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喻强)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过程与方法 能举例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地球科学的志趣
2、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正方体纸盒、纸船(带船帆的)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但大家了解地球吗?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请大家拿出一张纸来,我们做一个小测验。
小测验题目
1、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2、你现在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能举例说明吗?
3、你怎么描述一个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测验中,地球是个球体很多学生已经知道
(过渡)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点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但这个结论的得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只是根据大家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平的 古人也和同学们有同样地看法,概括起来就是天圆地方说。但是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如果打的是平的,生活中的有些现象是无法解释的。比如说,从海上回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船帆,在再到船身。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带帆的纸船,分别沿地球仪和正方体纸盒背面自下而上移动,从上方观察。
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
(过渡)我们中国人通过海上回来的帆船证明了地球是球体,那么西方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11页“知识之窗”麦哲伦环球航行。
(思考讨论)
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什么?
2、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定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吗?也就是说从一个点出发,按照一个固定的方向行驶又回到了原点,就一定可以证明它是球体吗?
(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那些证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卫星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的真实形状。
(结论)经过精密的测量,科学家发现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呢?回到我们课前的问题,大家是怎样给别人描述篮球的大小的?
用手比划、半径或直径等都可以描述篮球的大小。同样的道理,地球大小的计算叶如此。
完成教材11页“活动”:根据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估算地球的赤道周长和半径
给出准确地地球赤道周长、平均半径等数据,学生计算赤道半径、极半径的差(21千米)并与地球平均半径比较,体会地球的形状为甚要加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修辞语。
(讨论)人们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从错误的天圆地方到证明地球是球体,再到准确测量地球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真理也是相对对俄,应敢于质疑兵勇于证实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真理的工具
追求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两个知识点。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要能举例证明;通过赤道周长、平均半径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证据:海上回来的帆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二、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教学反思
教学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还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怎样做到教师少动,学生多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这是我设计“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时一直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这节课没有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学生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及教师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习题选择要与时俱进; 2、问题衔接过渡要自然; 3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篇: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展示图片:地球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启发、解释。)
典型事例: 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勤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三、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如: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课堂练习:(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北极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第三篇: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1
《人类认识地球和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同学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出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沛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只要让同学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和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同学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同学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同学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协助同学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同学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干反过来考虑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同学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经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同学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同学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想。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发生一些震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2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3
教学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还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怎样做到教师少动,学生多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这是我设计“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时一直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这节课没有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学生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及教师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习题选择要与时俱进;
2、问题衔接过渡要自然;
3、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依据湘教版七年级义务教科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全节共3个课时,这节课是本章的首章开篇(第三课时)。本节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地球仪、经纬网。本节课主要学习第四个内容。本节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本节内容是在前三个内容的基础上的深入,也是学习本节的重要目的。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核心。学会了这一技能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实践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年龄较小,地理知识较为缺乏,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却很强。教师要时时抓住这一点引导。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应紧扣“在地球上如何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这一主线导学,以旧引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由于这一内容是本节的难点,在认识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这点较难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做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5
地球仪是认识地球这节教学的难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对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同学,有的概念有的同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例如,在讲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时,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当时能听懂,但到课后做题时却很是糊涂!所以,在备课时,按照本节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按照以往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状况和学生的学情,如何上好这一课一直困惑着我,如何让学生真正搞清楚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教学反思《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我一直思考着这些问题。后来,我请教了我们备课组的李老师,她笑着说,把这节课教给学生自己完成,或许他们会完成的很出色。我回想着李老师的话,怎么能把这个重难点集中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呢,又怎么安排这节课呢,尤其是对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又怎么能真正理解本节的相关知识点呢,我很是头疼!经过两周的深思,我终于想出了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案。课前,我让学生分好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了3个桔子,让学生把桔子皮剥掉,探究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标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经线、纬线的比较表格,让学生完成本节任务。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完成的很出色,而且我让学生分组回答问题时,以往不爱发言的'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从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最后,我给学生做了几点强调。
虽然本节课的准备过程有些艰辛,但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从本节的教学效果,我感受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所起到的真正的作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6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 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重点介绍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还要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
对于小学生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观点是不容易马上理解和消化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于是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点,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认为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历史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共鸣。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7
上了《6和7的认识》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序数、比较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序数意义及6、7的组成。其中知道6、7的组成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昆虫王国运动会”这个主题情境,将书本中的一系列相关知识点用这个虚拟的童话情境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将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6和7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猜数、写数的乐趣。为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能用数学符号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我让学生们观察情境图,从“昆虫王国运动会”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昆虫运动员,用小棒把它的数量摆一摆。摆好之后,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出他喜欢昆虫运动员的数量,让其他的学生们猜一猜,他喜欢的昆虫可能是什么?低年级的学生们好奇心很强,很想知道同伴们喜欢的是什么,非常感兴趣地到教学中来。写数时,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这6根小棒还可以表示生活中数量是6的物体个数,并与写数相结合,让学生边说边写,将枯燥的写数过程变得有趣。
2、动脑的乐趣。在学生已经摆出6根小棒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摆出7根小棒。让学生们猜一猜,摆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样摆的。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
3、合作的快乐。同桌两人摆一摆6、7的分成或组成,要求一人摆一人登记,完成后将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展示,从中让学生明白有规律摆法的好处。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整节课时在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少数学生不能有规律地写出6、7的分成。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8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第四篇:地理述职报告 喻强
2012-2013学年精华教师述职报告
本学期在董事会及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很快顺利结束,整个学期来,有许多感慨和收获。在此向董事会校委会做简单的述职报告。既是对本学期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学期工作进行概述。一是思想态度,二是工作职责,三是展望未来。
一、思想态度.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虚心向各位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工作职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教学工作,本学期担任七(1)到(5)五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五个班在期中考试之后分为实验班与普通班,按道理来讲,学习基础都一样,就我这门课程来讲。我认为他们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处在叛逆期的他们,思想动态都不一样,有少部分学生能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大部分还是非常迷茫,找不到方向。就班级情况做出全面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班级调整我的教学方法,在实验班:除了讲授教材的内容之外,还有所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在普通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将内容简单化,通俗化。是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收获。因此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力争每堂课之前,做好“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业方面,虽然班级多,学生人数多,作业量大,但是我从不懈怠,做到全批全改,每上完一章内容,都进行测试,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半学期的努力,各班地理成绩达到教学要求。现面临期末,已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在这段时间,我对每章进行全面的复习,并复印了适量的试卷给学生练习,据我了解有些学生掌握的不错,他们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期末考试会考取好的成绩
班管理工作,我是七(2)的配班老师,本班男生多女生少,纪律比较松散,为了管好这个班,我配合本班班主任工作,课堂上给他们强调纪律,强调班风班貌,课间深入班里和同学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尤其是在开学不久日本购岛的行径,我利用这个契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鞭策他们要好好读书,跟他们讲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操。要求他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报效父母。平时的工作,带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做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协助班主任开展家访工作,本学期共访了一半人次,电访5次,校访2次。在家长会上,到班上跟各位家长沟通,反映学生的情况。由
于平时工作到位,在家长会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现在正是收下学期的订书费阶段。我也深入到同学当中,了解他们的去留情况。有几个同学本来想转校,后来通过沟通,现在他们都交了订书费。我觉得,在学生工作方面,只要你用心去做,有爱心,有耐心,学生会体会到老师是为他们好,老师是关心他们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会感化了学生。再怎么叛逆的学生都会服从老师,听从老师的。
跟车工作,本学期我是6号车的跟车老师,负责该车学生的接送工作。跟车并不是件好当的差事。每天早上六点钟得起床,六点半发车。6号车的路线是很长的,上落点也是很多,而经常有学生不按时等车。开学初期,每遇到这种情况,都打电话。为了节省大家时间,保证大家能按时上车,我常在车里跟学生强调,给他们规定候车时间。并通知各位要在规定时间内等车,否则自己送孩子去学校,开始家长不怎么配合,后来慢慢配合了。所以第一趟基本上无人迟到。而第二趟就不是了,由于这段路红绿灯很多,时间很不确定,有时快到,有时慢到,这样家长们也很有意见。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我都向家长们解释。后来家长们也慢慢理解了。每天接完学生后都要到安全办登记接到校的情况。在车上,经常有违纪的学生。所以每天跟车都不能懈怠。自始至终都要保持高度责任感。后来因特殊原因,我不再跟6号车,从跟车工作中也学到了很多安全知识,也体会到跟车老师责任重大。
三、展望未来.今后的一些建议。在教学方面,主抓课堂效率。上课尽量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情况。花更多的时间研究课程,让地理课变成丰富多彩,有吸引力的课堂。同时关注差生的进度,耐心辅导差生,鼓励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学习。配班主任方面,进一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多找学生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家校联合密切,多与家长沟通,尽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跟车方面,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把工作尽量做细做全。
总之,本学期虽然刚踏入学校这个平台,抱着学习的心态,认真对待各项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事们的关心指导,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完成。在工作中
学到很到东西。今后将继续努力,争取来年取得更大的工作效益。
喻强
2013年1月8日
第五篇: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框题,本框题设计安排了“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与海洋”,“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三个板块,通过学习能让学生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初步认识地球仪,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情况。
了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地球的相关地理概况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远观地球:太空看地球;接着近探地球:学会看地球仪,最后再探地形地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神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四、教法学法
教法: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情景创设法、活动体验法、情绪调节法、认识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凡是通过影响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猜谜、欣赏、制作等形式亲自体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欣赏地球→初步认识地球仪→了解地形地貌→化情为形,教育延伸
1、情景激趣导入
出示音画同步的世界各国民俗风情图片。远近转换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给课堂定下愉快的基调。
欣赏图片后,导入问题:这些美丽的地方和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少迷人的地方,你了解它吗?
2、课中探究
(1)地球概况:
视频展示,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星球从太空中看是淡蓝色的,很美,周围蓝色的光晕就是它的大气层„„
我们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水”球。
(2)初步认识地球仪
a、动画出示地球仪,标出赤道和南北半球。
b、出示南北半球。
c、我们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的赤道,它的实际周长约四万千米。
d、如果我们手拉手沿着赤道站成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4000多万名
(3)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情况,感知地球有多大。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对比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从世界地图上发现,陆地大都集中在北半球,可北极附近是海洋;海洋大都在南半球,可南极附近却是一片陆地。
3、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1)出示五种地形图: 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让学生了解五种基本的地形地貌的名称。
(2)在小组内说说:你了解哪种地形地貌的特征?
(3)欣赏地形地貌MTV
(4)说说歌曲呈现了哪些地形地貌?
4、化情为形,教育延伸
(1)播放污染破坏地球的录相。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2)请你制作一张环保宣传画、或写一份环保倡议书,来表达你对地球妈妈最真挚的感情。旨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地球妈妈,抒发对地球妈妈最真诚的感情。
(3)总结: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努力,地球妈妈一定不会再愁眉苦脸、一定不会再次哭泣,她的脸上定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地球妈妈,祝她永远美丽,永远健康,脸上永远挂着着灿烂而又幸福的笑容。
5、板书设计: 我们的地球
地球
蓝色的水球
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
地球仪
赤 道:南北平分地球,长约4万千米
北半球:海洋少,陆地多
地形地貌: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
六:说课小结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征及认知规律,我设计教学方案,希望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外部学习活动内化为道德认识,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本人才学浅陋,这堂课的设计肯定存在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专家、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