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共5篇)

时间:2019-05-14 01:5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地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地球》。

第一篇:认识地球

“海底扩张”理论得到承认,最关键的因素是 A

海底沉积物的研究 B

海底山岭的发现 C

海底火山的分布 D

对海底地磁条带的解释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A

厄尔尼诺最早指 A

赤道海面的异常增温 B

海气之间的强耦合 C

海气作用下的气候异常 D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B

以可溶性盐形式进入大海的化学元素,最有可能成为生物壳体的是 A 钠 B 硅 C 钾 D 镁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赤道上空暖气流运动到什么位置沉至地表? A 南北纬30度附近B

南北回归线附近C

南北极圈附近D

南北纬60度附近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C

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是在哪一年? A 1955年 B 1958年 C 1956年 D 1957年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B

据1998年统计,日输油量最多海峡是 A 马六甲海峡 B

博斯布鲁斯海峡 C

霍尔木兹海峡 D 曼德海峡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硝石这种自然资源,普遍被人类利用是在哪个时期? A 铁器时代 B

工业革命时期 C 文艺复兴时期 D 殖民时期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A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本着()原则。A 成片 B 节地 C 深度 D 细分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根据提丢斯·波德定则,在太阳系的哪两颗行星间还应有颗大行星 A

地球和火星之间 B

木星和土星之间 C

水星和金星之间 D

火星和木星之间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A 水星和火星 B 金星和木星 C 金星和火星 D 水星和金星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A

利用我国古代文史资料推断出我国东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的人是 A 李四光 B 符淙斌 C 涂长望 D 竺可桢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C

江南地区“夏六月夜雪”的事件发生在我国古代哪个朝代? A 宋代 B 唐代 C 元代 D 明代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B

下面关于中国古代气候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气温下降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侵 B

明代正处于一个冷暖频繁变化的时间 C

气温升高有利于国力的提升 D

两宋都处于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A 下面哪个人的理论与太阳系形成的“冷凝模式”最为接近? A 拉普拉斯 B 布丰 C 牛顿 D 开普勒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B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岩层位置一定相同。B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不一定都位于同一地区。C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一定包含相同的古生物化石。D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不一定都是水平的。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C

目前全球进入了又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期,灭绝速度为自然条件下的千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的活动 B 全球变暖 C

太阳活动加剧 D

地球系统不稳定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恐龙灭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陆生动物。A 哺乳动物 B 爬行动物 C 鸟类 D 两栖动物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有着人类“祖母”美誉的“露西”化石属于 A 直立人 B 南方古猿 C 早期智人 D 能人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下面关于叠层石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现在世界上还有正在形成的叠层石 B

叠层石主要由死亡的藻类生物沉积形成 C

叠层石表面生活的藻类生物是蓝绿藻 D

叠层石出现于距今7亿年前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C

持续了约1亿年的雪球地球,因()而终结? A 持续地震 B 大陆漂移 C 小行星撞击 D 火山爆发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A

公元79年,哪座火山的爆发淹没了古罗马的庞贝城。A

皮亚图博火山 B 维苏威火山 C 圣海伦火山 D

埃特纳火山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A

下列关于地壳物质构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洋壳由玄武岩组成 B

陆壳上部由富硅的岩石组成,深部则由玄武岩和花岗岩混合而成 C

洋壳比陆壳轻 D

地壳分为洋壳和陆壳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D

谁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A 帕施维茨 B 奥尔德海姆 C 米尔纳 D 张衡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24

最早建立地震波速度与物质密度、压力、温度和化学组成之间关系的人是 A 布里奇曼 B 勒曼 C 杰弗里斯 D 伯奇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C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各层旋转速度的理想比值为 A

0.6:0.7: 3.27: 1.06 B

0.7: 0.6:1.06:3.27 C

0.6:0.7:1.06:3.27 D

0.6: 1.06: 0.7:3.27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今天的印度次大陆有古代冰川的遗迹,这说明 A

地球曾经成为一个雪球,冰川广泛分布 B

印度次大陆曾经海拔很高,存在山岳冰川 C

印度次大陆曾经位于高纬度的极区 D

地球气温曾经很低,低纬度的印度次大陆也形成冰川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D

造成米诺斯文明突然消失的原因是 A 外族侵略 B 人民暴动 C 火山爆发 D 地震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D

摩西出埃及记中关于海水变化的描述,应是下列哪种地质现象的直接结果? A 风暴 B 海啸 C 地震 D 火山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时间为 A 20世纪初 B 19世纪末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B

公元前1500年左右,圣多里尼火山喷发毁灭了下面哪个古代文明? A 古埃及文明 B 古希腊文明 C 迈锡尼文明 D 米诺斯文明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C

测定地球质量实验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A 质量守衡 B 角动量守衡 C 杠杆原理 D 万有引力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下列关于岩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温度、压力会导致岩石变质 B

岩石循环最早由赫顿提出 C

岩石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D

岩石循环按特定顺序进行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下面关于科里奥利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来自于物体运动的惯性 B

由空气的流动引起 C

与地球自转有关 D

南半球、北半球都存在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包括 A 甲烷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硫化氢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均发源于 A 伊拉克 B 伊朗 C 土耳其 D 叙利亚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 A 二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六分之一 D 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目前世界总人口已达 A 100亿 B 120亿 C 70亿 D 60亿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据1998年统计,日输油量最多海峡是 A 曼德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霍尔木兹海峡 D

博斯布鲁斯海峡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C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D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地球最早是一个非均质的混合体 B 地球冷却过程中,密度小、熔点高的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壳 C

地球冷却过程中,密度大、熔点低的物质形成地核 D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是逐渐演化形成的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海水结冰时,海水中氧18和氧16两种同位素比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海水结冰时,海水中的氧发生了其他化学反应 B

温度降低时,海水中一部分氧进入大气 C

氧18和氧16的迁移性有差别 D

液态水和固态冰中氧含量不同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靠近赤道的地方,地表能量是盈余的。接近两极的地方,地表能量是亏损的。盈余和亏损的界线在 A

南北纬45至50度 B

南北纬30至35度 C

南北纬35至40度 D

南北纬40至45度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下面关于中国古代气候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气温下降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侵 B

气温升高有利于国力的提升 C

明代正处于一个冷暖频繁变化的时间 D 两宋都处于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首先发现放射性现象的科学家是 A 卢瑟福 B 贝克勒尔 C 博尔特伍德 D 居里夫人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地球的雏形与哪种陨石有关? A 镍陨石 B 铁陨石 C 球粒陨石 D 玄武质陨石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关于生物学演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演化阶段持续了约7亿年 B

细胞演化阶段持续时间比系统演化阶段要长 C

可分为细胞演化和系统演化两个阶段 D

开始于原始生命出现后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17

KT界线是指 A

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的界线 B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的界线 C

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的界线 D

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的界线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皮尔当人”是 A

发现于欧洲的古人类化石 B

人为造假的产物 C

发现于亚洲的古人类化石 D

发现于非洲的古人类化石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持续了约1亿年的雪球地球,因()而终结? A 火山爆发 B 小行星撞击 C 大陆漂移 D 持续地震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KT界线粘土层中,科学家发现哪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 A 银 B 铁 C 镍 D 铱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非洲尼奥斯火山湖导致的灾难,祸首是 A 气体 B 熔岩流 C 灰尘 D 碎屑流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最早通过物理方法算出地球的密度为4.5g/cm3的科学家是 A

艾萨克·牛顿 B

尼尔·马斯基林 C

亨利·卡文迪许 D F·布格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下列关于地壳物质构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洋壳比陆壳轻 B

地壳分为洋壳和陆壳 C 洋壳由玄武岩组成 D

陆壳上部由富硅的岩石组成,深部则由玄武岩和花岗岩混合而成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各层旋转速度的理想比值为 A

0.6:0.7:1.06:3.27 B

0.7: 0.6:1.06:3.27 C

0.6:0.7: 3.27: 1.06 D

0.6: 1.06: 0.7:3.27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地磁场能保护地表生命,原因是 A

地磁场阻止太阳高能粒子的进入 B

地磁场保持地表温度的稳定 C

地磁场阻止地表水分的散逸 D

地磁场阻止地球大气的散逸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大陆漂移思想源起于 A

太平洋两岸海岸线的对应性 B

北冰洋周围海岸线的对应性 C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对应性 D

印度洋两岸海岸线的对应性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锰结核这种矿产多分布在 A

沙漠等干旱地区 B 地壳深部 C

大型火山附近D 大洋底部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喜马拉雅山脉曾是哪里的海底沉积岩? A 古地中海 B 古大西洋 C 古印度洋 D 古太平洋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A 赫顿 B 莱伊尔 C 洪堡 D 魏格纳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个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推进挤压形成的? A 非洲板块 B 印度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海底扩张”理论得到承认,最关键的因素是 A

海底火山的分布 B

对海底地磁条带的解释 C

海底沉积物的研究 D

海底山岭的发现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地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 火山 B 地热 C 大气圈 D 太阳辐射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水在水圈中的主要储层是 A 大陆 B 大气圈 C 云层 D 海洋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靠近海岸的沉积物性质真实反映了大陆的剥蚀条件,如果沉积物是沙质的,则表示剥蚀的是 A平原 B 海岸 C 山地 D 盆地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 A 六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二分之一 D 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一个地区光能资源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其所处地的 A 海拔高度 B 地理经度 C 地理纬度 D 天气状况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下列哪种用途,用水和耗水量最大 A 农业 B 水库 C 工业 D 城市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C

森林面积真正开始锐减始于 A

18世纪70年代 B

17世纪80年代 C

19世纪20年代 D

20世纪50年代

正确答案 D 您没有选择答案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A 水星和金星 B 金星和木星 C 水星和火星 D 金星和火星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C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D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庞贝城的湮没与哪座火山爆发有关? A

圣多里尼火山 B

基劳维亚火山 C 培雷火山 D 维苏威火山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利用我国古代文史资料推断出我国东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的人是 A 涂长望 B 符淙斌 C 李四光 D 竺可桢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冰期事件属于下列哪个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事件? A

几季度至几天 B 几亿年至几百万年 C

几十万年至几千年 D

几百年至几年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我们看到的流星实际上是宇宙中的 A

太阳高能粒子 B 小行星 C 陨石 D 彗星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地球的年龄有 A 46亿年 B 48亿年 C 44亿年 D 42亿年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目前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位于 A

南非波波林带中部 B

加拿大哈得孙湾东北沿岸 C

中国河北省东部 D 格陵兰岛西部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在全球冰川时期开始时,地球上的大片陆地有可能聚集于 A

北回归线附近B 北极点附近C 南极点附近D 赤道附近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C

对于某一时期的统治性生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消亡方式为 A

绝大多数继续进化,一小部分灭绝 B

绝大多数灭绝,一小部分继续进化 C

全面进化为更高级的物种 D

未留下后代即灭绝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B

距今7亿~6亿年间,海洋生物中的统治者是 A 软躯体动物 B 蓝绿藻 C 带壳动物 D 真核生物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B 20

被认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是 A 凯尔特人 B 克罗马农人 C 海德堡人 D 尼安德特人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接近岸边时,海啸的波长变长,波高变高 B

深海中的海啸波长很长,波高也很高 C

接近岸边时,海啸的波长变短,波高变高 D

海啸波从深海接近岸边时,速度由慢变快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A

卡文迪许测量地球重力常数的工具是 A 密度计 B 扭力秤 C 铅垂线 D 质谱仪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下列关于地球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 B

从数字地球模型上看,大西洋洋底是深陷的,而印度洋洋底则是凸出的 C

地球是个ab轴半径相等的椭球体 D

地球表面凹凸不平,高低起伏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不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是 A 面波 B 横波 C 纵波 D 瑞雷波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下列有关岩石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均衡补偿面以上为岩石圈,以下为软流圈 B

岩石圈中物质密度处处一样 C

岩石圈强度大、硬度高,深度达100公里 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今天的印度次大陆有古代冰川的遗迹,这说明 A

地球曾经成为一个雪球,冰川广泛分布 B

印度次大陆曾经位于高纬度的极区 C 地球气温曾经很低,低纬度的印度次大陆也形成冰川 D

印度次大陆曾经海拔很高,存在山岳冰川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D

公元前1500年左右,圣多里尼火山喷发毁灭了下面哪个古代文明? A 古埃及文明 B 迈锡尼文明 C 古希腊文明 D 米诺斯文明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C

喜马拉雅山脉曾是哪里的海底沉积岩? A 古太平洋 B 古地中海 C 古大西洋 D 古印度洋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时间为 A 20世纪初 B 19世纪末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50年代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锰结核这种矿产多分布在 A

大型火山附近B 地壳深部 C 大洋底部 D

沙漠等干旱地区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下面哪个人,最先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A 哥伦布 B 埃拉托色尼 C 亚里士多德 D 麦哲伦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目前普遍认为,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 A 硫化氢 B 二氧化碳 C 氟氯烃 D 甲烷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太平洋赤道附近温暖的海水沿表层向()流动,进入大西洋后(),至冰岛、格陵兰岛附近,再沿深层向()流动,最后受热上升,形成大洋环流。A

西、北上、赤道 B

东、南下、赤道 C

西、南下、南极 D

东、北上、南极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体积都会缩小,原因是 A

沉积物的结构发生改变 B

沉积物中的水分被挤出 C

沉积物发生了化学反应 D

沉积物冷却收缩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下列哪种用途,用水和耗水量最大 A 城市 B 水库 C 工业 D 农业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对哪两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A

叙利亚和伊拉克 B

土耳其和叙利亚 C

伊朗和伊拉克 D

土耳其和伊拉克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B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设想源于中国哪位地质学家? A 丁文江 B 翁文灏 C 李四光 D 竺可桢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按照目前世界对石油的需求计算,石油枯竭将在()发生。A 2050年 B 2030年 C 2040年 D 2020年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D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A 水星和火星 B 水星和金星 C 金星和火星 D 金星和木星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B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C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D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靠近赤道的地方,地表能量是盈余的。接近两极的地方,地表能量是亏损的。盈余和亏损的界线在 A

南北纬35至40度 B

南北纬45至50度 C

南北纬30至35度 D

南北纬40至45度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中国古代典籍中,对研究古气候最有帮助的是 A 经书 B 方志 C 传记 D 诗词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13

利用我国古代文史资料推断出我国东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的人是 A 竺可桢 B 符淙斌 C 李四光 D 涂长望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地球的雏形与哪种陨石有关? A 铁陨石 B 玄武质陨石 C 镍陨石 D 球粒陨石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根据半衰期的不同,人们会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对象年龄,以下四个选项中,用于人类考古学的是 A

238U—206Pb B 14C—14N C

87Rb—87Sr D

40K—40Ar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目前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位于 A

南非波波林带中部 B

中国河北省东部 C

格陵兰岛西部 D

加拿大哈得孙湾东北沿岸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KT界线是指 A

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的界线 B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的界线 C

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的界线 D

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的界线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德干火山爆发被认为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其地点位于今天 A 加拿大 B 格陵兰 C 印度 D 欧洲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鸟类起源于 A 始祖鸟 B 鱼石螈 C 中华龙鸟 D 恐龙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C

进化论诞生之前,黑格尔曾认为人类应该起源于 A 南非 B 西欧 C 南亚 D 东非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接近岸边时,海啸的波长变长,波高变高 B

海啸波从深海接近岸边时,速度由慢变快 C

深海中的海啸波长很长,波高也很高 D

接近岸边时,海啸的波长变短,波高变高

正确答案 D 您错选为 A

下列关于地球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从数字地球模型上看,大西洋洋底是深陷的,而印度洋洋底则是凸出的 B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 C

地球是个ab轴半径相等的椭球体 D

地球表面凹凸不平,高低起伏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地幔岩石主要是 A 榴辉岩 B 花岗岩 C 玄武岩 D 橄榄岩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各层旋转速度的理想比值为 A

0.7: 0.6:1.06:3.27 B

0.6: 1.06: 0.7:3.27 C

0.6:0.7: 3.27: 1.06 D

0.6:0.7:1.06:3.27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卡文迪许测量地球重力常数的工具是 A 扭力秤 B 密度计 C 铅垂线 D 质谱仪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冰岛辛格维利尔地裂缝是 A

地震形成的断层 B

板块分离的位置 C

板块碰撞的位置 D

岩浆上涌的出口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今天的印度次大陆有古代冰川的遗迹,这说明 A

印度次大陆曾经位于高纬度的极区 B

地球气温曾经很低,低纬度的印度次大陆也形成冰川 C

地球曾经成为一个雪球,冰川广泛分布 D

印度次大陆曾经海拔很高,存在山岳冰川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D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下面哪条山脉原来是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连在一起的? A 海岸山脉 B

阿巴拉契亚山脉 C 落基山脉 D 内华达山脉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时间为 A

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初 C

20世纪60年代 D 19世纪末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全球表面震中分布表明,地震带呈()沿板块边界分布 A 带状 B 不规则状 C 块状 D 环状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下面哪个人,最先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A 麦哲伦 B 埃拉托色尼 C 哥伦布 D 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下列有关《蒙特利尔协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目的是控制氟氯烃等物质使用 B

源于当年发现的臭氧层空洞 C

诞生于1987年 D

是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臭氧层位于 A 对流层 B 热层 C平流层 D 中层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有关现在大气组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含量仅次于氮和氧 B

大气中最多的是氮 C

大气中含有少量的甲烷 D

氧在大气中约有21%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农业灌溉中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方式是 A 沟灌 B 漫灌 C 滴灌 D 喷灌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6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 A 二分之一 B 三分之一 C 六分之一 D 四分之一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本着()原则。A 细分 B 节地 C 深度 D 成片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土地质量的特点是 A 侧重性 B 多面性 C 单一性 D 排他性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D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当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小于5×1027kg/cm3时,便形成一个封闭的宇宙 B

宇宙大爆炸发生于约137~138亿年前 C

宇宙目前仍处于不断膨胀之中 D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下面四人中,最早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 A 哥白尼 B 麦哲伦 C 亚里士多德 D 罗素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通过对()的研究,我们可以精确得出远古时期一年的具体天数。A

岩石内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检测 B 树的生长纹 C 南极的冰芯 D

珊瑚化石的生长纹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江南地区“夏六月夜雪”的事件发生在我国古代哪个朝代? A 唐代 B 明代 C 宋代 D 元代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中国古代典籍中,对研究古气候最有帮助的是 A 经书 B 传记 C 诗词 D 方志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哪块陨石被称为地球年龄研究史上的“罗塞塔碑” A 孟伯希陨石 B 阿连德陨石 C

威拉姆特陨石 D 阿林陨石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不一定都是水平的。B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一定包含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岩层位置一定相同。D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不一定都位于同一地区。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恐龙灭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陆生动物。A 爬行动物 B 两栖动物 C 鸟类 D 哺乳动物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地球生命距今约()年。A 36亿 B 34亿 C 35亿 D 37亿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最早在天空飞翔的脊椎动物是 A 始祖鸟 B 昆虫 C 翼龙 D 中华龙鸟

正确答案 C 您错选为 D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地点位于今天 A

布列塔尼半岛 B 阿拉伯半岛 C

佛罗里达半岛 D 尤卡坦半岛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德干火山爆发被认为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其地点位于今天 A 印度 B 欧洲 C 格陵兰 D 加拿大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地球上,每年发生的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次数约有 A 200万次 B 10万次 C 50万次 D 100万次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如果用装载集装箱的载重汽车来比喻板块的运动,那么载重汽车和集装箱分别代表 A

岩石圈和软流圈 B 软流圈和岩石圈顶部的大陆 C

岩石圈和板块 D

板块和岩石圈顶部的大陆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谁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A 张衡 B 奥尔德海姆 C 帕施维茨 D 米尔纳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卡文迪许测量地球重力常数的工具是 A 质谱仪 B 铅垂线 C 密度计 D 扭力秤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下列关于地球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 B

地球表面凹凸不平,高低起伏 C

地球是个ab轴半径相等的椭球体 D 从数字地球模型上看,大西洋洋底是深陷的,而印度洋洋底则是凸出的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喜马拉雅山形成于 A 200万年前 B

3000万年前 C

6500万年前 D 150万年前

正确答案 A 您错选为 C

摩西出埃及记中关于海水变化的描述,应是下列哪种地质现象的直接结果? A 地震 B 风暴 C 火山 D 海啸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造成米诺斯文明突然消失的原因是 A 火山爆发 B 外族侵略 C 人民暴动 D 地震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29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时间为 A

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初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个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推进挤压形成的? A 印度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第二篇:认识地球教学反思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点难点之一,初中生空间知觉较差,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改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参与探究和创新,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读图提问,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以图像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教学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会员、总结、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刚接地理不久,掌握读图方法,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对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2.引入游戏: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有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在学习地球有多大,地球仪时,我不急讲知识点,而是为学生设计游戏情景,通过竞争机制提高学习的兴趣,最低限度的激发学生潜能,重要把知识点有难变易,学生容易理解,也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也可以改变地理教学信息的传递的质量,它可以通过图、文、声音等,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扩大知识面。

4.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改下地理教育的追求,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挖掘学生的资源,通过交流互动的学习,同时学生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学习成果,学会互相尊重。本节课渗透新课程理念,知识点层层深入,主干知识把握好,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概念较多,学生来不及消化,对所学的知识只是个感性的认识,还不能灵活运用,导致重点、难点没有突破。

第三篇: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展示图片:地球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启发、解释。)

典型事例: 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勤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三、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如: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课堂练习:(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北极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第四篇:认识地球-思考题-2018年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等。

地球是个大系统,对地球的研究需要遵循的法则有三,一是简单确定法则:大自然的复杂表象应该有一个更为简单的确定法则。二是可操作原则:用物理守衡定律描述系统的守衡偏差,用已知事物的加减法演绎出未知事物。三是可分解原则:将复杂系统分解成简单子系统。

实际运用:1.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2.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3.预报和减轻自然灾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会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推进。现主要有:(1)野外调查;(2)仪器观测;(3)大地测量;(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6)历史比较法;(7)综合分析;(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等。2 相比于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它适合人类居住?(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比较稳定;(2)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3)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4)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使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才有了我们所必须的氧气;(5)地球内部的变化形成海洋,有了水循环才有了人类需要的水。

1.大爆炸理论是根据哪些证据来建立的?

(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了宇宙中普遍存在着的红移现象,即以某一星体为观察点,其他星体都在后退,也即远离该星体,这说明宇宙在不断膨胀,是大爆炸理论的重要依据。(2)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地观测到弥漫在全空间的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的各个方向射向地球,且对它的测量表明,它的有效温度大约比绝对零度高3度,这温度虽然很低,但也能说明宇宙形成初期温度极高,这一点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2.如何用H-R.图来推测太阳的命运? H-R图中绝大多数恒星聚集在一条从左上到右下的带状区域中,此区域称主序带,带上的星称主序星,温度高的恒星光度强,温度低的恒星光度弱,恒星一生大部分在主序带度过,赫罗图中右上方的恒星光度强,表面温度低,因其体积极大,称为红巨星或超巨星,而在左下方的星恰相反,体积小温度高光度弱,它们是白矮星。在H-R图上,当太阳内部的氢燃料耗尽后,就会向右上角迁移,从主序星变成红巨星或超巨星,当其内部的氦燃料也烧完后,就会向左下角移动,变成一个白矮星。

3.如何用大爆炸理论解释宇宙中的元素分布? 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 亿 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质子与中子或其他质子结合,形成较重的元素;后又形成了氦等更重的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了各 种元素。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 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4.如何用冷凝模型来解释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和结构? 原始太阳呈一团中央隆起的不停自转的圆盘状星云,星云团由炽热的气体组成,其成分大致接近今天的太阳。当温度下降一定温度时,原始太阳星云冷凝和聚积,行星开始逐渐生长。在冷凝、生长过程中,行星内部重的物质下沉,轻的物质上浮,于是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年龄是如何测定的?

目前为止最为科学的测年方法是同位素测年法:基本原理是:假设岩石形成时,含有一定量的具放射性的母体同位素,随时间的流逝,该母体同位素蜕变,其含量逐渐减少,蜕变后形成的子体同位素则逐渐增多,只要测定母体同位素与子体同位素之比,则该比值就可作为岩石形成以来的时间的尺度。由于陨石和地球同时形成,测量陨石的年龄即可推算出地球的年龄。1969年,马文和伍德测出的阿连德陨石年龄基本符合理论推出的地球年龄。其他方法如达尔文通过测算河谷的侵蚀速率,乔利通过测算海洋变咸的速率,开尔文着眼地球冷却的过程,霍姆斯在卢瑟福的铀铅时钟的基础上根据地壳中铀铅元素的丰度做出的测算,然而以上这些测算方法都存在不小的缺陷与不合理之处。

2.为什么用球粒陨石作地球的参照模型?

球粒陨石的结构和成分和橄榄岩一样。球粒陨石中铁的比例和其余物质的比例就像地球的铁质地核和地幔中铁与其他物质的比例,因此可以说球粒陨石与地球结构成分最为相近,因而成为地球的参照模型。

3.你知道哪些测定地质体年龄的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法、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冰雪沉积、树木年轮、海洋沉积、石笋堆积和湖泊沉积的记录

1.从地震波传播图上解释p波影区形成原理。

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古登堡面,是地球内部最显著的一个不连续面。P波到了这个界面上,由于由固体地幔进入液体地核,类似于光的折射,入射角大于折射角,使P波急剧改变行进方向,使地面上在105°-140°距离范围内接收不到直达的P波,即形成P波的影区。

2.解释p波、s波和面波在固体地球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P波:介质质点发生震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速度大于S波。

S波:介质的质点发生震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即靠介质的剪切变形来传播,因而只能通过固体而不能通过液体和气体介质。速度只有P波的一半。

面波:主要在地表传播,能量最大,波速约为3.8千米/秒。面波的传播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使地表做横向的剪切。

3.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的性质和意义。

莫霍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位于地下33KM, 经过莫霍面时纵波速度由 7.6公里/秒急增到 8.1公里/秒,横波由4.2公里/秒增至4.6公里/秒。

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900KM, 经过古登堡面时纵波速度由13.64公里/秒,突然降为8.1公里/秒,而横波由7.3公里/秒至此完全消失。

1.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证据主要有哪几条?

1)南美和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地层两两相似,以及大西洋两岸所共有的地质现象证明大陆曾经是拼合在一起的。人们从各个大陆不同时代的地层里测出几千个古磁极的位置,连接任一大陆不同时期的古磁极的线,就是那个大陆的视极移曲线。将各大陆视极移曲线比较,调整的结果也表明,在2 亿年前的所有大陆曾共同组成一个单一的大陆 —— 泛大陆 2)科学家们曾经在今天非洲, 南美洲和印度等地的低海拔、低纬度地区发现了很多处冰川作用的痕迹。

3)人们通过声纳测深发现大西洋中央存在一个宽阔的洋中脊。1956 ~1960 年间,美国和英国的海洋考察队用深部记录仪探索这个海洋中脊系统,发现它不仅正好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中央,并且在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与太平洋西部的洋中脊相连。科学家发现洋中脊中部为裂谷,而且洋中脊系统的整个脉络都和一些长达数十至数百千米的地表断裂带彼此交错。4)人们发现深海玄武岩不但有反向磁化现象,而且正反磁化岩石还组成一种很窄而平行的磁异常图案,每一异常宽约30 公里,大约向北向延伸1000 公里左右。

5)太平洋的很多海底山和火山岛呈线状排列。地质研究已经证明,这些呈链状分布的岛屿和海底山并不是由同期的火山活动引起的。科学家将其解释为在岩石圈板块移动过程中,板块上不同的点因地幔中称为 “ 热点 ” 的加热而发生部分重熔,因而形成了海底火山链。

2.解释洋中脊、俯冲带、转换断层、的性质和意义。洋中脊: 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大洋中脊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上地幔岩浆在这里上涌,形成新的海底,并将两边的岩石推开。

俯冲带 : 位于大洋边缘,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它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转换断层: 由于洋中脊之间 相邻两板块作剪切错动,无增生,无消减 的运动造成的部分中脊平移产生的断层。1965 年由J.T.威尔逊辨认出这一种板块边界类型并称之为转换断层。

1.臭氧层的作用和臭氧洞的形成机制。

臭氧层的作用: ①“过滤”来自太阳的紫外线,避免紫外线直射到地球表面破环或改变在地球上繁衍的各种生命,它有效防止了因过量的紫外线照射而发生的人和动物免疫力下降,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甚至于使动物和人眼睛失明的问题

② 臭氧决定了大气圈的分割,进而也就决定了它的活动。臭氧层将大气圈分为两层,即“下面”的对流层和“上面”的平流层。对流层属气象范畴,气体密度大,充满水分,活动变幻无常。风、风暴、飓风与平静期交替出现。平流层是平静的稀薄空气。臭氧洞的形成:

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氟里昂是比较稳定的物质,然而,当它被大气环流带到平流层时,由于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游离的氯离子。这些氯离子非常活泼,容易与臭氧起化学反应,把臭氧变成氧分子和氧原子,而从总体上看,期间不消耗氯离子,从而使臭氧总量减少,使形成了臭氧洞。

2.阐述大气层中发生哪些化学作用及其对人的影响。

大气层中发生的化学作用:

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物质循环,并维持着生物的生命活动。

地球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水汽在大气中凝结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地表,这个水的循环过程往复不止,使地球上始终有水存在。大气层中发生的化学作用对人的影响: ①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

②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了绝大多数紫外线,避免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强紫外线的伤害。③形成云降雨,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水是地球任何生物都需要的 ④大气层有缓冲作用,避免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过冷,过热导致地球生物的死亡。

3.地球和月球表面的差异为什么如此巨大? 地球大气层像一道屏障,白天反射掉大部分的太阳光使地球不至于太热.晚上像一件棉袄使地球的热量不至于散掉.第二个原因是地球的海洋是一个非常好的恒温系统,地球热的时候,海水温度整体升高,从而储存了大量的热量,温度低的时候海水温度整体降低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而月球上这两样都没有,所以白天和夜间温差最高可达300多度

1.65百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证据主要有哪几条?

(1)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发现了一个直径为180公里的巨大的陨石坑,正是形成于6500万年前.(2)6500万年前,地球生物遭到大灭绝,小行星撞击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灾难.(3)全球的白垩纪与第三纪交接地层中的铱含量高于正常标准,铱是种地球地壳中非常少见的金属,所以很可能是小行星带来的.(4)世界各地的白垩纪一第三纪边界岩层中都发现有“冲击”石英.“冲击”石英的形成是源于强大外力的迅速撞击——比如一颗比子弹的速度快20倍的直径达15公里的小行星的撞击.2.试述地球生命进化的历程,论述如何争取人类进化的光明未来。

地球的生命进化历程,简单来说就是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地球从46亿年前形成,从一个炽热的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仅需1亿年),出现原始的海洋、大气与陆地,但仍然是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研究者认为最早的生命诞生于距今约36亿年前,但已知最古老的化石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这是最原始的原核生物。在南非的布拉维群灰岩中,还发现了31亿年前的蓝绿藻类形成的大型化石叠层石。最古老的真核细胞生物化石丘阿尔藻,距今16-17亿年。最古老的动物遗迹可追溯至十亿年前,但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于约六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埃迪卡拉动物群因为发现于南澳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志留纪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晚期还出现了最早的昆虫和蛛形类节肢动物。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石炭纪找到了最早的爬行动物化石,两栖动物也是陆地上唯一的脊椎动物。侏罗纪时,恐龙成为优势物种。新近纪后,动植物种类与现代基本类似。

对于人类来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目前来说,我们是已知确定的唯一拥有较高智慧的物种,人类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也应该意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也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能力上不如许多地球生物,我们受制于自然环境与资源,应该注意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1.什么是自然资源?

1、它是自然过程所产生自然生成物。

2、任何自然物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3、人的需要与文化背景有关,因此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

4、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环境指客观自然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存在的价值。

2.中东为什么会有巨量的石油,这会对世界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石油集中在大型稳定地块上的古浅海和湖群、陆地边缘上的陆坡、山前褶皱带以及古裂谷四种古地质环境中。而中东伊朗和阿拉伯两大陆地块区和它们碰撞挤压形成的扎格罗斯山前褶皱带古地质环境是典型的大型稳定地块上的古浅海和湖群、陆地边缘上的陆坡、山前褶皱带。这里有巨厚的优质生油岩层,有良好的石膏、盐类封盖层,有疏松的砂岩和多孔的碳酸盐岩作储集层,有能使石油富集成藏的大型褶皱。这些条件同时具备使得中东地区有特别丰富的油藏。

3.你对未来地球资源的态度?悲观还是乐观?请陈述理由。个人觉得是悲观的。

1.人口增加超过自然资源再生的速度,将影响到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直接的压力,来自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这一总的趋势。仅粮食一项,人口增加造成的压力就十分沉重。随着发展中国家农业地区的不断城市化,人口分布中大部分属于城市人口,全方位的资源供需矛盾将对资源形成更大的压力。这正如有些论者所指出的:“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入们,必然把凡能找到的耕地、牧场和燃料都利用起来,而不顾对世界资源的影响。”最终会使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进一步破坏。

2.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且地球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论是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生物资源各方面讲,地球资源终将面临危机。所以,总而言之: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造成人类前途不光明。

4.淡水和能源不足的问题是否能够用价格机制的调节来解决?

我认为可行。淡水和能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本身具有价值,而且为社会大量需要,当大家需要时,尤其是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便会有竞争,这种竞争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现在的问题是:原先的所有权问题和所有权的认可问题大。大部分时候,这两种资源都是国家主要控制的,而认可则颇有争议。所以,淡水和能源不足的问题靠价格机制是不够的,但不是说价格机制在此完全没有效果

5.如何用氧同位素来测定古海水的温度?

海洋中有一种名为有孔虫的有壳生物,其外壳在其死后经过一些列变化成为海底的碳酸盐而沉积下来。它们的外壳中O16与O18之比与海水中的比相同,而海水温度下降O16会逸出而含量下降,温度上升O16含量又会上升,但是O18在这些过程中变化不大。因此测定海底碳酸盐中的O16与O18之比即可得出古海水温度的变化。

6.驱动冰期-间冰期反复交替的原因?

1)板块活动,地壳变动,导致洋流阻断或者形成,从而导致温度变化。

2)岩石的大量风化,导致碳酸盐风化导致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而硅酸盐风化导致二氧化碳含量下降,从而导致温度不断变化。3)地轴倾角,轨道偏心率,岁差的周期性变化。

4)突发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火山喷发等。

第五篇:初中认识地球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

一、地球的形状

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

(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

(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

二、地球的大小

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

(活动)

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2课时

复习前一节的内容

(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一)经线和纬线

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

纬线经线

概念

形状

指示方向

长度

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

(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

纬度经度

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

经纬度划分

半球划分

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

四、经纬网

(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如何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如何一点的位置呢?

举例说明:假设你要向老师报告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会怎样报告?

下载认识地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地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框题,本框题设计安排了“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与海洋”,“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三个板块,通过学习能让学......

    《第一节 认识地球》习题1

    《第一节认识地球》习题一、选择题1.一架飞机从北京出发,沿经线一直向北飞行,最终能到达A.北京B.赤道C.北极D.南极2.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B.纬......

    认识地球教案(本站推荐)

    认识地球教案 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 认识地球的教学反思1 《人类认识地球和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同学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出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

    《地球上的水 形成认识》教案(共5篇)

    《地球上的水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对地球......

    初一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能够简单运用地球仪,通过对地球仪的判读认知......