式的,《证明地球在自传》教学反思。学生们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究,只是一个直观的结果。这部分内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实验演示给出了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比较全面的向学生介绍了傅科当时研究的经历,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的轨迹,得到摆摆动时方向发生了明显偏转的结论,教学反思《《证明地球在自传》教学反思》。另外,我还简单用受力分析示意图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和其摆动时受到的几个力,只要学生在五上小车运动单元基础打的好,对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够理解的。
通过让学生了解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比如说在宇宙或者卫星上观察地球的图片等,此时让学生回顾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学生们可以轻松的去掉不正确的假设,而只保留两个假设。此时,我仍旧没有与学生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心中仍旧充满着疑问有利用他们致始致终保持这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时要求学生搜集信息,掌握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第三篇:自传教案
我的自传
教学目标:
1.明白传记是什么?能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并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诉说的过程中,以具体的事例来反映自己的精神风貌、个性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写作,使学生学会感恩,受到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选材可围绕自己的兴趣、行为、品德等方面去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习作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名家教你同步作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趣味成语:
2、词语积累:
3、你发现了这些词语的特点了吗?
引入:个性
板书:我 的 自传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⒈指导学生审题
①自传是什么?
(明确: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生平经历是指一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要求写真人真事)
②需要注意什么?
(难点预测: ①写自己的生平经历;要求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请长辈帮忙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往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历真实的记述下来。②讲述的重点经历不能写成流水账,除了写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还要适当穿插自己对往事的想法。③为了展现自己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述自己的重要经历。)
2.我们的生平经历有哪些阶段?
3.要求:怎么写出个性,以自传的形式写一篇文章,写出“我”的个性。
三、突出个性,谈经历。
组织讨论:
(一)婴儿时期
1.婴儿时期,让你记忆犹新的画面是什么?
引导:我想象中的我:吃、哭、爬、学说话、学走路„„
妈妈眼中的我:听妈妈说那时候的我„„
(容貌、衣着、身材、表情、乖、闹、聪明„„)
2.例文赏析:你能读到小作者的性格特点吗?
示例1:听妈妈说,小时候的我胖乎乎的,很聪明。刚到了九个月就会说话了,把妈妈叫得很开心;10个月就会学走路了,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但不让人扶。有一次从床上掉下来,至今胳膊上还留有伤疤;奶奶说我那时候特别乖巧,但也特别淘气。
(引导特点:聪明、乖巧、淘气)
示例2:刚出生的我在医院里又哭又闹,说着平常人不懂的“外星球语”,让爸妈很苦恼,白天我咬着奶瓶呼呼大睡,晚上我就活跃起来,让大人抱着我到处去溜达,如果一松手,那哭声在你耳朵里徘徊,仿佛一栋楼都会震动起来!
(引导特点:闹)
板书:抓性格特点
3.口头说话,引导学生组织语言
(二)幼儿时期
1.幼儿时期有趣的我们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画面:
(1)脑中充满疑问:(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妈妈,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
“妈妈,我的肚子为什么会饿?”
“妈妈,为什么天上的月亮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弯的?”
“妈妈,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2)探索世界: 把家里的小闹钟、把我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3)上幼儿园:哭着、喊着不肯上幼儿园
2、小结个性:聪明 淘气
(三)上学、现在1、上学、现在的经历,你肯定有很多难忘的:
• 有了稳定的兴趣 :爱上阅读 爱上学习
• 进步了
• 交了很多朋友
• 懂事了
• 学会承担了
• 有自己的理想了
2、师:这么多经历我们要不要写下来,引导学生抓最值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写下来!
板书:抓典型事例
3、引导学生抓主要事例,男生读50至51页的材料,女生读52至53页的材料。思考上学、现在这两个时期作者抓了哪些典型事例? 4.反馈
5.你觉得这段哪里写得好?
8岁的我爱书如命。故事书、漫画书、作文书、科幻书、小说等等,不管什么书,我都一股脑儿拿起来就读。不管晚上作业有多少,事情有多忙,我都会挤出一点时间来看书。
我看书很着迷。我会随着书中的趣事哈哈大笑;也会为着书中令人落泪的悲惨故事而伤心痛哭;看到本领高超、助人为乐的人,我会产生敬佩之情;看到那些烧杀抢掠的恶人和那些贪赃枉法的坏人,我心中的愤怒油然而生„„每当妈妈看见我忽而大笑、忽而大哭,忽而喜悦,又忽而愤怒时,总会无可奈何地叹息道:“这丫头,真是没办法!”
小结:抓描写手法
四、彰显个性,写经历
1.把握自己的个性,练习片段:
要求:结合44页练习一,动手写你“婴儿、幼儿、上学、现在”阶段中写你最喜欢的一个时期。
2.交流
五、布局谋篇,传个性
1.行文线索
不懂事
有些听话
懂事
乖巧
更爱学习
懂事、懂孝顺
2.详略取舍
详写:记忆最深刻、最难忘的最能体现你的特点
转变最大、成长最快的 略写
3.引导开头结尾
(1)开头:
简要的介绍自己
对自己有一个粗略、整体的评价
(2)出示:
本人名叫陈思婷,属龙,2000年11月18日,伴随着一阵哭声,我从医院诞生了,胖乎乎的显得十分可爱,嫩滑的脸蛋上,有着一对小酒窝。长大后,我的皮肤黝黑,有人叫我“非洲黑珍珠”!我只好不好意思地笑纳!
2000年7月20日,随着一阵“哇哇”的哭声,一个可爱的婴儿来到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此,生活的大舞台上就有了我的小天地。我的小脚丫在小天地里任意的涂鸦,涂鸦成我难忘的昨天。
(3)结尾:
对自己成长的总结
对未来的向往
(4)出示:
岁月如梭,整整12年过去了,我从不懂事的小孩子,变成了有志气的大姑娘,我希望,以后能改掉坏习惯,开心快乐地成长。
比起小时的我确实是进步了很多,可是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学海无涯,我还有许多东西不懂,我想:只要有远大理想,带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勇气走下去,就能够迈进成功的殿堂,就能对国家有贡献!
这就是我,一个有着多样性格的我。看完我的自传,你们喜欢我吗?
六、总结个性
七、作业布置
完成我的自传习作
附板书:
我的自传
抓性格特点
个性
抓典型事例
抓描写方法
第四篇:13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及反思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许多人对地球了解甚少,不注意保护它。这篇文章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两个问题。地球是很小的,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就更小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却在随意毁坏资源,希望我们爱护地球,精心保护地球。【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具有基本的能力和一定的小组自学能力,能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自学来解决。但在学习中容易分散精神,要在课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但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有部分学生还难以用完整、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或在表述上存在一些语病。【教学重难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并且懂得应该保护地球。【教学目标】
1、能自学本课生字,并掌握“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
3、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一)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渡: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想办法试着解决。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1.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2.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交流反馈: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4.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三、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四、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二)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己: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二、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条条颤抖的波浪线条记下了你们心灵震动的痕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一)感悟地球的渺小。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二)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1)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2)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3)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1)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2)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①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②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三)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里”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1.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四)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1.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2.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三、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写话举例:
对地球妈妈说:地球妈妈谢谢您,因为您用宽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养育了一切生命。地球妈妈对不起,我们不但没有珍惜您,还无知无情地毁坏您,给您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对人类说:人类啊,不要乱砍乱伐,不要随意开采、随意毁坏资源了,不要滥用化学品了,再这样下去,世界的最后一滴水会变成人类的眼泪啊!
对自己说:我想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让水龙头白白流水。不在房间里时,不要开着电灯、电视,不要把没用完的笔记本扔进垃圾桶。因为地球妈妈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做不仅是为自己着想,也是为后代着想。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对保护地球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 渺小不会长大 自然资源有限 人类无法移居
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好地球
1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本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本文的“命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写地球外观美丽的句子,抓住“晶莹”、“纱衣”、“摇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体会地球的外表的美丽可爱,读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并能熟读成诵。再引导学生谈地球内在的美丽——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然而面对养育我们的母亲,人类是怎样对待它的呢?引导学生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这些词中体会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从而谈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根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都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保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在课外补充人类对地球破坏的图片及资料时,学生的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越发感受到人类的做法是不对的,从而认识到今后该怎么做,在柔美的音乐声中书写对地球母亲、人类或自己要说的话,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们的焦虑、心痛、热情与决心。
教学中,我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体内化,激发了孩子的情思。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球母亲”的怀抱时,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们尽情地诉说着自己对“地球母亲”的心声。一声声、一句句饱含真挚感情的话语,多么令人心酸,扣人心弦。那不是仅仅用语言在说,而是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
这一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遗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到位:
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段话还应通过朗读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虽然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但却未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2.教学中评价较为肤浅,“你读得很有感情”、“你说的很好”……对孩子们的评价还是只停留在一个很浅的面上,给人空洞、乏味之感。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套话正有充斥整个课堂的趋势。这的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效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到实处,不在只是空套、只是点缀。
第五篇: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及反思)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想
本节主要学习地球公转及公转产生的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的特征、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本节第一课时内容: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的特征。由于学生认识空间现象能力较差,对太阳公转及其产生的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有较大难度,本堂可设计意图: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熟悉的杆影变化现象引出太阳高度的概念及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读图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杆影的变化、读图、做好模拟实验是学号本堂可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察杆影和读图等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2、通过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三、教学重点
太阳高度角
四、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六、教具
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幻灯片
2、幻灯片3)
【讨论】操场上的旗杆,在一天中杆影什么时候最短?此时杆影朝什么方向?(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思考】杆影长度与什么有关?(灯泡模拟太阳、电线模拟杆影)
【得出】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探究】 影 响 杆 影 长 短 的 因 素(幻灯片4、幻灯片5、幻灯片6)
【过渡】 同样长度的杆子,一根在我们学校的操场直立着,一根在北京天安门前直立着,在同一天的正午,它们的杆影会一样吗?
结论: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火柴杆影子为零。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也越来越长。
2、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幻灯片7)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
1、同在中午,季节变化,杆影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吗?(幻灯片8、幻灯片9)
2、造成“同在中午,季节变化,杆影长短也会发生变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3、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幻灯片10、幻灯片11、幻灯片1
2、幻灯片1
3、)
(二)、地球的公转
【活动】读图(幻灯片1
4、幻灯片15、幻灯片16、幻灯片17)
1、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2、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媒体辅助】视频:地球的公转
【结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小结】观测杆影的发现:(幻灯片18、幻灯片19)
1、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太阳高度日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季节性变化:夏季比冬季大;杆影夏短冬长 2)纬度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 向南北两侧递减
八、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认识空间现象能力较差,对太阳公转及其产生的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有较大难度。本堂课我采用了“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等多媒体手段,效果不错。
1.动手操作易于理解。
2.太阳高度(角)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经动手后易突破。
3.由于知识点抽象并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学生难以正确设计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